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4 栏目:写作范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1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摘要: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息产业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与发展信息产业。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2

随着大型集团企业尤其是央企对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加大,集团管控的模式和思想在集团企业中的普及和深入,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我国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思路和挑战。国内软件企业积极抓住这一变化趋势,利用自身对本土企业的深入了解,为集团企业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浪潮通过全面实施“专业化领先”战略,对全线产品进行了5年规划,形成了以浪潮GS、PS为主的ERP产品,以及浪潮BI、浪潮SCM、浪潮eHR等一系列管理软件产品,进一步扩展了管理软件产品线,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专注化服务,取得了不俗业绩。高端市场实现了60%的高增长,继续保持了在军工、建筑、医药、船舶、矿业、粮食储备与农业、装备制造、快消品等行业的领先优势。

浪潮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良指出,在此基础上,浪潮发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云计算。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IT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必将对集团企业信息化产生深远影响。

趋势二:物联网。从2010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信息革命时期,将要解决信息如何实时获取和动态反馈,解决人脑与机器的全自动信息对接、信息交换和互动问题,使信息物理系统成为现实。

趋势三:全过程/全职能。集团管控信息化从注重核心应用到发展全过程、全职能的应用,从集团财务、资金管理、全面预算进一步发到集团供应链、销售与分销、费用管理及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等。

趋势四:全相关方。企业价值提升从以企业内部为主到整体产业链的提升,通过与供应商、经销商、客户、银行、政府等联合,打造全相关方的商业生态系统。ERP建设通过扩大ERP外延或ERP与SCM、CRM进行集成融合实现电子采购、电子销售等电子商务管理以及供应商和经销商协同。

趋势五:全员。从专业应用到全员参与,信息系统不再是高深的技术,全员参与建设系统、使用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机械制造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是一门近年发展起来的学科,采用该种技术后可增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实现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因此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发展方向,以此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方向

0、引言

所谓的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就是结合了多种技术的新兴学科,它能使机械的自动化特征更为明显,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是一次技术性的革命。它采用多种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控制,不仅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使其功能更加完善和强大,还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促进机械人性化和智能化。这些都是传统的机械无法拥有的,所以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具有巨大的研发意义。

1、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1、1、满足机械功能需求

满足企业生产需要是机械自动化设计的前提。机械自动化系统应该具备一个以上核心功能。能够将信息和能量进行转换之后为人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能量。要想形成完整的机械自动化系统就必须将产品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在设计和制造以及功能方面完善机械自动化设计[1]。

1、2、借助先进技术进行设计

机械自动化的设计要以先进技术为基础,自动化产品、系统和功能都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如此研发出来的系统才能帮助机械设备展现先进的智能化和人性化[2]。借助先进技术进行自动化设计的机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加工设备,如机床或者加工机械。(二)进行能量转换的机械,如电动机和内燃机等。(三)信息处理机械,如计算机等。(四)具有其他功能的机械。

2、机械设计制造实现自动化的意义

2、1、提高机械工作效率

机械实现自动化之后,可以保证机械按照操作要求按部就班进行操作,从而节省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按照产品生产要求生产产品,提高产品直来那个。从而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2、加大了机械操作的可靠系数

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旦遇到为或者古战,可以自动采取措施解决,从而提高机械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

2、3、机械自动化操作简捷

自动化产品具有强大的功能,当企业要改变工作方式时,只需要输入新的控制程序即可,无需更换设备。利用产品的程序控制产品的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环节和操作流程,从而简化操作,优化操作方式。

3、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3、1、数字化的趋势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未来发展的核心。数字化的制造是各种技术的融合,主要包括制造、计算机、网络和管理学。在制造企业中,信息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的,通过企业内部的网络进行流通的。借助数字化技术具有目的性的快速收集资料和信息,以虚拟现实、多媒体和数据库等技术为支撑,并对企业产品信息进行认真分析、重新规划和组合,从而实现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仿真以及产品生产过程和组织的仿真,达到企业生产过程重组速度的提升并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目的,实现客户的要求。这也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用户借助互联网信息,企业则借助电子商务,实现沟通,形成一种动态的联盟,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3、2、虚拟化的趋势

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主要是利用图纸进行产品设计,并依据图纸进行成品实验,只有当实验成果之后,才能确定产品的设计。这种做法浪费了时间,提高了企业成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与网路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4]。人们可以借助先进的电子计算仪器,利用网络,模拟大量工作的操作,从而实现数据的第一时间传递,让处于不同地方的对象之间实现交流和合作。所以虚拟化发展趋势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3、绿色化的趋势

