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传统发酵乳食品中分离的乳酸菌一般被认为是安全的细菌,早在人们认识乳酸菌之前,就已将其广泛应用于发酵酸乳、制作奶酪、食品防腐、保藏等方面。这些乳酸菌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包括乳酸、胞外多糖、风味物质以及人体营养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等。这些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改善乳制品的风味,提高制品营养价值,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持和保证肠道菌群最佳优势组合及稳定性,抑制肿瘤和免疫赋活等生理功能[1]。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2种或2种以上的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酸奶制造的乳酸菌发酵剂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2种发酵剂在酸奶发酵过程中相互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赋予发酵乳特有的风味、质地、口感和营养价値。发酵乳中风味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风味物质的形成主要受原料中成分、加工过程中条件变化及发酵剂种类的影响。为了提高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生产主要风味物质乙醛、双乙酰的能力,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乳酸菌合成乙醛、双乙酰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调控方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篇综述主要描述了乳酸菌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以及主要风味物质乙醛、双乙酰的代谢途径和其调控机制。
1酸奶发酵剂生产的风味物质
乳酸菌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中能生产乙醛、丙酮、乙偶姻、双乙酰等多种挥发性芳香化合物[2]。这些风味物质主要由挥发性、非挥发性酸以及羰基化合物组成,其中,羰基化合物对发酵乳的风味有显著影响。在单一乳酸菌发酵的发酵乳中,主要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为乙醛(2.0~41.0μg/mL)、双乙酰(0.2~2.3μg/mL)、乙偶姻(2.2~28.2μg/mL)、乙醇(0.2~9.9μg/mL)以及丙酮(1.8~3.4μg/mL)[2]。这些羰基化合物在发酵乳中的含量和种类决定着产品的风味。在酸奶的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生产的风味物质种类繁多,除上述风味物质之外,还有很多生产量很低的芳香化合物。这些芳香化合物因为嗅觉阈值的差异,很难评价它们在形成酸奶风味中的作用。Ott等[3]在酸奶中首次发现了有强烈气味的1-辛烯-3-酮、1-壬烯-3-酮、3-甲硫基丙醛、2-甲基四氢噻吩-3-酮、2E-壬烯醛以及愈疮木酚等6种化合物。在这项研究中,作者首次使用光谱分析法鉴定了1-壬烯-3-酮。1-壬烯-3-酮在酸奶中的含量很低,但由于1-壬烯-3-酮在酸乳中很低的香气阈值并不影响该化合物在形成酸奶风味中的作用。乙醛是乳酸菌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特征风味物质,在酸奶中的含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目前,国内生产的酸奶主要是以乙醛风味为主的醛香性酸奶。在形成发酵乳制品的滋味与香味的风味物质中,双乙酰(又名丁二酮)也被认为是起关键作用的重要芳香化合物之一,是奶油、干酪、奶酪、酸奶以及很多需要奶油味的非乳产品中的一种重要风味物质。一般认为,酸奶中主要风味物质乙醛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产生,双乙酰由嗜热链球菌发酵产生[4]。当酸奶中乙醛含量低时,双乙酰在发酵乳中占主导地位,形成具有独特奶香味的发酵乳[5]。Rysstad等[6]发现在山羊乳酸奶中乙醛含量明显低于普通酸奶,而双乙酰的含量和普通酸奶中的双乙酰的含量基本相同,说明在山羊乳酸奶的风味物质中,双乙酰是起关键作用的重要芳香化合物。目前,关于酸奶风味物质的代谢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乙醛、双乙酰等主要的风味物质上。
2乙醛的合成途径及其基因调控
发酵乳中乙醛的含量是评价酸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1950年Pette等[7]就提出了乙醛是形成酸奶风味物质的主要成分。Hamdan等[8]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指出高浓度的乙醛是形成酸奶良好风味的重要前提。Sandine等[9]报道了在发酵乳中乙醛的浓度只有高于8mg/L时,才能产生具有良好风味的发酵乳。发酵剂菌株的质量和活力对酸奶质量及酸奶中风味物质的含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的发酵剂菌株,构建高产乙醛的菌株,是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2.1乙醛的合成途径
