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6-30 栏目:写作范文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1

一、全面动员,加强领导。根据县委统一部署,我局于2月18日召开了“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了县委发[]9号文件精神和李志坚书记在全县“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动员会上的讲话,并结合县委提出的“五问五破五立”讨论内容和档案工作实际,在全县档案系统提出了“五讨论、四查找”的大讨论内容。为确保大讨论活动组织有力、取得实效,经班子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全系统的大讨论活动。同时,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以及各阶段具体的活动安排和工作要求,对活动的开展进行详细部署。

二、组织学习,深入讨论。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深入开展讨论打好基础,我局利用机关学习会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县次党代会报告、县委年工作要点以及档案队伍先进典型等内容进行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掌握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当前中心工作目标任务和档案工作如何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围绕“五问五破五立”内容,广泛开展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同时结合省档案局提出的“讲奉献、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围绕今年全省档案工作“两个推进”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加快推进档案文化建设),重点从档案部门如何发挥作用,彰显文化优势上提看法、征意见。并在全国瞩目的“5、19”首个中国旅游日前夕,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局主持编撰的《重订山方外志要点校本》。该书涵盖了山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高人名士、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独特的风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首个中国旅游日在的成功举办助威呐喊,更为推介山文化、铸造文化品牌起到积极作用,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省档案局列为百项档案精品编研系列。

三、自加压力,赶超标杆。根据大讨论活动部署,为进一步认清形势、查找问题、谋求发展,我局于2月23日召开机关干部座谈会,深入查找当前制约我县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实际难题,排查出“信息化建设滞后”、“重点项目档案管理不规范”、“基层档案队伍基础薄弱”三个突出问题,并明确了解决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人,限期整改。同时于2月28日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大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剖析、互帮互评,做到有问题不遮、有缺点不掩,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临海是原市政府的所在地,文化底蕴深、经济基础好,档案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条件,尤其在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和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上,领先于全市。我局把临海市档案局确定为比学赶超对象,认真分析临海成功经验,于3月18日,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到临海市档案局学习取经,并查找差距,制定赶超项目、进度目标和具体赶超举措,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自加压力、努力赶超。

目前,在重点项目档案管理赶超上,4月份我们已经组织全县重点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培训班,并计划于7月份在全县范围组织档案业务培训,提高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确保重点档案立卷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此外,在6月初,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年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前提项目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政办发[]6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档案管理为重点建设项目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局主动与发改局重点办、建设规划局重点工程办公室的有关领导沟通,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力度,计划到年底协同县纪委、县重点办一起对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情况进行督查,切实加强和规范我县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和竣工验收程序。

在推进档案数字化进度赶超上,我们继续加强登记备份中心建设和馆藏档案全文扫描进度。3月17日,数字档案馆和登记备份中心系统集成项目通过验收,现已投入使用。软件项目正在积极开发中,预计8月底能初步完成,此项工作目前走在前列。档案加工扫描现已完成50万页,已经逐步赶超临海,乃至赶超全市。

为推动了机关、乡镇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上新阶,引导和规范数字档案室建设,确保各单位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规范和有效管理,我局以档案指导为抓手,不断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去年,全县共有7家单位通过档案省级目标管理认定,其中省一级1家,省二级6家;有7家单位被评为数字档案室,其中省级示范数字档案室2家,规范化数字档案室5家。在此基础上,我们乘势而上,把省级目标管理认定和数字档案室创建列入今年县级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年底争取至少4家单位通过档案目标管理省级认定,全县行政村(社区)综合档案室达省市级规范化档案室60%。

四、“三提”教育,自查自纠。3月16日下午,我局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召开“提振工作精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执行力”主题讨论大会,通报大讨论活动中查处的违纪违规案件,以通报案件为反面教材,组织开展“问勤、问廉、问责、问效”大讨论。通过自我剖析、自提意见,深入剖析机关干部中可能存在的“庸、懒、散、奢”问题以及产生的根源,对照查找自身在精神状态、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努力方向,切实增强每一位档案工作人员立足岗位、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并向各机关事业单位发放“县档案局‘解放思想,跨域发展’征求意见表”,就局班子和干部队伍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履行职责、勤政廉政、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本次意见征集,我局共发出征求意见表96张,回收89张,工作开展满意度达到100%。收到意见建议15条,主要针对如何提升全县档案管理水平、利用馆藏档案服务民生等问题,增强大讨论活动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档案工作深入开展。

五、明确职责,践诺履诺。根据自我排查的问题,结合当前群众最关心、档案事业发展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实质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我们就档案服务有新拓展、规范化建设有新水平、信息化建设有突破、档案文化建设有新亮点等四个方面工作,由“一把手”对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做出承诺,并经县分管领导朱崇敏副书记审阅签字,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全局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我局公开承诺事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档案窗口服务群众满意度达100%。我局始终强化档案“服务大局、服务民生”职能,重视档案服务窗口建设,全面推行优质文明服务,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对前来查档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利用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100%。

2、登记备份中心建设更完善。自3月17日,数字档案馆和登记备份中心系统集成项目通过验收后,登记备份中心的硬件配备已经全部到位,投入正常使用。软件开发正在由中信信息股份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到7月22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开发,现已进入试用。同时,制定和完善了《县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县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制度》、《县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规范》、《县档案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加强登记备份中心的制度化建设。为了增强档案容灾避灾的能力,我们于5月16日与省、市三级联动,开展了档案与电子文件突发事故与灾害应急演练,获得成功,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增强了人们的档案安全防范意识。

3、档案全文扫描进度加快。电子文件与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档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我县档案信息化整体水平,增强档案的监督力度和档案安全保障,使登记备份工作在全市保持领先,我局大力推进电子档案接收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求档案工作的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手段并行,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质量。从2月底开始,我们就专门安排出一间电脑房用于档案扫描,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扫描50多万页,下阶段将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争取尽早实现数字档案馆,推进我县档案信息化进程。

4、建党周年纪念活动全面开展。为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文化建设,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提供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我局充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积极承办建党周年图片展。展览将以图片、档案资料为主,主要反映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腾飞发展的辉煌轨迹。图展已于6月28日在大楼的大厅展出,这是县档案部门小角色走上大舞,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空间的又一新举措、新成果。

5、年版《年鉴》开始编辑。《年鉴》是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方面情况的史册,为真实地保存和记录发展成就,5月11日通过两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年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县委办发[]11号),现我局年鉴编辑部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着手材料的收集、撰稿、编排等系列工作,力争年内出版发行。

六、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我们还是自加压力、迎难而上,把此项工作作为这次大讨论活动破解难题的内容。我们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目前,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洪畴镇和龙溪乡为今年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试点。

通过我们的宣传发动,这项工作也得到了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两个乡镇都准备于近期召开村两委和档案员会议,由乡镇主要领导作动员部署,成立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文件,规范行政村的档案管理。我局业务指导科也积极主动进驻两乡镇开展业务指导,为开展试点工作打下基础。

