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6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1

一、应用热量公式直接计算

此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理解热量公式中的“温度”。在热量的计算中,“温度”有三个含义,即初温、末温、变化温度,例如:金属块的温度从20℃升高80℃,“升高”与“升高到”的含义是不同的。“升高”的含义是表示物体在初温的基础上温度升高了多少,它等于末温与初温之差,即变化的温度;而“升高到”却表示的是物体吸热后的末温。做此种习题时应将二者的区别讲清楚,避免出错。

二、(a+水)吸热,(放热)计算

此种类型的题目,由于辨别事物时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遗漏a物质也放热,吸热,在练习中应强调这一点。

三、热量计算中的利用率

例如:热水器采用电加热方式工作时的效率为70%,要使120千克的水由15℃升高到45℃,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耳?在分析时,如果把70%作为η=70%处理,恐怕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在遇到这种问题时,让学生先理解谁是有效利用的能量,谁是总能量,再将其与百分数写成关系式,即总量×效率=利用量,作为其中一个已知条件使用,学生则能很容易的根据这一已知条件,找到求未知量电能的公式W电=Q水/70%,求出Q水吸收,电能即可求出。

四、热量计算中的混合问题

例如:要配制m=10kg,t=60℃的温水,现有足量的t1=15℃的水和t2=90℃的水,则应各取多少千克相混合而成?(不计算热量损失)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

1、要分清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

2、混合温度即是吸热物体与放热物体的末温;

3、计算公式为Q吸=Q放。

将以上3个问题弄清楚,此问题则可以轻松解答。

五、注意“1标准大气压”的条件限制

在热学计算中,要特别注意1标准大气压的条件限制。在此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水,吸收一定热量后,末温最大为100°C,因为水沸腾后,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计算有此条件的问题时,必须对所得结果进行检查。末温高于100℃则是错误的,变化的温度应用100℃减去初温;末温低于100℃则计算无错,因为有水吸热后没有达到沸点的情况。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2

1、做好思想和化学计算内容的承继

由于初中的教学实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有畏难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化学计算上是一个空白,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化学科的学习, 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化学计算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我们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它们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而化学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化学计算,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物质之间相互反应规律以及实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化学计算在高 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化学计算的学习。

其次做好化学计算内容的承继。初中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这三大基本类型的计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三种类型的计算并未完全掌握,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做好教学衔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计算的教学要求。

2、必须让学生熟记涉及到的物理量,熟练掌握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有关化学常见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其方法主要集中为概念公式的应用,教学的关键在于有关的概念公式,并会直接用概念公式或其变式进行计算。

首先要求学生对常用八个物理量及其单位的名称及符号(如下表)感兴趣地记忆,就像认识新朋友一样。要先记住后理解,就像小学老师教1+1=2,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等于2,但是已经会用了。

然后要求学生理解地来记忆概念公式,避免机械地陷入公式中。教材给出的关系式是:N=n×NA,m=n×M,V=n×Vm,c=。前三个关系式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单位来推导和记忆概念公式,再利用概念公式进行变式:

3、引导学生尽快把以质量为核心的计算转变为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高中化学计算实质上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量的计算。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方法是高中学生计算能力迅速提高的标志,也是达到质的 飞跃的重要前提。

在完成四个关系式的教学之后,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与其它的物理量形成的知识网络。这期间的教学要锻炼学生用物质的量进行各类型的化学计算,如强调学生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加深理解。

由于 受初中有关化学计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物质的量知识消化不良,运用物质的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出现一些思维上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学生解题中习惯于用质量为核心的计算模式。以质量为核心到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的转变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就能达到的,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一段时间后,学生还会反弹,这是正常的。在后续的化学计算的教学 和训练中还要不断地关注、纠正、强化。

4、加强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指导

高一年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应侧重于规范解题思路、步骤及书写(包括符号)等。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上例题的作用。通过例题的示范、引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 解题的步骤,并突出强调化学计算过程的规范书写。一是审题和构思解题方案。 审题 的目的是分析题目的化学涵义,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解题的关键,以完成对解题方案的正确构思。二是列式解题,在选定最优解题方案的基础上,按解题的规范格式表达运算过程。如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要求学生明确公式c= 中每个符号的含义: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然后从题中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带入公式即可。此时学生会发觉:原来这么简单。又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思路:(1)明确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2)明确已知量和待求量。通过正确的解题思路,能较快地理解题意,解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化学计算的直观性差,规律难寻,方法多变。在教学中,应结合典型计算题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解题方法,同时学习一些必要的基本计算技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促进 知识和方法的 积极迁移。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 实效性 提高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

