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方法及应用(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5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1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 研究生数学课程 课程模块 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54-0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1]。研究生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过程首先须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1,2]。

数学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中都是研究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各领域和生产实践不可或缺的手段。毋庸置疑,科学计算、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数学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数学课程已不再仅仅是工程计算的工具,而逐渐成为研究生理性思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更是探索和创新的必备素养[3,4]。

但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研究生数学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墨守成规,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本科化等弊端[3,5,6]。研究生掌握的数学知识零散、浅显,难以对其逻辑思维及实践、创新能力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只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现研究生数学课程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才能实现数学教育在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结合研究生数学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论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与调整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与方法,为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

1 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项目组在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八所院校开展了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实地调研[5],共发放问卷1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715份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资料查询和专家访谈,对当前研究生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剖析如下。

1、1 课程数量和类别较少,层级划分和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

首先,科目与类别较少,划一性特征明显。大多数农业院校研究生数学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工程数学”及“矩阵分析”等,一般为5~8门,课程门类较少;课程设置缺乏层级划分和针对性,难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较少考虑研究生个人的专业基础、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需要,划一性特征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生个性发展需要。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编排,课程间相对独立、衔接和关联性较弱,缺乏横向扩展性和纵向连贯性,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零散、浅显,难以构建较为完备的数学知识结构;同时,交叉学科课程较少,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与综合性体现不够充分。

1、2 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新兴应用

数学课程内容往往注重经典,偏重知识灌输和理论推导,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对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涉及学科前沿、学科交叉的内容相对较少,一些体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的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使得大多数研究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前沿科学研究需要的现代数学方法和技术。

1、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本科化”

研究生数学课程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理论推导和演绎讲得过精过细,课堂信息量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主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对研究生数学建模、创新项目等课外教学拓展活动缺乏足够重视,教学形式单一、“本科化”特征明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应用的创造力。

1、4 一次性课程选择机制难以适应学生专业研究及个性化发展需求

调查分析还表明47%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数学课程学习计划不够理想。入学初对很多数学课程及专业研究需求了解甚少,往往直接按既定的课程计划或导师指导选课。由于现行一次性选课制度的制约,难以实现对既定课程学习计划的修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的实际需要,这也是制约数学课程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面向创新教育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2、1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数学知识结构

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的知识结构为基础,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关键。首先,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精选和优化数学课程,依据课程类别、性质及内在衔接关系,集结成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课程模块(见图1)。包括数学基础课程,方法、工具类数学课程、应用数学课程及提高类数(近、现代数学)课程四大模块,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及学术定位的研究生选择,以适应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

数学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是各类数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基础[7,8]。基础课程的设置不仅要以研究生本科阶段数学基础为依据,在理论和应用层面进行拓宽和加深,更要重视在学科知识面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分工、互为补充,为此增设了计算方法、矩阵分析、文科通识数学等基础课程,并在基础课程中适当引入反映学科前沿、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应用实例强调理论的应用前景。

(2)增加方法类、应用类选修课,拓展应用领域。

缺乏科研方法和科研训练是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加强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已迫在眉睫[9,11]。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增设了时间序列分析、最优化方法及建模与仿真等方法、工具类课程,以及生态数学、经济数学等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应用类选修课程,鼓励研究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自由选课,不仅有助于研究生掌握更多先进的量化分析手段和技术,也有助于激发其在学习和科研中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数学实践应用平台。

2、2 实行硕博打通、阶段性数学课程选课机制

与教学管理部门协调,改变“一次性选课机制”,采取“阶段性数学课程选择机制”,并根据研究生数学基础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科学规划基础课、选修课开设方案,协调各类课程开课学期和教学进度,以方便研究生按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数学课程学习计划。同时,实行硕博打通、统一规划的原则,根据与专业教师、专家的沟通与协商,针对各专业研究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硕博连通的“数学课程套餐”以指导研究生制定合理、科学的数学学习计划。

3 改革与创新课程实施方法,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3、1 推行以学生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研究生批判意识、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9,11]。教师首先要高屋建瓴,在整体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通过讲解与研讨结合、专题讲座、专家访谈以及学生主讲等开放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实践、实训教学,拓展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研究生数学实践平台

实践与应用是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构筑多元化数学实践应用平台。特别是在方法类、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中主动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引导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辅助他们通过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等潜能的发挥。同时采用实验、实习报告、项目研究报告、结课论文或建模论文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4 加强微课、精品课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4、1 加强数学精品课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推进研究生数学精品课建设和课程创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我校已初步完成“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实验指导、实验案例等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增设了课外习题、拓展阅读以及实践应用等栏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精品课程为载体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促进数学教育的信息化。

