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地下管线管理(6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地下管线管理篇1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法制化、标准化、制度化

1我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作为现代关键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其铺设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越铺越多、间距越铺越密。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管理好如此庞大、复杂的地下管线网络系统,保障各类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可靠运行,从而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发展问题[1]。2006年以来,我市成立了专门单位来收集管理全市域内的地下管线信息。本着“边收集边整理边开发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实施“单工程信息收集、单工程数据接边整合,单工程管网连片”的动态管理方式,我市已累计采集了管线工程8800余个项目,全市域地下管线共计3.46万余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外环线内)地下管线长度达2.24万公里,占中心城区80%,初步实现了中心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全覆盖,并正在向滨海新区、远郊县延伸拓展。经过七年的努力,我市探索出一条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新思路,形成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天津模式”。

2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距离地下管线信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管理方法和管理质量上进一步改进,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1数据收集途径单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我市自2006年以来,由专门部门负责收集和管理地下管线信息。但是,由于收集的是单个工程,因此地下管线不联网成片。地下管线工程本身具有隐蔽性强、周期短、工期紧、违法成本低等特点,一些重点工程在竣工后不向管理部门移交地下管线竣工信息,使得地下管线信息不能及时动态更新。同时由于地下管线实体管理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各部门有着不同职责和利益,造成信息多头管理,从而使信息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2.2缺乏上位法依据,立法体系还不够完善。

如表1,在在国家立法层面,仅有一部住建部在2004年出台的相关法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而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几乎无法适用,因此在国家立法层面出现了空白,许多城市在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方面没有法律依据,使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表1我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立法现状

2.3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相关标准亟待完善和落实。

2011年1月1日,我市实施了《天津市地线管线信息管理技术规程》,该标准对地线管线信息管理的收集和管理提出了相近的技术标准。然而在落实过程中,由于跟踪实测竣工难以及测量技术和作业人员水平能方面的限制,造成地下管线信息不完全准确、现势。同时,随着管理的深入,更加精细的管理标准有待于明确。

3管理内容及建议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经历七个年头的摸索,我市已逐步形成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规范化。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地下管线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现阶段,我们应从法制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几方面入手,推动我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向精细化迈进。

3.1大力推进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制度化

高效权威、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根本。要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集中高效管理,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有良好外部环境和数据接收渠道,这就需要从创新创新机制上入手。

3.1.1建议建立重点地区、重点管线及危险管线普查及补修测制度,以确保地下管线信息联网成片。

3.1.2建议加大违法查处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于未经规划审批或不按规划审批,擅自施工,建立处罚制度,并适时向公众安全防范信息。

3.1.3建议对地下管线系统的规划、建设、验收、运行维护与安全监管等相关事务实施统一管理。

3.1.4建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强不同专业单位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3.2大力加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法制化

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省、市层面的地方立法,我国至今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而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运用并实施严格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有效监管各种市场主体的相关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政府管制手段。地下管线管理领域亦如此。我国应该在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多层次、严密细致的律法规体系,规范各个层面对地下管线信息的管理,为地方立法提供依据,为全面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作为地方政府,在加大立法工作力度的同时,还应坚持立法创新,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针对性强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和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维护工作。

3.3大力推动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标准化

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管理精细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通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统一误差标准和精度要求、统一数据库结构、统一的数据更新业务流程等等,最终达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规范标准、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信息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实现城市各部门间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使各部门不再重复采集、处理同一信息,从而降低地下管线信息的更新成本。

地下管线管理篇2

关键词:地下管线,管理,应用

地下管线是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安全运行是现代化城市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保证。因此,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一、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特点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指利用GIS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采集、管理、更新、分析和处理地下管线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四维的系统,其特点具体如下:

(1)隐蔽性决定了时间及三维空间动态的复杂性;

(2)隐蔽性、埋设位置的集中性也决定了地下管线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与准确性是地下管线系统实用的关键;

(3)系统必须自动识别管线间的连接性,即管线与管点间的拓扑关系非常重要;

(4)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的空间异质系统,城市中心区的管线密度较大,从中心区向城市边缘急剧减小。

二、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1、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系统组织至关重要,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数据的组织。有没有数据,数据质量如何,怎样使数据随城市现状的变化而及时更新是地下管线系统建立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的。如下所述:

(1)调查研究、修正方案

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为用户服务的,必须重视和照顾用户的需求,对用户需求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并对用户的运行机制、信息流程、现有数据基础、用户对系统和产品的要求等方面做详细研究,做出详尽的设计方案,并在开发过程中,恰当根据使用者的意见,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对系统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使用功能逐步完善。

