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工业节能调研(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6 栏目:写作范文

工业节能调研篇1

使学生掌握市场认识、调查设计、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与分析、市场分析、定性及定量预测等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在之后的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成为称职的营销人员。

二、预期培养目标根据教学思想

围绕营销专业岗位需要设定教学方案,把提高调研工作的各项能力作为重点开展教学。具体实践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调研设计能力该项能力是开展调研工作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反应迅速;其次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发现市场机会,积极创造自己的市场。主要通过提高调研方案设计和问卷设计两个能力来实现。

(二)组织实施调研能力使学生掌握抽样调查法、访问法、观察法等各项调查方法,能够将实地调查与文案调查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和内容,选择最佳调查方式及方法,搜集完整的有效样本资料;在实施调研过程中,准确把握日常人际交往的交谈技巧,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人际关系和谐。

(三)分析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资料分组、汇总等整理能力和较强的办公软件运用能力,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制作各种表格和图形;熟练掌握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能根据调研目的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及预测。

(四)书写与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撰写市场调研方案和调研报告的写作基本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楚流畅地作出口头汇报,完成相关调研报告的编写。

三、培养途径及考核标准

(一)培养途径根据培养目标,并结合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教师设计了五个实践环节和一套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环节内容需要,采用历史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扮演、图片及视频教学、学生举例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各环节理论知识,之后学生按各项环节要求完成专项练习,不论是调研前、调研中,还是调研后,均体现出了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

工业节能调研篇2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节能减排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制定了约束性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手段,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超过70%,高耗能企业又是工业耗能大户,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府面向量大面广的工业企业,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中高耗能企业节能,实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重点工程、财政奖励与补贴、节能新技术推广等等,先后实施了针对耗能大户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统计数据表明,这些政策从总体上取得了显着成效。

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和国家政策的最终落脚点,其对待节能减排的态度、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节能绩效直接因影响到本地区及整个国家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措施是否有效激励了企业投资节能技术,具有哪些特征的企业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是否存在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企业投资节能技术等,旨在衡量当前政策在企业层面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从实证研究看,国内研究企业的节能减排观念、意愿、行为和影响机制的论文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从时间上看也比较新,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缺乏全面的综合分析,在作者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二、 实证研究及分析

1、 模型与研究假设。离散选择模型是描述特定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建模方法,揭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的决策单位行为选择的概率与相关解释变量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对解释变量变化对个体行为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进行研究。Train(1986)认为离散选择模型要求选项之间具有互斥性、选项集合具有完备性、选项数量具有有限性。Probit模型是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离散选择模型,随机误差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是大多数情况下任何分布的自然的和首先的选择。

在本文中,因变量是企业是否采取节能技术投资,取值为0或1,其概率依赖于自变量,在研究中选用二值Probit 模型进行分析,即P(Y=1)=f(X),也就是说,Y=1的概率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其中f(。)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设计作为自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政府管制与支持因素,包括:政府节能监察管制、政府技术支持(培训和能源审计)、政府节能目标管制、政府财政支持、政府金融支持、限额能耗标准管制和政府示范工程支持;

(2)企业内因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资源(是否有能源规划、是否设立专门能源管理岗位、是否建立能管系统)、对能源价格敏感程度变量、管理者重视程度变量;

(3)企业技术特征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先进性变量、工艺复杂性变量和流程合理性变量;

(4)企业所在行业特征影响因素,企业是否重点耗能行业。

(5)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协会、竞争者、公众以及媒体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等自变量。

(6)企业特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所在省份、是否上市、是否国有和企业年限。

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在问卷设计上,作者尽量借鉴既有量表,通过企业访谈和征求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完善,在发放之前预先进行问卷试填并改进,形成最终问卷。为提高数据有效性,作者在调研对象的选取上做了相关考虑:一是注重地域代表性,选取浙江、湖北、陕西三省进行企业调查,分别代表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经济发展发展水平,而且都是高耗能行业比较集中地省份,也是节能减排需要重点推进的地区。二是兼顾行业覆盖面,调研企业覆盖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及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也覆盖其他非高耗能行业;三是考虑调研企业在规模、企业年限和所有制分布上的代表性,兼容不同规模、成立年限和所有制的调研样本,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变量信息。四是数据可信性。通过三个省级的节能中心下发和回收问卷,使得数据的可信度较高。

