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StagesofTeachingMode
ZhouMeili;LiuShengchun;JiaPeijun
(Yan'anUniversityCollegeofPhysicsandElectronicInformation,Yan'an716000,China)
摘要:本文提出了关于电工学实行“四段式”教学模式的设想。四段式教学是指:感性认识阶段、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阶段、综合提高阶段。通过这种四段式教学体系的初步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前学会提出问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学会发现新问题,从而能够通过自学不断的将新知识填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具备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Abstract:Theideaofthefourstagesofteachingmodeaboutelectrotechnicsisputforwardinthispaper.Fourstagesofteachingmodeinclude:perceptualstage,theoreticalteachingstage,practiceteachingstage,comprehensiveimprovestage.Throughthefourstagespreliminarypracticeteachingsystemandteachingeffectfeedback,werealizedprofoundlythattheteachingmodecanfurtherdevelopstudents'creativethinking,raisesstudent'sactiviveability,andtoguidethestudentstocultivateself-educatedabilities,suchasthestudentscanraiseaquestionsbeforelearningtheoryknowledge,andtodiscovernewproblemslatter,whichcanfillthenewknowledgetoownknowledgeframeworkbyself-studyconstantly.Suchstudentcanmasterthebasic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raisequestions-solveproblems-raisenewissues),hasthestrongadaptiveabilityandtheabilit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whichwillbenefitforalltheirlife.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Keywords:teachingreform;ElectronicsinElectricalEngineering;teachingmodel;teaching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47-02
0引言
高等教育教学必须屏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培养和造就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改革是社会的需求,每次教学改革的前进,都是在社会经济进步的基础上,教育思想上有所飞跃的条件下形成的。电工学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改革重点是将过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模式转变。本文所提出《电工电子学》“四段式”教学体系的建立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把单调的理性教学转变为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教学,到实践教学、再回归理性教学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电工学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阶段、综合提高阶段的“四段式”教学体系。
1感性认识阶段[1]
感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在高等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必须提出电工电子学感性教学概念,所谓的感性教学资料是在教学改革讨论中,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得到的,然后把这些资料介绍给学生或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对那些实际的事例很感兴趣,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间、精力的投入主要源于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理性的深入学习,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更扎实,反过来会使学习兴趣更浓,步入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感性教学的实施是在理论教学之前,我们在非电专业学生中提前一个学期开展了电子工艺实习,让学生到实验室来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了解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器件的焊接工艺及技巧,并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教具及感性教学录象片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电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用,了解安全用电常识。通过感性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电工学的重要性,能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进入理论学习阶段。
2理论教学阶段
本阶段的教学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
2.1对课程改革的探讨
2.1.1适当增加新的教学内容随着电力电子、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的集成度愈来愈高,一批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新型集成电路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讲述数字电子技术过程中要及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如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等,并列举一些应用实例,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更为系统的认识。
2.1.2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顺序适当调整《电工电子学》是由《电路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合成的,它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三门课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有必要对其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属于电工技术课程,而二极管、三极管属于电子技术课程,在电工电子技术里可将上述内容统一到电路元件中。又比如:“运算放大器”的内容在电工技术课程和电子技术课程中都有讲述,电工技术里只讲述它的输出特性及线性应用和非线性应用,电子技术里则着重讲述其内部电路,如果将它放在电工技术“电路变量与元件”,“电路化简与电路分析”的内容之后,“电路响应”与“正弦波分析”的内容之前讲述,这样在进行信号运算和信号处理电路的讲述时,便于进行带运算放大器与不带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对比,进而加深学生对此类电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样更切合实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实际应用中的电路。
2.2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2.1采用多元化教学[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它使得现代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都是以教学为对象、学生为中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知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反复实践和挫折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价值”。
根据《电工电子学》课实践性很强这一特点,在学生的实验方式上,要采用“开放式”,在时间和内容上充分对学生开放,让有时间、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采用多媒体技术[3],改革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传授知识、描述过程、阐述原理、演示过程、揭示本质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它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很多抽象知识通过演示而具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环节上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同时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力求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3实践教学阶段
我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见习阶段,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中间可带领见习教育,这样可以建立学习与就业的桥梁、使学生明白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当我们讲完电工电子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剩下的内容比如电动机、继电接触系统和下册的电子技术都很重要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带领学生去见习,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着重介绍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了解,这样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提出问题,为我们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做好铺垫。事实上经过这样一个实践环节,当学生再次坐在教室里学习时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讲解变得不那么费力,因为所涉及到的器件他们都认识而且都有了解;对于学生来说理论学习再不是抽象的和枯燥的,他们也很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去面对毕业、就业。
