关键词中低产田;障碍层类型;改良对策;河南潢川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处于南北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总耕地面积达86920hm2,根据潢川县土壤生态类型,依据测土配方施肥化验数据及耕地地力评价综合指标评定,把现有耕地划分为高产田和中低产田两大利用分区。中低产田,泛指存在着各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产量相对低且不稳的耕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耕地地力评价分析,全面改良中低产田,挖掘耕地潜在生产能力,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
1中低产田障碍层类型
1.1黏重瘠薄型
该类型主要包括由第四纪下蜀系黄土母质发育起来的浅位厚层黄胶土等土种,兼有由这类旱地土壤演育而成的淹育型水稻土,如浅位厚层黄胶土田、浅位中层黄胶土田、黄老土田等。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8.56%,主要分布在丘岗上部、冲谷上部及偏旁地带。其生产特性总的特点是:质地黏重,耕作层浅薄,耕层以下便是坚硬紧实的黏盘层(马肝层),土粒结构差,耕性不良,宜耕期短,干耕起坷垃,湿耕成黏垡,难耕难耙,田面不易整碎、整平。旱作播种时,遇干旱,墒情差,缺苗断垄;遇雨,水多气少,雨后板结,闷种烂籽,难以全苗。耕地熟化程度低,有机质含量少,缺氮少磷,农作物常出现迟发和早衰,土体水、肥、气、热不协调,微生物活动不旺盛,供肥能力差。这些土种抗逆能力差,长期干旱,地面龟裂,加重旱情发展;若遇长期阴雨天气,黏盘层托水滞水,尤其是小麦生长后期,常因渍害诱发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而减产。常年小麦产量为2250~3000kg/hm2,水稻产量为6750~8250kg/hm2,油菜籽产量为750~1500kg/hm2。
1.2淀浆瘠薄型
该类型成土母质为第四纪下署系黄土母质。除具有黏盘层(马肝层)外,还具有白色淀浆层(白散化层)。该类型中低产田,土种类型有死白散土、死白散土田和死白散泥田等,主要分布在中北垄岗东坡上部和平冲阔畈,与活白散土、活白散土田复合交错。其面积占耕地的28.63%。淀浆型死白散土、死白散土田,其生产性状除具有黏重瘠薄型耕地的特征外,还突出表现为淀浆板结、肥力贫瘠。该类土壤因白散化层中砂多黏少(物理砂粒和物理性黏粒),愈是长期干旱,土垡愈塇,愈是阴雨连绵,土垡愈板,特别是旱作期间,播后遇雨,土壤板结严重。植稻期间,土垡沉积淀浆,土层沉板,水、肥、气热极不调和。栽秧时必须边整田边栽秧,混水扦插,否则秧根沾不着泥土,发生漂秧。该类土壤耕作层(白散化土层)养分贫瘠,缺氮少磷,有机质含量低,代换量小,缺乏稳水性团粒结构,土壤缓冲性能低,肥劲猛,肥效短,“施肥少,长不好,施肥多,庄稼倒”。常年作物产量,小麦为2250~3000kg/hm2,水稻为6750~7500kg/hm2,油菜籽为1125~1800kg/hm2。
1.3沙漏瘠薄型
该类型主要分布于各河流下游,防洪大堤外侧。占耕地面积的2.96%,土壤类型有灰沙土、灰砂壤土及小两合土(田)等。该类耕地土壤发育在河流冲积沉积物上。生产性状特点是:通体沙质或壤质夹沙,土壤疏松,虽然易耕易耙,一播全苗,发苗快,但是土体黏粒含量少,黏结性差,养分贫乏,不保水,不保肥,作物容易早衰;加之汛期河水上涨,泛滥成灾,产量低且不稳。
2改良对策
黏重瘠薄型和淀浆瘠薄型生产性状共同特点是:质地黏重,耕性不良,通透性差,有效养分含量低,养分供给缓慢而肥效长。而沙漏瘠薄型中低产田土体孔隙度大,通气透风,漏水漏肥,供肥能力差,肥效猛而短。因此,应该主攻质地改良。一是机械改良,即利用拖拉机,深耕机翻,加大秸秆还田力度,逐年打破黏盘层厚度,扩大耕层库容,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二是物理改良,即客土改良,黏掺沙,沙掺黏,改善质地的沙黏比例,使黏土变沙松,沙土变黏结。三是化学改良,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按缺肥种类和数量补施;改善化肥供需结构,改变化肥品种,变单一元素型为多元素复合型,以改善土壤养分失调状况。四是生物改良,即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扩大豆科作物(花生、大豆、紫云英)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根瘤菌固氮作用,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同时,大力发展沼气,狠抓沼气池建设,利用广泛的生物资源,沤制优质农家肥料,改良土壤。此外,黏重瘠薄型和淀浆瘠薄型中低产田应进行平整土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抗旱、防涝减灾能力;沙漏瘠薄型中低产田实行退耕还林或林粮间作、套种,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3参考文献
[1]梁军,潘恩敬,田晓红,等.改造中低产田的关键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2):55-56.
