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日语语言特征(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5 栏目:写作范文

日语语言特征篇1

本文基于影视作品以非言语行为--视线为研究对象,试分析了日本人在拒绝“邀请”及“依赖”的行为过程中的视线变化特征。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日本人在拒绝邀请时倾向于使用视线ONON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同辈之间的拒绝表现里。与之相比,日本人在拒绝依赖时基本不使用视线ONON的模式,而是使用OFFON模式等。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能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人的拒绝行为中的眼神交流的特征,使学习者在异文化交流中减少因非言语行为的不同而引起的摩擦及误会。

【关键词】拒绝行为;视线变化;邀请;依赖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拒绝行为的研究》(13YJA740039)。

引言

拒绝行为是有悖于对方的好意及请求的一种言语行为。拒绝行为本身带有破坏对方的心情及人际关系的危险性(施2006:45)。拒绝行为将受到说话双方的人际关系,亲疏关系等外在要素和拒绝内容本身的负担程度的影响。此外,发话行为的错误与发音、语法上的语言性误用相比更容易造成“失礼”、“没有教养”等人格层面的误解。(生驹·志村1992、p42)。因此,日语学习者掌握正确的传递拒绝意图信息的同时还能顾及对方的面子,不破坏双方间的人际关系的拒绝表现显得非常重要。

日语的拒绝行为研究从很早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森山1990,生驹、志村1992,马场、禹1994,目黑1994,小野、刘1995,任2002,施2005、2006,都、崔2010等)。之前的研究,内容上主要以二语习得,对照研究为视点,从谈话分析,异文化交流,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日本人及日语学习者的拒绝表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但是,先行研究里主要是以言语的“策略公式”的使用特征为线索对拒绝行为进行了分析,对于拒绝行为里的非言语行为的特征进行的研究相对稀少。属于相同文化圈的2人交谈时,通过语言手段能传达的信息仅占整体的35%(Birdwhistell 1970)。换言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进行交流时,人们无意识中使用的非语言行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先行研究主要采用了谈话完成测试法(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的问卷调查方式,角色扮演方式,电话录音,影视作品分析等方法。DCT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庞大数据,但是其搜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虽然角色扮演方法相比DCT方法更贴切实际,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并且上述方法存在观察不到“非语言行为”因素在拒绝表现中发挥的作用这一弊端。

1、研究对象

本文将基于影视作品(『私が恋できない理由①《我不能恋爱的理由》1部--10部500分钟),以非言语行为--视线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人在拒绝行为过程中的视线变化的特征。基于影视作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非言语行为也许有待探讨,但是电视剧里的登场人物及导演,编剧等都土生土长并深受日本教育的影响,因此演员的演绎应该能反应其国家特有的非言语特征。(任2002)

2、分析

关于视线交流的分类,本文遵循任(2002)里的视线交流的分类方式把搜集到的视线共分为以下八种模式。①视线ONON ②视线OFFOFF ③视线ONOFF ④视线OFFON ⑤视线ONOFFON ⑥视线OFFONOFF ⑦视线转换(出现三次以上视线变化时) ⑧把头扭向一边 。(视线ON是指看对方眼睛或面部的状态,视线OFF是指不看对方眼睛或脸部的状态;在本文中视线ON的部分用下划线( )来表示,视线OFF的部分用波浪线 来表示)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了16个拒绝场面。其中出现的视线类型有视线ONON 6次最多占整体的37、5%,其次是视线OFFON 5次,视线ONOFF 2次,视线转换2次,视线ONOFFON1次。关于视线OFFOFF,视线OFFONOFF及把头扭向一边的视线类型均未在本次调查中出现。考虑到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身份地位的高低有可能会影响其拒绝表现时的视线变化,因此也被加入到了考察范围里。下表为根据邀请和依赖的拒绝场面统计的结果。

表、拒绝邀请、依赖的统计结果

场面 利益 上下级关系 例数

邀请 双方 上下 3

同同 8

下上 1

依赖 说话者 上下 1

同同 2

下上 1

有1个例子是对于确认的拒绝,在本次调查中不列入考察范围内。

2-1关于邀请的拒绝场面

(1)总体数据

关于邀请的拒绝场面一共有12个,其中ONON6次,ONOFF3次,OFFON2次,ONOFFON1次,剩下的视线变化类型均没有出现。可以看出在拒绝邀请时日本人倾向使用ONON的视线类型。下面看一下本次调查中的具体例子。

(1-1)ONON

例1 A,B是夫妻

A:帰るんだったら、一緒に乗ってく?

B:ごめん まだ仕事あるんだ(视线ONON)(第二集29:11~29:17)

例2 A和B是同事,A是B的前辈

A:遊びにいきたいな藤井さんの家 週末に泊りで家飲みとかどうっすか?

B:断る(视线ONON)(第5集36:55~36:57)

例3 A,B,C,D,E是大学时代的同一个社团成员

A:あっ。そろそろ時間だけどどうする?二次会行く?

B:いいね!行こう行こう行こう

C:ごめん、うちそろそろ旦那帰ってくるからさ(视线ONON)(第一集11:07~11:10)

A:帰っちゃうの

C:ごめんね(视线ONON)(第一集11:10~11:12)

D:うちも親に子供見てもらってるからさ(视线ONON)(第一集11:13~11:15)

B:そっか大変だねえ

E:実はこの後彼と待ち合わせしてて(视线ONON)(第一集11:18~11:22)

例3是A对多个人的邀请行为,在会话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的拒绝行为,所以例3虽然出现在同一个会话中,但是计算数据时是按三个同辈之间的拒绝行为进行统计的。

根据上同下级关系来分的话,ONON里上级对下级的拒绝为1次,同辈之间的拒绝为4次,下级对上级的拒绝为1次。

(1-2)OFFON

拒绝邀请时共出现了2次视线OFFON并且两次都出现在上级对下级拒绝的时候。

例1 B是A的公司前辈

A:ねえ?タムさん この後飯行きません?

