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黑茶以及文化一同被深挖,对茶具也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茶具上的设计为满足黑茶品味需求对文化层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
黑茶文化;茶具设计;研究
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茶道精神,再加上受现代审美观,以及消费观的影响,使得茶具造型越来越丰富,其烧制手段也在不断改变,大幅提高了其质地。在茶具设计中融入艺术化和人文化,使其成为了既实用,又美观的一个艺术品。
一、黑茶包装的文化特征
1、历史久远性
市面上的黑茶,包装内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浮华的影子,有的只是耐人寻味的古朴。就从选材上也是简单、传统,从流传下来的黑茶包装中,材料也多为湖南本地特色的传统包装材料,稻草、竹篓、布袋、麻绳、牛皮纸等,这种在当地随处可见的原生态材料有种就地、因时取材的随意与简朴。而这种古朴也正饱含着黑茶自身与生俱来的淳厚风味,更是有种促使我们追踪黑茶的历史,并让人由衷感叹它无法触及的久远、嗅闻到那缭绕无法挥去的芳香。
2、形态原始性
黑茶包装的形态较其他茶种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鲜明特点,那就是根据黑茶的各种立体形态包装而成的立体外形,而黑茶的立体形态主要来源于黑茶独特的制茶工艺,也就是原始简单紧压成型的紧凑形态,如砖状、饼状和柱状。这种非方即圆的形状无论是人为的植入了传统文化天方地圆”观念,亦或是无意受了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都不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因为本身任何观念和思想都是从天地间永无止境的人类劳作中形成的。因此也仅仅是就黑茶用途、储存时间和方式,或最终而成的实物形态决定了茶叶包装或方或圆的原始外观形态。黑茶形态中最多见的就是方砖状、圆饼状、圆柱状,近来也有不少为其外行设计的改良版出现如浮雕状外观进供爱茶者观赏和各种小型几何状方便随意冲泡,因而也就出现了包装形态暂时一定时期的多样性。压制成型是黑茶的独特一环,压制成型最早是为了远道运输空间紧凑上的考虑。但也不排除是为了包装储存上、使用上的恰到好处亦或是制作工艺上本身就不可或缺,亦或就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也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它的独特已经因为这种简洁的饼、砖或柱等原始立体形态而得以显现。
3、颜色朴素性
黑茶包装没有那么靓丽的颜色,有的只是浑厚浓郁的褚褐色、沉黄色,这种传统朴素的颜色也正是来源于黑茶本身独特色泽,就制作工艺而言,渥堆发酵这一传统工艺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汽蒸增湿高温除去有害霉菌,而复杂就在于渥堆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形成良好的有益微生物繁殖温床,除去青杂粗涩味道,也正是这种工艺练就了黑茶的凝重之色,为凸显这种工艺的传统朴实,而把这种凝重之色应用在黑茶的包装上也就再合适不过了。黑茶本身的传统文化基因直接导致了其包装内外无法掩饰的简洁、朴实和素美,也巧妙地映射出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某种本源的生活智慧之美。
二、黑茶文化陶瓷茶具的分类
1、陶器茶具
在新石器时代的,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陶土器,并成为了我国最早茶具,陶器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开始土陶,其质地比较粗糙,然后发展到硬陶,其坚实性较强,最后是釉陶。在古代,陶器生产比较旺盛的地方是宜兴,像几何印纹的硬陶在商周时期就已创造出。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制做釉陶。在北宋初期,宜兴生产出了紫砂茶具,该茶具是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特巧妙,不仅在明代非常流行,也是所有套器具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紫砂茶具造型丰富多样,有莲藕式、竹结式、仿商周古铜器的、松段的等,既简练又大方,而且色调淳朴、古雅,因此,受到茶道爱好者的广泛喜爱,在现代茶具中,紫砂壶仍是精品。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白瓷器具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特点,最早产于唐时河北邢窑。其中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还曾被唐朝白居易作诗称赞。白瓷可以说是饮茶器皿中的珍品,由于其色泽洁白,可以将茶汤色泽完美的呈现出来,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传热、保温性。另外,白瓷茶的造型还非常精巧,装饰典雅,如四季花草、人物故事、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以及名人书法等,都可以描绘在其外壁上,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得到广泛使用。
2)青瓷茶具。在晋代时期,浙江一带生产出来了青瓷茶,其中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浙江龙泉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在宋朝时期其生产出了许多种青瓷器,如:茶盘、茶杯、茶壶、茶碗、茶盏等,销量非常好,并使青瓷在该时期达到了最鼎盛。该茶具不仅具有瓷器茶的优点,而且其色泽青翠。用青瓷茶具,来冲泡绿茶,可以达到益汤色之美的效果,但是,不宜冲泡黄茶、黑茶、红茶、白茶。
3)黑瓷茶具。最初发展于晚唐,在宋时达到鼎盛,一直发展到元朝,在明、清时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是在宋时饮茶方法发生了改变,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另外,宋代流行的斗茶,也为黑瓷茶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宋代,福建非常流行斗茶,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最适合斗茶使用的茶具即是建安生产的黑瓷茶盏,从而名声传播。黑瓷兔毫茶盏瓷质厚重,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其风格独特,因此,受到品茶者的喜爱。
4)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非常丰富,最受人们喜爱的青花瓷茶,其色彩淡雅,华而不艳,花纹蓝白相互映衬,使人心情舒畅;在彩料上涂釉,使其更加滋润、明亮,提高了青花茶具的艺术性。青花瓷茶具被大量生产是在元代中后期,其中我国主要的青花瓷茶具产地即是景德镇。
三、结语
简洁、朴实、素美,黑茶把这种东方美学观念完美的展示在其设计包装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之有关的人或物,并能在不断循环的良性环境影响下逐渐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陶瓷茶具的烧制以及造型的发展,也一步一步地提升饮茶的乐趣,甚至发展到茶具与茶叶分离,茶具成为脱离茶叶的一种艺术品,得到人们的喜爱与收藏。从一杯黑茶或是展示的黑茶茶具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美学文化是对我们精神生活的积极引领。
作者:曾莉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莫李丽.安化黑茶的文化特点及文化营销浅析[J].华人时刊,2014(5):66
