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系生活,学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脱离生活来学语文,势必枯燥无味。在教学一些课文时,可以进行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现场观摩,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用眼睛看、手指摸、嘴巴尝。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有个领导的国旗下讲话中明显有两个病句,随后的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回忆刚才领导的讲话,指出并修改其中的病句,学生由衷地认为,语文就在我的身边,不学好语文还真的会闹出笑话来。
二、借题发挥,增补知识
讲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垂髫”一词时,我将豆蔻、总角、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与年龄有关的一组称谓都向学生做了交代。讲解《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人类研究克隆的最新技术,以及“克隆”的知识、研究价值。教学一些古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讲解九州、四海、六合、八荒等名词外,还补充讲解了中国、中原、江东、山东、关东、百越、淮左、三秦等古代地理名词。诸如古代的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制度、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文化常识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作一些补充。
三、跳出书本,“东扯西拉”
在课堂上讲到余秋雨时,我为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点以及他对当代散文发展所作的贡献后,又为学生介绍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二余(余秋雨和余杰)之争”以及评论界对余秋雨为人和作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让学生对文化名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讲到老舍时,我由老舍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由诺贝尔文学奖谈到中国文坛的现状以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进而谈到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和他们的作品。在教学饱含亲情和友情的文章时,云南大学爆出了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杀人案,结合马加爵的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与学生畅谈了珍惜亲情友情和为人慈悲善良的意义。在讲到外国作家作品时,我与学生纵论天下形势,讲伊拉克战争,讲美国霸权主义,讲巴以冲突,讲朝鲜核问题。
四、因“文”制宜,活用教法
一、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灵活性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产生厌烦感。教师要采用开放性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语文,去探究语文,进而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那些不确定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需要运用多种资源和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这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联系新旧知识,不仅有助于巩固语文知识,还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搭建平台,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要想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1)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2)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研究,在此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2.突出课堂主体,开放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开放性教学的效果。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思考和感悟,开放思维的空间,突破参考答案的束缚,使学生从多角度探讨问题,用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如在教学《台阶》时,我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能走进文本,品读父亲,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进一步感受了父亲的形象。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些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运用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人人参与质疑解疑,这样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再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活思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这样能够互相补充,资源共享,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提供原动力。
3.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把握好开放的度
在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开放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语文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学的开放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和探究,对学生那些不成熟的见解、想法进行及时点拨、反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如学习《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探讨“克隆人”的利弊,有80%的学生认为克隆人可以为自己服务,实现自己的愿望。我及时对这一现象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克隆人”既是福音,也是恶兆,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它的两面性,在放与收中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4.走出课堂,拓宽开放性学习空间
