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6篇)

时间: 2024-08-11 栏目:公文范文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篇1

【关键词】智能手机人机交互柔性智能机移动支付

3G/LTE的发展带来了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用户需求和技术演进的相互作用,推动手机向着更高计算、更智能化方向发展。集成了多核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的通用手机硬件平台,提升了终端处理高速计算、多任务和高速浏览的能力,也导致了终端硬件能力的趋于同质化,在整体功耗和电池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使用者将更关注硬件核心平台之外的周边能力,包括新型人机交互体验、柔性智能机、无线充电、可穿戴技术、终端信息安全技术、近场通信等支持能力等。

在终端硬件平台进入瓶颈和同质化后,为手机开发出更多适合手机的方便、随身携带、安全性高、可管理和控制、可定位等特点的业务是手机必须要做的事情,终端设备商通过引入相关新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核心竞争热点。

一、智能手机的发展

从全球来看,近八个季度的智能手机销量增长速度保持稳定,平均同比增长率达到45%。如果以次来计算,2013年第四季度的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3.02亿部,2013年全年销量为9.87亿。Gartner预计,2014年全球将卖出25亿部电子设备,其中75%是智能手机,约为18.75亿部。如果以此计算,2014年同比增长率将达到90%,远高于此前8个季度的45%,如表1所示。

从国内来看,智能手机增速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速度。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明年仍将呈现爆炸式增长,出货量将达到4.5亿部,如表2所示。

二、智能手机的关键技术

人机交互体验关键技术

(1)免接触交互技术。2013年3月,索尼移动推出了第一台装载赛普拉斯公司(Cypress)“浮空悬停”TrueTouch触摸屏的新索尼XperiaSola手机(MT27i)。TrueTouch带来了两个手机操控体验的重要革新:使用者像使用鼠标一样选取屏幕上微小的链接,驱动手机应用界面开发者采用更紧凑的内容布局,方便了个人电脑直接虚拟化到手机上的传统Windows应用的使用;使用者即使冬天带着手套,也可以使用电容屏技术手机。(2)无线传屏技术。无线传屏技术,即多屏互动技术,就是手机、计算机、电视机的无线连接。用户可以将笔记本式计算机(或者手机)屏幕上的内容,通过无线传屏,即时同步地显示到电视上。通常需要一个无线发射器、接收器和相关的驱动来实现(例如Intel的WiDi技术)。而现在,已经可以运用“无线网络”的方式来实现。(3)智能手势识别。手势是人类沟通交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智能手势识别系统,试图通过手势对机器进行沟通,从而开辟了人与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间新的沟通方式,这主要是依靠摄像头跟踪进行手势识别,从而控制设备的操作,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rch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预测,到2017年,具有视觉手势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6亿部。(4)语音识别技术。现在发短信、打电话,很多人都开始“动口”来做了。除了像苹果的Siri这种厂商自带的应用外,还有类似“灵犀”这样可以用在各种不同手机上的应用。

语音识别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方式,属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其中一种形式。采用语音识别技术时,用户的语音会发送到应用的远端服务器,识别与处理完全交由远端服务器来完成。所以,我们不是在和手机对话,而是在和云端的服务器交谈。对于常规问题,只需搜索服务器中现成的答案就好,对于复杂的问题,服务器则会“思考”答案,这就是人工智能。

三、柔性智能机关键技术

3.1柔性屏技术

多年来,手机厂商们一直都在研发柔性屏幕,诺基亚、索尼、三星等厂商也都过关于柔性屏幕的概念图。而在2013年,柔性屏幕很有可能走向现实,不再是概念产品。在2013年CES上,三星、LG、英特尔等大公司纷纷推出柔性屏幕产品。

