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图书馆的数据化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理念正面临着泛在知识环境的转型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识发现服务、泛在社区服务和嵌入式学科服务三个方面。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型
2001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公布的《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随后的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数字图书馆的未来要构建“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体现了图书馆从实体向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也表明图书馆从信息空间到知识空间的转型。在这种转型升级的泛在知识环境中,图书馆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和信息传播等方向无疑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前,随着图书馆的数据化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图书馆受到了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移动互联网、数字出版、搜索引擎、SNS社会化媒体等的冲击,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理念正面临着泛在知识环境的转型和发展。
一、知识发现服务
图书馆的本质工作是将知识作为工作对象,是对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存储等。泛在知识环境对数字化的强化,进一步要求图书馆不应该成为一个静态的场所,其馆藏知识也不应该仅仅成为储藏式的知识,而应该具有开发性和生产性。因此,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应该转变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凸显图书馆的知识发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新知识组织方式、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创新知识价值链。
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著作者和研究者有了更多、交流其研究成果的渠道,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线性知识链转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结构的信息网络。因此,泛在知识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需要突破传统的知识组织资源,如分类法、主题词和元数据等,构造全新的概念检索、知识管理、自动应用的知识组织系统。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结构的多样化优势,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读者等进行整合和优化,把可能存在的知识孤岛链接起来,将分散的用户所存在的共性知识需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广泛、深入、动态的知识网络,实现用户资源的升级和共享,尤其应该进行隐性知识的知识发现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开放机制与检索、链接、合并工具等方式,为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高校图书馆还应该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知识模型和检索系统平台,调整和优化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取结构。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知识主体、知识对象、知识组织和知识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实现知识的关联、聚类,建立数字化知识库,让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相关的知识资源,拓展用户的知识应用空间。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用户使用信息的行为特征进行挖掘,建立相应的“用户知识模型”,根据用户行为模式和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及时地向用户主动推送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实现知识智能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还表现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创建。知识创新价值链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创新价值链,更强调价值链主体的知识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知识在价值链主体间传播而带来的增值过程。知识创新价值链上的创新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及创新服务机构构成。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文献数据库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资源都停留在图书馆的内部,缺乏知识生产的实践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功能。然而,许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有着强烈的知识需求,但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高校图书馆无疑应该与其他机构相互协调,建立创新型协同共享系统和平台,实现双赢。当下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创新协同分享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高校图书馆可以面向企事业单位、机构、研究者等用户主体开放设施和研究基地,共享馆藏数据和科技文献,提供专业科学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高效配置,实现图书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二、泛在社区服务
移动互联时代,读者将进一步走向分化,形成一个个小型的阅读和应用部落。这些阅读和应用部落是基于移动互联为基础形成的虚拟泛在社区。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是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讨论的网络版块,即论坛,功能比较单一。泛社区理论认为,社区可以根据功能和人们需求的不同,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小社区,它以人为核心,能够实现点对点、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特点是互动共享。在这些泛在社区里,读者以某种兴趣、专业、专题等形式,分享和共享某一知识。因此,考虑到读者的这种变化,我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国内学者初景利多次提到泛在图书馆的服务趋势,他认为“目前图书馆服务仍然是以图书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为中心,而不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泛在图书馆则需要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这便是研究界对泛在社区的读者服务模式的呼唤,我们可以称之为泛在社区服务。
泛在社区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其实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以知识的创造和交流为目标的新型学习形式。它既包括在传统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实验室等,也包括在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各种论坛、讨论室、博客、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社区的空间和形式不断扩展。毕竟,互联网已逐渐由传统的“内容平台”,发展到了“关系平台”和“组织平台”,传统的圈式封闭的社区结构,正被开放的关系链结构所取代。QQ空间、维基百科、百度贴吧、视频分享网站等其他自媒体形式中的自我组织现象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在诸如SNS、微博等自媒体所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网络,其内部存在着一种自动自发,自主自为的、理性的自我组织行为特征。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同时,它们整合了新闻、信息、论坛、问答、黄页、百科、地图、社交、微博、视频、手机等网络基本应用形式,实现信息共享。