关键词:茶文化;陶瓷艺术;生产技术;应用理念;设计创新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明,在成熟的文明机制中,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善的元素内容,这些元素内容是以物质元素应用为基础,融入具体应用理念的元素体系。当然,在整个文明体系内,通过各种元素进行融合作用,从而构成了体系化的文明体系。在这一传统文明体系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这一艺术元素中,其不仅是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是融入了相应价值理念的具体设计元素。尤其是茶文化在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就必须从其应用基础分析入手,通过分析其中所具备的关联元素,从而形成完善全面的应用效果。
1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融入到社会发展应用过程中,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的最大利用价值。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实际上包含着成熟的发展体系,尤其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通过将物质元素与精神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全面认知,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在融入时展趋势和人们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完善理念内涵,结合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为我们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其对相关元素应用也形成了各种影响。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饮茶环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感受着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也对茶文化理念形成了成熟感知。而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具有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茶具品茶,不仅能够感受茶中所具有的芳香,同时也能对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在使用的茶具中,陶瓷茶具有着成熟的应用体系。茶文化体系中的最大价值内涵在于其将具体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到相关物质元素基础上,而这些理念不仅包含丰富体系化的人文理念内涵,同时其中也包含了相关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探索该内容体系的具体应用思路,就极为必要。但是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多数人未能对该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和多样元素形成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理念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其必须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深层次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元素和客观理念,从而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理想传承。
2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
事实上,陶瓷艺术在整个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元素,而陶瓷艺术的应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表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标准和要求的具体提升。陶瓷在生产应用的初期,其更多是作为生产资料出现的,无论是材料的生产与提取,还是整个陶瓷生产技术的完善性,均较为局限,在这一过程中,陶瓷艺术更多充当的是极具应用属性的生产工具。而随着陶瓷应用与研究不断成熟,陶瓷工具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其艺术性元素和文化性元素逐渐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的体系化形成。当然,在陶瓷艺术应用过程中,其通过生产陶瓷茶具,通过融入相关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当然,陶瓷茶具在应用过程中,其不仅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相应载体和基础,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事实上,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支持。想要形成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具体影响认知,就必须突破单一的文化元素形式,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形成对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价值的全面认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发展压力,而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必须从该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探究其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艺术传承理念探究。
3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压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很难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传承载体,从而使得这一系列文化元素未能形成全面传承。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其是当前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丰富认知元素的重点,因此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压力下,提升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具体应用内涵就极为必要。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融入,通过创新发展,结合保护机制与开发策略相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传承压力。所谓多元文化,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在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系统化传承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将各种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融入,同时也要对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进行全面融合。