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辐射防护措施(6篇)

时间: 2024-08-11 栏目:公文范文

辐射防护措施篇1

泰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方法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医师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工作,一组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进行治疗,一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并记录两组患者服用131I后的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1年所受的总辐射剂量,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治疗之后,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9.63±0.56)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0.21±0.69)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结论患者接受131I治疗所受到的辐射量大于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但比职业照射的年剂量限值低,但通过综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131I治疗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剂量,能够保障接受临床核医学诊疗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

[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辐射剂量;辐射安全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a)-0001-02

核医学又被称为原子医学,它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2]。在医疗上,核医学可以被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在药学上,它可以用来研究药物作用原理、测定药物活性、分析药物成分以及对药物进行辐射消毒等。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医疗检查和诊治上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3-4]。但在实际应用中,临床核医学检测或治疗对患者、核医疗工作人员甚至社会大众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让他们有可能遭到辐射的威胁。当今,临床核医学高速发展,在我国各大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核医疗安全的管理和辐射防治是医院和医学研究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在29~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75±2.56)岁,体重范围在46~72kg之间;观察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32~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2±3.34)岁,体重范围在49~70kg。所有患者都经过了本院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口服131I治疗。每组患者配备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仪器和药物:采用合肥众成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FM-96的放射免疫r计数器;将99mTc-DTPA溶液(批号为:S10950009,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mL注入喷雾器中,使患者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

将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每一组分别由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和护理工作。通过一年的观察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经过131I治疗后全身有效剂量和甲状腺有效剂量。同时,对负责两组患者的医生和护士1年所受辐射剂量予以记录。

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是指在患者全身受到非均匀性照射的情况下,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HT)与相应的组织权重因子(WT)乘积的总和。它是对福射效应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反应了核辐射对人体的随机效应几率[4]。其表达式为:

E=∑WT·HT

对患者全身有效剂量的测量要依据成人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来进行估算。甲状腺辐射剂量估算先根据由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的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和石蜡人体颈部模型检测的甲状腺吸碘率计算甲状腺内131I的放射性活度,根据文献提供的内照射剂量估算办法计算出甲状腺辐射当量剂量[5-6]。对患者外照射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的主要通过451P-DE-SI型电离室巡测仪,在患者颈部1m处进行测量。对临床医护人员所受辐射量的检查可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和FJ-377型热释光剂量读数器进行检测。医护人员工作时将计量器放在工作服左胸前口袋内,累计一年所受到的辐射量。

1.3治疗的防护措施

1.3.1常规治疗防护措施常规治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穿戴防护设备,并携带报警式辐射测量仪;②操作结束后要对个人表体和防护用品进行辐射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③出现相关工作人员辐射超标现象应予以详细调查,并及时向卫生部门通告[7]。

1.3.2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综合治疗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内照射的防护,其主要方法是要减少进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在辐射治疗前要做好室内通风;②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包括屏蔽防护(安装防护屏,穿戴防护装备)、时间防护(缩短查房时间)和距离防护(与患者距离保持1m以上);③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不仅要穿好防护设备,还禁止饮食、吸烟等;④食用蘑菇、木耳等防辐射食品进行防护;第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生辐射超标引起身体疾病的情况要及时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甲状腺有效计量和全身有效剂量的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效剂量的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甲状腺有效剂量使用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医护人员工作一年所受辐射剂量检测结果

见表2。

经对比,患者所受甲状腺有效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全身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核医学诊疗技术在各大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131I治疗法,它是核医学治疗的典型代表之一[5-7]。131I是一种口服的同位素,患者通过口服的方式,使131I进入人体,随着时间流逝,131I会在人体内发生衰变,发射出射线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射线。131I具有较大的活度、能量和组织穿透力,能很好地对甲状腺细胞起到抑制作用,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观察患者在1年时间内受辐射的全身有效剂量,以及医护人员在一年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本文通过两组观察对象的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9.63±0.56)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0.21±0.69)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在治疗中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采用常规防护措施的患者及随组的医疗人员。本次研究结果与柳朴[8]在“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中的结论基本相同,表明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保障其安全。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工作1年接受的辐射剂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差异幅度明显高于陈新悌[9]“福建省部分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在中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年限和所选取的随想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弊端。

综上所述,患者接受131I治疗时,为了保障患者和临床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辐射措施,尽可能的降低辐射使用剂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

参考文献]

[1]贾会.浅谈临床核医学辐射[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0):960.

