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4 栏目:写作范文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1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通过多年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调研、毕业生、环保单位的反馈意见的分析,笔者认为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准确的课程定位

课程服务于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在调研、专业前景分析,对毕业生及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专家指导会,共同制定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准确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系列教学,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1、水污染处理构筑物的读识图能力;2、污水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能力;3、污水处理厂的调试、运行管理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物质基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必须选择适用于高职教育特点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

需要强调的是,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技术手册也会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充实到学生的教学过程。

2、教学实施方面。⑴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相长,进行兴趣教学。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完任务的行动中学习。⑵实训教学与《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等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依据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其中,着重强调“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⑶学工一体、校企双赢。高职环境类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为污水处理系统进行运行调试、设备维护(维修)、工程设计。为了让学生在离校前就有这些方面的技能,《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厂矿企业污水处理站、环保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工学合作,达到学校高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环保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率“双赢”的目的。⑷巧用专业论坛,让学生与“高手”交流,增长实践知识。互联网上的专业论坛有:水世界网、网易给排水、筑龙网、中国水网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常发贴进行交流,互通有无。老师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入论坛与经验丰富的“高手”进行交流,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激发了学习课程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中的很多东西是良莠不齐的,因此,老师利用论坛进行辅助教学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防误导学生。

3、专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与提高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专业老师必须掌握过硬的污水处理工程技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能力教好学生。根据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形式,所有教师会定期下厂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工程经验。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授课模式方面。⑴理论授课方面。课程教学由两个学期完成改为一个学期完成,从128学时降为96学时,每周6学时。其中,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教学4学时,保证“理论够用”。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教学,学生进行模拟体验,不但巩固了理论,也接触了实践。⑵现场授课方面。教学周剩下的2个学时在校内小型教学设备(小试)中心完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可以进行通水运行、调试管理,锻炼动手能力。⑶实训授课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不少于180学时。实践教学主要由外聘教师负责,校内教师辅导。

依据校企双方制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标准及企业岗位标准规范学生实训,完成老师安排的教学性工作任务。

三、结束语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也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政策上还是经济上都加大了力度。这是高职教育的机遇,也是环境类专业的机遇,当然,这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高职教师,应该积极行动,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与研究,从而能真正能为国家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2

关键词:煤炭院校;工程地质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V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90-0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至2014年,全国大约有48所院校开设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其中煤炭院校(隶属原煤炭工业部)有7所,这些院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几乎都是由过去的水文地质专业发展而来的[1]。众所周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地质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前者属水利工程,后者属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从学科对专业人才的定位来看,由于二者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差别,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同。因此,对于煤炭院校从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教学如何既能秉承学科传统特色优势,又能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是以地学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应用数学、力学的知识和工程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来解决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有关的地质问题[2]。由于工程地质学涉及内容多,概念广,实践性很强,且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机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又具备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些年来,多数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着向公共课倾斜的现象,这使得专业课学时被不断压缩。主要表现在课程学时少,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过去动辄几十学时乃至上百学时的课程,现在多为32~48学时。在多数煤炭院校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有基础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具有一定的地学背景。即便如此,工程地质学课程仍涉及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岩土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得该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教师上课难度增大。在此情况下,如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就无法很好地完成相关内容的讲授;同时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也将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知阶段,不能理解机理性的问题,更不能深刻地认识该课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势必对学生未来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单调

工程地质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单一的多媒体或板书授课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个别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而个别教师授课又完全脱离指定教材,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此外,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诸如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等比较抽象,单纯在PPT中以图片形式展示,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环节薄弱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教学资源的投入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到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野外实践场地或基地功能缺失,满足不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人数与设备台套数不成比例,同时也存在部分试验仪器无场地安放的尴尬局面,导致部分试验无法开出,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还存在实验教学方式和时间不灵活等问题。目前多数院校的室内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试验后,学生在制定的条件下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学生真正思考的较少,部分学生既不动脑也不动手,而是依靠同组其他同学来完成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或丧失。

(四)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多数院校该课程考核成绩都是由期末考试成绩(约占70%~80%)和平时成绩(占20%~30%)组成,而平时成绩又多以上课出勤率、课外作业以及实践环节表现等形式存在,其中上课出勤率占主导地位。这样难免会存在一些学生到课不听课,考前突击且考分很高的现象。此外,考核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最终导致校内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几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专业通识教学为行业特色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院校的特色优势。针对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有地学背景这一特点,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可主要讲解三部分的内容,即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等。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研究是该课程的基础,该部分主要讲授土的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讲授学时应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该部分主要讲授活断层和地震、斜坡、岩溶、泥石流及地下硐室的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勘察部分主要讲授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以及长期观测等几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课程教学要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前后所学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避免重复。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单一的满堂灌为交互式教学

工程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这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紧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取的知识较多地局限在抽象的经验上,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观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滑坡、泥石流等内容时可采用flas或影像资料展示灾害的形成过程、危害以及其防治措施;在讲授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内容时可结合典型的地震(5・12汶川大地震),讲解地震发生的机理及预警预防措施;在讲解地下硐室位置的工程地质论证时,可借助物理模型来分析地形、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对硐室位置的影响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不仅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可节省一定的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课堂讲解和课外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就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课堂辩论。通过教师布置论题―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课堂辩论―教师讲解剖析的教学过程,改过去教学单行道(教师到学生)为双行道(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针对近期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设置“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人类活动or自然条件”的论题,让学生通过查阅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与辩论,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知识的目的。此外,还可增加一些工程实例课,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最新发生的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工程实例,探讨这些灾害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从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改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索