4、2 积极推进“微课”制作,构筑研究生自主学习环境

微课(程)通常指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近一两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结合研究生数学精品课程建设,根据课程内容整体架构和知识脉络,精心挑选出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设计并录制了多个微课视频,将数学知识点的讲述与阐释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还提供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学习支持资源,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5 结语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调查研究为基础,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选课机制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与不合理因素,分析了各方面因素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面向创新教育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方案,并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论述了构建研究生数学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74-82、

[2] 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1、

[3] 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2(2):42-44、

[4] 岳建海,孙玉朋,商朋见、试论工科研究生数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3、

[5] 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6] 魏航、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2):158-159、

[7] 罗尧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应用价值

一、引言

作为广泛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案例,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中已发生的行为与结果,对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该专业学生决策及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与外界多种因素,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等联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变动性,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少专家及学者也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指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将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中,使其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开展各项企业管理活动。当前,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科学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已成为该专业教师及不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已被应用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此种研究方法,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案例研究的争议及质疑也愈发激烈,具体分析,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外部有效性方面,案例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不适宜采取实证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只能借助归纳式研究方法及构筑理论来分析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其次,此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可靠性及科学性较为缺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少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虽然在运用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客观上分析,案例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不小的价值的。在笔者看来,为充分发挥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中的价值,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恰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作用,使人们对其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经调查分析得知,经济主义以及教学案例这两个学派为案例研究方法最早代表。人们在上世纪初期,便在商业教育中应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案例教学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波兰德博士在1921年发表了第一本关于案例管理教学的文集,从而为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直到上世纪的中期,才在福特基金会帮助下得到一定推广。而在国内,则是在政府机构的帮助及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传播。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国内也愈发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并加大了案例培训机构的开办力度,以期推动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经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究得到的,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是由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得出的。由此可知,在工商管理这一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组织领域中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大家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并借助分析此种方法,意识到要想在工商管理中实现比较研究方法,就需要建立起相关框架系统,并通过明确表述来深入分析组织中的比较内容,进而获得相关结论,为企业各项工商管理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践经验及信息。

四、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

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首要任务便是形成基本的构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来说,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从企业案例出发,提出相关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命题,或是提出案例分析的视点;(3)认真、规范撰写研究案例;(4)通过对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中新的事实及思想,或是从中对(2)步骤中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5)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研究RobertK、Yin所著的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有关研究步骤应做到有所侧重。其中,研究步骤侧重点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图1案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其中,上面一种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将新的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下面一种研究的目的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命题的补充或是验证,第二步骤(也即论文分析框架)应当为研究的重心所在。为支持论文的命题或分析框架,就需要将企业案例的素材收集起来,并通过研究案例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其中,评价该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出逻辑相符却又不乏创意的理论命题或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实现自圆其说。此种案例研究手法强调了文献研究的价值,并借助研究文献提出论文的命题,且对命题或分析框架的严密性及严谨性非常重视。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

五、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方法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依然存在可取之处,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对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展开深入剖析。只有对案例研究方法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主要是我国经典的工商管理案例严重不足,即便调查并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管理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由于没有展开真实的调研以及确切的求证,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案例不具备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不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在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应从国际化视野出发,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企业内部,并展开实地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采取的研究步骤是科学、规范的,并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等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严格区分开来,而开展案例研究一项重要的步骤便是将研究案例认真撰写出来。其中,在撰写研究案例过程中,注意采用明确的、客观性的语言,并注重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对案例的细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观察细微地方,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及事实。作为研究性论文理论的重要依据所在,第一手资料必须具备高度的可信赖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只有通过分析优秀的研究案例,才能找出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从案例研究方法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就需要确保选用的研究案例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与企业外部实际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具体管理状况相结合,进而展开全面的调研。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以端正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各项科研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15,9(03):45-46、

[2]姜晓萍、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J]、商场现代化,2013,15(22):162、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4

关键词 教育科研意识;教学改革;人才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及现代化的目标,我国一直对国民教育体制进行着不懈的改革。高校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的中坚力量,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在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要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识,将科研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研结合,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以教学推动科研发展。