考虑到离散选择模型是行为选择概率模型,具有预测性质,在检验内外部因素对企业的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应考虑到时间上的延后性,同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的做法,本文在问卷中设计调研企业在2013年是否进行了节能技术投资,但是考量企业接受政策支持与管制的相关情况,以及企业的能管系统、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能源规划等内部资源时,询问的是2013年以前的情况,以此来保障数据预测的合理性。在浙江、湖北、陕西三省各随机选择110家企业进行调查,历时2个月,共回收27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2份,含湖北省107家,陕西65家,浙江70家;有效问卷中汇报2013年未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128家,占52、89%,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114家,占47、11%。

3、 实证结果及解释。对采用STATA13进行二值Probit回归,以是否上市、是否国有、企业年限和企业规模等企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相关结果。如表1。

观测两个模型的LR对应的P值(模型1 Prob>chi2=0、049 5,模型2Prob>chi2=0、000 0),可见整个方程除常数项以外所有系数的联合显着性很高。对比模型1和模型2,在加入了政府节能监察管制等16个自变量后,Pseudo R2由0、042 0上升到0、252 8,说明上述自变量都对企业是否进行节能技术投资有较强的解释力。

截距为负,说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倾向于实施节能技术投资。(1)企业特征方面,是否上市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是显着的,其他因素均不显着;(2)政府管制与支持方面,政府培训和目标管制的影响是正向显着的,政府财政奖励、金融支持、能耗限额标准和政府示范工程的影响不显着;(3)企业内部因素方面,企业规划、能源管理专门岗位和能管系统的影响都是正向显着的,而对能源价格敏感程度和管理者重视程度则不显着;(4)除此之外,行业特征、技术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均不显着。STATA估计结果表明,本模型准确预测的比率为74、09%。

测算模型的边际效应,以衡量每个解释变量对行为选择的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企业是否建立了能管系统、是否制定了节能规划、是否设立了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是否承担“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节能目标这几个解释变量对企业技术节能行为选择的概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三、 主要结论

1、 政府管制与支持因素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政府节能监察对促进企业节能技术投资没有显着影响。专家回访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监察机构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增加监察频次,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使得这种督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存在部分地区的例行监察工作有走过场的情况,难以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政府实施的能源审计对企业是否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并不显着。企业回访表明,能源审计能帮助企业发现用能管理中的不足,挖掘节能的需求,但是企业是否进行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术手段的投入,除了需求因素外,还需要综合考量,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需要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来进行决策。

作为政府支持的重要手段,针对企业的培训产生了显着影响,接受过政府培训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节能技术投资。

政府针对企业采取的节能目标管制政策,以“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为代表,被纳入该行动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能技术投资。一方面该行动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受到较大的管制压力;另一方面该行动也对企业提出了在管理、技术上的一整套具体要求,也能帮助企业采取措施。

政府财政支持、金融支持、能耗限额标准、示范工程等对企业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均不显着,回访认为,这并不说明政府这方面的政策对于推动技术节能未达到预期效果,可能的原因是技术节能的投资具有阶段性,有部分在之前三年进行了投资的企业,在受调查的2013年度没有进行持续投资。这也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即考量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持续节能投资行为。

2、 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能源规划、设立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建设能管系统三个因素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都是正向显着的,这说明技术节能与企业相关资源密切相关,具备这些软性和硬性资源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能技术投资。

企业对能源价格的敏感程度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企业回访的结果说明,很多节能技术设备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

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并不能显着影响企业采取技术节能投入的决定,这与技术节能的投入产出不确定也是相关的,即使是高度重视节能的管理者也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3、 行业、技术、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的影响。是否属于高耗能行业,以技术先进性、工艺复杂性和流程合理性来衡量的技术因素,以及来自行业协会、竞争者、公众和媒体压力影响并不显着,说明我国节能除政策驱动和企业内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

四、 创新点与不足

理论方面,本文创新性地借鉴国内外起步较早的企业环境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企业层面的节能行为选择问题,选用离散选择模型,利用湖北、浙江和陕西三个省份242家企业的数据,以企业特征为控制因素,分析政府管制与支持、企业内部因素、技术因素、行业因素和竞争者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企业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大部分影响因素存在显着影响,这一尝试,丰富了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和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丰富了对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认知,为企业节能政策改善提供了参考。

