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精选8篇)

时间: 2023-06-30 栏目:写作范文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1

[关键词]来华留学;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69 ― 02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课,是理工科学科专业课学习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是培养理工科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一流学科遴选工作的通知》(2015)指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有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巩固提升一批能够跻身国内前列、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可以看到,在当前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已经成为衡量和指导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建设的大趋势,其中就包括各个学科的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高质量地开设好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全英文高等数学课程,对高校各个理工科学科的国际化建设、来华留学生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学习人数增加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统计,2016上半年全省高校留学生共计19743人,同比增长15、9%,其中长期生17329人,同比增长17、5%,占总人数的87、8%;攻读学位的留学生9662人,同比增长19%,占总人数的48、9%。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近年来随着我校留学生人数的日渐增多,需要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留学生人数也逐年不断增加,涵盖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肯尼亚等等众多国家。在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再加上我校所开设的全英文高等数学课程本身,并不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留学生培养,就导致了留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留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来华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出现困难,最基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一些留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能力过于薄弱。由于教育背景、学习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部分留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简单基本不等式等等的求解,都感到有困难,对直线方程、圆、椭圆、抛物以及双曲线方程等知识,了解的就更少了。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包括学过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学生在内,学生对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基本运算都有困难,甚至有学生对于分数的加减运算都有问题。留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上的不足,给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全英文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堂设计、教学都带来巨大的困扰。

(三)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安排的困难

我校留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学习学时有限,总共只安排了30个学时。在数学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要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就难上加难。再加上部分留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就造成了课程学习的实际困难。同时,由于我校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高等数学课程还处于初步开设和探索阶段,选用不到合适的教材,数学教师缺乏全英文课程授课经验等等,这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都会导致课程教学面临困难。

二、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课程要有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是要根据留学生的数学基础,有的放矢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我校留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特别是数学运算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的数学知识相当于国内初二年级学生的水平情况,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做到从基础知识开始教学,并有意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因此,经过课程的实践,我们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定为如下四部分:a)预备知识:讲解实数、集合、基本初等函数、平均变化率等知识;b)极限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运算:重点阐述其描述性的解释与四则运算;c)导数概念与基本求导法则:重点阐述其描述性的解释以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在求导法则方面,讲解四则运算,复合函数求导,不涉及复杂的求导法则。d)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重点阐述其描述性的解释以及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讲解求解积分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不涉及复杂的积分技巧。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些教学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学时数、留学生的语言背景、课程内容设计等,我们以美国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社Dale Varberg等人编写的教材Calculus(第9版)〔1〕和美国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社George B、 Thomas等人编写的教材 Tomas' Calculus(第10版)〔2〕为基础,节选出两本教材中,适合本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开展教学,包括预备知识(Preliminaries)、函数和极限(Functions and Limits)、导数(The Derivative)、导数的应用(Applications of the Derivative)、积分(The integral)、积分的应用(Applications of the integral)、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尤其注重概念和定理的直观解释,弱化严密的分析定义和证明过程,降低理解、掌握的难度,再加上是英文版教材,尤其对英文语言背景的留学生而言,更是普遍反映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有助于课堂学习、接受,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针对性

由于教育背景、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对待课堂学习的态度与中国学生不尽相同。既有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学习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同学的纪律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差。在此情况下,作为留学生的预科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该尽快适应这种课堂形态,强化课堂纪律、课堂考勤,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的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积极鼓励学习认真的留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要因地制宜地恰当地鼓励这部分同学去帮助、引导后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强化评价方式的针对性,将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为很重要的内容,体现到成绩评价中去,反映众多留学生个体的真正的进步。

同时作为在中医药院校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也要看到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遂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发展和积累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3〕。用校园中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将其结合到科技文化的学习中来,把丰富、有趣、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加入到高等数学课程中去〔4〕,用生动活泼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更好地启迪留学生智慧,开发其潜力,培养其对中医药和中华文化的热爱。

