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非金属矿是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础材料,例如建材产品中的水泥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石膏、砂岩、大理石和石灰岩;而玻璃产品的主要原料是纯碱、长石和石英砂。此外,砖瓦、玻璃纤维、建筑陶瓷等建筑砌块的制造也都需要大量地消耗非金属矿资源。可以说,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持续繁荣,促使建材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消耗量因此不断增大,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为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开发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1中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的发展概况
1.1中国建材非金属资源勘查相关项目课题的研究概况
中国的非金属矿行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在“八五”期间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中才首次设立并实施了“非金属矿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这一项目。“非金属矿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研究了高岭土、石英、石墨、硅灰石等非金属矿资源的选矿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及应用和超细粉碎技术等勘查技术。
在“九五”期间,国家设立并实施了项目课题“粘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煤系高岭土煅烧与改性技术研究”等,开展了对于粘土矿物、煤系高岭土、石墨等非金属矿资源在汽车、造纸、环保等各个不同重要领域的基础材料应用研究。
在“十五”期间,国家设立并实施了项目课题“矿用微泡浮选柱全流程萤石分选工艺”、“膨润土固沙植被新材料与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适应高纯度新材料”等,这些项目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膨润土和石英是深加工技术,提高了萤石这一紧缺资源的选矿技术。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设立并实施项目课题“高性能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菱镁矿制备镁砂综合节能技术开发与师范”、“尾矿与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这些项目课题开展了关于选矿清洁生产和自动控制技术、节能生产技术、以及非金属矿选矿和深加工的专业设备等相关技术、设备的研究。
1.2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工作概况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的非金属矿资源勘查技术经历了从借鉴、模仿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过程,在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及开发领域的技术研发及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非洲、亚洲等10多各家开展各类地质勘查项目共604项,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找矿方面,“十一五”期间,新发现矿产地266个,矿种资源除了非金属矿产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和化工、能源矿种。提交了各类资源共400亿吨左右,其中,建材非金属矿资源有饰面石材8.17亿吨,石膏5.05亿吨,水泥用灰岩373.33亿吨,冶金白云岩8.68亿吨,建筑用砂1.93亿吨,石墨矿石0.53亿吨,高岭土0.73亿吨等。钻探工作量累计完成了69.33万米,井探1万米,坑探1.35万米,槽深73.4万平方米,相比“十五”期间的工作量有大幅增长。钻探工作涉及了70多种非金属矿种,以水泥用灰岩为最高,达到了39.54万米,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分别是石膏2.41万米,高岭土2.4万米,煤2.27万米,水泥配料1.8万米,硅藻土1.71万米,膨润土1.48万米,石墨1.43万米,水泥用大理石1.38万米等等。此外,在深部钻探技术的研究方面,我国注重引进先进的深部钻探技术,普遍采用金刚石钻探的技术,运用针对复杂地层取心技术如孔底局部反循环、射流式反循环、喷射式反循环等,推广运用水平钻探技术、任意角度钻探技术和绳索取心钻探技术,促进我国建材非金属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发展。
2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今年来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工作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正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机遇,解决问题,相信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发展仍然能取到更大更好的进步。
2.1我国建材非金属资源勘查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落后仍然是我国非金属矿行业的瓶颈问题。由于缺乏产业化的集成技术,非金属矿行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了限制。在科研的选题方面,存在选题与行业重大需求、国外先进技术、国家重大需求关联度低的问题。在科技成果上,非金属矿行业取得的成果存在着系统性较差、完整度不高的问题,而且多学科的联合攻关经验少,对整个产业链的思考不足,也对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研究的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其主要表现是相关科研机构散、弱、少,缺乏足够专业实力的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的引导作用弱。目前我国的非金属矿行业的专业科研机构仅包括3所国家科研所、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大约10个地方性研究机构,此外只有少数高效设有相关的科研方向,个别的企业虽设有研究所,但专业性稍显不足,由于缺少强势科研机构作为行业技术支持,导致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开发行业的科技信息混乱,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发挥引导、规范的作用,使得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开发的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2展望我国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的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中,首先必须确立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发展战略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发挥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特色,为国家重大的科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发展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及应用的新领域,同时培育新的产业链,增强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的活力。其次,加强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需要与矿产开发相关产业紧密结合,需要根据所在区位的条件、科技基础、资源特点,建成以非金属矿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多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从而实现以科技的创新带动产业的集中。第三,不断突破行业中具有共性的关键性技术,从而带动整个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针对行业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加快促进非金属矿资源的高效勘查技术的发展,提高复杂难处理的矿产资源和低品位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从而降低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的无效勘查比例。第四,加强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开发相关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完善行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共享国内外科研创新成功,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规范行业标准,使整个行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3结束语
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和利用是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工作的重视不足,行业发展较慢,资源利用率不高。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给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迎接调整,不断在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勘查领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宜朝,张清平.建材非金属矿产地勘查与开发利用几点认识[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7).