绿色化的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最终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事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自然界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计也不能例外。所以企业在机械产品的构思、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各个阶段都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突出产品的绿色特点,满足客户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给人充实的精神享受。产品应该突出物质、精神和环境三种文明的高度融合。在研发新技术时,做到辩证的看待,充分考虑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机械制造自动化走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智能化的趋势

智能化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目的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想实现智能化就必须实现智能机器与人类专家之间的结合,研发出人机一体的智能系统,从而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比如机械可以模仿人类进行分析、推理、甚至判断的思维活动。实现智能制造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智能机械的合作,不断的延伸人类专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脑力活动,从而优化机械制造过程[5]。

3、5、机电一体化和微机型的趋势

现代机械设备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延伸,该种技术要求有效的结合机械、电子、电工技术。机械自动化的产品在市场上表现为体积小、操作灵活的产品更受欢迎。微电子机械借助微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完善,并有向微米、纳米发展的趋势。

4、结语

现代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具有多功能、高可靠性和低能耗的特点。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掌握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数字化、虚拟化、绿色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和微型化等趋势,研发出符合时展方向的自动化产品。从而帮助机械制造业实现快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玲、现代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26)、

[2]周立强、浅谈我国机械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

[3]张建民,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45、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特点 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对信息技术(或现代管理)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否为“现代服务业”,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率,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还在制订各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持续强化本国的优势。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在思想观念、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一)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在持续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服务业一直处于增长过程,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达国家中已占了60%以上,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进入“服务经济”的同时,传统服务业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正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的发展开始由“服务经济”进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业内部,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信息、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专业与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支柱产业,在其产业技术和整体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未来,工农业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所提供的需求,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保障,规模经济的动力使得生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学习、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也能推动多种增值服务的发展,其间接服务销售额及延伸产品销售额是其本身销售额的10倍左右。

(四)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制造业日益融合、共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体现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并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革新驱动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国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重点。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服务外资方面已经领先一步,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增多,体制和机制约束带来的挑战,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基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把握主要的着力方向。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5

2007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变革: 从产品形态看,向整机和成套装备发展; 从部件专业生产方面来看,向高精的高端产品发展; 从组织形态上看,向集团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这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直接要求制造业信息化向支撑这些需求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些新的需求,系统开发和技术服务则是向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让致力于制造业信息化的人士强烈感受到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信息化从企业内部向外部转移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兴起,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日益从内部信息化诸环节向外部管理信息化转移,与产业链、与消费者、与社会信息联系日益紧密,对信息网络和应用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得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从全球来看,世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内向外”的道路。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从功能自动化(CAD、CAM、CAPP、MRP)起步,经历了信息系统集成(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生产过程优化(如CE、BPR)等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国际制造业出现了以虚拟制造、总装制造、转移制造、全球协作制造为标志,制造业信息化的重心开始向外部信息网络化全面转移的重大变局。

在“全球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促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企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主体企业在初步完成内部信息化后,由于产品设计、企业管理、企业协作等方面创新的需要,对外部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十五”期间已经呈现明显的由内而外的“外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方面的信息化受到企业的重视。

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出现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就是产业电子商务(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针对消费者个体的综合消费电子商务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化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外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外部信息化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对制造业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升整体水平

在过去“九五”、“十五”的基础上,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阶段要求在过去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亟待提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1、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围绕着产品的生产来展开,主要包括全新产品和定制产品。现阶段,制造业信息化开始向整机制造时代的方向发展。同时,制造业信息化也面向专业化零部件加工及其基地建设方面发展。整个零部件要求具有非常高的鲁棒性,以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

2、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向着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公司都在围绕企业的协同合作进行工作,以增加集团化的管理能力。通过构建集群化的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制造平台,带动ERP向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从资源消耗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高资源消耗的国家。节能、减排、降耗是一个生产系统是否合理的重点衡量指标。因此要求建立很好的执行管理系统,面向投入产出评价的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支持系统,以带动MES向该方向发展。

4、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来看,要求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具有对市场快速的响应能力,具有面向客户需求管理的销售管理的协同服务能力。

5、制造业企业开始注重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建立了法人治理机制,使企业对运营的评价产生了对运营效率的注重。商务智能系统对企业各数据给出分析和评判,带动了新型商务智能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向效益型企业的方向发展。