[2]何艳秋,孟庆河,任玉海.水田的生态效益与低产田的综合治理[J].农场经济管理,2002(3):26-27.
关键词保护地;地力培肥;技术措施;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S15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56-01
设施农业保护地生产是朝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2万hm2,年产量达到410万t,产值106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基于朝阳市农业用地面积,保护地生产规模已趋于饱和,今后中心任务主要是提质增效。其中,如何针对暖棚覆盖下,阳光照射、高温潮湿、种植单一的保护地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地力,将成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最主要的课题。众所周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肥力更是关系土壤地力的的正相关因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朝阳地区保护地的区域特点,大部分保护地土壤存在着土层较薄,土质生、冷、硬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保护地的生产能力,提高栽植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科学养地用地,应探讨注重实施一系列土壤改良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措施,强化地力培肥[1-3]。
1客良,保证耕层厚度
对于在“三荒”和河滩地上新建的日光温室,由于没有土层或土层很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应该用熟化的土壤垫厚至50cm以上,方可种植;在砂质土壤上建设的日光温室应该在沙层表面垫上黏土层后再客土,以避免水肥流失;对于在平地上新建的且耕层扰动较大的日光温室,耕层生土多,土壤瘠薄,影响根的发育和作物生长。因此,应该在深松的基础上进行客良,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
针对新建保护地土壤生、冷、硬的特点,应大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施用猪牛羊粪75~90t/hm2或鸡粪45~60t/hm2,或施精制商品有机肥15t/hm2,施肥后最好用旋耕机深旋20cm以上,避免施肥不均[4]。
3秸秆还田,提升耕层有机质
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它能增加土壤中水溶性团聚体,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改善保护地土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应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主要为棚内开沟、铺放秸秆、加畜禽粪便调节C/N、撒接菌种、覆土、浇水、盖膜、打孔、定植等程序,秸秆用量在75.0~112.5t/hm2。
4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养分比例
氮、磷、钾是大量营养元素,新建保护地一定要在测土的基础上施用好的氮、磷、钾肥料,要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由于大多数蔬菜需钾量较多,而朝阳地区土壤自然钾素含量不足,因此3年之内应保持氮、磷、钾施用的比例为1.0∶0.5∶1.0,3年后,可调整为1.0∶(0.3~0.4)∶1.0;此外,应根据蔬菜品种的不同施用对其比较敏感的中微量元素,如辣椒和番茄需注意施用钙肥。
5适当补充微肥,避免盲目施肥
微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及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适当补充微肥。朝阳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充足,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微量元素在作物上适应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的施用一定要慎重,避免盲目乱用。
6注重年久保护地土壤的改良
投入生产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一年多茬种植,复种指数高,连作严重,施肥量大,从而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土传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对次生盐渍化严重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需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二是于蔬菜收获后深翻土壤,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翻到上层与表土充分混匀;三是对于退化污染极严重的保护地,应进行换土;四是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小水勤灌,以水压盐;五是掺入炉渣灰或砂土在过于黏重的土壤中;六是如果有条件,可开展无土栽培或实行水旱轮作;七是在蔬菜换茬空隙,将薄膜撤去,使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深层土壤中;八是用作物秸秆或地膜覆盖地表,使盐分上升速度减缓,有效控制表层盐分积累;九是加强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盐分随水分上移至土壤表层。
对土壤酸化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在酸性粉料中掺入生石灰;二是交替搭配使用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三是提倡根外施肥,如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硫酸钾、硫酸锌、氯化钙等;四是当土壤酸化严重时,可施用熟石灰,但需注意控制用量且不能在植物生长期施用。对养分失衡的保护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对土传病虫害加重的保护地要采取土壤消杀等措施治理。
7参考文献
[1]逯凤伟.设施蔬菜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18-119.