当然,一次见习不能只为一门课程而安排,应该同时为一个专业的课程而安排,所以见习的前期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带领学生见习的教师须对这个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结构都非常了解,这样就可以在见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以备与我们的理论教学接轨;否则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的无目的性的参观那些厂家和相关器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会因为理论学习的偶然中断而分散学习注意力使他们一时无法集中于学习。见习实践教育阶段是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见习是学生衔接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过渡、也是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教学,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它是校内教学的延续。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
4综合提高阶段
以“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电工电子学》教学的始终。实验教学是《电工电子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一定要加大对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投入,大量更新了实验仪器、设备及装置,使实验条件得到完善,同时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改善实验条件为保障,以因材施教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建立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基础部分应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提高阶段应结合各部分理论知识,带有一定设计性的实验,学生可有选择的完成;最后综合型阶段结合本专业,自行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将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利用。通过提高阶段的学习,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理论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
5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这种四段式教学体系的初步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前学会提出问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学会发现新问题,从而能够通过自学不断的将新知识填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具备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少平.电子电工实验教学课前准备工作略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1期.
关键词:电机;电气;教学方法;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教育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传感器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支撑;另一方面,作为维修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操作工证书的关联课程,它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就业岗位的操作技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教师都重点关注的事情。下面笔者将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明确学习目标
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分成3个层次。(1)初级应达到的目标:了解磁路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操作及基本测量工具(三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变压器及常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掌握日常照明电路及插座的安装方法;掌握电动机继电-接触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基本保护环节的动作原理和实施方法;能完成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接线及调试、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具备初级电工上岗及操作资格。(2)中级应达到的目标:在初级目标基础上,熟悉电信号常用测量仪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数据的读取及处理方法;能完成OTL功放电路的安装、焊接、调试及性能分析;能根据要求完成电动机减压启动、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控制线路的设计、选材、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掌握常见设备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线路设计与绘制能力,能协助工程师进行现场安装与调试。(3)高级应达到的目标:能熟练选择和使用各种常用低压电器;具有快速掌握新型号低压电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控制线路设计能力;能根据需要对工控现场改造或完成一个中等复杂项目的设计。高职学生能够达到第一层次,就可以认为是合格,且大部份同学也只可达到第一层次;有一些同学或许本身就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并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则可以在学习期间达到第二层次,可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考核,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至于第三个层次,则需要从事相关职业一段时间,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达到。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操作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时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提炼出7个项目,包括变压器认识、交流电动机认识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原理分析与接线、其他电动机认识、三表认识、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OTL功率放大电路的搭接及调试等。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如图1所示。(1)任务引入:明确任务要求,细化目标,分析重点难点。(2)相关知识:为了完成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以达到相应的能力。因此,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编排,抽取若干知识点,构成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知识。(3)任务实施: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调试与检测。(4)思考与拓展:基本任务完成后,布置与任务相关的思考与拓展题,要求略高。完成情况则作为平时操作成绩的评定依据。以项目三中的任务3为例。该任务是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分析与安装。首先分析控制要求,引入相关知识: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控制线路涉及到的低压电器,如按钮、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然后,开始任务实施,即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停-反控制参考线路工作原理,介绍各组成元器件在线路中的作用、接线方法、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最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线路搭接,并完成调试过程。完成基本要求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控制线路中使用了哪些保护环节?起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保护类电器或保护环节?(2)电路中的互锁环节指的是哪部分电路?起什么作用?(3)如何由正-停-反控制过渡到正-反控制?在原控制线路上改造实现。整个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有以下优点:(1)分散难点,将教学难点分散到学习的各个阶段。(2)理实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基本任务完成后都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动手能力
本课程将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教学过程中将理实一体的理念贯彻始终,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任务针对的对象都能在实训室里找到,且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同学动手操作。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相比,它更直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在后期安排了三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电工上岗证和电工操作证要求,学习相关电工安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电工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电动机常见控制电路的线路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自行完成OTL功放电路元件选择、焊接组装、测试分析等,从而将所学知识、技能和证书、岗位联系。实践中,学生对此非常重视,学习积极性很高。
4改变评价方法,注重实效
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无非是考试,而考题无论如何变化,总脱不开死记硬背。其实,现实中拿着参考书、对着电脑边查资料边设计控制电路的人并不少见,而很多工程师也是在参与过若干个项目之后,才逐渐熟悉各种低压电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为此,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权重如下:过程考评:倾向专业能力考核,依据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每项任务的考核具体到细化的工作过程,如操作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控制线路的搭接、团队合作、出勤纪律等。(70%)期末考评: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30%)实践表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56-15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8.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低年级;优化;词汇教学