但由于我县农村档案工作整体基础薄弱,两个试点乡镇也同样面临着2个主要难题:一是硬件设施配备不健全。洪畴镇下辖21个行政村,龙溪乡下辖12个行政村,但供行政村使用的电脑分别只有9和4。硬件的欠缺将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建设,当前,我们正积极与组织部等相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试点村电脑配备等问题。二是软件开发尚未完成。我们积极与上级档案部门联系,争取上级支持,免费提供软件。目前软件尚在开发过程中。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主动、大胆实践,探索如何利用电视远程教育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总之我们会全力以赴、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力争年底全面完成。

如何帮助结对联系村——坦头镇下岙裘村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今年我局重点工作之一。从2月份开始,我局切实履行挂钩联系职责,明确由副局长和办公室人员组织成联系村换届选举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维护村级换届的顺利完成,到4月15日,该村已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的换届选举。为帮助下岙裘村实现“和谐生态村”建设,我局为该村向农办争取到2万元的建设资金,并于5月12日,主动与市民政局联系,为该村争取到“福利公益金”5万元,用于村部和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部分干部职工出现了松懈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有些工作流于形式、表面化,满足于应付,鲜见创新举措。

二是破难攻坚项目持续性需要引起重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是一项全省性的创新工作,操作难度之大,所需时间跨度之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克服畏难情绪,避免中断或草率收尾。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2

农村土地的范围:农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使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2002年8月29日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使之趋于完善并增强可操作性。

自农业部发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经发[2009]8号)和《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号)之后,全国各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陆续展开。新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选在张家屯乡柴家窝堡村,张家屯乡柴家窝堡村是张家屯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新民市东南25公里,102国道705公里处。

2、工作任务

《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号)中,明确指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现有土地承包合同、权属证书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为依据,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新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利用国土部门提供的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影像、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面积等资料,结合档案进行影像判读,外业实测等先进技术,逐户逐地块实地调查农户承包土地的地类、空间位置和面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当地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每个承包地块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包括承包合同、证书是否落实到户及地块四至情况等)为一体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管理系统。

3、技术路线与方法

本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采用国土部门提供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正射影像图和集体所有权相关资料,以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底图,充分利用柴家窝堡村的现有资料和问询熟悉试点区土地承包情况的工作人员,在正射影像图上预判出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再参照试点区土地承包登记簿和承包土地经营权证等资料,按承包地块和承包人基本情况进行内业预判。然后对图像预判的信息进行全野外实地测量核实,对未确定的信息进行实地调查,对实地发生变化的承包地块状况进行补充调查,确保每一承包地块的位置、范围、现状等信息准确。此次外业调查测量采用动态GPS(RTK)进行实地逐地块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

(1)制定宣传方案,确定宣传内容,拟定宣传提纲。采取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不仅是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要求,更是保护他们权益的需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层次的工作人员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工作。培训主要是对具体做业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方法上,结合实际,采取文件要求培训、作业程序培训、依据工作进度逐次培训等方式进行。通过培训,使作业人员,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界限,明确具体操作规程,明确统一的操作规范。

(2)调查底图,协调国土部门由其统一提供。

(3)组织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技术队伍进行内业预判,利用正射影像图的光谱特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资料和问询熟悉调查村承包地块情况的相关人员,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逐地块逐承包人进行预判,并为实地测量调查提供调查底图及调查记录表等资料。

(4)实地测量调查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调查的主体,在内业调查底图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流程进行承包土地面积测量、地块空间位置调查、承包人情况调查、承包土地流转状况调查;

(5)外业测量调查完成后,根据GIS相关的数据库标准,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加工、整合,分别进行承包土地面积、地块空间位置、遥感正射影像以及相关承包地块数据汇总。

(6)以此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数据库为基础,形成试点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成果。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通过对柴家窝堡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查,基本查清柴家窝堡村有关土地承包的相关信息。并且发现了很多问题。

(1)原始资料合同与实际调查结果不一致。承包人有所出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承包户将承包土地互换耕种或继承耕种(主要是在父子,兄弟之间)以及有新迁来的承包户,而档案在后期根本没有及时更新,互换或者继承情况也均为私下进行。

(2)原始资料的地块信息与实际调查的地块信息不一致。档案上地块的四至等信息不准确,根本不可用,分析原因多数是因为当初在分地的时候,档案上只能说明在该区域内分了多少面积,而不能体现出来这么大的面积是一块地,还是分散的多块地。

(3)原始资料上地块面积与实测面积也有所出入。面积不符主要是因为:首先村1989年分地的时候耕地中有很多沟渠、土坑等现以被平整为耕地,实际上增加了耕地的面积。其次有的耕地靠路边、水渠、土坝等的承包户当时分地时都多分了些耕地而村台帐上没记录多的部分,也是造成了耕地的增加。还有的原因是当时的丈量手段和现在的测量精度有误差。也是造成面积不一致的原因。以上原因,最终导致该村的承包地面积总数增加几百亩。

(4)在调查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块不能按照签订合同时分配的地块去进行实测。很多地块被当地的承包人私下进行互换、继承,多数地块在图形上是经过了分割、合并,当前地块的图形与当初分配时完全不一样,而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承包人已经无法明确指出地块原来的界线,只能按照地块现在的状态去调查,在经过此次登记工作之后,只能按照现在的状态重新发证。

5、分析数据库规范(试行)

(1)目前数据库中编码规则是宗地编码22位=县区代码6位+乡镇代码3位+村代码3位+组代码2+位承包户代码3位+合同类型代码1位+宗地地块编码4位。问题是,这样的编码规则只能满足家庭承包的,如果是其他承包方式的,怎么编码?举例,张三家5口人,两个儿子,如果两个儿子都以其他承包方式承包了其他的地,或者第一年大儿子承包了某地,该地没到期,大儿子又承包了其他的地。按照上述规则编码,就会出现重复的合同号,因此承包合同、权证等档案编号18位以及宗地编码22位是不合理的。我们公司的做法如下:

承包共有人表结构中添加了共有人编码字段19位(承包方编码17位+共有人流水编码2位),承包方编码17位保留

针对其他承包方式:考虑一户人可以有多人签订其他方式承包合同、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其他方式合同两种情况,合同中关于合同编号等编码变成22位:县区代码6位+乡镇代码3位+村代码3位+组代码2+位承包户代码3位+合同类型代码1位+共有人流水编码2位+合同流水2位。家庭承包方式,编码依然是18位

其他方式的权证、登记簿等编码和合同一样改为22位;家庭承包方式依然保持18位

宗地中的宗地编码,根据承包类型不同,编码也不一样。其他承包方式是26位:合同22位+4位地块编号;同时需要修改的还有宗地的四至编码、和其他表中关于宗地编码的地方

(2)宗地表中的是否基本农田、有无合同两个字段,字段类型是Bool型,正常此类型里边就是填写true或者false,可是后边值域确实填写字典表的代码,这个和数据库设计规则是冲突的,因此我们将这两个字段类型改成了Char,长度为1。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其他表中,比如:发包方的有无台帐、有无登记簿字段中,承包方的共有人性别字段中,权属变更属性表的变更合同是否鉴证字段中

(3)承包方表中的与承包方代表关系,有些试点地区的工作人员认为规范目前给定的几种关系不能满足要求,想添加其他关系,比如儿媳妇、女婿等,但是目前结构中给定的长度是1,如果再填写,代码已经从1排到9了,难道可以把代码给成a、b、c等字母?建议把字典表中长度为1位的改成2位,然后代码从01开始,这样也能满足后期的扩展。

(4)关于变更承包合同这个字段,在几个地方都提到过了,但是指代不明确,是指变更前承包合同,还是变更后承包合同(如:权属变更属性结构中,承包经营权证编号,是变更前后哪个编号,没有指代清楚)?权属变更属性结构中,有变更期限开始日期和变更期限结束日期,指的是这个变更操作的开始、结束日期,还是指这份合同或者权证的变更开始、结束日期?如果是后者,想体现什么?