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主要群体就是学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泛在社区的形成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不同形式的泛在社区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模式,为泛在社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知识共享机制,建立和维护泛在社区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开拓新的平台。目前,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RSS、Blog/Podcast、Wiki、InstantMessage(IM)、SNS功能、CollectiveIntelligence、Tagging/Folksonomy等技术开发和设计适应用户需求的服务工具和软件,使用户能够在泛在社区实现知识共享和互动。作为泛在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方式,泛在社区服务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转移,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参与度。因此,泛在社区服务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融入泛在社区,主动发掘泛在社区的需求,主动信息或引导社区成员开展学术研究、满足信息获取需求。如在线交流工具、信息共享软件、多媒体资源、知识导航、在线培训课程、知识库等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泛在社区用户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资源准备。
三、嵌入式学科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对传统的被动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图书馆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协同多层次、多方位的人员和资源,设计和组织个性化的服务组织机制,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嵌入用户工作学习生活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提供开放式的、主动的交互式知识服务。物理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是指融入到各个院系、科研机构,嵌入到教师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环境和科学研究环境三个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包括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沙龙、整合学科资源、参与课程建设、提供学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等。
由于当前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逐渐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进行转移,图书馆服务面临着新的发展转型。当前语境下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服务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和移动通讯空间的嵌入式服务。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泛在知识服务。其中比较普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工具条”软件。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图书馆工具条”软件。安装“图书馆工具条”后,此工具条即嵌入您的浏览器中。以后只要您打开浏览器,无须经由图书馆主页,通过点击工具条上的栏目,即可直接查询图书馆馆藏书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参考咨询服务等栏目。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都自主研发了这种工具软件。另一种是开展以RSSReader、FeedDemon、SharpReader等RSS阅读器的个性化推送服务方式。采用RSS阅读器可以实现学科相关信息的聚合,并按照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将学科动态、学科新书通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成果等信息推送到用户计算机桌面。
【关键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随访;诊断;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2)006-0460—06
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和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等。因广泛性发育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广泛而严重的损害,因此常常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重要原因。2004年北京市残联及北京市卫生局对北京市2~6岁儿童进行了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6岁儿童中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现患率为1.53%。这些在调查中确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疾病发展转归情况如何?康复治疗情况又如何?都是令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调查的随访研究,了解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疾病转归及康复治疗等情况,从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精神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监测等方面的政策、工作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充分干预精神残疾儿童、改善精神残疾患儿的预后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调查中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儿童精神医学专家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Ⅳ,DSM-Ⅳ)诊断标准确诊的所有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共29人,其中: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筛查阳性(总分≥7分)者16人,下调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筛查界限分(总分≥15分)而筛查出或其他专业转介者13人;儿童孤独症25人,不典型孤独症3人,Rett综合征1人。共随访到26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8人;年龄4.80~9.96岁(7.55±1.58岁);随访时间间隔37.0~43.1个月,平均(38.1±0.9)个月。
1.2工具
1.2.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IMentalDisorders-IV,DSM-IV)。
作为随访时的诊断工具。儿童精神医学专业工作者可根据本手册中广泛性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对患儿做出诊断。
1.2.2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
为专业人员使用的儿童孤独症诊断辅助量表,适用于18个月以上的儿童、少年及成人,并可用于确定儿童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共包括15个项目,每项1~4级评分,评分越高,症状越重。总分低于30分,非孤独症;总分30~36分,评分高于3分的项目不到5个,为轻一中度孤独症;总分i>36分,评分高于3分的项目至少5个,为重度孤独症。本研究为更加细致地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将轻一中度孤独症又分为轻度孤独症(总分30~32分)和中度孤独症(总分33~35分)。