3.2柔性电池

要做一个真正的柔性终端,除了屏幕外,主板、电池、外壳等也都应该是柔性产品。不少公司都投入研发,以期待开发出柔性产品。比如电池,需要在弯折时电压值也能保持不变。三星利用韩国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的成果,推出了一款稳定性还不错的柔性电池;韩国蔚山国立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宣布,研发出了新型“可变形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这种电池的外形可以做任意设计和变形。还有LG旗下的LG化学公司开发出柔性锂离子电池,外形像电线,甚至在打结后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还有长得像纸一样的柔性电池-FLCB,由台湾辉能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及时受到穿刺、撕裂、撞击,甚至枪击,电池功能都不会受到影响。

随着柔性电池、柔性屏幕等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的不断量产,柔性智能机真正成为了可能。

3.3无线充电关键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充电也开始逐渐摆脱电缆的束缚了。无线充电的原理和变压器的原理类似。推广的关键是要在行业内建立统一标准。目前,全球上百家公司已经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PowerConsortium),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QI,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手机、相机、计算机等产品只要支持QI标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

3.4移动支付关键技术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近场移动支付及远程移动支付。远程移动支付指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手机上网等方式,使用手机账户实现缴话费、公共事业缴费、商务购物等支付功能的移动支付产品。近场移动支付,指以手机为载体,通过手机与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信息交互,为用户提供身份认证渠道和支付功能的移动支付产品。

基于手机移动支付的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目前主要有RFID-SIM卡、双界面SIM卡、NFC等几种方案。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目前不统一,严重影响了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必将走向标准与统一。

3.5终端安全

智能手机取代原来的功能手机,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智能手机上的一些敏感信息(如银行密码)对用户来说非常重要,为了彻底防止恶意软件劫持用户的输入键盘以及偷窥用户输入的密码,业界提出一些芯片级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超高级别的安全需求问题。

安全硬件方案的基本原理是设备上存在这两个从硬件层面隔离的系统,一个是操作系统为用户平时使用的常态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小型的安全操作系统。在具体实现中,可以提供专门的芯片供安全的操作系统运行,也可以一套硬件设备虚拟出两套硬件环境分别供常态操作系统与安全操作系统运行。

3.6可穿戴关键技术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可穿戴设备市场代表着下一个十年的重大投资机会。BI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而2018年将达到3亿台;ABIResearch则认为,未来五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将进入爆发和普及期,2018年出货量将达到4.85亿台。

3.7微投影技术

手机的屏幕越做越大,业界说是进入了平板时代。但是还是不便于为多于3人同时分享。于是微投影技术在手机中应用越来越多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投影仪越做越小,可以随身携带,并能与手机等设备匹配;另一种是将投影技术集成到手机里。

四、结语

智能终端引领的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的历史性机遇,但目前我国智能终端产业面临相对落后的核心技术与技术产能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仍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推进技术产业进步。

针对我国目前产业链发展中操作系统、核心芯片、基础元件的缺失,核心环节十分薄弱的现状,关注智能手机关键技术的发展,加快发展语音识别等人机交互体验、柔性智能机、无线充电、移动支付、终端安全、多模多频芯片等领域,争取在部分领域形成突破,并取得局部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程慧.中国移动智能手机的秘密[M].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篇2

关键词:智能交通控制;物联网;RFID;嵌入式;模糊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375-02

ThingsRelatedTechnologyBasedonIntelligentTrafficControlSystem

ZHANGwei

(Facul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BaotouTeachersCollege,Baotou014030,China)

Abstract: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scurrentlytheleadingedgeoftransportationresearch,butthingsareamajorinforma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andopportunitiesforchange,therewillbeareasofThingsRFID,embeddedandotherrelatedtechnologiesusedinIntelligentTrafficControlSystem,fuzzycontrolmethodismoreefficientandstabletrafficcontrol.