1.矿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
矿业投资决策内容主要包括矿业项目投资环境评价、矿业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矿业投资项目融资、矿床勘察、矿山设计和矿业权流转等,其重点在于矿业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矿业投资项目融资两个方面的决策内容。矿业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是指根据矿床或者矿山的已知信息,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评定该矿床的勘探与开发利用或者矿山生产经营的经济价值。矿业投资项目融资是指矿业项目投资的资金构成、来源以及偿还方式的分析与确定。
2.矿业投资决策阶段划分
从投资决策过程上来看,矿业投资决策分为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和决策3个阶段。
(1)矿业投资机会研究。矿业投资机会研究(OpportunityStudy),也称矿业投资机会鉴别,是指为寻求有价值的矿业投资机会而对矿山项目的有关背景、资源条件、市场状况等所进行的初步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即资源开发机会研究。机会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进行粗略的估计,不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的估算主要是参考类似矿山投资项目套算,其精确度一般在±30%左右。它所强调的是一个可能的投资方向和领域,一般在制订中长期规划中进行。
(2)矿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是指矿业投资项目最终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和工作手段,包括对项目的投资环境、项目的基本条件、项目规模和产品方案、主要工艺方案、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经济、社会等有关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综合研究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建设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等,从而为项目的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矿业投资项目评估。矿业投资项目评估(ProjectEvaluation),是对可行性研究的精确性、可靠性、全面性进行评估,即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反映的各项情况是否属实,各项指标计算是否正确,项目的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评估报告,供决策者参考。
海外矿业投资决策基本要素分析
1.海外矿业投资的主要方式
海外矿业投资主要方式有:①从矿业权市场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新建一个矿业企业,即通过新建矿业企业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建立较为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该方式获取矿产资源的潜力较强,但往往不太容易获取高品位的矿产资源,另外,开发建设周期比较长、风险往往也比较大;②通过矿业资本市场,直接收购或兼并国外的矿业企业,实现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重组,进而获得对方的矿产资源。其缺点是投入大,一旦经营不善,可能会对母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营造成威胁,因此,必须非常谨慎。
2.决策目标
矿业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一般有多个目标,而且这些目标之间往往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如获取资源与获取利润之间往往不可兼顾。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具有实力的矿业公司进行争夺的对象,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我国矿业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时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决策目标不同,带来的决策结果更是天壤之别。一般来说,海外矿业投资决策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占有资源。利用国外廉价、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我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部分需要,缓解我国资源匮乏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2002年,宝钢集团与哈默斯利公司正式签订在澳大利亚组建宝瑞吉矿山公司的合资协议,合资期限为20a,其中宝钢占有46%的股份。根据协议,在未来20a内,合资企业产品优先供应中国市场,哈默斯利每年将向宝钢集团供应1000万t优质铁矿石。
(2)获取利润。获取利润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动机形式,我国矿业企业进行海外矿业直接投资也不例外。投资项目财务上可行是其存在的根基,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所必需的。
(3)占有市场份额。占有市场份额是矿业企业进行海外矿业投资的重要决策目标之一。例如:2006年底,中石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占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总储量的85.5%,产量也达到78.5%。为了进一步巩固中石油在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份额,2007年,中石油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双方同时对中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油勘探)增加注资80亿元,以开发建设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每年从中亚输入400亿m3天然气,满足西气东输”天然气供应。
(4)其他目标。矿业投资决策目标还应该包括其他的政治、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等目标。如加速成熟技术、大型或即将淘汰设备输出,发展与其他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换取在其他领域的合作等。
3.决策主体
海外矿业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是企业。根据分层次授权责任决策机制,一般投资项目可相对简化决策程序,直接授权相关部门或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决策,并报最高决策层备案;重大投资项目应当遵循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原则,由最高决策层集体决策,这个最高决策层可能是经理层,也可能是董事会,还可能是股东大会,应根据对外投资限额的大小以及各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7]。
4.决策准则
海外矿业投资项目必须有相应的决策准则以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选择,而不同的决策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决策准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从管理角度来看,优选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技术上简单可行;②经济上合理或可以接受;③如果项目运营不善或失败,对母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系统的影响尽可能小。
5.决策方案
海外矿业投资方案的提出涉及到地质、采矿、选矿、冶炼、矿机、给排水、土建、电气、安全、环保、技术经济、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提出若干个可行的方案,然后进行比较选优。方案提出的过程即是论证的过程,由于受经费、人员、信息不充分等限制,致使提出的方案也将非常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方案一一提出。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提出若干较优投资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