工业节能调研篇3

【关键词】需求调研 软件系统 探讨方法

1 引言

软件需求调研是软件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是系统设计、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需求调研的质量对软件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对用户需求的获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在项目初期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往往并不明确,调研人员与用户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等等。本文将结合实际项目经验,简要介绍软件系统需求调研的概念,并对具体的调研过程进行阐述,最后,对软件系统调研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2 软件系统需求调研基本知识

2、1 软件需求的定义

需求指项目中必须提供的功能或遵守的条件,具体可分为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约束条件。功能性需求,即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如报表功能、审批功能等。非功能性需求,指软件质量属性的,包括软件的易用性、响应时间、可靠性、容错性、扩展性等。约束条件则指系统必须满足的一些要求,如使用的浏览器版本、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版本等。在软件实施过程中,功能性需求的完成标志着系统满足了用户的基本办公要求,在此基础上,非功能性需求的实现程度直接的影响着用户体验,进而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质量的感官与评价。

2、2 软件需求调研的定义

提到软件系统的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代码开发环节,而容易忽略掉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软件需求调研指的是深入的了解用户需求,挖掘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可行的解决办法,最终与用户就目标系统必须要做什么这个问题达成一致。软件需求调研是项目的起点,一份高质量的需求调研能够显著减少项目后期的变更风险,是系统保质、按时的交付的关键。因此,项目启动初期,必须预留出充足的需求调研时间。

2、3 软件需求调研的目的

需求调研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正确理解用户的业务现状,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收集完整的用户资料;划分需求的优先级,为后续的代码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3 需求调研的实施

3、1 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启动后,即可开始需求调研的工作。在正式调研前,要明确调研实施人员,其能力与最终需求调研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把握用户需求,一个调研团队中应至少由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专家这三类构成。随后,要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研起始时间,调研对象、涉及的主要模块,调研各阶段预计要花费的时间等,并将调研计划交由用户审核、认可。

3、2 实施需求调研

3、2、1 调研实施

按照排定的需求调研计划实施调研,并形成调研纪要。调研中,通过向用户复述技术人员所记录内容的方法,查看技术人员的理解是否与用户的表达主旨相一致。调研主体可包含以下几点:

(1)业务的现状及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业务涉及哪些部门、岗位或其它相关者;

(3)业务在部门内及部门间的操作流程;

(4)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先决条件、是否有异常处理情况;

(5)用户对提升现有作业模式的需求内容;

(6)非功能性方面的需求;

3、2、2 调研方法

(1)访谈法。调研人员与用户面对面的交谈,由用户描述业务现状。并记录访谈内容。

(2)问卷调查法。调研人员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制作成问卷,分发给业务人员收集信息,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实地观察法。调研人员在企业员工实际办公地驻场,观察用户每日的工作流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

(4)查阅资料法。调研人员对用户提供的业务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总的来说,访谈法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获取用户信息的调研方式,也在实际操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访谈对象通常很难将他们的工作完整的描述给调研人员,实地观察法便是在访谈的基础上,一个行之有效的了解用户实际业务的方法。同时,实地观察法有助于调研人员发现用户工作中的痛点,而这些细节很可能在访谈过程中被用户忽略。例如,在一项运输系统的调研中,在用户办公地驻场时,我们发现用户日均打印的单据量较大,而当前的打印纸张是单页多联纸,存在人工撕页和手动送纸的问题,每天都需人工看守不停歇的打印当天的路单。另一方面,运输公司原有的针式打印机工作噪音大,干扰客户电话接听,也影响调度人员的工作状态。这些都使打印路单成为调度工作的瓶颈。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即向用户建议,将单页多联打印纸更换为带孔多联打印纸,并采用网络打印的方式,将打印机放置在适合的房间内,通过远程打印便可实现本地的打印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调度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优化了其工作环境,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也使系统后期的推广得到了更多的用户支持。