一、教育科研意识的概念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科研意识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互消长的关系,善于运用自身所学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日常教学,不断以科学理论为标准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来调整教学细节,以求解决问题完善教学。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还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科学素养,熟悉本学科的科研发展新动向、新成果,知道如何根据所掌握的新动向、新成果来指导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中国的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要继续推进,各高校要培养出有较强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优化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优化教育科研意识的必要性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6]6号)指出:“应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创新人才,自然离不开创新教育。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独自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之地。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就要依赖教育科学研究。没有教育科研工作的反复实践求证,教学改革将是盲目而缺乏科学依据的。通过科学研究,教师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根据市场的真正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方向。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态势,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对自身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推动教学改革的开展。

三、优化教育科研意识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薄弱,效能低下,就难以在科研工作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科研工作的相对滞后会反过来影响教学改革的进程,进而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中心,科研是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教师应端正思想,明确认识,有意识地将科研方法运用于教学,让科研为教学服务,并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寻找科研突破口,以教学促进科研,真正实现教研有机结合。

2、培养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个体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现实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验。问题意识集聚着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驱使人们积极思维,质疑释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这就是创新。凯米斯和卡(N、carr)认为,教师不应把专家的假设视为理所当然,而应“积极主动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研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带着改革的思想去实施教学,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才能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提出_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应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在日常教学、科研、学习中发现问题。

3、掌握科研知识与方法。具有科学素养的教师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探求答案及解决方法。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为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方法基础,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方法推进教学改革。

4、强化专业知识,做“专家型教师”。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领域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理论与观点层出不穷。作为同时担当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努力使自己始终站在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前列,与时代同步,做“专家型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观察事物的洞察力三个方面: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也更善于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以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保证解决问题的较高效率。在观察事物的洞察力方面,专家型教师能够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出问题的相似性,运用类推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最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新颖而恰当的解答。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自身专业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真正博学多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比如,现代教学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巧,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及网络教学等,教师不应忽视此类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应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创造条件为各年龄层次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

5、将创新意识引入教学与科研。创新意识是指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事物发展规律,探索研究未来事物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物实现新陈代谢的具有自觉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的心理及行为倾向。现代教育提倡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专家型教师”特征的理解中提到,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及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提出创见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简言之,“专家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即“专家型教师”也应是“创新性教师”。创新型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上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在科研上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可以理解为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对科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善于发掘科研切入点,熟知本专业前沿研究,善于从国内外科技文献或各种学术交流中发现科研新领域,热心于通过创新型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师应善于将教学改革措施、经验及设想变为行动,勇于尝试,并转化为文字,进行总结,推进相互交流与合作。

6、提高科研效能。教师不仅应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效能,在科研工作中也应具有较高的效能感。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菲德勒认为,效能指一个群体执行其基本分配任务所能取得成功的程度。高校教师在现实的工作与学习中,因较为偏重教学,容易忽略科研方面的效能问题,从而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进程。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科研工作也应该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深思熟虑的行为。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有计划,善于发现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革新措施,并有意识地将科研效能放在科研工作首位。

7、善于反思。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1992年,格里菲斯和坦恩进一步提出:反思性实践在个人理论(personal theory)和公共理论(public theory)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应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求不断优化教学与科研工作。

8、善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学习及科研工作中引入“合作学习”理论,“有利于教师获得专业支持,形成专业自信心,巩固专业理想,解除教师的职业孤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学习等方面能够进行的合作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教学上可包括教学展示、教学观摩、教学评估等;在科研上包括经验交流、反思等;而在专业学习上可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切磋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教师集体科研及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意识及教育科研意识,实现全体教师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9、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良好的科研氛围可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科研兴趣。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并出台一整套完善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对待,以提高教师服务意识及科研积极性。营造科研氛围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包括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教师进修、各种研讨会、各种讲座、与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的见面会、自办学术团体或沙龙、做好“传帮带”工作等等。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成功的教学科研实践及成果进一步铺开,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内容,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深化教学改革,使专业知识的教育跟上学科的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5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36-04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参考文献]

[1]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2] 张敬璋、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J]、 中医临床研究,2012, 4(15):115-117、

[3]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4] 邓永建、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及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709-4711、

[5]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6] 刘宇,张一昕,韩雪,等、 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7]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9]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 -129、

[10]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1] 王安香、 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37、