(5)关于宗地属性结构,宗地的面积应该考虑坡地,而现有结构中没有考虑到,因此建议添加一个类似于坡地系数的字段,宗地的面积要根据投影后的图形面积与系数共同计算得出,才能准确的描述农户承包的面积。

(6)关于行政区表4后的注1,只说明了村内没有组,对应代码用00表示,可以理解为没有组,是村集体组织,用00表示,那么请问1:会不会有某村中既有村集体组织,又有村小组呢?换句话说,00和01能不能同时存在?2:会不会出现该村内有组,但是只有一个组的情况?然后代码是01?或者干脆不允许这种情况,直接是村集体,代码是00?

6、结论与建议

(1)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的限制,多数地方土地承包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块不实、四至不清、面积不准等问题,导致不少争议和纠纷。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探索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用调查实测同步进行的方法精度满足要求,但由于经营权人前期准备不足,现场指界时犹豫不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测量进度缓慢,成本较高。因此,该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3

南通728、28万人,占全省9、26%。2002年,南通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在模拟电视传输平台基础上开展了数字电视业务。2003年南通签订有线数字电视合资项目建设协议书,总投资额3000万元。2007年底,市区的有线数字电视有2万多用户。2008年10月南通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意见》(通政发〔2008〕6号)要求,决定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网络中心开始有线电视全面数字化的整转工作。2010年3月,南通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称号。

2009年南通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51万户,年末用户总量为191、93万户,入户率98、4%。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双入户”累计100、31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30%。市区“有线通”个人用户达到2、20万户。

2010年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年末用户总量为203万户。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0%,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30%。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双入户”累计105万户。

2011年全年累计新增数字电视用户80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总数突破18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95%。

连云港数字有线

连云港439、39万人,占全省5、59%。2008年连云港共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3、99万户。2008年12月20日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的通告连政发〔2008〕169号连云港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自2008年12月20日开始,至2009年12月31日结束。2009年6月9日连云港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程已经过半,共投入网络改造资金6000余万元,完成整体转换的小区数字转换率超过95%,传输70多个公共电视频道,60余套专业付费频道,发展12万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同时推动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共投入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专项经费914、97万元,发展城乡用户9万户。 截止2009年末,连云港全市户籍总户数138、86万户,其中市区27、29万户;户籍总人口达490、64万人,其中市区88、69万人。全市新发展数字有线电视用户10、6万户。

2010年末,连云港全市常住总人口437、73万人,户籍总户数139、66万户,其中市区28、84万户;户籍总人口达497、73万人,其中市区93、59万人。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

2011年末,连云港全市常住总人口438、61万人,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转134682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3、9%。

淮安数字有线

淮安479、98万人,占全省6、10%。淮安市主城区(下辖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建成的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基本完成了对主城区的有线电视覆盖,当年有线电视覆盖用户达14万余户。2001年开始开始大力发展宽带业务,在小区内采用节点交换机、楼栋交换机、Hub逐级级联的方式实现小区用户的宽带连接,建成了约4万户左右的以太网网络(LAN)。2006年12月15日淮安有线数字电视正式开通,可以看到70套节目。2007年2月2日淮安有线数字电视互动电视正式开通。2008年12月23日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通知。到2010年3月底,淮安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总投资近1亿元;完成双向网络改造1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15万户,累计发放机顶盒近20万台,整转率达98%。2009年淮安对城区LAN末覆盖到的小区全部采用HFC+CMTS+CM的接入网方案实施网络双向化改造;对LAN覆盖到位的区域采用LAN覆盖区域为暗管线或明暗结合的入户方式或LAN覆盖区域为楼体外明线入户方式。

2010年4月,淮安市圆满完成主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目前,淮安市主城区的五个前端机房(广电局、西园、广播站、开发区、水渡口)下总计光节点数为460余个,采用HFC+CMTS+CM和HFC+LAN两种技术实现有线数字电视的双向互动。

2011年淮安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年末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96万户,比上年增长21、5%,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1、3%,组通率达98、1%。

扬州数字有线

扬州445、97万人,占全省5、67%。扬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是由江苏有线和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投资,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2、3亿元。2005年12月,扬州开始在市区范围内开通部分数字电视试验用户;2006年开始试点小区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2007年底,完成对市区3万户居民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2007年5月15日扬州召开了数字电视价格听证会,扬州物价局以扬价服[2007]336号文件,颁布了扬州数字电视价格标准为:主终端数字电视基本费每月24元,同户同址安装的第二终端免收基本费,同户同址安装的第三及以上终端基本费为每月每终端4元。

2008年扬州市数字电视建设时间要求要求扬州市区于2008年完成数字电视建设任务,各县(市)城区于2009年完成数字电视建设任务,2012年完成全市乡镇村数字电视建设任务。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融资近2亿元建设扬州市区数字电视网络。2008年扬州有线数字电视完成整体转换。2009年,为解决全市农村约1、5万户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家庭收看电视的问题,扬州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广播电视局等部门关于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安装有线电视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全市广电部门用3年时间,保证上述家庭能够安装上有线电视。每完成安装一户,市财政补贴50元,县(市、区)财政补贴100元。2009年完成3000多户安装任务,2010年完成6000多户安装任务。2011年扬州加大扶持力度,完成6000多户的安装任务。全市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225万元。

镇江数字有线

镇江311、33万人,占全省3、96%。2008年镇江市有线电视网已覆盖镇江主城区及京口区、润州区、镇江新区,总覆盖用户23万,有线电视家庭16、7897万户(含农村用户34055户,低保用户3383户)。2008年11月,镇江召开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听证会,确定了各类用户收费标准:城区住宅用户24元/月・户,农村用户20元/月・户(每户限4个终端),第5台起基本收视维护费6元/终端・月,持有镇江市民政局颁发的低保特困证件的家庭用户减半收取。2008年12月22日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镇政办发〔2008〕232号)文件。镇江市广电网络融入全省统一整合的网络平台,成功引进资金1、8亿元。2010年年末镇江全市户籍人口270、71万人,新组建文广集团及下属五个子公司;开通镇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动移动手机电视、CMMB开发。全面完成市区有线电视数字整转平移工程,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数字电视用户数分别为71、0万户、43、6万户,比上年分别增加3、2万户和17、1万户。

