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5 栏目:写作范文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1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者是承担教育和训练责任,对职业教育学习者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施加影响,使之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的教育活动主体。与普通教育者相比,除了一般教育者应具有的素质外,职业教育教育者还应具有技能型人才的各种素质。

具备教育者基本任职要求

具备教育者基本任职要求,是教育者角色规范对职业教育教育者共同属性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具有教育科学知识并具备教育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教育者,能否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知识,不仅关系到教育者能否顺利地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影响所有职业教育过程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效益。其二,掌握一门以上专业技术。作为培养生产或社会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教育者,不仅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能够从事传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还必须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具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相当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技术的及时传递履行其作为职业教育教育者的职责。其三,熟悉职业活动环境并具有相应工作实践经验。熟悉一线、注重技术的应用是职业教育教育者队伍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支教育者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育者有过现场工作的经历。他们对于相关职业领域内的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情况十分熟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的能力。其四,有一定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以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而设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较高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即个体具有的职业素质和涵养。职业素质侧重于完成职业活动应该具备的行为活动能力;职业涵养则偏重于维持职业活动应具备的非能力性的态度和意愿方面的要素,体现在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两方面。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鲜明地表达职业的根本利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的精神要求。职业教育教育者应体现两方面职业精神:其一,正确的学生观并热爱学习者。从生源上看,职业教育的对象可能并不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中的优秀者,但教育者不可就此为其贴上“差生”的标签,要意识到学习者所具有的巨大潜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位学习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的挖掘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肯定他们好的想法或思路,鼓励他们主动地去做、去想,尊重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其二,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也普遍提高,职业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一方,对教育者的专业技术要求也逐渐提高,仅仅掌握本专业起点或基本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教育者要在专业技术上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神,强化技术理论研究和技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来不断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它指导并调整着人们的职业活动。职业教育教育者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理想的自我,实现理想的自我,要求个体具有超越意识。超越意识体现在两方面:不断使自己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整合素质;掌握新技术,并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精通工艺原理,熟悉真实工作环境,具有职业操作技能

工艺原理是生产过程涉及的科学和技术的机理,它体现工作过程的一般原理,是维持生产运行的基础和解决生产实践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以充分满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职业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将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工艺原理应用于工作实践,会因生产环境、劳动工具、原材料等差异而产生问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需要具备特定工作环境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教育者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能根据实际教学的具体情况对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加工,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来修正和充实理论,保证专业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感性直观的工作实践是把握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基础,更是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因此,职业教育教育者应该通晓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同时,职业教育教育者还应对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在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实施课程等方面都能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当选择,能够合理整合各种资源,达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体现在学习者生产性实训和真实工作环境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上。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门的技术,还需指导技术操作;可以使用规定的设备并教授学生;能够指导制造产品的教学及制造产品的方法等等。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将本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渗透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使其了解并遵守某一岗位工作过程规范。

了解技术发展状况,明确职业变化的专业要求

技术创新是引导职业发展变化的引擎。了解技术发展变化状况,是把握应用技术的职业岗位要求的前提。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专业的教育,要满足市场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教育者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确立与职业需求相对接的办学方向,及时调整和改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考试方法等,不断分析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新问题,尽快接受和学习新观念、新技术。同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大量运用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岗位,在专业职业技能上引发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职业教育教育者应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新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教育者还应在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和运用自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培训不断更新、补充和提高职业技能水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教育者的基本职责

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认同感

学界通过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来探讨其职业认同问题。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专业认同感体现于个体的职业意识、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没有职业经验的学生,难以对自己所学专业涉及的职业有明晰的认识,职业教育教育者有责任对学习者实施有关职业活动的教育,使其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职业意识由模糊到清晰。要使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职业调研等途径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荣誉感。黄炎培认为,青年学生的头脑中如存在“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思想,看不起自己的职业,“无就职之诚”,正是“职业教育之礁”。现实中存在部分学习者对职业不认同的情况,就此,职业教育教育者应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或者职业调研活动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荣誉感,使其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树立职业自豪感。职业理想是学习者欲达到的职业境界,它需要职业教育教育者来培养。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理想的重要方法。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经验表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因此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职业教育教育者要通过帮助学习者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措施等途径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其将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设计教学策略,指导学习工作过程

