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辐射防护X射线医学院校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141文献标识码:A
ProtectionagainstIonizingRadiationShouldbe
UniversalinMedicalCollegeStudents
CHENXialing
(ZhangyeMedicalCollege,Zhangye,Gansu734000)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X-rayandXofthedangersofthecurrentmedicalstatusofthehumanbodyirradiationofprimaryhealthcenters,primaryhealthcentersisproposedtosolvetheproblemofmedicalradiationfundamentally,shouldbeuniversalinmedicalcollegestudents.
Keywordsradioprotection;X-ray;medicalcollege;countermeasureanalysis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X射线影像检查设备层出不穷,透视、X射线摄片、计算机体层摄影(CT)、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R)、数字减影(DSA)介入手术检查等,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不断地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但它造福人类的同时,医疗电离辐射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据统计,医疗电离辐射在人类受到的人工辐射源照射中居于首位,医疗电离辐射防护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问题之一。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各种X射线影像检查设备普及到广大农村基层卫生院,为基层群众开展X射线诊断治疗提供了方便。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部署,全面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的很多学生补充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卫生院,因此这些院校毕业生对辐射防护的态度和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辐射防护工作。如何减少各种医用辐射强度,防止辐射污染,有效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已是时不可待。
1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由于X线的特性――生物效应。X线照射机体后,可使组织细胞和体液发生一系列变化,组织中的细胞被电离辐射灭活,从而引起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的放射性损害。放射性损害程度受照射剂量、照射面积和部位、受照个体与组织细胞的放射敏感率以及射线的能量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显示,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辐射剂量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除了增加癌症的风险外,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表现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细胞受损,接受特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会引起脑型放射病;内分泌功能前期增强,后期降低;性腺功能降低,和卵子数量和质量降低;造血系统会出现三系降低,大剂量效应会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2我国基层卫生院X射线照射医疗现状
(1)过度检查现象严重。许多患者看病时常抱怨,病还没有看,各种检查做了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经济利益驱使;二是医生缺乏临床经验,过度依赖医疗诊断设备,总有眼见为实的感觉,只有看着片子,才能确定病因,对症下药;三是医患纠纷的频繁发生,医院不得不拍片为证。过度的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辐射致癌、导致遗传病的可能性,严重危害医生、患者及机房周边受照者的身体健康。
(2)医患之间的专业信息不对称。对于广大农村患者而言,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不了解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认识不到眼睛看不见的X射线及各种电磁波的辐射损伤。再加上自身疾病的具体诊断和治疗在心目中占有绝对的地位,使得其对自己接受的放射检查作为理所当然的一个必查项目。由于这种滞后的健康观念,使受检者主动要求不正当的X射线检查,如西方发达国家已淘汰的X射线胸透,在我国仍然广泛使用,甚至成为许多单位例行体检的必检项目。
(3)许多医生违规操作,无视患者的安全。放射工作人员由于对医疗照射知识、防护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够,对辐射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总是心存侥幸,认为一两次不采取防护措施不要紧,患者无任何防护措施进行X射线检查似乎已成惯例,我们在近几年走访调查医用辐射防护过程中,没有发现哪家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医生滥开床边X射线检查,许多患者本来能走到放射室,被医生申请了床边X射线检查,同室其他患者无故地被照射;不少卫生院为了方便患者出入,放射室的大门经常敞开,造成无辜人群伤害;经常有患者家属无任何防护的情况下,陪同患者在同一放射室中接受X射线辐射,在毫无知情的情况下被射线照射了。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应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性腺和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伤降到最低,但医院和医务人员无视《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无视患者的健康,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应对策略分析
3.1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好准备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在校学习及实习阶段让他们正确地接受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医德境界、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侵扰,严格遵守《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从而构建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校期间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建立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医风教育体系,将医德医风渗透到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准,始终把患者的利益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时刻为患者着想;二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医德医风,医德医风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活动中有哪些权利,患者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内容,提高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3.2加强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医学生辐射防护能力
在基层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中大多原来所学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少量来自放射医学。由于专业设置决定了课程设置,直到现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当中几乎没有专门介绍辐射防护知识的放射物理与防护等课程,这些学生对辐射防护知识几乎为零;即使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课时数也严重不足,有的院校则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对辐射防护认识不到位,干脆弃之不上,由此导致从事放射性操作的医务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先天不足。要想改变目前基层卫生院的X射线照射医疗现状,必须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对辐射防护的思想认识。医学院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开足开齐辐射防护相关的课程,加大学生考核力度,严把出口关;二是对非影像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要加大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防护知识讲座、调查问卷、知识问答、演讲比赛、校园文化橱窗等途径,普及X射线电离辐射的危害性,广泛宣传X射线合理使用的知识,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能正确认识X射线应用的两面性;三是学生在走上放射医疗岗位前进行辐射防护的培训,包括医疗照射知识、防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个人剂量计的佩戴方法、如何对受照者做好防护等内容。真正使医务工作者做到合理地利用X射线诊断治疗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鹏程.放射物理与防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
[2]曹莹,钟涛.辐射知识讲座对大学生辐射认知行为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2.1.