1.2.3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hinese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orChildren,C-WISC)
包括六项言语商的分测验和五项操作商的分测验,可测得儿童的言语商、操作商和总智商。适用于6~16岁儿童。智商分数越高,智能发展越好。总智商
1.2.4Gesell发展诊断量表(GesellDevelopmentalSchedule)
共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一社会5个行为因子,可测得各个领域的发育商和总发育商。适用于0~6岁儿童。发育商越高,发展水平越好。总发育商
1.2.5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
适用于4—16岁儿童,评定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行为问题,包括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强迫、多动、违纪行为、冲动等因子。评分超过界限分,提示存在相应问题。
【关键词】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肠排列术;肠粘连松解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14-01
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中的常见类型,约占45%以上。多种原因可导致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发生,其中多次腹部手术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内科保守治疗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效果不甚理想,而外科如操作不当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2]。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本研究对38例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实施肠排列术治疗,并与同期采用肠粘连松解术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4~75岁,平均(56.7±11.2)岁,腹部手术1~4次,平均(1.9±0.8)次,其中单纯性肠梗阻25例,绞窄性肠梗阻13例;胃肠癌术后12例,胃肠穿孔修补术后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6例,胆囊切除术5例,阑尾炎术后4例,腹膜炎术后3例;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3~76岁,平均(57.1±12.3)岁,腹部手术1~4次,平均(1.8±0.7)次,其中单纯性肠梗阻26例,绞窄性肠梗阻12例;胃肠癌术后13例,胃肠穿孔修补术后9例,胆囊切除术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5例,阑尾炎术后3例,腹膜炎术后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原切口处进行肠粘连松解术,必要时进行肠切除吻合。观察组采用肠排列术,分为外排列术:在屈氏韧带下30cm到回盲部50cm间的小肠排列折叠,每列肠管20~30cm,相邻的系膜用缝合线固定,转角处保持圆钝;内排列术:充分游离小肠后找到,在屈氏韧带下15cm肠管处插入M-A管,采用荷包缝合固定,将气囊拖至回肠末端,在空肠起始段管桩缝合固定在左上腹壁。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腹腔囊肿、肠瘘和再梗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3.0,患者症状恢复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症状恢复比较观察组的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腹部手术的日益增多,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几率不断增加,其不但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危及患者的生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3],小肠肠梗阻是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类型,占肠梗阻整体性发病率的40%左右,这部分患者中80%以上具有腹部外科手术史,并且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从生理学方面讲,肠粘连是机体为修复腹部手术后的创伤防止炎性介质扩散而采取的一种防护措施,应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另外,腹部手术后的积血和渗出吸收后纤维蛋白的黏附,尤其对于继发腹膜炎者在治疗康复后可形成腹腔粘连。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根据粘连程度和部位不同有所差异,对于表现为腹胀、腹痛合并排气、排便不畅者,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判断是否为粘连性肠梗阻[4]。当发现现肠粘连时,如果肠内容物的运行畅通,没有明显的梗阻现象,一般先行非手术治疗,无需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当患者术后反复出现腹痛、腹胀及相应症状时,应采取相应的手术措施。
外科手术治疗能够去除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舒通肠道,降低因其再住院的风险,但手术可能因为腹内紧密广泛的粘连造成分离困难,给外科医生带来操作困难,如术中易损伤肠壁,术后易发生肠瘘,甚至会导致腹内感染的发生,导致术后再次粘连导致肠梗阻[5]。Szanto等[6]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一经确诊,需再严密观察数小时,对于无缓解倾向者应立即准备手术治疗,通过对肠腔进行减压,预防肿胀肠壁因张力增高而发生的肠管缺血、坏死。单纯肠粘连松解术是传统的治疗措施,但治疗后肠粘连难免再发生,而且再发的粘连多为不规则的粘连,导致患者再次出现梗阻的几率增高,并且病情发生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肠排列术是通过认为固定小肠的位置,将小肠按一定顺序进行摆放排列的一种术式,其排列管具有韧性不但能够降低肠腔内的压力,解除梗阻原因,而且还可避免形成锐角以及由于肠壁与被剥去的浆膜的损伤引起肠粘连,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再次发生的风险,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目前肠排列术有两种,一种是外排列术,另一种是内排列术,两种方式各有优点,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7]。外排列术操作简单,适用于粘连相对较轻,病程短,复发次数少的患者;内排列术在需要M-A管,操作较为复杂,但M-A管的支撑作用,使肠腔呈弧形,能够显著降低肠梗阻的复发率,比较适用于粘连广泛严重,病程长以及复发次数多的患者[8]。黄意辉等[9]对80例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均行肠排列术,其中肠内排列43例,肠外排列37例。康复出院78例,偶有肠梗阻症状复发1例,死亡1例,其余均无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满意。雷圣贤[10]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7例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施行肠排列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肠瘘占1.49%,术后再次梗阻占2.99%;术后偶有下腹不适感4例,经观察可自行缓解消除,通过住院治疗及术后长达3年的随访观察,肠排列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肠排列术治疗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俊英,张晓辉.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43例的诊疗与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46-147.
[2]常维才.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7):2302-2303.
[3]PattonD,GuptaN,WojcickiJM,etal.Postoperativeoutcomeofcolectomyforpediatricpatientswithulcerativecolitis.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10,51(2):151-154.