[2]关培辅.保护地土壤退化的预防和修复技术[J].吉林蔬菜,2005(3):53-54.
关键词白浆土;低产原因;改良措施;黑龙江双鸭山;郊区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5-0256-01
双鸭山市郊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佳木斯市东南,完达山北麓安邦河畔。介于东经130°54'~131°36',北纬46°20'~46°46'。东与宝清县接壤,西南与桦南县相连,北和东北与集贤县、友谊县毗邻。双鸭山市因城东北2座形似卧鸭的山峰而得名。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西南至东北依次是山地、丘陵、平原,呈梯级分布。平均海拔450m,安邦河水蜿蜒如带流贯全境,境内无大江河、湖泊。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寒冷而干燥,夏短温热而多雨,年平均气温4.6℃左右。年均降水量534mm。光照较充裕,无霜期相对较短,平均约137d。
双鸭山市郊区共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和泥炭土5个土类[1-2],其中白浆土主要分布在近郊的安邦乡,大多数为低产田,主要分布于海拔200m以上的低岗地、岗坡地;杂木林、草地,垦前自然植被为柞桦杂木林及疏林地草甸植物。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物或洪积物。白浆土是在白浆化成土过程作用下形成的一类土壤。剖面主要特征:表层为暗灰色或暗黑色腐殖质层;亚表层为白色的白浆层,淀积层为核状块结构,有暗色胶膜,全剖面无锈斑。白浆土是双鸭山市郊区土壤类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大部分都是低产田,如何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对白浆土进行合理地改良,提高其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3-5],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是笔者一直探讨的问题。现从白浆土低产的原因以及培肥改土措施2个方面阐述该区域内白浆土利用和改良的措施,仅供参考。
1白浆土低产原因分析
1.1耕层构造不良
白浆土的表层肥力状况较好,但很浅薄。其下面是养分贫瘠、水分物理性状不良的白浆层,是托水、隔水、阻碍作物生长的障碍层次。其下便是黏紧不透水的淀积层,作物根系难以向下伸展。这样的耕层构造,使土体贮水量小,易造成表旱、表涝。
1.2养分贫瘠,分布不均
白浆土的有机质和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其含量较高,但养分的有效性较低,特别是磷的有效性更低,通常造成氮、磷比例失调。表层以下的层次中,有机质、全氮量显著下降,养分特别贫瘠,由于养分分布不均,总的贮量不足,再加上有效性不高,难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
1.3水分物理性质差
由于土体构造不良,容水量小,春季化冻时不煞浆,夏秋雨季不渗汤,易因上层滞水而内涝,也易因地表积水而表涝。同时,土层上部干湿交替频繁,春季降雨少时,表现出明显的干旱,12~13d不下雨就发生干旱。因此,白浆土水分状况不稳定,既不抗旱,又不抗涝。
2培肥改土措施
2.1培肥耕层地力
2.1.1以肥改土。一般说来,白浆土是一种低产土壤,其肥力低,土质黏板,庄稼生长不良,且改土困难。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质变松,为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创造条件。白浆土冷浆,最喜欢热性肥料,如马粪、炕洞土等。但岗地白浆土在水分不足时,易烧苗,应少施肥。平地白浆土施黄粪和堆肥增产效果比较明显[6]。
2.1.2草炭改土。草炭中含氮量超过马粪,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施草炭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也可以提高土壤养分水平。草炭改土肥田作用,主要表现在培肥耕层地力,尤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的通透性。
2.1.3种植绿肥牧草改土。种植绿肥牧草可以为土壤制造、积累大量的有机质。豆科绿肥还有根瘤,能固定氮素。牧草一般都根系发达,如草木栖,其主根深系可穿透犁底层和白浆层,从深层吸收难溶氮、磷、钾等多种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质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后效能延长3年以上,种植绿肥牧草是一项利用生物改良土壤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2.1.4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可以在能够解决燃料的前提下进行,不失为一项改良白浆土的有效措施。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客土、盖沙与掺沙、施炉灰等措施。
2.2改造白浆层
2.2.1深松深施肥。通过深松把有机肥施入白浆层,就地熟化改造白浆层。其作用是能够降低容重,提高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和改善耕层。
2.2.2翻上白浆层再通过增施粪肥。通过逐年深翻把白浆层翻上来,增施粪肥,使土肥相融,增厚耕层,来消灭白浆层的措施是可行的;但只翻上白浆层,不增施粪肥,必将恶化耕层理化性质。
2.2.3水土保持与排水。岗地白浆土应搞好水土保持;低地白浆土还应采取开沟排水;调节土壤中的水分状况,熟化土壤。这2项措施是对岗地、低地白浆土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各项改良土壤措施的作用。
3结语
通过以上相应有效措施的具体落实到位,双鸭山市郊区白浆土的理化性状一定会有所改善,从而有效地降低低产田的面积,增加中、高产田的面积,为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4参考文献
[1]孙宁.东宁县白浆土中低产田改良的初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78.