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实验之前,指导教师可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并给出参考意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洞察力,培养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应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时地点应尽可能选择工程地质现象丰富的地方。对河南理工大学而言,可在市区北部的缝山针公园进行为期半天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园区内原有采石场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讲解边坡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化特征,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可结合该园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讲解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和措施。此外,可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意愿和方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安排一些与工程地质有关的实践内容,例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或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以及煤矸石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等。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方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考核内容与方式,改重视理论考核为突出实践性考核

改变考核成绩的比例组成,将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提高10%~20%,弱化到课率在平时成绩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实践环节的综合表现。同时加大课堂表现方面的考核力度,就重点内容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提问,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者每次加2分,答对的再加3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考核内容上要增加一些综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设置一些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作为多数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较强,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少、教学方法单调、实践环节薄弱及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了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专业通识教学为行业特色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单一的满堂灌为交互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改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索;完善考核内容与方式,改重视理论考核为突出实践性考核等措施,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3

关键词:专业特色;信息反馈;多模块课程;产学研;大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2-02

大类招生通常是同院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至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目前,按大类专业招生和培养是国内高校招生培养改革的一种新趋势。[1]大类培养满足了学生专业选择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但是,该培养模式也容易造成专业选择冷热不均,既影响弱势专业的持续发展,也增加强势专业的教学负担和就业压力。这一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因此,在大类招生的压力下,弱势学科的持续发展是摆在国内同类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专业发展受限,与专业特色不鲜明、社会认知度不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等有极大的关系。[2]因此,在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大背景下,坚持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形成具有行业或地域优势的特色专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3]本文拟从基于多途径动态信息反馈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产学研资源有机整合的角度,提出地方高校培养水利水电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化模式和思路。

一、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

1、基于多途径的教学效果动态反馈机制

学生的社会评价和校内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专业特色化发展与建设应主动对接外部信息反馈渠道。为此,应采用多种途径,全方位了解水电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工作、学习动态信息,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渠道:社会评价信息反馈,主要通过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调查、校庆活动、电子邮件、座谈、用人单位回访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实习生的评价。校内评价信息反馈,包括:校督导组、学院督导组不定期听课,同行及领导不定期听课等,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在期末组织在校生评教评课,对教师和教学效果给出评价;毕业离校时,组织学生代表座谈,对培养过程和育人环境提出意见。

2、基于动态反馈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情况,在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中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对水利工程人才的动态需求。

理论类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在校生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情况,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流体学科和固体学科两条线的特点,采取“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模式,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统一水利类专业基础平台;在专业模块中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建立了大容量的跨专业和学科的选修课程群,开设技术前沿的专题课程,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方向、技术前沿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构造“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训练层、提高训练层、综合训练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设计(论文)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统筹设计安排,通过系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模块课程扩展增强学生专业适应能力

水电专业多模块化设计[4]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传统的水利和水电工程建设将逐渐迎来发展调整期,专业设置上需要有所变化;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需要学生具有宽口径的就业能力。因此,本专业需要在专业模块设置上未雨筹谋。

基于大水利的理念,在水电专业培养计划中分别设置水利水电国际工程管理、农田水利、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在修完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取相应的课程模块学习,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扩大到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水文水资源等领域。

二、产学研资源整合助推水电专业特色化建设

1、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办学

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单位进行密切合作,形成相应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是水电类专业谋求行业和地域特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与湖南省水利厅、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省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总院、五凌电力有限公司、湘江建设开发公司等行业主管部门及投资、设计、生产单位签订了一系列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同时,通过学校与行业及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质量要求的研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吸引行业单位与部门参与教学建设和教学活动。通过上述措施,水电专业培养的人才始终能适应社会和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本专业招生规模、就业形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不断发展和提高。

2、实践教学资源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合。一方面,有效挖掘校内实践资源,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仿真技术运用于水电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创建网上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校内能得到初步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建设校外水利水电实习基地,紧密结合依托工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设置新的生产实训环节,以弥补校内实践不足之处。通过资源整体,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相结合、现场操作训练与计算机虚拟仿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3、校内导师引导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借鉴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5]的基础上,水电专业近年来开始在大三(学生分专业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既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还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和生产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项目、个性有所不同,同样学生知识结构、个人兴趣等也相差较大。例如:单从项目类型来分,可分为科研型和实践型,分别适应于不同学生。科研型适应于有志于进一步深造读研的学生,实践型适应于希望毕业后直接从事生产项目的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导师和学生,鼓励师生之间的自由组合。近年来,一批大学生创新性试验和研究性学习等立项课题大多来源于老师的课题,学生们通过项目实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指导

通过与省内外水利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知识的高级技术人员请进校园,弥补校内指导老师在工程经验方面的不足之处。我校水电专业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指导学生: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教学或作报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半年安排部分学生结合科研或生产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每年选取部分学生,采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的方式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三、结语

水利大类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在此大背景下,建设具有行业和地域优势的特色专业,培养特色鲜明的水利水电专业人才,是保障本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行业与校内外资源整合的角度论述了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水利水电专业依托于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契机,坚持专业特色化定位和发展,不断积累行业和地域优势,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本科生招生人数和就业率稳中有升正是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熊晓燕,肖蕙蕙、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7):121-124、