3、3 编写软件需求说明书

主体调研结束后,要完成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制,并提交给用户。尽管编写软件需求说明让很多技术人员非常头疼,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重要性,一份高质量的需求说明书,不仅能够让用户认可调研团队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助于技术人员整理思路、汇总资料,实现信息的共享,为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便捷。软件需求说明中可以包含的内容有:

(1)用户公司的基本情况,如组织架构、业务现状(要把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现状逐条阐述清晰,将调研纪要中的流程图、文档资料、相关截图等罗列在其中);

(2)用户公司现有系统的应用情况,如功能、界面、介绍材料等;

(3)阐明用户希望系统实现的目标,对系统的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

3、4 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确认

软件调研阶段要与用户针对需求进行反复确认,用户对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签字确认标志着软件调研阶段的完成。

4 需求调研的注意事项

4、1 先宏观后微观,由粗到细

调研应采取先宏观后微观的策略,从企业的业务、组织架构等整体情况入手,再顺藤摸瓜,深挖细节。用户是企业业务领域的专家,但调研人员对用户业务的理解往往是有限的,双方在交流中存在隔阂,如果调研从细节入手,调研人员很容易失去对用户核心业务的整体把握。

4、2 调研对象要涵盖各个层次的用户,包括领导层、中层以及基层业务人员

首先,领导层更关心项目的宏观目标,因此与领导层调研,可以了解到系统开发的总体目的,所要达到的决策支持等核心方针。其次,中层领导关心工作实现的收益,他们是系统各模块的直接需求者,对相对应功能的定义、业务间的衔接、报表决策进行把控。最后,基层业务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也是真正了解系统各流程具体细节的人,在把握公司领导层以及中层对系统的要求后,调研工作的重点便是针对基层员工展开深入、详细的调研。让相关的基层人员充分参与调研,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每项操作的细节;另一方面,能够对系统后续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4、3 收集齐所有业务报表、票据等材料,并保留完整的电子版材料

业务相关的报表资料都可以作为后续系统设计中的参考依据,同时,调研人员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很可能会发现一些遗漏的信息点。因为调研过程中,用户的描述往往集中于他们常规的工作情况,但是对日常工作中的繁琐细节,以及面对异常情况的处理等特殊情况,很难面面俱到的涉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调研人员对用户的业务不够熟悉,就要仔细研究用户的票据资料,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段的由来,对于不清楚的要点要及时的向用户询问,几经反复,对掌握用户真实的业务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4、4 每日的调研成果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每天调研结束后要及时完成调研纪要,整理当日的信息,并且总结出仍需明确的问题,在下一次调研时同用户确认。这样一来便于调研人员梳理思路,避免遗漏,二来,考虑到项目团队成员可能并不能全程参与调研,一份详尽的调研记录更有利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全面掌握项目相关信息。

4、5 对需求的评估与分级

在完成对用户需求的收集后,调研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分级。首先,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不同,造成他们所提出的需求有可能是相矛盾的,这就需要调研人员通过分析,识别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尽早反馈给相关用户进行协调确认,并最终与各方沟通,形成统一、可接受的需求。其次,项目受成本、工期、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也许不能一次性将用户提出的所有需求都尽善尽美的实现,因此在编制需求说明之前,调研人员要和用户沟通,将需求按优先级进行分类,确保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用户重点关注的功能得到实现。

5 结论

综上,软件需求调研中,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是非常困难的,调研人员须认真制定调研计划,调研对象的选择除了系统的使用者外,更要包含公司领导及中层领导,以宏观把握管理层对系统的核心要求。此外,调研顺序要先整体后局部,将访谈法与实地观察法相结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还可考虑辅以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法,对调研过程中涉及的业务书面资料要收集全面,并录在调研纪要中。与用户确认调研成果,同时调研人员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及优先级的分类,在项目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寻求最合理的需求方案。最后,不能忽略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编制,只有需求规格说明书得到用户的认可,才能够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友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辅导教程(第三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张海藩,吕云翔、软件工程[M]、人民邮电出版,2013、