[3]AbadaHT,LarehezC,DanudB,etal.MDCTofthecoronaryafteries:feasibilityoflow-doesCTwithECC-pulsedtubecurrentmMulationtoreduceradiationdose[J].AJRamJRoentgeno,2006,J186(6Suppl2):S387-390.
[4]廖洪眷,华彩,群董云.核医学护士辐射防护现状调查和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0.
[关键词]131I;临床核医学;辐射剂量;放射防护
[中图分类号]R85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7(b)-0193-02
随着医学技术地进步,核医学在临床医学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放射性核素治疗正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其中131I在临床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临床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而131I在常规治疗剂量下即具有能量高、活度大等特点,所以接受131I放射治疗的患者对医护工作者造成的外照射也应该受到重视[1]。本文通过研究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为临床放射防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3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34~48岁,平均(41.35±3.62)岁;观察组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3~47对,平均(40.72±3.73)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专科医生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接受口服131I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由两组医师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每组由1名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
1.2方法
将本组34例接受131I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由两组医师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每组由1名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1I的全身有效剂量和甲状腺有效剂量,以及相应两组医师和护士工作1年所受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测量方法是依据成人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估算值测量患者全身有效剂量,通过头颅CT扫描检测患者甲状腺辐射剂量。临床医师和护士的职业照射测量方法为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和FJ-377型热释光剂量读数器进行剂量读取。医师和护士将辐射剂量计放于工作服左胸前口袋,更替医师和护士时,不更换辐射剂量计,计算医师和护士工作一年累积的所受辐射剂量[2]。
1.3治疗防护措施
1.3.1常规治疗防护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性防护:上班按规章穿戴特制的衣帽手套以及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以及携带报警式剂量计;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发现放射性职业受照人员的个人剂量达到或超过调查水平时,应及时其查明原因,必要时通告卫生监督部门。
1.3.2综合治疗防护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①内照射防护:对于内照射放射防护主要减少放射元素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照射的防护操作前先通风换气30min后再进行作业,通风进行至操作完毕。②外照射防护:对于外照射的防护主要是根据三防护的原则,即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安装专用防护屏、穿上防护装备、延长查房间隔、与患者保持1m以上的距离等[3]。③加强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应该穿戴齐备才能允许工作,操作期间严禁进食、饮水、吸烟、会客等,以防放射性核素通过食、吸、渗三途径进入人体。此外,通过加强核辐射知识的培训来加强个人防护。④适当食用公认的防护食品,如可以可以吃一些目前公认的蘑菇、木耳等防护食品。⑤定期体检:每个月给予相关体检,通过剂量检测仪检查身体内放射物质是否超标,如果发现因放射性物质引发的疾病则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有效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在临床放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131I治疗为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患者通过口服131I,进入人体内的131I随着时间发生衰变,发射出γ射线和β射线,其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为β射线[4]。131I具有合适的半衰期和组织穿透力,且具有较大活度和较高能量,对甲状腺细胞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但是随着131I在临床放射治疗中的普及,对其放射防护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包括患者本身以及作为职业接触的临床医师和护士,在保证患者接受131I临床治疗的疗效的同时,也应重视放射治疗给患者和临床医护工作者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采用一些列综合防护措施,包括对内照射的防护以及通过屏障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进行对131I的外照射的防护[5],研究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为临床放射防护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有效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屏障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131I对医护人员的辐射[6-8],以及降低患者全身受照射的剂量,从而提高临床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以及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海敏,杨金兰,张桂清.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87-488.