海外矿业投资决策风险因素分析
1.国别风险因素分析
国别风险是指项目所在国的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如由于政局动荡、社会治安乱、突发事件多等致使项目无法正常生产和运营而带来的风险。对国别风险的规避,项目投资建设前应充分调查论证,项目建成后应建立政治和社会风险识别、判断和应对机制,将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法律、政策风险因素分析
法律、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法律、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造成项目原定目标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而带来的风险。建议密切关注东道国政府未来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及早分析研究,采取合理对策,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给项目带来的损失。
3.外汇风险因素分析
汇率因素的变化对海外矿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因此,应当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中央银行保持长期的、密切的业务联系,以获得最符合正常市场的汇率,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保证未来企业的正常运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投资开发SINO-IRON磁铁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2亿美元,大部分设备和项目投入都需要用澳元来购买。为了降低外汇风险,公司签订了一系列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实质上是做多澳元。但是,从2008年7月以来,澳元外汇汇率波动性明显增强,开始出现持续贬值,短短一个月,澳元兑美元跌幅达到10.8%。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已经损失8亿港元,潜在的损失估计高达147亿港元。
4.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投资开发资源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求是矿山建设的基本前提。海外矿业投资项目决策之前,首先应该对所投资矿种的市场供需情况、未来供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矿产品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与所投资矿种密切相关的采矿、选矿、冶炼和深加工业的生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矿产品世界市场需求,世界主要矿山所生产矿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生产成本等。
(2)投资项目主要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燃料的市场价格。海外矿业项目投资时,应对所投资项目的生产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尤其对矿山所在地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燃料的市场价格及来源进行调查,对当地劳动者的素质及价格进行分析,进而预测矿山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以及技术经济指标,将原材料市场价格及来源风险降到最低。
5.地质资源储量风险因素分析
地质资源量是矿业开发中最根本的风险,要降低这种风险必须要求严格、规范探矿。已经探明经济可采并且可以作为初步设计依据的地质储量,是矿山合理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确定的根本依据。因此,在矿山投产后,还必须加强矿床开采范围内、深部及的生产探矿工作,进一步探明矿体形状、质量特征以及储量升级所需要开掘的各种巷道工程和钻探工程,以满足矿床开采和继续开拓延伸的需要。
6.矿床开采技术条件风险因素分析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指决定开采方法和各种技术措施的地质以及技术要素,主要包括矿体的数量、规模、形状、产状、埋藏深度,矿石和围岩的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矿床构造,矿区地形地貌以及地表重要河流、湖泊、建构筑物等。不同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将会直接影响到矿床的开采方式、采矿方法、开拓运输方案、矿床防治水工作、矿石的选矿工艺流程、矿山采选生产规模及装备水平等。因此,应对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的开采方法,降低采矿成本,以降低矿山开采的技术风险。
7.生态环境保护风险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是我国矿业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时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到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进行矿业投资活动。因此,需要对东道国环境管理相关条例进行认真研究,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环境状态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另外,建议在投资项目完成后,投资公司应积极研究探讨经济合理的生产系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降低该项风险的影响程度。
8.劳工风险因素分析
劳工风险是指由于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操作工人的流失和劳资关系不稳定等使得项目无法正常生产和运营而带来的风险。规避劳工风险的措施是企业应尽早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企业文化,将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特色文化注入到未来企业中去;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吸引有用人才,将可能出现的劳工风险对拟投资项目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9.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分析
关键字:岩体工程力学;采矿及矿山安全;事故预测、监控与防治;专业现状及前景
前言: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学博得础上更加要求精益求精,所以,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学习的要求,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平,我们必须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的预知。因此,决定于暑假期间组织同学对专业知识进行调查。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大家到图书馆查阅文献,通过互联网查找专业知识介绍等各种形式积极加入到活动中。做了充足的准备后,大家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岩体工程力学和采矿及矿山安全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岩体工程力学、采矿及矿山安全及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岩体工程力学
