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论述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论述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接受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39-0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作为接受客体(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只有接受客体能够与接受主体保持最大限度的契合性,接受主体才能够更好地去认同和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接受客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接受主体是中小学生;前者是宏大抽象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蒙昧无知的未成年人,要跨越这个鸿沟,必须找准接受主、客体之间的契合点,使教育活动遵循接受教育规律,呈现出合乎中小学生接受特性的对应性关系。

按照接受教育规律,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必须紧抓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此切入,事半功倍。

1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客体)的内在要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本观念系统,涵义丰富。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道德价值观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基础,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个体人首先是道德,然后才逐渐形成政治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古人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让全社会百姓明德知耻,自觉守法自律遵德,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只有夯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教育。

(2)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是其外延,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准则性的情感性的直观表达。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明确地指示人们对具体问题、现象在情感、思想、行为上的价值认知、价值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国家价值观的表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爱国主义的本质概括和情感性表达。热爱祖国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勤奋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富强祖国做准备,自觉地抵制危害社会危害祖国利益名誉尊严的思想和行为。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表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要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摒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的思想行为,多为社会做贡献,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对科学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表述,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科教兴国,以先进的生产力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摒弃愚昧无知,不学无术,不学无德。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展,学科学用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表述,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社会主义尊重劳动,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倡导劳动光荣,勤奋工作,自强不息,摒弃好逸恶劳,坐享其成。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求公平公正、互利互让,诚信做人、诚信经营,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损人利已,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表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针。知法守法用法,摒弃违法乱纪的思想行为,是我国公民的基本素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的表述。十八届中央纪委全会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所指,是其深刻思想的直观的分条陈述。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入,帮助学生全面地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2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入是中小学生(接受主体)接受学习的心理特征的要求

接受理论家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读者在阅读前的记忆与经验构成的“前结构”构成接受的前提条件。这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水平是正相关关系,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需求和品德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既不能低于也不能高于被教育者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过高会导致空洞说教。

(1)中小学生认知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难以理解内涵深刻的抽象概念,尤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科学而宏大的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的表达,符合中小学生接受学习的认知需要,更易于为其接受。

(2)中小学生接受学习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单方面地尊重权感,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遵从父母、权威者或老师,对价值标准的理解、选择有很强的依赖性。社会主义荣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观点鲜明,条分屡析,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与中小学生“期待视野”相吻合,更适合中小学生道德认知接受方式。

3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入,与道德接受过程的关键点相吻合

接受理论家姚斯认为,理解是最重要的接受活动,接受活动本质上就是理解。道德接受的本质即道德理解,理解即是对道德信息“自由选择”,予以“珍视”“赞赏”,即产生道德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道德意志,外显为道德行为。在道德的4个层面:知、情、意、行中,感情体验是外在道德信息(规范、价值倾向)转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中介,是道德价值形成的关键点。这是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殊性所在。只有接受主体在道德接受过程中的接受态度情感趋于肯定与认同,才就能唤起积极的接受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一是内在精神层面强调的是精神、意志、理想、信念,即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形成;二是外在行为层面强调的是良好有序、和谐文明的习惯养成;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达成这个目标,教育的关键是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没有情感因素的肯定和认同也就没有接受。正如黑格尔说:“要是没有情感,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性表达。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荣辱观教育,即是引导学生关注道德现象,并加以理解、解释、选择,进而形成强烈的荣誉感或耻辱感,经过反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道德意志道德人格。

4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入,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接受媒介)的要求

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的教材主要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阶段)《思想品德》(中学阶段),这套教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编写的。它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突出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民打下基础。

教材把个体品德形成的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必须遵循教材构架,以教材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政治观、国家观、共同理想等抽象内容的教育转化成易于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融入到现行的教材中来。

总之,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入,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接受教育规律使然:符合接受客体的内在要求,与接受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抓住了道德接受的关键点,与接受媒介保持相当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肖甫青.以荣辱观教育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72,74.

[2]葛晨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J].高校理论战线,2007(6):11-15.

[3]石中英.中小学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4):1.

论述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

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找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陆岩(6)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析杨晓慧(8)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理念的思考和评论陈锡喜(11)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方法论思考万美容(1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新要求石书臣(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柳礼泉陈媛(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平章起宁静(27)

科学无神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解读刘爱莲刘心一(32)

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胡凯刘勋昌(36)

大学发展的四重理念金硕(4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毕明生(43)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于林平(46)

论人际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响邬丽周先进(50)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学化发展及取向向宇婷董娅(54)

青少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的培育研究高长玲(58)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余一凡(6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野邱琳(66)

卢梭国家论的伦理探析秦彪生(70)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初探叶方兴(7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导向功能李仁卿(77)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阐释陈宗章(80)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颜峰洪兴文(8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与方法周伟(8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姚迎春(91)

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显隐结合”教学新模式林冬月张会永程家明(93)

转换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孙玉良(97)