B:駄目。今日だけは駄目(视线OFF)今日うちの結婚記念日でさ 早く帰んないと かみさんうるさいんだよ(视线ON) (第一集 2:53~2:59)

例2 A是社长 B是职员 C是职员

A:社長も行きましょうよ

B:あ(视线OFF)俺はいいやみんなで楽しんでこいよ(视线ON)(第7集7:03~7:08)

C:まじですか 残念

(1-3)分析

如(1-1)所示在拒绝邀请时本文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视线ONON。但是任(2002)基于影视作品以非言语行为--视线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拒绝行为过程中的视线变化的特征时,得出日本人拒绝邀请时使用最多的是视线OFFOFF。而且视线OFFOFF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视线ONON,并解释日本人在拒绝邀请时会尽可能的避开对方的视线表达自己的意志。可是在本次的调查中视线ONON的频率最高,并且视线OFFOFF一次都没有出现。这和任(2002)里得出的结果不一样。

在本文得出的结果里视线ONON有4次是在同辈之间的拒绝里出现的,因此可以看出拒绝同辈的邀请时日本人倾向于正视对方。为了减轻正视时给对方带来的不快,日本人会使用道歉,说明理由等语言上的策略来进行互补。因为说明理由时正视对方会比避开对方视线更给人一种诚实的感觉,所以可以看出拒绝同辈的邀请时日本人更加注重诚实,并会用非语言和语言一同来表达自己的诚实程度。

通过(1-2)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上级拒绝下级提出的邀请时会先避开对方的视线,然后再正视对方。这可能是表述直接拒绝或带有拒绝意思的言语时,先避开对方的视线以免尴尬,然后再正视对方表明自己的拒绝意图。因为这次的数据较少,所以无法断言日本人上级拒绝下级时就一定会使用OFFON视线模式。

2-2 关于依赖的拒绝场面

关于依赖的拒绝场面一共有4个,视线变化分别是OFFON 2个,视线转化2个。关于视线OFFON的例子和拒绝邀请时的视线OFFON的例子相似,都是在表达拒绝意图的语句时,先避开对方的视线,然后再正视对方表明自己的拒绝意图,因此在此省略。下面主要分析视线转换的例子。

例1 A是「LIGHTING WORKS的员工 B是「STAR LIGHTS的社长,B希望A跳槽去自己的公司,下面是A拒绝B的跳槽请求的场面。(第9集42:03~42:15)

A:野口さん お疲れさまでした。

B:お疲れさまで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A:あのお誘いの件なんですが

B:返事聞かせていただいてもいいですか?

A:はい あの(视线OFF)声をかけていただいて本当に感謝しています(视线ON)。スターライツさんで自分の(视线OFF)力を試したいって思った気持ちに嘘はありません(视线ON)。だけど、(视线OFF)他にやってみたいことができました。掛け替えのない人と掛け替えのないことを(视线ON)

B:掛け替えのない人と

A:はい、本当に申し訳ありません(视线OFF)

B:後悔してももうチャンスはありませんよ

A:はい(视线ON)

B:頑張って

A: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视线ON)

例1是正式场合的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拒绝行为,所被拜托的事情的负担程度也很高,不是简单的拒绝吃饭那么随意的场合。所以说话者在拒绝对方时不仅在语言上及非语言上都十分注意。因为本文里的拒绝行为是包含谈话开始到拒绝成立为止的整个过程,所以把这个例子归入到了视线转化里,但是可以看出A拒绝B时并不是眼神飘忽不定,而是每一段话都属于OFFON模式,并反复多次。

而且一段话开始的时候说话者都是先避开对方的视线的。拒绝依赖的场合没有出现拒绝邀请时出现次数最多的视线ONON的模式,这有可能是邀请是受益于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行为,但是依赖是受益于依赖者单方,因此拒绝依赖就意味着要侵犯说话者原本能得到的利益,会破坏双方的关系,因此尽量避免使用误解程度高的视线ONON的模式。

总结

本文基于影视作品以非言语行为--视线为研究对象,试分析了日本人在拒绝邀请及依赖的行为过程中的视线变化的特征。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日本人在拒绝邀请时,倾向于使用视线ONON的模式,并且在同辈之间会更多的使用这种模式。此外,日本人在拒绝依赖时基本不使用视线ONON的模式。这可能源于邀请和依赖的利益的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因此日语学习者应该针对不同的拒绝场面,习得其特有的拒绝的言语及非言语特征。

本次调查的数据较少,并且只是针对拒绝表现里的非言语行为中的视线变化特征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分析,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能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人的拒绝行为中的眼神交流的特征,使学习者在异文化交流中减少因非言语行为的不同而引起的摩擦及误会。作为今后的课题作者打算将搜集更多的数据,分析日本人在拒绝行为中的言语及非言语的特征。

注释

①2011年秋季月九日剧,讲述了进入“恋爱超冰河期”的三位女性,如何寻找心中真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施信余 2006「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行動展開パターンに関する日台対照研究 : 女性友人同士の電話会話データの分析から国語学研究と資料 29, 43-54

[2]生駒智子·志村明彦 1992 「英語から日本語への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ー日本語教育79号,41-52

[3]任炫樹 2002「断りとアイ·コンタクト言語と文化(3),181-199

日语语言特征篇2

关于“副词+名词”(如:很女人)的结构,已经有不少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邢福义认为该结构的使用与句式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关,并且讨论了该结构可用不可用的问题。桂诗春则认为该结构的使用仅仅是一种语用策略,不符合汉语习惯的用法,甚至认为这类用法不能纳入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模式,都认为是不规范的用法。

1 转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都具有转喻的性质。Lakoff &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与转喻不仅仅是必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们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赖于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概念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

2 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2、1 “副词+名词”结构的搭配原则

副名搭配会受到一些原则的制约,例如,“很青蛙”、“很板凳”等几乎是不会出现。下面我们就对名词的凸显度、具体性、范畴层次性等因素对副名搭配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2、1、1 凸显度

特征凸显度高的名词在进入副名结构搭配中优先于特征凸显度低的名词。副名结构中名词具有的重要特征就是有较高的特征凸显度。副名结构是概念转喻的一种方式,涉及的范畴转指范畴相关属性,例如,to bus to school 涉及“工具到动作”(INSTRUMENT FOR ACTION)的概念转喻,to go to school这个习惯不如这个行为的方式by bus显著,因此行为的方式可转指行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同是名词, “很牛”、“很狼”的使用频率为什么会相对比“很鱼”、“很青蛙”更高呢,原因在于名词特征的凸显度不同。因为“牛”、“狼”的特征比“鱼”、“青蛙”的特征更明显,所以“很”和这些名词搭配时使用频率就会比较高。

2、1、2 具体性

抽象名词(如“很古代”“很风度”)表示人或物的指称意义相对最弱。表示性质的内涵意义相对最强。它不指向具体个体,而是指向一个类或集合,如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抽象名词不是典型的名词,带有明显的性质意义。”如:“他很哲理的想着”。哲理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内涵,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言语表达,但是人们心理都是能理解的,有了这样的内涵,副词与名词的结合就更自然,语义内容也更充实。

具体名词(“很乡村”、“很淑女”)表示可见可触摸的具体实体,具有较强的空间意义,进入副名结构的能力较抽象名词弱。如果是与人们日常关系密切的具体名词,就更容易进入副词+名词结构。如:“你的作品太泡沫”。“泡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这样的表达中,人们就很自然的会产生相关的联想。

专有名词 “很雷锋”所指的是唯一的个体,具有最丰富的内涵。专有名词一般是通过 “提高知名度”来获得类似于抽象名词的特征。如说到雷锋,人们就会想起助人为乐的品质;在专有名词的特征只有在被人所熟知后,进入副词+名词的结构就很容易了。

2、1、3 范畴层次性

副名结构涉及名词范畴层次的选择问题。范畴具有层次性,一般基本层次范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也最被人们所熟悉。能与副词搭配的名词经常是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 例如, 我们会说“很男人”、“很女人”,但几乎不说“很人”。这是因为男人、女人等是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且具有具体的范畴属性特征。

2、2 “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

从语用角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样的表达可取语用效果来满际需求,但是在语法层面上就造成了违规现象, 这种违规的言语的怎样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呢?