[3]陈媛,雷婷、浅谈如何做好软件的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04)、

工业节能调研篇4

关键词:植物生长 调节剂 趋势

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调控植物种子萌发、生根、生长开花、结实、衰老、脱落、休眠等生长发育的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很重要的生理作用,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者离不开它们的参与。我习惯上将植物体内自身产生的内源调控物质叫植物激素,将人工外源施用于植物的叫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应用是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但它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大,所以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到20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工业。随着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业的产量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如人们的预言:21世纪是生物工程世纪,生物工程的变革将是转基工程和化学调控技术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合成和筛选出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物特性与植物激素功能类似或相对抗的活性物质。即人工合成激素(又称外源激素),即通过人工合成具有相应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调节控制作用,有的甚至超过天然植物激素,称之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包括六大类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油菜素内酯和一些天然存在或人工合成的有生理活性的物质。)自从植物生长调节剂问世以来,价格便宜、种类多样,先后合成一百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它所涉及得应用范围:生根、发芽、生长、矮化、防倒、促蘖、开花、坐果、摘果、催熟、保鲜、着色、增糖、干燥、脱叶、促芽和控芽、调解性别、调解花芽分化、抗逆等,涉及几十个方面其中不少方面都表明人类可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向大自然去进行主动索取,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这半个世纪以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推广为世界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近50年来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7个省、四个直辖市将近250个厂家生产单剂,混剂植物生长调解剂,约40多种产品,并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例如:培育水稻和油菜矮壮素,防止水稻倒伏,调控棉花株型,调节杂交水稻花期,增加橡胶产胶量,促进生根、坐果及改善品质等,并有植物生长调解剂与叶面肥、种衣剂、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及各种肥料复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国是农业大国,用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19、5%的人口,必须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收效快、效益高,节省劳力的优点,它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我省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厂家少,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较少,一般只用在与叶面肥复配上。虽然我省在植物生长调节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一步推广等。二是科研开发工作力度不够,应用研究投入不足,为推广应用造成科学依据不足。三是有的产品质量差,应加强品质监督,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大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推广力度,以更科学的方法扩大应用范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植物生长调节剂未来的发展趋势

生命的奥秘正吸引着众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总结新的理论,如最近发现的茉莉酸、多胺、月光花素、寡糖等,对植物都有着很大的调控作用,将是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新的遗传达室信息理论,解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根据资料显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2、1 新产品不断产生

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新更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正取代着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取代了矮壮素,缩节胺在调节棉花生长上比矮壮素更具有优越性,它使用浓度更低,作用时间更长,副作用更小;吲熟酯在很多方面取代乙烯利,它在催熟的同时不降低果实的质量;激动素取代6-苄基腺嘌呤,它的使用浓度更低,效果更好。茉莉酸将更多的取代一些生长促进剂和生长抑制剂,因为它可以更好的提高产量,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逆能力等。新产品不断产生,老产品不断被淘汰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一个重要趋势。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以前的植物生理学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专用性,不能复配使用,而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证明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使用后,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生长促进剂与生长抑制剂复配使用后发现,对一些植物抑制营养生长而促进生殖生长,在植物控制旺长、抗倒伏的同时,能使果实膨大,列好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的防效;生长调节剂与肥料复配使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肥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制剂机理的研究和配方的筛选的研究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一大方向,其复配制剂的生产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工业将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工业以前总是依附于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生产行业上,作为辅助产出,现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已从小型化转向大型化,由非专业化转向专业化。世界上产生了一些以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的农化待业如日本旭化株式会社、英国的CCA生物工程公司等,我国的北京壮丰安集团公司、云大科技集团公司等,这樗着植物生长调节剂将自成一个体系。企业进行专业化研究和生产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工业发展的一大方向。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生物技术革命共同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技术世纪将以转基因为基本,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辅助。我们知道一些作物的基因人工改变和重组具有高难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些是不可能的。但根据植物遗传信息研究证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改变遗传信息,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将更多的应用到对植物的定向、定型发展方面。在转基因培养出来的作物上,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辅助定向调控生长,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另一大发展趋势。

工业节能调研篇5

关键词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99-0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作为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1]。该文阐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节水农业进行展望。

1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上发展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节水技术更纯熟。

1、1 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及采用RDI调亏灌溉、ARDI分根区交替灌溉、PRD部分根干燥的以植物生理需水调控为基础的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这些节水技术既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抗旱、杀虫防病,已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这些技术在大量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水分蒸腾时,并没有降低作物产量[2]。