6、服务化是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应用对象为中小企业。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提供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应用和实施模式。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广泛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也在逐渐由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转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以支持企业间业务过程协作和企业内核心业务为服务内容,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7、协同化使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协作和资源配置的环境中,实现制造业产业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使企业能够优化配置全球制造资源。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工作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面向成套产品创新开发能力、集团化协同管理能力、企业综合治理能力提高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是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工作重点,并将影响到未来。2008年,制造业信息化也将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发展。

作者简介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电子信息;概念;特征;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74-01

1 产业价值链的概念

198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一方面,所有现代企业的价值链都由贯穿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消费的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创造价值的活动。基于此,波特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活动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波特认为价值链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整个价值链系统(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之中。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反映着企业的发展历史、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方式。后来学者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因特网以及电子商务)对价值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的概念。但是另一方面,不管价值链的形式怎样变化,他的本质不变——价值链是由一系列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这些活动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联结在一起。随着产业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产业内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渐由以一个企业为主导变成多个企业共同的活动,这样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关系,彼此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从现代工业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成品组装、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并且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还有相当部分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公司,参与了多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产业链上各环节相互影响,每个环节包含多个相似的企业,因而这种价值创造活动具有相似性。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变成某个产业时,便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或者提供服务。它从全局角度分析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影响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表现在从价值链的角度或者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来考察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是针对电子信息行业,根据该产业的特性而形成的,其产业链构成一般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之中。

2 产业价值链的特征

(1)各个环节技术关联强、且具有层次性。从系统方面看,标准制定(或设备开发)终端产品有不同的技术层次。从环节方面看,存在着芯片、组件、整机组装的技术层次:芯片技术是核心,组件需根据芯片的性能和参数开发,而整机组装环节技术含量较低,主要解决器件筛选和零组件匹配问题。

(2)各个环节增加值和盈利水平有较大差异性。例如一台PC:元件生产35%,产品设计5%,组装15%,市场开发10%,销售30%,售后服务5%,由此可知尽管产品设计的增加值不大,但却是最重要的赢利环节。

(3)其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有许多同类企业构成, 产业上游和下游有着大量的物质、信息和资金方面的关系,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此外,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具备上述搜有特点。

3 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电子信息产业内容丰富, 涉及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软件、网络、消费电子、通信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基本分为三大类:第一,基础产业:微电子、光电子和其他电子器件产业;第二,核心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产业;第三,信息应用产业:通信和网络产业以及消费类信息产品、信息咨询业以及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的信息服务业。

4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4、1 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现状

第一,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正在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竞争领域。虽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基础,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灵魂,但它们都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都处于较高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并控制着核心软件以及关键元器件的标准和技术。目前,世界各国相继重视这些领域的发展,并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资,以期减少对发达国家核心产品的依赖程度。

第二,组织模式趋向扁平化。目前,企业间协同发展的虚拟生产网络正逐渐形成。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多,使电子信息产业的组织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又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创新依赖程度高、研发成本投资高、风险难度大,各环节企业增强合作。

第三,构成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主体企业的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并存。一方面,更多的企业立足于产业链某个具体环节,并在该环节发展突出,走环节专业化道路,另一方面, 整合后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创造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化现状。

4、2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发展趋势

(1)制造与服务环节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表现出制造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内容产品化的双重发展趋势;

(2)产品本土化设计产销服务的趋势加强。为了优先占领国际市场、准确掌握本地需求、快速反应以节省成本,很多跨国公司都大力推行本地化战略即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并配备相应的产品设计中心;

(3)技术影响减弱,市场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新增动力。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发展相对稳定发展,技术对产业价值链的推动作用减弱,市场即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主力。

(4)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全球化进程加速使产业内国际分工得到深入发展,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尤其如此: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经销。例如,一台电脑的CPU产于美国英特尔公司,硅片产于日本,主板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显示器来自韩国,产品组装在中国, 销售在香港。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间的依赖关系,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在某些地区集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趋势。如:21世纪初,美国和日本是计算机的标准制订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台湾主要是新产品和核心部件的生产中心,而我国的珠三角地区则是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和部分整机的组装基地。

结束语: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重要。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且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2] 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 魏民、用产业价值链分析法来确定商业批发企业的竞争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

[4] 王秉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趋势[N]、中国电子报, 2011

[5] 邵春光、中国如何应变全球IT产业链新变化)))2008-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7