论成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宫敏燕李养民(101)

思想政治信息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汪晓丽(104)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韩新宝李文波(107)

文化消费对青少年德育的价值探讨高中建(111)

“体谅模式”理论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体谅模式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刘会娟林岳新(114)

论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易丹妮(117)

自调节机制理论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的应用刘运喜(121)

试析加强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徐涌金章珺(124)

高校辅导员对小概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马学义(12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探析王守义杜喜荣彭喜保(129)

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高爱芳高卫松(13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机制李洋孙颖(135)

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现实性困境及其出路罗品超(138)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F0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在新时期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吴倬王铁军(1)

建国六十年来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与探索姚钦英(6)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科学方法李楠吴筱筠(9)

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思考陈万柏何英(1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与引导戴钢书岳鹏杨琼(16)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胡凯杨欣(19)

促进大学城内大学生全面发展探析胡伯项黄炜(23)

理论创新功能论析倪德刚(26)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学阐释王智慧(29)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向探析颜素珍侯勇(33)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吴丽兵(38)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张轩(40)

试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社会化功能胡琦陈海燕(4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结构、目的取向和路径选择张建忠(49)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张果(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李纪岩(57)

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修宏方冯德军(6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的阐释许丽萍(6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徐曼(6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陈德祥(72)

主体间性理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周巧生骆平(76)

试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巧实力刘晓亮王传礼(80)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张毅(82)

网络信息化手段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困境史瑞根(8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曹良韬(88)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登辉张曼邹凡娜(91)

论生活的意义与德育的使命姚冬梅(94)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王浩代晓冬(97)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及对策孟宪青(100)

职业精神培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彭海(103)

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陈婷何祥林(107)

高职院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郝勇(110)

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杨威(11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王莉娟王洋(117)

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金鹏林强林畅(120)

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教育途径探析魏丽婷(123)

以人为本视域下新型大学师生关系问题探究杨芳孟祥瑞(126)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潘明芸吴新平(129)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析——由大学生轻生引发的思考夏禹(134)

从大学新生的生命观调查看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浙江省丽水市的几所高校为例陈轶(138)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张官禄(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拓展——经济伦理视域下的阐释卢黎歌何志敏(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秦在东(7)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林伯海李堂(11)

中国共产党在弘扬传统道德中的历史重任及其启示苏振芳(14)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胡凯何芳(19)

苏共意识形态教育的两面背离黄永鹏(21)

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任美慧(2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炳姚会彦(2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辩证思考曾永平(31)

解构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康永征王跃敏(34)

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曹清燕(3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探析胡晶晶(40)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姜世健(43)

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杨勇民(4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叙述方式的多维探讨——以《概论》课“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节为例傅义强(50)

应对变化与挑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王艳华于卫军(5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施用分析胡菊华马晓春谭凤茹(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论胡沫(59)

用疑问方法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汪晓丽葛其龙(63)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及实践途径刘佳鹤李晓兰(65)

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新探:“一惯两爱三点”王高贺郑礼琳(67)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知性培养陶淑慧(69)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张治国罗建华(72)

高校网络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及其实现李育全鲁黎黎(75)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多维思考赵永新(79)

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胡新峰李威娜(81)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王琦(85)

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吕哲峰(87)

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认识与思考杜野姜国玉赵军(90)

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胡玉辉徐栋梁(93)

儒家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宋伟(96)

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描述、评价及其归因分析戴家芳(99)

研究生班级党支部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和目标管理夏威(103)

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实证研究李德煌(106)

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几点思考张岩青(110)

文化建设在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董睿(113)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破坏的成因及对策陈于清陈夏英(116)

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院系工作体系邵兵尹立一苑颖(119)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的“知”与“行”姚其煌李小兰(122)

信息化战争中的心理战研究与运用高鹏(126)

内地港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任霞冯爽李征(129)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正桂(131)

日本和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相似性及其启示孙淑秋宋玉忠(135)

山西大同大学(F0002)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在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暑假研讨班的典型发言(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高军(4)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魏潾(9)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即将召开(12)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八个转变刘建军(1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导论坛召开(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张森林(2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定位谢晓娟张家道(2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空张力研究杨放常运立(28)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评估方法论刘新庚曹关平刘邦捷(33)

红歌会:新形势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胡松罗国华(35)

论如何办好党校倪德刚(38)

党的几代领导人从社会化视角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宋劲松王滨(44)

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高校教师思想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岳鹏韦成功戴钢书(49)

恩格斯权威理论视角下的列宁灌输理论再认识孙迎光刘近(5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综述卢岚(58)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性问题王习胜(62)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特征李昊付盛松(65)

本刊投稿注意事项(6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朱湘虹宋元林(69)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则张云莲(74)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张建荣(77)

对六个“为什么”的深层解读——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贾丽民(81)

本刊投稿注意事项(85)

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败原因探析李晓辉(86)

怎样回答钱学森先生之问——论大学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逻辑思路陈卓(90)

