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声、力、热、光、电五个部分的知识,高中的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原五个部分的知识,初中物理大部分内容在高中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应该说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是很多的。

一、物质

初中阶段学习了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属性、物质的结构和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物理学最基础的,到了高中也将有进一步的学习。初中教材物质形态的变化主要讲述了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及物态变化,中考是必考的考点,高中是在选修教材中进行学习,在知识上有较大的加深,但不是一个重点内容。物质的结构和尺度在初高中都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但初高中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初中考纲要求较低,教材提到的一些知识也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教材上提到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范围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和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其中粒子的散射实验在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若以上知识点能在初中就给学生讲述,学生就会有一定基础,到了高中将会更快、更好地接受这些知识。

二、力与运动

力与运动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一个关键点,也是中考、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学:初中学习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秒表、刻度尺,进入高中后将会学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打点计算器测量时间,刻度尺的使用是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基础。初中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平均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对于追及、相遇问题的计算不作要求。追及、相遇问题是高中学生的一个难点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初中阶段可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讲解,让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有一个感性认识。而高中要深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并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全都进行了定量研究。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初中教材中提到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初中教材没有给出弹力的定义,但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初中教师一般都会补充到这个知识点。初中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对摩擦力的方向这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没有作要求,但可对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可在初中阶段讲解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对于共点力平衡的知识,初中阶段教材中只涉及到二力平衡,但近年来广东省中考试题出现了共线的三力平衡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对优秀学生加强对初中共线的三力平衡的知识点的教学。力矩平衡是初中的一个考点,到了高中不再作为考试内容,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压强、浮力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一个简单的计算点,但在高中比较少用到,所以初中教师对学生不要提过高的要求,严格按照中考的考纲要求进行教学。

力与运动:初中阶段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但考纲和教材中没有提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知识点,如果不讲这个知识点,初中学生理解力学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会给高中力学前面几节课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建议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讲解这一知识点。高中在初中基础上继续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超重、失重、力学单位制、物体的平衡等重要内容就容易了。

三、声和光

初中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描述、危害和控制,高中则增加了机械波(水波、弹簧波、绳波)、电磁波、物质波等。声波是的常见机械波,通过声波的学习可使学生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初中光的反射、折射、色散是几何光学的一个衔接点,对于平面镜、凸透镜在高中阶段已经不再考查,所以不必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初中阶段明确要求不需要记忆白光的组成,但高中阶段是需要记忆的,所以在初中阶段最好要求学生掌握七种单色光的顺序。高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全反射、光导纤维等内容。

四、能量

初中物理“功”“能”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二个关键点。初中物理只涉及到简单的功和能的计算,在能量知识上提到了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转移的方向性,但很多教师对能量转移的方向性在初中阶段没有在课堂上讲解,这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带来一定的难度。高中物理在初中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很重要的知识点,如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另外还补充了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使高中的力学知识更加完整。

电学是衔接的第三个关键点,初中物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对学生要求很低,就连两个电阻并联之和的电阻计算都不作要求,这样电学整体难度就降低很多。而电学在高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所以初中教学就得提高对优秀学生的要求,在电路设计、电路等效变换、电路故障、电路动态变化、电学计算等方面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衔接 困难 分析

很多人都知道,许多在初中阶段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刚进入高一学习物理时,就感觉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高台阶,很难把物理学好。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渡过难关,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成为我们要首先克服的巨大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初、高中物理教学不能顺利衔接的原因分析清楚。笔者依据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认为造成这一困难主要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原因,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学习动机不明确,兴趣不够浓厚。

许多学生,包括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对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他们学习物理只是为分数而学,物理学科本身对他们并不存在很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看来,以后自己离开了学校,走入社会,物理就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初中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还对物理保持着新鲜感和好奇心,而进入高中后,物理对他们的吸引力减弱了,就感觉到枯燥无味,很难学好。

2、依赖性太强,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学习非常被动,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学物理的时候,由于直观定性的内容多,解题思路简单,依靠记忆和模仿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到高中就行不通了,因为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一旦遇上新题型,立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刚刚接触题目就失去了信心,思路由此也就受到阻塞,有时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放弃了。