(四)提升数学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

尽管部分数学教师具有多年的英文论文写作的经验,但是要用英文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这中间还是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准备,包括课程知识的准备,将原本的中文的知识储备,转化为英文的表述;教学能力的准备,将笔头的英文表达能力,转变了口头的英文表达能力;授课技巧的准备,逐步地适应留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教学;心理的准备,克服畏难情绪,适应与众多留学生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真正掌握课堂的主导权。所以,作为留学生全英文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多多下功夫,认真准备,提高自身的英语授课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2016年7月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指出,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校的国际教育事业面临了新的机遇,随着这些理工科专业留学生的进一步增加,会有更多的留学生需要学习高等数学课程。因此,我们也需要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的针对性,提升数学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提升面向留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质量,为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服务。

〔参 考 文 献〕

〔1〕Dale Varberg, Edwin J、 Purcell, Steven E、 Rigdon、Calculus,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2〕George B、 Thomas, Ross L、 Finney, Maurice D、 Weir, Frank R、 Giordano、 Thomas' Calculus,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0、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语言;问题与对策

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领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此,教育部多次就高等教育开设计算机基本课程下发了指导性意见[1-2],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3-4]。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简称UIC)根据香港浸会大学课程设置要求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基础。

1联合国际学院(UIC)

UIC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较多地秉承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

1)UIC教育使命。UIC的愿景是发展中国“创新国际教育,建设教育特区”,致力于提升本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民众的生活品质。UIC的使命是以创新而具有动感的方法,整合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倡导并推行既深具国际特色,又具本土文化的“全人教育”[5];通过吸纳古典中华及西方文化资源,倡导博雅教育,推行一个创新的“四维教育模式”[6]。

2)UIC发展历程。UIC自2005年在珠海成立以来,学生规模从不足300人发展到预期目标4000余人。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理工科技学部三个学部,下设十七个专业,实施四年全英文教学。毕业生学成后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

3)UIC毕业生品质要求。UIC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品质有着清晰定位,秉承了香港浸会大学对其毕业生的要求[7]。在这些品质中,其中一项是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能有效地应用相关技能。

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概念,增强学生操作计算机及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探讨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了解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相关知识,具备购买和组装计算机设备的常识。

2) 技能。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选择恰当的排版软件处理不同的排版问题,尤其是学会使用一些高级的排版软件(如LALEX);能够使用多种办公软件,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帮助自己的学习;具备开发个人网站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配备一台适用的计算机。

3) 态度。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自信地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积极探索使用新软件,具备开放的思想,能够采用不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

3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学生听说能力薄弱。“信息技术基础”是新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学生从一个中文环境到一个全英文教学环境,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另外,UIC的教师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文口音各有不同,对学生的英文能力是个挑战。从我们的网上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开学初对教师口音抱怨较多。学生对自己的听说能力没有自信,遇到问题时没有勇气与外籍教师直接沟通,而是更多请求懂中文的助教帮助。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UIC的学生多数来自于中国内地,中学阶段受的教育主要是以中文为教学语言,英文课程的教育比较功利,主要是应试教育,针对高考,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文应用能力差。

2) 英文教材选择困难。通过历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部分学生中学阶段学过较多计算机课程,如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操作计算机也很熟练。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甚少,没有使用过办公软件,不知道如何压缩文件等。由于上述原因,选择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比较困难。其次,国内影印版的英文教材较少,订购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对学生来说极其昂贵。

3) 学生英文词汇量不足,尤其是专业词汇。学生在中学阶段较少或基本不接触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导致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比如讲解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我们询问学生有没有使用过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时,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讲解数字系统时,学生不明白Binary Number System (二进制)和Hexadecimal Number System (十六进制)的含义。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词汇,学生通读教学材料及外文资料会遇到大量的生词,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并且容易有挫败感。

4) 生师比率大。UIC每年大约有1000人学习这门课程,而我们配备的教师只有5到10人,这意味着小班教学无法实现。学生人数过多,课堂上不能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解答学生课堂上的疑问。比如,我们讲解数字系统时,学生对进制之间的转换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十六进制、八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由于人数过多,问题种类也多,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讨论。