【关键词】卡梅隆3D视觉奇观虚拟摄像机表情捕捉多元化主题映射
2009年年末推出的贺岁航母巨片《阿凡达》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美轮美奂的奇幻空间。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称雄全球票房,并雄踞北美票房榜冠军七周。创下历史新高。在《阿凡达》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之际,它的北美累计票房也正式超过了《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2年的历史纪录,成为北美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随后,伴着奥斯卡盛名的光辉和《阿凡达》大肆宣传的余温《阿凡达》最终成为继《泰坦尼克号》之后全球票房史上的新一代霸主。卡梅隆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电影界中当之无愧的世界之王。
在创作完《泰坦尼克号》之后,卡梅隆足足蛰伏了十二年。素来以铜臭气让全世界文艺青年们嗤之以鼻的好莱坞,此番竟然容忍卡梅隆疯狂“游荡”了十二年,并且给他一次性的押宝了五亿美元,由此可见,萦绕着“市场的苍蝇”的好莱坞也算是一位不坏的伯乐,起码给才华横溢的导演们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也让翘首以盼的观众们有了大饱眼福的幸运。如果说阿伦・雷乃是半个世纪前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融合的最佳典范的话,那么卡梅隆则当之无愧是整个电影史上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融合的最佳表率,他们都是一个时代里“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大师”。
在卡梅隆营造的《阿凡达》世界里,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早已过时,科技的进步让宇宙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村落,借助飞船,人类可以跨越数光年的距离,像侵略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去侵略任何一个星球。科学的发达不但没有遏制人类横流的物欲,反而助长了人类嚣张的气焰和无限膨胀的贪婪。因为有了无坚不摧的武器和装备,人类“天下万物皆为我有”的贪婪触角便逐渐扩张到六光年之外神奇魔幻的潘多拉星球。
众所周知,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是传播灾难的罪魁祸首,而“阿凡达”在梵文中却是“神在凡问的转世化身”。在《阿凡达》中,人类别有用心地将自己想要侵略并掠夺的奇幻星球命名为“潘多拉”,这无非是给奇幻星球打上灾星的印记,既然是灾星。便出师有名,这无疑是赋予“侵略”以“正义”的名义。这就跟当年日本侵略东亚各国,却还打着建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的幌子,美名其曰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一个道理。人类在“阿凡达计划”中对纳威人的“仁慈”和“友好”,只不过是一场血腥暴力前的闹剧,整个计划无非是以神的名义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作为掩饰。
然而,当主人公杰克真正了解潘多拉时,却发现这个被人类渲染为毒气蒸腾、妖魔聚生、比地狱还要恐怖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巨树参天、山峦悬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斓、美丽无比的奇幻雨林。居住在雨林里的土著部落――纳威人,虽然身材高大、虎鼻豹眼、身手矫捷,但却团结善良、正直勇敢,并且有着与自然万物通灵的本性,受到圣母爱娃的庇护。在与纳威人的交往中,杰克逐渐爱上了善良而真诚的纳威公主,面对人类残忍的杀戮,在善良与正义的驱使下,杰克毅然背叛了人类。他用人类保家卫国的勇敢和智慧,带领生活在原始状态的纳威人与武装到牙齿的未来人类进行决战。在彩色飞鸟与金属飞船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所有的观众都将胜利的期待给了飞鸟,都将正义的支持给了纳威人,都像杰克一样义无反顾地跟随良知背叛了贪婪的人类。
《阿凡达》一技术打造的视听盛宴
在《阿凡达》中,卡梅隆利用3D技术打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又以IMAX3D影院让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了一把潘多拉的神奇瑰丽,去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未来之战,给观众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证明了大银幕才有大智慧。巨幕上层次分明的明媚色调和将人融化其中的通透感让人不得不惊叹技术为电影带来的华丽。卡梅隆十二年潜心打造的视觉奇观,让每一个镜头都无可挑剔、堪称完美。
当杰克第一次看到那片倒置伞状的巨型多层红色花朵时,那些阳光般伸展的绚烂花瓣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似乎还散发着阵阵幽香,让人迫不及待的也想像杰克一样伸手去触碰。当杰克和纳威公主置身于梦幻般迤逦的原始雨林。站在纵横交错的古树藤上时。那些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就像轻盈飘浮的杨花柳絮,又像海洋中惬意浮游的晶莹水母,浑身散发着通透圣洁的光辉,传递着爱与和谐的信息。它们轻轻的停靠在杰克的身上,也悄悄停驻进观众的心里,让所有观众都目不转睛,屏气凝神,生怕惊扰了这近在咫尺的精灵,彻底沉醉在潘多拉奇幻迤逦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为了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潘多拉的梦幻空间,卡梅隆使用了两项突破性的技术:虚拟摄像机和表情捕捉设备。虽然都并非首创,但经过改进,卡梅隆却让这些前人的发明在《阿凡达》中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现代电影制作技术的巅峰。
《阿凡达》中60%的场景都是电脑绘制与表演捕捉相结合的虚拟场境。演员们穿着嵌满金属圆片的动作捕捉服在摄影棚中进行表演,影棚顶部设有140个红外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捕捉演员表演的基本动作,随后再用电脑将这些动作映射给数字角色。为了能实时的看到演员在虚拟场景中表演的电影效果,虚拟制作总监格伦・德瑞为此开发出一种虚拟摄影机。这种摄像机本身并没有镜头,只有一个LCD显示屏和用来记录在一场戏中其相对于演员的定位和朝向的标记器。在GiantStudios的协助下,德瑞进一步增强了虚拟摄像机的实时数据解读能力,使其进化成一套先进的视觉预览系统,能将真人表演与计算机生成图像快速的融合成电影画面,便于卡梅隆临场监督和指导。