3、缺乏意志力,自信心不够。

不少学生认为经过初三一年的紧张的学习,高一可以松一口气了,到高二、高三再努力不迟,思想上放松了,自然没法坚持努力学习。而且在未进入高中前,经常听人说起“高中物理很难学”,于是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在中等生中尤为明显,高中物理还没有开始学,就已经害怕了,而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失去了学好物理的信心,一开始就没有认真对待物理,一心打算选读文科,像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学生心理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

研究表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心理特征,与学生的年龄及相应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得更快。[1]在初中阶段,具体形象思维起着重要作用,而到了高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较高的发展,他们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所以高中生的思维特性更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但是心理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相隔短短的两个月,他们就由初三升入高一进行学习,虽然已经成为一名高中学生,但是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学生的水平。他们对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高台阶,想要快速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实在很困难。

2、初、高中教材编写存在差异

初、高中在教材编排编写形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梯度,这是造成教学衔接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

(1)教材编排形式不同。由于初中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与这个特点相适应,初中物理教材编排了很多的观察与实验的内容,还配上了具体而有趣的插图和想想议议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而高中教材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实验,并配以阅读、思考、练习,形式相对简单枯燥,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另外初中教材对物理现象一般只做定性说明及简单的定量计算,而高中教材对物理现象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这对学生们来说是思维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有些学生就会由于适应不了而形成心理障碍,造成学习困难。

(2)对物理知识的要求不同。初中教材选取的内容浅显而直观,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比如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为高中运动学中位移、速度等矢量的正确理解掌握造成了障碍,不利于学生知识向准确方向迁移。而且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而高中物理较多的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客体、客观现象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得出概念、规律,抓住主要因素,近似反映客观规律。这些概念、规律不再是直接形象的,而是相对抽象复杂的,有些甚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这些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比如从速度到加速度、从标量到矢量的跨越,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另外,高中物理实验对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比起初中的要求难多了。

(3)应用的数学工具不同。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区别除了体现在思维形式上不同之外,还有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矢量的引入与数学上的向量知识有关,由平均速度上升到瞬时速度要用到极限知识,但这些数学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所以知识缺漏带来学习上的高台阶。还有初中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但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学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像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像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数物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例如,对于“速度―时间”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而倾斜直线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中速度的负值不能简单理解为比零小,而是表示矢量的方向性。另外将三角函数、几何等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物理题中,更加是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没有遇到过的。这些都增加了台阶的高度。

3、初、高中的教师教法不同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可到全面的发展。”[2]这表明初中物理教学从传统的注视知识的掌握,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尤其强调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偏爱至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惯性,以至于难以转向。加上初中阶段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比较少,题型变化也不大,所以初中的物理教学始终摆脱不掉“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的模式。每一个概念和规律都要反复解释,每一种题型都要再三讲解,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学生几乎不用主动考虑怎样去学,因为教师早就把他们要走的每一步都安排好了。按照这种模式教下去,学生在考试中也能拿到高分,而考试分数正是家长和社会所看重的。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家长是不会去追究的。到了高中,物理教师就变成了一个“领路人”的角色,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之后,如何加深理解,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都要靠学生自己去钻研和领会,学会梳理知识,弄清楚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决不会去包办代替。

可见学生难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还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坚持、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智商并不一定很高,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别人强。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下,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就要设法创建条件,让学生像迷恋“游戏机和网络游戏”那样来自主地进行物理学习,从而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比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有不同层次的梯度,由易到难,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学过程中要留有“悬念”,以便“诱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究下去。

总之,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学生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所以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既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既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初高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难关。

参考文献:

[1]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3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可以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具体的物质知识和理论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其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使学生能透过纷繁庞杂的物质及现象,理解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概念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入式教授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在此,就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为主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要靠外界诱导才会产生。化学基本概念多是些抽象的语句,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发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下面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的教学用语,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分析所学概念,努力把它跟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概念有用,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讲“溶质质量分数”概念之前,如果先讲一段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药液过稀,丙的药液适当,结果甲田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田的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田的害虫消灭、庄稼茁壮成长,使学生认识到确切知道溶液的浓稀非常重要。学生便会对“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由实验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实验现象抓住本质属性,便能在大脑里形成概念。

