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外资发展趋势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2 栏目:公文范文

外资发展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汽车业;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43—05

一、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现状

中国汽车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21世纪以前发展的较为缓慢,投资还处于试探性摸索阶段。这一时期,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多以绿地方式为主,投入资金有限。尽管如此,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却意义重大,一方面开拓巩固了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经营人才,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经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加剧,汽车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与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不仅继续以绿地投资方式进行,而且增加了跨国并购的方式。如2007年11月一汽集团与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建立合资工厂;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每股1万韩元、总计约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股权;吉利汽车以100%股权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等等(详见表1和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大致始于2000年,此时并购的金额十分有限,仅为42万美元,尚未形成规模。但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活跃,并购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加,十几年问,并购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既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也有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等;并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几十万美元扩大到几千万或上亿美元;并购的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如工厂,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技术等;并购的业务既有整车业务,也有零部件业务;涉案并购主体既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并购事件有2001年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美国UAI公司的21%的股份,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市场、渠道、品牌等资产;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虽经过四年的磨合,最终以上汽损失31亿元人民币的结果惨痛收场;2005年7月南汽集团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百年汽车品牌罗孚汽车公司;2010年3月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豪华车品牌沃尔沃,购得后者100%的股权。

二、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汽车业起步较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能力(企业在国外生产汽车数量与全部生产数量的比率)在加入WTO前几乎为空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7年,2008年海外生产能力达到0.21分,2009年也只有0.22分,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起点低,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当前,我国汽车企业仍主要通过签订出口合同或合作项目来拓展海外市场,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陆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一汽、上汽、吉利、奇瑞、长城、东风、长安、华晨等汽车企业逐步从出口整车和零部件发展为海外设厂和海外并购。

(二)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虽然全球的汽车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地区,但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进入门槛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工会力量强大、福利制度优越给投资企业造成困扰。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既具有较大的需求潜力,竞争又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激烈,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相对较高的制造、组装技术存在需求。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首先选择门槛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投资主体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有企业诸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汽车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力量。在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鼓励推动下,不少民营企业进入到汽车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的民营汽车企业,诸如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

(四)投资绩效显著增加

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将从财务绩效、国际排名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汽车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益情况。

1.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衡量企业海外经营绩效最直接的指标,其中营业额和盈利水平能直接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截至2010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为211918517万元,是2001年的3.8倍;固定资产净值为38326063万元,是2001年的2.2倍;工业总产值为285491814万元,是2001年的6.8倍;营业总收入为291266626万元,是2001年的7.2倍;利润总额为24948525万元,是2001年的12.3倍。

(1)营业额

营业额是考察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营业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本行业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详见表3)。

(2)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是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利润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详见表4)。

2.国际排名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大展身手,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出现在国际上许多有影响力的权威榜单上。

(1)规模排名

《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是全球最为权威的大公司规模排名之一。能够荣登该排名榜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跨国公司,而我国上榜的汽车企业都是涉及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因此,对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排名的分析可以从规模维度来考察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

总的来看,随着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汽车企业上榜数量逐渐增加,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表5列出了2008-2011年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数据。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家企业上榜,包括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到2010年和2011年就有4家企业上榜,包括东风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南方工业集团(长安汽车)。在排名次序上,除一汽集团2009年名次有所下降之外,所有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逐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品牌排名

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独家编制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入选的汽车企业主要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比亚迪和福耀玻璃等企业,说明这些汽车整车或配件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详见表6)。

《世界品牌500强》是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以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为评判标准的品牌排行榜,在国际上具有较为广泛的权威性。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Shareof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三项指标。

从表7可以看出,2005-2010年中国品牌入选的数量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09年的18个,增长了4.5倍。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偏低,有影响力的上榜品牌数量有限,最多的2009年也不过18个,只是美国品牌数量的7.2%,法国的38.3%和日本的40%。入选的中国品牌包括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航集团、中国中铁、青岛啤酒等品牌,却没有汽车企业的品牌,与中国在世界汽车业中的第一产销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可见,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培养和增强品牌影响力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三、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外角度来看,一方面欧元贬值和欧洲经济低迷等危机因素将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其资产定价大幅度下降和流动性紧张等均为中国等外部投资者参股或收购控股权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AMP)计划、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移民政策的放宽等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投资美国的机会。从国内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促进与支持下,汽车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热情和信心将不断增强。

(二)投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近年来,在汽车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较为活跃,如一汽集团的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上汽集团收购双龙、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浮汽车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奇瑞已建或在建的海外16个全散装件(CKD)工厂和在海外建立了3个研究院,这些企业为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供了借鉴。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已由最初的出口贸易逐步发展为海外绿地投资、海外并购、设立研究院等。

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轮危机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会发生一定程度转移,以力争扩大客户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大力提高市场份额。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发展趋势

一、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1.金融危机难以阻碍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存在的两个趋势,金融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潮流。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波及全球,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反对金融全球化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金融全球化也将进行下去。但与此前金融全球化进程有所不同的是,危机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以及发展重心可能会有所不同,且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将发生变化。