[2]冯泽臣,娄云,马永忠,等.2010年北京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首都公共卫生,2012,6(2):69-71.
[3]赵尧贤,吴寿明,宣志强,等.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场所设计及放射防护措施评价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20-421.
[4]张晓懿,涂彧.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人体周围辐射场剂量分布[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1):36-38.
[5]丁颖,陆汉魁,朱瑞森,等.大剂量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辐射防护安全性探讨[J].现代护理,2011,5(8):125-126.
[6]郭洪亮.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233-234.
[7]罗迎春,邹德环,朱旭生.婴幼儿童核医学检查总结[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68-169.
【关键词】核医学科;安全防护;辐射;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3]郜风丽,刘淑娟.由辐射安全与防护探讨核医学科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16-218.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本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共370人。
1.2方法
1.2.1仪器采用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TLD2000C型LiF(Mg,Cu,P)热释光元件(TLD),直径4.5mm,厚0.8mm;TLD2000B型远红外精密退火炉;RGD-3B热释光剂量仪。
1.2.2剂量计发放剂量计元件发放前经240℃、10min退火后装入TLD469型剂量盒内。放射工作人员佩戴在左胸口位置,每2个月1次收回并发放新的剂量计元件。
1.2.3实验室检测剂量计元件收回后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测。测定条件:升温速率为15℃/s,第一恒温温度135℃,恒温时间8s,第二恒温温度240℃,恒温时间12s。所得数据经刻度系数校正得到佩戴期间累计剂量,计算年累计剂量,以mSv表示。
1.3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监测质量,热释光测量仪、退火炉和热释光剂量计均定期经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和刻度,热释光剂量片经过灵敏度筛选,分散性控制在5%以内。历次参加上海市卫生系统个人剂量热释光比对,均取得合格评定结果。不定期检查各单位人员佩戴剂量计的情况,对个人剂量较高的人员进行调查,排除异常照射的情况,保证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结果
2.1不同工种工作人员年剂量
本区2007―2008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学,其中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接近,介入放射学工种偏高,为前几种工种的5~8倍(表1)。
2.2年有效剂量分布情况
370名放射工作人员中,年有效剂量<2mSv/a的有327人,占总人数的88.4%;年有效剂量在2~20mSv/a的43人,占11.6%,其中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2.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35人,占总人数的9.4%;年有效剂量≥20mSv/a的人数为O(表2)。
3讨论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规定,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水平不超过20mSv的限值。本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水平均符合标准的规定,表明本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比较完善。介入放射学工种人均年剂量偏高,为其他工种人均年剂量的5~8倍,这与介入放射学工种的特殊性有关。
辐射防护的基本要求包括实践的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的约束。对于任何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等各种因素之后,它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大于其可能引起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的。进行医用放射诊断工作时,首先要进行正当性判断,评估实践对受检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利益,是否可以用其他的非辐射检查方式替代,并尽量利用过去检查中的有用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其次,要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医学影像的前提下,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减少曝光时间,使受检者受到的照射剂量在尽可能低的水平;第三,对受检者非检查部位和陪同人员进行适当的防护,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物质屏蔽,即缩短照射时间和增加与照射源之间的距离,对于X射线和γ射线可以用原子系数高的物质(例如铅)进行屏蔽,对于B射线可先用低原子系数的材料(例如有机玻璃)阻挡,再在其后面用高原子系数的物质阻挡激发的X射线。α射线穿透能力较弱,但内照射危害特别严重,因此对于α射线的防护主要考虑进入人体造成的内照射危害。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X射线电视或其他影像导向监护下进行插管操作或穿刺,与普通的放射诊断可充分利用隔室、遥控手段不同,工作人员需在开放的X射线辐射场近台操作。由于需要多角度观察,X射线机固有防护设施少,缺乏专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传统的个人防护用品比较笨重,影响操作的灵活性,不利于介入手术,使介入放射的防护比较困难,操作者和受检者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都接受了较大的辐射剂量。据报道,介入放射工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比从事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高数倍至数十倍。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尚未被定为放射工作人员,脱离了常规的监督与管理,对他们的健康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的因素众多,如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曝光条件及曝光时间、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等。为降低介入操作人员照射剂量,建议:①加大介入放射学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对开展介入放射学的医疗单位加强国家放射法规和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对介入放射学工作者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和法规培训。②选择适当的x射线机及曝光条件,使用漏射线小、X射线管在床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可大大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操作时射野应适当选择,不宜过大。在满足医学应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减少曝光时间。③提高介入手术的熟练程度,减少操作时间,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④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受照剂量,如铅玻璃屏、可移动式铅板防护推车等,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铅围脖、防护眼镜等。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的重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用人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以及检测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4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徐孝波.介入放射学防护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1):103-104.
