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化学的基本反应(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6 栏目:写作范文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1

一、在真实背景中考查化学基本概念

每门学科中都有一系列基本概念,化学学科中有物质类别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反应相关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等),化学原理相关概念(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化学能、焓变等)……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必定会有试题来测试这些重要概念,若是在真实背景中要求考生分析判断化学基本概念,显得特别有意义。

例1、(2013年北京理综)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集热器燃气灶

答案:D

简析:试题中给出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集热器、燃气灶等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要求考生在真实背景中对化学能、热能等相关概念作出判断。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锂离子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能集热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燃料燃烧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热能。

例2、(2013年安徽理综)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甲醛的氧化,其反应如下:催化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C、分子中既含σ键又含π键

D、每生成1、8g H2O消耗2、24L O2

答案:C

简析:题中给出一个与新科研成果相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判断吸热反应、非极性键、σ键和π键等基本概念。题给反应式是真实背景的关键信息,这一反应实质就是甲醛的燃烧反应,所以一定是放热反应。CO2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HCHO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未确定压强、温度等条件下无法判断气体体积。

这类试题中,真实背景是命题人给考生提供的一个从实际问题运用化学概念的载体,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二、在真实背景中考查化学基本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原理、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等,都是化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且化学基本原理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高考的难点。研究发现,命题者常常会将化学基本原理的考查融入生产、生活、科研等真实素材当中,要求考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解答与化学基本理论相关的试题,关键是在真实背景中找准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再根据对应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3、(2013年福建理综)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在太阳能作用下将转变为。其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答案:C

简析:试题以太阳能的利用为背景,涉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相关能量转化判断、盖斯定律),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等。

CO、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中,CO在负极被氧化转化为CO2-3,O2在正极上反应,电极反应式如D项所示。

例4、(2013年重庆理综)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降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

(1)催化反硝化法中,H2能将NO-3还原为N2。25℃时,反应进行10min,溶液的pH由7变为12。

①N2的结构式为。

②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其平均反应速率v(NO-3)为mol·L-1·min-1。

③还原过程中可生成中间产物NO-2,写出3种促进NO-2水解的方法。

(2)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电源正极为(填“A”或“B”),阴极反应式为。

②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2mol电子,则膜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Δm左-Δm右)为g。

答案:(1)①催化剂③加酸,升高温度,加水

(2)①

简析:试题以环境保护中的化学方法(去除水体中含氮物质)为背景,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盐类水解、电解原理等多个化学核心知识。

(1)由“溶液的pH由7变为12”可知,反应过程中增大到。从盐类水解平衡移动角度考虑,要促进阴离子水解,可以加适量的酸溶液、加热升高温度、加水稀释等。

(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这是电解反应的特征,根据“”可判断B是负极、A是正极。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阴极:

阳极:

根据相关反应式,电解过程中转移2mol电子时,有如下变化:第一,阳极上放出16g O2,阴极上放出5、6g N2;第二,阳极区生成2mol H+,阴极区消耗0、4mol NO-3、生成24mol OH-,所以阴极区新增了2mol -1价阴离子。由于电解池中间是质子交换膜,所以只可能是左侧溶液中的H+向右侧移动,以达到两侧溶液中电荷平衡,由此会造成左侧移出2mol H+,质量减小2g,右侧质量又要增加2g。总体来看,质量变化差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与化学基本原理相关的基本问题。例如,书写电极反应式是与原电池、电解原理相关的最基本的问题,运用盖斯定律计算焓变是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相关的重要的基本问题,判断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求解平衡常数是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基本问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相关内容最容易涉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基本问题。

三、在真实背景中考查物质的基本性质

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化学性质,都是物质的基本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最基础内容,所以物质的基本性质是每年高考化学的重点。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在真实背景中联系物质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发现,大多数新情境试题中都会涉及物质的某种基本性质,解题时只要抓住基本性质的本质特征,就可顺利找到解题思路,获得正确答案。

例5、(2013年上海化学)2013年4月24日,东航首次成功进行了由地沟油生产的生物航空燃油的验证飞行。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答案:D