5) 采用英文学习难度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中国内地中学阶段的学习非常紧张,学生在父母、教师有力的监督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努力学习。进入大学后,学生缺乏父母的监督,对大学的学习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进入倦怠期。另外,处在一个英文教学全新的环境,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明白讲义,造成消极心理,并逐渐发展成为放弃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开学初,热情很饱满,能够按时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开始以活动很多或课程很难为借口逃避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授课过程做到一慢二清晰。针对学生英语能力薄弱,尤其是听说能力,我们要求教师授课时语速尽量放慢,发音尽量清晰。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一是如果授课语速过快,鼓励学生举手示意,及时提醒教师;二是教师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沟通,及时得到学生反馈;三是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上课内容。另外,每四个星期我们对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意见,调整好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 自编教学材料,不指定教材。该课程所有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标,我们确定了多个教学主题,每个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准备好其中的几个主题的教学材料,要求语言生动,理论和实践兼顾,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英文表达方式。教学材料提前一周上传课程网站,以供学生提前预习。教学材料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如我们介绍排版软件时,不仅仅介绍Microsoft Office Word,还介绍 Writer及高级排版软件Latex。为了使教学材料丰富多彩,我们准备了视频材料。如在讲解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等常用软件时,如果只是讲解理论,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制作了视频,用实例讲解,配有声音和字幕。在介绍世界著名的IT公司时,我们从网上搜集了公司的相关视频。如介绍苹果公司时,我们会播放苹果经典的“1984”广告及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Jobs)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200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我们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意见或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会列出参考书籍,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

3) 自编专业词汇表,推荐使用电子词典软件。教师在准备相关主题材料时,要求列出所有专业词汇,并附有中文解释,提前一周上传到课程网站。我们推荐学生使用免费电子词典软件,如KingSoft PowerWord、Lingoes。学生使用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学习单词发音,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相关例句。

4) 组建教学助理团队,辅导学生。我们组建了一个教学助理团队,他们除了有较全面的英文能力,还精通普通话或粤语。教学助理团队主要是指导学生实践,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学生问题,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助教每个星期给学生上一个小时实践课,主要是把一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如学生完成了网络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助教会指导学生建设自己的个人网站,并介绍网站的详细过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会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如协议、IP地址等。

5) 形成连续的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我们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课后作业,学生有三个大作业,需要团队完成,占总成绩的30%;二是随堂测试,这门课程有不少于四次的随堂测试,占总成绩的20%;三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后作业+随堂测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必须都达到我们的要求,才算通过这门课程。在这种连续的评价机制下,学生有压力,从而逐渐养成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4教学效果

UIC毕业生将被授予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所以UIC的教学质量接受香港浸会大学监督。香港浸会大学对UIC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评价方法、考试试卷、学生成绩等方面都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在这种严格的监督机制下,我们的教学质量获得好评,学生的通过率历年来都在90%以上。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通过率如表1所示。

5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团队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国内信息技术基

础课程全英文讲授方法。随着内地教育的发展,合作办学项目将会日益增多,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高校数量也会逐渐增加,希望我们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欣如,文俊浩、 非计算机专业三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4(13):79-80、

[3] X、Han,L、Wang,W、Zuo,et al、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C]//ICYCS 2008: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Washington, DC,US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8:2512C2516、

[4]M、 Zhang,Virgina M、 Lo,Undergraduate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C]//In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ACM Technical Symposium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New York,NY,USA: ACM,2010:396-400、

[5]UIC、 Whole Person Education[EB/OJ]、 [2010-08-31]、 uic、edu、hk/en/index、php?option=_content&task= view&id=893&Itemid=220、

[6]UIC、 Four-Point Education[EB/OJ]、 [2010-08-31]、 uic、edu、hk/index、php?option=_frontpage&Itemid=780、

[7]HKBU、 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Graduate Attributes[EB/OL]、 [2010-08-31]、 chtl、hkbu、edu、hk/g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Teaching“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rough English

HUANG Haifei,TOWEY Dave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NU-HKBU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Zhuhai 519085, China)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3

【摘 要】《税法》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税种的征收、计算、缴纳等情况。但就目前《税法》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税法》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 《税法》;教学;问题;对策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因此,许多学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已成为《税法》课程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实践性不强

《税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而且其中法律基础知识所占比重较大,使初学者感到所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很多时候,学生会认为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另外,由于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政策更新速度快,导致税收教材极易过时,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重理论,轻实践,使实践环节在整个《税法》课程教学中流于形式。《税法》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实践机会,则有助于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实际情况是,《税法》课程一般不安排纳税实务环节,学生无法实际操作纳税实务,《税法》演变成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