[2]谢永和,殷文伟,李俊来、地方性高校部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26-27、

[3]刘尚蔚,于国辉、浅析水利水电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2):206,208、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4

据网络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28所高校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其中A等以上高校仅有19所,诸如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这些高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较早,课程设置已日趋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清华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港口与近海工程、市政工程等多个方向的专业课以供学生选择;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中设有个性课程,其将专业选修课程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型三类,并将研究型进一步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利水电三大课程模块,这种个性课程的设置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修读、这些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丰富,选择的自由度大,体现了以兴趣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后起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开设时间短、经费投入较少、特色不足、社会声誉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一味照搬这些水利强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同类院校竞争,必定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该基于全国水利水电人才的需求和自身情况来构建一套具有西华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增减及方向划分

2、1课程设置差异及原因

水利专业类的高校均依据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规范》来指导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与知名高校相比,我校水利水电工程的选修课程开设不够全,学生修读选修课的选择面窄、对比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河海大学,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群中未开设大学化学B、现代生物学导论、土木水利专业导论、随机数学方法、环境学基础、水利科学技术史、水利水电概论、计算方法、工程数学等选修课程;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未开设专业英语、水法规及技术规范、建设项目评估、工程软件应用、渗流及其控制、土工计算原理及方法、大坝安全概论、模型试验理论及方法、工程泥沙及河流管理、灌溉与排水、房屋建筑学等选修课程、可见,我校在发展基础课程和专业与服务课程中,必修课内容和知名高校一致,而在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数量上差距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办学经费限制、办学经验不足、选课学生数量不足和生源质量差异、基于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不能照搬水利强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增设一些实用性强、适用性广、可学性高的课程,而减掉部分不适合我校本科生学习的高难度课程、

2、2课程的增设和替换

增设的本专业课程在数量上比知名高校少,在功能上十分实用且修读的难度适中,既符合我校的实情,又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避免了课程太难、学时太短造成的学生学不懂,不愿学的局面,适合本专业大部分学生、2、3课程方向划分与大多数专业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出路多样化、笔者认为应该为不同毕业意向的学生从工作和读研两大方向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模块,满足各方向学生的发展要求、其中读研方向又可以细分为水工结构、水力学、水电等方向。

3课程的衔接及调整

笔者作为西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体验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咨询过本专业的学生,发现部分课程的衔接存在问题、其中建筑材料和材料力学,工程水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地基处理和土力学,水利工程经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和水资源规划等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最为明显、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土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都需要用到该课程的知识,将其放在第五学期是不恰当的,若放在第四学期与土力学课程同步,并紧接着第三学期开设的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所学知识便能够在以后的课程中得到运用;工程水文学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水文分析和计算的能力,需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水力学课程为其作铺垫,而目前工程水文学开设在第五学期,距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设的时间较远,既不利于学生串联知识,又占用了大三学年学习专业课的宝贵时间、可将工程水文学的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与水力学同学期不同周进行教学;土力学也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相关的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能力、地基处理课程则是土力学的延伸,所学内容很多涉及土力学,因此地基处理放在第七学期开设也是不合理衔接,建议将地基处理改为第六学期开设,与土力学开设时间靠近;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作用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工程经济分析基础、该课程目前在第六学期开设,位于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之后,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又会大量涉及经济分析问题,所以建议将水利工程经济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这样该课程向前既有数学基础课程作铺垫,往后又可为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此外,信息检索B是一门学习如何从信息集合中找出需要信息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是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好助手、学生越早学习越有好处,建议改为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4增加实践课时

笔者通过亲身体验并对比本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发现,我校本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及专升本的学生、这在本专业进行工程测量实习和应用工程软件时表现得十分明显、排除专升本学生十分优秀的因素,笔者通过查阅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课程设置方案发现,其中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高于我校,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我校本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在微调学生毕业总学分的基础上,适度压缩某些专业课程的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学时,做到课内学时减量而优质,课外学时加量而夯实,使课内与课外兼顾,理论与实践协调、这类课程有:建筑制图B、水电工程测量、运筹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软件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和工程软件的运用也是学生的短板,很多人在大学结束都不能熟练运用各种基础的办公软件,更不必说工程软件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从课程设计和实习入手,也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和作业上下功夫、信息化的今天,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已是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专业软件如autoCAD制图软件、岩土计算软件、流体力学软件、lingo软件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会的,建议在加大这些软件的应用学时的同时在作业中练习软件使用,避免目前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窘境、

5结语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67-03

一、引言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始于1998年,归属于管理学类,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广东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于2003年申办获批,2004年开始招生,目前培养毕业生已愈六届,共240多人,每年就业率100%。尽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质量高,但也存在危机,必须提前预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育部联合七部委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1]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与管理实习、毕业设计等。这些教学环节在校内完成,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容易实施,而生产与管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一般在校外完成,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各高校实践教学不完善导致该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入职后较难在短期内独立胜任工作。因此,有关各方应该行动起来,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推进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2]本文就广东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工程管理专业是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交叉的学科,其核心为管理,即“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知识,但是大学教育缺乏实践培训,而企业由于成本控制也不愿意提供这样的实践训练。企业追求利润,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无可厚非,那么学校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高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应考虑企业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知识体系是完备的,但很多知识和专业技能离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与学术型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学校应重视就业问题已逐步为众多学者和政府领导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为社会服务的,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对社会无法创造价值,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无前途的,当然本科院校和高职教育侧重点不一样,但其目的都是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