化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是物质及其变化,只有让学生看清物质的特征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甚至亲手做实验,才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正确、鲜明、生动。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做实验时,开始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的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一会儿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粉末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教师实验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对还原反应的概念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线,则能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这里必须做好三点之间的两个线段的连接。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还原”一词就变得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

3、 先揭示本质,后定义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会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严格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的语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就难以理解定义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这些词语,在运用中就会误判外延。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学生往往会忘记“参加”二字,例如做某些图示题时错写成“4A+B===2C+A”。这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不理解导致的结果。

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给出,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程序。一是教师提出为了确切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什么是溶解度?教师板书溶解度的定义,然后对“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质量”等“四要素”逐一分析。二是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此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切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就是溶解度。然后让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上述两种程序中,前者在教师给出溶解度,因学生缺乏认识的基础,突然出现的概念离“可接受区”太远,学生积极性会因之受到挫伤,尽管接着又分析了“四要素”,终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使信息接收率大为降低,学生不理解概念,只好死记硬背。后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创造了一个个思维的近距离,让学生自己达到终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容易理解概念,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先要通过实验或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然后尽量让学生归纳定义,教师给予修正,之后举例练习、巩固概念。

4、 温故而知新,编制概念网

化学基本概念数量多,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学过的概念做基础,同时又为学习后续概念做准备。因此,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又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又带来了概念之间易混淆的困难。这就要通过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差别。对初中学生来讲,概念之间的对比应尽量避免抽象。例如,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应具体列出Na与Na+、Cl与Cl- 的异同点。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4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材 衔接 过渡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内容深度、覆盖面及表述方式和要求等方面有较大的台阶。

1、知识量增大

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包含力、热、电、光、原。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比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知识层次的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

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

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

2、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以运动学部分为例,初中物理仅限于介绍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则较深入的研究匀变速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更何况还要处理非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再说与“力”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只是计算一些“二力平衡”的简单问题,而高中则要处理“多力平衡”和不平衡的问题。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受力分析,等等。再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等。又如力做功在初中公式为W=Fs在高中为W=Fscosθ,其中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2、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初中物理一般只限于对物理现象的知道、了解,即“知其然”;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要知道其中包含的原理、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就有所接触,但是高中物理对其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等。

2、4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2、5从定性到定量。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3、结语

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材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形象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86-0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各种物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也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本研究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探究教学在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以及他们获取、处理、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的过程和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法的可行性

探究教学是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个人、小组、集体等通过多种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众多内容为探究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应用、物态变化、压强和浮力等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更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听得见,而关于电与磁、功率、运动和力、机械能等众多知识点也为学生所熟知,其实验条件不苛刻,探究过程不复杂。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施条件非常成熟。而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假设、抽象、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实验、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而且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使得他们习惯使用形象思维去思考物理问题。而形象思维能力是一切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抽象思维、归纳分析总结思维、创新思维无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而物理学科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它的很多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或实验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用形象思维的生活型、形象性、二维性、动态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法,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在讲述分子运动知识中,其“看不见”的特性让学生非常迷茫。因为在他们生活习惯中运动的东西都是可见的。对此,笔者也从生活中入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那些看不见得,或者是很微小的运动。对此,学生列举出风、烟、雾等常见的现象,但是为什么烟、雾是可见,而风是不可见?考虑到学生的物理基础,笔者初步介绍了色素及其混合的效果,并引申出单纯的气体是有颜色的,然后让学生探讨如何观察气体的运动。学生:既然烟、雾是可见的,用瓶装的烟雾就可以观察了。老师:雾本质上是水,水大家是可见的。既然空气是可以运动,如果用瓶装空气就可以观察了。学生:空气是无色的,看不见。老师: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体,但是纯色的气体可能是有颜色的,如二氧化氮。学生:那就用瓶装二氧化氮,观察其如何运动。