[2]双鸭山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2011.
[3]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黑龙江省耕地地力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哈尔滨: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
[4]胡瑞轩.土壤肥料实用技术问答[M].哈尔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苹果栽培适宜的土质为砂壤土或轻壤土,活土层深度应达到6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深度不小于l米,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有机质含量至少要达到1%以上。然而,我县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5%左右,最高的不超过0.8%。要改善我县苹果园土壤瘠薄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管理技术:
一、土壤管理的主要措施
1.果园深翻
①时期。只要方法合适,春、夏、秋季都可进行深翻,其中以秋季果实采收后至落叶期进行为好。此时正值根系生长高峰期,断根的伤口容易愈合,易发新根。秋季深翻有利于积雪保墒、塌实土壤,可以和秋施基肥相结合进行。秋季干旱少雨地区可采用春季或夏季深翻,春季早深翻有利于根系愈合,夏季深翻要少伤根和多灌水,否则容易造成落叶。
②方法。深翻主要是新建果园的土壤管理方法。新建果园应在定植前挖100厘米见方的营养坑,或沿树行挖深80厘米、宽100厘米的营养槽,提前改良土壤。采用秋栽夏挖、春栽秋挖的方法。未改良土壤的果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a.扩穴深翻。幼树自定植穴边缘开始,每年或隔年向外扩展,挖宽50厘米、深60~100厘米的环状沟,逐年扩大,至全园深翻为止。b.隔行或隔株深翻。即先在1个行间深翻,留1行不翻,第二年或隔年再翻未翻过的1行,以免伤根太多不利于果树的生长。c.全园深翻。除树盘下的土壤不翻外,一次性全面深翻,因此法伤根太多,多用于幼龄园。d.带状深翻。主要用于宽行密植的果园。即在行间自树冠外缘向外逐年进行带状开沟深翻。
不论何种方式深翻,深翻时表土、心土应分别放置;填土时表土填在底部和根的附近,并混合施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粉碎的有机物秸秆等,将死土还原到表层,以利改良土壤。深翻时要少伤1厘米以上的大根。因伤大根过多或未及时埋土、灌水会导致根系受冻、干枯等,反而会使树体衰弱,产量降低。
2.地面覆盖实施地面覆盖措施,具有增温、保墒、减少蒸发,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杂草滋生,减少中耕次数的显著效果,能有效地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主要覆盖模式有:
①生草法。除树盘外,在果树行间播种禾本科、豆科等草种的方法为生草法。生草法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果园可以采用。选择优良草种,关键时期补充肥水,割后覆盖地面。在缺乏有机质、土层较深厚,水土易流失的果园,生草法是较好的土壤管理方法。果园采用生草法管理,可以通过调节割草周期和增施矿质肥料等措施,如1年内割草4~6次,每次亩施氮肥5~10千克,以及酌情灌水等措施来解决其与果树争水、争肥的矛盾。果园草种分一年生和多年生两种类型,常用的有三叶草、大豆、毛野豌豆、扁豆、草木樨、野燕麦等。豆科与禾本科混合播种,对改良土壤有良好的作用。在生草果园中,当出现有害草种,并且出现草害时,需及时翻耕重播或用除草剂杀灭。
②秸秆覆盖制。在山区无灌水条件或比较郁闭的果园推行覆草制。每亩用秸秆1000~1500千克进行全园覆盖,覆盖厚度15~20厘米,待2~3年秸秆充分腐熟后进行深翻还田,再重新覆盖。
③覆沙制。沙田栽培是我县传统的栽培模式,每亩用干净河沙20~25米3,全园覆盖厚度3~5厘米。幼龄果园需进行间作时,以覆沙为最好。
④覆膜制。采用地膜覆盖,就会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不仅可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而且还会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吸收。现在应用较多的是黑色地膜。在幼龄果园树体的两侧顺行各起60厘米宽、10厘米高的垄,要求垄外高内低,呈“u”形;对挂果园,可在果树的两侧顺行各起1.2米宽、10~15厘米高的垄,要求垄面里高外低呈马鞍状。覆膜后雨水能集中到根系吸收范围内,起到保温、保湿、集雨的作用。
⑤果园间作。在幼龄果园的果树行间种植间作物,可起到覆盖土壤、防止雨水冲刷、减少杂草为害、增加腐殖质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还能合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达到以园养田、以短补长的目的。适宜种植的间作物有豆类、薯类和蔬菜类。
二、几种典型土壤的改良方法
1.山地瘠薄土壤的改良在2~3年内完成深翻扩穴,打通定植穴之间的硬土墙,使全园的活土层达到80厘米以上。若土质太粗,最好在深翻的同时,从园外向园内搬运一些黏土,混合客土改良土壤质地。同时,应通过连年增施有机肥或树盘覆草等措施,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
2.沙滩土壤的改良可通过在沙土中掺和黏土来改良土壤质地,并挖好主副排水沟,做好雨季排涝。同时,在果树行间种植三叶草或黑麦草,每年刈割2~4次,覆到树盘上,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
关键词:秸秆还田,前景展望
目前,为了保护大气环境,禁烧秸秆已经逐步被各级政府和百姓所认可。但是每到麦、秋季节,大量的庄稼秸秆又运往何处、如何处理呢?秸秆还田技术是既经济、又利国利民的科学方法。
1、秸秆还田的好处