认知语言学认为“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解是借助于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来实现的。(沈家煊,1999)转喻概念(如部分代替整体)更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和谈话的方式之一。转喻思维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与现实世界互动而逐步形成的潜在意识和认知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也需要更新,观念也要变化。语言作为一种思想和表达方式,就需要我们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概念来认识和表达新思想、新概念。根据具体语境,可以在日常交际中通过转喻,来表达无数的新概念、新思想以满际的需要。副名结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很男人”、“特贵族”、“非常家庭”中“男人”、“贵族”、“家庭”就是转喻用法,是通过具体事物映射出这些具体事物的典型特征。所以,副名结构的认知理解是概念转喻的结果。

3 结语

“副词+名词”结构这种看似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反映了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懂成如、转喻的认知阐释、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4]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语言文字应用,1995(3):24-28、

[5]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7(1)、

[6]胡学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句法操作及限制条件、山东教学,2005(2)、

日语语言特征篇3

关键词:现阶段;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一、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口语化特征

和主持相比,播音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播音员需要借助文本内容以及独特的嗓音,及时将多样化的信息传达给听众,发音和声音必须有较高的吸引力。而对于主持人来说,主持活动大都在现场,需要熟悉活动现场整个流程,将各类节目特点及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专业素养以及现场掌控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在现阶段语境下,口语化已成为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播音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在具有亲和力的同时还要能走进广大听众的内心,能够愉悦他们的身心。表达语言的时候,要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力度、语速,同时要巧妙融入情感元素,有效满足听众、观众不同的需求。对于主持人来说,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文化水平等,不能照本宣科,要能够根据活动现场具体情况,巧妙“加工、处理”稿件语言,将语言以口语化形式传达给听众以及观众。比如《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爱要大声唱出来》等节目中,主持人在合理化加工相关稿件语言的基础上,借助“说”的形式进行主持,渲染出别样的活动现场氛围,极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不能讲各地区方言、伤风败俗的语言以及太随意的语句,要讲普通话,准确把握语调、语气,控制好自身情绪,赋予语言感染力,客观呈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更好地展现其口语化特征。

二、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时尚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大众的观念、看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对社会各方面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时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元素,是他们心中重要的评价准则之一,因此,广大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也有了全新的需求。电视电影界正处速发展的浪潮中,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也呈现出全新的特征,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时尚化特征,节目形式不同,其呈现的价值、传达的意义等也各不相同,是满足社会大众时尚需求的客观呈现,是对主持人特色风格、节目情趣的真实写照,也是吸引社会大众眼球的重要保障。播音员主持人想要吸引观众注意力,播音主持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特征,这需要巧妙利用新词语。时尚的播音主持语言大都来自网络,播音员和主持人也在不断利用部分流行网络用语,比如“累觉不爱”“吃瓜群众”“香菇”等。由于网络用语好坏都有,在使用的时候,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合理选择,促使节目更具幽默感。播音主持语言具有鲜明的时尚感,避免给嘉宾、观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播音员与主持人要结合节目类型以及内容,巧妙利用时尚网络用语,客观呈现自身个性以及生活品位,促使电视节目更受大众欢迎。《金星秀》节目红极一时,这和金星“犀利、时尚”的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收视率居高不下。可以说,在“时尚化”这一特征的作用下,播音主持语言也更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新元素,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提高了相关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三、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特征

在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变化,更多的创新元素被融入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说,受大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他们会根据电视节目特点、性质等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巧妙运用语言,营造一种别样的节目环境氛围,促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比如,《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开场时候,主持人华少利用较快的语速来展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湖南卫视的著名主持人何炅,在颁奖晚会中用幽默调侃的语言展现自己“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这些个性化特征都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为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灵活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巧妙而熟练利用多样化的语言,使其和不同环境有机融合,充分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以《我是歌手》为例,在总决赛直播现场中,由于某种原因,孙楠突然要退出比赛,工作人员对其毫无对策,而主持人汪涵却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尴尬,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时间合理调整下面的工作内容,同行及观众都对汪涵的随机应变与掌控现场的能力所折服,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呈现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

四、结语

在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具有的个性化、时尚化、口语化等特征,都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与进步的客观呈现,充分展现了播音主持的独特魅力,提高了播音主持行业的整体质量,有利于满足当下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多样化特征作用下,我国电视广播新闻行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作者:孙建敏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智兴、探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

日语语言特征篇4

关键词 角色语言 人物特征表现 社会特征 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64

The Ro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Characterized in Japanese

Anime "Magical Girl まどか マギカ"

LIU Jing

(Dalian Staff and Workers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3)

Abstract "Role language" by the Japanese scholar Goldwater Minti the concept、 This expression in animation and other fiction works often appear、 "Role language" given the role of "soci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The role of "soci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has enriched the "role languag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for the Japanese anime "Magical Girl まどか マギカ" in the role of language study, and concluded the ro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figures、

Key words rol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1 角色语言的定义

金水敏(2003)将“角色语言”定义为:日语当中存在着某些表达方式(包括词语,语法,表达方式,语调等),人们一听到这种话语,马上就能联想起某种特定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外貌、性格等;或者提到某种特定的人物的时候,人们也能够马上联想起他/她应该会说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役割Z”。

2 角色语言与人物特征表现的关系

西田(2010)认为,角色语言分为与真实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和与虚拟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特定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特定人物特征分为“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两类。所谓的“社会特征”是指与真实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特征;所谓的“个性特征”是指与虚拟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因为特定人物的“社会特征”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人物原形,所以使用的角色语言也就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形象。相反,特定人物的“个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人物原形,因此与其对应的角色语言就要为更加突出这个虚拟人物的个。

3 《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中的角色语言及其人物特征表现

3、1 动漫《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简介

故事发生在见泷原町,一个各项城市建设都相当前卫和富概念性的未来城市里,围绕着以就读于市立见泷原中学二年级的少女鹿目圆为主人公的,五位魔法少女的成长与冒险展开。因为怪物“丘比”会实现任何愿望,作为代价,愿望成真的女孩们要和“丘比”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女,获得魔法的少女,必须肩负起与魔女战斗的使命,并为了和魔女的战斗奉献自己的灵魂与生命。

3、2 主要人物的角色语言及人物特征表现

3、2、1 鹿目まどか

(1)(美ほむらに保健Sであることを言い当てられた雒妫

まどか:あ、あの、その、私が保健Sってどうして…

(2)(美浃丹浃、志筑仁美との会)

まどか:あのね、ゆうべあの子と簸沃肖腔幛盲俊ような…

(3)(美ほむらに魔法少女になることを止められた雒妫

まどか:ほ、ほむらちゃん!あ、あの、あなたはどんない事を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たの?