合理设计教学策略,是做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应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教学方法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习者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要求其教学偏重于专业技术和经验的传授,所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上,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使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二是改进教学方式,开展情景仿真,体验教学。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实现情景仿真,创设能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另外,教育者还应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资料,通过视听说的不同刺激开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三是通过教学互动实现知识或技能的有效传递。教学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者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对教学的方式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或技能的理解、接受和掌握。

示范操作,训练学习者的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习者做事。遵循实践逻辑是学习做事的基本要领。职业教育教学遵循实践逻辑,应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教师的主要职能要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经典示范为主。改变将学习等同于读书的观念,职业教育教学中,学习的真谛在于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教育者角色已经从“讲授”学生知识或技能的人转变为“示范”、“指导”学生实践的人。其主要职能已经由“讲”转变为“示范”与 “指导”学生。其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操作规范。学习者学习知识或习得技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一个对知识或技能的理解、接受、掌握直到熟练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中技术操作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的讲解与示范,通过教育者对技术操作步骤、规范的详细讲解,结合技术操作过程的示范,使学习者初步了解技术操作过程的原理和规范,之后再通过不断地练习逐步掌握某一专门技术。其三,让学生在与职业环境相近或类似的职业岗位进行实践训练。“职业教育中的实习或实训,通常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只有在真实的劳动组织中,工作任务、人际关系、工作氛围、职业文化等才可能真实,才能达到实习与实训的目的”。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学习者的学习或实践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以后的职业活动方式,所以教育者应注意对学生实践训练岗位的选择,尽量让学生在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类似的职业岗位进行训练,以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方式更好地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

挖掘工作现场的教育价值,有效指导学习者实习

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工具中凝结的知识含量提高,工作现场的教育价值凸显,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习赋予职业教育教育者三种责任:一是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在工作现场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教育者应意识到由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具有过渡性,所以对其职业技能的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指导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操作,再逐步过渡到相对复杂的操作环节,采取逐个突破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性,强调训练的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习者的实习训练,直到学习者完全掌握所有环节的技术操作要领。

二是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教育者应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并解释导致其操作错误的原因,示范正确的操作规范或技巧,使学习者的技术操作尽快达到准确、规范的要求。另外,教育者还要注意合理安排实习训练时间,训练手段也应尽可能的多样化,以降低学习者由于受其他干扰因素影响而发生操作错误的几率。

三是注意练习与反馈相结合。练习与反馈是实际操作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只有练习,没有反馈,难以发现学习者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不利于学习者了解正确的技术规范;只有反馈,缺乏练习,则会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导致学习者技术操作能力不强的后果。因此,在指导学生实习时,职业教育教育者应注重采用练习与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强调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及时的反馈实现知识或技术的有效传递,提高实习训练效果。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2

该教学模式强调刺激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并不是像以往那样将教师的感受给予学生,或者用教师的感官替代学生的感官感知世界,从而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自在具足”,在作品中达到“心意呈现”。

二、感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

环境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景观设计两个方面。环境设计以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旨在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是艺术特长生,对事物的认识偏向感性,对生活以及周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但是往往难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图示语言并在作品中达到“心意呈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失设计思维,使设计沦为制图。感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如下:

1、激发学生的感官,促使其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往的教育模式是由教师告知学生生活中的美,而并非学生凭借自己的感官挖掘周边事物的美,这样就导致学生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设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感官感受,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设计元素。

2、将现实美提升为艺术美,并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环境设计专业感官式教学要求学生将生活中的设计元素高度提炼为设计艺术语言,结合空间中的各个要素,正确运用于环境设计中。

三、感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功能构建

笔者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感官式教学模式改革。感官式教学以“两点一线”为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活动轨迹,即从一个空间到另一空间的过程,使其通过感官捕捉周围的事物从而产生情感碰撞。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早晨起来去教室上课,也可以是从教室去食堂吃饭。在该运动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双眼发掘有意义或者有趣的事物,并用摄影、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再通过艺术加工以图示语言表达出来,并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应用,转化成设计语言。该教学模式的功能构建如图1。