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在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都必须从其中所具备的内涵理念中切入,通过融入理念元素,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有着重要要求,当然,将各种具有内涵关联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融入,从而也使得各种关联性文化也实现了有效推动力。对于茶文化与陶瓷艺术来说,茶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内涵,而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和载体,因此想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最佳传承效果,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对人们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应用。无论是茶文化元素,还是陶瓷艺术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消费内容。但是,想要对最大效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文化认知,就需要充分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并且对整个社会传承环境进行有效改造,从而使其在充分满足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多样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入。
4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还是相关陶瓷艺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文明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因此在整个文化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需要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茶文化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全面融入。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陶瓷茶具艺术。其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理念,更是为陶瓷艺术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陶瓷茶具艺术作为当前茶叶产业经营的主体和关键,提升陶瓷茶具艺术的内涵元素,丰富陶瓷茶具的艺术设计理念,直接关系到其综合价值的诠释与发挥。当然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弘扬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并将其与陶瓷艺术文化的相关内涵想系统化融入,其不仅是对该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时也为该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民族认同感的实质性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相应关联点,而这一关联点实际上就是陶瓷茶具,因此优化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创新陶瓷茶具的材料选择,通过有效融入丰富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理念,并探究适合二者融入的元素,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整个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茶文化不仅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其同时还是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对于陶瓷艺术发展来说,想要实现该艺术体系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不仅要从茶文化体系中寻找到与陶瓷艺术利用相结合的共性元素,同时也要从传统艺术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理念内涵,通过将其融入到整个陶瓷器具生产过程中,从而为整个艺术发展提供实质性推动力。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运行而言,通过有效开发传统茶文化的各项内容,能够为陶瓷艺术的系统化经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在传统茶文化经营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改造,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资源优势,融入实质性创新和元素完善,从而为传统茶文化开发建设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相关的是,各种生态;绿色元素发挥具体文化元素也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具备了相应价值。而在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陶瓷艺术有着重要的应用技巧和成熟度,无论是茶具的应用材料选择,还是茶具的生产发展历史,都与陶瓷艺术发展应用有着重要关联。可以说,茶文化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不仅为陶瓷艺术创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理念内涵融入提供相应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素媛.17世纪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2):131-134.
[2]林建群.陶瓷艺术在建筑室内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缘来如瓷”会所设计为例[J].中国陶瓷工业,2014(3):220-222.
[3]龚保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开发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3-75.
[4]董余靖.中外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佛山陶瓷,2015(16):156-158.
关键词:陶瓷文化;文化构建论;文化资本;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52-03
Abstract:Chineseceramicshasalonghistory,butresearch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thepromotionsforChineseceramicshasnotmademuchprogress.TopromotetheChinesecultureofceramicstotheworld,translatorsshouldmakeculturaltransmissionandcommunicationasthepurposeoftranslation.Andtofulfillit,somepropertranslationmethodsshouldbeadopted.