(4)(攻膜丹欷骏ュゥべえを庇う雒妫

まどか:だ、だって、この子、怪我してる。だ、だめだよ、ひどいことしないで。

鹿目まどか是主人公,中学二年级,家中有父母和弟弟四人。性格温柔,很为朋友着想,非常友善、平凡的少女,在朋友间有着很好的品格。虽然是主人公,她的话并不多,而且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鹿目まどか的角色语言很好地表现出她是一个说话嗦很多,没有长句子,往往词不达意,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人。当她成为魔法少女卷入战争时,她的角色语言依旧表现出没有自信、性格软弱的特点,但是由于鹿目まどか乐于助人,角色语言中又加入了成熟稳重的部分。

3、2、2 美浃丹浃と佐}杏子

(5)(教のk言にして)

さやか:そっちが後回しかよ。

(6)(ケ`キを食べて)

さやか:うん、めっちゃうまっすよ。

(7)(魔女の世界で)

さやか:うわぁ、来んな、来んな!

マミ:どう?怖い?2 人とも。

さやか:なんてことね`って!

(8)(さやか、ほむらとの殛Lにて)

杏子:チャラチャラ踊ってんじゃね`よ、ウスノロ!

杏子:妙なワザを使いやがる。

(9)(魔法少女の秘密をいた雒妫

杏子:テメエは…何てことを…!ふざけんじゃねえ!

美浃丹浃是鹿目まどか的同班同学,与鹿目まどか和志筑仁美是好朋友。性格阳光活泼,开朗健康,重友情,实际上是个很单纯可爱的女孩子。喜欢思考,说话极具哲理性。佐}杏子是从其他城市来的魔法少女。为人霸道、自私自利、不信任他人,喜欢争强好胜、吃东西。说话方式像男孩子一样粗暴、野蛮。她们二人的角色语言的共同点就是喜欢使用男性用语,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是直性子,非常不注重日语中的委婉表达,常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美浃丹浃还是一个中学生,她的角色语言更接近现实中偶尔说些粗话的学生。而佐}杏子已经不是学生了,她的角色语言中尽是男性用语,而且有很多脏话和粗话。在现实中这样的女孩很难找到原形,为了使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佐}杏子的角色语言中加入了更多的个性特征。

3、2、3 巴マミと美ほむら

(10)(まどかとさやかを魔女から救う雒妫

マミ:危なかったわね。

(11)(魔女との殛L中)

マミ:大丈夫、けるもんですか!

(12)(マミとほむらとの会)

ほむら:その 2 人の安全は保障するわ。

マミ:信用すると思って?

(13)(まどかとほむらの会)

ほむら:あなたは自分をめすぎているわ。

まどか:え?

ほむら:あなたを非yできるものなんてlもいない。いたら、わたしがSさない。忠告、き入れてくれたのね。

まどか:うん…。

まどか:わたしがもっとはやくにほむらちゃんの言うことをいていたら…

ほむら:それで巴マミの\命が浃铯盲郡铯堡袱悚胜い铩¥扦狻あなたの\命は浃à椁欷俊1 人が救われただけで、わたしはうれしい。

巴マミ是鹿目まどか、美ほむら、美浃丹浃的学姐,也是她们的魔法少女导师。性格成熟、稳重、坚强,但内心懦弱害怕,总希望有人陪伴在身旁。常以学姐自居,经常教训学妹。美ほむら是转校生,鹿目まどか的同班同学,试图阻止鹿目まどか成为魔法少女。性格内向、温柔、冷静,成绩优秀、喜欢运动。不善言辞,态度冷漠,经常独来独往。由于巴マミ是学姐,而且成熟女性特征明显,因此她的角色语言中常使用长辈教训晚辈的语气,喜欢使用成年女性语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姐姐。而美ほむら这个人物,因为要隐藏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角色语言虽然也使用女性的说话方式,但却不使用终助词,多使正式场合的用词,话语中很少掺杂个人感情。现实生活中的中学生即使有太多的秘密也不可能使用这种说话方式,这种角色语言的设置,更加丰满了美ほむら这个人物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的个性特征。

3、2、4 志筑仁美

(14)仁美:あら、もうこんなrg?ごめんなさい、お先に失礼しますわ。

さやか:今日はピアノ?日本舞踊?

仁美:お茶のお稽古ですの。もうすぐ受Yだったいうのに、いつまでAけさせられるのか。

さやか:わあ、小市民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

(15)(まどかにして)

仁美:まどかさん、本当に美さんとは初面ですの?

(16)(まどかとの会)

仁美:あら、鹿目さん、ごきげんよう。

まどか:ねえ、どうしちゃったの?ねえ、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たの?

仁美:どこって、それは…ここよりも、ずっといい鏊、ですわ。

まどか:仁美ちゃん。

仁美:ああ、そうだ、鹿目さんもぜひご一wに。ええ、そうですわ、それがすばらしいですわ。

志筑仁美是鹿目まどか、美浃丹浃、美ほむら的同学。性格沉稳、冷静、非常友善的大家闺秀。擅长钢琴、日本舞蹈、茶道。对朋友说话经常使用敬语及郑重表现,甚至连称呼好友的名字后面都要加上“さん”。志筑仁美的角色语言把她定位在典型的日式公主身上,「ごきげんよう、「~わ的表达方式,是她的个性特征的很好的表现。

4 结语

角色语言是为角色的人物特征表现服务的,角色的人物特征表现也丰富了角色语言,甚至很多动漫中虚构的角色语言也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语。本文通过考察日本动漫《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中的角色语言,总结出了其中的角色语言及其人物特征表现,今后将在此方面做出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水敏、『ヴァ`チャル日本Z 役割Zのi、岩波店,2003、

[2] 金水敏、『役割Z研究の地平、くろしお出版,2007、

[3] 定延利之「キャラクタは文法を浃à毪、シンポジウム「役割・キャラクタ`・言Zk表Y料,2009、

日语语言特征篇5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要提高日语会话能力,绝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它要求对语言所传承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学会转换思维,掌握异国文化氛围中人们的思维及言行特点。

一、了解日本文化特色,掌握语言心理

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外化,无一不打上文化的烙印。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尤为突出。日本文化首先汲取的是我国的儒教,形成了儒家文化,后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著名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与刀》中认为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其文化特征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的特点是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十分谨慎,上下、内外关系泾渭分明,对不同关系的人采用不同的措辞。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与人交往时非常拘谨,言词小心翼翼、闪烁其词。目的是为了不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试探对方的心理和态度。在他们看来,坦白的言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它易使说话者采取明确的立场,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从而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熟人之间也经常使用“恐怕是这样的吧?”“我是这样考虑的,你看如何呢?”来委婉地征求和试探对方的想法,逐渐缩小意见差距而求得一致结论。