2.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重心逐渐转移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损失惨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难度较大。而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损失较小,而且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将大幅提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加快转变之中。

3.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虽然危机中欧美银行业遭遇重创,很多大型银行亏损严重,且由于货币贬值和去杠杆化而导致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其竞争力。不过同时也应注意到,虽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其在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并未得以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全球银行竞争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尤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使美国的6大银行和5大独立投行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在全球前25家大银行中占据6席,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银行超越英国汇丰银行居前3位。而且日本3大银行也未受重大影响,继续居于全球25大银行之列。

4.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监管不力有直接的关系。这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国家的监管当局都认为危机的发生与监管理念没有跟上金融系统的变化有关。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开展根本性改革。首先,金融业监管方面将会扩大监管范围,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监管。其次,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约束将会加强,如限制过度杠杆以及加强金融交易信息披露等。未来监管当局会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的控制,除纯经纪业务和结算服务外,所有业务均应有资本约束。同时会加强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要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产品与衍生品及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金融市场之间监管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风险。

二、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1.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中国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功的经受了考研,显示出多年来金融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经过危机的洗礼,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危机后全球金融业重心呈现出向亚洲转移的新趋势,这些都凸显出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未饱和。

2.危机中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降反升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外资银行所受损失要远远大于中资银行,但那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损失要小很多,甚至有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母国银行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投入都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相对要简单,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机遇也较好。

3.外资银行在管理与技术等方面拥有强大竞争力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很多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正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特有的优势。

在经营理念方面,外资银行一直把盈利性放在首位,而且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注重对客户具体需求的调查和沟通,通过细化市场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而且注重盈利性的同时,还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说明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商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创新也是外资银行同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优势。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主营业务依然集中在存贷差方面,利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甚至更高,中间业务收益仅占总利润的10-15%。而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则是中间业务,而且中间业务收入、资金交易收入和利息差收入约各占三分之一,比较平衡。由于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高盈利性和高服务性,未来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必然将集中于中间业务的竞争。而在此方面外资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在个人理财、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发展客户群,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此外,外资银行还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24小时快捷的咨询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服务,这种技术上的硬件优势极其派生的服务优势是对中资银行的巨大考验。

三、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危机后外资银行遭遇信誉危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危机下,因为国外母公司的亏损严重,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也遭遇了巨大的信誉危机。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客户被外资银行提供的高投资回报率所吸引,但危机爆发后,这些客户很多都迅速转向中资银行更为安全的投资。为此许多外资银行流失很多客户资源。除此之外,危机发生后中国启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信贷投放总量增长30%,但外资银行在拓展业务过程中并没有能借势取得发展。中资银行原本就在整个银行业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外资法人银行所占比重相当低,而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目前市场总份额维持在2%左右。

2.外资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

虽然中国金融业绝大部分市场都已开放,但外资银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担忧,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现在外资银行必须要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账户的开立指引、客户账户余额对账、针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财产品的推出。这些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中资银行的竞争将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最大对手

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所受冲击较小,并乘此机会缩小了与外资银行的差距,随着中资银行服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在中国无与伦比的网点优势,外资银行面临着比其他因素更为严峻的形势。在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领域,中资银行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使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而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却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完全施展,这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倍感压力。

四、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1.完善东部重点城市布局,加大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网点建设

2010年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巩固提升的一年,在各项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之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和谐的发展。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尤其是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必然会带动当地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追求金融资源为战略目标的外资银行必然会在完善东部重点城市网点布局的同时,加速对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融市场的开拓。而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将成为外资银行中西部布局的重点,同时安徽、内蒙古、广西、海南等省区有望成为外资银行青睐的新热点。

2.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速亚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

虽然亚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要迟缓于欧美银行,但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恒生银行、富邦银行、香港大新银行、马来西亚联昌银行等纷纷加大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而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以及EPA补充协议六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和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东南亚地区银行、香港地区银行和台湾银行都将加大对内地市场的渗透,这也是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影响力不断提高及于亚洲地区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亚洲银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所表现出的利益诉求。

3.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现象,即外资银行“下乡”,汇丰、渣打开设了多家村镇银行,而花旗也在湖北公安县、赤壁县和大连瓦房店等先后设立多家贷款公司,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为农村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非常单薄,这种尚待大力开发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4.业务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加大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在具体业务实施开展方面,未来外资银行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加强风险控制,同时会加速银行卡、个人消费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外资银行逐渐由多年来重点面向大型企业集团等高端客户的战略转移为亲民策略,这是因为外资银行认为中国中小企的融资困境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一方面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如果想加快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以此来破解网点稀少、客户资源欠缺以及存款和贷款额度的政策限制等方面的劣势。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全球网络和国际清算系统,帮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鹏.后危机时代欧美银行业的几个趋势.中国金融.2010(6):69-70.

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集锦15篇)
  • 下一篇:实习生教学工作总结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