岩体力学(RockmassMechanics)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国际上往往把岩体力学称为岩石力学。它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属于应用型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经过变形和破坏的岩体在地应力条件改变时产生再变形和再破坏的力学规律的学科。是力学、地质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岩体力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连续介质力学阶段。把岩体视为一种完整的连续介质材料,将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把土力学理论移植过来,用于解决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体力学问题。这是岩体力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碎裂岩体力学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际上发生了几次大型水坝工程事故。在对这些重大事故研究过程中,逐渐注意到岩体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由节理、断裂等切割成的碎裂岩体。在岩体力学研究中重视了节理、断裂面等力学作用,提出了不连续性、不均匀性、各向异性是岩体的重要特征;注意到尺寸效应等现象。在力学分析上出现了块体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岩体力学主要研究岩体上各种工程地基的变形、破坏;岩体边坡的变形、破坏;地下工程的围岩变形、破坏、开挖和支护;岩体改造方案及技术。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岩体结构,特别是结构面的地质规律;岩体中应力,包括地应力及工程建设引起的二次应力;岩体变形规律;岩体破坏机制及强度理论;岩体水力学理论。
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岩体地质研究、岩体力学试验和实验、岩体的力学分析和;岩体改造方案及技术措施研究。这四部分研究工作与岩体工程研究的阶段相对应,逐步地开展和应用。
岩体力学的应用主要是与岩体工程阶段结合分为三类:岩体力学特性普查、专门岩体力学问题研究和岩体变形观测监测及反分析。
二、采矿及矿山安全
矿山安全是国家在采矿过程中,为保障安全而需要采取的措施。目前,我国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的人给予相应处分。
1、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国家鼓励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改进安全设施,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对坚持矿山安全生产,防止矿山事故,参加矿山抢险救护,进行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2、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文件,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并按照国家规定经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不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批准。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由国务院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1.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与煤矿安全相关的调查和文献研究表明:人为失误是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影响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因素的研究不但是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前提,更是有效管理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的基础.本文针对煤矿安全研究的复杂性,建立起影响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ISRAL8.70和spss22.0软件对模型各个参数进行估计和拟合,定量反映出煤矿行业中影响员工安全行为主要因素的因果关联和作用路径,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煤矿事故;结构方程;因果关联
中图分类号:TP311;X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32-03
1引言
目前,我国煤矿行业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依然严峻,据统计,2012年全国生产原煤36.6亿吨,煤矿事故死亡1384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374[1],是发达国家的数倍,占全国矿山行业死亡人数的85%以上[2],有众多研究表明,我国8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中国煤矿事故暨专家点评集》更是明确指出,在所有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占比高达97.67%[3].有效地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就必须在煤炭生产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深入地研究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和作用机理,提高对煤矿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效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
2文献研究概述
员工不安全行为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和对其干预制止措施上.国外学者A.Neal,MA.Grimn.[4]认为员工安全参与行为有助于提升企业安全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进而强化员工安全行为;何刚、乔国通等[5]通过SD仿真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及收益水平,以提升煤矿安全管理和员工安全行为水平.
郭凯[6]针对企业安全管理,提出影响煤矿安全因素的研究对象,虽对煤矿安全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忽视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对象并不十分全面.余若杰[7](2014)采用AHP方法按照“外因—内因—有意不安全行为—无意不安全”理论,对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建立框架模型.李方媛[8](2014)综合运用SPSS和AMOS软件从驾驶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角度出发,确定了重特大事故的道路运输企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与行为绩效的影响路径及影响程度.张荔函[9](2014)釆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评价、拟合、修正及解释,确定了动车组机械师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最终模型,为消除机械师的不安全行为和提升铁路行业安全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段瑜[10](2014)研究冶金事故与“人一机一环”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构建事故与“人一机一环”互动模型,对员工个体安全行为能力的趋势和特征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煤矿企业员工安全行为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以定性分析居多,缺乏员工安全行为与煤矿事故关联机理的基础研究,导致定量化研究和考量标准缺乏.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缺乏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信度和效度依据不足.
3影响员工安全行为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理学家Kar.G.Jorskog及其合作者提供的一种统计方法,该方法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结构方程模型有助于提高对数据进行因果推理的能力,它要求预先假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然后用一系列数据来评价这个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员工不安全行为与煤矿事故的作用机理具备可行性,也是对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
员工安全行为对于煤矿安全分析是一个复杂分析工程,经研究分析本文选取了和煤矿安全相关的4个主要因素——员工安全行为,安全管理,设备安全和组织政治.其中员工安全行为作为煤矿发生事故因素主要研究对象,其他三项为辅助研究对象.在模型中使用SPSS22.0和LISREL8.70等统计学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力图找到员工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组织政治之间的因果关系.