小学阶段,英语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的根本。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完善的思维,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词汇教学,探究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效掌握词汇和开展英语学习的教学手段,保证小学低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开展。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将英语词汇放在特定的语境和环境中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可以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本文主要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小学低年级词汇教学质量进行探究,为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运用儿歌创设词汇教学情境
儿歌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而将儿歌作为词汇教学的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汇和提高英语能力。教师运用儿歌为学生创设词汇学习的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到轻松的环境中,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color”时,可以用英语儿歌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颜色的海洋中,在有趣的环境中掌握颜色词汇。如,绿色green春天笑,红色red夏天闹,黄色yellow秋天到,白色white雪花飘,黑lack包公脸,蓝lue像天空,粉色pink桃花红,棕rown老树皮,彩虹color七颜色,紫色purple紫葡萄,橙色orange是橘子。教师在讲解“bodyparts”时,可以选择这样的一组儿歌:Head脑袋圆又圆Nose鼻子站中间Eye眼睛黑又亮Ear耳朵长两边Mouth嘴巴会说话Face小脸白又白Hand小手拍拍手Arm胳膊挥一挥Finger手指会数数Foot小脚跳一跳Leg小腿踢踢腿Body身体晃一晃。张开mouth深呼吸,揉揉nose吸吸气,洗洗face提提神,脖子neck扭―扭,手臂arim伸一伸,小手hands拍一拍,腿儿legs踢一踢,膝盖knees蹲一蹲,小脚feet跳一跳,天天锻炼身体好,眼睛eyes大又亮,耳朵ears听得清,脑袋head更聪明。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学生在体会儿歌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掌握词汇的运用以及准确地记忆词汇的写法,词汇教学的效率也进一步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词汇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词汇教学情境的手段可以为学生直观呈现词汇的构成以及词汇的运用方法,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规律。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强化词汇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可以囊括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将英语语言、动作等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将会进一步加深,同时多媒体呈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词汇运用的真是环境和实在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family”时,家庭成员的不同单词表示是让学生十分头疼的事情,对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家庭树,将家庭成员的关系用树状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也会大大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同时在动画的旁边附上英语句子,并且特别标明重点练习词汇。例如,教师在讲解“MyHobbies”时,首先为学生播放一组句子:Ilikesportsverymuch.Igorunningatfiveo'clockinthemorning.Afterclassesintheafternoon,Iplaytable-tenniswithmyfriends.Thesesportshavekeptmehealthy.Athome,Iliketosingandplaytheviolin.Ipracticesingingandplayingtheviolineveryday.然后播放动画,并且让学生指出哪些词汇是刚刚句子中出现的,是怎样读和写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以及词汇掌握能力,进而提升小学低年级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实物和画图形式创设词汇教学情境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必须保持40分钟高昂的情绪。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贪玩不能自制,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常常一节课需要组织多次教学,致使老师不能把所授知识一气讲完。针对这种情况,低年级使用电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有意注意,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多渠道培养学生能力,进一步强化素质
众所周知,教学具有多重性,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强化素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该从多方面去考虑。
如《海底世界》这篇文章属于介绍性课文,教学时可采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课前把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制成幻灯片,课上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自己总结,并让一位书写好的同学上讲台板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书写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又使学生理解掌握得更加正确透彻。
这样,老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是课堂教学的一大改革。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抽象的事物、理解难懂的词语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同学们多数没见过海参、珊瑚、大龙虾和各种各样的鱼、贝壳。教师可以根据参考资料,把这些没见过的东西用投影仪显示在黑板上,这样把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的材料。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净化语言环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特别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文章中的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要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速,注意停顿,读出语调,注意抑扬顿挫。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克服朗读中出现的毛病。如《黄继光》一课中:“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用录音放出来之后,同学们非常感动,当时的战斗情景就好像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既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又净化了语言环境。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时间,加大练习,提高巩固率
关键词:肝胆疾病;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我国是肝胆疾病高发的地区,这些疾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肝胆外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外肝胆外科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器官移植和微创治疗为代表的大量的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这对肝胆外科护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肝胆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近年,通过对肝胆外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作了一些改革,把病案讨论引入肝胆外科见习实践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进入临床见习的同学得心应手,顺利完成学业。
一、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素质,加强自身的学习
实践见习是医学生向医护人员角色转变的开始,见习的形式直观、生动,令学生感兴趣。但这种自由的教学形式,也可能会有学生分心、散漫,学不到该学的知识。由于见习小组较多,一个内容要反复讲3-5次以上,后期容易使老师产生“应付了事”的思想,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老师在见习前必须进一步梳理外科学知识,复习相关专业的理论,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老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文化素质。大学生渴望知识,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材,但有的大学生内心又是脆弱和敏感的。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又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博爱之心,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尊重他们的意见,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除了实践专业技能以外,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所谓“医者父母心”,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医生的高度赞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必须认清医患关系的新变化,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医学技术没有医德或只有医德而缺乏医学技术,都是不合格的。首先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意识,态度和蔼,服务周到。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及高超的技术,尽力减轻病人的疾病与痛苦。老师应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教会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医德良好的医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患者既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又是我们的“上帝”和“老师”。在与同事、病人、学生的交往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传授自身的价值观和态度。这一切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医理念,培养良好的从医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践