在乳酸菌生产乳酸的发酵过程中,乙醛可由氨基酸、核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生(图1)。在乳酸菌的碳代谢过程中,丙酮酸是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乳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丙酮酸脱羧酶(PDC)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乙醛。丙酮酸还可在甲酸裂解酶(PFI)和丙酮酸脱氢酶(PDH)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乙酰辅酶A,生成的乙酰辅酶A在乙醛脱氢酶(ADH)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生产乙醛的代谢途径和菌体自身的酶有关。例如丙酮酸脱羧酶多发现于酿酒酵母和运动发酵单胞菌中,在酸奶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中几乎没有关于丙酮酸脱羧酶的报道。Raya等[10]在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和2株嗜热链球菌中,都没有检测出丙酮酸脱羧酶活性。说明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丙酮酸生成乙醛或丙酮酸经由乙酰辅酶A生成乙醛的代谢途径可能不存在。脱氧核糖5-磷酸在脱氧核糖醛缩酶(DERA)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和3-磷酸甘油醛,并且这个催化过程是可逆的。很多菌种都有关于具有脱氧核糖醛缩酶的报道。Kim等[11]对来源于类芽孢杆菌的脱氧核糖醛缩酶做了详细研究。该酶和来源于地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的脱氧核糖醛缩酶有很高的同源性。酶学性质测定的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乙醛浓度为100mmol/L时,脱氧核糖5-磷酸的产量达到最高,说明脱氧核糖醛缩酶能催化脱氧核糖5-磷酸和乙醛之间的转化。Raya等[10]也报道了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发酵过程中检测出明显的脱氧核糖醛缩酶活性,说明在酸奶发酵过程中,脱氧核糖5-磷酸生成乙醛的代谢途径可能存在。在酸奶发酵过程中有些氨基酸先转化成中间体代谢产物丙酮酸然后合成乙醛,但也有些氨基酸如苏氨酸在苏氨酸醛缩酶(TA)酶的催化作用下可直接降解生成乙醛。其中,苏氨酸生成乙醛被认为是乳酸菌生产乙醛的主要代谢途径。苏氨酸醛缩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中均有关于具有苏氨酸醛缩酶活性的报道。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把研究乙醛代谢途径的焦点集中在苏氨酸醛缩酶上,对苏氨酸醛缩酶的调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乙醛的代谢途径中,乙醛在乙醛还原酶(ALDH)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醇,降低酸奶中乙醛的含量。Koo等[12]对肠膜明串珠菌的乙醛还原酶和乙醛脱氢酶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在肠膜明串珠菌中,乙醛还原酶和乙醛脱氢酶醛是一个多功能酶(醛醇脱氢酶,ADHE),编码醛醇脱氢酶的adhE基因全长2685bp,编码88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酶的氨基酸序列和其他已发表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推导出的醛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上发现2个保守区域,分别编码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还原酶(ALDH)。Koo等[12]还将adhE基因克隆到表达质粒中,然后转入到EscherichiacoliBL21,构建了醛醇脱氢酶基因工程菌。酶活检测结果表明,醛醇脱氢酶具有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还原酶的活性。在其他乳酸菌中也有很多关于乙醛还原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的报道。Raya等[10]在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和2株嗜热链球菌的发酵过程中都没有发现明显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但从其他2株嗜热链球菌中却检测出明显的乙醛还原酶活性。说明在一些嗜热链球菌中,生产的乙醛有可能作为中间产物在乙醛还原酶的催化作用下被还原成乙醇,从而降低发酵乳中风味物质的含量。
2.2乙醛的基因调控