近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培养的高级人才日益增多,各高校对引进人才的层次逐步提高,虽然教师学历的提高有助于高校理论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很多高学历教师的研究课题侧重理论性而实践性不足,就像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的:“有些研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真是像形容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这种功利化的研究成果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3],高校每年问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占20%,只有5%的成果形成产业化,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在完成研究项目之后,便进入了档案室。如何让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只有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多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才是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

二、目前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大

广东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与造价方向,生产与管理实习也分为2个方向。施工和监理单位往往借故生产安全问题难以接纳学生,造价单位每次接纳实习学生数量也有限。造价单位一般规模较小,即便甲级单位超过30人就算规模比较大了,每一造价岗位要配备办公桌椅,如学生太多了安排难度很大,因而一般造价公司最多接受2-3人。同时,学生在四周的时间实习,刚刚获得一点经验就要离开公司,显然公司是不愿为毫无利益的事情买单,因此每年实习老师联系的工作量非常大。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师参与实习的热情不高

本科院校教师考评重科研轻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付出劳动较多,工作量却无法量化,而科研和理论教学在考评中每个学校都有工作量量化的文件。高校教师最关注的与自身待遇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主要看科研成果的多少,与实习指导效果好坏关联不大。实习指导质量很难评价,不能像理论教学采用领导和同行听课等多种手段监督效果,加上理论教学评价有一套完备的制度来约束,而实践教学没有从政策导向和考核机制上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加之实习的高风险使得教师对指导实践活动无积极性。[4]实习联系和实习指导工作无标准来评判指导老师的业绩,建筑产业的特殊性与生产流水线有规律运行差异较大,学校划拨的实习工作量与电子机械类等其他工科专业的工作量一样按学生人数给予工作量,指导实习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了那些实践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指导效果好的教师积极性。

(三)合格的实习指导老师短缺

政府尽最大努力推动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实践能力强的老师的短缺是不可忽视的现状。在师资队伍中,博士、硕士比例逐步提高,而作为实习指导老师既要有较深的学术水平,更要有生产实践经验,这更难得。一些老师专业水平不太扎实而在有限的实习指导中又不珍惜实践的机会。因此在学校里提高老师的实习指导水平较难,一方面高校缺乏从企业吸引具有学术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的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同高校无合作模式,高校教师难以获得关键岗位的实践训练。因此,培养合格的实习指导老师还需要制度的完善。

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兼顾实习单位利益,建立合作性的实习基地

一般本科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质量应经受市场的检验,但是“学校所提供的正规教学,对于即将从事工程管理的学生来说,并非一种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5];而实习单位对实习的学生工作能力抱有疑虑,因此学校和实习单位很难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如何让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关键是让企业的领导们对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给予信任。

我校在与广东宏正咨询工程公司湛江分公司做了有益的尝试,学生采用自愿报名方式,利用假期时间接受公司的培训并承担简单的造价工作。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存在,在公司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假期的训练后在学校安排的实习中能为公司完成经工程师检验的造价工作。由此,企业提供给学生实习岗位而获得利润,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优质的能适应市场的学生,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提高了实际的技能和教学水平和为承接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打下了基础。这样的校企合作兼顾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四方的利益。通过两年的合作,我校与该公司的合作进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学校第一次安排学生在该公司实习时,由于实习单位对学生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能力抱有疑虑,公司提出实习的学生要缴纳培训费、伙食费和住宿费,但现在,不但免除了这部分费用,公司还准备扩大工作场地和增购后勤设施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公司实习。学校在实验室场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开放一间实验室成立工程咨询研究室,通过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筛选一部分优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聘请资深造价专家和学校优秀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企业对学生完成的造价成果最后验收,并对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公司与学校签订了合作框架。学校与施工单位合作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测量放样、施工管理,施工单位也愿意提供食宿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收益,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兼顾实习单位利益,建立了合作性的实习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实习经费不足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可收集一些资料和图纸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完成实际项目的学生在应聘工作岗位时自信满满,求职时深受一些知名企业的青睐。

(二)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所谓集中实习就是指由教师带队进行的实习,一般由学校老师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指由教师或学生联系,但没有教师带队进行的实习,指导老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专业开办之初,我校工程管理联系集中实习一般主要在学校基建项目及本市内正在施工的工地,咨询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工地学习施工工艺,另外也可参与招标活动。在生产与管理实习之前一个学期,指导教师召集学生,让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定位尽可能自主联系实习。自主联系实习并不是对学生不问不管,而是本着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去接触社会,主动去学习,为今后就业提高自信心,而不至于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指导教师也要针对自主联系实习的学生规定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习。[6]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最近两年也尝试以学生为主导的分散实习模式,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据实习任务书及实习指导书的要求确定实习内容,制订实习计划,按照要求独自完成实习。最后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评价,学生回校后进行实习答辩,指导教师根据定期检查、实习评价、答辩情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出学生的实习成绩。该种实习模式尊重学生的意志,满足学生的就业方向、兴趣及特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于难以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应为这部分学生联系安排实习,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尝试导师制