2、教学实践

以某教学楼前铺装改造为例,设计要求紧扣校园文化主题,注重图案化的表达,凸显设计的内涵。图2为学生作业。第一,“两点一线”的选择。任选“两点”,以清晨从宿舍来教室上课为例,学生由寝室途径梧桐林荫道至第一教学楼,观测对象可为其中任一环节中的物质。《诗经》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栖梧桐”能很好地表达校园主题文化。因此,将观察对象设定为校园中的梧桐林荫道,可深入挖掘可用元素。第二,感官的开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进而激发其设计的灵感和冲动。学生采用速写或者拍照、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应以多维度的视角观察,并注意照片或速写的构成形式。第三,艺术提炼。将记录的照片或速写加以提炼、概括,以艺术的形式,结合绘画的语言加以表达。第四,设计与应用。将提取的元素以图示的语言表达,并转化成空间要素,与人和环境产生关系。此外,学生还应该结合功能的特点对空间进行设计,考虑空间的情感氛围,明确掌握各种形态对人情感的影响,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四、感官式教学模式下的设计评判

设计思想是评价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设计思想对于设计作品而言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无论效果图如何漂亮,设计思想始终是场地的气质所在。优秀的设计不但有良好的效果图表现,而且具有灵魂,这个灵魂的阐述就是“心意呈现”。而设计思想就是设计空间的“心意”,它要求设计者“自在具足”,用心感触世界,发现场地中一切可以挖掘的元素,并以艺术图示语言的形式展示出来,与场地产生共鸣,让人觉得感动。因此,评价设计作品不能单纯看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即能否做到“心意呈现”。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或者填鸭,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自己潜在的智慧。这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的过程就是“自在具足,开发感官”的过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设计亦如此。这就意味着学习动机的触发点发生了变化,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了。基金项目: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2016CY005):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2016CY007):关于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研讨——如何合理分配和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作者:陈坚 李涛 王宽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涛,王宽,廖建军、企业信息反馈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适应机制构建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2]王宽,李涛,陈祖展、“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多模块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9)、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人们生活非常密切的专业。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但是,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不断改进,真才能正为社会培养出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一)教学缺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W中,没有分清所学科目的主次,基本上都是均等授课,没有主次,缺乏重点,也不具备特色性的教学,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学习中,只是学到了基本的入门知识,没有机会对某一重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专业性学习和重点研究。这样就使环境设计专业在对人才培养上没有重点,人才设计能力、技术能力都处于均衡的水平,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

(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位。过于着急招生,但却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对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连带的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

(三)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对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对于实际教学来说,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展现出来,致使大多数学生空有设计理论,却不能拿出富于个性,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设计能力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定位,抓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能够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的定位,选择一个适合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的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例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环境设计师,就要有针对性的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的和设计能力的学生,在重视教学基础的同时,重点发展设计方向的学科,制定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真正设计能力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教学、艺术鉴赏、美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使设计的作品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鉴赏,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不断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激发学生创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把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

(三)注重设计实践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例如:学校有针对性的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某个室建筑的内设计等等,给出同样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 给予客观的评价,真正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分为中,扩展想象,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作品也更加富于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展开合理的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设计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参考文献:

[1]霍丹,李晓慧,都伟,唐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1:135-137

[2]段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6:245

[3]刘旭、浅议环境设计创新型人才主体特质及培养模式[J]、建筑与预算,2015,12:26-28

作者简介: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4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各类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一)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尺寸。

(二)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三)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也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将多年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学生

(1)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广泛的直观、切身的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时,往往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具及环境在实际使用中造成的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艺术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过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截然不同,因此,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求的家具或环境。

(二)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非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其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为主要培养目标。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使得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时,面对相对复杂的情况,导致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设计实践的有效设计及精确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

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同学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利用教学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讨论、分组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们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同学自己解决刚才遇到的问题,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本身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之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总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是天方夜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学校课堂里,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等等融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也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例如国内外着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着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见闻、增加了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2)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5