(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

现在的《税法》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税法》业务的教师寥寥无几,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以法律规定的讲解为主,然后结合所讲内容做适当的练习题,至于如何填制纳税申报表、税款如何入账等问题就很少涉及到。教师还是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效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而学生则是以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课后也是以复习笔记上的内容为主。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滞后,使得《税法》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改进《税法》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

(一)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

《税法》的立法层次高,同时每年都在不断地修订、完善某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更要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的辅导书及案例,对新增税收原理、内容进行补充,同时查阅最新修订的《税法》条款,对教材补充。如果条件充许,最好能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税法》课程建设方面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模拟纳税申报实验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和手工填制等方法完成一般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申报实验。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提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分组进行互动讨论,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同时,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税法》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另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实践课堂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或税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或纳税企业的会计等等,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工作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要求,进而学会与人合作与相处。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不拘一格的形式,既要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也要采用现代化教授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税法》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课件中引用大量的最新法律法规,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增长学生见识,保证《税法》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开创《税法》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冬云、《税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莉萍、高校法学《税法》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4

关键词:艺术综合学科教学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教法;创造思维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Problems in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Art

LI Xiao-hui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试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作为一门新开发的综合课程,艺术综合课程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综合课程的多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艺术综合的教学研究怎样进行?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教法有什么特点?综合课程的学科体系教材内容整体框架应该如何设计?综合艺术课程有待于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踏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在实践和探索研究中使艺术综合课程的理论与教学实践逐步成熟完善。

一、综合艺术课程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教学实践与研究,艺术综合课程目前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综合艺术课程是个崭新的课程,有着许多充满新意的探索和全新的做法。所有内容前无范例,现无样板。教材编写仓促,不成熟,存在探索研究的痕迹,部分教材内容设计不够合理,教学问题考虑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修改。部分教学问题出现在教材内容的结构框架与编写思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上。例如为了体现综合理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综合理念设计,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许多课中都有学科渗透交叉的内容。教材中教学思路和多种选择以及教学范例的设计,原先是为给教师提供思路借鉴参考之用。但是一线教师对什么是综合课程不甚了解,没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为了体现综合课程理念,学科交叉、人文精神都想体现,课堂上教学目标过大、知识技能淡化,教学内容五花八门,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使综合课程的教学困难加大,课程理念与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师资不足和教师专业培训不足是是艺术综合课程标准与教材推广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探索过程和理论学习研究过程的时间嫌短。仅仅凭借通识培训阶段和教师新课程培训学习班的学习,无法解决教学一线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许多教师初步接触综合艺术课程,在综合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和灵活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在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准备不足。各地区教师一般都是经过课程短期培训,马上就要上岗执教,面对许多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这些问题伴随教学进度不断增加。对于实验区教师,由于都是新课,教案都是新的,备课量大,加上专家指导不能及时到位,积累的教学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以至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呈现不明显,有了我们称之为集体疲劳症与集体厌倦症的现象。反之,对比没有参加综合艺术课程实验区教学的单位,音乐与美术课程的教学虽然也已进入新课程的探索,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都是自己熟悉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也是教师熟悉的,教学上难度与工作量相对要较小。

3、综合艺术课程的音像教材编辑不到位,提供给教师教学用音像图片资料量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教材发放和音像资料发放不及时不到位;部分实验区教学条件较差,连基本的播放音响的设备都缺乏是构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困难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设计等学科,由于学科综合交叉,要收集准备的资料多,工作量大,在加上部分内容是跨学科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在日常教学工作量很大的前提下,还要化大量时间备课和收集音像图片资料,一线教师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所以产生“集体疲劳厌倦症”是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教材编写应该考虑一线教师的困难和工作量的大小。尽量提供更多的获取音像图片资料的途径,尽量将教材的配套音像图片资料选好配齐,尽量将教材的编写便捷化、配套化,以减轻教师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上的难度。