[2]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4]赵进沛,刘志鹏,许泽.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技术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13,29(16).

[5]张永锦.一起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的教训[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56.

[6]张晓懿.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中患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的研究[D].2013:45-50.

[7]李雪.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现代养生B,2013(8):51.

[8]柳朴,卢建祥.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0.

辐射防护措施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1.300,P=0.021)和带教老师(χ2=9.117,P=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究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0.05)。见表2。

2.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1,知晓=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本科实习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陈福华,袁建华.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汪莹.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2005,4(2):113-115.

[7]陈渝,高加蓉,郎朗.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9]李明,李新明,李玲,等.某医院核医学影像检查医护人员的辐射评价与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2):177-178.

辐射防护措施篇3

在日本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而铯137则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因此必须防止被放射线辐射。所以当人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下。就可能会得辐射病。这种病症状明显,几小时内人就会感到恶心呕吐,随后会出现腹泻、头痛或发烧等症状。在最初的症状过去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症状期,但数周后就会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症状。

在更高的辐射剂量下。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得更快更明显。同时,核辐射会对人体内脏造成广泛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致命的伤害。暴露在核辐射中,一半健康的成年人无法承受4戈雷的辐射剂量。

相比之下,在癌症治疗中采用的放射性疗法使用的辐射剂量约为1至7戈雷,但都是高度可控的,其作用区域被严格限制在一块很小的病灶部位上。

不同辐射剂量对人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受到各种辐射,不同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会不同。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人们用西弗作为国际单位,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人们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对于日常工作中不常接触辐射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当短时辐射物质摄取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对人体没有危害。如果这个数字超过100,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100-500毫西弗时,没有疾病感觉,但在血样中白细胞数在减少。

1000~2000毫西弗时,辐射会导致轻微的射线疾病,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

2000~4000毫西弗时,人的骨髓和骨密度遭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度减少,有内出血、呕吐等症状。大于4000毫西弗时,将会直接导致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的辐射。福岛核电站每小时的辐射是1015微西弗,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辐射对人体有何危害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这种细胞变得“永生不老”。持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失去控制。

擅自服用碘片不可取

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近日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市民应避免恐慌,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暴露于电离辐射中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很难预测,它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两天。

个人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可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检测或处理。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如何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择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出现核与辐射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辐射引发的病症能否治愈

当出现核辐射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脱去受污染的衣物,以便防止进一步的辐射污染,随后应当使用肥皂水轻柔地擦拭皮肤。进行清洗。人们已经研制出了可以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药物,以便抵消辐射可能对人体骨髓造成的影响,并降低可能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的感染风险。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事件发生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辐射防护措施篇4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核技术应用辐射屏蔽放射性污染辐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

辐射防护措施篇5

[关键词]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2-01

前言:家用电器种类较多,对于不同家用电器辐射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电磁辐射的产生,然后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家用电器辐射的产生,本文通过对于一些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根据各类家用电器的不同辐射程度以及强度给出一些指导性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

1.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

1.1电磁辐射的产生途径以及来源

通过对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体积较大的冰箱还是手机、收音机类的小型电气设备,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可以分为电离式辐射和非电离式辐射,由于其质量、体积以及能量的不同,这些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用电器辐射的主要来源有电视机、手机或移动电话、微波炉以及电脑等等。其中,电视机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其电子显像管,电视机在形成图像时,电子显像管需要产生能量较高的电子束,在实际扫描过程中就会产生X射线以及其他电磁波,虽然这类辐射的数量较小,但是其对于人体眼球的危害还是存在的。电磁炉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气设备,其主要是通过电磁感应从而产生涡流,致使锅底变热而工作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磁炉功率较大,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一旦照射剂量大到一定值之后,人体就会产生热量,这对人体也会间接产生危害。