3.1变量设计
由于煤矿安全研究的复杂性,笔者多次深入安徽各大煤矿进行调研,最终确定四大类共计15个问题,相关变量选项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评尺度.“1”代表很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符合程度按“1”到“5”由低到高.测试内容及说明如下:
(1)员工安全行为:指的是煤矿工人在井下工作时,对煤矿安全的认知程度及危险行为的识别,是其潜意识对生产安全的反应.笔者设计了四个题目,分别是A1:我们的工作环境很危险,A2:我很注意安全规则,A3:我不会违章操作,A4:工作中要经常进行安全训练活动.
(2)安全管理:指的是煤矿管理方式.笔者设计了四个题目,分别是B1:矿工工作压力很大,B2:管理者很重视煤矿安全,B3:煤矿事故率很低,B4:井下工作时间很长.
(3)设备安全:指的是煤矿用设备安全性.笔者设计了三个题目,分别是C1:我们的设备很先进很安全,C2:我们的操作员很熟练,C3:设备保养很到位.
(4)组织政治:指的是煤矿管理结构和管理公平性,笔者设计了五个题目,分别是D1:管理结构很合理,D2:管理者能和矿工平等交流,D3:管理很公平,D4:任务分配很公平.
3.2数据采集
笔者所在团队多次深入安徽各大煤矿调研,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安徽省五座大型煤矿为调研对象,这些煤矿企业实行六天工作制度,每天三班轮班制度.以问卷调查方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测试人员.五座煤矿共发放问卷500份,累计回收问卷407份,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5.67%.
数据收集真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采用SPSS22.0和LISREL8.70等数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李克特量表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深入分析影响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的作用因素.
4实证分析
4.1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导入原始数据,将员工安全行为这一变量独立分析,我们得到各分量的均值,标准差和Alpha值,其中员工安全因素四个分量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737,标准化后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750.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安全管理,设备安全和组织政治三个变量的一些参数,安全管理因素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789,标准化后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799;设备安全因素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785,标准化后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824;组织政治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843,标准化后的Cronbach’sAlpha值等于0.845.如表1、表2、表3和表4所示:
问卷的Cranach’sAlpha系数的均值为0.7885,标准化后的Cranach’sAlpha值为0.8045.根据克龙巴赫α系数内部一致性研究,α系数大于0.7表示调查工具比较可信,α系数大于0.8表示调查工具很可信,α系数大于0.9表示调查工具非常可信.本文调查问卷标准化后的Cranach’sAlpha系数大于0.8,表示调查工具很可信,因此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内部一致性检测见表1-4).
4.2结果分析
运行SPSS22.0,代入原始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软件显示在旋转9次后迭代收敛,其抽取了4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其方差累计值为82.901%,显然满足要求.运行lisrel8.70软件,导入原始数据,运行后得出协方差矩阵,此时进入lisrel编辑界面画出路径图,分析运行,得出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
观察运行结果,可知数据迭代18次收敛,Bartlett球形度检验卡方X2=285.30,自由度(df)=87,达到显著水平,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RMSEA=0.068,NNFI=0.92,CFI=0.97,GFI=0.92,AGFI=0.88,根据表6可以判断,所有评测指标都达到合格水平,模型可信度较高.
5结论及展望
对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性、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率,提升管理质量和减少事故中不必要的人为因素.本文通过利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员工安全行为和煤矿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后续研究建议:
(1)员工安全行为与设备安全,组织政治有着显著影响.图1中路径图所示,显示其直接影响绝对值由大到小分别是设备安全(0.98)、组织政治(0.92).可见,设备安全对矿工行为影响最大,因此选用安全的设备和对煤矿设备进行安全操作对于煤矿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各个煤炭企业的重视.
(2)安全管理和组织政治有着直接的相互影响.安全管理和组织政治间的相关系数为0.79,说明合理的管理结构对员工安全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炭企业的安全性.
(3)设备的安全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组织政治的影响,管理结构越合理,管理效率越高,设备安全性越好,对于煤矿安全性的提高也越大.因此,强化组织政治方面对于煤矿员工行为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结构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
此外,图1无法给出员工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和设备安全的影响关系,本文数据基于大型国有煤矿的调查研究,是否适用于地方煤矿还不得而知,期待在后续研究中分别予以证实.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http://chinasafety.gov.cn/newpage/.
(2)中国煤矿安全网.http://mkaq.org/Management/Indea.html,2011.2.10.
(3)21世纪经济报道.http://21cbh.com/HTML/2013-1-25/0MNjUaazYaMTQ0Mg.html,2013-01-25.