4、艺术综合课程是涵盖美术音乐舞蹈设计等多种艺术学科交叉课程。目前担任教学的一线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有着不同的缺失情况。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所限,无法解决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中的问题、部分地区出现的美术音乐教师搭配同堂教学情况又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学难以协调等困难局面、部分地区采用了美术音乐教师组对备课、组对教学的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科交叉在教学中确有不便之处。例如:1)一线美术音乐教师在一起备课不方便,工作量增加;2)音乐美术教师需要学习和讨论自己所不熟悉的新的教学内容,还要音乐与图片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的内容与难度增加,增加了工作负担;3)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大,过去分科教学时音乐美术教师可以自己独立备课,时间由自己掌握。现在需要美术和音乐教师同时备课,时间不易安排。4)教学进度安排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美术音乐教师的教学进度有时会进度不一,致使教学进度不能“齐头并进”,等等。

5、艺术综合教学的学科理论、心理学研究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视觉形象对于音乐作品的创造表现和情感体验审美评价的影响与作用?联觉是否影响听觉感受?艺术综合课程的多学科交叉大综合模式、一科切入兼及其他学科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有解决办法。

艺术综合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作为一门崭新而独特的课程,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很多。以往的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全部借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例如:如何利用视觉、文学、戏剧表现、舞蹈手段在音乐作品鉴赏中的营造情景。

6、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实验是由实验区教师承担的,但是由于美术与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教学研究是在原有学科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所有的教学研究机构、专业协会与杂志社完备无缺。赛课、基本功比赛等正常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结果有汇报展示取得肯定的平台。而参加综合艺术课程实验的教师的研究与成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研究机构可以认可。赛课、教案评比、论文写作没有一个“综合艺术课程教学研究协会”来组织来评价认定成绩。这些问题必然损伤实验区教师的积极性,必然影响教材的推广与实验。

二、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验

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出要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里的艺术能力包括:艺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艺术感知与欣赏、艺术创造与表现、艺术反思与评价等方面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在这个总目标下,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课题设计案例设计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艺术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共同发展。同时艺术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还必须和人类发展、国家富强、创新人才培养紧密挂钩。

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人文素质、艺术学科的学科性、艺术学科的审美愉悦性、艺术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在整个课程中,学科的交叉综合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角色中能适应21世纪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学生是课程中的主体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随着教学内容和感受体验、创造表现的相互对话活动中出现角色的变化。

在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我们针对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

“艺术综合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通过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艺术学科本身的多科综合、融合贯通的两种模式(包括建立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利用联觉与通感的方式)予以实现的。”我们深入进行了这两种模式的教学实验,依据综合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验证课程理论,实验艺术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了解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型模式的研究是课题实验的重要内容。综合课的教学模式与课型研究是综合课程实验中的核心问题。

在一线教学效果良好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教学范本供实验区教师参考观摩。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理念,设计出一批符合艺术综合课程理念,“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融合贯通”的典型课例,拿出了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并以公开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一线进行展示获得成功。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疑难点是多样的。通过系列教学与研究我们发现,多学科艺术综合课在教学中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展开(教师无法同时指导、学生只能分组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科目上学不全、也学不深)。“教无定法”,艺术学科的教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的。前人创立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我们要继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听凭舆论和最初的设计与构想,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探索就会停止脚步,作茧自缚,误入歧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大胆地进行实验,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艺术教学的课堂实效出发,重视艺术课程的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人文性。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照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对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相关单元进行了认真研究以及重新设计。

我们采用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种。

1、整体设计、内容分解。例如一个多学科综合的系列课,可以分解成若干内容相互支撑的微观课、单科课。在以聆听为主的欣赏课中解决了音乐知识聆听体验的问题,在另一节课中可以深入进行旋律、和声、声乐训练和作品的表现创作的训练。具体讲就是将聆听感受与创造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我们觉得将欣赏体验与创造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创造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这样既解决了艺术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解决了创造表现与技能技巧训练问题。

2、灵活机动实现综合课程的综合性。学科综合不一定需要课课都有,既可以在一节课中实现也可以通过相互关联的若干节系列课实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构建,由美术音乐老师共同备课集体交流、合理分解成为若干课型进行。