[12]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3]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4] 吕丽华、 对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66、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6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内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根据国务院于2006年2月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至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达到此目标,我国日益增大科研投入,高校已经成为科研经费拨款的主力军。但是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加大,科研经费管理监管的任务随之加重,随之而来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当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据中国科协201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合理用于科研资金自身的仅占40%左右甚至更低,其余流失在项目之外,普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未经批准调整预算、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扩大课题开支范围等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科研经费是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却未完善,经费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现状分析

(一)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状况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收入来源多元化,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和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承担国家或地方政府常设的计划项目或者专项项目取得的纵向科研经费,这类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的办法;二、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间进行的科研协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等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内容的多样化没有制定明确的要求;三、高校自筹的科研配套经费。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而提供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并且各科研经费项目也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导致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的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总额决定着高校的“排名”和社会影响力,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高校为了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上较为宽松,普遍存在重争取项目个数及项目经费、轻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及效益产出问题。虽然不少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来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但各类制度没有明确界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也没有明确规定各类费用的支出额度及标准,尤其缺乏执行中制约制度。此外,未能及时修订、更新相关制度,尤其面对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科研形势无法及时作出反馈及适应科研工作管理的新要求。在实践中,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根据渠道取得的不同对科研经费进行分别管理,但财务部门仍然无法在科研经费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上进行有效控制。由于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财务人员可能对科研经费的筹集、运用、耗费等全过程运作也缺乏了解,在会计处理上出现项目、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等情况。总而言之,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制度不完善,不够细化,不能及时反映新情况。

(三)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状况分析

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高校普遍采用了“课题项目制”管理模式,即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对科研经费进行课题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等全程管理。一些科研项目负责人总是以为,不论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是“自己的经费”,“怎么用,如何用”自己说了算,其他人无权过问,学校财务部门只是“代管经费”而已,只要“帮助”做好“经费入账”、“报账支付”和“验收结题”等服务工作即可。这种情况下,很多科研经费将属于个人和家庭的开支单据在科研经费中列支,支出不合理,损失浪费,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虚列转拨或支出以套取科研经费的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在实践中,大量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劳务费、专家费、交通费、招待费等支出在科研项目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招待费、油费、电脑耗材等发票较容易取得,以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项目负责人只关心如何争取项目经费,基本不关心项目到手后经费如何科学、有计划的使用。在项目立项编制预算时,项目负责人凭经验估计或机械地甚至随意地按申请要求填列数据进行编制,而财务部门未具体参与给与意见,以致项目经费在前期存在较大的缺陷,支出结构很不合理。而在后期的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中往往也未能严格执行预算,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差,往往到结题时才发现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有些项目严重超支,而有些却有较多结余。

(四)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状况分析

目前学校相关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只是事后在科研项目结题时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由于审计介入过晚,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有时在结题审计中发现个别费用细项超支等现象。许多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不力,财务及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

(五)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化率差,且缺乏效益性评价指标。

科研经费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定性化和定量化,当前普遍以项目批准时的“技术开发合同”或“立项申请书”为主要依据。其中对完成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而社会效益评价又以定性描述居多,表述往往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却不能作为审计依据,可操作性差。现行科研体制未对科研成果转化制定约束制度,没有具体规定课题最终会形成学术专著、论文、技术专利及技术转让的成果情况,且一些国家投入的大量科研经费形成的技术成果长期闲置,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部分科研经费对效益性监督不够,使得项目效益低下,投入与产出比率相当之低。

二、改善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会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养

财务审核人员是项目财务支出的首要窗口,财务审核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科研项目支出的质量。财务审核人员要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理解,加强审计方面的培训,更要注重运用中的实践性。由于科研项目涉及专业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财务人员虽然不能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刻理解,但是要注重实际处理过程中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加强科研核算的准确性。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核算的责任感,注重道德教育,不违规,使科研经费支出科学化合理化。

(二)修正科研人员的错误观念,对其进行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宣传

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经费”,因此使用起来比较随意,甚至个人和家庭开销都会在科研经费中支出。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经费合理使用方面的宣传,修正科研人员的观念误区。学校主管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积极主动地宣传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等财经法规的工作,对科研人员进行经费使用的培训,使其能熟悉国家、部门以及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从思想上改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错误认识,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正确认识,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三)将科研经费管理的"阶段控制"改为"过程控制"

目前很多科研经费虽然有项目支出预算,但是很多情况下不一定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导致科研人员在阶段性审核时调预算,项目结题时与预算差距太大。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可以通过软件管理程式进行细化,加入预算模块,明确列支范围,并精确到每一个经费项目,且对每一项预算进行限比例或者限额度等管理方式,这种“过程控制”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改变以往科研经费核算的“阶段控制”,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科研经费。