0 引言

3DMAX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三维设计软件,它涉足的领域有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业和家具设计、园林设计、影视动漫设计、虚拟现实构造等众多领域,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实景动画等领域。

3DMAX是一门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类设计软件,同时也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里面不仅包含到的环境空间知识量不仅大,而且对设计的表达效果要求较高。无论是环境室内效果图,还是环境建筑、景观设计效果图,3D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的操作性都是实现设计创造力的最好选择。因此,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3D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环境设计课程建设上强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在3DMAX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那么课程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空间的知识。最后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以以这样的传统环境设计课程常规标准进行授课,很难达到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更别说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让学生在最终的效果图表达上达不到专业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够针对3DMAX软件和环境设计教学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空间想象力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课程实际应用与调整的关键。

1 3DMAX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都是建筑的室内外相关的设计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最终表达方式都与3DMAX密切相关,所以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3DMAX不光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样设计效果模拟工具。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上还是采用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如果按环境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课时安排上,3DMAX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偏重理论,那么结果就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材选用上,如果选用3DMAX软件专业性较强的教材,那么结果就是没法按照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去选择性教学。这样学生在应用的时候无法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在教学重点上,如果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基础建模和模型材质处理的练习上,那么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模糊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最后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环境空间构成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对环境空间认识的简单化和表面化。而现在的高校因为3DMAX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是相对出色的,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辅助类软件3DMAX越来越重视,却完全忽视了对于学生环境空间构成思维的培养。而三维空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设计专业最基本且重要的内容,如果掌握不好,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会走弯路。从而在教学中没有做好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利用3DMAX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及设计创新性。成为环境设计专业3DMAX教学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的概念是指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客体,通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综合,想象其具体形状的一种能力。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空间想象力也是将二维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的一种能力。一般在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最先学习和掌握环境空间的平面构成,而空间想象力的表现就在于:通过对环境平面构成的了解,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结构,并对实物进行相应的分析求解,并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转化为环境的实体三维构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空间形体,所以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尤为重要。

3 如何引导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1 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

空间概念的形成是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很难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一般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作为基础设计类课程的工程制图和效果图表现技法让学生学习了正投影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3DMAX的时候能正确并且清楚地认识视图的控制区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能够在3DMAX的前视图、顶视图、左右视图以及透视视图中快速地来回切换来进行操作。对空间转换有清楚的认识。环境设计主要是以空间的结构和变化的形式来作为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能够对环境空间的形象、结构上做到推陈出新,空间结构有变化,有对比,这是环境设计的基础。

3DMAX与现在市面上其他三维类软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的便利性,界面设计的合理性,而且界面上的工具按钮图标设计能让使用者马上明白按钮的实际功能,使用的时候可以同时输入精确的数据,并且根据设计的深入逐渐添加细节。以上几点对于刚刚接触的环境设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整个软件设计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来逐步更进,在创造三维空间模型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和尺度感。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2 空间想象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意图,通常会通过三维空间效果图的视觉手段来虚拟实际效果。而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很难形成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所以应该摆脱学生的知识体系来源依靠教师为主体的这种单一的方式,换成以教师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模式。而制作三维空间效果图需要学生在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空间的维度,所以对学生的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平时课题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基础体的三维建模练习,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特征有哪些,如何表达某种特定类型空间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对加强自己的设计灵感的培养。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而设计类的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如何把教学从单一的形式法则的复制变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变为设计类创新性设计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专题构成教学。专题构成教学的实施实际就是设立一个有意义的教学专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完成。在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了基础3DMAX建模和空间的基础结构后,根据课程规划中空间建模的学习内容设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创意性作业。如给定一个已知尺寸的自由空间,设定一个主题性商业或文化展示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任意的完成空间三大基面的设计建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能力培养。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专题性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性思维的发展。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赋予学生的思想更大的自由度,并有益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4 结语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6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6-02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环境、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地质、气象、军事等探测研究的新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许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高分辨率影像,以及3S集成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应用和发展。遥感课程是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原理方法,以及图像分析处理和解译的知识,并且能利用遥感技术解决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遥感课程的开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遥感课程的必要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具备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农业、国土、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科研、管理等工作。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这些都要求学生能有效的利用遥感技术方法,掌握遥感的基本技能,这也使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遥感课程非常必要。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遥感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一)课程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遥感课程中遥感原理章节要求学生掌握遥感的物理基础,包括地物的电磁波特性、电磁辐射与地物波谱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遥感成像原理等,涉及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及相关定理、概念。一般要求在学习遥感课程前,具备测量学、地图学、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对许多遥感课程涉及的重要知识内容仅限于高中的地理、物理知识水平上,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也仅限于一般的应用,这就使得在理论教学上,需要重新制定适合其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