苏氨酸在苏氨酸醛缩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的代谢通路被认为是乳酸菌生成乙醛的主要代谢途径,受到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Chaves等[13]报道了在嗜热链球菌中,具有苏氨酸醛缩酶活性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能催化苏氨酸和甘氨酸、乙醛之间的相互转化。Chaves等在培养基中补充适量的L-苏氨酸,发酵后乙醛的含量明显增加,说明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嗜热链球菌具有苏氨酸醛缩酶的活性,在发酵过程中能过分解过量的L-苏氨酸生成乙醛。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还构建了编码SHMT的glyA基因缺陷菌株,发现glyA基因缺陷菌株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乙醛生成量明显低于野生菌株,说明苏氨酸生成乙醛的代谢途径是乳酸菌生产乙醛的主要代谢途径。苏氨酸醛缩酶的活性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Lees等[14]报道了当培养温度从30℃上升到37℃或42℃时,嗜热链球菌苏氨酸醛缩酶的活力明显下降,而保加利亚乳杆菌苏氨酸醛缩酶具有耐热性,在42℃的培养条件下,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活力。酸奶的发酵一般是在43℃培养温度下进行,在这个培养温度下,保加利亚乳杆菌苏氨酸醛缩酶的活力要高于嗜热链球菌苏氨酸醛缩酶的活力,一般认为酸奶发酵过程中生产的乙醛主要来源于保加利亚乳杆菌。在乙醛代谢途径中,还有一些关键酶在乙醛代谢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Bongers等[15]在乳酸乳球菌中成功地表达了来源于运动发酵单胞菌中的pdc基因(编码丙酮酸脱羧酶)和来源于乳酸乳球菌的nox基因(编码NADH氧化酶),大幅度提高了发酵乳中乙醛的产量。目前,对乙醛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glyA、pdc、nox等几个主要基因的调控上。在一些乳制品中,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容易被乙醛还原酶还原成乙醇,降低了乳制品中乙醛的含量。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乳酸菌中乙醛的代谢通路,在筛选、构建乙醛还原酶缺陷型菌株的基础上,过量表达一些关键基因,可以提高乳制品中乙醛的产量。当然,这些尝试也为酸奶、奶酪等乳制品的开发提供广阔前景。
3双乙酰的合成途径及其基因调控
双乙酰作为酸奶中主要风味物质,在形成酸奶风味中起着重要作用。双乙酰一般由嗜温乳酸球菌生产,包括乳酸乳球菌丁二酮亚种、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链球菌和热链球菌等[4]。但也有学者认为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保加利亚乳杆菌是生产双乙酰的主要菌株[8]。目前,关于乳酸菌风味物质双乙酰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双乙酰的合成途径及其产量调控上。
3.1双乙酰的合成途径
在乳酸菌中生成双乙酰的代谢途径主要有柠檬酸代谢途径和糖酵解代谢途经。一些乳酸菌特别是乳球菌能利用乳糖、柠檬酸生成丙酮酸,再合成双乙酰(图1)。在乳糖合成双乙酰的代谢途径中,过量的丙酮酸在α-乙酰乳酸合成酶(α-ALS)的作用下合成α-乙酰乳酸乳酸。α-乙酰乳酸在酸性条件下,化学氧化脱羧生成双乙酰。双乙酰很不稳定,在双乙酰还原酶(AR)的催化作用被还原为乙偶姻。在柠檬酸生成双乙酰的代谢途径中,丙酮酸和α-乙酰乳酸是重要的中间产物。柠檬酸在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可直接生成α-乙酰乳酸,也可通过脱羧反应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脱羧生成活性乙醛(乙醛-TPP),活性乙醛与丙酮酸在α-乙酰乳酸合成酶作用下合成α-乙酰乳酸,通过化学氧化脱羧作用生成双乙酰。α-乙酰乳酸也可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α-ALDC)的作用下脱羧生成乙偶姻。由于牛奶中柠檬酸的含量很低,一般认为发酵乳中的双乙酰主要通过糖酵解代谢途径生成。
3.2双乙酰的基因调控
在酸奶发酵过程中双乙酰产量和几个关键酶的活力密切相关,这些酶包括:柠檬酸裂解酶(ACLY)、草酰乙酸脱羧酶(OXAD)、α-乙酰合成酶、NADH氧化酶(NOX)、α-乙酰乳酸脱羧酶、双乙酰还原酶等。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使这些酶失活或超量表达,能增加中间产物丙酮酸、α-乙酰乳酸的积累,能改变双乙酰代谢途径,提高双乙酰的产量。其中,国内外一些学者为了改变α-乙酰乳酸流向乙偶姻的代谢通路,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筛选、构建一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缺陷型菌株上。Aymes等[16]用随机诱变的方法筛选出α-乙酰乳酸脱羧酶缺陷型的乳酸乳球菌丁二酮亚种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双乙酰的产量要远远高于野生菌株双乙酰的产量。Monnet等[17]为提高嗜热链球菌双乙酰的产量,在添加α-酮基丁酸、亮氨酸或α-酮基丁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培养基上,用定向突变方法挑选出α-乙酰乳酸脱羧酶缺陷型的嗜热链球菌。在微氧条件下,α-乙酰乳酸脱羧酶缺陷型菌株双乙酰的产量比野生菌株提高了近3倍。一些研究学者在筛选、构建α-乙酰乳酸脱羧酶缺陷型菌株的基础上,还对上述的一些调控双乙酰生产的关键基因进行超量表达,运用联合调控等方法对提高双乙酰的产量进行了尝试。Hugenholtz等[18]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缺陷型的乳酸乳球菌中,在有氧条件下超量表达调控NADH氧化酶的nox基因,大幅度提高了双乙酰的产量。目前关于双乙酰的基因调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糖酵解、柠檬酸代谢途径的一些关键基因的调控上,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应该能生产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与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溶液:
B.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溶液与少量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单质生成,则的值为。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和,反应方程式为:
(2)
(3)补充:①AC②6.9克③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
一、钠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钠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常温下变暗)
(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关键词: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信号转导;进展
中图分类号:Q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11-02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作为一类甾醇类激素,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油菜素内酯在植物的种子发芽、根茎伸长生长、光形态建成、维管束分化、向性建成和生殖发育等发育和生长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同时BR还具有增强植物抵抗高温、低温和高盐等不利生长条件的功能。
一、油菜素内酯的生理功能
将表油菜素内酯(24-EBL)施用植物时,植物的组织、器官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BR不仅能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酶的活性以及膜电位,刺激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还能刺激DNA复制、RNA转录及蛋白质的翻译,增强乙烯的合成和光调活性等。
1.细胞伸长。BR可促进黄瓜的下胚轴、豌豆和绿豆的上胚轴、单子叶植物的中胚轴和胚芽鞘及幼苗茎的伸长,植物幼嫩的营养器官对BR响应尤其明显。BR通过调控植物细胞液泡膜H+-ATPase的组装,促进液泡吸收水分,从而引起细胞的快速伸长生长。Yang等的研究表明,油菜素内酯的转录因子BESl可直接与全部的拟南芥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开启这些基因表达。
2.细胞分裂。同时向中国大白菜使用3种激素时,将刺激细胞团和细胞簇的形成,增强原生质体的分裂的速度。Hu等利用拟南芥悬浮细胞det2首次研究BR对细胞分裂的影响,发现BR能提高周期蛋白基因CycD3――一种D型植物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一般来说,通过CycD3途径,BR能刺激细胞分裂,CTK也能通过激活CycD3蛋白而刺激细胞分裂,而且BR在拟南芥的B悬浮细胞与愈伤组织中具有CTK的功能。
3.细胞分化。通过观察拟南芥cpd突变体茎的横切面,显示茎的形成层分化不对等,且另外的韧皮部细胞在形成层以外形成,与拟南芥dwf7-1突变体的表型相同。另外突变体维管束的数目减少到6个,而野生型有8个。Cano-Delgado等报道两个BR受体BRL1和BRL3在导管组织异性表达,而且突变体brl1表现出异常的韧皮部/木质部分化比率。
4.根系生长。外源添加低浓度的BR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和主根的生长,同时还可以诱导侧根的形成,BR和生长素对于侧根的形成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对于侧根的形成可能是部分由脂酶A完成的;而高浓度BR会阻碍侧根形成和主根生长。目前认为,BR促进根发育可能是通过调节生长素极性运输实现的。BR促进植株顶端生长素的运输,是侧根发育所必须的。
二、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
通过给植物幼苗和培养的细胞饲喂标记物,利用GC/MS研究代谢产物,基本阐明了由鲨烯(squalene)前体最终生成BR的反应过程。鲨烯还原生成Campestanol时,在侧链和甾醇体上经过氧化、羟化步骤,同时在C-6位酮基化(在C-22、C-23、C-2和C-3位置的修饰前和后进行酮基化)。反应的两个途径分别叫早期C-6氧化前途径与晚期C-6氧化后途径。在早期C6氧化途径,作为BR生物合成的开始,芸苔甾醇(campesterol)通过加氧、羟化、氧化变成6-氧芸苔甾烷醇(6-oxocampestanol),6-氧芸苔甾烷醇再进行羟化生成茶甾酮,茶甾酮继续脱水、羟化生成香蒲甾醇,最终形成油菜素内酯和油菜素甾酮。通过研究水稻和烟草幼苗及培养细胞,证实了6-脱氧油菜素甾酮可以直接生成油菜素甾酮,表明在许多植物中也存在晚期C6氧化途径,这是BR生物合成的另一途径。除了水稻和烟草外,菊芋和拟南芥也存在早期和晚期C6氧化途径。研究还显示,在不同光质下,BR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可能有差异,在黑暗中可能启动早期C6氧化途径,在光下主要进行后期C6氧化途径。
三、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