导师制最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14世纪,这所著名的学府率先开展了导师制,自实施该制度以来,牛津大学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经过百年的不断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日愈明显,美国大学开始借鉴这种新兴的制度,使得大学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7]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未来的目标定位选定一个导师指导自己的生产与管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导师制一般可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几门技术平台课程,有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基础和愿望。从设置导师制开始到学生大学毕业,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安排,利用业余时间,如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实践课程期间等,主动与导师联系。有些学者提出设立“双导师制”即校外和校内导师制[8],但由于建筑行业实践经验丰富且在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待遇较高,工作时间无规律,很难保证对教学的投入,因此导师制只能以学校专业老师担任,学校也便于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在毕业设计准备时,学生能有效地学习文献检索,在工程管理和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导师想办法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毕业论文的完成。在整个的导师带领学生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9]实行导师制有利于调动各个专业老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也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局面,学校根据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和效果核定教学工作量,学校也对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鼓励。

(四)外聘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期间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施工管理和造价相关知识的讲授及现场指导,并结合工程中发现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点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应参与整个讲授过程并与专家们进行互动。学校也应专门划拨专项资金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讨论,辐射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安全、施工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地基处理、边坡的处理、工程招标和投标、工程结算决算和竣工验收等等。通过开展讨论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与专家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也可利用所学的知识协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四、结语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重要体现,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的工程技能,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实习环节教育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一项十分艰巨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从制度上兼顾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在实践教学中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用人单位培养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

[ 注 释 ]

[1] 教育部等7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1)、

[2] 竹隰生,侯荔玮、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现状与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6):108-111、

[3] 文少保、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向政策转化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46-51、

[4] 王爱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12):111-113、

[5] 方秋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1989(1):48-50、

[6] 吴伟东,罗振华、工程管理专业生产与管理实习教学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3):126-129、

[7]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美)、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1-242、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6

一、 教学工作现状

我院办学历史已有77年,可追溯至1932年由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创办的陕西省水利专科班,是全国最早开办水利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其他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主要依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积累应运而生。在办学历程中,李仪祉先生所创办的水利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学院群体专业及学科领域的协调发展与突破,这期间学院先后曾有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目前有7个本科专业招生)。

1985-1987年间是学院专业发展较快的阶段,当时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考虑充分利用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先后申请设置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8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6年)和水土保持(87年)3个专业,当时除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为农业工程类外,其余均为水利水电类专业。上述3个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我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外延和扩充,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且业务相近,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十分吻合。1996年,随着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需求的增大和学院办学能力的增强,申请增设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98年国家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1999年9月合校以来,学院专业发展顺应了学校总体办学思路和学科整合方案,于XX年申请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XX年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及国家对人才市场需要又增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此同时停招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这期间,根据学校总体布局及整合方案,将原属林学院的土木工程和园艺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划归到了学院,同时将我院的水土保持专业划归资环学院,从而形成了学院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与格局,使学院以水利为主的专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由原来的2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专业门类演变为现在的5个专业门类。专业结构与布局渐趋合理与协调发展。

学院目前拥有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共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共有67个班级2087名学生,其中XX级525名,XX级256名,XX级519名,2018级519名。

学院现有两个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传统专业,XX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一批名牌专业,XX年又获批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农田水利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团队。本专业以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部级重点学科、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学院早期开办的第二个本科专业,也是学院影响力较强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和历史的传统老专业,有较雄厚的办学基础和较完备的软硬件条件。198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创办了“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998年本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创办以来,己培养730余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生,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并于2018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正在申报认证。

二、存在问题

1、师资缺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

学院新办专业与其他院校一样同样也面临师资缺乏、办学设施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尽管学院一直致力于解决,但尚不尽人意,两个新办专业中电气专业师资缺口不大,教学运行、课程开设较好,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较高,发展趋势、前景看好,但从园艺学院转入的城市规划师资严重不足,又缺乏专业教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尽管专业报考率较高,但专业发展已明显受到师资不足的影响。该专业从XX年开始招生以来,不仅请校内相关院系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每年都还要从西安高校聘请专业教师,自从开办本专业后,学院也选派了几名年轻教师外出培训,XX年学院接收了2名专业青年教师,但终因该专业与学院其他专业相差跨度较大,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制约着该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2018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外请了3名教师,指导20余名毕业生。从专业建设及学院长久发展看,外聘教师只是临时之计,隔年招生也并非良策,本专业的师资问题还应从引进人才倾斜方面加以解决。

更为关键在08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力度,而我们目前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课时减少后,教师总是抱怨课时不够,而没有在教学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策改革,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大的环境,因此学院要在近好一段时间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设施问题

在新的培养方案确定后,新增了大量新课程,同时对一些原有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因此,原来按老培养所配置的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补充建设。另外因专业特点,学院多门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需要在专用制图教室进行,特别是城规专业专用制图室是必备的。关于此事,学院曾多次申请反映、盼望协调解决,直到2018年的下半年,在学院多次强烈要求下,为解燃眉之急才从北校区调用了一些制图桌椅,配置了2个制图教室,但按照学院专业需求还远远不够。本学期学院北校区 2018级城规专业两个班学生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本应在专用的画室(或制图教室)上课,但因北校区没有画室,学生不得不从北校区赶到南校区的制图教室上课,这不仅仅造成学生上下赶路浪费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南校区的2个制图教室也只能够XX级城规专业上课用,2018级城规只能在原来破旧且不配套的、数量不足另外2个教室凑合上课,因制图桌櫈不足学生上课、画图只能站着,造成任课教师、学生怨气很大,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影响了学生绘图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于建设专业画室、制图教室问题,学院多次反映申请建设,但至今没从根本上解决,此时正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及突出问题之际,盼望尽快建设标准画室及制图教室。在建设时希望考虑将计算机制图和手工制图相结合,购置时建议采用钢木结构桌椅,制图桌以能够绘制一号图大小为标准。