我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分化现象总是从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开始的。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习题教学方法,一些学生从不会做习题开始,然后慢慢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出现两极分化。高效的习题教学可以起到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教学的基本追求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快乐地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难度不要太大,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中领悟到:只有在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给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搭建一个“脚手架”,才能最有效地进行习题教学,才能设计出最好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轻松地面对物理习题,使物理习题不会变成学生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讲解习题时,并不是把习题给学生做一遍,而是要给学生讲清这一道习题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适时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仅是教师讲评,也需要学生讲评;不仅是点评习题,而且应对习题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点评,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好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领悟出老师对某个问题分析的方法,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它,而不是用别的方法考虑,别的方法为什么不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使我们有必要为学生的学习寻找一种高效的方式。

下面我以一道计算题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例:甲骑自行车以16km/h的速度从某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前进0、5h后,乙有急事需追上甲,于是骑摩托车以36km/h的速度从同一地点出发追赶,求:

(1)乙需用多长时间追上甲?

(2)此时甲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这个问题学生在小学数学、初中代数中都解过,在学习物理时要求用物理公式进行推导、分析、计算。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评,有的学生往往会觉得很麻烦,甚至会受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不理解这种解题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自己利用已学的知识解答,有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1:(算术方法)时间=路程÷速度,t=16×0、5÷(36-16),t=0、4h,

路程=16×(0、5+0、4)=14、4km。

解法2:(代数方法)(1)设乙追上甲需用t小时,则有16×(0、5+t)=36t,解得t=0、4h。

(2)甲走过的路程是:16×(0、5+0、4)=14、4km。

16×0、5+16t=36t,解得:t=0、4h。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常是直接用第三种方法给学生讲解。学生一般也能够听懂,但是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依然用算术方法或代数方法,我反复强调要用物理公式,但收效甚微。因为学生只关注计算结果,对计算过程中所包含的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不关心。如果不及时纠正,将给学生以后特别是上高中后解计算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我转换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分别将这道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写在黑板上,再让他们说出题中每一个量的物理意义,将前两种方法中的表达式通过变形后和第三种方法的表达式进行比较,同时引导他们找出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步发现,前两种方法实际是第三种方法的变形式,而且前两种方法,特别是算术方法中为什么要那样算他们一直不太明白,通过对比分析终于弄清楚了。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4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税务处理;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概念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目的是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确认及其有关信息的披露。会计准则定义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指的是以赚取资本增值或者租金,或两者兼具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可以单独出售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包含已出租的建筑物、持有且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自用房地产,是为提供劳务、生产商品或经营管理所拥有的房地产。存货的房地产,则不是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没有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专门规定。按照税法区分,投资性房地产可分为建筑物、及土地使用权。其中,建筑物、房屋属于固定资产。计算纳税所得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11条,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且扣除;土地使用权应归入无形资产。计算纳税所得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12条,计算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且扣除。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性分析

(一)两者在确认扣除上的差异

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规定性的投资性房地产须具备以下几个确认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流入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计量必须可靠。在税负的处理上,投资性房地产分成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两种形式,然而,在会计确认的处理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只有房屋建筑物一种形式。按照税法规定,若房屋建筑物出租,且采取的是经营的方式,就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税前就扣除计提折旧;但若房屋建筑物在出租前就已完成了折旧,就不可以重复进行折旧。在会计的准则中已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所有权,在税法中,对以经营的形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应该确认为无形资产,在税前应扣除摊销,但若企业已获得增值之后才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就不属于无形资产的范围。

(二)两者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上的差异

1、初始计量

在会计处理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应依据成本开始初始计量: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包含了相关税费、购买价款及能够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余支出;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在税务处理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在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中,初始成本是购入的价格及产生的相关税费的和或由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产生的必要支出。所以,税法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处理,其初始计量方法与会计相同。

2、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在公允价值模式及成本模式处理上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特点。

(1)公允价值模式

在会计处理上,投资性房地产能够持续的取得公允价值,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以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将公允价值和原先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税务处理方面,企业选取公允价值的模式对其实行后续计量法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在计算纳税额不给予确认,要对其实行纳税调整的办法,投资性房地产能够计提折旧或者摊销扣除。