(2)协调关系、统一安排

数据的收集和更新,以及数据共享方面的协调和管理是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大难点,也是组织协调问题,由于这种协调在不同部门间进行,若各部门没有统一的领导和规划,资料各有归属,会加大工作的难度,使得工作无法照常进行,因而,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对其进行统一领导和安排。

(3)重视数据库建立工作

数据是GIS的核心,一个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质量的好坏,数据库设计、数据录入是建库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要求对系统内的各类数据标准化,并分类编码,采取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

(4)系统开发标准化

系统的开发涉及到许多标准化问题,如地理信息编码、数据交换格式、基础数据库结构和图形订制都有许多标准化问题,要求其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利于数据的交换、共享、更新和系统的推广,在系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注意标准化问题。

(5)长期规划工程项目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项目,其运行周期较长。因此,应该做好项目管理的长期规划,最好有一个保证其数据更新、模型改进的长期预算。

(6)数据结构的合理性

地下管线系统中GIS数据类型多、数据量大,管线与管点之间又有复杂的拓扑关系,因此数据结构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在系统分析和数据库设计时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以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2、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系统应满足地下管线资料的自动化管理,真正实现管理科学化;

(2)可靠性原则

数据库可靠性: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应是准确可靠的;

系统可靠性: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至于因某个动作或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数据的丢失和系统瘫痪;

(3)完备性原则

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能够满足系统各项功能的需求;

(4)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

系统应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建立,保证系统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系统的各项功能应该符合综合管线管理要求,信息编码、数据规范应满足行业或地方规范;

(5)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系统应有良好的与其他GIS系统数据和制图系统数据的接口,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3、地下管线数据的获取

地下管线数据获取的方法分为地下普查和地下管线竣工测量两种。

(1)地下管线普查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根据城市具有的技术与经济能力,采取最经济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查明城市建成区或城市规划开发区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获取准确的管线有关数据,编绘管线图,建立管线数据库,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档案与动态管理。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作业方法:

①地下管线现状调绘

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是指在开展地下管线探查作业前,根据已有的地下管线竣工资料、施工资料、设计资料等,将已有的地下管线竣工资料、施工资料、设计资料等,将已有地下管线现况标绘在1:500的地形图上,作为野外探测的作业的参考,减少实地探查作业的盲目性,提高野外探查作业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同时,为地下管线探查作业提供有关地下管线的属性数据(如管径、管材、埋设年代等)

②城市地下管线探查

城市地下管线探查是在现状调绘的基础上采用实体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地下管线的敷设情况、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管线的相关位置和走向、地下管线的属性,如管线类型、性质、规格、材质、载体特征等。并在地面上设置地下管线投影中心标志和明显管线点标志,以提供工序测绘的依据。

③地下管线测绘

地下管线测量是指在城市等级导线点和等级水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图根控制测量、地下管线点平面和高程位置连测及相关地形测量。

(2)地下管线竣工测量

地下管线普查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做一次,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城市地下管线资料做一个完整的总结和调查,然后建立地下管线资料库。然而城市的管线工程每天几乎都在进行,因此,地下管线资料的动态更新主要依靠管线竣工测量来动态获取管线的资料。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应在地下管段敷设以后、覆土以前进行。其任务是测定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高程;量测地下管线的埋深、规格以及规划审批的定位尺寸;记录地下管线的性质、材质、走向、埋设时间和全书单位,并绘制地下管线竣工平面图和编制地下管线成果表,同时按要求填写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测量验收记录册。

三、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建立的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如何管理地下管线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管线普查的经济效益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管线资料管理手段大多采用文本文件或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完全分离,管线资料管理混乱,资料更新速度慢,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不能保证资料的现势性和正确性。因此,同步建立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是确保地下管线普查使用目的的实现与广泛应用的最佳方法:

1、使用计算机存储管线信息大大缩小了存储空间。一个城市的纸介质图纸可多达几十吨,而使用计算机仅用若干磁盘或光盘就可以存放全部信息;

2、提高了检索查询速度。利用计算机查询某一个区域、某一地点或某种特征的管线信息仅需要一个命令或按钮即可完成,这是常规管理办法的人工查找无法比拟的;

3、图形显示更加直观,通过三维显示技术,真实再现地下管线三维布局结构;

4、可以实现管线资料的动态更新和管线工程的动态跟踪,提高了管理水平;