把握“意识形态性”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张卫良(9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王岚(96)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模式上官莉娜王仕玉(9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王晓春李群山(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和谐社会建设杨蓓(106)

“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研究及其启示王丽君(109)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郭英敏闵仕君(112)

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李本松(117)

论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当代德育意义杨现勇(120)

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特点吴克明李扬(124)

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大连市大学生学风调查为基础刘莉黄佳慧刘晓琳(126)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梁军何丽萍(129)

高校学生团体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莫华张宝铸(132)

经济类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性构建郭金丰(135)

大学生压力应对动态模型法研究郝建山王维芳(138)

哈尔滨理工大学(F0002)

哈尔滨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I0001)

学校领导走访各地校友会(I000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梅荣政王飞霞(1)

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徐建军陈迎明欧旭理(8)

大学生健康恋爱观的培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陈文斌满丰(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佘双好田贵华(15)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述评戴钢书肖永梅(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钱广荣(24)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薛忠义(27)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于林平(30)

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杨娜(34)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邱杰(37)

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其娟(40)

关于“以服务人民为荣”的理论探讨张寿(44)

龙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讨张国启(48)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征研究王增国高世杰(51)

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探析侯勇颜素珍(55)

变危机为契机——论公共危机对道德建设的影响赵清文(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创新维度孙豫峰(61)

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刘国红周静(6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赵凯(6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树立教学生态观张慧卿(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蔡勤禹刘莲张岳红(73)

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欧阳永忠区瑞珍(76)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于海波(80)

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王光森(8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应对论——着眼于地方党政对地方高校之责任戴春平(87)

略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三个主要层次周先进(91)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讨陈建华高明(95)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姚冬梅(98)

论榜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实现机制姜建蓉(102)

大学理念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制导作用刘涛(106)

辅导员工作中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杨建义(109)

发展性辅导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王保义(112)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启示孙立军(115)

论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何晓华(119)

农村人文贫困探析孙岩王雅文(122)

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毕海燕(126)

军政训练应着重培养国防生“五种能力”王刘玉(129)

应对价值取向多元化挑战构建军校学员的核心价值观曾令勋孙志民郭颖(131)

论述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篇3

韩愈《师说》与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概述

职业教育,又叫职业技术教育,是一定历史前提出发,为受教育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现代教育模式和类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词语、句法,鉴赏的文学作品的基础性学科,而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则是为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相关工作所需文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类型。

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对于中国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倡“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而其在《师说》中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择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论述堪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论述。下面笔者就针对教师的任务和择师的标准等相关理论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展开分析。

《师说》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

《师说》对教师作用的阐述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师说》开篇就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受业与解惑;而到了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任务依旧可以用“传道、受业、解惑”这六个字来概括,只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教育类型的差别,教师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罢了。而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依旧紧紧围绕着韩愈所提出来的这六个字,只是侧重点有所变化。现代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更多强调“受业”这一任务,强调对受教育者专业技能的专门培训;同时由于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也比较重视传授中国人文思想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和精神的过程。如此,汉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对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对受教育者在接受训练与熏陶过程中疑问的解答。

《师说》择师标准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韩愈在《师说》第一段写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这段论述中,作者将“道”作为选择老师的基本标准。时至今日,这里所说的“道”的意义已不仅仅限于儒家之道,以扩展为更为宽泛的道理与知识积累。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师的选择一般经过相关考试及其他更为规范的鉴定程序,选拔出了道德与理论知识一流的人才作为教师;如此,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师说》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优化的引导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我们的择师成功的。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的教师理论十分充足而实操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此,韩愈又阐述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特别是学有专长而为师的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教师的结构的合理编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矫正作用;通过合理编排理论性教师和实践性教师的搭配结构,使得我国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焕发生机。

《师说》的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过程优化的指导意义。汉语言文学职业教学像当今的普通大学教学一样,对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当重视,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相互影响,而这一特点导致了此种类型的教育缺乏生机,且无法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强化学员实操能力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出的术业有专攻而为师的师生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员间的互相影响与传授,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具生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师说》的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纠正意义

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普遍认为教育机构为其设置的课程机构不合理,专业性强的课程较少;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考出好成绩的学员可能并不是优秀的学员。对于这种存在欠缺的课程安排体系,韩愈所提出的“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具有很好地纠正意义。为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开设更切合专业目标、更具专业性和实操性的课程,对于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韩愈《师说》教育理念的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的改进策略

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从教人员素质和结构提升策略

根据韩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师生关系的论述,结合当前从教人员理论水平高而专业实践能力稍欠的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培养从教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有效提高从教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吸纳某些专业实践能力一流的基层工作者进入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从教人员的队伍,进一步优化从教人员结构;从而有效实现汉语言文学从教人员素质的提升和队伍的优化,使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充足的生命力。

进一步优化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策略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土壤固化剂(6篇)
  • 下一篇:重阳节有什么风俗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