Keywords:Chineseceramicsculture;culturalconstructiontheory;culturalcapital;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中国是瓷器之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素有“瓷器之国”之称。从东汉到明清,古代中国陶瓷不断外销世界各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也见证了古代中国陶瓷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古代中国陶瓷的外销也把中国陶瓷文化输向了西方。至今,中国人民仍在弘扬陶瓷文化,形成了以景德镇为首的十大陶瓷产区,陶瓷外贸出口更是与日俱增,但陶瓷文化传播工作却停滞不前,陶瓷文化英译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研究学者少,研究范围窄。因此,当前我们必须积极投入到陶瓷文化英译的研究浪潮中,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加大陶瓷文化的翻译规模,加强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二、文化构建理论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研究学派认为翻译仅仅是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多注重研究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诸如“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和标准。自上世纪70年代起,翻译研究呈现出一派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反思。而这种文化转向大趋势的有力推动者莫过于70年代欧洲“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姆斯、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珊・巴斯内特(郭宇,2008)。他们开始探讨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文化构建》一书中提到,翻译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文化交流的研究(BassnettandLefevere,2001:ix)。勒菲弗尔还进一步阐释道:当对一些被认定为文化资本的文本进行翻译时,翻译的目标就是传播其蕴含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的传播有利于原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构建并最终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Levefere,2001:41)。
历经几十年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文化构建论已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运用已经愈来愈普遍,在指导文学翻译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对如何利用文化构建理论来分析、发展和完善陶瓷文化英译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化构建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分析陶瓷文化英译问题。
三、文化构建论在陶瓷文化英译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的目标就是传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本,若想合理地英译并传播这些文化资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则需要借助一些翻译方法和策略。对此,两位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主张。
(一)音译
巴斯内特是戏剧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她主张:在翻译戏剧时,译者应力争保持原文的异国特色,激发读者自己去研究、鉴赏原文。读者对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方能促进原文化在目标文化中的构建。若想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译者应多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常用的一种异化策略就是音译。
例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宋代茶文化尤盛,茶宴斗茶是当时最具特色的风雅之举,与斗茶文化相关的瓷器便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天子与文人雅士三两人相居幽静室内,花木庭院,献出珍茗,啜英咀华,决出名次,以定胜负。斗茶最重要的是“咀华”,在茶盏中放入适量的茶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匀,再注入沸水至四分满,盏中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称为“华”,“华”色鲜白且能持久者胜。由于黑釉茶盏最宜衬托白色的茶沫,福建建阳的黑釉茶盏开始盛行,这就是“建盏”(轻盈,2009:98)
Chinaisthehometownoftea.IntheSongDynasty,teaculturewasprevalent.Teacompetitionwasthemostdistinctivebehaviorshowingone’seleganttaste.Fortheteacompetition,theporcelainteasetdevelopedintoauniqueformofart.Theemperorandtheliteratigottogetherinaquietroomwithgreenplants.Theysippedthepreciousteainturnanddecidedonwhichteawasthebest.Themostimportantstepinteacompetitionwascalled“Juhua”.First,puttingacertainamountoftealeavesinacup,andthenpouringboiledwaterinituntilthecupwashalffull.Therewouldbewhitefoamfloatingonthesurfaceofthewaterandthuswaterwascalled“hua”.Theteawhose“hua”wasfreshandlastslongwouldbethewinner.Becausetheblackglazedteacupwasappropriatetosetoffthewhitefoam,theteacupmadeinJianyang,FujianProvincewasinthefashion,hence,thename“JianCup”.(轻盈,2009:99)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茶文化享誉世界。隋唐时期,饮茶之风开始遍及全国,到宋代尚茶之风更盛,对茶叶的采制、品饮越来越讲究。而堪称中国茶文化之最的“斗茶”也在宋时最为盛行,上自皇帝老子,下到平头百姓,都喜欢斗茶。斗茶,又称茗战,是比赛茶叶优劣的一种聚会方式。斗茶的规模,通常由两三人参加,聚在一起,煮水烹茶,以辨别茶质优劣。