5、便于资料的网络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做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与应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为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有助于对城市各类地下管线数据的日常管理,从而做到高效利用各种信息,提高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地下管线管理篇3

【关键词】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地下管线和地上基础设施一样,是支撑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的基础设施,保障着城市整体运行。因此,我们要掌握和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科学地建设和管理好地下管线,这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实的城市地下管线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同行业水平,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城市地下管线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线权属关系复杂,统一管理难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形成的“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数量、轻质量”等观念,城市地下管线发展至今,分别由几十个单位建设和管理,管线众多,且权属主体隶属关系复杂、管理混乱,资源割据现象严重,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二)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档案管理难,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建设滞后。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是在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大部分城市现行政府规章没有涉及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又没有涉及电子档案及地下管线档案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出台,也没有设置必要的行政许可,处罚力度不足,法律效率低下,地下管线的报建及竣工的备案没有完全纳入规划、建设的必备的行政管理程序之中,导致行政主体缺位,难以协调处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产生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问题。另一方面,从建设、施工及各管线权属单位来说,缺乏长远规划及年度建设维修计划,短期行为多,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改建中既无统筹规划,也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各行其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开挖现象多。由于地下管线管理没有专门的地方立法规范,一些地下管线的建设不严格履行规划、建设管理程序,从源头上就影响了地下管线档案的形成和收集,导致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收集渠道不畅,信息掌握不全。

(三)社会档案意识薄弱,信息共享难长期以来,社会对城建档案重视不够,政府对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投入的人力、财力小,制度落实不力,缺乏其他行业的支持与合作。由于一些管线权属单位和施工单位自身城建档案社会意识比较薄弱,加之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和移交机制不完善,管线工程完成后,竣工的地下管线资料或者不能归档到相应的建设单位或权属单位,或者不能按规定向城建档案馆机构报送管线竣工档案,新建管线也没有按要求进行覆土前的竣工测量;有些单位用修改过的施工图代替地下管线竣工资料,缺乏严格的测量确认程序,其资料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往往误差较大,导致地下管线资料不全,现状不清;有的地下管线资料因为没有随着管线的修建进行管线图跟踪现状的补绘工作,导致现有资料不能反映现状;而新建管线工程的资料又保留在各专业管线单位,数据不及时更新加之新建工程信息不共享,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造成历史未清又欠新帐。

(四)图纸设计标准不一,管线建设难,地下道路管线综合图一般为粗线条的规划,只能确定一些大的原则,包括长度、管径、平面位置等几个大概的参数,数据精度不高。加上受利益驱动,地下管线产权单各自为政,地下管线工程建设难以实现统一协调的计划管理,不同的专业管线由不同的单位来设计,设计单位在设计路由、高程的时候又没有合图,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都要进行变更,一旦有大的改动,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而图纸与实际现状不符,也对今后维修和改造带来更大的困难。

(五)地下管线建设滞后规划,配套维护难。目前,我国地下管线施工管理模式是分条线的管理,各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及时和充分,建设单位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缺乏综合开发的考虑,老城区管线由于人口和建筑物密度高等因素错综复杂,地下管线配套建设存在大量欠账;新城区由于城市规模扩展快,地下管线配套跟不上,使已建成的大部分地下空间设施都彼此相对独立、功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地下网络。城市地下管线档案资料欠账多,底数不清,许多地下管线年久失修,跑冒滴漏,浪费严重,施工维护人员却又无从查起。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改变观念,重视地下建设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全面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国家的最新要求,在严格控制“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投资力度。使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同步发展,发挥最佳的合力效能。

(二)理顺关系,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强化政府在城市地下管线问题上的综合、协调能力,以着力解决目前各平行职能部门条块管理所无法进行系统优化、综合协调的行政难点。要加强地下管线的统一施工,打破各业技术界限、各单位界限,依据地下资源共享的原则和工程招投标方面的法规,进行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

(三)完善信息平台,建立规划协调平台

编制地下管线普査、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漏水检测及防腐检测等技术规范。为地下管线的建设提供一个动态的信息平台。以之一个建立协作统ー、相互配合的部门协调机制,对城市的规划项目进行综合协调,并提供技术审查意见。

(四)实现统一建设和实施

凡城市新建、拓宽改造道路,新建生活小区,必须实行统一建设,地下管线统一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协调部门加强配套力度,避免出现拆迁不到位,地下管线任意变转,造成浪费,给管理带来闲难。防止有的专业管线单位由于资金的原因或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按规划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五)推广非开挖技术