Keywords:intelligenttrafficcontrol;things;RFID;embedded;fuzzycontrol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交通流与道路上的车辆数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近2亿辆,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如何保证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已成为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的一个关键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交通问题说明交通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应用的现实意义凸现出来。通过提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设计水平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交通安全;缓和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已得到各国的重视,其应用十分广泛,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各种高新技术的研究领域,自然也成为了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的重点。下面着重介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设计。

1物联网及其应用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如传感器网络、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条码与二维码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其它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通过各种接入网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智能网络。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么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连接和交互。物联网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它将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等领域。2009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布局,我国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

2智能交通系统结构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空间关系上可以把城市交通系统分划为“点、线、面”三个层面,即单交叉口、交通干线和区域网络三种控制;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又把城市交通控制分为定时控制、感应控制、智能控制等。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套综合系统。人工智能理论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智能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交通控制领域中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本系统利用视频识别(RFID)、嵌入式、模糊控制等物联网相关技术按照多智能体系统结构对交通系统进行设计。

多智能体系统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目标是将复杂的大系统构造成小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为便于管理,能够相互通信、相互协调。通过子系统的自治和相互协调可以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由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实时性,比较适合应用多智能体系统结构进行智能控制。本文按照该结构设计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利用RFID技术进行车流量信息检测,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开发交通信号控制机,智能算法采用模糊控制。

在该交通系统结构图中,路段智能体能够实时更新单个路段的流量数据,并将交通流数据提供给相连接的路口用于信号配时;区域智能体通过分析区域交通流信息来协调路段之间交通流的动态平衡;位于交通控制中心的管理智能体统一协调各区域交通运行。

3基于RFID的流量检测技术

RFID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电磁耦合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实现信息识别和传递的技术。RFID系统作为一种无线系统,仅有两个基本器件,再结合EPC编码技术,使得每个射频标签都具有唯一的编码,非常适用于海量物品的检测、跟踪和控制。该技术易于操控,简单实用,并且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以及可识别高速运动的情况。现在,RFID技术已经在交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应用RFID技术的车流量检测系统是在交叉路通信号灯上游安装阅读器,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装有RFID标签的车辆进入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送出自身信息。接收天线接收到标签发送来的信息,由阅读器读取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得出车辆通行的频率,再将数据传给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系统根据反馈的信息,作出如何调整交通信号灯转换周期的决策。

4基于嵌入式技术的信号控制器

为了满足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嵌入式技术应运而生,各种针对性的芯片不断出现,其中ARM公司的ARM系列芯片应用较为广泛。ARM是AdvancedRISCMachines的缩写,它在工作温度、抗干扰、可靠性等方面都做了各种增强,并且只保留和嵌入式应用有关的功能。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小型智能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强,嵌入式技术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智能交通领域,交通现场环境对智能开发平台的软硬件有比较具体的要求,嵌入式技术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一种最优选择。嵌入硬件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控制、处理等功能,并具能够进一步扩展。嵌入式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嵌入操作系统、系统初始化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应用程序4个模块。

本系统采用嵌入式模块进行信号控制,采用拥有200MHZ的ARM920T内核的EP9315处理器,是高度集成的片上系统处理器,能够满通控制实时运算需求。该模块集成了多种通信接口,与流量数据检测设备及信号控制机的通信可以通过串口或者CAN口实现,由以太网接口完成与控制中心的通信。人机交互部分是工作人员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现场调试的重要组成,输入部分包括8×8键盘阵列,PS/2接口和触摸屏,输出部分包括LCD,VGA显示器,IDE和CF卡槽以及USB接口。JTAG及串口调试部分提供了系统开发调试时的接口,以实现程序下载、运行调试等功能。

5交通信号模糊控制

对路段智能体而言,当单个交叉通需求较小时,信号周期T应短一些,但一般不能少于P×15s(P为相位数)以免某一相位的绿灯时间tgi小于15s使车辆来不及通过路口影响交通安全。当交通需求较大时,信号周期T则应长一些,但一般不能超过120s,否则某一方向的红灯时间将超过60s,驾驶员心理上不能忍受。当交通需求很小时,一般按最小周期运行。当交通需求很大时,只能按最大周期控制,此时车辆堵塞现象已不可避免。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包括: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即根据具体的系统确定其输入、输出变量;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即把输入、输出的精确量转化为对应语言变量的模糊集合;模糊推理决策算法的设计,即根据模糊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并决策出输出模糊量;对输出模糊量进行解模糊判决,即通过各种解模糊方法完成由模糊量到精确量的转化,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交通需求通常用交叉口停车线前的排队长度即停车线前相隔一定距离(通常为80~100m)的两检测器之间的车辆数来表示。建立模糊表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日常控制经验可得如表3所示模糊控制规则表。表中L表示车辆排队长度,G表示绿灯时间。

6结束语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是一个涉及面较广,需融合各种高新技术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RFID、嵌入式等物联网相关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多智能体城市交通控制方案。不仅为实现智能交通控制提供一种借鉴,同时为相关工程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尝试。未来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集合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必将显著提高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2]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10.