(2)成本模式

会计处理方面,对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对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要求有较多体现,成本模式下,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出现减值迹象,可以做减值计提准备,作为备抵项目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当中;将确认的资产减值计入到当期损益中,反映在利润表中。经过确认的资产减值,在后续会计过程中不得转回,对于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要在新的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对折旧与摊销金额重新进行计算分析。税务处理上,强调的是确定的成本、费用,而不是主观预测、判断的结果。因此并不认可会计核算中计提的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的减值损失前,不允许扣除计提了的减值准备,对于折旧与摊销费用,只能根据税法的确定标准在税前扣除。

(三)两者在转换方面的差异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若有实证证明投资性房地产用途有变,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就能够把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的资产进行转换。在成本模式下,转换前后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与入账价值基本相同;在公允价值模式下,通过公允价值模式晋升存货转换或自用房产的计量时,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则将价值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反之,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之中。在税务处理上,分为以下几种:1、企业若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无形或者固定资产,把持有且是增值之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转换成自用的形式,则能够把土地使用权认为是无形资产;2、企业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无形或者固定资产,税务处理及会计处理有所差别,需要做相应的纳税调整;3、企业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无形或者固定资产,税收的基础不变,根据会计处理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三、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进一步协调的建议

在会计处理的实务当中,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与税务处理方式的差异性较大,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实际上,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一直保持着步伐的一致性。税法更新较慢,而会计准则修改后产生的差异须税法给予协调。所以,税法应该从调节收入、维护税基方面出发,在扣除项目确认时间方面坚持谨慎性的原则,在收入确认上坚持相关性原则,在步调上保持与新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税法能够依据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准则,部分或者综合调整房产类的税收,特别是企业所得税,这样便于国家介入房产收益分配,协调产权持有者收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把投资性房地产与经营性房地产区分开来,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与转换的时候,因资产增值后计入当期损益金额的所得税相应的进行规定。公允价值可合理估计、市场信息完备的背景下,会计准则要在对投资性房地产采取房地产转换与后续计量时,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代成本模式。相应的,税法要作出修改,把公允价值当作计税的基础,进行摊销或者不计提折旧,由于会计在确认公允价值的时候已经把折旧摊销、资产减值纳入考虑范围,对资产增值的部分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以来能够渐渐缩小他们的差异,发挥税收在调节经济、组织财政收入中的作用,大大促进投资性房地产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衔接及协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5

【关键词】 城市燃气; 初装费; 会计税务处理

一、国内某城市燃气公司的背景资料

国内某城市燃气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天然气城市管网建设及设施的投资;天然气工程施工与设计;天然气及燃气器具的供应和销售。该公司与某小区签订管道天然气供气建安合同,合同主要内容如下:

工程名称为xx小区支线、庭院管网及入户工程;工程内容:分输站至xx小区支线建设,庭院管道敷设,室内(外)管道安装,流量表、调压器等设施安装工作;收费标准:支线线路全长7公里,每公里管线安装费50万元(按实际长度为准结算),庭院管网和室内管道安装费标准3 000元/户;材料供应:支线与庭院管网、入户工程所需设备、材料及构配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燃气工程要求,由燃气公司负责选型和供应;权利与义务:天然气设施设备产权归属业主,通气后该工程支线管网及庭院内、外设施交由燃气公司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如遇检修必须由具有燃气安装资质的企业进行,质保期内的质量问题由燃气公司免费维修,非质量问题(包括且不限于人为损坏)所引起的费用及质保期满后的维修费和材料费由业主承担。

二、燃气初装费的会计处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燃气初装费没有统一的会计规定,对燃气初装费的会计处理也是千差万别。起初,把国有燃气企业视为事业单位,“初装费”不确认收入,而是计入“资本公积”或其他科目核算。目前,燃气行业对于初装费收入成本的确认一般存在两种核算方法。

(一)初装费计入递延收益

此种方式是根据财政部财会[2003]16号《关于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会计处理的规定》,将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和合同约定收取的初装费计入“递延收益”科目,并按合理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确认为收入。如深圳燃气、大众燃气、新疆广汇实业等上市公司均采用此方法,其特点是明确了初装费作为企业经营收入的基本性质,避免了庭院管网与中压管网划分过程中的主观性,但未兼顾《物权法》对于庭院管网的法律权属规定;初装费形成的资产,所有权归燃气公司所有。

(二)施工收入、成本模式

此方法是将初装费作为建筑安装收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此种核算方法在国内上市燃气企业中更为主流,将初装费的收取定性为经营行为。陕天燃气、新奥燃气等公司均采用此方式,其特点是符合收入费用观及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初装费形成的资产,所有权归业主所有。