可通过参观一些简单手术的诊疗过程,必要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目前,外科临床见习教师一般采用先重点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进入病房,看一些常见病、典型病例,进行总结,或再看手术录像等方式。教科书的内容是提纲式的、静态的,而疾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类型。例如,阑尾出现急性炎性病理改变,导致临床出现右下腹固定压痛及腹膜炎体征,其内涵是因阑尾位于回盲部,通常回盲部被后腹膜固定,其解剖特点决定阑尾发生炎症体征也被局限于右下腹,而其压痛点不随时间、病程、变化等改变而改变,这一特点是急性阑尾炎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核心。所以,对每一种疾病都必须要能做到举一反三。外科除了重视理论外,临床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增加见习学生的动手机会,练就良好的外科基本功。例如,外科换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带上口罩帽子,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消毒原则。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实习和分析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开展PBL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领域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学科整合为核心,采用提问、讨论、展示、总结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PBL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有以下优点:(1)提高了教学效果。PBL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学习过程将学生置于贴近临床真实情景的状态,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学习技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2)锻炼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PBL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俗语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要对问题进行良好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评价,除了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外,老师还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PBL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处理好问题和系统课程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不断汲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亦有多个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某些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进行PBL教学时要注意控制PBL小组人数,还可能会有学生不适应,提出的问题很肤浅幼稚,这时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并对其掌握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并且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例如,胆管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为什么是进行性无痛性黄疸?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黄疸在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肝功能检查上有何区别?肝细胞肝癌常伴随甲胎蛋白和转氨酶的升高,而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样会引起二者升高,有何区别?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整个课堂气氛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诚帮助学生。学生喜欢与教师讨论问题,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使学生拓宽了思维、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通过良好有序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运用PBL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学生的差异问题。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和性格特点一定存在着差别。有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不适应PBL教学,更习惯于传统授课形式;PBL要求学生查找和研究大量的参考文献,一些学生面对大量陌生的信息时,有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还有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小组讨论时消极参加,不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在实施PBL教学法时应注意对基础不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在问题准备阶段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在问题讨论阶段要更多的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讨论,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从始至终真正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受益。(2)PBL教学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弹性的课间安排。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们必须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对学校的信息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传统图书馆内的纸质资料,将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信息资源,开展PBL教学的场地、设施对教学结果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因此对相关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在现行教学体制中,学时的安排往往固定,而PBL教学一方面把大量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握。另一方面在分组讨论阶段,由于大课时间限定,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学和老师都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由此可见,PBL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求课时的安排具有更多的弹性。PBL模式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明确目的,强调学生面对不同的患者能迅速、准确地对病情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处理,随着PBL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渐深入,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四、必要的考核手段
肝胆外科护理学操作性很强。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学质量,技能考核是保障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通过平时的见习的讲解和动手练习,在学生见习结束前,让他们随机抽取肝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人进行入院查体,强调专科腹部查体,同时完成病历并给予评分。例如,结石性胆囊是肝胆外科常见病,Murphy征是典型体征,应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按压的拇指。考核应注意学生操作的手法及部位,待学生操作后教员可重复一次,目的为考核及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增加印象,培养良好的外科基本功。
五、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可以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见习学生刚刚接触临床,面对病人时常常显得信心不足,这时老师就应给见习学生足够的自和信心,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与病人沟通。对出现的问题不可当着病人面前一味批评,事后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方法,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肝胆外科的临床教学非常重要。专业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认真、负责,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每一位实习学生在肝胆外科打下良好的外科基础,为培养合格的外科医务工作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文亮,吴洪涛,陈游,等.素质教育在七年制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
[2]黄华武.外科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
[3]代远斌,郭佚.普通外科学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72-473.