为了从演员们的脸部采集到更多更微妙的数据,逾越人类的“恐怖谷”心理,卡梅隆和来自威塔数码的动画指导里奇・巴恩汉姆制造了一套脸部表情捕捉的头戴设备。这个设备的核心是一个离演员脸部只有几英寸距离的微型摄像头,它的广角镜头能记录下演员脸部最微妙的表情变化。从头戴设备中采集到的表情信息通过一些电脑软件生成演员脸部的数字架构,然后再赋予这个架构一组规则,这组规则将每个演员的脸部肌肉运动都应用于阿凡达或者纳威人,让每一个纳威人都具备演员的情感。由于纳威人与人类脸部特征不一样,通过表演捕捉得到的演员表情数据,还得经过威塔数码的后期微调才能映射给数字角色。为此。威塔数码足足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来优化并控制阿凡达的动作和表情的算法以达到卡梅隆的要求。如此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的倾情呈现,让一直诟病3D技术的电影史学家和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不得不承认《阿凡达》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是“一个和《星球大战》同等意义上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阿凡达》是现代影视技术打造的视听盛宴,没有技术的创新,观众就不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神秘、迤逦、瑰奇,不能切身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斑斓,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
拨开技术的外衣,近观电影的内蕴――多元化的主题映射
《阿凡达》在技术上的巅峰成就毋庸置疑,但从“电影本身”来讲,笔者认为《阿凡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无所不能的3D特技和极致壮美的视听盛景,还包括电影中一气呵成、峥嵘浩荡的多元化主题映射。毕竟,一部只有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像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2》那样的特技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实感的噱头,徒增头痛。而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主题深刻、意蕴丰富,囊括了科幻、魔幻、战争、爱情、环保、人性反思,有大爆炸大冒险大动作,也有熟悉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有欲擒故纵的俗套,也有出其不意的惊险,同时还映射着“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众多历史血案和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卡梅隆将如此繁杂的诸多调料,有机有效有序地整合升级,烹饪出一桌活色生香的满汉全席,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阿凡达》视听震撼、意蕴丰富,但说《阿凡达》之于世界电影史就像《爵士歌王》和《浮华世界》一样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未免有些言之过早。一来《阿凡达》所使用的技术电影前辈们都使过,卡梅隆只是做了一次大的改进,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二来,不能裸眼观看的3D电影很难说具有普及意义,固然纳威人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细致逼真,但CG作品与真人表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朝一日CG电影能够以假乱真完全消弭了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的区别,那才真正宣告了一个崭新电影时代的到来。
纵观整部影片《阿凡达》的剧情成为最容易让人诟病的地方,片中的很多情节都让观众们觉得似曾相识。一开始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丛林,有点《野战排》的感觉;杰克“移魂”到他的阿凡达身上,又分明采用了《黑客帝国》的套路;后来纳威公主从猛兽口中救下杰克,明显是《风中奇缘》的桥段;再往后杰克去哈利路亚山上驯服暴龙兽,那场景像极了《天空之城》之后灵魂之树下的治疗仪式和《幽灵公主》中湖边的一幕如出一辙;最后杰克带领纳威人对地球军队绝地反击,明显是《与狼共舞》的母题重演;大战爆发时,纵横驰骋的长颈马和遮天蔽日的斑溪兽又让人产生了《指环王》的错觉;此外《阿凡达》的意识形态内涵与《第九区》十分接近,片中的外星人都从铁幕时代的凶神恶煞变成了如今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两部影片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像图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
一、信息技术是激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最有利的工具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在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四、巧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听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听力和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荷花》、《珍珠泉》、《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学生通过听范读资料训练听力的同时,也感悟了范读的妙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办公室便被镶嵌在如此复杂的旧街道上。
如何让这个化妆品牌利用仅有的狭窄“面影”凸显出细致的妆容?以灯光设计而闻名的Ninkipen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今津康夫在这小小一方墙壁上,通过虚无的光与现实的遮挡制造了奇妙的空间层次,彰显了化妆品本身柔和浪漫的特性。他为这个普通的使用面积仪200平方米的小建筑轻轻罩了一层精致的百叶面纱――根据楼层内灯光色彩的不同,建筑亦可以随着事件或时令节气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姿态,最终成为黯淡小街上的一抹惊艳的回眸。
纽约:彩虹隧道
如果最近路过曼哈顿下东区的桥画廊(Drdgegallery),一定会被眼前这个彩虹色的隧道入口所吸引:在老旧的建筑墙壁上,它如同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漩涡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这是纽约艺术工作室softlab创作的新作品――chromatexme。当你真的想要到画廊中进入隧道时,却发现这是
个不可能进入的脆弱小宇宙――与外面看到的绚烂外表相比,内部的结构简单到一目了然――整个装置由5000张加膜的打印相纸按照电脑生成的空间结构人工拼接而成,而连接它们的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黑色文件夹。美妙的隧道和真实的结构,到底哪个面是内哪个面是外,也成了一个可变的命题。如同著名的克莱因瓶,内与外是随时相互变化的整体带给人们更多更丰富的关于”空间的遐想。
巴黎:蓬皮杜的儿童乐园
如今孩子们在参观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加入MathleuLehanneur设计的教育中心儿童工作坊。这个名叫L'AtelierdesEnfannts的教育中心内部充满了白色的弧线空间,灵感来自溜冰时的随机轨迹。这是一个开发孩子们艺术创造力的地方,主要的教育项目有绘画,手工制作舞蹈等。
设计师MathieuLehanneur表示,现在的小孩子被教育得越来越规矩了,其实在他们这个年纪需要充分释放和回归天性,我希望这里能给他们一种直接而强烈的感受――没有界限和约束,如同一张巨大的白色床单,可以尽情玩耍。只有放松和无约束的方式,才可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艺术天分……
显然,L'AtelierdesEnfant8的出现亦更加凸显了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大众艺术修养引导”的社会属性。