非开挖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地下管线施工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在地表干扰极小的情况下无须挖掘就可以铺设、修复、更换、探测地下管线.具有不破坏环境、无泥尘污染、不干扰交通、不破坏道路结构、铺管精度高、工期短、施工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在更换或修复旧的给水管材和完善污水系统时可积极推广这种技术,以彻底根治马路“拉链”现象。

(六)重视后期维护保养管埋

管道建完后,应加强地下管线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验埋地管道的防护层状况以保证管道正常运行,防止跑、冒、滴、漏。由于管线由于产权分属不同,难免给日常维护带来一定的麻烦,同时管线工程的维护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此项工作可有偿委托市政工程维修养护专业机构巡查与维护。

(七)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地下管线普查、漏水检测、防腐检测和非开挖等技术是新兴的、多学科的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业队伍和人员都还有限,熟练和过硬的技术人员还很少.很难适应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新技术应用的学习.积极实施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结语

城市地下管线关系你我,也是城市建设工作胜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希望政府重视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维护,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和完善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管理。使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人持续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地下管线管理篇4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养护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位于城市道路地平线以下的公用管线,它包括:给水管、污水排水管道、雨水排水管道、热力管沟、煤气管、电力电缆管、通讯电缆管等。由于隐蔽工程质量低劣而发生故障,使整个工程设施陷于瘫痪状态是屡见不鲜的。

为了充分发挥地下管线的使用功能,避免互相干扰,尽量排除故障以后的互相影响,各种管线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这些都是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

1.检查、疏通管道,保持通水能力

经常检查管道的通水能力,可以及时发现淤积和堵塞情况,最简易的方法是在检查井内观测上游和下游的管段水位,其次是观测实际流速,计算后得知流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水位过高,就可以初步判定管道淤塞的程度,进行这种检查,最好是定时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检查时要做好观测记录,以便比较。

管道淤积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对管道的定时冲洗是很必要的,在管理和养护时要切合实际地定出疏通(冲洗)周期。鉴于各管段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管段周期也不尽一致。

2.修理管道及附属构筑物

地下设施和附属构筑物的损坏,有的比较明显,例如,检查井盖歪斜、周围破损、路面下陷等。有的则不甚明显,需要实际察看,有的还不同程度的反映到地上构筑物表面,设施管理人员要善于观察这些损坏迹象,以便做出维修报告。

2.1井类

包括检查井、雨水井、溢流井、跌水井、防潮井等,从几何俯视平面形状来看,有成圆形的,也有成矩形的。这些井,接近地面的部分常受到大气冷暖,气身荷载及有害气体的侵蚀,很容易遭到破坏。破坏的现象往往是井口歪斜,周围路面碎裂成小块状,这反映出井璧已遭破坏,承担不了外来压力(水平力垂直力)应该立即维修。

井内的水泥沙浆粉面脱落也是常见到的破坏现象,需要实地察看,特别是水下部分更为重要。水下部分对于常年流水的管(渠,道(特别是污水,不易检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查看与水面接触部分是否有裂缝或脱块判断,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截住上游水流观察。

2.2管道

管道损坏有断裂,局部破裂、错位、管回渗水等。此类损坏,见于地下,一般不易检查。美国曾把地下水道的检查和实验分四类。即烟雾实验、管子内部的闭路电视检查、摄影法检查、空气实验。其中烟雾实验被认为是比较实用的方法,现将该法简述如下。

烟雾实验不但可以检查新建管道,而对老管线、常年通水的管线也同样可以实行检查。烟雾实验是将烟雾“烛”或烟“弹”产生的烟雾,通过鼓风机送人管道和检查井内,如果检查井内或管道部分有裂缝等,则烟雾将从缝隙冒出,通过道路铺砌层或其他空地缝隙直接钻出地面,即可发现裂缝的大致位置。

烟“烛”或烟“弹”产生一种叫氯化锌的雾气,据说这种雾气不会站污建筑物、衣物之类,是一种被认为是无毒的气体,在实验时,首先将实验管段封闭,对于不允许中断流水的管段,将装有粗大的块石包卸入上游检查井进口和下游检查井出口部位,然后在上面放置沙包以封闭烟雾,这种方法,可以使流水通过块石包,不妨碍实验的进行。如果流水量很小或者没有水流,可以用气塞堵住管口。但是,在烟雾达到之前,施工人员不可将气塞充气,以避免管内空气的压力阻止烟雾到达管段两端。