(1)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秸秆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这些物质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为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决定着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代换性和土壤缓冲性,同时在防治土壤侵蚀、增加透水性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长期连续做到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遏制土壤有机质的持续下降,并有逐渐回升的趋势。特别是秸秸还田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可以增加16倍;纤维分解菌提高8.5倍;放线菌提高3.6倍;真菌提高2.7倍。微生物数量增加,活动增强,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使土壤供肥能力得到加强。(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水、肥、气、热得以很好地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3)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据调查,秸秆还田后第一季作物平均增产5%~10%,第二季后作物平均增产5%。在秸秆还田的地块上施用化肥,可较好地发挥化肥的肥效,提高氮肥利用率15%~20%,磷肥利用率提高30%左右。(4)一般1000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其养分相当于3吨尿素、5吨过磷酸钙、5吨硫酸钾。。连续3年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增产效果达5%~15%。
2、前景展望
技术人员在田边给农民算了一笔秸秆还田账。实施秸秆还田,每亩田至少可以节省尿素20多斤。秸秆还田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节省了肥料,而且还能使土壤更松软,促进肥料吸收。
2.1社会经济效益:实施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6%~15%,而且由于逐步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大面积以地养地,促进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此外,机手可在农机作业中获得—定的收入,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的作业成本仅为人工还田作业成本的1/4,而工效提高了40~120倍。。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2生态效益: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既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路,避免了秸秆因废弃霉烂和焚烧造成的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减少了由此引起的影响民航、铁路等交通障碍的弊端,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早作农业区实施,增加了土壤含水率,改良了土壤结构,使土质疏松,提高了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减少径流损失,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了自然降水,使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对于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发展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低产田;障碍因素;改良措施;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294-01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近几年来,由于中低产田面积逐渐增大,整体上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产量。因此,为提高区域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稳产,对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改良势在必行。根据彰武县的地形地貌及其气候特点,针对当前耕地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因地制宜地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目的。
1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
1.1中产田的障碍因素
彰武县中产田面积为60789.48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68%。中产田分布很广,一般处在地势平坦处,灌溉条件一般。土壤pH值一般在5.13~8.55,平均为7.1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01~44.10g/kg,平均含量为11.17g/kg;土壤碱解氮最大值为121.15mg/kg,最小值为22.51mg/kg,平均含量为62.52mg/kg;土壤速效磷最大值为87.47mg/kg,最小值为3.17mg/kg,平均含量为21.17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283.31mg/kg,最小值为48.78mg/kg,平均含量为104.19mg/kg。
经分析发现,彰武县中产田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方面:有机质含量低,处于缺乏水平;碱解氮含量少,处于较缺乏水平;速效钾不丰富,仅为中等水平;土壤有效土层薄,且质地偏砂,保水保肥能力差;大部分地区没有灌溉保障,且部分地区存在轻微盐渍化现象。
1.2低产田的障碍因素
彰武县低产田面积为44649.47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为29.88%。调查表明,全县低产田耕地的速效钾为中等水平,平均含量为105.45m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2.36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48g/kg,二者均为较缺乏水平。
经分析发现,彰武县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土质较瘠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较低;耕地田面坡度较大;土壤盐化和碱化程度较高,基本无灌溉条件。
2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
2.1农业工程措施