二、理解语言内涵,掌握日语会话特征

1、委婉、含蓄。日语会话特征之一是委婉含蓄、随声附和。“是”“嗯”“是吗?”给人的印象是“你说得对”“我明白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礼貌之举,并非一定赞同对方的观点。在拒绝对方时,我们中国人往往直截了当地回答“不”或“不用了”,但日语中很少或不用“不”这种否定的词汇,以免伤害对方。习惯上先用“是”“行”,然后再用“稍微”或“不巧”之类的词婉拒。

2、句末多重否定。日本人说话时优先考虑的是听话人的感受,说出的话尽量能让对方愉悦地接受,即使是上级也不会对下属采用直接的命令方式。因此经常使用“可否……”“我觉得……”“或许……”“不是……这样吗?”等表达方式,并常常用多重否定形式缓和语气。这常常使学生如坠雾中,难以理解,不知其所云。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的句式加以分析,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规则,学会判断,首先确认该句含有几重否定。一般情况下,单重否定后加表示疑问的终助词时为肯定,双重否定为肯定,后再加疑问助词又变为否定,三重否定亦为否定,疑问助词接否定后代表一重否定。这样学生就不易混淆,能够理解并应用自如了。

3、敬语的使用。“谨言慎行”的文化特征使日本人在交流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词,同样内容的一句话,谈话的对象不同用词亦不同,长幼分明、内外有别,明显的标志是敬语的使用。“敬语”可谓人际交往中的剂,它体现了使用者的文化素养。恰如其分地使用敬语,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会话双方的亲密关系,反之,会给对方以敬而远之的感觉,造成失礼的现象,甚至会破坏双方的关系。因此把握敬语的 “适度”原则至关重要。

敬语的正确使用历来是日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以郑重语为主,让学生使用郑重体和美化语,进而利用场景会话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敬语的使用效果。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恰当地选择使用尊他语和自谦语的表达方式,循序渐进地把握敬语的‘度’。例如学习“吃饭”的敬语时,设定场景让学生练习。简单的一句话,在日语中可以演绎出多种表达方式,对长辈、对同辈、对晚辈,根据亲疏关系说法不一。设定场景,反复练习能够减少学生的误用现象。

4、省略句式的掌握。由于有男女用语的区别和敬语的存在,日语会话变得简洁、精炼,大量使用省略形式。会话中,人称代词极少出现,听话者会根据语境判断出来。各种句子成分也均可省略,最多的是主语和谓语的省略现象。另外还有语音脱落、约音、连音等,给学生的听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会话技巧、根据语境正确判断,能清楚被省略的成分,抓住句子的主要脉络。

5、寒暄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里,日本人经常使用固定的寒暄语,特点还是委婉、含蓄。例如送他人礼物时,习惯上采用谦虚的说法“这是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请您收下吧”。宴请宾客时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也要说“什么也没有,请用吧”,回答时一定要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久未相见的朋友见面要问候:“久未相见,您身体好吧?”回答一定是:“托您的福,很好。”路上遇到熟人时的习惯问候是:“您出去吗?”“是的,到那边去一下。”

这些寒暄语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表示对他人的关心,而不涉及具体内容。刨根问底触及他人隐私是日语会话之大忌。理解寒暄语表达方式,学生在应用时就会非常自然,恰如其分地使用,否则会觉得做作,无所适从。

三、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一种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特征的掌握极大推进了语言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以文化为支撑的教学法,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传授给学生,加速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体现在:开阔了学生视野,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掌握其语言心理,避免误解;增进理解,掌握日语表述特点;排除母语干扰,避免误用;语言的使用更符合日本方式,使交流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时,只凭母语的猜测与理解是不行的,必须学会转换思维,掌握日本人语言心理及会话特征。在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随着教学的推进,有意识地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从语言特别是会话中感受文化氛围,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交际方法,增进对语言的理解。这是学好日语、提高交际能力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迪克特、与刀[J]、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约翰・内森著,周小进译、无约束的日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弗・普罗宁可夫著,赵永穆译、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3、

[4]佐佐木瑞芝原著,陆泽军编译、日本事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日语语言特征篇6

【关键词】英语口语 话语特征 语用特征 语法特征 词汇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47-02

【Abstract】Too much work and research have done on written English, but the research on spoken English is still in the priliminary stage、 On the basis of A Grammar of Speech, and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olloquialism are extra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at is,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English、

【Key words】Spoken English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语言是主要的交流媒介,写作次之。然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很少触及口语的研究。当今社会,口语的熟练程度,特别是流利程度通常被视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自从1978年第一版《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引发了对口语研究的重视以来,口语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口语语法的特征仅作一试探性的总结。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语用特征、语法特征及词汇特征。

一、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

日常交流中的口误、停顿犹豫经常困扰着说话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像书写,说话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计划要说什么。正如Douglas Biber等人在《朗文口笔语语法》一书中提到,话语的显著标志就是不流利,口误,重复,修正以及混乱。

1、犹豫停顿

犹豫停顿被视为口语交际中一种正常的不连贯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时间的不充足迫使说话者自发地说话,所以停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erm,uh,so,well,okay,沉默等等。

2、重 复

从心理学角度说,话如果说得太流利会让人觉得像是在读书。成功的交流不一定完美的没有任何重复,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重复都是正常的。根据对“朗文口笔语语料库”的分析,大多数重复是词汇的重复,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Tom is is is…”。

3、修 正

在实际交谈中,说话人可能停下来并且修正不合适或者错误的说法,比如“Eh, walk along this street, then turn left…right…”。

4、混 乱

混乱指一个句子或分句的开头与结尾词汇不一致的一种现象。有很多类型的混乱,比如:代词、动词、时态,数的混乱等。

5、不完整性

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可能因为未能继续谈话而稍做停顿。根据语法不完整的原因,可将语法的不完整归结为以下四类:说话者引起,听话者引起,说话者与听话者之外的干扰,以及这三种类型之外的因素。

二、英语口语的语用特征

语言是一套用于人类交流的随意的发音符号系统。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功能:意念功能,人际关系功能以及语篇功能。[7]

1、临近与优先

日常交谈中,一些类型的话语通常成对出现,比如,问候与对问候的回应,疑问与回答,邀请与接受/拒绝。邀请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绝;要求可能得到满足,也可能被拒绝。肯定的表达形式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否定的形式则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

2、模糊指代

模糊指代是在日常交谈中为了避免过多解释而使用的一种说话技巧。通过直接的方式,说话者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更多的内容,这是一种省力的做法。通常使用的模糊言语有 kind of, sort of, like, something like that等。

3、感情表达

日常交谈中的插入成分如thanks,please,bye,would you,could you和sorry等表达都标示了说话人的感情。这种感情表达的言语可分为四类:亲昵的称呼,如darling/honey等;专业的头衔,如Professor,Doctor等;尊称,如Sir,Madam;熟悉的称呼,如Mike是Michael比较熟悉的称呼。

4、方 言

语言通常能表明说话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通常对“方言”的定义是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在社会和政治上受另一个说不同语言的团体统治的一个团体所说的母语。”可根据说话者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地理位置等来对方言进行分类。