[4]靳峰.肠排列术治疗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6):61-62.
[5]MotomuraT,TakahashiI,NoguchiS,etal.Successfulsurgicalmanagementforduodenumobstructionina66year-oldwomanpreviouslyundiagnosedintestinalmalrotation.FukuokaIgakuZasshi,2013,104(12):569-574.
[6]SzantoP,BarbieruV,BadeaR,etal.UnexpectedPeutz-Jegherssyndromeinanpresentingwithintermittentupperintestinalobstruction.Acasereport.JGastrointestinLiverDis,2014,23(1):91-94.
[7]RajasekaranMR,JiangY,BhargavaV,etal.Sustainedimprovementinthesphincterfunctionfollowingsurgicalplicationofrabbitexternalsphinctermuscle.DisColonRectum,2011,54(11):1373-1380.
[8]赵伟.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206-207.
近年来,随着泛在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逐步数字化,图书服务日渐泛在化,带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革新和优化。图书馆的泛在服务强调服务环境无处不在、方便快捷、主动服务读者,超越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局限。然而,无论是传统的物理图书馆,还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图书馆,都依然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用户需要亲自到馆或者登录图书馆网站才能获取服务,服务内容有限、服务空间有限、服务方式常规,尚未达到泛在图书馆要求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基于此,要实现泛在图书馆“任何用户”“任何时间”的服务,必须对基于用户需求的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与之适配的新型服务模式。
1泛在图书馆的内涵与特点
1.1泛在图书馆的内涵
“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library)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图书馆,其概念最早于1995年由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CharlesBlowry提出[1]。他认为之前学术界提出的“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描述方式已经不能全面概括图书馆领域的革新,因此引入了“泛在图书馆”概念,并将之确立为马里兰大学未来五年发展的新导向,“泛在图书馆”的提出和应用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此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逐渐丰富泛在图书馆的内涵。2003年,韩国学者李恩奉提出,泛在图书馆是指能够提供泛在服务的图书馆,在泛在图书馆中,读者可以通过信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服务与信息[2]。该定义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共识。2005年,德国学者OliverObst引用了“泛在图书馆”的概念,并将图书馆的发展划分为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四个阶段,将泛在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较高阶段。
由上述分析可见,泛在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泛在图书馆服务突破了传统模式的限制,读者可以通过广泛覆盖的互联网获取多样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模糊和淡化了传统图书馆的边界,伴随知识经济时代泛在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服务”为特征的“泛在图书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基于用户需求的泛在图书馆服务
目前,国外在泛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韩国LG上南图书馆推出了数字有声读物项目,使具有阅读障碍的盲人或其他残疾人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连接到图书,先进的泛在技术能够将屏幕信息自动转换为语言信号,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听书”功能;美国Google公司与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合作,通过GooglePrint服务进行图书无损快速扫描,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着力构建全球最大数字图书馆―Google数字图书馆[3]。
在我国,目前很多大型图书馆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尝试,3G/4G技术、移动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初步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但这些图书馆服务依然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存在服务内容有限、服务空间有限的局限,尚未达到泛在图书馆要求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基于用户需求的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展开探讨。
2基于用户需求的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
泛在图书馆不仅是一种新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也是一种革新性的图书馆服务形态。基于用户需求的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其重点在于弄清楚用户的真正需求,并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构建泛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本文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一站式泛在知识服务模式、云计算机知识服务模式、上下文适配知识服务模式这三种泛在图书馆模式。
