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化学常见化学式(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8 栏目:写作范文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1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35-02

“机械设计基础” 是机械类、机电类或近机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传统学科体系下,与之配套的实训部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是从理论知识向模拟工程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知识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具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是学生接触工科专业知识以来联系工程应用的第一门综合性课程,欠缺相应感性知识,制约了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一直都是课程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行业技能对课程知识能力的需求,从掌握机械常见零部件的结构、常见机构的运动形式入手,设计两条主线:一是学习机械常见零部件、常见机构的结构及运动形式,掌握常见零部件的选用及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培养解决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实验、实训及社会调研活动,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过程,最终两条主线汇总在课程设计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将课程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解构。按照项目(或任务)进行设计,以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一定设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

2 课程内容的构建

该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企业机械产品设计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在原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整合、充实和序化成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科学地设计了学习性工作任务,在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中实行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1)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动画,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

(2)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比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评鉴能力。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合理分组,一组一题,有效避免抄袭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课程设计任务的难度,每组学生人数在5人左右。对所学知识掌握稍差的组可以安排“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对于所学知R掌握较好且学习愿望强烈的组,可以适当增大其难度,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设计成果的自豪感。

4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及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笔试、设计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情况见图1。

5 结语

在教学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特点,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以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2(6):37-40、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2

关键词:难点;书写;发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11-01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一、提早渗透,分散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不愿意学化学往往是从记不住元素符号开始的,元素符号学不好,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就难以学好,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困难,我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采取了分散难点、化整为零的方法。

在学习第一节课时就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告诉学生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引导学生提前记忆元素符号,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元素名称,初步会读会写。到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学生学习起来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掌握就显得驾轻就熟了。由于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学生多看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

二、师生互动、查找内在联系、狠抓书写落实

学习了元素符号之后,化学式的书写就又摆在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在这里学生主要是化学式的角码容易写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找内在联系,抓书写落实的方法。

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要求学生画出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以比较、归类,学生总结出了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该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化学式时,可让学生分类进行理解和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在记住化合价的基础上能熟练地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依据,依据如下口诀进行书写: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数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再检查。

三、优化配平方法,强化训练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化学用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其关键是配平学生易犯错误。我在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它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四、以点带面,发散练习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又不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五、注意检查督促,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3

①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②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⑤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⑦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⑧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⑨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化学反应与能量部分,内容如下:

①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②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⑤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

⑦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⑧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能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⑨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俑蚀的危害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相较2016年的考试大纲,2017年的大纲有些微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降低了要求难度。

②对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由“能说出”转成“了解”。

③增加了“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

④去掉了“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⑤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要求由“了解”转成“理解”。增加了对电解池构成和应用的要求。

针对考试大纲的改变,高考的试题题型,相应的可能出现一定的变动。

比如:

首先,考纲增加了“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往年题型中涉及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计算时,可能只要求答出反应热的多少;今年就有可能在这类问题中,要求写出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其次,对能量形式的要求从“能说出”转成“了解”。涉及能量形式变化的考题,考查的形式可能会更多地以选择的形式代替填空。

最后,考纲在这一部分我们应重点注意的变化,应该在“增加了对电解池构成和应用的要求”方面。这部分要求的提出,预示着对电解池原理的考查可能会更细致。另外,可能会增加更多与化工应用有关的电解池的考题。

针对这些变化,我认为在高三复习中,应该在复习重点上有所改变。比如:在这些变化中,有部分内容是降低要求,如反应热中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对于这部分内容,由于平时在教学中对典型知识和解题思路的重点训练,所以适当地降低,只会有利于学生的得分,影响不大。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4

关键词:化学用语;教学方法;化学教学

一、元素、原子、离子的教学

1、含义

(1)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离子符号:表示这种离子,表示这种离子所带电荷数,如,Mg2+表示镁离子,还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书写要点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主要是注意大小写。(2)离子符号:“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3、常见书写错误

(1)元素符号:主要是大小写错误。(2)离子符号:①电荷数写在正上方;②“+”“-”写在电荷数前;③电荷数“1”没有省略;④电荷数错误(化合价不熟)。

4、注意事项

(1)知道不同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原子里质子数相同。(2)重视元素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并加强这种训练。(3)微粒符号前面有数字(不是1)的都只能代表微观意义,如2Cl2、2Cl、2Cl-等。(4)明确元素组成物质、原子构成分子的含义。(5)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6)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表示三种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表示这种物质,如Fe、He等。(7)初步读懂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