3、毕业生就业压力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冲击

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俊已是普遍现象,尤其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学院本科生就业率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形势不容乐观,教学环节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毕业生找工作参加招聘会比往年更提前、更频繁,从7学期开始不少毕业生就外出联系单位,学生因参加招聘外出而缺课也比较多,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到了第8学期,毕业班学生多数因找工作普遍迟迟不能按时到校,造成毕业论文(设计)不能按期进行,有的甚至开学第7周之后才到校,尽管学院对学生要求按时到校报到注册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就学生本人来讲,每一次就业机会对今后的发展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为找工作而“外飘”也是形势所逼,为此学院也很难对学生管的太严格,致使学生不能安心投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上和质量上都也难以保证,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尽可能完成实习内容、毕业论文(设计)。另外,今年毕业班学生还出现了新特点,要求外出自行实习、在就业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比较多。总之,毕业班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及考研对本科教学冲击很大,旷课、请假等这些学生占多数。

4、教研室及课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欠缺

各系教研室、课组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和平台,无论是关于青年教师培养、还是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缺少必要的相互沟通和研讨,例如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教案的编写、课件研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大纲编制以及试卷题型题量确定等,都暴漏出缺乏沟通迹象,团队意识不强,学术气氛不浓,人人关心教学,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

5、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及功能等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面积偏小、台套数不足等,使1个班分成几组上实验课;二是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在实验功能、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实验室分散,一门课程实验任务要到3个实验室操作完成,对专业学科发展不利;四是专业实验人员不足,缺乏必要培训学习。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学院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办好学,首先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把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将其学以致用。作为教学院长,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我院的实际情况,调研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保证我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谋求长远发展,开展教学改革。近几年,学校及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对新的08培养方案实施中,使课程学时得到了压缩,学分减小,那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组织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在08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解决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就是一是要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局势,实时调整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三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我院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我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二)以人为本,规范教学管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是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应积极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三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出发点,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研究项目,锻炼学生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要多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业。

(三)以教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塑造师生形象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教风建设。长期以来,我校一方面以院务公开为基点,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切实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院要发展,教师是根本。对教师的管理,我校始终坚持严格而不苛刻,宽容而不纵容,让教师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打造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探索促有利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机制,明确工作思路,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困难和存在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针对学院本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学院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特色名牌专业,扶持发展优势专业,带动新办弱势专业

1)打造精品:4年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顺利完成部级特色建设指标内容,并通过验收,为学院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外,特色专业招收高水平创新人才,本硕博连读,保持特色专业领先地位。农水部级特色专业应与创新学院联合招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本硕博连读学生,使专业定位与现有特色专业名称相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名牌特色专业的优势及领先水平。

2)专业层次上台阶:在全国具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的高校共有22个,该专业全国共有3个部级重点学科(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目前学院该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及发展潜力,因此,在今后几年内,通过专业认证,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一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方向并重,一是水环境方向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力争把水资专业建设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师资力量也都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力争在近期建设为省级特色专业。对于新办专业通过师资培养、人才引进等措施增强专业实力,明确专业方向,确保健康发展。

2、多方努力解决师资不足

针对师资不足问题,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解决,一是在引进青年教师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二是返聘退休教师,如电气专业采取了返聘退休教师、培养扶持现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出国留学等)的方法予解决;三是聘请外校专业教师暂时缓解;四是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如今年城规专业毕业生就在林学院聘请了3名教师担任20余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任务,电气专业聘请机电学院有关教师上课等。当然从专业健康长远发展着想,引进高水平专业领域带头人及青年教师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

3、适应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新形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建设单位的企业化、现代化,使学生的专业实习越来越难以深入其施工现场内部,因此,要不断建立联系补充新的实习基地,以便满足实习教学内容的需要,保证实习效果和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加大课程建设投入,自筹资金设立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抓好课程建设,学院自筹资金采取激励措施加强课程建设。近几年,在争取其他课程建设项目的同时,学院在课程建设上加大自筹资金,以设立课程建设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自XX年起,学院每年拿出5~6万元开展课程建设,设立院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课程和面上课程建设(挂图、模型、课件等)项目。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立项审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办法,并严格执行。几年来,学院教学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其它高层次教学项目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院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教学地位和推动教学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营造了开展教学研究的氛围。因此,学院将进一步扩大自筹金额资助课程建设工作。

5、适当上调基础类课程课时津贴系数,使课时津贴分配与教师付出均衡

因课程特点,部分基础类课程作业多批改量大,教师投入时间较多,学院制定采取加大课时津贴系数的办法予以平衡,加大系数的课程如下:制图类课程按课头增加0、2系数;力学类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按课头增加0、1系数。加大的系数均在学院原课时津贴计算办法的基础上增加,系数增加部分只是理论课时,不包括实验实践课程。