简析:试题以地沟油、汽油、煤油、柴油为落点,要求考生用化学视角去分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化学对人类生活贡献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的正面作用。无独有偶,2013年全国理综II中也有一道选择题涉及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内容,考查有机物的性质。地沟油是酯类物质,汽油等是烃类物质,都属于混合物。从物理性质角度看,密度都比水小,都不溶于水。从化学性质角度看,地沟油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等反应(皂化反应),汽油则不反应。

例6、(2013年上海化学)374℃、22、1MPa以上的超临界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有机物的能力,并含有较多的H+和OH-,由此可知超临界水()

A、显中性,pH等于7

B、表现出非极性溶剂的特性

C、显酸性,pH小于7

D、表现出极性溶剂的特性

答案:B

简析:本题表面上看是以学生陌生的“超临界水”为落点,实质上是考查分子的极性、溶液的pH、溶液的酸碱性等基本概念。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所以水属于极性溶剂。但超临界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多数有机物分子的极性比较弱,所以超临界水在溶解有机物时表现了非极性溶剂的特性。根据“含有较多的H+和OH-”可判断超临界水的pH小于7,但无论水的电离程度多大,纯净的水必定显中性。

例7、(2013年重庆理综)合金是建造航空母舰的主体材料。

(1)航母升降机可由铝合金制造。

①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工业炼铝的原料由铝土矿提取而得,提取过程中通入的气体为。

②Al-Mg合金在焊接前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Al2O3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焊接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气为(填化学式)。

(2)航母舰体材料为合金钢。

①舰体在海水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为。

②航母用钢可由低硅生铁冶炼而成,则在炼铁过程中为降低硅含量需加入的物质为。

(3)航母螺旋桨主要用铜合金制造。

①80、0g Cu-Al合金用酸完全溶解后,加入过量氨水,过滤得到白色沉淀39、0 g气体,则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

②为分析某铜合金的成分,用酸将其完全溶解后,用NaOH溶液调节pH,当pH=3、4时开始出现沉淀,分别在pH为7、0、8、0时过滤沉淀。结合下图信息推断该合金中除铜外一定含有。

简析:试题以制造航空母舰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了镁、铝、铁、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着重从金属材料的特性、防护、成分分析等角度设置了一系列问题。第(1)小题,主要考查了氧化铝、偏铝酸钠、二氧化碳、镁等物质的基本性质。用铝土矿制取纯净氧化铝时,从铝的化合物角度看,经历了下列变化:氧化铝偏铝酸钠氢氧化铝氧化铝,其中偏铝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铝的过程中需要通入CO2气体。

有关选择焊接铝、镁合金时保护气问题,实质上是考查镁的基本性质,由于镁易跟等发生反应,所以应选择氩等稀有气体为保护气。

第(2)小题,主要考查了铁、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铁易发生吸氧腐蚀,二氧化硅在高温下能与碳酸钙或氧化钙发生反应。

第(3)小题,考查了铜、铝等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根据铝的化合物遇氨水易生成氢氧化铝,可判断生成的39、0g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进而可计算出合金中铜的含量。

对照题给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跟pH关系的图像可做出如下判断:根据“pH=34时开始出现沉淀”判断合金中不存在铁元素,存在铝元素;根据“pH为7、0、8、0时过滤沉淀”判断合金中还存在镍元素。

试题涉及面广,几个小题中的叙述简洁明了,问题设置直截了当,没有为了所谓考查能力而故意“绕圈子”,没有增加太多的“新信息”,也没有人为设置文字,突出化学问题的真实本色,是一道既有浓厚的化学味,又能较好测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给高三学生一个重要的信息,化学复习一定要整理归纳重要物质的基本性质,提高运用物质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真实背景中考查化学实验基本问题

物质的制备和提纯、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物质的定量分析等是高中化学中的基本实验;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化学知识做出合理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等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试剂的保存和取用、加热和蒸发、溶解和结晶、蒸馏和分馏、过滤和抽滤、萃取和分液、层析、中和滴定等是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这些都是每年高考化学必定会考到的内容,但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都会出现新的情境,2013年的试题出现了一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验试题,值得关注。