[3]翟仁友,魏宝杰.介入放射学[J].科技术语研究.2001,3(4):431.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M623文献标识码:A
某核电站经过二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继确立了以“全员培训、全员参加、和全过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辐射防护和最优化的(ALARA)管理系统,不断的完善了该体系的运作平台。本文主要对该核电站的防辐措施和优化管理内容以及优化管理特点、实施的效果等进行了论述,深入解析了最优化(ALARA)管理体系二十年的实践和经验发展。
一、优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该核电站在这二十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并努力研究核电站的辐射防护措施和优化的管理,不断的借鉴国外的领先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在学习国际辐射防护的新成果新经验方面,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该核电站通过结合本国的发展国情和核电站自身特点,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措施,确立了以全员培训为主导的、以全体职工参与为基础的、以及对控制高风险操作的管理制度。在二十年来不断的总结优化完善下,基本形成了一套该电站辐射防护标准化管理。
(一)全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根据该核电站的培训和授权的相关规定,要进入核电站控制区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接受电站统一安排的辐射防护的有关培训;并在培训过后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相应的授权,才能进入电站控制区域工作。进行辐射防护以及培训的一般时间规定在3~5天,主要培训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安全防护、核电站防护安全的有关规定、辐射防护的基础操作知识、辐射的检测仪表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工作负责人要进行辐射防护二级培训及其授权,培训的时间为4天,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责任、进行现场防护的基本要求和集体人员防护的基本方法。如果没有进行一级的培训和授权,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进入电站的控制区域进行操作和观看;如果没有经过二级的辐射防护培训,就不能担任工作负责人资格。
(二)全员参与的主要内容
全体参与源自核电站的基本安全规范,并且依赖于电站有效的管理机制。电站自建成运行以来就有规定:相关人员在进行人身安全防护时,不能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影响;在电站进行集体的现场安全防护时,工作负责人要负责安全防护的全部内容;辐射防护的专业人员要掌握核电站的专业防护知识,并要支持与指导工作组的防护工作。在核电站的相关领导的领导下由电站的安全监督负责人对电站安全进行管理;专业的辐射防护人员以及涉及的相关职业性的工作人员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操作监督,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规范辐射防护的安全管理;进行辐射防护的培训以及再培训;对职业照射活动的工作策划和实施总结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有辐射的水源进行检查,不断对电站辐射防护的水平趋势进行分析评估。
(三)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策划以及周到的管理准备,强调严格的执行手段和团队的重要作用,加强防护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核电站在全员的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辐射管理制度。在策划时期,管理的关键是做好项目的评估工作,要对辐射现场的人员和物品进行评估管理,对辐射现场的水源污染程度进行检验评估,对潜在的辐射风险进行发现分析,最后要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并确定进行策划实施的时间。在准备过程中,要落实好防护的方案,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落实,做好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有时间还可以加强现场演练;做好工作文件和防护器具的准备,并对相关的设施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问题才能进行工作。
(四)对于控制区内的标识的管理
控制区的标识就是指在控制区内摆放的各种放射性的物品上面的标签,标签的填写人是电站的工作人员,标签的主要颜色有蓝色、红色和黄色,每种颜色的说明都不相同。蓝色标签的说明:具有蓝色标签的物品大多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但是这类物品的表面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因此要充分的清洗过后才能使用,比如,控制区内放射性设备的某部件(如阀芯)就是带有蓝色说明的物品,表面有放射性热点,去除污染后才可以使用。为了有效的区别物品是否去污,在蓝色标签上有三个白色的方框,会说明去污情况。此外,工作人员要在蓝色标签上填写物品说明,接触剂量率和表面污染水平,并签字。
红色标签的说明:具有红色标签的物品大多是高放废物。就是指表面接触剂量率大于2mSv/h的废物。标签工作人员人应填写接触剂量率和距表面1米处的剂量值,还要填上废物说明,比如制作的材料等,最后工作人员签字。值得注意的是,高放废物不能长期在工作现场摆放,工作人员要及时将其转移到指定地点。