[4]刘传荣.病例教学法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8):850-852.
[5]郑俊鸿,段明科,章振保.外科学床边教学新模式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63-764.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学科,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其趋势是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新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诊断学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诊断中,问诊、体检等物理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1]。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诊断学临床实践和体检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现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诊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重视物理诊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其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讲解。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诊断学知识,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共同参照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编写、拍摄的教学资料,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学方案。对于初次从事诊断学教学的年轻医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帮助其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讲解技巧,并从带教实习课和见习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一)改变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多是传统的“灌输式”及“填鸭式”[2]。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见习时,教师示范,学生则多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也没有动手的意识;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问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于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诊断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实验课,三是临床见习。课堂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教师首先应该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对内容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体会融合于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诊断学内容繁多,理论课讲授应该做到基本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3],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查体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实验课或见习课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练习。物理诊断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论课讲授中,应充分利用诊断学教师多为临床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优势,在讲解中多举临床病例,以增加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犹如接触病人一样,提高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在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时,可以穿插一张自发性气胸的胸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单介绍该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术,并介绍胸腔穿刺抽气时,胸骨角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为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临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地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利于知识同化[4]。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地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地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使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与记忆。比如心脏检查这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动态显示心脏的“泵”作用机制,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图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做为一名诊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以其能将自己精彩的教学构思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比如在讲解肺与胸膜的触诊时,先讲解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触到的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引出产生原因为喉发音沿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腔,传导到胸壁,由手掌触及。理解了产生机制,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与记忆了。物理诊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检体诊断,检体诊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检体诊断的理论教学应采取小班教学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师授课辅导,个别答疑,还可以手把手进行操作示范,近距离接触还有利于师生互动了解、因人施教。课堂讲授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挂图、标本来辅助教学,比如讲授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时,可利用肺的解剖标本讲解,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为增加趣味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一些简单的体检时,可以穿插1~2分钟学生自检或相互检查,以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体征,比如各种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以利用录音、录象、VCD等直观形式辅助教学,往往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实验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物理诊断学,要适应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变,讲究学习方法,不应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物理诊断学课程安排可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示教课,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象或光盘进行示范,统一手法,规范操作,再由教师示范并指出常见体检错误和注意事项,最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相互之间检体练习,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随着科技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诊断实验室,学生在学完理论课进入临床见习前,可采用教师辅导或自学形式在全天开放的物理诊断实验室的电子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系统上进行检体训练,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记忆,熟练检体内容,培养正确的检体手法,为进入临床见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手段也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
(四)通过临床见习,强化临床技能。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是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好这些技能对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诊断教学大多是理论讲的多,实践体验少,学生缺乏与病人接触与交流的亲身体验,不知如何进行问诊与体检[5]。物理诊断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患者良好的沟通,熟练问诊、查体。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完成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一步。在课时分配时,应增加见习课时,如肺与胸膜的检体诊断应安排两次以上的见习。见习前带教老师应精心挑选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帮助,并安排好见习顺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病种和体征。见习可以分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观看体格检查录象或光盘熟悉见习内容;第二步是教师示范问诊、查体,嘱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问诊、查体;第三步是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练习问诊方法及检体手法,学习异常体征,教师在一旁指导纠正;第四步是设计、组织典型病例讨论,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诊断疾病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见习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为解决临床见习中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医院、适当给患者一些报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见病例的声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考试制度,促进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记所学内容。我院物理诊断学考试一直采取理论考试和体检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经过实习期后,毕业前再进行一次检体操作考试和一次问诊、病历书写考试。通过以上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即重视理论课学习,也不会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但熟练掌握了物理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临床技能,为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医生,做为一名物理诊断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林宇.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6(10):1192~1193
3.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