例8、(2013年重庆理综)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以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1)需要过滤装置

B、步骤(2)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3)需要用到坩埚

D、步骤(4)需要蒸馏装置

答案:C

简析:试题的真实背景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实验过程,考查的基本问题是过滤、萃取、分液、蒸发浓缩、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将实验方案与相关操作方法的特征联系起来可判断,步骤(1)是过滤。步骤(2)是萃取(从“水层”和“有机层”判断出),必定要用到分液漏斗。步骤(3)是从水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粗产品,应该浓缩结晶,一般使用蒸发皿,不会用到坩埚。步骤(4)是从有机层中分离出甲苯,应该用蒸馏方法。

例9、(2013年安徽理综)二氧化铈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玻璃粉末(含以及其他少量可溶于稀酸的物质)。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填离子符号),检验该离子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2)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

(3)萃取是分离稀土元素的常用方法。已知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TBP(填“能”或“不能”)与水互溶。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4)取上述流程中得到的4产品0、536g,加硫酸溶解后,用0、1000mol·L-1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铈被还原为),消耗25、00mL标准溶液。该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1)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KSCN溶液,若不出现红色,则已洗净;反之,未洗净(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不能分液漏斗

(4)97、01%

简析:本题以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为素材,要求考生在真实背景中运用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等相关知识解决化学基本问题。沉淀洗涤(包括晶体洗涤)、萃取、滴定等化学基本实验问题构成了各个小题。

观察流程中信息可知滤渣表面可能吸附有等杂质离子。所以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滤渣表面的等杂质离子。要检验滤渣是否洗净,可以取最后流出的洗涤液做样品,用KSCN来检验其中是否含有。

观察流程图可发现,操作②后有生成,说明跟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要从水溶液中萃取某种溶质,萃取剂应该不溶于水。萃取、分液操作应该用分液漏斗。

第(4)小题中,滴定时反应关系为:。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2

关键词:医学有机化学 教学 探索 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36-02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医学有机化学是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衔接无机化学,并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检验等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虽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大致相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法须有所差异,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而现阶段各省或地区的高考政策不尽相同,部分新生参加了化学学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同时对基本的元素、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这类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医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另有部分考生,未参加化学学科的高考,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便停止了化学的继续学习,这部分新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对元素、官能团的认知不清以及对化学反应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课堂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最终难以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生源的中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合班上课时考虑班级合理编排,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尝试适当安排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进行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将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跟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2 引导学生系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多数有机化学教材,包括该校使用的医学有机化学教材均按照化合物类型(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章节编排,虽利于学生依据化合物类型建立知识结构,但各章节内容仍稍显分散,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掌握不易。为了学生能够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出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绪论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理论的阐述。比如:绪论中我们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反应物共价键的断裂以及产物共价键的生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只有两种:异裂和均裂。前者产生自由基,后者产生离子对,两者均为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大多数有机反应与这两种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及参与有关,从而派生出有机反应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核或亲电反应)以及协同反应。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将具体反应归属到上述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时,引导学生关注碳正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化学反应;讲解羟醛缩合时,引导学生关注碳负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亲核反应。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反应,并且能够围绕基本反应的类型及活性中间体,将内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3 注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有机分子是构成动物、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体内的物质转换及能量传递也均与有机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在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阐释相关的生物学或医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我们开篇即以“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确定化合物立体构型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60年代,“反应停”在临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海豹畸形婴儿”的出生使该药物被禁止使用。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使用的药物“反应停”实际为一对对映体混合物,即安全的R构型及致畸的S构型的混合物。通过这一实例,学生自然意识到立体化学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性,课堂专注度也显著提高。

在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我们还尝试以常见药物分子为例来阐释相关的官能团或者分子片段,做到医学、药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讲解中,我们以青霉素等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含特殊结构片段――“β-内酰胺”的一类抗生素,使学生对酰胺的理解得以强化。同时,我们还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如图1