1、2 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水蓄水、合理节水耕作与栽培、适水种植、水肥耦合、抗旱作物品种选育、作物合理布局、培肥地力等技术,是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进行调控,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3]。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 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3]。

1、3 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1、4 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4]。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 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是传统节水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渗透的特点,如涉及作物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材料学、遗传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利用水利、农艺、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多,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借助土壤水动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型等,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中水分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制定符合农田情况的水肥调控机制,使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严谨科学。

在今后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应对如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准灌溉、农田水肥调控与作物高效节水栽培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并继续重点研究如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系统监控与调配、农艺节水、新型节水材料与产品、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3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5)[2013-07-08]、http:///main/hhmh/zwgk/rdzz/4_37918/Default、shtml、

[2]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工业节能调研篇6

关键词: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 关天经济区

一、引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自2009年经济区正式成立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6831亿元,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90亿元,分别增长14、5 %和28、7 %,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61元和4882元,分别增长16、3%和2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

根据对经济区总体情况的认知和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实地调研,本文提出,以技术创新为突破,以结构调整为载体,以政策激励为助力,全面实现关天经济区节能减排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关天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趋向

按照已有的经验来看,节能减排要靠结构调整、 技术创新和政策激励三种途径来实现。结构节能是一项长期任务,政策节能不可控因素较多,技术节能更具有实效性。科学的进步、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不仅会大大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弓起经济结构的大改善。

(一)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和阻碍

关天经济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技术落后等一系列不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问题。自经济区成立以来,目前的产业结构距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产业结构上存在问题,反过来看意味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由于产业结构类型多元化,决定其调整目标也呈多元化。构成国民经济的其他因素,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假如调整过程所引起的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结果是造成社会不稳定性增强,则必然会影响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效果。节能的发展除了要全社会得到重视、自觉加入该行动以外,节能的根本还是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节能减排企业在创业之初靠技术起家,企业产品在行业内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困扰,缺乏长远打算,小富即安,忽略了企业的再创新能力,在持续研发投入上明显不足。因此,激励企业实施、推广节能减排的政策体制不完备,也是导致难以将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问题之一。

(二)依据能耗与污染特征引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创新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经济区各地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制定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方案,重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实施产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使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1、全面实施区域限批

对关天经济区内没有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没有完成污染物减排计划、环境违法现象严重的区域实施区域限批。通过实施区域限批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扩张趋势,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2、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把自主创新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技术等技术对传统产业,特别是对建材、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筑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型。

环保产业是落实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应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强环保产业宏观引导,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环保产品标准和环保工程技术规范、实施环境标志和环保产品认证制度,推动环保产业园、ISO14001示范区建设等项工作。

3、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拓宽资金渠道

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先进技术企业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资助力度,除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外,鼓励通过银行贷款、市场化运作、生态补偿等多种形式拓宽节能减排的资金渠道。

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高用能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用好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开展源头治理、过程控制。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行节能减排。通过税收以及信贷等政策鼓励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投资和消费,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向环保型、集约型产业倾斜。通过对环境友好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例如控制污染源,实现少排减排、零排放。推动大宗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促进钢铁、水泥行业消纳社会固体废物,组织实施生态建材示范工程。

综上所述,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降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比重,能够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调整同一个产业中技术结构,能够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技术路线;通过调整同一行业的大中小企业结构,用技术含量高、能耗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现代化企业替代可以大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节能减排政府激励措施

(一)直接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

这一政策这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系数和保留效用,提高它们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进而降低开展节能减排的成本。同时,可以降低相关行为主体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本系数,进而可以降低其生产经营的成本。但是一项良好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应该不仅要“助强”,更要“扶弱”,同时还应避免出现“鞭打快牛”的棘轮效应,因此在经济区目前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压力大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从流转税等具有普惠性质的税收方面设计优惠政策。

(二)向节能减排科研或服务机构倾斜

从某种程度讲,技术进步可以说是一条解决节能减排积极性不足问题的最根本之路,这一政策可以刺激企业或者科研机构积极进行科研活动,降低研发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企业的保留效用。因此在设计政府补贴激励政策时,尤其是对补贴资源进行配置时,应该优先加强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三)拓宽节能减排的融资渠道