讨论到此暂时结束,教师开始进行试验,用两只是广口瓶,一只装有空气,一只装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两个瓶口对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实验结果,如现象、时间等。该过程通过现实的实践,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事实上,探究教学还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如“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运动与压强压力的关系”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力去证明这些物理规律,如通过加热、压缩气体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2、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在形象思维分析的基础之上找出它们共同点,发现其一般规律的过程。物理学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基础科学,而物质运动和结构的都是以一定规律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分析、归纳这些物理规律的能力。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就非常注重通过提供感观材料,进而到分析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如在分析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如果直接让学生记忆电阻R=电压U/电流I,就失去了一次探究的机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方法:(1)组织学生根据如下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池组一对,电阻随机5欧、10欧、15欧各一个,测定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各个小组根据已学知识和经验,画电路图,组装电路。该过程教师不做任何提示。结果:每个小组都按照图1(或类似)的方式组装了电路。(2)根据改图,让学生分别测量电阻为5欧、10欧、15欧时电压和电流。记录结果如下(当电阻为5欧时):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衔接思维方式数学工具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1、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熟悉的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了如指掌的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新的周围环境……高一学生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要有一个过程。这些对他们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淡化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

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3、学习难度深度的不适应。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4、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不适应。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但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却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的手段了。对比初中物理,高中阶段很多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且公式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再加上运用图象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学生解题时就往往无所适从。

5、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课堂密度也上来了,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

二、高一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1、改进教法,阶梯式提高难度。改进课堂教学,设法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判断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推导过程,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同时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怎样进行抽象概括?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认识规律、理解规律、掌握规律,到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应该一步一步地走,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步步提高,切不可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同时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明确方向,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比如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要引入概念?其物理意义是什么?物理量如何定义?数学表达式如何?量的性质等等。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这是物理研究概念的一般方法,那么对以后学习概念就有方向。不会误以为学习概念就是背出其内容,记住他的公式就好了,就能掌握概念的内涵。调查表明,大多数高二学生认为物理并不难学,其原因是他们已经摸出了物理学习的门路,入了门。也就是他们掌握了物理研究对象的内容、研究的方法,找到了其内在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高一物理中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之所以有一部分高一同学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正确的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问题是怎样引入,规律是怎样得出,例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高中物理内容多,信息量大,且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学生要听好课,就必须提前预习,特别是那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的预习不能只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的阅读教材,而是要有所思、有所疑、有所获。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讲评试卷或作业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不清而造成的错误,应当场让学生查阅教材,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一清二楚,应该重视教材的阅读。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

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关。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学斌等、中学物理教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 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讲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不同程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理观念、思想方法及相应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理解科学家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物理研究的曲折与艰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决心,并激发他们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

一、用物理学史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大多数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物理这门学科非常有趣,而且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比较容易。但是当学习内容进入力学后期和电学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课堂越来越枯燥,需要推理和计算的越来越多,而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也越来越少。例如:在进行光学光的色散等实验时,实验现象明显,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探究小车滑行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学生认为索然无味。这时候,我利用伽利略的故事去引入新课,让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学习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过程中,对古人的知识产生了怀疑,进而自己设计实验原有的结论,为近代物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生在听伽利略的故事时,又跃跃欲试地补充了他们所知道的一些伽利略的故事,例如:有关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实验。这样的课堂引入虽然比普通的引入方法花时较多,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自己原来错误知识的兴趣。在后面的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课后也有很多学生专门查找资料,向我询问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讲物理学家的故事,拉近与物理学家的距离

初中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头脑中形成的有些概念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很难消除,对学习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学生总认为力产生了运动,于是就介绍了物理学史上“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的伽利略、牛顿等人。讲述伟人的人生历程,使学生与物理学家之间的距离变得近了。物理课本中介绍了电磁波和核物理等现代物理学知识,这些内容较多,又不能详细地介绍,如果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认为单调、无味。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我打乱了课本对内容章节的安排,先讲述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再布置一些阅读方面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课堂教学,不仅较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保持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阅读物理学史,正确理解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抽象的理论分析、严谨的数学推理或演算,从而得到规律或结论。长期以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不知道科学是怎么来的,把科学当成了死科学来学,教师把科学当成了死科学来教。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端正对实验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感应时,就介绍了欧姆、焦耳、法拉第等物理学家如何经历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得出物理结论和规律,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把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的大致过程做成多媒体课件,并且把详细的内容印成册子,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学生看到了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做的大量实验,甚至哲学家也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普遍联系的认识得到深化,而且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物理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四、渗透物理学发展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物理学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物理学史中对科学家的介绍:包括生平及主要贡献和一些历史故事,那些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变得生动亲切,对物理学家的敬仰和热爱使他们激发出了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并且在物理学习中用物理学家的精神激励自己。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只按教材简单介绍汤姆逊发现电子,从而展开对原子结构的讲解,课后会有许多学生问“原子的结构为什么是核式结构?”“电子带负电,为什么不被带正电的原子核吸在一起?”等问题,于是在教学中添加了“原子结构的发现”的物理学史的内容,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发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其他的相关内容作为拓展性阅读的内容印成册子让学生看,学生看过后知道了原子结构的发现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无不惊讶,然后又对其中的科学家的工作充满了敬佩,对原子的核式结构记忆也更深刻。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物理学史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站在物理教学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翰林、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篇8