4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有机化学虽然是一门经典的理论学科,但是课程讲授中也需要表达有如电子轨道、分子轨道、化合物空间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反应历程等较为具象化的内容,因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内容的呈现方法还应做到多样而丰富,比如:我们课堂上利用Flas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反应历程、反应现象以及部分实验的操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教学中仍然需要板书课堂内容的提纲和要点,以便于学生课堂记录并迅速把握重要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陆阳,刘俊义、有机化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3

概念教学过程如果忽略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只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传授,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教师精心设置情景,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概念教学时,通过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有以下现象:加热氯酸钾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时,则放出氧气的速度很快。再把反应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把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再和氯酸钾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且称量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知同反应前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相等。用明晰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很快建立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强调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一定”、“两不变”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了记忆,从而得到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是:(1)是指化学反应速度;(2)这类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未变化。进而外延到:(1)在化学反应里;(2)具有内涵特征的这一类物质。隐含因素:(1)对“变化”二字的理解;催化剂即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又可减慢化学反应速度;(2)一种反应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催化剂;(3)一种物质在这一反应中是催化剂,但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4)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5)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

剂一般是不同的。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也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四、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举例来说,有的用“不完全电离”来界定弱电解质,课本上用的是“部分电离”,一字之差,界定域就不同了。不错,课本上用“完全电离”来界定强电解质,很容易引出“不完全电离”这一否定型界定,这一方面犯了“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毛病,忽略了“中间状态”、“过渡形态”。

五、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

总之,要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

出发,采用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七、结论

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概念,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思路以及应用概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基本概念的内容、难度不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的对出现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进行总结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4

【关键词】反应速度;分子间反应;分子内反应;炸药;火药

1 化学反应概念及特征

化学反应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发生的首先条件是反应物分子要充分接触,要具有足够能量,发生有效碰撞。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压强越大,反应物分子接触的机会越多;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快,动能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机会就增多;催化剂可以减弱反应物分子中共价键,使共价键易于断裂,从而达到降低反应活化能之目的。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使用溶剂,而且必须搅拌。溶剂的作用就是破坏反应物分子间作用力,将反应物分散成分子状态。搅拌就是使反应物分子或离子充分混合,达到充分接触。有些强极性溶剂还可以破坏反应物分子内作用:共价键、离子键,使分子电离成离子。对于固体与液体的反应,固体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2 复分解反应概念及反应速度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通过互相交换成分并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模式为AB+CDAD+CB。它是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之一。复分解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反应是复分解产物再发生氧化还原,而不是复分解的结果)。上图是一个复分解反应示例。图中的各种物质组成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有机化学中的类似反应为取代反应。

有些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物,是化合或复分解反应,是不同分子间反应;有些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是分解反应,是同一分子内反应。那么,在相同条件下,分子间反应和分子内反应速度是否相同?

不同分子间反应,一种反应物分子共价键被破坏后形成的自由基或阴阳离子必须与另一种反应物分子共价键破坏后形成的自由基或阴阳离子碰撞才能形成新的分子,如果,它们自身发生碰撞,那么,又会变回原来的反应物分子;而分子内反应,分子中参与反应的共价键不需要完全断裂,只要被减弱后,邻位的原子间就能反应,彼此不需要进行碰撞。所以,在相同条件下,分子间反应比分子内反应速度要慢。

3 以火药与炸药的反应速度来说明分子内反应与分子间反应速度的差异

火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但是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明的炸药,其威力比我国的火药强得多。西方国家的炸药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清朝末的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受西方国家欺凌。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文献从化学原理上解释炸药比火药威力强的原因。

爆炸是快速的化学反应,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体,在爆炸中心形成数千甚至几十万个大气压的强大压力,并产生几千度的高温。

火药的成分是硫磺、木炭、硝酸钾;炸药的成分一般为硝基化合物,如TNT是三硝基甲苯,其他高能炸药如黑索金,奥克托金也都是硝基化合物。

火药爆炸时,硝酸钾KNO3在高温分解产生的游离氧与硫磺S、木炭C反应形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反应式表示如公式1:

炸药中硝基在高温时会分解产生游离氧原子,它与分子中C、H 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炸药TNT爆炸反应式表示如公式2:

炸药的威力比火药强,这表明它的反应速度比火药快得多,其原因是由于它是分子内反应,硝基分解产生的游离氧原子一旦产生,就能立即与邻近的碳原子或氢原子进行反应;而火药是分子间反应,反应速度比炸药慢得多。

化学是一门探索学习的科目,在实验中学习理论知识,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的结论,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化学原理。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贝贝、化学反应分类教学知识发展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陈姣、化学概念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张小菊、化学学科教学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胡德宝、关于复分解反应概念的探讨[J]、化学教学,2006,07:63-64、

[5]李大、也探“复分解反应的概念”[J]、化学教学,2007,06:71-73、

[6]朱世友、复分解反应常见错误探析[J]、中考金刊,2007,03:38-39、

[7]孙萍、浅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J]、泰安师专学报,1998,05:94-95、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5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应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09-01

1、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也是认识其他未知物质的重要工具。纵观多年的高考命题,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分值高、考察方式灵活多样的考点。为了分散难点,在教材中分4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1)懂得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2)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比较。(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4)在原电池,电解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综合考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分别在《必修1》、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出现,贯穿于中学化学中。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关系的科学,考高的热点,选择题中基本每年都会出一题。多以生活实际先联系,题目新颖,要求考生要有基本的知识素养和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能力。高中电化学的教学,大概分两个阶段:(1)掌握基本的原电池原理,了解电解池及吸氧腐蚀,电解精炼铜。(2)掌握带有盐桥的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基本原理,电镀,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些知识点分别在《必修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呈现。

2、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的十四字规律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某元素价态的变化,从而判断反应的类型,为电化学电极反应的书写打好基础。从宏观的化合价变化,分析电极反应式,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2、2明确电化学的考察内容。

电化学原理:(1)原电池、电解池的判定。(2)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类型。(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电子、离子的移动方向。(5)电子转移的数目相关计算等。

电化学应用:(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2)精炼、电镀、电冶金等。

2、3二者的联系。原电池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好电化学的基础与工具,电化学是氧化还原的巩固与深入。在化学学习中要解决好电化学问题,首先要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再将此原理应用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中。

3、实例分析

以下实例主要是结合某次测试中,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

3、1某电池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外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方向为FeCu

C、Fe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D、盐桥中Cl-向正极移动

【分析】正确选项:B。本题同样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属于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入门题。少数学生会误选A选项。一方面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掌握的不好,另一个方面还是要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为工具才能加以辨别。正极得电子,是发生还原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

3、2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2 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分析】正确选项:B。令笔者比较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误选D。综合看本题,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选项B,主要考察学生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而选项D,主要考察学生对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本题的考察,可以很好的考察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解题中的重要性。

3、3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H2SO4(aq)+BaCl2(aq)=2HCl(aq)+BaSO4(s) ΔH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

C、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

D、3Cu(s)+8HNO3(aq)=3Cu(NO3)2(aq)+2NO(g)+4H2O(l) ΔH

【分析】正确选项:A。要设计成原电池,首先要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次大多数放热反应是能自发进行。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设计原电池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3、4用下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 2OH--2e-= ClO- + H2O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2e- = H2 + 2OH-

D、除去CN-的反应:2CN-+ 5ClO- + 2H+ = N2 + 2CO2 + 5Cl-+ H2O

【分析】正确选项:D。本题属于比较新颖的题目,注重了试题题材的生活化、实用化、情景化,同时也加强了不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与探究、创新、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相符。本题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好的综合能力,既能正确判断阳极反应物,又能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判断D选项。有部分学生仍然会因为审题不清或是原理不通,误选A选项。

4、总结

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等电化学知识点的考察都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和电解质溶液基础上,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重点,题目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的书写与判断、新型电池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命题。越是综合性强的题目,对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知识点的考察越细,要求越要。电化学题目的分析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参考文献: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6

笔者认为上述提法是一种离开了科学发展的、过时了的观点。

一、催化和催化剂

“催化”顾名思义是催促化学反应,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催化”一词是1835年瑞典化学家J、J、Berzelius首先引用到化学学科中来的。

1902年德国化学家F、W、Ostwald将“催化”定义为:加速化学反应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作用。