这些政策同样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系数和保留效用。如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对节能减排的投资项目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对于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企业的商业性贷款实行政府财政贴息;不仅信贷规模要扩大,贷款利率方面也要给予优惠,贷款期限也可适当延长等。

参考文献:

①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的政策需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47—48

②董琨,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

③刘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147

④陆婕,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青岛大学学报,2010,84—85

⑤王贵林等,大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工作探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6),28—29

工业节能调研篇7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

继续完善财税政策 进一步促进节能工作

近年来,中央财政实施了一系列财税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工作开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

节能工作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在节能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将企业的节能工作置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有效监管之下,以重点行业和示范项目为突破口,逐步实现节能资金多元化、运作市场化、发展产业化。做好节能工作要将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

推进节能首先要理顺能源类产品价格,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目前矿业权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取得,实行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还原资源成本。二是要强制矿山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还原安全成本。三是要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机制,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生态补偿,还原环境成本。四是要建立健全员工权益保障机制,所有能源生产销售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基本福利等权益,还原人工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包括煤电、原油与成品油等在内的各类能源产品的比价关系,使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企业从中受益并快速发展。

二、调整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择机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

一是密切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研究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燃油税尽快出台。二是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研究制定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过程中,考虑将节能设备作为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对象之一,鼓励节能设备推广使用。三是研究全国范围内资源品目的资源税税额调整方案,并逐步完善资源税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研究调整车辆购置税现行税率结构,并与鼓励环保和节能相结合,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排放汽车。五是根据《可再生能源法》要求,对促进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六是配合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及“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统筹研究相关领域促进节能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政策。

同时,中央财政将根据节能工作需要,着重从节能产品生产、节能设备应用、节能技术研发推广,以及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等方面入手,适时研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约束、限制能源浪费方面,考虑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鼓励节能、惩治高能耗,进一步调整完善资源税,研究提高燃油使用效率、促进燃油节约的税收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的长效机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一是中央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节能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和节能通用设备的国产化,同时,建设一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增加节能投入,促进节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考虑以绿色照明器具和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为突破口,探索政府推动节能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式。

二是研究促进常规化石能源替代的支持方式和相应措施,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关要求,在管好、用好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继续对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煤制油等石油替代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测算,争取尽快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扶持政策。

四、积极开展政府采购,支持采购节能产品

以政府采购为手段,加大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节能产品的采购力度,鼓励节能产品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推广应用,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方面的表率以及对全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进一步支持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标识制度

通过该项工作,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将潜在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排除在行业之外,强制企业节能降耗,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建设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一是有效控制新建建筑面积,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耗增长过快的势头。二是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一个各环节互动、各主体互动、行之有效的闭合管理。三是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化,在建设领域形成强有力的节能风暴,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推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北方严寒寒冷地区率先实施更高节能目标的设计标准。逐步完善评价标准,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建筑,并逐步提高其比重,促进新建建筑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双跨越。

二、突出抓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机制,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制定运行节能管理制度和标准,对既有高耗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逐步实施节能改造。政府办公建筑率先进行节能改造,从2007年开始逐步对政府办公建筑中不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进行节能改造,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平均电耗降低20%。三是积极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新机制,建立针对高耗能的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制度、能效审计和披露制度,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对新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强制的节能检测并对其能耗指标进行标识。会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市评选十大不节能建筑,并向社会披露。其它有条件的城市也可比照进行。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

尽快实行将采暖补贴由“暗补”变“明补”,加快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建筑供热采暖按热量收费政策,鼓励供用热双方的节能行为;新建建筑必须实行按用热量收费,既有建筑要实行按热计量收费或进行节能改造后实行按热计量收费;按照节能和环保的要求整合供热资源,提高热能生产和供热效率;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采暖,加强供热市场监管和应急保障。

四、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抓紧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我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太阳能光热、光电、地热能应用的实施方案,并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示范,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带动市场需求,推动相关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的形成及产业的发展。

五、组织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的建筑节能工程

按照节能工程实施方案,要着力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十一五”期间,在北京等四个直辖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地方标准,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北方寒冷地区和有条件的城市推广;二是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及部署更低能耗建筑示范;三是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城市级示范;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应用的成套技术和配套政策法规,并同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