应该说,燃气行业对于初装费的这两种核算方式各有特色,针对该公司供气安装合同的具体内容,分析上述两种核算方法,笔者认为x公司适合采用收入、成本模式。

理由如下:1、合同中供气安装劳务应当按新准则中的提供劳务收入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2、合同中对支线、庭院资产权属的界定及后续维修等费用的承担主体很明确。

三、燃气初装费的税务处理

燃气初装费涉及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处理。

(一)初装费流转税纳税处理

按什么税目缴何种税及何时缴纳是初装费流转税纳税处理应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有:1、国税函[2002]10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规定: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是用于管道煤气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在报装环节一次性向用户收取的费用。根据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对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2、财税[2003]1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燃气公司和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时,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集资费(包括管道煤气初装费、手续费、代收款等),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3、财税[2005]16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规定:对从事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

根据以上政策,分析x公司的营业范围及合同资料,显然,燃气公司收取一次性初装费,并没有立即实现燃气销售,与销售数量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该费用是在给消费者供气之前收取的用于燃气管道建设和技术改造的一种费用,并不与销售同时发生,所以初装费应按建筑业税目计缴营业税。

2009年1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二条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同时,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遵从以上,纳税人应在收到初装费时一次申报纳税。

由于初装费收入是按建筑劳务完工百分比分次确认,营业税则是在收到初装费时一次申报,造成收入与税金的不配比,建议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缴纳税款时:借记“递延税款——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按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同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递延税款”。

(二)初装费所得税处理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6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期雨水;雨水池;初期雨水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 TM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34-01

1 概述

垃圾焚烧发电厂内垃圾的运输、装卸、破碎过程易造成道路、地磅区域及运输引桥的污染,初期雨水将会夹带少量粉尘和运输过程中渗漏出的少量垃圾渗滤液等。若将这初期雨水不加以收集、处理,随雨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会危害人类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置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初期雨水量的确定

2、1 按暴雨强度计算

初期雨水排放量公式:Q=q×Ψ×F×T,式中:q为暴雨强度;Ψ为径流系数(取0、90);F为汇水面积(约4 000m2(0、4ha));T为收水时间,按15分钟计算。

参照阜阳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q=2989、3(1+0、671lgP)/(t+13、3)0、8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F――汇水面积(ha);

P――设计重现期(a),采用2年;

t――降雨历时(t采用15分钟);

经计算,设计暴雨强度:q=351、16(L/s・ha)

最大初期雨水量:

Q=351、16×0、90×0、4×15=113、8m3。

2、2 按降雨深度计算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第3、1、1条规定,污染雨水储存设施的容积宜按污染区面积与降雨深度的成绩计算。降雨深度直接关系着储存设施的容积和提升设施的能力。为了做到既经济又能满足排水的环境要求,该规范对全国几十个城市的暴雨强度进行了分析,经5分钟初期雨水的冲洗,受污染的区域基本都已冲洗干净。5分钟降雨深度大多在15mm~30mm之间。

考虑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程度与石油化工企业相似,因此按照污染区面积与其降水深度的乘积来计算初期雨水量符合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条件,按照25mm计算的初期雨水量为100m3。

综合以上计算,本工程初期雨水量按照120m3考虑。

3 初期雨水池的设置

为了保证在设计降雨历时内的初期雨水进入电厂内污水处理站,后续雨水排水厂区雨水管网,须设置初期雨水池,并设阀门井对雨水流向进行自动切换。初期雨水池尺寸为13、5m×6m,有效水深为1、5m。

初期雨水的收集采用自动控制[ 1 ],在末端雨水井分两路出水,通过高低液位控制雨水流向。在初期雨水池设计液位控制器,当水位达到高水位时,自动开启雨水排放电动阀,关闭雨水收集电动阀,使未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2 ]。

4 初期雨水的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期雨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少量垃圾渗滤液中所含的COD以及少量粉尘,初期雨水COD约300mg/L,与生活排水污染程度类似,考虑与生活污水合并送入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垃圾电厂的冲洗、绿化和道路浇洒等。如将初期雨水送入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则增大了渗滤液处理站的处理规模,增加了电厂投资和运行成本。处理工艺如图2。

污水统一由排水管网排至格栅井,在格栅井中内置格栅,用以拦截原水中的各种碎屑和杂质,并截留污水中的部分悬浮物、漂浮物和大的不溶解物质,保护处理系统后续单元,防止提升泵流量变化、堵塞卡壳等。污水经过格栅井后进入调节池。