(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由于有的高校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重科研经费的争取,轻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有的对已存在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有规不依”或者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从而导致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上述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细化,并及时补充或修正相关规定,并且出台相关规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要让其变成一纸空文。例如大额资金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重点事项多方面把握;经费支出以转账或公务卡结算方式进行,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虚开发票现象等。完善科研报销制度,多方面进行细化,尽可能杜绝科研经费洗钱、虚列转拨或支出等违纪违规现象,避免支出不合理、损失浪费等严重现象。细化报销制度时要既要异能达到预期效果,又要有可操作性,不能越改越复杂,不能设置多重关卡而导致报销日益麻烦,从而引起科研人员厌烦,影响制度的可执行性。对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现象,要及时修订、补充及更新。

(五)加强对科研经济合同管理的审计和监管

科研合同是高校、资金提供方以及提品、劳务、服务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为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保证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规范合同的签订成为审计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明确签订合同的学校相关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对不同的合同类型进行细化和分部门管理,例如购销合同、出版合同、科研协作合同、加工测试合同、工程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大型设备采购合同等进行严格审查、分部门监管以及授权签字制度,财务部门是最终的审核部门,既要做好财务制度方面的相关审查,也要和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对科研合同总体把关,审查合同的起草、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等。

(六)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绩效的评价

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既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绩效评价,对经费使用情况及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方法上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定性方面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立项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否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和结账手续。定量方面确定学术论文、技术转让、专利申请的数量等,是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衡量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根据科研经费的产出情况,可以按照投入产出比率确定其经济利益,在审计时给与合理建议,促进学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的提高。

(七)落实科研经费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内部监管

重审计、轻处罚是科研经费违法违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遵规守纪吃亏”,违法违规收益大的错误观念使得很多科研人员前“腐”后继。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处罚条款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缺乏可操作性;惩罚制度不完善、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另外,一些高校顾及本校声誉,发生违纪违规问题不是严肃处理,而是生怕处理一小撮、伤害一大片,缩手缩脚,最后轻罚了事。

国家对科研经费违规越来越重视,将会出台相关政策以遏制这种日益严重的违规现象。2013年1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要建立问责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的监督。2013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的《江苏省省属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做到“八个严禁”,并且规定从2014年开始,江苏省属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必须公示。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日益严格,高校应作出相应对策,对于性质恶劣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罚,以震慑和教育潜在违规者,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和财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对科研经费违法行为进行周密的监察、统计、调查、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制度规章,在遇到违法违规问题时,真正有规可查、有规可依。

三、结论

科研经费的管理必须是科学的、规范的和系统的,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以往的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比较粗放,比较静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时展的新要求。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应当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作出更具体更明确的指导,根据学科和经费的不同作出个性化的规定,避免来源不同的科研经费在管理上的混淆不清。在微观层面上来说,高校应将科研经费的管理日益细化,制定相关规定应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科研人员应依法依规管理使用科研经费,自觉接受审计、财务和科研等部门的管理监督;科研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管理职能,脚踏实地做好立项、入账、使用、结题等每一环节的监督管理;财务部门不只是资金进出的部门,更要的是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资金的如何进出。笔者对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一些自己粗浅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推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技方面的良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邵积荣,郑惠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4)

[2]汤靖、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财会通讯,2009(3)

[3]张美兰、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之思考[J]、财会月刊,2011(3)

[4]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2011(2)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7

阎金铎教授认为物理科学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具体方法;比如观察的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或某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等;第二层次叫逻辑方法;在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最后上升到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三个层次是研究方法;如理想化方法、等效法、假设法、类比法、数学方法等、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泛指非具体和非逻辑的第三个层次的物理科学方法,它是指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实践途径以及具体手段、

1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现状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高中物理内容中、这样,从物理教材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呈现形式来看,就不可避免的导致高中物理教师把“方法”教育放在物理教学的次要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无“法”意识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是物理科学实践的产物,是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把钥匙、所以,应该把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放在与物理知识教学的等同位置、但就当前的物理教学来看,无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内容中没有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比如,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而没有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密度的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其实,比值定义法是一种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其所定义的物理量由其特殊规律,比如用比值定义法所定义的物理量与所比的两个物理量无关,其定义式是量度式而不是决定式、而在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中第一次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是速度,由于物理教师对比值定义的物理科学方法不甚熟悉或不够重视,所以在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时,对比值定义的物理科学方法的内容和特点避而不谈、