作为中国茶文化之最,“斗茶”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重要的文化资本理应在英文译本中得到体现,通过翻译得以传播。通读译文,可发现,“斗茶”的发展历程、参赛人员、比赛场地及“斗茶”过程等都得到了体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斗茶过程的“华”与“咀华”被直接音译成“hua”与“juhua”。“华”与“咀华”是中国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在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缺乏与之对等的概念,也找不到精准的译文,因此,有必要采取音译的方法。同时,采取此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音译能够很好地保持原语言的异国特色,吸引外国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对“斗茶”活动的兴趣,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资本的对外传播。此外,直接音译中国茶文化中的概念,还可以丰富西方语言词汇,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解释
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若原文本中包含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本,译者应适当地加入一些解释性话语,以确保那些缺乏背景知识的目标读者正确地解读原文(Levefere,2004)。
例二:再就是象征多子的“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由石榴、佛手、桃花组成的图案;还有“望子成龙”、“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祈福的吉祥图案。(方莉丽,2005:99)
Furthermore,thereweremotifssuchasthepomegranatewithonehundredseeds;eachseedwouldrepresentason,whichisphoneticallythesameasthewordforseed.Otherimageswishingwellofpeople,suchasthepomegranate,lotusandpeach,togetherwouldsignifysons,goodfortuneandlongevity.Alsothereweredesignpatternsthatindicatedhighaccomplishmentandprosperityofone’schildren,suchasthemysticalanimal―kylindeliveringasontothefamily;malechildrenandgrandchildrenabundantinthefamily,andsoon.(方莉丽,2005:100)
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带。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得种而归,栽植中原。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石榴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和文化。石榴多籽,籽粒丰满,象征着多子多孙和丰产。因此,人们常用“榴开百子”的图案,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同样的,佛手、桃花、麒麟、龙等图案也被赋予幸福喜庆、长寿平安、功名利禄的寓意,传达出人们的生活理想。可以说,这些纹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文化思想,可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予以弘扬与传承。
对比中英两个版本,不难发现这些图案及其寓意在目标文本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与阐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榴开百子”被译为“thepomegranatewithonehundredseeds”,之后又附加上“eachseedwouldrepresentason,whichisphoneticallythesameasthewordforseed”。后面的解释性词语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增添到译文中的。这是因为中国读者都明白,在汉语中“籽”与“子”发音相同,所以人们常用石榴多籽来象征多子多孙,自然,这种解释就没有必要出现在原文中。但是外国读者不太熟悉汉语,也就不清楚为何石榴多籽可以用来象征多子多孙,而这些解释性话语则可以告知读者图案及其寓意的关系,帮助读者正确解读这些纹饰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色与生活理想,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改写与重组
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中,勒菲弗尔还提出:翻译就是改写,改写能够帮助原文本及其作者超越原文化,从而得以在目标文化中得到构建(Levefere,2004:87)。也就是说,在语义与形式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对原语有的一些表达方式进行改写与重组,方便语义的传达,从而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文化资本的传播。
例三:空潭映月是一个禅的境界。心极静,没有一丝杂念,方能体验其中美,其中妙。福建的两个名瓷非常有趣,一个黑,一个白,一个重茶道,一个崇佛门。虽然花开不同时代,两者体现的生活理念却都与人间烟火若即若离,想进则进,想出即出,自由自在,尽得人生情趣。如此看来那黑色的茶盏中注入清茶犹如空潭,那白色的佛雕像似明月,细细品来,其味无穷。(轻盈,2009:98)
ThereflectionofthemooninstillwatercreatesaZenatmosphere.Onlybykeepingfocusedwithoutanydistraction,onecanexperiencethebeautyandcharminit.FujianProvincehastwocategoriesoffamousporcelain:oneisblack,theotheriswhite;onerepresentspeople’spreferenceforteawhiletheothershowstheworshipofBuddhism.Althoughtheywereproducedin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bothofthemreflectedpeople’sinclinationtokeepadistancebetweenthemundanelifeandtheidealsituation.Gettingsatisfiedwithcurrentlifeandatthesametimekeepingagreatgoalinmindwillmakeonefeelfreeandenjoyable.Inthisview,theblackteacupislikeapond,containingstillwaterandthewhitestatueofBuddhaislikethemoonhanginginthesky.Thecontrastisthought-provokingandenlightening.(轻盈,2009:96)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而茶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禅师收养,习颂佛经。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佛教“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也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逐步形成了茶-禅文化。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若放下一切,人就会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这种茶禅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及现代人民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本。