近年来,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人们利用BR突变体研究BR信号转导过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BR信号在质膜上的感知。在高等植物中,BRI1是BR主要的受体。突变掉番茄、水稻、以及大豆中的BRI1将导致BR不敏感的表型。BRI1是BR信号在质膜上感知的主要成分,BRI1的胞外区直接参与了BR的信号识别。最近的研究显示,C-末端的磷酸化程度与BRI1的活性直接相关,且BRI1的激活必需要BR的参与。作为负调控因子的BRI1蛋白C-末端,主要调节该蛋白的活性。BAK1能够与BRI1形成异源二聚体,参与BR的信号转导过程,BAK1不影响BR和BRI1的结合。在豇豆原生质体中,Russinova等利用FRET(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fer)技术,发现BRI1可结合成同源二聚体于质膜上,在质膜上BRI1和BAK1可生成异源二聚体。BAK1在BR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BRS1在BR信号转导途径的前期发挥功能。当过表达的BRS1基因可以互补bri1-9和bri1-5的表型,bri1-9和bri1-5都是BRS1的胞外域突变体,但不能互补bri1-5/dwf4-1和bri1-1(为胞内域突变体)双突变的表型,所以,BRS1的活性和BR的生物合成及对BRS1发挥其作用非常关键。BRS1有很强的水解活力,位于胞外。TTL和TRIP-1是BRS1的两个下游信号分子。TRIP-1的特异位点可被体外重组的BRS1胞内激酶域磷酸化,经过体内免疫共沉淀实验,同时证实他们可相互作用,由此推测TRIP-1可能是胞质BRS1的底物,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BK11与BRS1互作,对BR信号传递途径进行负调控。BKI1作为BRS1分子的底物,当胞质中甾类分子浓度较低时,位于质膜上的BKI1与BRS1的同源二聚体互作,进而抑制BAK1与BRS1的相互作用,抑制BR信号转导途径。当BRS1的胞外域与甾类分子结合后,BRS1被诱导产生磷酸化及活化,然后活化的BRS1与BKI1分离,最终BR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
2.BR从细胞膜表面受体到细胞核的信号转导传递途径。BIN2作为BR信号转导的负调控因子。利用BIN2-GFP研究显示,BIN2既可以定位在细胞质中与细胞膜上,还可以定位于细胞核中。BIN2对BR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起负调控作用,但BAK1和BRI1皆不能与BIN2互作,使BIN2蛋白磷酸化。通过遗传筛选,发现BZR1和BZR2/BES1是BIN2的底物。BZR1和BES1是BR信号途径下游特异的调控因子。BZR1作为BR合成的调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BZR1是一种具有调节下游生长反应及BR生物合成双重功能的转录抑制因子。具有双重功能的BZR1说明它在BR信号转导途径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BZR2/BES1作为转录激活因子,也定位于细胞核内。最近的研究显示,SAUR-like基因的启动子中的E-box(CANNTG)可与BES1结合,BES1被位于细胞核内的BIN2磷酸化,致使磷酸化的BES1丧失与响应基因启动子结合的能力,从而影响其转录活性,因此,调控的关键是BES1的磷酸化。作为一种白,BSU1能够对BES1的磷酸化进行调控。与BIN2蛋白的功能相反,通过阻碍BES1的磷酸化,BSU1导致去磷酸化的BES1积累,然后抑制bin1和bri2的表型缺陷。
四、讨论
虽然BR分子生物学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入研究。BR生物合成途径中各环节的酶未完全确定;BIN2的活性调控机理,BES1和BZR1及其他家族成员对目的基因调控和BR分子的合成和降解途径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BR与植物激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进程也需要进一步的阐明。通过研究不敏感和敏感BR突变体,克隆出大量的BR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和调控相关的基因,可为我们寻找到更多的与BR对植物生长发育和调控作用有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MandavaN.Plantgrowth-promotingbrassinosteroids[J].AnnuRevPlantPhysiolPlantMolBiol,1988,39(1):23-52.
[2]YangCJ,ZhangC,LuYN,etal..TheMechanismsofBrassinosteroids'Action:FromSignalTransductiontoPlantDevelopment[J].MolPlant.2011,4(4):588-600.
[3]NakajimaN,ShidaA,ToyamaS.EffectsofbrassinosteroidoncelldivisionandcolonyformationofChinesecabbagemesophyllprotoplasts[J].JpnJCropSci,1996(65):114-118.
[4]HuY,BaoF,LiJ.PromotiveeffectofbrassinosteroidsoncelldivisioninvolvesadistinctCycD3-inductionpathwayinArabidopsis[J].PlantJ,2000,24(5):693-701.
[5]SzekeresM,NemethK,Koncz-KalmanZ.BrassinosteroidsrescuethedeficiencyofCYP90,acytochromeP450controllingcellelongationandde-etiolationinArabidopsis[J].Cell,1996,85(2):171-182.