1、1力学部分

初中涉及到的力只有重力、弹力(支持力和压力)、摩擦力、浮力、电或磁或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初中分析物体受力只限制在两个或三个,计算依据力的平衡条件、初中对合力的研究只限于两至三个,而且是同一直线上的、初中只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只作了解、初中只求同一直线上外力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只涉及到动能、势能的定义,动能与势能的大小只涉及到与哪些因素有关,而不需要计算、高中物理涉及到的力的种类多,受力分析及计算复杂、除了初中涉及到的力以外,还有万有引力、库仑力、电场力、洛伦兹力、安培力、回复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外力或合外力大小,由不同的运动规律来求相关力的大小,或者由不同的受力及运动情况来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相比之下对学生能力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2电磁学部分

初中物理的电磁学部分主要涉及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及静电的应用;串并联电路及连接、开路、通路、短路的概念与识别、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应用与注意事项、电阻的概念及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及电阻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家庭电路与电能表及测电笔的使用,家庭安全用电知识、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作用规律、磁场的概念、磁感应线、电流的磁效应、右手螺旋定则、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电磁铁、高中电磁学在初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多个重要的学生分组实验,增加了安培力、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洛伦兹力、质谱仪、回旋加速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现象、日光灯原理、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变压器、电能的输送等内容、另外,增加了有关电场的知识,使高中的电学部分基本能够自成体系,更好地建构了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

1、3热学部分

初中的热学部分主要是物态变化、分子运动、热量与内能及热机、涉及的知识点有温度、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汽化、沸点、液化、升华、凝华、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分子运动论、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热量、热值、燃料放热公式、比热容、物质吸放热公式、热机的四冲程及能量转化、热机效率、涉及到的实验计算极其简单,基本上是记忆内容,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不高、高中热学部分深化了分子动论、分子力的内容,推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气体的性质等内容,同时深化了气体压强、温度(温标)等概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图像表达能力、物理过程理解能力、运用公式计算能力、数学工具的运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1、4光学部分初中光学知识主要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眼睛与眼镜、主要规律是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高中光学增加了全反射、光导纤维(光纤通信),光谱分析、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电效应等内容、还涉及折射率的计算与图像的运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1、5声学部分

初中声学部分只学习声音的概念,声音的传播、认识简单波形的振幅与频率,知道音调由什么决定、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超声与次声的概念,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环节、高中增加了机械波(水波、弹簧波、绳波)、电磁波、物质波、波的图像、波长频率、波速、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超声波、次声波等内容、

2初、高中物理认识层次的梯度

2、1知识更系统化、全面化、深度化

初中的力学只介绍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力、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变速度直线运动,而且侧重于现象与定性描述,高中由初中的标量过渡到矢量,而且深入到本质,每种量对应的变化规律都以公式的形式出现,由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描述、

2、2突出物理量与物理过程的分解与合成

初中只涉及简单的物理量及物理过程,高中将知识系统化、全面化,所以它突出物理量的分解与合成、例如,初中关于合力问题只涉及到同一条直线上二力合成,关于等效电阻,常描述为总电阻,对合成思维提得很少,更不用说将一物理量如何分解了,高中则注重合成与分解、

2、3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

初中物理知识可以说是很浅的,它用模糊描述,而高中更注重精细,常建立物理模型、初中只讲物体、杠杆、滑轮、滑轮组,好象这些简单机械没有质量或存在摩擦,电流表、电压表都没有内阻,电源也无内阻,电源输出的电压是恒定不变的、而高中则给出模型,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面、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材料、点电荷、电场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磁感线、分子电流、光子、薄透镜、卢瑟福模型等、