实验时烟雾可以在检查口进行,检查井上口应该封住,尽量减少烟雾冒出。烟雾通过鼓风机引入(发生烟的体积要控制在实验管段体积的5倍以下,当烟雾充满管道后,实验人员应仔细察看烟雾出现的位置,并把烟雾现象和位置用文字和草图记下,以便采取措施。

2.3管道检漏

在及时发现漏水,修复漏水的同时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检测措施,应及时发现暗漏和明漏的位置。可自建检漏队伍进行检漏;也可采取委托专业检漏单位定期检查为主,自检为辅的方式。

城市道路下的管道检漏,应以主动检漏法为主,被动检漏法为辅。埋地且附近无河道和下水道的输水管道,可以被动检漏法为主,主动检漏法为辅。城市道路下的管道检漏宜以音听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其中对阀门性能良好的居住区管网,可采用区域检漏法;单管进水的居住区可用区域装表法。在管网压力经常高于服务压力很多的局部地区。宜采用压力控制法。使该地区的管网最低压力降到等于或大于服务压力。

检漏周朝应符合下列规定:用音听法,宜每半年至二年检查一次;用区域检漏法宜一年半至二年半检查一次;对埋地管网,用被动检漏法的,宜半个月至三个月检查一次;当漏失率大于15%时,或对漏水较频繁的管道,宜用上述周期的下限。

检漏以自检为主的供水企业。可根据管网长度、检漏方法、检漏周期及定额,组织检漏队伍。

目前我国大城市已基本采用主动检漏法,地市级相当一部分改变为主动检漏法,但县市级大部分仍在采用被动检漏法。在检漏方法之中绝大部分都使用音听检漏法,或相关检漏法,有些水司也采用了漏水声自动监测法或分区检漏法,随着供水管网管理的规范和技术的进行,许多水司会逐步引进更为先进的检漏仪器和采用更为有效和快速的检漏法,这对快速降低漏失,控制漏耗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音听检漏法音听检漏法分为阀栓听音和地面听音两种,前者用于查找漏水的线索和范围,简称漏点预定位;后者用于确定漏水点位置,简称漏点精确定位。

地下管线管理篇5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现势性;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49-02

1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缆、弱电(有线、铁通、网通、移动、传输光缆等)、热力、工业管(沟)道、部队、民航、港口等各类地下管线,担负着输送能量、传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等重大职能,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城市高效运营的基本保证。

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管理和维护,规范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资源,保证正常的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城阳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于2006年5月启动,并于2006年12月中旬投入运营使用。为更好地运行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方便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关于地下管线建设的先进管理经验,现就城阳区城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未来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建设作一些分析和研究。

2开展地下管线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运营水平是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城市居民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城阳区于1994年建区,至今已经跨过14年头,由最初的7条道路发展到现在的64条道路,长度由8km发展到现在的92km,路网密度达到4.6km/km2。目前已经步入管理维护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调整部署,现有城市地下管线资料逐步失去了现势性,资料的缺失、不准和信息动态管理滞后,给城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和后期城市地下管线的敷设、规划和维护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同,其管线的设计、施工、经费来源和管理办法各不相同,各管线权属单位对埋设的管线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战,对所属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独自经营管理和保管,致使城市地下管线资料分散和管理混乱。

(2)部门主管领导对地下管线认识不深,本着“先埋设后管理”和“先有需求后行配置”,城市地下管线资料的数据未提报或延时提报入库,未为后期的其他管线敷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各管线权属单位只重施工,不重资料的竣工存档和后期管理。部分单位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与施工图纸管线定点产生严重偏差,造成一方面新建的管线没有竣工测量,另一方面提报信息与现状地下管线数据不符,形成档案管理误区。

(4)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施工与竣工管理采用“单人制”,造成人员调整后,地下管线资料的遗失。其单位新设管线的设计、施工仅仅依赖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经历的工程施工、维护人员充任“活地图”,进一步造成施工误区,资料信息失误。

(5)各管线权属单位未能即时按规定向档案管理部门报送管线竣工图档案,造成管线档案信息资料停滞不全。

(6)专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和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配套设施,如给水、电力、通信等专业系统得到快速发展,而排水、燃气、供热等专业受现阶段资金所限,无力全面展开建设则相对滞后,专业间的失衡,导致难以形成高效协调的专业协作。

(7)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现阶段城阳区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层面的融资无法实现,造成投入基础配套资金的匮乏。

鉴于上述原因,城阳区以建设“数字城市”为目标,“与时俱进”为导向,于2006年5月开展城阳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3城阳区地下管线前景与目标