化工品因其产品种类和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常有特殊的申报要求。申报企业需要了解化工品的物质组成特征,对特定商品还需了解用途、加工方法、来源、使用方法、技术参数、结构式、包装种类、品牌型号等。
下面是结合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商品规范申报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常见化工品申报错误的分析。
1物质组成
物质组成是化工品的主要商品特征,一般是指成分、含量和分子结构特征,初级形状的塑料等高分子材料还需要申报合成用的单体的种类和比例。
【错误举例】申报商品品名:乙烯;归入29012100;未申报成分含量。
【分析】《目录》中要求大部分化工品申报成分含量,用以确定归类并进一步了解价格、许可证件等管理要求。以乙烯为例,《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规定纯度在95%及以上的乙烯归入29012100,纯度低于95%由天然气或石油制得的粗乙烯应归入271114项下。本例中的乙烯未申报含量或纯度,因此既有可能归入29章也有可能归入27章,因此报关单会被要求修改,明确含量(纯度),以满足归类的基本需要。另外根据2010年版《目录》的规定,本例还应该申报用途,另外用作气体燃料的应报明包装容器容积,散装货物应报明。
【错误举例】申报商品品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归入税号:3402110000;申报规格型号: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45%,纺织工业清洗剂用。
【分析】《目录》规定34021100项下商品申报要素为:1.品名;2.种类(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两性等);3.成分。本例对以上三个要素都进行了申报,但成分仅申报了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的含量,并未申报其余部分成分,可能导致归类错误。如果产品中除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外,还含有其他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成分,则应归入340290项下,并且与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水溶液的价格存在差距。
《目录》的注释对物质组成类申报要素说明如下:“成分”指商品所构成的部分或要素,一般指所含物质的种类;“含量”一般指所含物质的数量。化学结构式和CAS号(CASRegistryNumber或称CASNumber,CASRn,CAS#)是用来确定物质种类的常用方法。结构式是表示分子里原子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的化学式,一般用来确定某种化合物种类;CAS号,又称CAS登录号,是某种物质(化合物、高分子材料、生物序列[Biologicalsequences]、混合物或合金)的唯一的数字识别号码。这些都是需要企业申报的要素,建议企业在申报前应了解清楚。
2用途
化工品归类与其用途关系密切,如30章至38章的大部分商品归类均与其用途相关,因此《目录》规定这些税目下的商品要申报用途。但由于化工品用途千差万别,涉及具体应用领域的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申报人员应首先了解该品目对用途的具体要求,然后再与相关企业核实具体使用方法和目的。
【错误举例】申报商品品名:粘合剂;归入3214900000;申报规格型号:用于材料粘合等,180kg/桶,聚硅氧烷等混合物。
【分析】《目录》规定3214900000项下商品申报要素为:1.品名;2.成分含量;3.用途;4.包装。本例用途仅申报了用于粘合等,《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对品目3214和3506的注释,如果粘合剂仅用于粘合,但不具备密封、堵塞或嵌填缝隙类似功能,则很可能归入3506其他品目未列名的调制胶及其他调制粘合剂。后经了解发现该商品用于粘合、密封、修补玻璃、金属等材料,符合3214900000的要求,企业修改报关单,补充完整用途后予以通关。
3外观
【错误举例】申报商品品名:忆可恩修护组合;归入3401300000;申报规格型号:150G/支。
【分析】《目录》规定3401300000项下商品申报要素为:1.品名;2.用途;3.外观;4.包装;5.品牌。本例未申报外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以下简称《税则》)对品目3401的描述“肥皂;作肥皂用的有机表面活性产品及制品,条状、块状或模制形状的,不论是否含有肥皂;洁肤用的有机表面活性产品及制品,液状或膏状并制成零售包装的,不论是否含有肥皂;用肥皂或洗涤剂浸渍、涂面或包覆的纸、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及对品目3401300000的描述“洁肤用的有机表面活性产品及制剂,液状或膏状并制成零售包装的,不论是否含有肥皂”,该进口商品外观必须符合液状或膏状才能归入该税号项下。由于未申报外观不能确定是否为液态或膏状,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归入该税号项下,必须要对该商品外观描述情况才能予以通关。
4加工工艺
关键词:塑料塑料制品分类鉴别毒性
塑料的诞生至今不到一百年,塑料制品价廉物美,人们的衣、食、住、行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当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又会对塑料制品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感到担扰。
一、塑料制品材料的分类
塑料主要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种。热塑性塑料是以热塑性树脂为主要成分并添加各种助剂配制而成的塑料;热固性塑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能通过化学反应固化成不溶或不熔的塑料。我国在1996年制定了塑料制品种类的标志代码,它是在三个按顺时针旋转的箭头组成的三角形中间加上数字的标志。三角形的箭头代表循环利用,三角形下的英文缩写代表塑料材料,数字从1到7代表所使用的塑料种类,如下图所示。这样一来,人们在购买和使用塑料制品时,对塑料品种的识别就变得既简单又容易。
上述标志代码,将常见的塑料制品材料分为七大类。各类塑料制品材料的化学名称、用途、特性如下:
1.PET或PETE
PET或PETE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白色或透明。用途:胶带、可乐瓶、矿泉水瓶、饮料瓶、食用油瓶等。特性:耐热60~85℃,并耐酸碱,过热及长期使用可能会释出致癌物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
2.HDPE或PEHD
HDPE或PEHD即高密度聚乙烯,白色半透明。用途:购物袋、绳索、渔网、编织袋、鲜奶瓶、农业用管等。特性:耐热90~110℃,耐腐蚀、耐酸碱,不易彻底清洗残留物,非食品用途容器不应通过清洗后重复利用。
3.PVC或V
PVC或V即聚氯乙烯,无色透明。用途:管子、非食物用瓶、鸡蛋盒等。特性及安全:耐热60~80℃,过热易释放各种有毒添加剂和氯气。
4.LDPE或PEBD