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1、86万人,年末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3、7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2、1%,拥有数字电视用户49、85万户,数字化率68、1%。2012年2月,新增数字电视用户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4、5%。

泰州数字有线

泰州461、85万人,占全省5、87%。2000年,泰州海陵、高港主城区建成750M有线电视分配系统, 完成了泰州广电中心到高港广电中心以及十个乡镇广播站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2000年后,各乡镇陆续进行了光纤二级网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光纤村村通,乡镇、农村基本建成了550M有线电视分配网络。泰州有线电视分配网中,每光节点采用4芯光纤,光系统采用1310nm波长,同轴电缆主要采用-12、-7、-5规格,全网基本采用5-1000MHz分支分配器。海陵主城区有线电视用户9万户,其中成建制小区7万用户,约6万用户采用光纤到楼加无源分配的方式进行有线用户覆盖,设备采用四端口高电平输出光工作站(含回传模块),共328个光节点。高港城区2006年后新建小区也全部采用这种分配方式,光节点共30个。每光工作站覆盖用户200户,系统按550M进行安装调试,每端口输出电平为106dBuV(光功率在-2dBmW接收时,最高每路输出为112 dBuV)一般留有6dB余量,光工作站绝大部分为860M系统;海陵、高港城区部分分散住户区以及各乡镇、村的有线电视分配网普遍采用小光机加干放(1-3级)加用户放大器的分配方式,,分配网络为550MHz系统,共有小光机396个。2003年泰州建成了泰州市到四个县市(泰兴、靖江、姜堰、兴化)的622M DPT环网,在海陵城区内建成了包括三个节点(广电中心、青年路、鲍坝)的千兆城域环网,同时还建成了从广电中心到九个乡镇及高港广电局的IP星型网络(使用二层交换机)。2004年,泰州海陵主城区开始HFC双向网络改造,采用Cable Modem方式发展有线宽带用户。2006年泰州共有CMTS七台,覆盖双向有线电视用户3万多户,接入上网用户4851户。在石油试采小区采用光纤到楼加五类线入户接入,覆盖用户500户,接入上网用户94户。2008年8月,完成泰州海陵、高港两城区及十个乡镇站全网860M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同时完成海陵城区7万户、高港城区1万户的双向网改造。满足860M信号传输、8万用户数字电视双向互动业务及通过有线网络进行宽带上网的需求。

双向改造技术方案上,泰州广电网络分配网分成三类不同的网改方案。第一类:海陵主城区拟对原有CMTS覆盖区域进行合理配置,调整每CMTS上行端口所带光节点数(按每上行端口4个光节点,约800户)。完成2万户左右的双向覆盖。第二类:海陵主城区对CMTS覆盖区域以外的光纤到楼加无源分配的网络(近5万户),采用EPON加有源EOC的改网方式。860M升级改网仍采用提高光站输出电平补偿电缆高频端的衰减增量。光站箱内增加ONU、有源EOC头端等设备。高港区及各乡镇镇区的成片小区(约30个光工作站,6000户左右)采用光纤到楼加无源分配的网络结构。第三类:对光接收机加干放加用户放大器进行有线电视覆盖的网络(共3500个左右用户放大器,约覆盖10万户),分两种方案进行改网。第一种:将预计业务发展较好的部分区域(1、5万户,主要集中在各乡镇镇区以及个别发达“农村”)带用户的放大器全部更换为高电平输出的多功能光平台(含ONU、有源EOC头端、高电平输出光接收机),直接进行有线电视信号到用户的分配,同时满足有线电视860M系统的传输要求。为了实现十个乡镇站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处EPON系统OLT的IP网络上联,保障九个乡镇站的IP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广电中心到各站为二层星型拓朴),需要在各机房增加三层交换机,将各机房三层交换机通过OSPF协议与泰州城域网三个核心机房相连,形成多个保护环网,构成泰州广电IP宽带数据平台的分发网络,与改造完成的接入网一起,形成一广电IP数据平台。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35万户,总用户达28万户,城乡入户率达94%。宽带新增个人用户1823户,累计达3021户,集体用户累计达124户。数字整转稳步推进。全市设立有线数字电视营业网点17个,完成16、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整转。

2010年年末,泰州电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28、4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4、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1年年末全市家庭总户数171、58万户,户籍总人口507、12万人,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78、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宿迁数字有线

宿迁471、55万人,占全省5、99%。2006年5月市有线数字电视正式开播,可收看原有32套模拟节目外,还可收视69套的付费数字节目。2008年,宿迁市县网络公司先后筹资投入6150多万元,使1330个村的村民全部通上了有线电视。2008年宿迁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8、6万户,同比增长8、37万户;光缆通村率达到94%;县乡光缆联网达到100%。2009年2月,宿迁市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超过45万户。2009年上半年完成镇江市区8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年底实现城区18万户整体转换。2010年底,宿迁有线电视用户数达21万,数字电视用户4、4万。2010年全市年末居民总户数148、5万户,户籍人口546、28万人。2011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52、27万户,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0、9万户。

南通数字有线

南通有线覆盖12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000多万。2010年人口728、28万人,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150万户,入户率达到80%。2008年7月22日,南通广电与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通签署协议,共同实施南通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2008年1月17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意见(通政发[2008]第6号)明确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2008年12月完成市区(包括崇川、港闸、开发区)25万有线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2009年1月~6月完成六个县城25万用户整体转换工作;2009年~2010年完成农村100多万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南通各地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网络双向化改造和农村光缆化改造,2011年全年累计新增数字电视用户近80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总数突破18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95%。

2009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62、66万人,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51万户,年末用户总量为191、93万户,入户率98、4%。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双入户”累计100、31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30%。市区“有线通”个人用户达到2、20万户。

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62、92万人,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年末用户总量为203万户。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0%,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30%。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双入户”累计105万户。

盐城数字有线

盐城2010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16、12万人,占全省9、23%。2002年盐城全市有65、8%的村实现电视光缆联网,新增3、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成。盐城市人民政府(盐政发[2004]192号)《关于加强全市有线数字电视建设的意见》明确2004年~2006年完成市区和条件成熟的县(市)城,2007年~2008年完成县(市)城和条件成熟的乡镇。2004年数字电视用户达9000户。2006年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街道社区全面推进和普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通知》(盐政办发〔2006〕73号)。2008年9月盐城市区的数字电视普及率现在已超过80%,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超过10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1、5万户。2009年10月19-25日对江苏省盐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工程进行了系统验收测试,盐城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程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全面验收,并获得“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殊荣。2011年,盐城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110万家庭用户。