1.2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不管是体积较小的家用电器还会大型家用电器,人体与其之间的距离直接决定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一般来说,当人体与家用电器之间的距离越短,人体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更多,通过数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较为严重的区域,自身生物组织就会产生电解质的振动,间接产生涡流导致自身组织的产热,体温就会有所上升,组织器官由于温度的上升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长期处于电磁辐射区域的人体在各个系统的调解与恢复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神经系统上的精神不集中、头晕头痛等,免疫系统上就会出现免疫能力降低,对于疾病的防范程度有所降低,生殖系统上会出现生殖细胞不活跃等等问题。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只有通过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较好地保护人体,所以我们应该认识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由于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一般电磁波分为两个等级,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一般为30MHz~3000MHz,在这个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400mw/cm2。常见家用电器电磁射频一般在30MHz一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实际测量表明,正在使用的电磁炉正前方0.1m处磁场强度达8.70μT,即使远离到0.3m以外,也有1.00μT。

1.3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作用原理

电磁辐射作用人体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中包括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作用方式。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从微观角度来看,其既是电介质,同时也是磁介质。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电介质处于在电场中就会产生极化现象,而磁介质在磁场中又会产生磁化现象,所以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人体细胞中的分子与原子就会反复极化和磁化,而极化和磁化又会导致人体细胞分子间的摩擦,所以就会导致热能的产生。同时当电介质长期处于电场中时,人体局部就会产生涡流现象,这就会导致人体发热。非热效应主要是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系统的破坏和损伤,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细胞活跃程度就会有所降低,人体就会出现类似于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等问题。

2.电磁辐射预防措施的研究

2.1针对家用电器的预防措施

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源头和辐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电视机产生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是其显像管,通过电子束的投射就会间接产生X射线,微波炉辐射方式主要是通过微波辐射的方式。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研究要从源头着手,所以我们要对于家用电器辐射进行妥善处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电视机、电冰箱以及空调等家用电器由于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其辐射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生产厂家在设计家用电器时要严格控制电磁辐射量,电器的辐射程度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制定。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预防不仅仅包含电器的设计阶段,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家用电器的放置地点要合理挑选,选购者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家用电器。一般来说,家用电器不能扎堆放置,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电器种类的不同,其电磁辐射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出入。超标的、扎堆放置的家用电器对于人体会产生严重危害,当然,消费者在购置家用电器之后,一定要仔细浏览电器使用说明书,详细了解此电器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例如在使用微波炉时,其主要辐射来源于炉门的电磁辐射外泄,所以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一定要保持微波炉的门缝的卫生以及安全,当微波炉长期不使用时,一定要关闭电源,减少因为待机而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辐射。

2.2家用电器使用者的预防措施研究

家用电器由于与使用者长期处于一个环境,所以针对家用电器使用者对于电磁辐射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用电器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家用电器的使用手册操作,同时避免长时间地与家用电器进行接触,例如在使用电脑或电视时,人体一定要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在使用时间上也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一般来说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之内比较好,在长时间地学习与工作之后,使用者一定要进行休息。在卫生方面,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由于各类荧光屏的照射可能会出现皮肤方面的问题,同时荧光屏也会产生大量的静电,所以在人体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灰尘,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要及时洗脸洗手,保持个人的卫生。在家用电器长期处于不使用的状态时,家用电器一定要及时关闭,不能一直使其保持待机状态,较弱的磁场有时也会产生辐射的积累。当然,家用电器使用者的健康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使用者要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在免疫方面才能具有一定的能力。

2.3掌握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

为了进一步地使家用电器使用者掌握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在家用电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也要能掌握一定的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家用电器一般包括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其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很难察觉,所以掌握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对于使用的健康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磁波一般分为两种,其中包括射频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而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主要在30MHz一3000MHz,家用电器的辐射频率一般在在30MHz以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在实际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上,我们一般分为3类,其中有TC-1160,LZT-1120和NBM-550。不同的测量方法对于电磁辐射的测量值又会产生一定的出入,所以正确的测量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器逐渐称为现代人们的必要生活工具,由于家用电器其本身的电磁辐射的影响,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电器,做好自我保护最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辐射防护措施篇6

[关键词]环保系统;核与辐射事故;分级负责;应急措施;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M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65-01