现代化学对于催化剂的正确表述为:“能显著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其自身的组成和数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称催化作用,它本质上是一种化学作用。”

催化剂为什么能加速化学反应进行呢?这是因为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与催化剂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化学作用。由于催化剂的介入,化学反应改变了进行的途径,而新的途径需要的活化能较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就是催化得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例如,强酸可以催化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这是由于强酸电离的质子参与了酯化反应,使羧酸质子化,质子化了的羧酸更易与醇的羟基上的氧原子结合,生成中间体的能量降低,因而降低了活化能,加快了酯化反应的进行。而该强酸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二、负催化剂的提出和修正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发现了一些物质可以终止自由基反应,有的物质可以降低催化剂的催化效应,因此有人提出了“负催化剂”的概念。化学发展的事实表明这种提法是不妥的。可以终止自由基反应的物质,往往是一种可以跟自由基结合或本身变成稳定自由基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结构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现在把它称为自由基的淬灭剂或抑制剂。

由催化剂带进反应而降低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现在称之为催化反应的抑制剂。若是由反应物带进催化反应而降低反应速率的物质,它能使催化剂中毒,现在称其为催化毒物,其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例如,硫化氢就是铂催化剂的毒物。因此,不可能找到既能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本身又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催化剂和催化反应也有如下表述:能增加反应速率而其本身并不消耗的物质。为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向反应中添加的另外物质称为抑制剂,这种作用称为抑制或阻滞作用,有时也称为负催化反应。

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科学界已经基本不再讨论“负催化剂”了。如果现在还有教科书提到“负催化剂”或把催化剂的概念讲成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那么就可能需要进行修改了。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7

[关键字] 实验教学 形成 化学概念 感性认识

化学概念能深刻地反应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重视与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我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

一、提供真实、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特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应物质特性的化学实验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改变、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目的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被溶解,形成蓝绿色溶液,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磺、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形成化学概念的基础是感性认识,这要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获得。例如,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和石灰石与少量的稀盐酸反应这两个实验来形成学生对于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变化的现象,比较变化前后物质有什么不同。这时就要主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如有不足之处要加以补充或纠正。为了得出化学变化的特征,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出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都生成了其它物质,这就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一方面要抓住有新物质生成这个特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的现象,如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通过演示实验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是关键,敏锐而准确的观察能力往往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先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形成概念。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也就是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还要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的基本反应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概念 结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0-02

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基本框架。化学核心概念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一 化学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概念就是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几个方面。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在组成物质微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化,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独特的名称、符号及表达方式。对于各物质性质的学习,从宏观上分析,更注重从微观层面上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离子、原子团、离子符号、核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混合物、单质、酸、碱、盐、同素异形体。物质的性质内容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出发,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进而分析相关变化的过程和本质。同时,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化学教学,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号,简单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到必修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随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不断加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用语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发展,同时成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工具。

2、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用于量度化学物质,表示化学物质“量”的一类概念,属于“工具性”概念。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具有较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变换关系容易混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换算关系在各章节练习中不断应用,凸显出“工具”的作用。

3、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逆反应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可逆反应等内容。教材首先介绍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随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不断巩固两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键的基础上,通过能量的转化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能与电能的介绍,即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充分结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的内容,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4、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精髓,是化学规律的总结。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半径大小分析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价、化学式、电子式、同素异形体、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键、晶体类型等。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对物质结构进行介绍,从原子结构分析,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内容,根据原子之间作用力不同,构成的晶体类型也不同。

5、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变化的情况。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原电池、正极、负极、电解、阴极、阳极、金属腐蚀、电镀等。教材主要从分散系出发,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别介绍胶体、溶液。通过溶液中物质电离的情况,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通过对反应的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进一步扩充,扩展出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在结合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基础上,引出原电池和电解池。通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整合应用,形成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的情况,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

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各因素变化、电离平衡等。该部分的化学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教材中首先简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随后在选修教材中内容深化,从微观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深化化学平衡的判断和平衡的移动,并补充化学平衡常数。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理解化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的结构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二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难忘的重阳节作文(收集15篇)
  • 下一篇: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