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渊源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起步发展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渐与传统的机械技术交汇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此后,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向机械工业领域渗透,机械和电子已不再彼此分离。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正朝着以实现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技术要求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随着机电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制造产业发展的主导,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引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欧国家。日本在智能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制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西欧则在研发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及管理于一体的柔性系统,以实现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美国也在更新自己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实现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一体化的新型加工技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自主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在先进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其处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近些年来,在微电子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新时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趋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来越表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加工领域,需要机器完成更加复杂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机电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够独立的进行推理判断、自主决策。智能化的发展主要与机器人技术联系紧密,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将更好的取代人,使社会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2、2 机电一体化系统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别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体系化发展。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开放、更加灵活。通过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及丰富的扩展接口,机电一体化可以将机械、动力、环境及人等各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这将极大释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潜力,增加其应用的对象范围。

2、3 机电一体化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生产加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这就要求相应的加工设备能够微型化。同时,微型化的设备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能够集成实现功能的复合扩展。考虑到各种微型机器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传统笨重的机械电子设备将朝着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中具有智能、动力、运动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将逐渐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表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相比过去,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数控技术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21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已经转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投入巨资研发先进的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数控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向着更高端的技术水平迈进。

1 数控技术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数控技术的历史是从1952年开始的,美国研制出了第一台试验性的数控系统,标志着数控技术的产生。数控系统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研究开发阶段、推广应用阶段、系统化阶段、高性能集成化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数控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向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数控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生产制造模式,数控技术是利用数字信息对机械和工作的活动进行控制的一项技术[1]。现代的数控技术包括传统的机械制造、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柔性自动化等显著特点。数控技术是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与国家的战略地位紧密相连,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数控技术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2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数控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至今,基本掌握了现代化的数控技术,建立了一批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数控研发和生产的基地,培育了大批专业的数控人才,数控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数控技术的研发力度,在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可以供应集成化和网络化的制造装备;五轴联动技术逐步成熟;进入了世界高速、高精度、精密数控机床的生产国的行列等等,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

虽然我国数控技术发展较快,在一些先进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数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数控技术的基础薄弱,对于许多先进的数控信息化技术主要依赖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生产高精度、高效率的数控机床的能力,大多采取进口,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偏低;其次是数控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还不是很成熟,与国外的数控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相比相差很远;最后,国内的数控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虽然拥有众多的数控机床的生产企业,但许多企业的规模有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低,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 数控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功能方面的发展趋势

界面图形化功能。用户界面的图形化是未来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用户界面是使用者与数控系统之间的连接纽带,因此用户界面的开发工作十分重要。根据用户对界面的不同需求,可以将用户界面图形化,这样便于用户的操作,使用户界面清晰明了。

科学计算可视化功能。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变得更加有效率,利用图形、动画等多样化的可视手段进行信息交流,使其不再局限在文字的抽象表达之上[3]。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可以减少产品设计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功能。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计算机综合处理各类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在数控技术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信息的处理更加全面和智能,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促进数控技术水平的提高。

3、2 结构体系方面的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的种类繁多但批量很小,为了适应其这一特点,在数控技术的结构体系方面的发展趋势是机床结构的模块化、数控功能的专门化。这样更有利于数控技术的生产和加工,形成不同层次的数控系统。

未来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控技术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并且可以存在于数控系统的各个部分。数控系统中可以应用自适应的控制系统,系统自动检测和调整相关的数据,使系统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4]。还可以建立人工智能的系统进行数控加工,采用加工规律形成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生产加工;也可以开发智能的故障诊断和监控系统,更加快速、有效的对故障进行监控、诊断及维修。

网络化和集成化的结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市场对于产品的动态需求,数控技术的网络化和集成化是其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将数控技术从点和线的状态向面和体的状态转变,同时也要重视数控技术的实用性以及经济性。

3、3 产品性能方面的发展趋势

未来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必定追求产品的高性能,数控机床要具有高速、高效的性能,缩短切割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数控技术要具有高精度,从高精密加工的状态过渡到超精密加工的状态,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完善数控的加工工艺。由于数控机床要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工作,所以要求数控产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性能要比一般的产品水平高,并且具有预警和保护措施。

4 结语

数控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制造技术的关键,同时也是工业实现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我国数控技术现在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要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加大对数控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沿着数控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踏步的迈进。

参考文献

[1]吴义荣,林雨、我国数控技术与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2):22-25、

[2]曾毅、基于嵌入式Linux的机床数控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出口贸易结算方式(精选8篇)
  • 下一篇:财务审计专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