LDPE或PEBD即低密度聚乙烯,白色半透明。用途:塑胶袋、各种容器、投药瓶、洗瓶、配管与各种模塑的实验室设备。特性及安全:耐热70~90℃,耐腐蚀、耐酸碱,过热易产生致癌物质。
5.PP
PP即聚丙烯,白色半透明。用途:食物容器、食品餐器具、水杯、微波炉器皿、医疗用品包装等。特性:耐热100~140℃,耐酸碱、耐化学物质、耐碰撞、耐高温,在一般食品处理温度下较为安全。
6.PS
PS即聚苯乙烯,无色透明。用途:书桌佩饰、自助餐托盘、玩具、录像带盒、冰激凌盒、方便面碗等。特性:耐热70~90℃,在高温下容易释出致癌物质。
7.OTHER
OTHER即除上述六种塑料制品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如:聚碳酸酯、ABS树脂、美耐皿等等。用途:食品餐器具等。特性:聚碳酸酯耐热120~130℃,不适用碱;ABS树脂耐热70~100℃,不适用酒精;美耐皿树脂耐热110~130℃,但有可能会溶出三聚氰胺,故不建议装盛热食。聚碳酸酯为无色透明,ABS树脂为黄色,美耐皿透明偏白。
二、鉴别塑料制品是否有毒的方法
第一,从化学名称中看,凡含有苯、酚、氯等元素的塑料制品一般都含有有害物质,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品(PET)、聚氯乙烯制品(PVC)、聚苯乙烯制品(PS)等,尽管这些制品在常温下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但一旦遇到高温,就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
第二,从不同种类塑料特性及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来看,不同的材料其耐热性、耐酸、耐碱性各有不同,人们在购买塑料制品时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购。例如:在购买微波炉用器皿时,就要选择聚丙烯(PP)材料制成的用具,因为它耐热温度为100℃~140℃,且耐酸碱。因此,在购买塑料制品时,可以从塑料制品中的标志初步判断其是否有毒性。当然,有些塑料制品的毒性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遇高温、遇酸、碱等)才可能释放出来。
第三,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袋,主要是由无毒的聚乙烯或有毒的聚氯乙烯制成,检验它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火烧检测法: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烟少;有毒的聚氯乙烯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丝,有盐酸的刺激性气味。
目前,国外的肠内营养制剂发展相对完善,有很多研究与生产单位进行系统研究,较知名企业如纽迪西亚、费森尤斯卡比、雀巢、雅培、罗氏、美赞臣、荷
美尔、诺华等,其中纽迪西亚在北美及中国无锡等地均有生产销售基地,其市场占有量全球第一[[A]。国内有一定规模的肠内营养制剂生产厂家主要为华瑞制药、西安力邦、上海励存、浙江海力生等,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这些公司的产品大部分是药字号,剂型以即用型为主,如瑞代、康全力、雀巢佳膳膳食纤维、立适康匀浆膳(纤维性)、立适康低GI全营养粉、力存低GI全营养素等,方便食用,使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得到更好的营养。药准字产品在医院药剂科使用,也有少部分为保健食品或食字号产品,在医院设置柜台销售。国外进入国内的产品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左右研发的产品,国内企业进入该产业的时间较晚,初始阶段以模仿国外产品为主,随着相应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我国企业逐渐与研究机构合作,启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究[[9]
2研制要点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给予特殊人群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营养支持与保障,涉及种类较多、组分亦多、工艺复杂,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目标人群的健康安全。目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发展仍显足,特别是缺乏对产业的系统研究,我们针对糖尿病人的代谢特点和营养需要,从产品配方、形态、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方面,对糖尿病专用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进行了研究,现概述如下。
2.1配方设计
在我国最早的医书《l青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论述,现代营养认为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水是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在爱尔兰组织的“膳食纤维”会议上,膳食纤维被列为继糖、蛋白质等六大营养素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特定全营养食品,作为病人的食品,配方中应涵盖以上营养素,以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
2.1.1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以肤键连接并通过一定空间构象变化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2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即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撷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9种非必需氨基酸及2种条件必需氨基酸。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健康人群蛋白质适宜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5%~20%。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有优势,对于伴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在配方中增加大豆蛋白的用量;乳清蛋白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负荷。