黄色标签主要用于中、低放废物,是指其表面接触剂量率小于2mSv/h的废物。工作人员要在标签上填写接触剂量率和废物说明,最后要签字。中、低放的废物要由工作人员送到指定废物收集点存储。
二、控制区内人员的防护要求
(一)穿戴防护用品要求
控制区内存在很大的辐射风险和一般工业安全风险,因此只要进入控制区的人员都必须穿戴基本防护衣具。要根据现场条件,取得防护工作人员同意,在基本服装外加穿特殊防护用品。基本的着装是:在进入控制区热更衣间后,要穿戴的基本防护衣具有汗衫、连体工作服、工作袜、安全鞋、、安全帽以及白纱手套等衣物。一般规定如下:辐射工作人员穿蓝色连体服戴兰色安全帽;现场人员穿黄色连体服戴黄色安全帽;其他工作人员穿白色连体服戴白色安全帽。
三、固体放射性废物管理要求
(一)关于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的废物排放对环境会产生污染,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费用非常高。此外,世界各国核电站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放射性废物产量。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已成为衡量核电站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特性会受理化状态和外界条件改变,放射性固体废物不能按照工业废物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和处置方法是:减容(压缩)密封暂存处置场永久存放
(2)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固体放射性废物在处理和处置分为可压缩与不可压缩。国家标准规定放射性废物桶表面接触剂量率要小于2mSv/h,接触剂量率大于2mSv/h的废物用水泥桶固化处理;接触剂量率小于2mSv/h的废物用金属桶封装处理。
综上所述,该核电站的高效辐射防护和最优化的(ALARA)管理体系的实践方法主要是:管理优化、、全员参与、控制区标识的管理、控制区着装要求和放射性废物处理。通过这些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实践后,使核电站近二十年来未发生辐射防护方面的安全事故。
结语:
本文对该电站的最优化的(ALARA)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论述,对核电站的各种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相信电站在以后的发展中会乘风破浪,找到更健全的管理方法,为我国的核电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正式颁布实施,上海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迈入了新阶段,同时也对环保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居高不下,为此,节能减排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国际影响重大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核技术应用和电磁辐射事业健康发展,以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和应对突发性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能力为核心,以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改善辐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控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建立地方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统一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符合上海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上海市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的立法,以适应本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的需要,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辐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同位素转让许可制度,加强辐射操作场所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操作规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辐射防护、废物处理、事故应急等监督管理。同时,会同公安、卫生、海关等相关部门,严控废源、废钢等污染物的转移,实施放射性物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减排的目的。
二是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辐射安全监管网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放射性物质、核材料、放射源等负有监督检查职责。自法律实施后,上海就在探索施行核与辐射安全的市区分级管理体制,目前正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努力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人员资质、技术培训、仪器配备等方面有所突破,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网络。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核与辐射安全培训和宣传力度,在提高各级监管部门的行政监控能力和核技术应用单位守法意识的基础上,营造全社会知法遵法的良好氛围,促进辐射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