核与辐射安全无小事,应急上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未来辐射事故应急上作越来越具有反核恐怖袭击的特点,应重点落实“六个强化”,逐步建立“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妥当”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体系。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单位注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保部门加强对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一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1强化事故预警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百枚重点放射源(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飞利用GPS定位系统和射线探测设备对其周围环境进行24h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回环保部门自动监控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即时显示出每枚放射源的辐射剂量及放射源在线状况。放射源在使用、转移或维修过程中如发生射线泄露或丢失等异常情况,系统能即时发出报警,并将异常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可由环保部门运用应急监测车进行巡测、复测。

2提高人员应急措施

应急素养包括应急意识、反应能力、技术水平、人机(仪器设备)结合程度、预估评判能力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日常的辐射环境监管也好、监测也好,总是在一种按部就班的土作程序中进行,仔细认真就足以解决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在辐射事故应急时,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协调因素多,预估预判的因素多,现场需要临机决断的土作多。因此,应急过程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体系综合能力水平的检验,也是应急队伍应急素养的综合反映。应急队伍应急素养高,可以科学预估预判现场情况和事态发展趋势,敏感捕捉到现场变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调整应对措施,既有利于现场的科学快速处置,又有利于为决策层协调各要素和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数据和处置建议,抢占事故处置的主动权,将“通过应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努力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低”的应急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提升应急队伍人员应急素养对科学高效处置辐射事故,保障人和环境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3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

先进的应急系统和精良的应急装备,并不等于良好的综合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常学常练、实战实练。要着眼于常态化,省级、市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并对各省辖市的应急响应情况进行考核;着眼于实战化,事前不通知、不排练,事后要形成总结报告,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并加以完善。同时,要将应急培训上作纳入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应急培训,对省、市环保部门应急小组负责人进行综合培训,对从事具体应急监测、处置上作的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的应急管理和操作人员组织集中培训,使各类应急人员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掌握所需的应急知识与技能。

4强化应急联动

应急联动环节最重要的是,明确担负不同响应职责的行动小组、作为协作单位的相关部门、作为技术支持的应急专家组等的权限和责任,建立为调动应急人员和进行应急通知与报告所建立的权责关系与通信渠道。应急期间,“联动”须先“联络”,确保联络渠道明确、固定,联络用语规范并严格执行记录制度,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在环保系统内,建立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组织网络;应急情况下,值班人员响应,其余人员待命,必要时给予支援,做好事故应急响应的衔接上作。在对外协调上,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向有关部门通报倩况、向媒体信息,各有关单位按照全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密切配合。

5强化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对事故发生地进行污染水平监测和采样,属于非常规监测,对仪器选型、方法选择、点位布设、数据分析以及应遵循的监测原则有着特殊的要求。及时、高效的应急监测能够为科学决策、妥善处置事故提供可靠保障。因此,首先要夯实应急监测基础:一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编制配套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应急监测标准化、程序化;一是建立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应急监测数据获取及时、结果可靠;三是开展全省辐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各级辐射站和监察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包括应急监测车辆、便携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其次,由于不同情况下的辐射事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前的调查,借助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确定污染源特征,划定监测范围。再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不同的应急监测方案和防护措施,明确监测项日、监测点位,对射线泄露事故应确认泄露物质、污染范围。如果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存在_次污染的可能,还要加密监测,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5强化分析评价

事故发生后,一方而,在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同时,要综合分析应急监测、采样数据,预测事故形势及发展趋势,同时研判现有应急行动措施的有效性,以便随时调整应急行动方案。另一方而,要建立事故分析评价体系。整理汇编辐射事故典型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度分析典型案例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排查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监管上作,杜绝事故多发态势。

6结语

环境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即将大力发展核电和核技术利用持续活跃的背景下,辐射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逐步受到重视。预防辐射事故固然重要,但建立和保持快速、高效的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发生事故后快速响应,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小,同样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关于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包俊青.科技展望.2016(14).

[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张彩虹,任晓娜,沙连茂,胡逢全.辐射防护.2014(01).

[3]浅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践与思考[J].王鑫,邹伟,孙冶.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8).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教师年度工作总结(整理30篇)
  •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字日记(整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