(4)A.Neal,MA.Grimn.Astudyofthelaggedrelationshipsamongsafetyclimate,safetymotivation,safetybeheavior,andaccidentsattheindividualandgrouplevel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6,9(1):946-953.
(5)何刚,乔国通.煤炭企业员工安全行为水平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4):57-61.
(6)郭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评估[J].煤矿安全,2012,4(7):217-219.
(7)余若杰.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4(11):130-133.
(8)李方媛.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致因机理及其风险行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关键词:方铅矿铁闪锌矿捕收剂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TD9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028-01
铅锌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轻工业等领域,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见,铅锌矿山在我国有色矿山占举中轻重的地位。随着矿山的深度开采,有用金属含量越来越低,选矿难度加大。近几十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先进的选矿工艺、设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型、高效的选矿药剂,应用选矿药剂能提高铅锌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因此,铅锌矿浮选药剂的研究对铅锌选矿工业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1方铅矿与铁闪锌矿资源分布与性质
1.1资源分布与特点
在我国,铅锌矿分布广泛,在东部、中部、西部多个省份均有分布,其中云南、广西、湖南、内蒙古等13个省份储量占总储量的90%,且以大中型矿床为主。具有以下特点:(1)共生组分多、综合回收利用价值大,如共生铜、铁、硫,甚至银、金、铟等稀贵金属;(2)贫矿多于富矿、铅锌金属致密共生且嵌布粒度细;(3)铅锌含量一般为铅低锌高。基于以上特点,我国铅锌矿资源虽然储量较大,但选矿难度高,对选矿药剂要求较高。方铅矿与铁闪锌矿为我国常见的铅锌硫化矿种类,主要从铅捕收剂、锌捕收剂、锌抑制剂三类药剂进行阐述。
1.2性质
方铅矿的化学式为PbS,铅灰色并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软、摩氏硬度2~3,通常呈立方体晶体形态,为等轴晶系,延展性好,容易与其它金属化合为合金,广泛应用于铅酸蓄电池行业;铁闪锌矿是一种闪锌矿含铁6%以上时的矿物,英文名称为marmatite,莫氏硬度为3~4.5,密度为3.9~4.2g/cm3,具有金属光泽,广泛应用于电渡行业。
2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都属于硫化矿,两者分离多采用抑锌浮铅流程,本节主要在铅捕收剂、锌捕收剂、锌抑制剂新型药剂方面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2.1方铅矿捕收剂研究现状
方铅矿的常用浮选药剂主要有捕收剂黄药、乙硫氮和抑制剂重铬酸钾,黄药与方铅矿作用机理主要有两种假说:化学假说和吸附假说。化学假说认为方铅矿与在其表面的黄药发生化学作用,生成产物溶度积减小使其上浮;吸附假说认为方铅矿与黄药是通过吸附起作用,方式有离子吸附和分子吸附两种。重铬酸盐对方铅矿的抑制机理,首先重铬酸盐在矿浆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铬酸盐,方铅矿表面被氧化生成SO42-离子,然后与之交换,形成难溶亲水性的铬酸铅膜而被抑制。
方铅矿传统捕收剂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黄药类,如:丁基、乙基黄药、黄药酯等。(2)黑药类,如:25号黑药。(3)硫氮类,如:乙硫氮。(4)硫醇类。跟着科学技术的成长,各种新药剂也是广大选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陈玉平等采用MA捕收剂对云南蒙自白牛厂铅锌矿石进行了提高浮选指标的研究。得出高效捕收剂MA对方铅矿捕收能力强,选择性好。使用MA与乙硫氮混合作捕收剂进行了试验室试验,获得了含铅47.62%、含锌4.02%的铅精矿,铅回收率为82.28%,以及含锌42.45%、含铅0.89%的锌精矿,锌回收率为89.05%。使用MA与乙硫氮混合作捕收剂进行了现场调试试验,铅精矿中的铅品位提高3.81%,铅回收率提高7.7%,锌精矿中锌品位提高了2.09%,锌回收率提高了4.24%,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宋涛等以内蒙古某地的铜铅锌复杂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选择了YY-B01作为铜铅粗选的捕收剂,从而得到铜精矿中含铜17.62%、回收率达到58.26%;铅精矿含铅66.55%、回收率高达90.39%;锌精矿含锌48.12%,回收率90.29%。