现在许多高校开设的遥感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收,参与度不高。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另一方面,高校本科生很少参加老师的项目,科研工作仍以研究生为主,调动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促进其快速的了解遥感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度不够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往往更注重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配套的相应技术方法的掌握不重视;同时与本专业教师对遥感技术的掌握及重视程度也密切相关。在实习环节不设计相应的实习,要想单一的从一门遥感课程的学习中获取所需的本领面临很大困难。

四、课程简介

该课程理论课30个学时,实验上机10个学时,共计40学时。教学目标要求掌握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原理与方法、遥感的技术系统;熟悉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不同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影像信息提取的方法;了解遥感信息的应用以及3S(GIS,RS,GPS)技术的集成应用。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辅以实验课上机操作。考核方法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作业、参加讨论次数占30%;期末考试70%,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般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遥感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及物体的波谱特性、彩色基本原理、遥感技术系统、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卫星遥感及其影像、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的应用、高光谱遥感与微波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与3S技术等内容。部分章节内容较深奥,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缺乏前期的专业知识储备,理解掌握困难,而且在实际中的应用性较小。因此,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将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弱化了彩色基本原理、摄影成像、扫描成像等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突出遥感应用部分的知识讲解,尤其是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方面,更是增加了许多相应的实例,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讲解,加深学生对遥感在本专业应用的理解。把3S技术集成应用章节也做为重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另外在实验上机环节,将重点放在遥感技术的应用方面,以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改革

在理论教学环节将传统的板书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公式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兴趣,增加互动。在实验上机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将重点放在遥感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遥感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在课堂上不把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作为重点讲述内容。其次,要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考核方法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作业、参加讨论次数等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笔试占7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上参加小组讨论做汇报的情况,实验上机部分的课程作业为主。在实验课的学习中,要求以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某一方面的应用为内容,完成一份详实的实验报告。期末考试在考试内容上作出调整,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概念,不设计相关复杂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以理解为主,根据专业背景增加学生对遥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的掌握。

六、总结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掌握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要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其必须掌握遥感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因此,培养单位要重视遥感课程的教学,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遥感专业技能,更好的服务于农业资源与与环境专业领域的各项研究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2]奚秀梅,贺凌云、遥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10-111、

[3]马丹、农业院校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59-61、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7

学前教育系02级认识实习总结 一、实习的组织情况 二、实习的内容 1、观察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半日教学活动内容,初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 2、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建设,了解幼儿园环境布置的特点及环境对幼儿园教学的作用。 3、观摩幼儿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初步了解自己未来的角色与工作状况。 4、观察保育员是如何进行保教工作的,初步了解保教工作的重要性。 5、了解当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与努力的方向。 6、写出观察日记、见习报告、自己的感想和实习专题总结。 三、实习的收获 1、本次实习达到了实习目的,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实习的各项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特点与过程,也了解了自己未来的去向与专业定位。 2、学生能够遵守实习时间和实习纪律,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幼儿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地、打扫卫生和环境布置等。 3、观摩了幼儿园最好的、最具有超前意识的活动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4、每个实习学生都写出了见习报告和实习专题总结,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想。 本次认识实习达到了预先的实习目的,完成了实习任务,使学生对幼儿园和幼儿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对专业教育的开展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认识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认真组织和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办学特色和需要。只有抓好各教学阶段的实习,才能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篇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保安服务实施方案(精选8篇)
  • 下一篇:文具盒里的争吵(精选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