3.1城区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前景

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区,目前已完成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GIS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海量存储技术、软硬件设备、《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目前,我们立足于当前所建立的三维仿真、规划管理系统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认真履行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职责,充分利用已完成的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入库,实现已有地下管线资料信息化管理,加大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探测范围,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交流,完善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和共享机制,为城市建设和城区开发提供便利的管线资料的检索、查询和利用,顺利完成“数字城阳”的初步建设。其次,根据《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建立严格的信息更新和档案管理制度,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建立具有城阳区地方性法规约束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在保证资料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多元化应用和最大限度的开放,完成“数字城阳”的建设。

3.2完善城阳区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

地下管线作为城阳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线,必须以高起点规划为先锋,建立地下管线数据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地下管线资料共享、及时更新和数据交换的平台,建立坚固的防杀毒堡垒,配置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城区地下管线资料的收集、整理、标准化入库和查询功能,提供管线的后期动态管理与维护,制定相关的有偿服务条款和地下管线资料提供的格式,维持地下管线数据的交流、共享及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打破地下管线数据分散管理的格局,实现全区综合管线“数字一体化”的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

3.3建设城阳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目标

结合城阳区地下管线资料不全、不准的现状情况,根据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有限公司和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数据采集资料,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地下管线管理的目标:建立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和各专业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地下管线数据库、公共数据交换和有偿服务平台,建立地下管线管理服务中心和公开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完善具有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体系,实现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

4城阳区地下管线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内容

4.1工作内容

(1)精心规划、科学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城阳区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

(2)严格制定和执行城阳区地下管线数字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

(3)专业人员进行地下管线入库操作。以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为中心,建立权属单位为分支的卫星城域地下管线专用网络,实现地下管线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据交换。

(4)各管线权属单位必须做好市政建设工程工地上原有管线的监护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跟踪监护到位,服从市政工程部门统一协调。迁移、更换和新增的管线,必须确保施工规范,管理到位,修复及时。

(5)未经批准,擅自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个人),一经发现,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地方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6)责令管线权属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巡视记录,杜绝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曝光、群众来信来访事件的发生。

4.2亟需解决的问题

(1)完善城阳区地下管线系统的维护更新机制,确定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和维护单位。

(2)城阳区各专业权属单位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降低行政干预,打破个别行业的垄断地位,为财政支出开源节流。

(3)对城阳区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各专业权属单位必须在每年年底前向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申报第二年的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以达到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因特殊情况需增设管线的建设项目,必须及时报送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进行安排。

(4)各管理权属单位必须加强所属设施的维护管理,保持管线设施的完好,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设立分级、分布式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公共数据交换和有偿服务的软、硬环境,并且确定对外的无偿和有偿服务范围。

(5)确定地下管线系统的运营机制,确定地下管线的审报和审批机制,确立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办理期限、工作职责。实现新建、翻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避免和减少“拉链”工程,确保管线安全正常运行。

(6)确定各权属单位的竣工测量资料日期和上报格式,保证地下管线资料的现势性。与时俱进,及时完善系统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的章程,优化系统配置,使其运行达到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7)加强管线权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建立部门进行地下管线统一的管理。避免违规操作施工单位破坏现状道路和管线,规范施工单位的规范化操作。

(8)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阶层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建设。

5城阳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和维护

建立地下管线容易,维护地下管线难。保持好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长久生命力,必须做好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以确保管线数据的现势性、真实性、准确性。管线竣工测量和档案移交制度也是保证管线确保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是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中之重。

5.1制定规章制度

以城阳区的理念和规章制度为准则,我们已制定《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和管线动态管理、权属单位材料程序报建等机制,以确保城市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5.2规范化管理

为做好管线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管线工作的管理,成立专门的地下管线科室负责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同时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贮备,加强城阳区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

(1)由地下管线审批部门将管线工程施工、批准情况在城阳区网站上进行公示。

(2)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书面告知管线建设单位。

(3)管线建设单位按要求委托具有测量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工程竣工测量。

(4)管线建设单位将填写的城阳区管线工程档案验收申请表和整理装订后的管线档案资料报送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地下管线管理科室。

(5)对接收的城市管线档案进行验证,并填写建设工程档案验收意见表,验收合格后与管线建设单位办理城建档案交接文据。

(6)由地下管线服务中心专人进行数据更新入库。

5.3技术支持

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为准则,城阳区地下管理信息系统为城阳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专业技术基础。我们必须继续加强GIS专业、计算机专业、各管线专业人员的配备,积极作好技术支持工作,组织管线权属单位和竣工测绘单位学习相关技术规程,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按照“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通过高透明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地下管线的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