[3]卫小伟.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17):189-192.

[4]崔莉,鞠海玲,苗勇,等.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163-174.

[5]蔡教武,蔡延光.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交通灯控制系统[J].仪表技术,2010,(9):32-36.

[6]张欢欢,金琳,黄平平,等.基于RFID检测技术的交通信号灯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水运,2010,10(11):83-84.

[7]时柏营,杨晓光,朱彤.信号交叉口本地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36(19):5-7.

[8]杨东凯,吴今培,张其善.智能交通系统及其信息化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270-273.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篇3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7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私家车辆的数目急剧增长,并且车辆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市政建设的力度。这样的事实导致城市交通拥堵、违规通车、车祸增加,所以迫切的要求加快市政建设,实施高效率的交通监控措施,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也由此得到了相应的广泛的发展和应用。那么,计算机视觉技术下的智能交通监管系统究竟应该如何设计与实现呢?

1计算机视觉下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1.1计算机视觉技术

计算机视觉技术即利用各种图像摄录设备将通过对视觉目标进行识别、跟踪、测量并将由此获取的视觉信息传输至计算机并进而利用图像技术进行视觉信息处理以达到进一步进行智能化处理的视觉处理技术。

1.2智能交通系统(ITS)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效综合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的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作为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一场新的革命,近年来,由此技术进一步开发形成的监控系统已经在各个道路的关键路口、路段和其他交通繁忙地域普遍建立,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了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等多方面的服务。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人流、车流量的猛增,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显然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2计算机视觉下的智能交通监管系统的建立

正是基于新的发展需要,我们有必要把计算机视觉和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进一步结合起来,首先通过计算机视觉分别对各个道路的关键路口、路段和其他交通繁忙地域等相应位置实时进行交通信息采集,然后,通过信息传输系统、或者进行处理后存入服务器并将处理过的实时交通信息及时传输到监控指挥系统,以实现对于各个道路的关键路口、路段和其他交通繁忙地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由此,显然就需要设计以下各个子系统并共同构建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计算机视觉下的智能交通监管系统

实时交通信息收集系统

监控指挥系统

高质量信息存储传输系统

图1计算机视觉下的智能交通监管系统工作程序示意图

3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实现

计算机视觉下的智能交通监管系统实现的第一步是通过实时交通信息收集系统实时进行交通信息采集,即通过对于运动物体的分割,在图像找出有意义的部分,抽出运动目标的特征,进而通过连续画面间的变化判断目标的运动状况。在这一系统运行中,首先可以“摄像头读入”的初始视频,使用相应的算法提取“背景”,然后通过原图与背景运算形成相应的“前景”,由此即可进一步通过矩形框的使用来达到“运动目标检测”与信息采录的目的。

图2视觉监控系统原理图

3.1系统功能实现

对运动物体的检测主要有光流法以及差分法两种方法,由于光流法比较复杂和耗时,实时检测很难实现,因而,现有实时交通信息收集系统一般通过差分法的应用来进行开发和实现。

3.1.1帧间差分法

帧间差分法对运动目标进行分割处理过程中使用较多也最为简单实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在连续的图像序列中两个或三个相邻帧间采用基于像素的帧间差分并且阈值化来提取图像的运动区域,进而通过逐象素比较获取前后两帧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判断运动物体的移动状况。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可以假设用于获取序列图像的视频设备为静止物体,设视频中连续两帧的图像为It(x,y)和It+1(x,y),然后通过对连续两帧的图像相应的像素进行比较,利用Dt(x,y)=It+1(x,y)-It(x,y)这一方程求出相应的阈值来检测出运动物体的移动状况:

Mt(x,y)=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帧间差分法所得到的差分图像在现实中并非由理想封闭的轮廓区域组成的,因而,运动目标的轮廓自然也就往往是局部的、不连续的,且其误差往往随着运动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而,这一方法并不适于对于高速运动目标的有效检测。

3.1.2背景差分法

与帧间差分法不同,背景差分法则是利用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分来检测物体运动状况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可控制环境下,通过对于运动背景的固定假设,设待检测运动物体的图像为I(x,y),背景图像为B(x,y),通过输入图像与背景模型进行比较,利用D(x,y)=I(x,y)-B(x,y)这一方程求得到图像中的各像素的变化信息,进而检测运动物体的移动状况:

Mt(x,y)=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背景差分法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背景模型,并更新模型。

3.2程序功能的实现

本程序功能实现所主要使用的是OpenCV函数。OpenCV能够实现对图像数据的操作,包括分配、释放、复制、设置和转换数据,以及对摄像头的定标、对运动的分析等。在函数实现上,用到了Cv图像处理的连接部件函数,运动分析与对象跟踪中的背景统计量的累积相关函数等相关的函数。本系统就是运用图3介绍使用到的函数名及其功能和使用格式等来实现对视频流的运动车辆的轮廓检测的。

图3寻找轮廓程序主要算法流程

实验证明,本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视频流的运动目标的轮廓检测和对象跟踪,并能实时更新背景,车辆跟踪正确率在95%以上,虽然存在着轮廓检测正确率稍差的缺点,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摄像头所处的角度和运动目标靠近程度的影响,从根本上并不影响对于运动目标的实际检测。

4结束语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城市病的治理当然可以离不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先进的管理系统,最终都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设计与使用先进的交通监控系统固然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技术条件,但是,交通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必须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戴俊乔.城市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架构和性能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06).

[2]张伟龙,李刚,王雨翔.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07).

[3]庞其富.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J].通讯世界,2014(01).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篇4

[关键词]智能用电;关键技术;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72-01

智能用电技术涵盖了智能采集,信息通信、智能分析决策、双向智能交互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是高级量测技术、控制理论、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图形可视化等学科交叉的技术集群。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智能用电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从而实现供电方与用电者的智能互动,使得电能被更好的利用。

1、智能用电的关键技术

1.1智能电能表技术。智能电能表属于多功能电能表的范畴,新一代智能电能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现实自动抄表、自动测量管理。自动抄表功能还包括抄手和存储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等表计的功能,自动量测管理不仅包括对动态浮动的快速响应、切换、实时结算,还包括记录异常的用电故障,对自身硬件运行状况进行自我诊断、评估、修复。

1.2云计算和云服务技术。云计算是属于一种在网上实现的计算方法,利用云计算的方法,用户可以自由的使用共享中的各类资源和信息。云服务技术目前还是以一种付费的模式实行中,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购买,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改进,变得更加灵活。

1.3智能分析决策技术。采用各类智能分析据测技术,统计分析采集到的各类用电信息,分析家庭用电负荷,为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的用电方案,引导用户合理有序用电。同时,实时监测和预警电能质量,必要时提供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方案,还能够对电网运行状况进行自诊断,分析异常用电,及时发现异常用电情况等。供电企业可以对电网购、供、售侧负荷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分析用电市场,平衡整个电力市场供应和需求,保证电网对客户的安全、稳定、可靠供电。智能的分析决策技术,为智能化的用电和智能化的电网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1.4高速的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实时通信技术是支撑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它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通信通道,是智能用电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可采用光纤专网、电力线通信、无线专网、无线公网等。用户侧可以采用已铺设好的电力线、电话线等现有线路作为通信方式,也可采用无线蓝牙、Zigbee等技术。同时,还要加强信息通信安全防护技术,确保智能用电服务体系的安全可靠。

