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古诗赏析(6篇)

时间: 2024-05-20 栏目:公文范文

古诗赏析篇1

那么如何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呢?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高考古诗鉴赏题应注意的几个步骤。

一、认真审题,研读已知信息

拿到古诗鉴赏题,我们不必急于看诗歌,必须先审清题目中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如先看一下本诗是从内容感情,抑或是表达技巧上去考查。明确问题指向,而后带着问题去读诗歌内容。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一边读诗一边回味刚才的问题,在读诗时便开始寻找答案,寻找相关的关键字词。

二、读诗必须“三看”牢记于心

在平时语文教学及试卷讲评中,我都多次向学生强调每一首古诗都应做到“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有注释时一定不能漏掉)。

首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灵魂。读标题不仅能够明确作者的写作内容、文章中心,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还能看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全诗从一开始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到写风吹叶动,尾联入幌拂埃,都是说风,用风寄思友之意。总之,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这直接关乎到诗歌内容主旨一类题的答案,所以必看。

其次,“看作者”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若是高中课本中学过该作者的相关作品,学生会很好把握这个诗人的生平、诗作风格,便于理解本诗。这一点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教导学生掌握作家生平经历,不求死记硬背但求了解,积累越多,越易把握诗作。若是没学过该作者的作品,则可通过注释和诗文关键字去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感情。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最后,古诗题中若有注释,一定不能漏掉。高考试卷上一般都一字千金。既然给出注释就必然对做题有帮助,有些注释往往是诗作内容,文章立意,作者感情的有效补充。例如: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胡城县: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第二题中问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社会问题就必须结合注释去考虑。注释中交代了杜荀鹤的生活年代在晚唐时期,所以社会问题自然是晚唐社会的概括。另外结合诗句的内容就不难看出是揭示晚唐时期吏治腐败和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的。

三、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

这一点也应该贯彻到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学生可以锻炼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在诵读之中揣摩作者在吟诵中所蕴含的感情(当然考场之中应默读)。在诵读之中再结合作者、标题、注释去理解,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思想了。

另外,多读多诵亦有利于我们把握古诗的语言风格及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比如对偶、反复、设问、押韵、对比。

四、结合诗句准确切入,拟写答案

无论是诗歌内容的鉴赏,或是艺术表达技巧的欣赏,如何写准答案可能是师生都很头疼的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揣摩题目中的信息点,找准切入点,才能下笔。

我们可以在前三个要点“读好”的基础上,做到审题清楚,把握住题向,遵守“如何问、如何答”的原则,落实好三个点。那就是紧扣题目指向作答;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扣住各自问题侧重点,去形象、生动地阐释诗句内容;有时关联用笔的意图或效果。万不能割裂诗文内容,只答技巧或感情。

古诗赏析篇2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学会鉴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文作品,并学会古诗文批评鉴赏之法,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至为关键,也至为迫切。

傅庚生教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唐诗研究的前辈学者,有多种论著。我喜欢他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因其有助于古诗文的赏析和教学。该书将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借用古代的诗文理论来讲解古诗文赏析之法,体现了鲜明的学术个性,与高头讲章式的文学批评论著有很大区别。

傅著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兹择举其要目以窥一斑:精研与达诂;深情与至诚;情景与主从;联想与比拟;脉注与绮交;纵收与曲折;穿插与烘托;警策与夸饰;辞意与隐秀;势度与韵味;真色与丹青;雅郑与淳漓;练字与度句;重言与音韵;对偶与用事;摹拟与熔成。

可见,举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诗文的情感表达、比兴之法、结构布局、风格变化、格调庸隽、语言声韵等各方面的鉴赏问题均有涉猎。我以为,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中国传统的诗文理论与诗文鉴赏于一体,借助古代的诗话、词话、文话来分析鉴赏古诗文,它对我们今天的借鉴作用也体现于此。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盛行“细读”之法,傅著也有此特点。他论述诗文之抒情达意、布局结构、层次变化、用字用韵,均极细极详,对鉴别诗文之美丑,指摘瑕瑜,十分有用。他结合具体的诗文例句,借用古代诗文评话语,屡论古诗文“纵收之法”“明暗两法”“隐胜与疏快”“练字与度句”“用韵之清浊”等等,对古诗文之“细读”,尤有胜处。

书中还有许多独得之见,如“以感人之浅深,衡量文学作品之优劣,十九得之”,“情不深而诚不至之文章,亦有借形式上之技巧或时代之崇尚而传世或风行一时者矣,然均不足与于第一流作品也”等。世人多对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有好评,傅先生则指出此词在“情景间未能匀称”。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鉴赏诗文作品,也有借鉴作用。

古诗赏析篇3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古诗赏析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中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古诗词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后进行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提高。另外,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受语文中考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教学生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来应对语文中考题。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只让学生暂时记住了答题模式,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所以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

1.重点分析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作者每写一首古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沧海》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曹操在当时击破了来自北边乌桓的困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胜利,所以作者心情十分愉悦,路过碣石山,所以登山望海,写下此诗。”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的具体意象就可以清楚理解,更好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2.引导学生品味“诗眼”或“词眼”

“诗眼”是一首诗的“生命”,是对一首诗的浓缩表达,体现了一首诗的全部精华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眼”的分析,从“诗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理解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望岳》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诗眼”,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或者关键句是什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望”字最具有传奇色彩,全诗并没有提及“望”字,我们却能够从诗中感受作者从山的高处进行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作者想要登山的意愿,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壮志雄心。作者带领学生分析诗眼或者关键句,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诗的中心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深刻分析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在每首古诗词里,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的意象和描写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饮酒》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抒情特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整体结构,即“全诗共分为两部分,脱离世俗喧嚣之感和从南山之景中感受田园之乐。”分析了整首诗的结构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前两句的叙事加说理,之后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述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心灵的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之中结合作者的抒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引进新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汉语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古诗赏析篇5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古诗赏析篇6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诗文题目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我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简单总结。

一、看题目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看作者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着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如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始终不得重用,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李煜是南唐后主,从君主沦为阶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一生忧国忧民,创作的诗歌主要描写真实的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有所差别。在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写到了人生之秋,饱含了人生苦况。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看关键词句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炼字”。因此,在诗词中最传神的字或词,被称为诗眼。它往往是全诗或词的主旨体现,故找准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找诗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①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写形象生动及准确的字词,比如“银烛吐清烟”中的“吐”;③词类活用的字或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④抓住诗中的巧妙修辞,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⑤抓虚词,比如“亲朋无一字”中的“无”、“只是朱颜改”中的“只”等。比如,在赏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时,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没”便是诗眼。其中,“隐”主要写高树遮住了明月,“没”主要写银河被淹没在曙光中,主题即为:时光催人离别,它不会为了友人而暂停片刻,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看意象

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为意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写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单一,也可多个。根据物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归纳与总结,比如“月亮”多表达的是思乡、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鸿雁”多指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节高尚之士;“蝉”比喻高洁等。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词语修饰,渲染了一种忧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出现了“杨柳、残月、晓风”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伤别情怀,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出现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图,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诗歌鉴赏对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把握诗题解读要领和诗歌鉴赏技巧,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5,6.

[2]艾青.诗论.论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笔记(4篇)
  • 下一篇:家访教师心得体会简短(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