如上所述,茶禅文化对中国影响至深,译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使其得以传播与发扬光大。对比中英两种文本可发现,原文中的“都与人间烟火若即若离,想进则进,想出即出,自由自在,尽得人生情趣”并没有被逐字翻译,其中的四组四字短语被省略了,意译为“people’sinclinationtokeepadistancebetweenthemundanelifeandtheidealsituation”,同时又附加上“Gettingsatisfiedwithcurrentlifeandatthesametimekeepingagreatgoalinmind…..”,这样更精确地传达了茶禅文化的精髓。众所周知,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汉语在达意的基础上还注重形式,多使用工整的四字成语,而英语则鲜有对仗的四字短语。因此,英译过程中,译者难以保留如此具有汉语特色的表达形式,而采取了得意忘形。这种对原文本的删减、增加及重组,很好地为读者清除了理解障碍,使其能够抓住原文的精髓,正确地了解及掌握中国茶禅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资本的传播,为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化构建论指导陶瓷文化英译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在其指导下,陶瓷材料英译的首要目标应是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采取音译、解释、增加、改写与重组等方法,恰当合理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陶瓷文化能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构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André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AndréLefevere,&SusanBassnett.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方莉丽.中国陶瓷[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5.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有贮茶、碾茶,煮茶和饮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饮茶器皿的互为关系,导致人们追求饮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点功能。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也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饮茶器皿的种类和花色品种也迅速增加,据陆羽《茶经》一书的皿之器一节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饮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
由于唐代自开元以来饮茶风习的兴起,饮茶器皿的制造随着陶瓷业的飞速进步而愈益愈精。这一时期的饮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茶经、皿之器》上曾对当时各地生产的风格与质量各异的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我们从陆羽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饮茶器皿,其质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绿,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蕴银,光洁如雪,质地优良。毕竟越瓷饮茶器皿更胜一筹。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装饰瑰丽,颇受当时茶人和文士们的喜爱。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的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观念进一步渗入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茶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这时,人们崇尚建窑黑釉茶盏,是与当时“斗茶”风靡全国分不开的。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茶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窑的兔毫盏,便由此名声鹊起。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时,用名贵的贡茶,配建窑黑色兔毫茶盏,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开始萌芽。坡在宜兴任职时,对紫砂陶情有独钟,酷爱提梁壶,至今被称为“东坡堤梁”;河南禹县的钧瓷也改变了以前的单色,烧制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喜爱;浙江龙泉的茶具则以清奇淡雅,古风纯朴的裂纹釉,达到了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艺术多样式、高品位的追求。这种淡雅质朴的茶具韵味情趣融为一体。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明清罢团茶,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广大茶农劳役之苦,而且使饮茶的方式,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人们对茶、饮茶器皿的爱好与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饮茶风俗,烹饮方法及陶瓷饮茶器皿不断演变而发展。另外,由于饮茶者饮用各类散茶,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就应运而生。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紫砂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等所创造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兴紫砂壶以外,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永乐至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质地坚而细密,体胎轻薄,造型精巧,驰名中外。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壶,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已达鼎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特色。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生产的宫廷用茶壶,极其精工,华美绝伦。至明清以来,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由一个口大底小的茶碗,一个小茶托,和一个碗盖组成。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溢水打湿衣服;四是保温性能好。北京气候寒冷,茶具以保温为佳,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称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古代哲学的道理。