无锡数字有线

无锡800、46万人,占全省比重8、10%;其中无锡城郊150、57万人,行政户52、39万户。面积1622、65平方公里, 人口354、23万人。1995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用户累计达10、7万户。2003年无锡市成为全国首批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之一。无锡数字电视前端平台设计容量35个频点,当时使用21个频点,播出基本数字电视节目和付费电视节目96套、立体声数字广播节目15套、高清电视节目1套、NVOD节目1套。有线电视用户85万户,广播电视网覆盖全市2076个行政村。

2006年7月,市委市政府通过了《无锡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实施方案》。2006年10月15日,无锡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启动,首批整转社区10个。2007年无锡太湖明珠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有线电视实施整体转换后,原有34套模拟电视节目已转换为数字电视节目,数字电视节目数量增至96套,城区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29、14万户,转换率达到96、2%。2005年,无锡有线电视用户达119、15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无锡市前端机房采用1550nm工作模式,乡镇站机房至村巷光节点采用1310nm,电缆分配网 按双向860MHz传输线路改造。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4

科学试点“行稳步”

水城县按照“科学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先试先行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确权颁证工作。

精心选择试点乡镇。综合考虑群众素质、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城镇规划等方面的因素,广泛深入调研和征求各方面意见,选择群众基础好、工作基础好、产业基础好的米箩和蟠龙两个乡镇作为试点单位,于2012年8月开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为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水城县委成立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全县各级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综合指导组、测绘资料组、政策维权组、纠纷调解组、档案管理组、资金保障组、督查考核组7个工作组,广泛深入到试点乡镇,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和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精心总结试点经验。总结形成了边测绘、边指认、边登记、边公示、边确权、边颁证的“六边工作法”,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入手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进度,为推进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强化统筹“促同步”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具体工作中,水城县注重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统筹解决处理好确权与稳定、确权与流转、确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统筹资金投入。水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确权颁证工作作为优先投入的方向,千方百计筹集和争取资金确保颁证工作的开展。截至目前,县级财政共投入预算资金2434、94万元,同时积极向国家农业部及省、市有关部门争取补助资金3115、4万元。

统筹资源整合。综合利用航拍成果和测绘成果,统筹用好上级政策和本级资源,统筹做好确权颁证过程中的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界限勘查、张榜公示、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促进确权颁证工作快速推进。

统筹部门力量。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农业、国土、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乡镇之间的协调配合,按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对土地承包中出现的界限不清、有证无地、有地无证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把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统筹矛盾化解。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对有争议的产权,由所在乡镇和村组干部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的原则进行调解处理,乡镇和村级无法调解的,由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乡镇共同调处,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由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协商处理,直至问题解决。目前,全县累计受理申请土地纠纷仲裁案件12件,结案11件,受理并成功调处土地纠纷159件。

依托科技“跑快步”

水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着力强化现代科技和技术的运用,推动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跑快步”。

坚持科学测绘。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公开招投标确定了5家测绘公司,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手段,对每一个地块进行航拍和科学测绘,并进行反复的详细核实认证,出具符合规范的相关测绘报告,提交科学精准的测绘成果,以统一的技术流程做好各类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实现与省、市测绘数据对接。

坚持精准确权。在科学测绘的基础上,由相关职能部门及测绘机构按照测绘图,深入田间地块,组织农户进行现场勘界指认,逐户逐项登记在册并由农户签字认可,确保测会精准、确权精准、登记精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群众满意。

坚持高效颁证。在精准确权的基础上,将专业测绘数据和勘界登记结果以村民组为单位,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公布,并分别在乡镇和村组进行7天以上张榜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及时进行颁证。

产权交易“走实步”

水城县坚持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作为重点环节,让确权颁证工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截至今年8月底,共受理农村产权交易185起,成功组织交易162宗,涉及面积4200亩,交易金额2100万元。

统筹建设交易平台。按照全省一流的标准,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设立了产权咨询、产权受理、产权签证、产权抵押贷款、产权登记、产权抵押担保6个窗口,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形成“统一受理,分职履责、归口管理”的运行体系。

统筹规范交易程序。为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确保产权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明确产权交易操作程序主要有交易申请、形式审查、信息、受让意向确认、组织交易、资金结算、交易签证七个环节。

统筹完善交易监管。出台了《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运行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措施,对产权交易实行统一交易监管、统一规则制度、统一交易签证、统一信息、统一评估机制、统一网络系统、统一信用体系的“七统一”管理模式,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防止损害农民群众利益。

统筹市场风险防控。积极争取市级注入500万元,县级首笔注入300万元建立了风险基金,按照政府承担70%、金融机构承担30%的方式分摊市场风险。同时,积极引入商业保险,采取风险补偿、政府资源配置等方式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长效管理“迈健步”

在确权工作中,水城县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以农村各项资产资源权属明晰化、配置市场化、要素资本化、管理规范化、使用效益化的“五化”为目标,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迈健步”。

完善档案资料。首先由相关职能部门对勘界指认结果作进一步核实,将错误登记、遗漏登记、缺失登记、置换及变更等信息及时修正完善并记录在案,形成完善的产权信息基础资料。其次由县档案局负责,各乡镇积极配合,从县档案局抽调业务骨干对各乡镇、各测绘公司确权工作中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立卷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保证档案资料完整、准确、规范。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5

改革试点在勇于担当中先行

20世纪90年代,安徽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三乱”问题突出,农民负担过重成为当时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可谓当时“三农”的真实写照,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探寻减轻农民负担治本之策过程中,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安徽人,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努力探寻农村税费改革的新路子。

当时,农民负担的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其中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负担就有5大类:一是依法向国家缴纳的税收,即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二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规定,向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按照不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缴纳的村提留和乡(镇)统筹费,即“三提五统”;三是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的10个义务工和20-25个劳动积累工;四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向农民收取的教育集资;五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的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和各种摊派等。

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1999年,农民承担的农业税为14、17亿元,人均28、43元,农业特产税为7、80亿元,人均15、65元;承担的“三提五统”为34、14亿元,人均68、50元;承担的各种集资摊派达 9、26亿元,人均18、58元;承担的义务工26800万个,劳动积累工42188万个,人均约14个,按每个标准工日10元折算,人均劳务负担就达140元。总体来看,农民每年人均承担的各种负担高达270多元。此外,农民还要承担水费等生产经营性费用和各种名目的搭车收费以及摊派等。

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影响到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为寻找一条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征收管理的新路子,安徽省早就开始了探索。

1993年,太和县开始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大胆尝试,在农村税费征收中采取“税费合并、统一征实”的办法,开展农村税费征收方式改革试点,这在全国也是较早的。

1995年初,五河县开始了以“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探索,砍掉多只伸向农民的手,基本解决农村“三乱”问题。1996年,五河县探索突破农业税税制,暂缓征收农业特产税,在当时引起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1998年,五河县按照“废费正税”的思路,将“三提五统”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在全县进行试点。