二、化合价的教学

1、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铜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和正六;化合价实质要认准,金正非负单质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正负总价和为零。(2)常见原子团化合价: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是铵根。

2、书写要点

“元素头上正戴帽,后写数字先写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对比较起来教,并举例解释说明。

3、化合价书写常见错误

(1)标写位置错误。(2)“+”“-”号写在价数后面。(3)原子团化合价标在某一元素的上方。(4)价数错误。(5)标写物质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未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4、几个注意点

(1)某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中某元素化合价的书写。(2)可变化合价。(3)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不同化合价。(4)根的化合价:组成根的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5)0价元素不能再组成新的物质。(6)化合价的运用要抓住两个关键点。①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②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三、化学式的教学

1、书写要点

(1)单质。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②气态非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右下角标小数字“2”表示。(2)化合物: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口诀:正价在左,负价在右;倍数为简,交叉写数;是一省略,总价和零。

2、化学式书写常见错误

(1)元素符号错误。(2)元素符号右下角小数字错误(未注意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3)原子团未用小括号。(4)根据物质的分类书写和记忆化学式

教师可将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式按物质分类归纳好,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填空,并提醒学生书写化学式一定要注意化合价。

3、能读懂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以H2O为例:(1)表示这种物质:表示水。(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4)表示分子的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1、书写要点

(1)注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2)正确地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和配平是化学方程式教学的重点。(3)配平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就是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配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小数字。

2、化学方程式反映的信息

(1)反应物和生成物(质的关系)。(2)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3)各微粒的数目之比。(4)各物质间的质量比(量的关系)。

3、化学方程式书写常见错误

(1)化学式错误。(2)未配平。(3)未标反应条件或标写错误。

4、能读懂化学方程式中反映出的信息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5

例1(河北)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为金属氧化物,E、F为金属单质,且F为紫红色。化学反应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1)C的化学式。

(2)②的一个方程式。

(3)③的基本反应类型。

(4)E、F和氢由强到弱金属活动性顺序。

分析由题干可知,F为金属铜。然后我们倒着往回推导:由图可知D为铜盐,E为比铜活泼的一种常见金属,A必为氧化铜,B就是一种常见的酸,比如稀硫酸或稀盐酸,那么C肯定就是水了。至此该题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晰了。

答案(1)H2O

(2)CuSO4+FeFeSO4+Cu

(3)置换反应(4)Fe>H>Cu

例2(黄冈)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钠盐,X,Y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指出C的一种用途。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题干可知D为铜;从图的左侧来看,A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由此可知A只能是碳酸盐,也就是说A可能是碳酸钠或者是碳酸氢钠;联想到碳酸盐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X、Y是黑色粉末,D是金属铜,很自然会想到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从图的下部可以想到是电解水产生氢气,然后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答案(1)纯碱NaHCO3

(2)CO2+C高温2CO冶炼金属

(3)NaOH(4)2H2O通电2H2+O2

例3(连云港)下图转化关系中(其中部分产物已略去),A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碳酸盐;E是一种蓝色沉淀,受热分解后,得到金属氧化物和水;K是一种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中所含金属阳离子的符号为,物质G的化学式为。

(2)指出下列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③为反应,④为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①

反应②

分析由图中“澄清石灰水”和A是碳酸盐可知B为二氧化碳,K为碳酸钙;由题干中“E是蓝色沉淀”和图中“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可知C为硫酸铜,E为氢氧化铜;从图中的“通电”可知D为水,F和G分别是氢气和氧气;结合B、C、D三种产物可知A就是碱式碳酸铜或碳酸铜;图的右边就是氧化铜被还原和铜被氧化的过程了。

答案(1)Cu2+O2

(2)复分解置换

(3)CO2+Ca(OH)2CaCO3+H2O

CuSO4+FeCu+FeSO4

例4(张掖)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2)写出物质E和B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右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

分析此题较为简单,A是单质铜,B是氧化铜,X是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C为单质铁,D为硫酸亚铁,E为氢气。