1、2一提而过

物理知识是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载体、同时,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又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是科学实践智慧的结晶、挖掘高中物理内容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素材,融物理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不容忽视、

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有:理想化的方法,如质点、单摆模型;比值定义法,如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定义;等效法,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类比法,如电场与重力场;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等、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往往出现一提而过的现象,而对物理科研究学方法概念的内涵、外延、特点以及应用等很少涉及、比如,质点模型是理想化科学方法应用的产物,但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常只说明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而对什么是理想化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为什么要把实际物体理想化?在什么条件下把实际物体理想化?等理想化方法的内涵、外延以及实质和特点置之教外、

1、3有“法”不依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潜伏于物理知识之中,挖掘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素材,放大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价值,提高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地位,加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考查,做到有“法”必学、学“法”必用、用“法”必考,从而引起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重视,为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方法的支持、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是物理知识向物理能力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物理科学研究方法,

想品质、可以通过实验思想方法的比较选择来养成基于严谨方法对某事物进行判断的认知品质等、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得更细致一点,譬如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某类问题的“锲子”,以帮学生不断生成更高水平的的解题策略、

根据笔者的经验,认知策略的最佳教学时机,在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或物理问题的解决之后,两者之间衔接要紧凑,一般应先让学生自主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长此以往,则可收到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品质的功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与追求认知策略不应当是分开的,而应当是一体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探究的顺利进行,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除了习得物理知识与物理思想之外,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本身就是认知策略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一整体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判断学生的知识达成度之外,还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去判断学生的认知策略是否形成、总的来说,有了这三个基本理念的支撑,高中物理教学就可以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知识方法化、科学研究方法显性化,做到知“法”、学“法”、用“法”、在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加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训练和考查、当前的物理教学现状表明,物理知识的巩固训练多是致力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实验,而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训练是练的少、考的少,表现出有“法”不依的教学现状,由此说明当前的物理教学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乏力、

2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思考

2、1增强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是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对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物理教师要在提高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要在领会理解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概念的同时,具有抓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本质的意识,挖掘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素材的意识,以及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意识和评价意识、

2、2构建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体系

表1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体系

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

法教育内容(方法、举例)高中物理科学研

究方法教育目标

高中物理科学研

究方法应用训练高中物理科学研究

方法教育评价

实验归纳法光的反射定律

领悟实验归纳方法,经历实验归纳物理规律的过程,学会独立操作、

实验设计规范操作

数据处理归纳规律

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

与分解

认识等效法的意义,理解等效的本质,会用等效法探究和解决物理问题、

等效思想等效方法

等效规律数学处理

理想化方法质点

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及理想化方法的物理意义,掌握理想化的条件、

理想模型的认识

客体理想化条件

理想模型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

力、质量的关系

知道控制变量法,会控制变量探究问题,会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归纳物理规律、

控制变量的认识

变量控制的方法

变量控制的条件

控制结果的处理

控制结果的归纳

比值定义法电场强度知道比值定义的基本方法,理解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定义内容的理解

定义式的理解

定义式的应用

乘积定义法功认识乘积定义法,理解乘积定义法的意义、本质和特征、

定义内容的理解

定义式的理解

定义式的应用

极限法瞬时速度认识极限法,理解极限法的物理意义,会应用极限法解决物理问题、

时空极限和极限条件下物理量的变化,极限条件下物理规律的运用及物理问题的分析、

类比法电场认识类比法的思想,认识类比法的本质,会应用类比法研究问题、

类比法的概念

类比法解题

假说法普朗克量子假设

了解假说法的思想以及假说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会应用假说法研究问题、

假设法的概念

假设法解题

外推法自由落体运动

规律研究

认识外推思想方法及外推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会应用外推法研究物理问题、

极限外推法解题端值外推法解题

放大法扭秤法测

引力常量

认识放大法,理解放大法的物理原理,会应用放大法研究物理问题、

微小量放大设计,放大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振动图象

与波动图象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方法的运用、代数、平几、解几、三角、数列知识的应用、

评价内容:

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训练内容、

评价题型:选择题;

填空题;

设计题;

操作题;

论述题、

评价形式:

纸笔评价;

操作评价;

纸笔操作评价、

评价标准:高中物理科学

研究方法教育目标

评价呈现:(1)等级形式

科研方法及应用篇8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型中心商场的万圣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5篇)
  • 下一篇:税收优惠规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