1.5智能化的量测控制技术。采用智能电表、智能终端、数字化计量设备等智能量测装置,运用智能量测、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自动抄表,自动测量管理,实时采集电力用户侧电能量信息,并计算出实时负荷、整点电量、月累计电量、已购电费、剩余电费等用电数据以及计量工况,满足各类用户计量计费、信息交互、实时监测、智能控制的要求。

1.6智能交互技术。智能交互终端为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提供了一个友好、可视的交互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类终端设备及时地获知用电信息、电价、预付电费、剩余电费、告警信息以及电价政策等相关内容,可以随时随地支付相关费用,并通过可视化界面接受小区信息、社区服务等增值服务,为用户提供经济高效、便捷安全、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和友好开放的用电服务。

2、智能用电的作用

智能用电通过对电力的智能化掌控和支配,以及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电力信息终端交互功能,从而实现电力的优化配置、节能环保、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智能用电通过联合信息技术与用户端的用电设备,在传感器等设备的协助下,搭建成的用电信息交互网络,从而对用户端的用电情况进行自动的、智能的采集,并进行智能分析,使用户享受到优质的电能服务,而且为用户节省用电开支,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智能用电通过将用户端的设备通过传感器和通信设备联成完整的用电信息交互网络,智能地采集用户的用电量、电压、功率等用电信息,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负荷管理、用电状态的监测与分析,指导用户进行用电方式调整,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运行安全,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通过智能用电技术,供电企业可以获知各类用电参数,便于实现分时电价,从而更好地有序用电,削峰填谷。同时根据采集的电能质量数据及各种电气和状态信息、异常事件等,可以及时发现故障、诊断故障,提高电网的用电质量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智能用电技术在供电企业用电管理中的应用

3.1智能用电技术在用电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当今时代信息化的普及,各个单位对信息化的建设有予以很高的重视,对网络传输的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云服务的加入,为新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非常大的价值,使得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变得更快。该项技术主要是对数据在远程系统中进行计算,从而实现数据的远程共享,供电方将相关信息为用户提供,用户则可以对该项服务租用,能够更大程度的利用资源。

3.2智能用电技术在用电效率中的Aτ谩Mü悄苡玫缂际醯挠τ茫迪衷谟玫绻芾硐低车娜婵墒踊芄蛔远缘缒艿氖褂媒械鹘冢佣⒂行У摹⒊志玫慕诘绻芾砘疲愣杂玫绲钠轿瓤刂疲皇迪侄杂玫缭诵泄讨谐鱿值奈侍饨惺凳奔嗖猓绻鱿忠斐G榭觯芄患笆钡慕斜U嫌玫缦低车陌踩诵校皇迪侄杂没Ф说牡缒芟慕兄悄艿目己斯芾恚皇迪侄缘ノ簧柚玫母汉闪拷杏行У募嗫兀怨┑缙笠的诘拇蠊β噬璞福峁玫慕谀苌桨福佣畲蟪潭鹊募跎儆玫绲目В煌ü衅鞯氖褂茫谠萍扑愕幕∩希韵嘤Φ哪苄萁蟹治龊驼恚甭愣怨┑缙笠涤玫缒苄У闹傅迹玫奶岣哂玫绲男省?3.3智能用电技术在电能表中的应用。智能电表是每一个用户实现智能用电的关键,通过应用智能电表,能够利用计算机实现远程记录,自动对用户的用电量和费用进行管理,而且可以跟据电价的浮动进行自动结算。通过应用智能电表,首先可以使用户通过互联网对用电信息状况进行了解,及时在网上查阅用电费用,利用网银进行缴纳,可以节约双方的时间。其次可以起到对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作用,通过对用户提醒阶梯电价和用电高峰时段,使用户能够改变一些用电习惯,避开用电高峰期,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电费,而且能够减轻整个电网的压力。最后智能电表可以避免出现漏电和窃电的现象,减少电力资源的损失。