答案(1)Fe

(2)CuO+H2Cu+H2O

(3)氧化铜与过量的硫酸反应生成的X溶液中含有硫酸。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6

近三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下面是本人对近三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复习策略。供高三复习冲刺参考。选择题注重对化学学科基础性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初级能力。

复习策略:

1、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有四种:1、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该部分判断要求熟悉常见酸碱盐溶解性;2、发生互促水解反应,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根阳离子互相促进水解进行到底,常见阴离子有co32-、hco3-、alo2-、s2-、sio32-等,常见阳离子有al3+、fe3+、fe2+、nh4+等。3、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h+)、clo-、mno4-)与还原性离子(如fe2+、i-、s2-、so3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

2、阿伏加德罗常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数: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高考试题,常常有意设置一些极易疏忽的干扰因素。在分析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下列细微的知识点:①状态问题,如水在标准状况时为液态或固态;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态、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戊烷及碳原子数更多的烃,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或固态。②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如d2o、t2o、18o2等。③某些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ne、o3、白磷等。④一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sio2、si、ch4、p4、co2等。⑤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求算,如na2o2+h2o,c1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⑥要用到22、4l/mol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⑦某些离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⑧注意常见的一些可逆反应。

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考查主要集中在8(或18等)电子结构的判断,电子式的书写,微粒半径的比较,化学式的推导以及简单计算等,在体现基础知识再现的同时,侧重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高考题主要以元素推断题出现,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断能力。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采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提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断范围,大胆尝试、猜测、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

4、电解质溶液:要求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盐的水解平衡与水的电离平衡的联系及相互影响。重点(1)特殊条件(如等体积、等浓度或等ph)酸碱混合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2)熟练掌握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3)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

5、常见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等基本知识:该部分涉及面比较广,但深度较浅,要求熟悉课本中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和有机基本反应。该题应

为送分题,绝大部分考生能拿到该题分。

6、基本实验和变形实验:该题取材于课本的常见实验,是课本常见实验的变形或应用。要求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理解并熟练完成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在平时的实验复习中,一定强化课本实验的复习,不要脱离了课本,有条件的最好重做一遍课本常见实验,同时重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设计,仪器、试剂的选取,操作过程的训练,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判断,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7、电化学:电化学,作为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历年高考中必考的热点之一。考题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在实验题以及一些推断题中涉及。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形成的条件、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根据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对一些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的认识和书写。电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因此,有比较宽的命题背景。

复习要求: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用及形成条,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7

一、生活式情境创设

初中化学总体而言较为简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在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妨利用生活式教学情境,拉近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磷单质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我为学生们提出了“鬼火”的教学情境。在民间常常流传这样的说法,在人死后他们会化作一团团鬼火在蓦地里游荡。很多学生对“鬼火”还是非常陌生,听到这样故事,他们的听课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基于此,我展开了“磷单质”的性质教学。“鬼火”的本质就是白磷单质的燃烧现象,由于人骨燃烧后的残余的主要物质就是磷,在自然条件下墓地里的磷元素就会挥发出来,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可以发生自燃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火”。结合上述情境,我将磷单质的易燃性、不稳定性揭示给学生。通过对学生们常见生活情境的设疑,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验式情境创设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化学学科与化学实验的发展密不可分,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式情境的创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化学现象与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促进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化学物质辨析章节的复习教学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式情境。首先,我按照下图为学生们连接好了实验图,但未将反应物质类型揭示给学生们。

然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反应物质的状态。A是纯净物,B是黑色粉末状纯净物,可能是CuO或是木炭粉;C中存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我将存放在气球里的气体(为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一种)。有了以上的信息,我要求学生们尝试结合实验现象推断对应的化学物质,并完成下表。

对于编号I,由于黑色粉末未变红,且玻璃管内有水珠生成,则可以判断物质A为H2。再结合C、D两处无明显现象,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出B物质为CuO。对于编号II,由于C处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A物质为CO,再结合黑色粉末未变红,可以说明B为CuO。对于III,首先由蓝色火焰可以判断出A物质为H2,再结合黑色粉末减少至消失,说明B物质为木炭粉。至此,学生们顺利推断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所有的物质类型。