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并报经财政部同意,来安、望江、怀远、濉溪等4个县开展了以“取消乡统筹、改革村提留、调整农业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这4个县开展的“寻求减轻农民负担治本之策”的探索历程,有效遏制了农民负担过重现象,初步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触及了农村上层建筑的改革,初步建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改善了基层干群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探索和实践锻炼了干部群众,积累了试点经验,为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试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素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1978年发端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村“大包干”改革,揭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安徽推进农村改革的动力和务实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应该说,在安徽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安徽省农村改革的基础比较扎实。作为全国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全省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改革意识较强,改革的思想基础比较扎实。其次,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对于农村税费改革问题,全省从上到下,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第三,全省各地态度积极。农民对“三乱”非常反感,各地都有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各部门也认识一致,各方面都有改革的决心。可以说,农村税费改革在我省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第四,安徽省地理条件有广泛的代表性。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淮河横贯其中,地形地貌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面积各占三分之一,兼具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特点。同时,安徽省又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农民负担重,是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第五,安徽省的前期探索与中央的要求不谋而合。中央在探寻税费改革之初,曾将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作为突破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98年燃油税改革“搁浅”,中央遂决定将税费改革的重点推向农村,而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的先行探索恰好符合中央的意图,自然进入中央的视线。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历史再次选择了安徽,不畏艰难险阻、勇挑重担的安徽人民,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征途上再次谱写新的篇章。

改革方案在汇集民意中出台

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中央有方向,安徽有决心,广大农民有意愿。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有一整套科学可行的方案作指导。为此,省主要负责人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多次深入基层和村组农户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基层干部、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历经一年零11天,方案十六易其稿,最终成型。

1999年3月13日,为做好全省全面实施税费改革试点的准备工作,我带领财政厅几位处长赴阜阳、亳州、蚌埠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实地考察了五河县和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情况,一共走访了7个乡镇,组织了10次座谈会,参加座谈的乡镇、村干部和农民共150多人。座谈会上,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使诸多疑问和担心在调研中逐步消解,改革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随后,我们迅速形成了题为“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势在必行”的调研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阐明了当时全省农村税费征管及税费改革试点现状,详细梳理了五河县和太和县的经验。同时,由于我省江南及江淮之间大部分地方未实行税费改革试点,农村税制老化,税费征管过程中矛盾日益突出,我们特将许多地方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出来。

报告还指出了当时农村税费征管及改革试点中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即农业税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不适应,存在“有地无税、有税无地”现象;农民税费负担制度与土地承包制度不适应,农业税费负担不平衡,“三提五统”缺乏合理性、准确性;农村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抓好农业生产的愿望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绝大部分时间疲于收取各种税费,农村干群关系较为紧张;现行农村中部分中心工作与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不相适应,指令性的达标、升级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报告就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提出了3条建议,一是建议立即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挂帅的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协调和处理改革中的日常事务。二是建议根据中央有关改革精神和思路,提前设计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方案。三是建议制定完整的配套措施,包括全省各级建立相应组织,加强舆论宣传,农村税费改革应与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三位一体,三管齐下,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等。

省领导对这个调研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省委书记回良玉批示:同意,由省财政厅牵头,组织农口、税务等有关部门人员认真研酌,着手设计农村税费改革方案。

1999年3月20日,我抽调人员组成起草组,着手起草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方案。

当时,起草试点方案,没有任何现成的材料可供借鉴,要在试点方案中做到准确把握中央政策、结合本省实际,达到通过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重、农村分配关系不顺等一系列复杂矛盾的目的,难度可想而知。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初步确定试点方案的总体框架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二部分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及配套措施。

方案第一稿基本构建了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的主体框架。但其中仍有许多不完善和有待进一步明确的地方,如农业税税率及附加比例到底定为多少,如何进行乡镇机构改革等,当时都只有初步的提法,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随着全省部分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深入,一些主要矛盾不断暴露,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起草组对改革政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期间,起草组对方案又进行了3次修改。1999年5月12日拿出试点方案第四稿,对试点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具体配套措施都进行了调整。

2000年1月,我们根据中央最新精神,在第五稿中,将农村税费改革主要内容 “一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完善”调整为“四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即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同时,根据中央可能确定的农业税税率上限,第五稿还提出全省农业税税率最高上限不得突破7%,要求各市在制定试点方案时,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税率幅度。

方案第五稿,于2000年2月16日报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根据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的意见,起草组对试点方案进行了重大修改。重点提炼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明确农业税政策,强调全省平均税率不超过7%,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第一次提出各市、地、县要结合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税率幅度,经省批准后,分类测算到村,并落实到农户或者其他农业税纳税单位和个人。这就有了以后的农民负担卡和到户纳税通知书。

第六稿主要明确了村提留征管办法,同时增加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时间安排,将2000年各项改革重点工作分为5个阶段。

2000年2月开始,起草组进入冲刺阶段,全体成员几乎整天泡在办公室。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安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正式拉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起草组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又多次对试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到3月中旬,形成了方案第十六稿。

第十六稿在农村税费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内容等方面已基本成熟。概括起来说,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从根本上治理农村“三乱”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长期稳定,建立规范的农村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本原则是,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全面推行。从轻确定农民负担水平并保持长期稳定,兼顾乡镇政府及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采取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实行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促进乡镇财政良性循环。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

起草组的这些提法,在正式报省委、省政府审核时,只增加了两个字,即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健康发展”前加上“持续”两字,其余几乎一字未动。省领导完全同意了方案第十六稿中提出的改革政策、配套措施、时间安排等内容。

4月8日,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请批准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请示。

2000年4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改革试点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合理确定农业税税率。为了稳妥起见,我们组织有关部门测算农民负担水平,对1993年至1997年5年间的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二轮承包土地面积、农业人口、农业税收和乡统筹、村提留等86个指标进行了全面统计调查,逐级测算到乡镇、村,具体落实到农户,共调查测算和分析了上亿个数据,反复进行测算和比较,提出了5套方案。

在综合权衡利弊后,选择了第五套方案。即按区域分类确定新农业税基本税率,山区8%、丘陵7%、平原6%,在具体拟定各县税率时根据情况适当浮动。同时,设置两条“控制线”,即改革后的农业税收入与1997年原农业税及乡统筹之和相比,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改革后的农业税附加收入与1997年村级公益金和管理费相比,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按此测算,全省新农业税平均税率为6、85%,农业税金额26、09亿元,较改革前农业税及乡统筹之和减少1、33亿元;农业税附加5、22亿元,较改革前村级公益金和管理费减少4、21亿元。如果再加上取消教育集资(1999年为3、5亿元)、取消屠宰税(1999年为1、76亿元)和农业特产税政策调整(减少环节、调整税率、与农业税不交叉征收)形成的减收(预计0、12亿元),全省预计减收总额近11亿元。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拆旧建新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快速增长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合理配置村镇土地资源,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乡用地供需矛盾。

㈡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对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编制增减挂试点专项规划,并确定具体实施时序。

2、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对近期具备整理条件的村庄、废弃工矿用地等投入少、整理难度小的农村独立建设用地先实施,对撤并村庄等投入大、整理难度较大的农村独立建设用地后实施。