3.4智能用电技术在用电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是通过分析电能的使用情况和储存情况,通过计算机之间的联网实现数据流通,尽可能地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一般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包括主站和子站系统,通过在主站和子站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进行统一的智能用电管理。①主站系统的任务是对一个地区的电力资源使用和储存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通过及时监测用户的用电量,并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对电网负荷采取平峰填谷的调节措施。②子站系统通常是设置在基层的变电所,通过对负责范围内的用户用电量进行监测,及时将数据反馈给主站系统,使主站系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4、结束语

智能用电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用电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能源使用效率、经济运行和有序用电。利用智能用电技术,在智能用电的管理中很好的解决了信息数据的可靠性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真正的提升了对用户的用电管理水平,对更新更高科技的平台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同时对于电能的节能减排等环节起到了实际性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辉.探讨智能用电技术的应用[J].广东电力,2011

[2]刘晓芳,用户侧智能用电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案研究[J].低压电器,2013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篇5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状况;以人为本;建议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直令人艳羡的私家轿车如今进入了普通百姓家。这一方面为个人出行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给道路交通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出行难、出行险,时下成了令人头痛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国家在加大交通基本建设的同时,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运用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疏导好已经产生的交通流量的成功经验,重视并加强了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

2.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

tationSystem,简称ITS)发展简述

2.1智能交通系统描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传感检测技术等当今高新科技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建立起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是一个形成“人—车—路—环境”四位一体的系统。[1]由于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交通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因此又可称它为模拟交通智能。

2.2智能交通系统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发达国家欧洲、美国、日本、开启了应用通信、控制和计算机技术改善道路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提高安全性,进而实现人车路一体化的智能型运输系统的先河,在1994年召开的世界智能交通大会上,主要发达国家达成一致意见,将其各种项目和开发领域统称为智能交通系统。

2.3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应用内容

智能交通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一般包括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运营车辆管理系统、旅行信息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中,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控制方面的技术,安防技术对于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控制水平,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眼睛”,随时关注着城市各个区域的交通状况,对城市交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3.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我国智能交通的研发、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将ITS作为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并相继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机构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多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概念、理论研究和战略框架及标准的制定,逐步进入了实质性地开发和应用试验阶段,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先后实施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确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10个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和重点开展国家高速公路网联网不停车电子收费和服务应用示范。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系统所带来的便利。[3]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交通领域863计划瞄准国家智能交通技术发展热点问题,在智能车路协同、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将有重大突破并将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随着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的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而基本实现。[4]

4.对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几点建议

我国ITS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应当注意和改进的问题。本文仅从立足我国国情和人性化管理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1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就是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我国ITS应用环境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积极稳妥的向前推进,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不断扩展和新城镇的兴建使智能交通设施的安装和使用都受到一定影响,不断膨胀的城市规模与不断变化的路网结构使得城市道路基本信息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加之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非机动车辆比任何国家都多的特点,混合交通复杂、严重,使得很多在国外应用良好的系统,如SCATS、SCOOT系统引入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效。因此在研发、引进和应用ITS技术和产品时,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基本建设包括基本交通建设与ITS同步发展中突出和实现中国特色。

4.2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

对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及本质目标,欧洲、美国、日本均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即:各类交通参与者(管理者、运营者、出行者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获得其合理需求的信息,以便其科学合理决策、高水平运营、安全、高效出行。就目前我国的ITS应用现状而言,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运营者、驾车出行者和交通管理者,而对于其他出行者包括非机动车出行者、步行者特别是老弱病残者服务较少。比如,针对目前的交通状况,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公交优先已成为上上下下的的共识。作为ITS重要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如能得到优先发展和应用,无疑将大大提高公交运输率。再比如,我国广大群众的传统代步工具是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理应纳入ITS服务的内容,但是有的城市却取消了非机动车车道、不应该限制而限制非机动车上道以及占用盲人路等,侵害了这些出行者的“出行权利”;过去,国家领导人出行要封路,这实际上也是漠视老百姓的“出行权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改革,深得民心和拥护。美国运输部2006年8月公布了《ITS应用于协调和改善福利运输——改善对运输贫困者的服务》报告。“运输贫困者”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较低收入人群等。[5]由此,我国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为各类交通参与者服务,为大多数人服务,为“运输贫困者”服务。