在该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学化学常见氧化还原现象、燃烧现象、沉淀现象得到了整体上的训练。探究性实验情境考查题是近些年中考的热门题型,此类实验式情境的导入对化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三、应用式情境创设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朝向实践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想实现对学生应用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用式情境创设必不可少。对此,我们不妨将社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应用实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患者发生胃痛的情况下,医生常常会开出胃舒平一类的药物(其中每片含氢氧化铝0、39克)。胃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只要服用适量的胃舒平即可环节胃痛。若是服用了过量的铝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的形成,也会消耗过量的胃酸。所以,治胃疼的药不能服用过量。在此应用式的教学情境下,我为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计算题。

例:若是该医生给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宁(每片含量为0、39克),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两片。那么,试问:在服用该药片后被消耗掉的胃酸质量为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化学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尝试和化学基础。首先,我们应该写出对应的反应方程式,胃酸就是稀盐酸(HCl),治疗过程即是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于是,我们假设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克,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得到关系式:78x= 109、5×(2×0、39),得到x=1、095 克。

通过此类应用类化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们从该情境中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生活常识,提高了他们化学知识的认知度。

化学常见化学式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提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4-02

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具有考查知识容量较大、综合性强、化学特色突出等特点,在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中已成为固定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运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好的一类考试试题,区分度高。通过对此类题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常以四到五个化学反应为基础进行框图设计,由此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取的理解及掌握情况。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将其有效的联系起来,运用严密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框图中的物质推断出来,最终得出题中所设问题的准确答案。笔者在指导学生提高框图推断题的解题能力过程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总结常用“题眼”,降低解题难度。解答推断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学生必须对常用题眼做到心中有数,如常见的有色物质(包括黑色固体、红色固体、黄色固体、白色沉淀、蓝色沉淀、红褐色沉淀、蓝色溶液、浅绿色溶液等)、有特殊性质的物质(包括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常温下的无色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的液体燃料等)、有重要用途的物质(包括常见的食品干燥剂、常见的溶剂、重要的催化剂)、重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包括硫酸、碳酸钙、二氧化碳、水)、有特殊反应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为通电、加热、高温、有催化剂的化学方程式)。经过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学生可以轻松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准确判断题干中涉及哪种物质或哪个化学反应,解题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需要强调的是在解题过程中切忌顺着一条线推断,可根据实际题目前后左右呈放射性推断。

第二步:总结常考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在学生准确记忆常用“题眼”的基础之上,限时让学生对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解答,结果至少仍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无法得到满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常考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那么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方法如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四至五道典型的框图推断题,要求学生只需审题,不需作答。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每道题中的四个问题考察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经过对几道题的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为:①框图中某物质的化学式;②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③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类型;⑤框图中某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框图中涉及的任意物质的化学式或任意化学反应均有可能成为考查对象,只有认真分析判断出框图中的所有物质,才能拿到高分。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以上几道典型例题涉及的所有物质的化学式在框图中标明,并请同学将框图中涉及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逐个分析每个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当这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对以上几道例题的答案早已心知肚明。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在框图推断题中经常出现,需重点记忆,如:Ca(OH)2 + CO2=CaCO3?邬+ H2O;3CO+Fe2O3=2Fe+3CO2;Fe+CuSO4=FeSO4+Cu;CaO+H2O =Ca(OH)2;Fe2O3+6HCl=2FeCl3+3H2O;CaCO3=CaO+CO2?邙;2H2O=2H2?邙+O2?邙;CaCO3+2HCl=CaCl2+H2O+ CO2?邙;2H2O2=2H2O+O2?邙。在对几道例题的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常考知识点,复习了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类型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第三步:实战演练,增强信心。最后当然要检验一下教学成果,限时让学生解答一道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分三步:①找准解题突破口;②分析判断出框图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及反应化学方程式;③明确反应类型及应用价值,准确作答。

下面笔者用一道典型例题加以说明:

【例题】: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

(2)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

【解析】:通读全题,本题题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根据“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出A为H2O2,B为O2,C为H2O,D为Ca(OH)2,E为CaCO3,F为CO2,G为CaO,由此就可进一步确定框图中设计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及其重要应用。以上问题全部明晰后,学生对于根据题意设计的问题均能准确作答。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解答框图推断的能力和得分率普遍提高,师生均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仁强,刘瑞元、例谈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通信工程的意义(精选8篇)
  • 下一篇:高考数学公式(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