6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战争的世纪。2004年12月15日建设部颁布的第136号令《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从政府政策对城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信息化、空间化、数字化等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为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使地下管线进入了科学化、自动化、数字化管理阶段,为城市地下管线业务的深层次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公众服务。

只有掌握资源,才能掌握主动性。地下管线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便利,也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切实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职能,既与建设和谐社会相融合,也与“与时俱进”相对应,对国计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管线管理篇6

在分析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管线生命全周期管理理念,将地下管线前期的报建、规划、审批和后期的档案管理、巡检、监控、动态管理等功能与传统管线信息化建设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管线信息化管理整体设计,并经城市的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实践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地下管线;系统设计;动态管理

1引言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管线管理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城市纷纷建立了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1]根据地形管线建设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及主要工作,地下管线信息化应该涵盖地下管线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多项内容,及实现管线生命全周期管理。同时,考虑到地下管线设施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故障等问题,需要开展故障维修、老旧设备更换等工作,因此,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不能是静态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从而保证系统数据与管线现状间的高度一致性。而当前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主要考虑的是针对管线设施现状的管理,却没有考虑到地下管线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管理问题。为此,现有的管线系统大部分是被动的接收其他系统或单位提供的管线设计、维护等阶段的数据,而无法实现管线的主动管理,对于前面提到的全生命周期、动态化这些要求更加难以实现。这一现状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化乃至智慧化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2]

2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管线管理工作在体系、技术、制度、法规体系等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则可以区分为技术和非技术两大层面的原因。首先,非技术方面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方式采取的是各自负责,分头管理的模式,各单位在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时,只考虑到自己单位的应用需求,而没有从地下管线管理工作本身的总体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因此造成了系统建设也相对独立的局面,即规划部门只建设规划审批系统,档案部门只建设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而管线的运行维护工作仅由各管线权属单位自己负责。不仅系统建设是相互独立的,缺乏统一性,各自系统建成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单位还会拒绝数据的共享应用,从而加剧了数据孤岛”的问题。[3]地下管线各阶段数据的流转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城市地下管线的统一管理。其次在技术方面,主要是表现在管线信息系统研发方面目前出台的技术标准仅包含传统的管线信息管理方面的功能要求,对于管线规划和运行维护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即使提到也是作为可选性质的功能而没有强制性要求。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各系统研发企业出于降低系统研发难度的角度考虑,也不会去特意引导业主方去做系统的优化工作。与此相反,多数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缺少增加各种技术手段和设施提高安全系数的内在动力,由此就导致了求快求省、通过降低技术投入以增加短期利益的行为。

3系统设计新思路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管线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统一的部门、统一的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即从地下管线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监测、维修、报废、档案信息等,从管线形成到管线废弃全过程的实时动态数据的集成化管理[4]。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就考虑管线的报件规划审批和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需求,以技术手段带动行政层面,实现提高管线管理工作水平的最终目标。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时,需要在常规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规划管理、运维管理、档案管理的相应功能或子系统,以实现系统管理范围的扩展。与现有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相比,增加了如下几个方面设计思考:

1)在子系统研发方面,除管线基础管理方面的系统外,增加规划审批管理、管线运行维护和档案管理方面的子系统,实现系统功能向管线管理上游及下游的延伸。

2)与系统功能相配套,在数据建库方面,新增管线规划数据库、管线档案数据库和管线业务数据库,以支持新增子系统部分的功能研发。

3)在基础设施部分,为配合管线运行维护部分各子系统功能研发,需要增加移动终端和监测传感终端,以满足系统维护阶段巡检工作的开展,以及管线运行监测数据获取的需要。

4)因为系统研发涉及到多个运行环境、网络环境和软件平台,因此在系统设计和研发阶段,需要把数据的传输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重点解决。

4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当前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含数据入库、数据库更新(含数据监理查错和历史数据管理功能)、信息查询、数据统计、空间分析(包括横断面分析、纵断面分析、碰撞分析、埋深检测等)、应急处置(包括爆管分析、消防栓检索等)、制图输出、三维模拟和用户管理等功能。除上述各项功能外,为做好管线数据管理工作,需要从管线管理工作的总体流程入手,加大对规划设计和后期维护工作的重视,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权限现状的管理,而需要面向上下游延伸,实现对管线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以及建成后的成果归档、巡检维护、隐患排查、运行监控等工作的信息化支持[5]。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把规划审批业务流程引入GIS系统