3、通过实验,我们从艺术教学实际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在艺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进一步实验和完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教学模式、在艺术教材中我们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几个单元进行了教学实验、同时根据教材和艺术教学的需要,我们又设计了多种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1)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教学模式;2)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单科教学模式;3)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学科交叉类艺术综合教学模式;4)艺术综合课程、美术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技巧教学的教学模式;5)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含音乐、美术、舞蹈、建筑、设计等类别)类课程的教学模式;6)艺术综合课程、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创作表现类课程的教学模式;7)以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等。

4、在上述教学模式的界定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特色的艺术综合课程。如:1)单纯以聆听音乐为主间接进行音乐知识人文背景情况的音乐鉴赏课;2)以聆听音乐和研究音乐旋律表现的听唱奏和聆听鉴赏评价为主的表现课;3)将发展学生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和合唱表现能力的排练课;4)以绘画基本功探索与传授、以创作表现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课;5)将一个有多种学科交叉、教学内容多样的综合课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知识技能互相支持的系列艺术综合课。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使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功能实现了多样化、很好的适应了艺术综合课程在知识技能技巧教学方面的教学需要、并且从多种角度支撑和完善了多学科系列综合课程的教学体系、有了单科教学、技能技巧训练、创作表现课的教学过程,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三、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归纳

依据新课程的育人模式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艺术综合课程与美术音乐课程一样都必须以人文素质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鼓励创造表现加强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归纳了艺术综合课程以及音乐美术课程都可以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感受表现创造一体法:创造表现和感受体验反映了艺术学习和艺术体验表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内省――鉴赏感受体验,一个是外放――表现和创造。要想体验得深,就必须采用创造表现与鉴赏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作品鉴赏。先感动,再理解模仿,后创作表现。将鉴赏与表现创作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达到一体化教学,对创造表现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情境渲染法:围绕课题确定欣赏的作品,营造好的欣赏的环境,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作品在这堂课中的作用的多用性。(感受、感动、煽情,将要用作创作表现的题材或范例),采用视听等手法营造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很好进入感受表现的情境,激发创造构思的灵感。

模仿迁移表现法:在创作教学中,“模仿与迁移”对创造力的形成和艺术作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模仿”是学习创作表现的必然过程。为了创作某作品而选择某类作品进行针对性欣赏与分析,“为了创作而聆听”,这种为了创作某作品耳进行的聆听具有很强的“模仿”“借鉴”目的,其教学目的性明确,是创造表现教学的有效途径。要使艺术课真正具有音乐性美术性,使学生在完整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形成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表现的基本能力。

意境激发创造法: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美术图片作品、故事情节、实物演示、电化教学等手段渲染情境,激发想象,更深入地体验与创造表现作品。

任务教学法:提出创造表现的具体任务,鼓励学生予以完成。任务的难度一般为跳一跳够得着。以艺术创造小组进行的创造表现任务不比较大,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以及可后较长时间完成任务。最后予以充分展示。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5

关键词:课程定位;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4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结合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提高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的质量,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适应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有必要加强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一、课程定位的提升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的语文师资。在课程定位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学科定位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所属的一级学科是教育学,二级学科是学科与教学论,三级学科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一样,同属于三级学科;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又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其他二级学科课程并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形成了课程定位逻辑上的混乱。

其实,这种看似混乱的课程定位彰显了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该从属于二级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相应提升为二级学科。因为从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归类来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级学科可以由课程与教学论担当;从完善教育学科体系来看,课程与教学论与现行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呈现并列态势;从一、二级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上来看,课程与教学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是完全合理的。因此,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分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跟进为二级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定位上也就自然形成了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并列关系。

二、课程归属的规范问题

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定位在教育学院的教育学系,所以一些高师院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一起放在了教育学系,称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还有一些高师院校根据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的专业特点,把课程安排在专业所在的院系,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安排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以此类推,其他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安排也大抵如此。