浙江和江苏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具有更高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内蕴的趋于臻境的实用价值。壶体致密坚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结晶,晶体间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渗漏,又有一定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小适合,一壶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觉温暖,又不烫手。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或以几何形体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型千变万化。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
广东潮洲,汕头和闽南一带的人有饮工夫茶的嗜好。关于功夫茶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泡功夫茶的茶叶制作特别费功夫;有的说是因为这种茶味极浓,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等。功夫茶饮茶器皿非常讲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所制陶壶更易吸香。功夫茶极浓,茶叶可占容积七分,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至壶顶,方为恰当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直接以茶水冲杯洗盏,称为“开茶”或“沈茶”。一开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气韵的气氛。冲二道水,这时不仅茶叶已开涨,而且性味具发,便开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发将尽,最后一巡过后,主人会用竹夹将壶中茶叶夹出,放在一个小盅内,请客观赏,称为“赏茶”。
关键词:
一、吉州窑黑釉瓷的概况
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历史中,宋代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众多名窑百花齐放的时代,吉州窑作为一座以生产生活日用器为主的综合性瓷窑,以它浓厚的地方特点和民俗艺术色彩闻名于世。吉州窑是宋代江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民间窑场,位于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西侧,故又名“永和窑”,它创烧于晚唐,经五代、北宋,到南宋时达到鼎盛,衰于元初,历经六百多年的烧造岁月。吉州窑的窑工们用简单的设备和普通的原料创作出朴素动人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以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多变的釉色以及独特的工艺独树一帜,其中以深沉古奥的黑釉瓷最负盛名。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中最具代表性、装饰工艺最具地方民俗色彩的产品,也是代表吉州窑陶瓷面貌的一种主要类别。它始烧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延续至元代,是顺应宋人的斗茶风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瓷既表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此同时又形成了自身的瓷俗。本文试通过对吉州窑黑釉瓷产品的分析,挖掘出吉州窑黑釉瓷中所蕴涵的民俗特色。
二、吉州窑黑釉瓷的民俗特色
作为一座以生产生活日用瓷为主的民间窑场,吉州窑的产品无论是在造型装饰上,还是制瓷工艺上,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艺术色彩。这一点在吉州窑盛产的黑釉瓷上,体现的淋漓精致。
(一)、民间剪纸艺术与黑釉剪纸贴花器
说到剪纸,它是民间文化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用一种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反应着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剪纸贴花是将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也是吉州窑的独创。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的技术基础即是宋代剪纸艺术的普及。吉州窑是一座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的民间窑场,这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盛行剪纸艺术的永和镇,擅长剪纸艺术的妇女不乏其人,她们大多参加施釉和彩绘等轻劳动力的工作,正是她们,将剪纸从“女红”移植到了陶瓷装饰中来,创造出了具有浓郁民俗色彩以及风格独特的剪纸贴花工艺。
吉州窑黑釉盏中的剪纸贴花装饰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色黑釉剪纸贴花,另一种是窑变黑釉剪纸贴花。
单色黑釉的剪纸贴花的制作过程是把已剪好的图案直接贴于坯胎上后施一层黑釉,再揭掉剪纸就得出了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这种技法效果爽朗,早期的吉州窑单色黑釉剪纸以团花的形式为主,形式完全来源于民间生活,简单且不带有任何陶瓷装饰的针对性。由于剪纸本身只能剪出大体的形象,吉州窑的窑工们往往在利用剪纸装饰陶瓷的创造过程中,又进行进一步的刻划和描绘来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如(图1)梅瓶上装饰的梅花图案就是剪纸贴花得来的,其中花蕊是剪纸本身不能够体现的,只能靠描绘出来,而花枝是剔出来的,最后再在露胎的部分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这种类型的剪纸贴花装饰工艺直接简单,风格淳厚古朴,多运用于瓶、罐、炉等器物,在当时有一定的生产量。
另一种类型是窑变黑釉剪纸贴花,也称双色剪纸贴花,多装饰于各类茶盏上。制作过程是将盏坯体先施一层黑釉,再将剪纸图案贴于盏内壁,接着施以第二次单色釉,揭掉剪纸图案后由于两种釉料色调不同,以淡衬深,呈现出色彩镶嵌的效果。吉州窑窑工们根据剪纸纹样的需要,在一定的形体范围内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剪纸纹样合理的组合在规定的器皿中,获得完整、丰满的效果(图2)。在这种剪纸贴花工艺中,由于器物较小,摆放图案较多,因此图案的面积较小,再加上烧制过程中两种不同釉料互相渗透使图案的边缘相对模糊,不像单色釉剪纸那样由于图案面积大、釉色单一而保留了剪纸图案的特点和边缘的力度。但变化万千的窑变釉将剪纸图案衬托的清新雅致,别有一番情趣。
(二)、茶文化的盛行与黑釉茶盏
吉州窑黑釉瓷的大量烧制,与宋代盛行的饮茶文化也息息相关。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从早期的食用,发展到唐宋时期的饮用,经由道教、佛教徒及文人墨客的推动,饮茶活动日趋流行,制茶方法不断创新,饮茶方式也越来越讲究。在唐代,人们饮用煎茶,茶色偏绿,所以邢窑的白瓷盏以及越窑的青瓷盏较受欢迎。而宋代盛行斗茶风,茶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斗茶的方法是在茶盏中放入一定的茶末,先注以茶汤调匀,用沸水点注,使水与茶末相互交融,茶汤的表面便会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人们通过观察泡沫的亮度、浓度以及保持时间的长短来定斗茶的输赢。衡量斗茶的标准有两点: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所谓斗茶先斗色,色越白,品越高。二是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斗茶中不仅对茶叶的质量有所要求,同时也很讲究斗茶的方法以及工具等。黑釉茶盏由于便于衬托茶沫、观察茶色而备受斗茶者的喜爱。它不仅符合斗茶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人对单色釉器物的厚爱,表现出宋文化中对朴素简简美的追求。