三、英语口语的语法特征

英语口语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不正式性及不标准性。不正式性与传统习惯紧密相连,不正式是指它与传统习惯背道而驰;不标准与语言的影响相联系,它指与标准类型不同的语言类型。交际中,省略、词的缩约、时态和数的不一致都是不标准的表现。

1、省 略

省略指对完整的语法结构中某个或某些单词的省略,例如,(Do you)Want a drink? 括号中被省略的部分包含了一些新信息,但是这种新信息在交谈中通常都被省略。

2、词的缩约

缩约是指一个或几个单词的简短形式。在英语中,系动词“be”、情态动词、助动词通常都用缩约的形式,比如人们常用“aren”或“ain’t”来代替“am I not”。

3、语法中的“数”

英语中只有两个数:单数和复数。在英语句子中要保持数的一致,这种一致被叫做一致关系。[7]然而,这种一致关系不总是严格地被遵守。有许多这种类型的例子,如“He don’t know”,“There was her words”等。

4、时 态

英语中有两种时态和两种体: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进行体和完成体。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时态和两种体形成不同的结合。由于交谈的缺少计划性,使说话者更倾向于选择简单而不是复杂的结合。

四、英语口语的词汇特征

张韵斐在《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一书中根据用法的不同层次将英语词汇分为五类:常用类,文学类,口语类,俚语类和专业类。[8]在日常非正式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不准确的词汇、动词短语或俚语,从而使自己说的话符合场合。在口语交际中,日常词汇更受欢迎,学究气的词汇是不受欢迎的。

1、常用词汇

英语本族语说话者在日常交谈中更喜欢用普通词汇。下面两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文学词汇和日常词汇在风格上的区别:

(1)When his dad died, Peter had to get another job、

(2)On the decease of his father, Mr、 Brown was obliged to seek alternative employment、

第一句话中使用了普通词汇,第二句中使用的是正式的词汇。第一句话可能是非常熟悉彼得•布朗的人说的,第二句话则很可能是在非常正式的文章中的用语。

2、有限的词汇

根据语言学研究,顺畅的日常交流只需要英语一百万词汇中的五千词汇。英语国家语料库中口语和笔语的词汇量比例为1∶9。由此可见,相对于笔语的海量词汇而言,口语词汇量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在口语的有限词汇里,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do,want,go,good,well,e这些词汇就经常出现。

3、意义辐射

尽管口语词汇有限,这并不代表传递的信息很少。一些简单的词汇具有多个含义,这保证了信息的成功传递,这种一词含有多个含义的现象也叫做“多义现象”,这种含义的发展过程就叫意义辐射。

4、抽 象

日常交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传递信息,往往避免过于具体地表达意思。正如前两部分讲到的:日常词汇有限,很多简单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所以它们能够覆盖很大的意义范围。例如,日常所用的短语“to be on”用法就很广泛:

(1)The fashion show is on、(has begun)

(2)The water is on、(is boiling)

5、不准确的词汇

在日常交流中,不必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能使别人感觉自在和放松。在交流中,语言环境可以使意思非常明显,正如下例所示:

A: How do you like Xi’an?

B: I doubt if I’ll like it but I like where it is、

在上例中,“where it is”指的是“西安所在的地方”。“西安所在的地方”在意义表达上的确很精确,但是如果在随意的交谈中这样说很容易使气氛紧张起来。

6、动词短语

常用的英语动词可以和其它的介词、副词连用(或者同时与介词、副词连用)构成动词短语。其中常见的单音节活跃的动词如bring,call,get,give,go,keep,look,make,put,set,take,turn,work等。在日常交流中,动词短语比它所对应的动词更受欢迎,如,在比较随意的交谈中“can’t put up with”就比它所对应的“endure”更受欢迎。

7、俚 语

俚语被定义为“具有滑稽的,禁忌本质的语言,词汇或者短语。”俚语产生于一些特殊的场合,或者一些对标准词汇的不规范使用。如“beat it”和“cop”在日常交流中比它们对应的正式用法如“go away”和“policeman”更受欢迎。俚语可以使谈话更加生动,也能使说话者加深友谊,更加亲近。

五、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功能、语法、词汇四个方面提取了英语口语的特征。这些特征并不能穷尽英语口语的所有特征,但至少提供了一些标准,据此用以区分口语和笔语。当然,要得出更加合理和完整的英语口语特征,还有更多的工作有待完成。

参考文献

1 Brazil, David(1999)、 A Grammar of Spee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Douglass Biber, Stig Johansson, et, al、(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Beij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Halliday, M、A、K、(200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Lemmens, M、, and Wekker, H、(1991)、‘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s and grammar in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5 Svartvik, J、(1982: 167~177)、 The Segmentation of Impromptu Speech, in Enkvist(eds)

6 薄 冰、新编英语语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日语语言特征篇7

一、 汉语和斯瓦希里语语言特点对比分析

(一)汉语的语言特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约15亿使用者。从语音方面来讲,音节的界限分明,声调有高低变化,语调抑扬顿挫,没有复辅音,无长短音,元音占优势,因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从词汇方面来讲,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现代汉语造词方法灵活,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从语法方面来讲,形态变化少,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采用“主+谓+宾”的句型结构,修饰词位于中心词之前,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量词丰富,有语气词。

(二)斯瓦希里语的语言特c

斯瓦希里语属于尼日尔―刚果语系,大西洋―刚果语族,班图语支,全世界约2亿使用者,主要通用于非洲东部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部等国家和地区。从语音方面来讲,斯瓦希里语只有a, e, i, o, u这 5个元音,没有声调,有复辅音,有长短音,重音位置是固定的。从词汇方面来讲,斯瓦希里语单词以多音节为基本形式,名词词汇较为贫乏,有时需要用多个名词词组表达一个斯瓦希里语中不存在的名词。由于非洲东部毗邻印度洋地区曾经沦为阿拉伯国家、葡萄牙、德国和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来自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借词较多。从语法方面来讲,名词的词类、单复数、前缀、中缀等变化复杂,动词的变化形式较多,采用“主+宾+谓”的句型结构,修饰词位于中心词之后,量词贫乏,有语气词。详见下列表格: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和斯瓦希里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二者之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二、 影视剧外译的语言特征

影视剧反映的是生活,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影视剧中的语言也必定是丰富多样的。影视剧制作的目的就是让大众接受和认同,其中的对白是受多重语境制约的,而且必须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更具视听审美的特征。因此,影视剧外译的语言特征应该具备以下四方面:

(一)社会性

“话语类型学认为,人类社会活动领域是由千差万别的活动类型组成的,与这些互动类型相对应的是不胜枚举的话语类型。可以说,有多少种人类社会活动类型,就相应地有多少种话语类型。”[1]

话语类型具有规范性。人类的社会活动不是随意的、无序的,而是服从一定的社会规范。话语作为社会活动,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规范。“人们常说,到什么时候要讲什么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某一种话语类型既是活动的标识,同时也是规范的标签。”[2]因此,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情绪状态等都会影响人物的语言,所以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也会随着以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影视剧语言的社会性,也就是说,社会活动要符合社会规范。