科隆:创意的怒放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41-2
一、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精彩而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是讲好一节真正意义上好课的“敲门砖”。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你讲课内容的兴趣和重视程度。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心,能促进学生的情绪高涨,快速步入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创设课堂情境时,我们格外重视导入环节的设置。
笔者不断查阅积累大量资料,每节课尽可能通过实验、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时,通过回忆初中学习的克隆羊多利的例子进行导入。初中时对克隆羊多利产生的过程简单介绍过,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基础。另外关于克隆是近年生物学方面的热点问题,学生听到“克隆”就必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肯定很想知道这节课将会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跟克隆的原理有关。由学生回忆思考之后简单描述克隆的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做出简单的提问,如“产生的克隆羊多利与哪只母羊最为相似?为什么?”学生都能知道多利最像提供细胞核的那只母羊,但是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就在课堂教学刚开始设定了一个悬念。学习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后学生就会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除了导入这个“敲门砖”,创设课堂情境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提问,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设问,在其心理上造成悬念,产生一种跃跃预试的心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便能积极投入学习。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脚手架,教师要在充分考虑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地创设学习情境,用充满美感与智慧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和迁移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兴趣
1.巧用比喻、类比
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既能够凸显一些抽象概念的特点和实质,更加能够形成直观的印象,便于记忆。而且通常用来比喻类比的实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比较常见的,拉近了科学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的距离。
比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将细胞膜比作河流,被动运输是“顺流而下”的顺浓度梯度运输;那么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相当于“逆流而上”,逆着水流肯定是比较费力的,因此主动运输需要消耗代谢产生的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另外在分析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时,可以将载体蛋白比作是河流上的船只,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运输速度可以随着增加,而如果所有的“船只”都满载了,就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了。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2.巧举身边的例子,巧反问
学习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多举例的方法。比如不同生物体、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性别之间,含水量都有所差异。了解这部分内容时,能够通过对鱼和昆虫的比较,嫩叶和枯黄的老叶的比较,让学生很快了解到水生生物和比较幼嫩的个体含水量较多。还可以用否定《红楼梦》上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震撼,让他们了解到原来大家熟知的名言居然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男性体内水占据的比例高于女性。这样的举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就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即给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和拥有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的发展,从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亲自参与其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自己通过思考或者动手获得的结论和成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利用刚获得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使他们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这一内容时,对于达尔文的胚芽鞘实验,就可以由学生充分参与。观察到单侧光条件下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后,提问学生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探究感受光的部位是哪里。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来探究感光部位。这时学生必须运用以前学习过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来控制变量。接着可以提出如果想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如何做?这时学生可能面临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如果想证明人类通过眼睛感光怎么做,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可以将胚芽鞘尖端遮光处理再观察它是否表现为向光弯曲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设计思路,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更加乐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了,对该部分内容也会更加有兴趣。
四、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