2.1一站式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一站式泛在知识服务模式是指基于读者的实际需求,将所有信息服务整合到同一个出口,提供一站式的阅读服务。一站式泛在图书馆服务平台下有多个联盟单位,这些单位内部进行整合和优化,打造一站式的泛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包括检索、借阅、资源、统计、分析、咨询、个性化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其服务模式如下图1所示。图1一站式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一站式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响应用户需求,支持基于借阅数据库和泛在知识资源数据库的个人图书馆,其特点如下:
(1)多样化用户接口。能够通过2G、3G、4G、Wi-Fi、WAN等多种用户接口接入用户模型,通过智能系统进入个人图书馆检索,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机制。由于支持多样的用户接口,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都能基于这些用户接口实现。
(2)一站式图书信息服务。个人图书馆的构建基于借阅数据库和泛在知识资源数据库,其中,借阅数据库的来源主要是图书联盟内的各个成员图书馆,通过馆际资源共享来提升图书利用效率。整合了文本库和多媒体库的泛在知识资源数据库,能够提供学科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数据等在内的文本和多媒体,提供借阅、参考咨询、统计分析、知识交流等一站式服务[4]。
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开发了技术先进、贴合用户习惯、一站式的图书馆网站(las.ac.cn),通过2G、3G、4G、Wi-Fi、WAN等多种方式,可以链接该图书馆网站,浏览网站内的图书信息资源,网站内的图书资源库集成了国内外多个数据库资源,支持跨库检索和基于RSS服务的新闻聚合服务,共有20000多种期刊可以一站式访问。同时,网站还具有独特的“e划通”服务,在网站内只需要点击关键词,就可以自动查询数据库,提升了检索效率,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泛在化、一站式、智能化的特点。
2.2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云计算是近年来图书馆技术发展的热点,近年来国内也在图书馆领域逐步应用了云计算平台和体系架构。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结合用户需求的云计算泛在图书馆实现了架构的优化,自上而下分为访问层、传输层、云服务层,上下层之间实现相互支持和按需调用。图2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的访问层既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信息媒介,也包括泛在图书馆门户、成员单位门户、传感器等其他泛在设备,支持来自多种访问媒介的泛在访问;传输层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3G/4G来进行信息的传输,支持手机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短信通知服务等众多服务;以成员单位数据库、用户数据库、行业数据库、泛在资源数据库等为支撑,在核心的云服务层,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检索、借阅、统计分析、参考咨询、泛在知识资源服务[5]。
如图2所示,云计算借助云服务,实现对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电信网络、电视网络等传统网络的扩展,打造了全方位一体化的泛在云网络。其特点如下:
(1)多种云终端访问方式。能够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常规访问方式访问云端,使得大部分图书馆用户在常规到馆之余,能够通过移动信息媒介直接访问云端获得服务;还能够通过传感器、无人智能机等方式获取声音和图像信息,通过泛在图书馆将知识传递给图书馆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动态资源推送,还可以进行特定的云服务和个性化定制。
(2)个性化数字参考咨询。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相比,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有一个突出优势,能够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完成泛在参考咨询服务,提升用户与图书馆员的互动水平。通过云计算提供的个性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构建新型的能够与用户进行知识共享和深度交流的系统。
如图3所示,接入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阅读喜好,来定制自身的接入方式、知识和交流方式。此外,云计算技术具有高速计算和良好的实时性,借助云计算技术,泛在图书馆用户能够克服传统图书馆的时空局限,能够直接与虚拟馆员进行交流和咨询,通过云计算提供的DRS个性化服务,在博客、论坛、网站、虚拟社区等平台和接收信息,这种个性化服务方式为用户知识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的应用目前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在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的系统集成方面,印度Cybrarian已经提出了亚洲第一个集成化的云计算图书馆自动化解决方案,并开发出了相应的基于云服务的跨库检索系统;在OPAC的强化应用方面,亚马逊API、谷歌图书API等都积极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09年,全球著名的开源软件DuraSpace推出了新产品DuraCloud,该产品定位于托管服务,整合了云存储与云计算技术,能够应用于图书馆数据资源平台,构建云计算泛在图书馆系统,支持规模化的云检索,实现个性化知识和知识交流,并能够服务于社会网络服务。
2.3上下文适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上下文适配是对客户需求响应的高级知识服务模式,能够动态感知到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上下文适配并动态调整服务方式和内容,来满足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6]。上下文适配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上下文适配的泛在图书馆分为应用层、主参数层、扩展参数层、神经网络层,其中,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采用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人工神经网络适配机制,将最符合的阅读习惯、接入设备、信息方式提供给读者,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主参数层和扩展参数层接收应用层的请求来进行图书信息分类,其中,主参数层主要包括用户特征、网络参数、终端能力、知识属性这四大主要参数,而扩展参数层则对上述四大参数进行细分,例如,终端能力可以分为终端类型、终端位置、处理能力,知识属性可以分为知识主索引、知识扩展索引。
神经网络层主要是根据扩展参数层输出的结果,将根据参数选择的最终方案存入策略库,依据该策略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最终输出最符合用户的知识库。还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的优化和生成新方案,存入策略库。