1)调节池。本项目设置调节池,把不同时段排入的冲洗水及生活污水进行均匀混合,使后继处理单元接受的废水水质稳定、水量恒定。内设预曝气系统,既可防止污泥沉淀,又可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同时有利于污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吹脱。

2)生化系统。调节池内污水由潜污泵提升进入厌氧池进水堰,厌氧有脱氮的功能,并且使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并去除大部分悬浮物,保证后续好氧工艺顺利进行。

接触氧化池内的活性污泥好氧菌降解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池中设置填料,将其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废水经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废水通过填料的高效截污可有效地。被截留在反应器中,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污水部分回流至厌氧化池。

污水经曝气后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液经过滤消毒处理,最终达标回用。

5 结论

1)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不仅可以保护附近水域免受污染,还可以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是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需要。

2)初期雨水不送入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应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

3)初期雨水收集系统按照设定程序自动运行。可以实现初期雨水全部收集处理,未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被污染的初期雨水采用“厌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精滤”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达到回用水标准。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7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热学计算题 教学思考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就热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在简单题中,渗透解题的规范意识

有些计算题是直接套公式就能解的题。这类题目,重点指导学生解题的格式和规范,弄清物理过程,明确套用的公式和涉及的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意义。

例1: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能对水加热的简易装置,水箱的四壁和底部均用隔热材料制成,箱顶装有吸热板,为吸收更多的太阳光能,其面积可达1米2以上,现水箱内装有质量为50千克的水,一段时间后,水温升高了20℃(水未沸腾),己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那么这段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分析:要计算水吸收的热量,首先需要熟悉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其次根据已知条件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解:己知,M=50千克,C=4、2×103焦/(千克・℃),t=20℃。根据热量公式Q=CMt=4、2×103焦/(千克・℃)×50千克×20℃=4、2×106焦。

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储备是:热量的计算公式,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比热、质量、温度的单位及换算;规范解答物理计算题的格式和要求等。但要注意分析题意中有用的物理量,有的物理量对计算是无用的,谨防死搬硬套代公式。

在解此类题时,如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解答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格式是什么?本题中要我们求哪些物理量,它们的符号、单位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公式?从公式可看出己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以及的物理量相对应的单位,解题的具体步骤等。

基础知识有了,再由几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成后再集体纠错,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接下来,教师改动题目中的几项内容或数据,把原题改编成求水的质量或温度的题目,学生再解。或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或去掉几个条件改编成一道多步计算题。通过改编、补条件、或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等方式,反复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规范和方法。

二、在综合题中,确立解题的正确思路

解答综合题要从中找到简单,并发现各简单题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理清解题思路,从而步步深入,达到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方法渗透,使学生学会思考。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例2: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得到它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那么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多少?

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AB段温度升高40度,cD段温度升高20度,CD段加热时间是AB段加热时间的2倍,吸收热量之比为1:2,所以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1:4。

解: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吸收热量之比为1:2,温度升高之比为2:1,根据Q=Cmt计算可知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1:4。

要求学生会用图象描述比热容的大小并能正确读图。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信息,你可提出几个问题?可求出哪些物理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给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培养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三、在情境题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近年来,试题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的题目增多。这些试题中物理情境的取材范围广泛、立意新颖、构思独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类情境题很有训练的必要和价值。

例3:如图所示,为了解白纸和黑纸的吸热性能,小明将质量都是1kg、初温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瓶中,再用大小、形状和厚薄相同的白纸和黑纸将瓶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在30min内,小明每隔3min测一次水的温度,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小明的实验和记录可知[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A、白纸的吸热性能好于黑纸。B、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c、30min内,白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1、26×105J。D、30min内,黑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4、62×104J

分析:两瓶内装有相同质量、初温相同的水,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水温升高的多少,根据吸热公式得出哪个瓶内吸热少,判断白纸和黑纸吸热性能;知道30min内,水的质量、初温、末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内能的增加值)。

解:由题知,两瓶内水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

Q吸=cmt,在相同的时间内(30min),白纸瓶水温升高的少,水吸热少。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故A错,B正确。

白纸瓶中的水吸热:Q吸=am(t1=t0)=1kg×4、2×103J/(kg・℃)×(30℃-23℃)=2、94×104J,故c错;

黑纸瓶中的水吸热:Q吸’=am(t2t0)=1kg×4、2×103J/(kg・℃)×(34℃-23℃)=4、62×104J,故D正确。故选B、D。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化学的基本反应(精选8篇)
  • 下一篇: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