实际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归属与该课程师资的来源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但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其二是由教育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上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讲解得比较明晰、透彻,但当涉及该专业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等时,则深入不下去;其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有着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讲授课程时习惯用实践代替理论,分析教学案例容易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当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这种归属与师资的人数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该课程只面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高年级临近实习之前的学期,课程的教学时数不多,一般为72学时左右,需要的专业教师人数少,造成高师院校在安排学科与教学论专业课教师上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三、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压缩基础课程课时的同时,又以基础课程为核心开设出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这种有点有面的集群型的课程开设方式,丰富了基础课程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拓展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围绕基础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继开设了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思维培育研究、语文教学技能培训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等选修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出现了侧重点不同的情况。许多教师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认为教学论部分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讲授。实际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受众是不同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仅面向部分选课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基础课程承载着讲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全部内容,包括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方面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做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机结合。课程论部分可以选用教学论中的教学案例来呈现与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加强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部分在重视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打好了该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与相关选修课的衔接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因为基础课程省去了选修课程中对该课程相同内容的重复讲解部分,同时又为具有拓展功能的选修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课程的建设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性的应用教育理论课程,它以语文学科的特征为根据,运用教育科学原理和现代教育手段,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进行研究,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使之能胜任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工作。几十年来,虽然该课程的名称几经变化,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课程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多大改变,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法。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教学实践的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直观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要领、提升语文教育素养的要求则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教学方式,即在讲授教学理论时,加入导语练习、讲解练习、提问练习、板书练习、试讲练习、说课练习等练习内容。由于课时所限,教学能力的练习可以安排在微格教室进行,并对学生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录像,建立学生微格教学录像资料库,教师通过回放教学录像等方式对教学训练内容进行评议。教学练习也可以放在课下的学习小组里完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可以适当地增加教育见习的课时数,不定期地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育实习学校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形成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师资的有效机制。

五、课程评价的多元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结业时,大多数教师选择闭卷考试的形式确定这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虽然在试卷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为6:4,教案设计等综合能力题也位列其中,但还是不能够完全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其一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不出来。如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见习、教研的参与度等,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观察积累后给予评价。其二是学生平时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成绩没有体现。学生平时的单项训练(如导语练习、讲解练习、提问练习、板书练习)和综合训练(如试讲练习、说课练习)成绩应该在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其三是学生付出辛勤劳动的书面作业在学业成绩中没有体现。如学生设计的教案、撰写的调研报告等书面作业也应该作为该课程结业成绩中的一部分。

换一个角度来看,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采用笔试的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书面作业、答辩等方式进行成绩考核。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6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建筑信息模型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ZHENG Xiao-fen

(Departmen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s of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 public security、Enhanc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seismic desig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suggests introduc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ourse、

【Key words】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Teaching reform;Quality of teach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0 前言

由于地震的难以预测性,为减轻地震灾害,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举措。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极为重要的一环。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对建筑抗震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建筑抗震设计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抗震设计步骤和方法[1-3]。面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争创“双一流”的新形势,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和深化,致力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出创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现状

总体上,长期以来,建筑抗震教学模式基本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未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建筑抗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1 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所需的预备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它将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建筑结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无论从授课还是学习的角度来说,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均有较大的难度[5]。而且,该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在34左右。因此,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1、2 课程实践性强而学生缺乏实践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较少,而多是偏重于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建筑抗震设计一般是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抗震概念设计、计算分析、抗震措施。其中,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灵魂[6]。学生一般多擅长计算分析,更容易注重强度验算[7]。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难以理解其中的抗震概念设计,特别是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概念设计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而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抗震措施。判断能力主要来自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如果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接下的毕业设计和工程实践将举步维艰。

1、3 学生对抗震规范内容难以区分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内容与抗震规范内容紧密结合,抗震规范对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都规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理解规范中大量的条文;而且容易混淆,用错对象。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使用抗震规范,教师需要解释部分重要条文和规定的背景及相关知识。此外,教师需要实时关注抗震规范修订动态以及修订的背景依据,及时调整抗震教学内容。

1、4 建筑抗震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7

下面我就谈谈中考命题的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如何促使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改善和创新。

一、 中考命题的难易体现了教学目标中对学生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要求。

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我发现在教学目标中:

1、了解水平的内容一般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范畴,涉及广泛的学习领域,知识点多而杂,但中考时的命题比较简单;

2、理解水平的知识一般都涉及至少两个知识点或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考试卷特别重视从知识间的相关性入手,命制小而精的题目,强调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3、掌握水平的知识与技能则在中考试卷里占用了较大的篇幅,通过中等难度的试题来体现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更多的暴露考生的思维过程;

4、灵活运用水平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从一个核心的观点出发,合理的将几个相关的知识点综合组织考查内容,有针对的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有效的指导了我的教学设计内容,使我更加注重层次性和难易度。

二、中考命题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变式和创新。

1、如何应对中考命题的不断更新?