在两宋时期浓厚的饮茶氛围中,茶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饮茶品茗之道被看作是作修身养性的雅事,与琴棋书画一同成为了宋代的生活时尚。这种新兴的斗茶文化在文人雅士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同时普及到平民百姓家,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由于受到百姓生活及宫廷御用的需求,茶具不仅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相当大提高,同时在造型、装饰以及烧成工艺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及创新,形成了一种推陈出新、千姿百态的局面。
吉州窑黑釉茶盏便是顺应这一时代风气而产生的斗茶专用器皿。黑釉本身并无美观可言,窑工们为了满足人们斗茶时审美的需要着重改进了这种黑釉盏的装饰工艺,使人们在斗茶的同时感受茶盏的造型装饰之美,这使品瓷成为一种文人新风尚。品瓷不仅是对它的造型及装饰的评判,更是对它的内在品格的评判。总之,斗茶习俗不仅提升了茶盏的身价,而且直接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大量生产和制作技术的改进,使它成为了最具时代特征的斗茶专用品。
三、结语
吉州窑是一座民间窑场,普通百姓是产品最终的消费者,产品多为生活日用品。窑工们在没有固定样式的限制和思想束缚下进行创作,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色彩融入到作品当中。他们深入生活,亲身体验并长期积累,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物象做出调整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裁剪素材,满怀激情的进行艺术创作,将人们的情感和当地的民俗在寄予在作品中,同时将宋瓷的清新淡雅、自然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单位:景德镇珠山画院)
参考文献:
[1]王国本,刘杨吉州窑与吉州窑陶瓷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高立人吉州永和窑文汇出版社2002
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传统的陶瓷生产开始日渐的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为主的日用陶瓷,另外一种是一种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主的艺术陶瓷,大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使陶瓷的艺术美感大大削弱了。而当代陶瓷艺术中那种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语言与风格,又使这种供人们欣赏的陶瓷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手工陶瓷艺术既不同于日用陶瓷的那种大规模的产量,更不同于现代陶瓷的那种远离生活的艺术境界,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给普通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艺术生活化,是生活陶瓷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生活陶瓷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它巧妙的将陶瓷艺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的结合,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具备了艺术陶瓷的审美功能,同时还具备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艺术。从分类上来讲,生活陶瓷艺术无外乎一下几种,茶具,餐具,花器,香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随着各朝各代不同饮茶习惯的影响,茶具也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过程。当今的趋势是功夫茶文化的广泛化,从之前的南方一直向北方延伸,因此茶具有很大的市场。手工制作的茶具可以分为紫砂类,青瓷类,白瓷类,黑瓷类等等,紫砂茶具具有大方质朴,细腻委婉的特点。青瓷茶具胎白釉绿,细腻温润,有美玉一般的特点。白瓷茶具能够更好的衬托出茶水本身的色泽。到了现在,喝茶仍被看做是一种高雅的行为,陶瓷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记载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在当今最求个性化的时代,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出来的茶具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在这样的形式下,手工制作的茶具产生了,很快的受到人们的追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们很热捧手工制作的茶具,但是陶瓷制作者们还是需要不断的领会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以及陶瓷文化的内涵,仔细揣摩其中的高雅意境,同时要与当代人们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的审美要求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陶瓷茶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上的消费,追求一种个性化,情趣化的生活品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手工餐具,开始受到这一类人的青睐。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饮食文化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相对于可口的食物,餐具更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讲求生活品味的人,在进入一家餐馆的时候,往往会很在意餐具的品质,就算是事物再美味,可是少了精致的餐具,也会使原本高雅的饮食环境显得平庸了许多。正所谓美器衬美食。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食物搭配不同风格的餐具,两者相互衬
托,更能激发人们的食欲,同时也能带来愉悦的饮食心情。不过,如今的很多餐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些农家菜馆多选用一些质朴淡雅的餐具,咖啡厅则多采用一些描金的餐具,以显示其高贵的质感。与此同时,很多普通人家也很注重餐具的选择,以前的那种机械化生产的餐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大多会从餐具的装饰,造型,实用性等等挑选。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景象,因为,他们认识到,餐具不仅仅是为了盛装事物,更多的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运用得当也可以使居家环境变得更加的有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