4.3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人性化的交通管理是充分发挥ITS作用的基础

从ITS发展的核心及本质目标意义上讲,ITS是具有人性化的现代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具体体现在管理者对其服务对象的工作中。因此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人性化管理势在必行。目前一些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一台正在应用的计算机发生了故障,本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却迟迟不能解决,以及操作失误、错误等,这必然会造成大量车辆堵塞;从人性化管理水平讲,有相当多的交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没有做到“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相反,却把管理作为权力的象征,把管、卡、压、罚作为工作的法宝,致使一些群众误认为ITS是为管理人员便于“管理”服务的,是为执法人员提供处罚依据而设立的。比如有些车辆驾驶人员对ITS系统中“电子眼”的监控表示反感和无奈,也有些人宁肯多跑路而绕行。由此可以看出,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共同配合、协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改善交通状况从而实现安全、通畅、便捷、舒适、环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茂菁.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浅谈[J].交通科技,2013(2):140.

[2]陈桂香.国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J].中国安防,2012(6):104.

[3]杜宏川.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吉林交通科技,2009(1):60.

[4]张可.智能交通的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7.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篇6

一、研究目标、内容和期限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一个平台研发、两个应用示范,即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枢纽交通智能服务核心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高速公路运行信息互通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具体内容如下:

专题1、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攻克多式交通信息采集、汇集、融合和集成的关键技术,实现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航空、铁路、水运等交通信息在综合平台上的交换和共享;接入3种以上交通方式的实时信息,信息时延小于5分钟,展示交通服务的综合集成概念,初步建立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为“世博优先”的综合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研究内容:

(1)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信息接入的总体结构与分层次构建技术

(2)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数据交换格式与通讯标准

(3)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物理接口、协议、数据规范技术

(4)交通状态的实时分析、预测技术

(5)交通异常快速检测技术

(6)海量综合交通信息集成管理技术

进度要求: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2、枢纽交通智能服务核心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研究目标:研究提出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交通信息共享的技术方案和信息服务模式,整合综合交通枢纽的航班车次信息、客流信息、停车信息、公交信息以及相关城市道路的实时交通信息等,实现多式交通的信息互联与动态,信息反应时间小于3分钟;以浦东机场为重点,兼顾其它交通枢纽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平均换乘时间缩短10%以上,为建立*综合交通智能服务系统夯实技术基础。

研究内容:

(1)交通枢纽高密度客流实时监测技术

(2)航班车次、停车信息、公交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实时采集与协调技术

(3)基于分层控制综合交通信息场构建技术

(4)浦东机场等对外交通枢纽智能服务集成示范

(5)人民广场公共交通枢纽智能服务集成示范

进度要求: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3、高速公路运行信息互通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目标:研究制定*区域高速公路运行信息互联、共享的标准和协议,提出联动诱导的策略和方案,在高架道路、外环线和高速公路间实现全面的信息互通,完成本市3条以上高速公路与江苏、浙江相关高速公路间信息互通方案研究,共享信息采集和平均传送时延小于2分钟,系统反应时延小于10秒,进行高速公路广域信息诱导工程示范,为推进*综合交通信息共享进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研究内容:

(1)异构系统信息互联与共享体系框架

(2)高架、高速、外环交通信息的互通共享

(3)外省市高速公路交通运行信息的互通共享方案与技术标准制定

(4)广域实时诱导试点应用

进度要求:

*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备注:在线填写可行性方案时,“特征”请选择“重大”;“是否定向”选择“否”;“申报市科委计划类型”请选择“攻关计划—交通—综合交通智能集成应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相应类别”,从中选择要申报的具体类别进行申报】,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力量和市场开拓能力,涉及产业化及示范工程项目原则上以企业为主,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申报单位必须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及匹配资金。

3.课题负责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科研人员,不得同期参与承担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重大、重点科研课题数超过三项。

4.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为*年5月9日,截止日期为*年5月30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电子文本1份。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银行职员个人工作总结(整理31篇)
  •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字作文大全(整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