2、4注重准确,讲究严密性

初中物理往往是大致的描述问题,对物理概念也是这样,往往近似地研究问题,对有些次要的量或因素总是忽略不计、而高中则注意准确性与严密性、例如,初中讲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很显然它不全面、而高中讲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这一描述适应所有情况,准确到位、

3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上的梯度

3、1形象思维建构知识与抽象思维建构知识间的梯度

初中知识往往是很肤浅的、单一的、静态的、最简单的知识、只要观察一些现象,简单分析,就能归纳出结论、学生在旧知基础上同化新知,往往只用形象思维就能达到结果、而高中知识往往是复杂的、合成的、立体的、动态的、要利用旧知来同化新知,达到知识的迁移,是不能直接观察,而是利用图像分析、数学函数分析、结合分解法将复杂知识分解成几个简单知识才能认识它们,最终才能找到物理现象中的本质与规律、所以用形象思维来建构知识是不够的,往往都是用抽象思维来建构知识、显然,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它们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例如,在初中我们建构速度这一概念,我们用某一确定的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来建构它,这是很形象的思维过程、而在高中我们要建构瞬时速度,要模仿初中的思维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用到极限的数学方法,同时还不能忘记高中的速度是矢量、

3、2指导记忆型学习与独立理解型学习间的梯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智力水平还不高,自主独立性很差,学习也是一样,往往要老师来引领,指导他们学什么,怎样去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是记忆型的学习、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与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学习经验基础上,知识量的增多,全靠教师指导来学习,在时间与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很显然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层次不同、例如在初中,学习测量,教师往往指导学习观察什么,怎样使用刻度尺,会出什么错误,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哪些题目,教师再逐一订正讲解、而高中学习阶段由于时间关系,对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的使用相对高中知识来说已是非常简单的内容,不可能做到每个环节都来指导,让学生去记忆、只能作介绍使用方法,最后举几个例子,布置几道作业、其它的事都是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就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许多地方只能独立理解了、

3、3用语言文字描述物理问题与用数学公式或图像描述物理问题间的梯度

初中物理知识很肤浅,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很肤浅,对物理问题的描述只能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而高中知识较深,物理规律较多,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达到相应的水平,许多物理问题用语言文字描述往往会达到几百字,很不方便,但改用数学公式或图像就简捷得多、例如,初中对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只讲力的大小,物体运动的距离就行了,高中涉及到变力,而且方向与距离不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力的变化规律用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只能用一数学公式来表示,路径用文字更难以表达,但画一个图像便一目了然、然而,在初中将数学公式或图像表示,学生看不懂,又不比文字表达简单、

3、4单向思考问题与空间想象问题之间的梯度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是单一的,某种变化也是单一的或先向什么方向变化,再向反方向变化、所以学生思考问题只要向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思考即可,而且许多问题都是一维问题,不会出问题后的问题、而高中思考问题不是单一的,某种变化也可能不是向某个方向的,许多问题带有问题后的问题,许多问题带有两维性、例如,初中在研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一个小球撞击一木块,小球速度变小了,木块速度变大了,最后木块受到摩擦力,又慢慢停下来、就是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思考起来都具有单一性,单向性、而高中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可能要研究碰撞后的物体受摩擦力做功,然后物体可能在圆周上做圆周运动,圆周运动后可能做平抛运动,它从一维问题变到二维问题,从一个规律变到另一个规律、显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与初中之间有很大的梯度、

3、5观察总结型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间的梯度

初中教材的知识层次很低,很多知识是从观察中来的,许多问题也是观察型的,只要学生观察便很容易总结出结论的、而高中教材的层次高,许多现象观察不到本质的东西,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发现其本质与规律、所以,我们说初中学生具有的能力层次是观察总结型的,高中学生的能力具有综合分析型特点的、例如,初、高中都研究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初中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找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最多是说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体越粗,电阻越小之类的结论、而高中实验后要得出电阻定律,这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

4做好初高中衔接的降阶对策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初中数学年度总结(精选8篇)
  • 下一篇:跟踪审计的作用(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