6、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为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成果,2018年学院出台了鼓励措施。凡在国家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教改论文版面费、教学成果申报费,经学院审核后,予以报销,并在年终学院计算奖金津贴方面进行奖励,其中,教改论文按b类论文奖励计15学时,教学成果申报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等对待计10学时。

7、继续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提到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近几年,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重视青年教师讲课的质量和效果,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在连续几年举办的讲课比赛中,学院教师连连取得好成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相继脱颖而出,今后,学院决定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加大奖励力度,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整体上升奠定基础,培养后备力量。

8、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在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基础上,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严把教学质量观。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授课效果,保证青年教师能合格上岗,学院坚持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前试讲制度,即对新开课及第一次上课教师进行试讲制评价,试讲评价合格后方能任课,否则不得上讲台,这有效措施为学院严把教育教学质量观起到控制作用。

9、领导重视教学工作

2018年,学院书记、院长组织召开本科教学专题会议6次。班子成员共6人全部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院领导听课次数25次以上,并且每次考试,学院领导全部参加巡考。今后学院领导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深入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将教学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工作质量。

10、坚持教学检查与督导制

认真作好定期教学检查工作,即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检查;教学档案(试卷、毕业论文或设计)检查;督导组、院领导等随堂听课及跟班实习督导检查等。做到检查工作有计划,有力度,有成效,有总结。

11、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提前安排

现在本科生名为4年学制,其实已是虚化,从本科生安心在校学习的时间现状看,实际学制只有3年,而最后1年学生为找工作、考研等已很难安心坐在课堂,大4学生缺课、逃课、不按时到校已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陷入两难境地,一些管理规定也难以严格执行,一方面考研、就业事关学生前途命运、未来出路的大事,另一方面保证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神圣职责,现有学制的虚化及在校有效学习时间的缩水已对当前本科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造成了很大冲击,即学生名为4年,实为3年,与过去相比,再扣除双休日、国家法定大休日、黄金周、越来越长的寒暑假等,学制仅剩2、5年的时间,因此,如何探索、应对这些矛盾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拟解决的思路是:一是提前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及早动手准备、搜集查阅资料,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学习研究状态,并利用学院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介入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及设计项目的有关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等,在这方面学院具有较好的实验及师资条件。二是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从学生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公共基础课程学完后到了学生课程时由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方向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选课学习指导,又弥补了学生因考研就业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的不足,既有效解决了时间不足,又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质量。三是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捆绑式安排,将越来越弱化、形式化了的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连体安排,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根据选题内容具体安排实习地点、内容,或施工现场、或实验项目等,这样既使实习落到实处,又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保证。四是适量调整课程安排,为学生就业考研创造条件。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将第7学期的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前半学期课程学时量适当偏重,并提前结束考试,后半学期课程、学时量尽可能少安排一些,或者安排一些课程设计等实践类教学,尽量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为学生考研及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

12、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实行联动机制,促使整体管理水平上台阶

教学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破辅导员单线管理学生势单力薄的局面,扭转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活动不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授课质量的局面,管理学生就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偏见和思想。新机制使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能够相互协作,使学生培养管理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管理程序,避免工作环节的漏洞,消除工作推诿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保证学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联动机制使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扩展和延伸,教学和学生管理联系得到加强,增大双方有效管理措施,使得管理深度和广大都得到加大。联动机制的执行实施使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管理措施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7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41-03

研究型教学与学习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来源于专业教学课堂。通过对专业课堂教学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此,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应用水文知识于工程建设(主要是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研究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有关的水文问题,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其作用是使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基础专业问题,以及对工程技术中水文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等,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近年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工程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中,通过“面向21世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省教改项目)和“《工程水文学》网络课件”(省网络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实施,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坚持“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及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在探索工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构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本文在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工程水文学》课为例,从备课、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索。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要求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使得专业课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因此,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5个关系,即系列专业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和实验的关系、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为中心与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导引和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构筑了采用多种教学包括“知识、氛围和情感” 策略,明确课堂教学创新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创新教育思想。教师作为主体,立足于“导”,而不是“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则体现“动”,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条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我们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实现学生潜能的多级开发的教法革新,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 备课

工科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一方面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备课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首要的途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教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详尽的教学日历,采用现代化手段积极进行备课。整个备课过程中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从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二是从工程实例分析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三是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1、选择适用教材,及时更新讲课内容

适用教材有两层含义[3]:一方面,尽量选用新出版的教材,以解决教材修订速度慢与知识更新快的矛盾;另一方面,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与课时量大致相当。否则,内容多不能讲完,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不负责任,该门课程也不重要,从思想上轻视专业课。我们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根据我院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时要求,给排水专业选择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版的《水文学》,而水工专业和地信专业选择2008年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工程水文学》,并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挖掘书本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深深感到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其所学的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着眼于高处,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挖掘书本知识,才能将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也能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别。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这样的特点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课程重点为主线,将课堂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以串联的方式组织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问题可以从工程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讲清的问题,同时,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

借助计算机生成包括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准确、形象、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省去教师课堂现场做图和时间,有助于解决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

借助网络技术,将多媒体课件网络化,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将单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多向的“教学互动”,同时,通过教学服务系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强化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系统为学习增添了新内容。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5]。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应因课而教,因人而教。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1、课堂教学重在自主设计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现代研究型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型教育不仅仅地是简单告诉学生只能学或做什么,不能做或学什么,结论是什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会去思考,学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及结果是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悬念,就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因而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兴趣不大,效果甚微。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概念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而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训练,同时加大课堂信息量等。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不同层次的需求