丁临冬等采用TS43做为铜铅混浮的捕收剂,得到铜铅混合精矿含铜4.28%、回收率85.33%,含铅33.41%、回收率87.03%的良好实验指标。
2.2铁闪锌矿捕收剂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锌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锌捕收特效药剂的研究也为之重视。
罗仙平等通过试验得出:使用选锌捕收剂LP-1与DS混合药剂进行了铁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混合捕收剂对铁闪锌矿捕收性强、选择性好,能明显提高铁闪锌矿精矿指标[2]。
毛泳忠等利用捕收剂MZ-3在低碱矿浆条件进行了扩大试验,得出捕收剂MZ-3能强化铁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提高铟锌精矿的质量,并能提高伴生元素回收指标[3]。
2.3铁闪锌矿抑制剂研究现状
铁闪锌矿的常用抑制剂有硫酸锌,焦亚硫酸钠,氰化物等[3],氰化物抑制效果好,但因为其有剧毒,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多数企业已经不用或者减少其用量,采用单种抑制剂往往效果较差,近几年来组合抑制剂和无氰抑制剂的研究比较活跃。
祁忠旭等对宝山铅锌矿进行了研究,选用硫酸锌和碳酸钠组合使用、并在磨机中加入硫化钠起协同作用,有效抑制了铁闪锌矿,铅锌得到了有效分离。原选矿厂采用氰化物抑制锌硫,现改用上述混合抑制剂,减轻了环保压力。获得铅精矿含铅55.07%、铅回收率95.75%,锌精矿含锌55.62%、锌回收率96.06%的良好指标。
林美群等采用碳酸钠调浆、DZ抑制锌矿物、丁铵黑药优先浮选铅,选铅尾矿用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作为锌矿物的捕收剂浮锌,成功实现了铅锌的有效分离,并获得了较佳的选矿指标[4]。
叶雪均、胡城等采用一种新型小分子有机抑制剂Yn与酯类捕收剂Z-200配合进行了抑锌浮铜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23.15%、铜回收率为78.24%、锌含量为5.61%的铜精矿,与传统抑制剂相比,铜精矿中铜品位与回收率分别提高4.59%和8.83%、锌品位降低2.61%。
余江鸿等针对新疆某高硫铜锌矿石的性质特点,通过实验证明:T-21与硫酸锌组合对闪锌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得到了锌品位为52.48%、锌回收率为67.35%的锌精矿[4]。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外广大选矿药剂科研工作者作了大量研究,针对各个矿山铅锌矿差异研究出了多种药剂,部分药剂已经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试验室和现场生产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几点在今后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捕收剂虽然高效,但使用条件严格,工业生产中控制不易,大规模推广使用困难,捕收剂的使用条件需要尽量宽松,限制的其它条件少。第二,混合药剂能起到协同作用,高效混合药剂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铁闪锌矿抑制剂应当无毒、高效且选择性优,应朝有机小分子抑制剂方向做重点研究。第四,药剂需要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才能真正的应用到工业生产造福企业。
参考文献
[1]罗仙平,严群,聂光华.含铁闪锌矿的锌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2002(3):37-40.
[2]毛泳忠,胡光华.MZ-3在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中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冶金,2013(4):10-12.
[3]朱建光,朱一民.2011年浮选药剂进展[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2(3):64-72.
【关键词】采煤工作面;跨巷;开采
1、概述
告成矿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面积34.1km2,开采标高为+150m至-600m。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目前开采二叠系山西组底部的二1煤层,由于受滑动构造影响,使告成矿区二1煤层顶底板特别是顶板岩石极为破碎。随着开采年限和深度的增加,为了缓解工作面接替紧张的局面,计划在13141工作面进行了跨巷道开采大巷保护煤柱。为保证工作面跨巷开采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工作面跨巷开采的可行性进行可行性研究。
2、跨采工作面的情况
13141工作面位于13采区北部,工作面北为已回采的13151工作面,南临已回采的13131工作面采空区,西接-100回风大巷和-110运输大巷,东至告成井田浅部井田边界,工作面设计东西走向长574米,倾斜宽114米,面积65436米2,工作面地面对应标高+339~+361米,工作面埋深310~400米。