3、统筹安排、规范操作。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下,统筹开展试点工作,工作方案在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方可实施。土地挂钩周转指标按“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由县(区)政府、管委会统筹安排,对开展挂钩试点的乡(镇)优先使用。

4、自愿合法、维护权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应取得相关集体土地所有权者同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个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范围

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范围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范围包括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工矿废弃地等建设用地。

㈡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范围

挂钩周转指标必须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分为安置建新地块和城镇建新地块),并严格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安置建新地块后,节余的指标一律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重点工业等项目的城镇建新地块。

三、试点期限与总体要求

㈠试点期限

项目区的实施期限、挂钩周转指标的周转期及增减挂专项规划期限均为3年。各试点单位在实施方案时,应明确3年中每一年度项目区实施的具体安排以及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计划。在增减挂专项规划文本中必须明确3年中每年度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具体计划和整理项目。

㈡总体要求

挂钩试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建新地块中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土地面积应低于原占用面积和省(市)规定的用地标准,其他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高于现有存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拆旧地块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应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并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相结合。

四、农村居民点的拆建与土地利用规划控制

㈠农村居民点的拆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先拆后建;对原有住宅拆除后以户为单位自行新建住宅的,原则上应先拆后建;对农村居民点整体搬迁,以建设农民新村等形式集中安置的,可以先建后拆,但迁建房屋建成后,要对原有农村居民点进行拆除并及时予以整理。

㈡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而涉及的农村居民住宅迁建的,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建设。因城镇村建设和落实挂钩周转指标需要,确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依据增减挂专项规划按程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一次性修改。

五、用地管理及税费政策

㈠安置建新用地

原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安置用地位于原拆旧地块区内的(主要指拆旧地块内有祠堂等不宜整体拆迁,而需以祠堂为中心,划出一定面积土地作为安置用地的安置建新地块),如不超过原拆迁用地面积和市规定的用地标准的,免除相关的土地规费。原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安置用地位于原拆迁地块区外,利用荒山、荒坡和未利用地的,每户安置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免除相关的土地规费;超过面积标准的参照农民建房用地的收费政策收费。

㈡城镇建新用地

用地单位使用建新区内城镇土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手续,并足额缴纳各项应缴的规费。

六、工作程序

㈠详细调查,摸清家底。申请增减挂钩试点的县(区)、管委会必须在开展试点的乡(镇)组织一次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现状专项调查,将可以整理的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的分布、利用、整理难度等情况了解清楚。

㈡编制规划,制定方案。申请增减挂钩试点的县(区)、管委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增减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制定挂钩试点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方法步骤,落实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经费筹措途径和农村居民点迁建方案,提出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总体安排和分年度实施的计划,合理确定拆旧区和建新区,明确3年中的具体实施时序等。

㈢申报试点。由县(区)政府、管委会逐级向市、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增减挂试点工作申请,并提交《增减挂规划》和实施方案等资料。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并汇总各县、区上报的增减挂项目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㈣实施方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由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各试点单位的挂钩周转指标,由县(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实施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市、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挂钩试点工作实行动态监管。

㈤检查验收。每年年底,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对项目区实施情况和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情况、归还进度进行检查考核,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挂钩项目区实施完后,由试点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逐级向市、省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初验后,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终验并将验收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对未能按计划和规划及时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县(区)、管委会,限期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暂停挂钩试点工作。对于擅自扩大试点范围,突破下达周转指标规模的,停止挂钩试点工作,并相应扣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七、组织领导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7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使全县村(社区)换届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县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决定召开这次现场会暨推进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全县前段换届工作简要回顾

总体来看,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县X个村(社区),已有X个村(社区)完成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人选的两推;程序,占全县总数的X%;已有X个村(社区)完成了党组织换届,占总数的X%。从前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县委高度重视。县委把本届村(社区)换届工作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作为建强农村基层队伍的重要契机,作为全县大局稳定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X书记多次听取了县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多次亲自深入乡镇村组和党员群众,进行调研指导,并就如何做好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了四严;的要求。包乡镇的县级领导都到所联系的乡镇进行专题调研,督促指导。县换届选举办建立了四包一驻;、全程纪实等制度,分别下派了X个业务指导组和纪律监督组。

(二)乡镇党委认识比较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能够结合本乡镇实际,认真研究制定选举方案。绝大部分乡镇党委书记能够深入走访,了解民意,把情况吃透,把选情摸准,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如X等乡镇书记,亲自走访,亲自谈话,亲自排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难题。各乡镇都按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业务指导组和纪律监督组,建立了四包一驻;责任制,抓好了宣传发动工作,开展业务培训,集中力量参与指导选举工作,确保了工作力量部署到位。如X等乡镇还组织全体乡镇干部进行业务考试,让指导组成员做到换届业务一口清;。

(三)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一是扎实摸清资源底子。各乡镇能把本乡镇在职的、到龄的、有亲属关系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等情况摸清摸实,做到选有目标、退有对象、控有预案。二是扎实开展财务审计。绝大部分乡镇能够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任期财务责任审计,做到清理到位、程序到位、三级签字到位、张贴公示到位。能够将三子;统一收缴,集中保管,为换届选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X等乡镇。特别是X等乡镇财务审计报告内容完善、格式规范,落实了三级签字所要求的相关责任人签名,对村干部逐个作出结论性意见。三是扎实开展谈心谈话。为了让留任者有热心、退任者能舒心、新进者有信心,大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和包村干部能够围绕换届纪律要求、干部进退留转等内容对现任的村干部和有意向参选的后备干部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把政策谈透、把思想谈亮、把心结谈开,既做好稳定工作,又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让工作不断线、换届不断档。

(四)操作程序比较规范。各乡镇大都能够按照市县换届政策和选举工作方案,认真研究,做到严格规定程序不变通,落实政策要求不降低,推动工作环节不省减,执行操作程序不走样,严把资格审查关和选举程序关,坚持全程记实。

(五)把握政策比较严格。一是严把职数要求关。各乡镇能严格执行县市规定的职数要求,克服并村后村干部职数多、精减难的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县没有出现一例擅自突破职数要求的现象,X能克服困难,做好村干部的思想稳定工作,严格控制职数。二是严把候选人标准关。对候选人标准从高从严要求,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把握上,做到事先考虑。如X等乡镇在省市计生政策调整后,没有增加工作难度。对于超龄超任;政策,各乡镇都按政策要求报县选举办审核批复,无一村搞变通。三是严把资格条件关。全县从面上来看,各乡镇能够对照X个负面清单对提名人选和预备人选进行严格资格审查把关,实行三级把关,八部门会审。

(六)工作责任比较到位。各乡镇能够较好地落实四包一驻;责任制,建立责任台账、问题台账,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工作责任压到每个包村干部、每个村干部、每个党员身上。县选举办对县派指导组实行了考勤考核制度,统一印制了《业务指导工作日誌》。X个业务指导组和X个纪律监督组作风务实,经常节假日深入乡村,实地指导,实行常态化督查。