如图4所示,上下文适配泛在图书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适配机制,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其特点如下:
(1)上下文智能感知。上下文适配的泛在图书馆应用了上下文感知技术,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选择最优方式、最优网络、最优终端来进行信息服务,并确保服务的连续性,来对用户接入终端、信息资源、用户阅读喜好的适配,完全立足用户需求。
(2)BP神经网络算法。BP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是上下文适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核心算法,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由于泛在图书馆服务系统始终运行于同一个泛终端网络,因此其网络算法的效率直接关系到用户的选择,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即使泛终端网络的硬件设备较差,也能保持较快的运算速度,从而尽快完成系统与用户阅读偏好、接入网络、资源类型的适配,较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一、引言
单片机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军工等领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并且与多门课程深度相关,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传感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测控电路设计、智能仪器设计等。同时本门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单片机教学的重要性,全国各校也一直在进行关于单片机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的改革方向均是增强单片机教学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主要的方式包括:(1)加强实验环节;
(2)增加综合性实验;(3)加课程设计环节;(4)设计单独的实践环节。项目驱动型是近年来比较受到认可的一种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由学生提出设计目标,完成项目的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设计方案,完成项目的设计及调试,并完成项目报告。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及写书面报告的能力等均有很大的帮助。项目教学法可将相关学科中的知识内容通过单片机作为核心,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使得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对本专业有深刻的认识。
基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点,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与本专业重要的知识内容相结合,可以综合学生所学的电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编程语言、仪器电路、光电检测技术、传感器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培养学生进行智能化电子系统整体设计能力。为此,本文设计了单片机教学实践平台项目,尽可能适应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可以完成多种类型的测控系统,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二、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组成
教学系统的设计既要满足学生学习单片机的需要,也为学生建立符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方向的测控系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既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深入学习的条件;既保留了目前教学过程中经典的教学内容,也要对实际应用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新技术予以足够的重视。系统主要组成如图1所示。
教学实践平台以ADUC842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存储器扩展、人机接口、模拟信号处理电路、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无线通信、驱动电路等,同时可通过串口电路连接GPS、GPRS、485等在测控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同时设计多种类型传感器供学生组成不同类型的测控系统。
三、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电路设计
1.CPU电路设计。CPU选择ADuC842作为主控CPU,ADuC842是ADI公司生产的具有8051内核的模拟单片机,集成了丰富的片上资源,它具有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62KB片内电擦除程序存储器、4KB片内电擦除数据存储器、2304B片内数据RAM、8通道12位高精度ADC、2个12位DAC、12个中断源、看门狗定时器和电源监视器,同时还集成了UART、I2C和SPI串行接口,既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可广泛应用的新型单片机。
2.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电路设计。由于ADuC842单片机具有8通道12位A/D转换器及2路12位D/A转换器,可以满足大多数的系统应用,因此只需要利用运放设计放大电路,用于和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匹配即可。数字量输入输出采用光藕TLP281-4进行光电隔离,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匹配外接电路和各种电平,为测控系统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3.人机接口电路。人机接口电路采用了单片机电路最常用的键盘、数码管管理器件HD7279作为核心电路,设计了3×4的小键盘及四位数码管,可以满足测控的基本需要,同时还设计了液晶接口,可设计出更丰富的界面。
4.通信电路设计。测控系统的通信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对于有线系统设计了最常用的RS232接口及广泛应用于测控系统中的RS485总线。无线通信采用了基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通信接口设计,工作于433MHz频段,具有工作频道的设置和发送、接收、待机状态等工作模式可短距离无线传输,具有抗干扰性能强、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受地理条件限制少、安装灵活等优点,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为满足测控系统远程通信的需求,设计了基于GPRS通信模块的接口。GPRS网不但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速度快、通信质量高、支持TCP/IP协议,可以直接与Internet互通,具有广泛应用。