13141工作面普遍受滑动构造影响,煤层顶板全部为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15~20米,相对工作面其它区域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小,其上覆地层为三叠系圈门群一段含水层,该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充足,在13131皮带巷掘进至开口向里80米左右发生顶板突水,最大涌水量达60m3/h,后来试图对该巷进行恢复,但由于巷道顶板水和巷道压力大等原因决定停止施工该车场,从13151轨道车场施工辅助巷来解决13131皮带巷运输和通风问题。后13141工作面在掘进轨道巷时,为简化生产过程中的运输系统,准备在13131辅助巷开口由上向下施工13141轨道巷车场,向下掘进30米后巷顶涌水量变大,掘进至35米时,巷道顶板淋水达30m3/h,巷道压力增大,压跨迎头巷道,结合该巷实际掘进情况和该巷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该巷目前还不具备恢复生产的条件,只能利用13131工作面切巷扩修至13131轨道巷车场解决13141轨道巷运输和通风问题。按照告成矿井初步设计,告成矿-100运输和回风大巷保护煤柱为巷道外推40米,但由于该区域受顶板水影响,13141轨道巷实际留设煤柱70米,另一侧煤柱留设正常,以6.0米煤厚计算,仅13141工作面就占有煤量达3万吨左右。
经过3#顶板疏水巷和13151工作面对13采区北部顶板水进行有效疏放,13141工作面回采时顶板水位已降至+72左右,此时13141轨道巷车场恢复已具备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矿井接替紧张,仅解放13141工作面3万吨储量只能解决告成矿13141工作面不到1个月的接替问题,但如果能跨过-100回风大巷回采至车场变向口就能多增加回采煤量6万吨,加上受水影响的3万吨共计9万吨,可以缓解采煤一队2个月的生产接替问题,为做好该工作面的跨巷回采工作,提前对该工作面的跨巷回采工作进行了论证。
3、跨采巷道岩性及方案实施前巷道支护现况
-100回风巷:13141上付巷回风联巷口以外30m长,巷道中上部位于L8灰岩下部的沙质泥页岩,其余巷道全断面为L7灰岩。13141上付巷回风联巷口前后各20米段和原13131上付巷回风立井5m段巷道变形,其它各处均完好,但巷道内淤煤较多。巷道实测尺寸为:巷高2.8-3.2m,巷宽4.2-4.3m(不含上述变形段)。
-110运输大巷:13141上付巷煤仓以里30m,以外25m共55米巷道上部为L8灰岩下部的沙质泥页岩。其余巷道全断面为L7灰岩,巷道变形量不大。
回采期间回风大巷将承受一段采动动压影响,由于推进方向与巷道基本垂直,该采动动压比较强烈,但时间较短。运输大巷主要承受采后静支承压力影响,由于有30-35m的保护岩柱,基本上避开了支承压力峰顶,预计会有缓和矿压显现。两巷影响范围为工作面长114m对应区域基础上外延25m左右。
4、跨采巷道的加固方案
4.1-100回风大巷加固方案
(1)对13141回风联巷40m变形段采用12m2U型钢铺金属网、喷50mm浆进行扩修,棚距0.8米(压力大时,适当增加棚距密度)。
(2)架棚期间,顶部不上拉杆,矿压明显时,再采用打点杆方法加固巷道,施工期间,坚持使用超前支护。
(3)对将受采动影响的其它地段先打锚索加固,再用12m2U型钢套棚临时加强支护,棚距1.0m,所架梁腿必须站在实底上,加固这段巷道期间,原则性不动帮顶,直接架棚加固,如有变形、离层的地点可以进行扩帮或挑顶。
(4)锚索加固:锚索长4m,间距为1.6m,排距2.4m,分别均匀布于巷顶、二码、腰线处,每排共布置5个孔。每根锚索装树脂药卷5卷,锚索盘尺寸:0.3米×0.3米。
(5)回采期间加强巡巷,对动压明显地段再采取加密U型钢支护或打点柱作补充加强支护。
(6)待回采结束后观察半年,对巷道变形严重段进行锚网喷加固支护,并对其进行注浆加固。对变形不严重但已有裂纹的巷道,先拆除U型钢支架,素喷浆后对其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4.2-110运输大巷加固方案
运输巷对可能受采动影响的地段全部采用锚网喷进行加固,喷层厚度50—100mm。
5、矿压观测方案
为了掌握巷道围岩运动变化规律,在-100回风大巷内布设共17个观测点进行表面位移观测,求得巷道顶板位移量及位移速度。通过收集来的顶板位移数据等参数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并以顶板位移变化量及其相应的变化速度为纵坐标,以工作面距-100回风大巷的水平距离为横坐标,以工作面初采时距-100回风大巷的距离130m为初始横坐标,并定为负值,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增大,当工作面推进至-100回风大巷上方时为0,当工作面跨采巷道时增大为正值,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
6、经济效益分析
13141工作面跨巷回采后可多回收煤炭资源9万多吨,按每吨500元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扣除进巷和巷道维护费用500万,创收4000万元,其次缓解了告成煤矿短期内的生产接替问题。
7、结语
通过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为底板巷道的布置、支护方案的设计、维护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类似条件下的跨巷方案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减少了煤柱损失,保护了重要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