到目前为止,县派指导督查的村(社区)面达X%以上。对存在的问题、工作不力的乡镇,县委启动了问责程序,已约谈相关责任人X人。县选举办还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调度、跟踪,对全县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一日一汇总、两天一调度、一周一通报。

二、前段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程序还有瑕疵。督查中发现,有的乡镇以征求意见代替考察,在一推;中以举手代替无记名投票,有的软弱涣散村没有整顿到位就开始换届,有的边开展财务清理边进行换届。

(二)谈心谈话还有盲点。有的乡镇既使谈了也没有谈到位,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只是走过场,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把村干部的心结解开。有的乡镇主要负责人没有严格按照五必谈;的要求对村(社区)支部书记谈话全覆盖,还有乡镇书记以事务多、工作忙为借口,实行全程委托;、全程代办;,导致一些老支部书记思想上还有情绪。

(三)基础资料还有漏洞。有的乡镇推选村(居)民代表没有实行痕迹化管理,推选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资料证明,各种资料会议签名有代签和漏签的现象,没有推选结果报告单。有的乡镇还缺相关请示和批复,有的乡镇党委对下发的批复不严肃,不规范,没有用红头文件,没有编文号等。有的村《全程纪实记录本》记录的内容非常少,过于简单,没有原汁原味反映会议情况。

(四)把握政策还有偏差。在村民代表推选中还有极少数村女性代表比例没有超过X/X;在村民小组会议或村民小组户主会议上,还有极少数村的村民到会人数或户主没有达到X/X;有的村不计入应到党员人数过多,五种情形;和请假的情况没有认真鉴别,区别对待;在一推;中以得票高低多少确定推荐提名人选,没有严格执行票数应过半的标准。在财务清理审计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有的村仍然以财务告知书代替财务审计报告,有的村以X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代替任期一届的经济审计情况。有的村虽然进行了财务清理审计但没有张贴公示,既使公示了也没有张贴在显眼的地方。

(五)遵守换届纪律还有侥幸;。尽管换届选举纪律这么严,各级三令五申,也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但还是有个别人心存侥幸,以身试纪,对换届纪律置若罔闻。如石市镇珍珠村工委书记肖告生召集村里X名老党员在罗龙生家里召开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意见征求会,并邀请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易成展参会。会间罗龙生私人向全体参会人员每人发了一包香烟,X名老党员每人发了X元,发生了严重的违纪现象,现已被县纪委立案查处。

(六)责任落实还有消减。个别乡镇党委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仍然不到位,思想上存在经验主义、麻痹意识。有的班子成员、包村干部业务还不够熟悉,存在瞎子牵瞎子的现象。有的乡镇干部作风不实,遥控指挥,当甩手掌柜。有的不严格按照要求参加村里的各种会议,不认真审核村里各种资料,不严格要求村组执行工作标准。

(七)信访维稳还有压力。由于村级财务、村干部作风、宗族家族观念、传统习俗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村出现了信访案件。到目前为止,县换届选举办共接访X起,受理网络舆情X起。从后段来看,信访维稳工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

三、下阶段工作要求

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升。要把这次换届选举作为检验乡镇党委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作为检验乡镇党委书记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试金石,作为乡镇党委政府攻坚克难的试金石。乡镇党委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绝不能等闲视之,麻痹大意。要做到胸怀大局,把换届选举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乡镇党政班子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投入到换届中,不折不扣、依法依规、扎实推进换届选举工作。省委此次派出X个督查组,每月到市州督查一次,将覆盖到全省每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至少覆盖三分之一的乡镇。也就是说,我们衡阳县接受省委督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此次督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先不打招呼直接下到乡镇和村(社区),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抽到哪个乡镇,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程序标准再扣严。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各乡镇要进一步严格执行程序标准。村民代表中要有X/X以上的女性代表,村(居)民代表推选时,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或户主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户主参加方可召开,所做决定应当经实到会人员半数以上同意。在村(居)民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数应当超过本村(社区)依法登记的有选举权的村(居)民总数的半数,或者本村(社区)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村(居)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实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在村(居)民小组会议上,应当有本村(居)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居)民,或者本村(居)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实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村(居)民代表推选、村(居)民小组长推选、村(居)民议事会成员推选时都必须达到法定要求。在村民委员会选举大会上,登记的选民过半数参加,得票数占参加人员半数以上,经审查合格后方能当选。在确定不计入应到党员时,要认真对五种情形;和请假的情况进行鉴别,区别对待。外出务工的党员要列出流入地清单,逐人联系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通知到位,扩大参会率。在财务清理审计时,要认真做好财务清理和本届村(社区)两委;成员离任审计工作,签好字盖好章,公示在显眼位置。对于合并的村,要把X年X月至合并前,原小村的审计结果签字公示并存档。乡镇党委对总支的批复要规范严肃,要有文号,要明确总支职数和下设支部名称、个数和党员人数。在计划生育政策上要严格执行最新的计生政策。

三是工作责任再压实。各乡镇要切实落实四包一驻;责任制,确保责任在肩、责任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五必到;,重大事情、重点环节、重要会议全程参与,全程把关。要做到五必看;,保证政策程序到位。要做到五必谈;,掌握情况,疏通情绪,切实把握主动权。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要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各乡镇党委书记要亲力亲为,亲自过筛,亲自过问,亲自督查,真正沉下去,压实责任。要实行督查签字负责制度,谁督查谁签字谁负责,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

数字乡村试点方案篇8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广大农民无法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方向。

虽然过去10余年国家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远未破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指明了方向。

2、国家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民投入少,保险待遇高

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农民年龄逐步增大,生产能力、自理能力都成为了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生存就没有了基本的保证了。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进“广播惠农”工程,开辟农民文化建设新路径

党的十提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在农村实施好,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文化惠民真正花开乡村?“广播惠农”工程的推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试运行,逐步探索新农合跨省就医结报试点

我国的基本医保体系目前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口,而现行的医保报销制度仍然是不能解决异地看病报销的问题,而随着跨省就医及时报销制度的试行,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有望缓解。以后参保的农民将会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及时报销。

5、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概念,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家庭农场”将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转型,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为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条件。

6、异地高考政策破冰

异地高考,是2013年全国高考的最大亮点。今年作为异地高考“破冰”的首年,将有20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4500多人报名。在900万人的高考大军中,这个数字所占比例不高,但却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进步。截至目前,除表示将在年内出台方案外,其余参加高考的30个省区、市均已相继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

7、国务院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18、5万个名额向中西部考生倾斜

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其中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52、5%,第一批次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农村学生高考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与其报名人数所占比例大体相当,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基本相同,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8、袁隆平超级稻平均亩产988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2013年9月28日,农业部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对由袁隆平院士创新团队成员选育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101、2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Y两优900在隆回县百亩片亩产达到988、1公斤,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最新世界纪录。

9、农业部遴选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2013年2月,农业部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将试点建设10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化学的极值法(精选8篇)
  • 下一篇:广告公司的合作协议(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