(二)大众性

影视剧属于大众传播,其语言必须满足大众的口吻,而谈话体的特征符合视听的原则。从语篇特征看,影视剧对白具有简洁精练的特征。“从表达习惯看,影视剧的对白使用日常话语多,即使是科幻片、儿童动画片也往往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讲的是世俗的话语、反映人情世故、富有生活哲理,这也符合大众化的特征。这是由传播的大众性所决定的。”[3]

影视剧语言是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言,影视剧就成了“默片”。影视剧语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可观性,提高了影视剧的接受度。影视剧语言一定要与观众的日常语言习惯相符,也就是说要“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观众产生共鸣。这就是影视剧语言的大众性,即日常话语符合视听原则。

(三)语境性

“按照语境适应论的观点,在运用语言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语境的制约,或者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着语境。语境适应既包括宏观的要素,又有微观的成分。从宏观上讲,语言或言语必须适应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等因素;从微观上讲,语言还必须适应语音语境、词汇语境、语义语境以及语法语境等因素。”[4]

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语言是有区别的。例如,20世纪50年代、90年代、21世纪,生活在这三个时期的人们是分别生活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改革开放之后和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的,他们的话语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东北男人、上海男人、广东男人的日常生活话语在语音、词汇、节奏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因此,影视剧语言的语境特征也就是情景会话要满足语境条件,这是影视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戏剧性

“影视剧的语言虽然不像戏剧语言那样夸张,但是戏剧性仍然是其本体特征,也就是说它与戏剧语言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5]

影视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差异,除了表现在造型、动作等方面,他们的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标签。因此影视剧语言不能平铺直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人物性格将其语言个性化、形象化或哲理化。

以上四点是影视剧外译的语言特征。在影视剧翻译中,由于语言的差异,译者往往会采取直译,即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方法,结果就会出现问题。下文将分析中国电视剧在斯瓦希里与外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借鉴影视译制理论探讨其解决方法。

三、 中国影视剧斯瓦希里语外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进行影视剧翻译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中的人物对白。译者需要把一种语言翻译、转换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若想达到“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传神”的目标,使配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作品、贴近剧情,那么影视剧脚本的翻译就需要做到生活化、性格化、情感化、风格化,同时还要注意源语言和目标语在节奏上的异同之处。下面我将从表达生活化、人物性格化、节奏一致性以及其他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表达生活化

“所谓表达生活化,指的就是语言贴近日常口语、贴近百姓口味。影视剧的对白稍纵即逝,如果生涩难懂,就会影响普通观众的理解。从艺术感染的角度讲,语言跟日常话语接近,就显得熟悉、真实,如果跟百姓生活疏远,就显得陌生、虚假。”[6]

现以坦桑尼亚AZAM电视台员工合作翻译的《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段为例来作分析。

董桂兰(吴越饰)临终前在病床上与丈夫王德清(张国立饰)和两个孩子说话,她对小登说:“我们在一起是缘分,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一直要做一个快快乐乐的孩子。”

翻译评析:译文1是根据汉语词对词直接翻译成斯瓦希里语的。大致意思为:我们很幸运能够在一起。别管以后发生什么事,你要做个快乐的孩子。译文2在翻译第一句时做了一些修改,大致意思为:上帝把我们聚在一起。别管以后发生什么事,你都要快乐。比较两个译文,译文2的翻译要更接地气。因为坦桑尼亚全国人民都是有的,大约45%的人信仰基督教,5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在斯瓦希里语中,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人们称“上帝”时,大多使用Mungu这个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做事时时处处都会提到上帝,因此,在翻译“我们在一起是缘分”这句话的时候,把让我们在一起的原因归结于上帝的帮助,是非常符合当地人的思维习惯的,因此译文2真正地做到了“表达生活化”。

(二)人物性格化

“所谓人物语言性格化,指的就是语言贴近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是给人物‘贴标签’,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身份’,使观众‘闻其声,便知其人’。影视剧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往往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译制片要再现人物性格,就要做到‘言如其人’。”[7]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根据影视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他们在语速上会有快慢之分,在音高上会有高低之分,在用语习惯上会有礼貌粗鲁之分,在语言内容上会有幽默乏味之分等等。在翻译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说的话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刻意添加一些容易出现的语法错误,因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因此,这样的翻译更能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物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三)节奏一致性

影视剧中的对白跟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生活中的话语往往是随意的,而演剧中的语言则更精炼、更上口、更有节奏感。“译制界常说的行话‘对口型’或曰‘声画对位’,其实就是‘对节奏’,指的就是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寻找节奏对应。”[8]

由于汉语的词汇量远远大于斯瓦希里语,且语言丰富程度较斯瓦希里语更高,因此汉语用五、六个字就可以表达的意思,斯瓦希里Z则可能会用更多的词来表示,或者说翻译之后的斯瓦希里语会有更多的音节。这种情况就会给后期的配音工作带来困难。比如:“记者”这个词,汉语只有两个音节,而翻译成斯瓦希里语的记者是“mwandishi wa habari”(意为:写消息的人),共有七个音节。两个音节和七个音节的节奏差异可想而知。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不仅需要看脚本,更需要看亲自观看电视剧。本着负责人的态度,脚本的译者要根据电视剧中演员的语速、口型及情感等因素进行翻译,必要时可以进行概括性的翻译甚至再创作。

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小林(许亚军饰)向元妮(陈小艺饰)倾诉衷肠时,拉住了元妮的手,元妮说:“把手松开。”

翻译评析:译文1的“Achia mikono yangu、”(意为“松开我的手”)是在尚未观看原片时翻译的。这句斯瓦希里语一共有八个音节,但是汉语的“把手松开”只有四个音节,因此配音演员在配音时,时间和口型上就显得非常紧凑。在观看原片之后,译者将斯瓦希里语的翻译改成了“Niachie、”(意为:“放开我”)这句斯瓦希里语共有四个音节,正好符合原剧中演员说话的音节数量,配音时也更符合演员的语速和台词长度。因此译文2充分考虑到了“音节数”,在节奏上更加贴近原片。

四、 中国影视剧“走出去”及其在非洲的传播

2012年下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又名“1052”工程),每年拨出5000万元,旨在从全国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精心挑选10部电视剧、52部电视电影、5部动画片、4部纪录片、使用6种语言――英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进行译制、配音,供非洲国家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播出。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行动计划(2016-2018)》更明确指出:“向对方国家电视播出机构提供影视剧,探讨建立长期合作模式,继续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影视节展,积极开展纪录片、影视剧鹅联合制作。”

“基于海外视野,以成功“走出去”的中国题材影片的海外传播与研究为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特质,必将对今天中国电影更健康更全方位的“走出去”大有裨益。”[9]以中国影视剧在坦桑尼亚的传播为例,首先,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的国语,全国的老百姓不论是否受过教育,全部都会说斯瓦希里语。接地气的语言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因此外译为斯瓦希里语的影视剧无疑比外译为英语的影视剧更受坦桑尼亚人民的欢迎。其次,影视剧的题材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坦桑尼亚的本土文化,那么在影视剧的选择方面就会更有针对性,老百姓在收看时才会产生共鸣。最后,也是前文提到的,翻译和配音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影视剧译制的水平。