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需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需要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课堂教学,使教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师与生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内涵包括巧妙创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课堂讨论,鼓励求异思维,分层发展提高,尝试创造体验。这样的教学决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不敢开小差。实施这样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怎样启发怎样引导。首先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工程水文学》中“径流”部分内容中时,讲授正式内容前,先问了学生们一系列的问题,“当降雨结束了,河道里为什么还有比较大的水流,且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久晴不雨河道中水流一直川流不息?城市化后河道中的水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能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随着讲课内容的进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专业课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有的内容在一些专业课中有所涉及,仅仅由于课程所关注的不同因而侧重点不同,或者对于叙述性内容较多的课,学生易于理解,而教师讲授难出新意,也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误区,而授课学时又比较紧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内容,这样可以缓解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指导学生自学需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及可参考的教材;(2)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学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教师帮忙总结回答;(4)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赖于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在课堂教学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例如,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原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型“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采用真实感很强的三维动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些基本理论,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和教室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教学,促使现代教学成为立体化式的教学模式。

5、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 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培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外作业中,本着基本训练的原则,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这些学习研究问题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与工程实际有关的问题,还可以是一些专业课中的建模问题。也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了课程与教学环节上。

三、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旨在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先导,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多级开发,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和复合型转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21世纪人才的多元需求。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柔性的课程体系相匹配,实现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提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经典内容与专业课程技术的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课堂教学的自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启发与引导、课外学习重在研究,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多范围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定式思维”逐步向“开放式思维”转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具有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 吴明远,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 胡彩虹,吴泽宁,左其亭、工程水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篇8

论文摘要:本文在充分分析当前南昌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了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毕业设计问题的对策。不但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其他工科专业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毕业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全面检查学生四年来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再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试卷;[1,2]也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3]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极其必要。

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水利人才,2009年我校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促进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对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探索积极有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不足[4]

由于日趋增加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疲于投简历,参加招聘会或面试,再加上这些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目的及作用不能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所以平时疏于设计,赶不上毕业设计的进度,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2、毕业设计中课题模拟性较多,真题真做的较少[5-7]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后,应用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性、创新性的设计训练,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提高。对于毕业设计中的模拟性课题,由于地形、地质、设计参数等与实际的又一定的出入,甚至不齐全,导致毕业设计中如水位、坝址的选择、建筑物型式的选择等具有一定的指定性;从而减少了学生全面受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毕业设计指导师资结构欠佳,指导力量不足[8]

2005年以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虽然大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未经培训就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和相关知识。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他们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以至于投入到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师资结构欠佳,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设计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

升本以来,我校在教育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教育资源的增加仍落后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毕业设计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这也是当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已经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以上多种不足共同导致的后果便是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训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都打了折扣。为避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已成燃眉之急。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度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实践。

1、加强毕业设计教育,提高认识

在毕业设计的开始认真搞好毕业设计教育、动员及宣传,集中全体毕业班老师和学生开动员大会,使学生明白毕业设计在教学过程占据的重要地位,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过程及作用。另外,公布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办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2、采用“引进来”措施,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力量

所谓“引进来”就是从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南昌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聘请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家作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通过“引进来”这一措施,不但可以解决毕业设计指导师资结构欠佳,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加强了我校与以上科研教学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他们带来了一批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课题,对增加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增强其应用与创新的能力都有很大促进。

3、校企联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开始之前,依据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拔学生到专业对口的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企业委派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与学生长期共同工作,主要负责理论与实际操作指导;同时学校也委派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进行指导,主要负责沟通和理论指导。

校企联合的意义不仅是空间的开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真正能实现我国一贯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达到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而且校企联合,还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可以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毕业设计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环境。有效地克服了毕业设计课题陈旧,缺乏新意的弊端。真题真做,使学生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创造性地应用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毕业设计的目的所在,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反过来,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联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实践结合理论,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体现了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3)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关键在教师,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业,与企业的工程师一起指导工程课题的毕业设计,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师资结构欠佳的问题也解决了,毕业设计质量才能提高。

(4)增加了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水利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各水利企业业务也是连年增加,需要大批的水利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这就给在企业做设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5)弥补了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通过选派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从缓解了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的矛盾,增加了其他大学生使用场地和硬件设施的机会,从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008年以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以2008年为例,我校共与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九江水利规划设计院、吉安水利规划设计院、鹰潭水利规划设计院、抚州水利规划设计院、广东中山水利规划设计院和上饶水科所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有43名大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占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的28、7%,在当年9名毕业设计优秀的学生中,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就有6名,达到66、7%,并且有19位同学留在毕业设计单位工作,效果良好。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及课题组教师多年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和体会,并结合近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尝试性做法,就当前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毕业设计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及措施经过三年的实践,效果明显:毕业设计的质量逐年提高,毕业设计的复答辩率逐年下降,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本改革措施不仅可以用于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而且还可以推广至我校其他工科专业,不但可以在我校工科专业中应用,而且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工科院校,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49-52、

[2]冯凭,丁海娟、提高工科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7-68、

[3]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4]刘海宁,王俊梅、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76-78、

[5]黄合婷,何新荣、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00-101、

[6]牛润明,石现峰,张德莹、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43-14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设计学生实习报告模板五篇
  • 下一篇: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