2.1.2月旨类含量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大类。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结合三分子脂肪酸而成的三酞甘油(中性脂肪)。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根据2013版《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的要求,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供能比的10%;亚油酸和。_g麻酸为必需脂肪酸,增加a-}麻酸的摄入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a-}麻
酸和亚油酸之间最适合的比例为1:4一1:10}}z-}s70
2.1.3碳水化合物含量
碳水化合物种类繁多,WHO根据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将碳水化合物分为糖(包括蔗糖、果糖、山梨醇等)、寡糖(包括低聚木糖等)和多糖(包括膳食纤维等)。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息息相关,是餐后血糖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应选择低血糖指数(GI),推荐其每日供能比不低于45%,建议在45%一60%;糖尿病人膳食纤维摄入量应25一30g/d,达到并超过健康人推荐摄入量。
2.1.4维生素含量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参加胰岛素敏感性多种途径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Dal;I型糖尿病与II型糖尿病均存在维生素A缺乏,营养不良的II型糖尿病患者更为常见;补充B族维生素,可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血中维生素E的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糖尿病患者补充叶酸,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磷作用;国家标准GB29922-2013规定,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中包括13种维生素(脂溶性4种,水溶性9种),可以针对不同疾病目标人群的需要,选择性的添加其他营养物质。
2.1.5无机盐及矿物质含量
锌与胰岛素的合成、分泌等有关,铬是维持正常糖代谢性必需的微量元素,镁是多种糖代谢酶的辅助因子,糖尿病患者钙、磷代谢异常可诱发骨代谢病理生理改变,如骨质疏松;联合补充维生素C,E和Mg,Zn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国家标准GB2992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中规定,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中需包括12种无机盐。
综上所述,糖尿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配方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选择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GI<50);2)增加膳食纤维或益生元的用量;3)采用支链淀粉、果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直链淀粉或麦芽糊精;4)提高蛋白质中大豆蛋白的比例;5)合理选择脂肪中的脂肪酸的比例,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全部或部分替代饱和脂肪酸,提高优质脂肪占供能比例;6)降低Na的
用量。
2.2食品形态的选择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食品形态,主要有凝胶食品、多孔状食品、粉状食品、糊状食品、乳状食品等,通过走访湖南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营养科,根据糖尿病病情的特点,作为既可口服又可管饲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粉剂为多。粉剂具有贮藏、携带、食用方便,开启包装后,产品相对稳定,保质期较长等优点。
2.3工艺研究
2.3.1原料筛选
宜选择知名度高、生产规模大的供应商,对每个供应商的原料质量至少考察3批次,重点考察原料的生产工艺、含量、状态、分散特点、溶液的性状(色、香、味、溶解性等),与其他原辅料的相容性、供应量及价格等因素。根据筛选结果,建立物料采购管理制度,规定物料从符合规定的供应商购进。
2.3.2工艺关键控制点
工艺研究应对原、辅料预处理、制备、灭菌、包装等各关键工序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均匀度、溶解性、分散速度、冲调后的稳定性、渗透压、口感、酸碱度、色泽,各营养素的含量,服用的顺应性等,提供各工艺步骤技术参数。检测方法参照国标方法,如为自建方法,应进行方法学考察,以保证方法的可行。
2.3.3中试研究
按拟定的生产工艺,连续投1一2批中试规模的样品,进行全检。根据中试生产的工艺参数及工艺路线再进行工艺参数的调整,确定最终生产工艺。
2.3.4放大生产进行工艺验证
按最终确定的生产工艺,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条件下,连续生产3批样品,与市售样品包装一致,进行质量研究及加长期稳定性考察试验。
2.3.5质量标准的研究
质量标准应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及质量要求进行考察,制定感官特征、能量、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限量,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依据产品特性再增订其他指标限量,比如pH值、豁度、水分含量、渗透压、相对密度、总固体、沉降体积比等,同时对净含量和规格、产品适用人群、保质期等进行限定。
2.3.6稳定性考察
稳定性研究应根据产品形态、产品配方及工艺条件、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的理化性质等条件进行合理设置,考察方案内容全面,考察项目与时间等设置科学合理。依据产品特性、包装和使用情况,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稳定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并考察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等。其试验样品应在满足引寺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及商业化生产条件下生产,影响因素试验、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等采用一批样品进行,加速试验考察时间点可设置为0}1}2}3}6月,不得少于3个月;长期试验考察时间应涵盖预期的保质期,如保质期为24个月的产品,则应对0}3}6}9}12}18}24月样品进行检测。检测项目按照质量标准的规定,0月和试验结束时应进行全检,敏感性的考察项目应在每个规定的考察时间点进行检测,其他考察项目的检测频率依据被考察项目的稳定性确定。根据考察结果,确定产品的包装与保质期。
3讨论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