2.1.1坡改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的田面水平、埂坎匀整的水平梯田的坡改梯农田综合工程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逐年深翻,加深耕作层,增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调节砂黏比例,改善土壤结构[1]。要在坡改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横坡种植、绿肥免耕等保持水土的耕作方式,减缓地面径流,保持水土。
2.1.2旱改水。在有水源的地区可以将旱田逐步改造成水田,能有效制止水土流失;还可通过水耕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增强土壤的保肥能力[2];另外,还能使土壤酸度下降,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磷的释放,不仅提高耕地地力和水稻产量,而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1.3客良。彰武县北部土壤质地偏砂,可根据当地条件,利用阴沟泥、塘泥和岩层枯枝落叶进行客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通透性,协调水肥气热的关系。
2.1.4推广管灌技术。即采用软塑管或硬塑管,在地下埋设低压管道,或将其铺设在地面,由此可输送灌溉水至农田。该技术可较土渠输水灌溉节省30%~50%的水量,还具有省地、省工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可推广应用[3]。
2.1.5推广防渗输水等技术。为控制田间灌水量,促进节水灌溉,宜采用短沟、窄畦、短畦。在畦内用防渗渠引水灌溉,可消除以往灌溉中灌水量流失较多的现象,节水量约20%[4]。
2.1.6推广微灌技术。该方法宜应用于局部种植区域的作物灌溉,即利用灌水器具和各级管道,将灌水加压、过滤,可选用滴灌、微管灌、微喷灌等方式,湿润作物根部的土壤,将可溶肥料随水施于作物的根区。一般在大棚栽培中采用微灌技术,可较地面灌溉节约80%~85%的水量[5]。
2.1.7推广喷灌技术。该技术是当前大田作物常用的方法,即通过管道,将加压的灌溉水喷洒在灌溉区域。喷灌技术可较地面输水灌溉节约50%~60%的水量,但具有投资大、成本高等劣势,一般应用于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可在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应用。
2.2土壤培肥措施
2.2.1增施有机肥,提高秸秆还田的比例。有机肥是提高耕地地力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施农家肥。秸秆是重要的钾肥肥源,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6-7]。据分析,每50kg稻草的含钾量相当于含有KCl1.50~2.25kg。稻田每年施稻草3t/hm2,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5%,提高土壤全氮含量0.007%~0.011%。必须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推广秸秆切碎及堆腐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率需达50%以上,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
2.2.2实施“补钾工程”,合理增施钾肥。在过去的25年里,彰武县耕地土壤的速效钾平均含量下降17mg/kg左右。鉴于当地耕地土壤钾含量较低的现状,应全面实施“补钾工程”,实行“稳氮、减磷、增钾”[8]。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现状和作物需求,合理调整氮、磷、钾的施用比例。
2.2.3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不仅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能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增加施肥效益,更重要的是优化施肥结构和比例,减少因盲目施用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和酸化[9-10]。同时,通过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平衡养分的投入与支出。
2.2.4合理轮作倒茬,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彰武县的土壤类型多样,在农业种植结构当中,应合理搭配耗地作物(如水稻、玉米等)、自养作物(如花生)和养地作物(草),保持土壤的肥力水平,达到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
2.3加强宣传、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
利用农民常接触的媒介资源,如报刊、电视、明白纸、广播、现场会等,大力宣传科学种地、养地的优势[11]。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田,实时宣传和示范新技术。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科学种田带来的好处,促进彰武县中低产田的改良。
3参考文献
[1]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61-63,67.
[2]李平.农业节水抗旱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1(9):35.
[3]天农.几种农作物节水灌溉方式[J].当代蔬菜,2006(4):23.
[4]李平.农业节水灌溉新5法[J].农村新技术,2001(11):15.
[5]李秀艳,刘书平,郑浩然.新民市中低产田改良利用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09-110.
[6]鹿文成.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抗旱保墒技术对策[J].中国种业,2011(9):32-33.
[7]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2005(4):36-39.
[8]华春雨,孟林云,姚建军,等.内蒙北部地区大豆高产稳产的几个技术环节[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39-141.
[9]李志远.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抗旱保墒增产增收技术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