在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管线规划设计及审批工作的总体业务流程与传统GIS系统数据入库更新工作的衔接,将原本相对孤立的管线空间信息管理和管线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管线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业务需要和日常运维的情况,在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化、动态化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管线规划业务管理功能,建立涵盖规划、报建、设计、审批、核实、归档、数据管理、数据更新、隐患管理等整个管线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

2)充分考虑管线运行过程监控,及时发现管线变化情况

在系统功能设计时,需要增加管线运行监测和巡检管理的相关功能,实现对地下管线的运行监测与指挥调度。首先通过各类监控传感设施的部署,可以实时获取管线运行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如供水管线的压力、流量等,从而实时掌握供水业务现状。此外,研发移动端的巡查系统,管线的养护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移动端系统对在巡检过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汇总,移动端的定位系统还可以对事故发生的位置进行定位上传,并按照问题类型报送给相关权属单位。管辖权属单位可以根据预警信息、事故类型安排检修工作,并将检修安排、进度及结果及时上报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也可以对检修后的管线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3)加强管线隐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27号)的要求,各地需要加强对地下管线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保障管线安全运行[6]。因此,在系统研发时,需要加入隐患管理的相关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排查,在系统中标注发现的隐患点,并录入隐患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管线间距、寿命、压占等情况的分析,自动检索全市地下管网埋设情况,快速、全面的发现管网隐患,有效避免人工排查的各项弊端。

4)实现部门间的数据自动流转

考虑到管线管理工作会涉及到规划局、建设局、各管线权属单位等多家部门及单位,具有一个较为复杂的业务流转关系,在系统研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类空间及业务数据在不同的部门及单位间流转的需要,打通数据壁垒,利用技术手段为业务组织提供便利。

5)数据动态更新

在系统功能中体现数据更新的整个流程,改流程需要涵盖数据提交、检查和数据库更新的全过程。首先应由管线权属单位提交成果数据,同时利用系统查错功能依照数据标准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于检查通过的数据,系统会将其存入临时库中,交由管线主管部门的数据管理人员审核。数据管理人员审核通过的数据才可以正式入库并与现有数据合并。这样的功能设计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也保证了数据库的质量。

6)考虑到移动办公的需要

目前,规划监察、规划核验工作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为此,系统在功能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工作的需要,增加相应的移动端应用,可以实现业务数据移动获取,实地坐标、测量数据、反馈内容、图片及视频信息移动上报。监察队通过将PDA设备带到施工现场,对敷设的管线进行监督和跟踪,判别管线是否按照规划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将发现的问题和反馈的任务通过3G网络实时传送给调度中心,使得管线建设监察工作更加方便、高效。

5应用案例分析

目前,这一新的系统设计思路已在部分城市得到实践,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以北方某城市的项目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该项目对于管线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视,在系统设计阶段即明确了以地理信息”辅助规划业务”的总体思路,将原本相对孤立的管线空间信息管理和管线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规划业务的自动流转和图文结合的办公模式,极大的方便了规划局审批工作的开展。在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本项目充分使用当前先进技术,搭建具有技术领先水平的信息系统成果。系统还实现了地下管线隐患的自动排查,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方式,可以更高效、更全面的完成排查任务,为地下管线安全、稳定运转提供帮助。该系统自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有效的协助用户完成了管线管理工作流程的梳理,提高了办事效率。将管理管理工作开始的时间点从运行维护阶段提前至管线规划设计阶段,提高了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项目运行效果得到了用户方的一致好评。这一建设成果,可算是在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方面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用多项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推动了政府部门地下管线管理水平的进步。

6结束语

本文是对某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设计与实践。在设计中,我们结合业主方的需求,对系统进行管线生命全周期管理的设计,对过去的设计思路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一致好评。该项目的完成和应用,完成了管线管理工作流程的梳理,加强了政府部门对地下管线的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完善该成果,使其在智慧城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乔志勇单位: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余宏远,魏宏源,刘志科,朱军.基于GIS城市综合管线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的探究[J].矿山测量,2014.(4):52-55.

[2]王慧焘.论城市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J].价值工程,2015,(05):100-101.

[3]夏蔷哲.关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数据质量控制的探讨[J].北京测绘,2010.(3):57-61.

[4]翟光银,韩伟,张帅.淄博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测绘通报,2013,(S2):227-229.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市政污泥处理现状范例(12篇)
  • 下一篇:不得不说的事作文字(2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