目前很多中国影视剧的斯瓦希里语外译工作是由母语是斯瓦希里语的坦桑尼亚或肯尼亚人完成的,他们的斯瓦希里语水平肯定能够保证,但问题是他们不懂汉语,所以他们是在将汉语翻译成了英语之后的版本的基础上,由英语译成的斯瓦希里语。这其中经过了二次转译,翻译效果必然会打一些折扣。通常情况下,中国影视剧的斯瓦希里语外译工作是由从事斯瓦希里语工作的中国人开展的。但是由于斯瓦希里语不是国人的母语,所以翻译后的斯瓦希里语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而且很多时候中国人并不熟悉坦桑尼亚当地人的那些接地气的表达(俗称“街头斯语”)。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先由中国人根据中文脚本译成斯瓦希里语,再由懂汉语的坦桑尼亚人或肯尼亚人进行修改。

日语语言特征篇8

关键词:新社会文化背景;蒙古语诗歌;语言艺术特征

一、诗歌艺术口语化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蒙古族诗人时常会将叙述以及抒情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以此将新时期背景下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心理以及生存现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那个一味歌颂、赞扬的时代已经终结,人们喜欢在宁静的状态下思考,发散思绪,而这便使一种新的具备原生态口语化特征的蒙古诗歌类型衍生了出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如:在《及时雨》(巴•宝音贺希格)中我们能够看出:诗歌有着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其是对日常生活情境最真实的描述,原生态的用词是真实情境的再现,又如蒙古族诗人吉•青格勒的很多诗歌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杏花》、《宝日浩特》等)。口语化诗歌是诗人对日常生活情境中鲜明、具体事物的总结,是热爱家乡的直白表达,通过简明直接的手法阐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将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全部浓缩在清晰朴素的结构形式之中。

二、诗歌艺术大众化

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语诗歌,表现的更加大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化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们为了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慢慢走向城市,身处于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有新的文化袭来,自然免不了受到各种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蒙古语诗歌创作方式,使其更加偏向于大众化。每一座城市中心都能够被看作是这个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集中区,在这个文明的中心地带,是文艺青年、知识分子最喜爱、最向往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批佳人才子,这里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当有新的诗歌主题出现,自然会使原有的创作空间得到拓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等描绘,而这也使新时期背景下诗歌创作朝着大众化与平民化等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艺术,当诗歌主要的表现形式被大众化语言风格所取代,原有的歌唱踌躇、赞颂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从当代蒙古语诗歌创作的手法看,一味的抒情和歌颂生活、土地一级祖国的方式已经被直白的事件陈述、场景排列等方式所取代,原本呆滞的诗歌形象慢慢变得生动活泼,转而出现“有情有味”的意象,这便是大众化蒙古语诗歌主要的语言艺术特征。要想如实地将生活情境反映出来,就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如:包•乌尼尔所描述的思念远方人儿时“心儿沉浸在那,老哈河水柔波中”,这便是对生活、对思念最真实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事物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角色或位置存在,要想准确找到这一“位置”,就必须在大众化语言的结合下进行,当生活中存在的丑恶事物融入诗歌语言中,那么原本华丽、高尚,歌颂美丽意境的诗歌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丑恶与灰暗。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或物,诗歌所反映的也不应当全是善良与美丽,只有中间夹杂着丑恶与灰暗,才能够反映出最真实的生活。生活有很多面目,我们只有全面而正确的对语言本质进行了解,才能够更充分和具体的将存在于其中的有机统一性认识到,只有华丽的词藻被丢弃,脱下伪装者的面衣,才能够将最朴实无华、最原生态的生活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熟读蒙古灵魂诗人道日那腾格里的诗歌,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当下最真实的人民生活,冲破诗歌被禁锢很长时间的语言模式,才能够将更加大众化的诗歌载体创作出来,才能使现代化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以及艺术特征得以见天日。

三、诗歌艺术乡土化

民族情感的承载来源于诗歌,千百年诗歌的传唱是对伟大民族最纯真的记忆,通过诗歌才能够获得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印象。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现是地域文化的回归。诗歌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风格的沉淀和情感的迸发。在诗歌创作中,每一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追求,我们将其视作是一种民族文化觉醒的原动力。新时期背景下,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形似逐渐向着特色乡土化方向转移,并且以群体的方式不断涌现着,如:锡林郭勒诗群、科尔沁诗群以及巴林诗群等。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打开的不仅是经济世界的大门,还有政治、文化等世界的大门,当世界文化侵入,蒙古诗人在创作中难免不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本民族的诗坛慢慢开始分化,有守旧派,也有先进派,当创作的环境逐渐变得宽松,诗人们审美的追求以及创作的对象就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旦文化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复苏便意味着传统诗歌创作体裁被打破,多样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奔腾而至,在大众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蒙古族诗人们反而倾向于回归乡土化,更思念那个梦中出现的地方。如:锡林郭勒诗群总是营造出草原中万马蹦腾的景象,朗诵诗歌我们仿佛能够呼吸到来自草原的空气,大部分的诗歌所展现的是游牧生活的惬意、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美丽的草原风光,策马奔腾的汉子,诸如:起来吧,我的诗歌;喂,天都亮了!起来吧!科尔沁诗群则喜欢用朴素的情感以及沉重的笔调来抒发游牧民族的苦难与无奈,描绘最多的是文化的伤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就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族诗坛而言,这是新的语言审美形式。熟读科尔沁风格能够了解到,诗歌中总是充斥着英雄情结、生活苦难以及农耕文化等色彩,这是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祭奠,是原始生活的崇拜,如:房间内的油灯下,满屋节日气氛,外面的爆竹声声,铁锅中炒米般的热闹。巴林诗群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对巴林经验以及文化进行描绘,诗歌中所显露的是巴林地域性风格,字里行间都表示着对蒙古族语言的喜爱、崇拜以及传统文化眷恋等情感,总之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世间美好事物的期许。如: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声音,没有污垢,没有尘土,出奇的洁白,是雪停了吗,望向天际。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们长时间额生活沉淀,是智慧结晶,源自诗歌中的语言艺术,是诗歌语言艺术性最独有的一种展现形式,在新时期背景下,蒙古族诗坛开始变得多样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创作方式以及语言艺术形式,其中诗人们经过长期的文化精神以及生活环境总结,将契合于文化传承的乡土化、口语化以及大众化的诗歌语言艺术特征展现了出来,使得本民族语言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参考文献:

[1]白图亚、新时期蒙古语诗歌语言艺术特征阐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60-163、

[2]白图亚、论新时期蒙古语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D]、内蒙古大学,2010、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 下一篇:小学生优秀事迹自述(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