5.典型应用电路设计。串行总线是现代测控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为使学生学习到应用最广泛的单片机系统的串行片内互连技术,采用了三种总线设计了电路,分别是:DS18B20是基本于单总线的温度传感器、DS1302是基于SPI总线的日历时钟芯片、AT24C02是基于二线串行总线的EEPROM芯片。传感器是单片机测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与测控专业的其他课程相衔接,分别采用了多种原理设计的传感器,如电阻型、电感型、电容型、压电型等传感器,特别重视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四、单片机实践教学项目应用
本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可应用于单片机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组队,根据自己的兴趣,调研并确定题目,尽可能利用教学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测控系统、调试电路、调试程序,完成一个可包含光、机、电的测控系统,在学习单片机的过程中,学习测控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Java语言;发展;改变
Java技术在1995年被互联网所接受,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由单一的编程语言演变成为具有广泛实用性的开发大平台。Java技术已被IT业内的主要公司所接受并加以运用。在1995年美国的著名杂志PCMagazine十大优秀科技产品仅有Java语言入选。SunMicrosystems公司在一代第一个办公版本的基础上于1999年推出了以Java2平台为主要核心的J2EE、J2SE和J2ME三大平台,随之在IT界刮起了一股巨大的Java狂潮。
Java技术的高效性、通用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等使之成为网络应用的首选技术。从笔记本电脑到数据中心,从游戏控制台到科学超级计算机,从手机到互联网,Java无处不在!迄今为止,Java平台已吸引了650多万软件开发者。它在各个重要的行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设备、计算机和网络中。
一、Java语言的现状
Java针对不同应用群体划分成Java2SE(Java2PlatformStandardEdition,java平台标准版),Java2EE(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java平台企业版),Java2ME(Java2PlatformMicroEdition,java平台微型版),更科学更合理的构建了Java的框架结构。Java2SE是Java平台标准版用于研发服务器、桌面平台、嵌入式设备和实时应用环境的应用程序。为图形用户界面的编程、工具包程序的编写以及数据库的程序编写等提供核心编程;Java2EE版本是为各大企业为中心,以简化解决方案开发、部署和相关管理等复杂问题而开发的一种应用程序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机构。
从目前应用及推广Java语言的反馈情况看,标准版很受大众认可,使用的也更加广泛,它因简单、方便的特性赢得了市场认可。
计算机已由最初的科学计算,个人pc到INTERNET普及后的家庭数字终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前计算机已不再世访问互联网的唯一设备。Ipad、iphone、psp、PDA等等电子成品都具备了接驳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多具备信息化的电子产品已经占据了IT领域的大量份额,推动着信息化产业的快速进步。网络接入点的增多、消费信息的急剧增速,对信息接收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对服务器在应用管理体统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标准。Java语言即满足信息接收端的要求,又构建了快捷高速的服务器平台,完全满足当今信息化技术的各类需求。Java已被各类电子产品所普遍支持,完全兼容且占用小内存即可运行,在网络中已被任何设备所能识别,完全突破不同平台的制约,实现夸平台无差别运行与应用。
二、JAVA语言的发展
Javaservlet和SQL-J是Java语言在数据库联系方面独有的设计。JAVA语言因JSP技术的应用使网络应用变得更为实际、高效、快捷,最终成为了IT产业所推崇的的技术。JSP技术与ASP技术有些类似,在网页文件HTML中插入Java程序段和标记,形成JSP文件。因为利用JSP实现的Web应用具有跨平台的特性,作为服务器端的使用语言,既能在Linux下运行,又能在微软和MacOS等不同的系统下运行,使网络浏览更为方便。就我国对Java的应用展望,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互联网的强大作用,也更看重在互联网应用中起到不可限量作用的JAVA/J2EE技术,应用程序开发的选择上把JAVA/J2EE技术作为首选。
Java语言在消费品、各类嵌入式设备、移动设备中,被广泛用于移动电话、各种智能信息家用电器、终端机等领域,甚至IC也有所涉及。未来的Java语言在这种嵌入式、移动设备中将会得到广泛的扩展,电子信息化的产品中,都将会找到Java的身影,大大地方便人们生活。我国移动通讯业Java语言的应用尤为突出。手机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其定位已由通信终端变为了个人信息终端。按照功能应用可分为智能机和非智能机两大类。
Sun公司已经开放了Java的核心源代码,这个举措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Java、进而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这个重要的举措,为为推进Java的发展和维护Java技术兼容性,推动社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Java开源后,吸引了更多的程序员加入,Java自身变得更加的完善。Java与IT产业逐渐密不可分,Sun公司的WEB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因良好兼容Java各项特性也必将销售激增。
三、Java语言的展望
通过了解Java语言的现状、分析Java语言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Java语言是与时展相同步的计算机语言程序,严谨的结构、简明的内涵、简洁的语法都很好的展现了程序语言的精髓所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入门门槛的降低,编写难度的减少,也在吸引大量非专业程序员加入到Java语言的设计、编写、构建框架结构当中来。我国Java语言从研发到实践已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Java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大的便利,Java还将创造什么样的奇迹那,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