虽然每年中考数学都有许多新题目新题型,但大多数试题取材于教材,试题的构成是在书中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材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愿意尝试对教材题目的改编。

2、如何应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中考试题都注重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的考查,以及如函数与方程、类比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考查。所选用的试题一般题型新颖,综合性强。因此:

⑴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选择典型的题目将所用的数学方法讲清讲透。

⑵我也比较善于发掘不同知识的相似之处。

比如,在复习课时我曾利用类比的思想从①表示方法②大小比较③线段中点和角平分线④几何直观性,这四个角度把线段和角两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3、如何应对实际问题的考察?

中考经常出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营销价格、生产策略、住房面积、相遇追击等问题。我平时就善于收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展示那些背景符合学生的生活感受的题目,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三、中考命题促使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从而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中考的压力加重了教学任务,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浅了又达不到要求。这就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对立的现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我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像《实数》这样以概念为主的课,我会采用以学案为主的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的锻炼机会;像《函数》这样数形结合、内容较难理解的课,我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像《圆》这类图形较多的课,我会采用以演示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

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1、个别试题的内容超出教材的内容范围;

2、个别试题的语言表述或问题背景不易让多数学生理解,使得学生对涉及的知识点不明确,不能正确的解答;

3、个别试题的图形过于复杂,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水平;

4、个别试题的答案过于繁琐,浪费了有限且有效的考试解题时间。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篇8

自2011年起,我国教育部对各高校的教学课程及内容设置做出了重大改革决策,不断推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并大力推广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众多高校教育者为改革献计献策。目前,高校各类课程的改革已全面开始,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高校数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理论创新研究和结合教学实际的探索。如果想对高校数学改革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必须对现阶段高数课堂内进行实地考察,认真分析现有的工作情况和成果,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找到问题、弥补差距。

1 高等数学改革的意义

1、1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作为大学课程上的基础课程之一,高等数学的设置和改革对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中设置的数学课程,并不仅是在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再次延伸,而是要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和其他专业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才能发挥出高等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作用,同时,将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相结合更能让学生对专业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1、2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的基础课程之一,建设高效优质的数学课程体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视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其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也是高等数学亟需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从高等数学本身特点来说,和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高等数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1、3 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需要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我国2002 年开始启动的“质量工程 ”的精神[1],对传统数学更注重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现代数学教学应逐渐转变观念,强调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和对思维的启蒙作用。全面推进高校数学的课程改革,培养各专业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学生在各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理分析工具。

2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知识结构问题

很多教授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师都是数学专业科班出身,对于讲授数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得心应手。但是正由于科班出身,使很多老师欠缺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不能将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其他专业上,很难为同学理论结合实际地解释数学理论如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因此,便造成了不同专业上相同内容的高数课,并且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难以在今后的学习和运用中得以灵活应用[2]。

2、2 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在一般高校的院系设置上,数学授课老师多属于基础系,在课程构思和教学活动上都与其他院系的教师沟通较少。这就会造成数学教师很难了解其他专业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师难以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难以真正落实高等数学课程的实用原则,无法完成数学课程应用型教学的目标。

2、3 学生基础弱与课程起点高的矛盾

高校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序、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课程,其理论内容和应用性和各专业息息相关。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面临着数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无疑是很有难度的学习过程。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学生真的能在数学课程上学有所得,是高校数学改革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高校数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数学课程体系

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建立与本校专业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学科教学计划,并配合可以对应的数学教材。目前普遍使用的数学教材无法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需要,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鼓励各高校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教案,既能满足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满足各专业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2 加快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数学教材存在着“难、偏、繁、旧”的现状,以及偏重理论学习的倾向[3],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对更强调数学在具体专业上的应用,挑选重要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应重点改变当前“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 。

3、3 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数学课程上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用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课堂上。因此,在高校数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将学生转变成教学的主体,提倡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和思考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思维解决专业问题。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实用财务会计(精选8篇)
  • 下一篇: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