六、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一是加快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促进传统建筑业和建材业的改造和提升。二是推进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三是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新型墙材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七、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节能省地型建筑经济激励政策

通过立法明确建筑节能的法律地位和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目前,《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已提请国务院审议,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今年内该条例能颁布实施。同时,积极参与《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工作。制定节能省地型建筑及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是国务院明确的重点工作。我们将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沟通,确定节能省地型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的思路、重点领域、基本框架和体系,明确工作任务,抓紧落实。

八、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紧密围绕建筑节能、资源节约、绿色建筑等优先领域,以合作、交流、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理念、经验、技术,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建筑节能与资源节约等优先领域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体系。召开“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大会”,打造国际化的新技术及新产品交流平台,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工作,以实现建筑节能的跨越式的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

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和今年节能降耗任务

我们将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将上海节能降耗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抓住“三大节能重点”,管好存量

一是抓住重点用能单位。全市年耗能量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单位有800多家,用能量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们将把这些单位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强监控。二是抓住重点耗能设备。对于炉窑、风机、水泵、电机、中央空调等耗能多的设备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加快改造换代。三是抓住重点产品单耗。对于钢铁、乙烯、玻璃等主要耗能产品,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制定产品单耗限额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限期进行整改。

二、严格实施“两项节能制度”,管住增量

一是对汽车、空调、冰箱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二是进一步强化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新建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源头上把住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

三、采取“三种淘汰方式”,做好减量

一是结合区域功能转换调整企业。主要是结合世博会会址、苏州河等区域的功能转换,通过搬迁、淘汰等方式调整现有企业。二是结合行业调整淘汰劣势企业。主要是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的行业,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推进高能耗、低附加值行业的退出。三是结合零星工业点整合淘汰劣势企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把零星工业点企业淘汰或集中到工业区内。

四、开拓“三个节能新领域”,扩展空间

一是加强建筑节能。目前上海建筑用能占全市用能总量的近20%。我们将把建筑物作为耗能产品,在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中进行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二是加强交通节能。目前上海成品油消费中交通用油近60%。我们把交通节能作为节能的新的重点领域。三是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太阳能和风能,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和重点工程。

五、创新“三种节能机制”,力求突破

一是发挥能源价格机制作用,加快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和体现能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促进节能。二是进一步发挥大型能源企业作用,电力、燃气等国有能源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节能,而且要发挥综合优势,承担为用户节能降耗服务的社会责任。三是扶持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等专业服务,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节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山东省副省长王仁元:

理清思路 狠抓落实促进节能工作上新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节能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山东省节能工作再上新水平。

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节能降耗落到实处。

一、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问责制

省委、省政府在已经建立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监督考核“三个体系”基础上,今年又把节能降耗指标纳入监督考核体系,将“十一五”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市、各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省政府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市万元GDP能耗、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情况,每季度公布一次1000户重点企业能耗情况,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企业法人代表是本地区、本系统和本企业节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依据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二、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新上项目一律进行能耗预审核,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发展,新上高耗能项目设备工艺和能耗水平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高耗能行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好“123”示范工程,即重点抓好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行业和园区,300个循环经济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改变我省一次能源单一的状况。

三、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

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集中力量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和工艺流程,推广应用一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近期集中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领域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10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

四、加快构建政策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省政府节能专项资金、结构调整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的导向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合力。进一步修订重点产品和设备工艺能耗标准,制定服务业、建筑业能耗标准,探索建立超标准耗能加价制度,为指导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政策依据。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办法,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带动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学校的建设。

工业节能调研篇8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现就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国家支持的重点。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抓紧出台《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深化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西部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有居民的海岛大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工作的部署,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加大推行力度。8、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5、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抓紧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意见》。3、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2005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范性意见。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3、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4、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关部门要适时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加强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力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完善村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制止截留挪用。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中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编制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在2004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对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分别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项检查。针对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法制办、国管局、电监会、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资源节约的主要工作在地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各级政府在认真做好机关节约工作的同时,更要抓好全社会的节约工作。为此,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要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在工矿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质量”活动。要认真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公益广告和征文活动。同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2005年底在北京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择时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典型推广现场会及技术交流会。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精选8篇)
  • 下一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发言稿(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