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小学数字教育(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6 栏目:写作范文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1

数字音乐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的需求。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及其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及其和音乐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数字音乐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非凡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数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练习,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内容。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目前状况分析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能够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和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适应新问题突出摘要:

1、旧的音乐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目前状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尚处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之中。电脑科技和音乐教育的结合还处于萌芽期或未成熟期,数字音乐技术的不成熟及其和音乐教育结合的不充分,使数字音乐技术只能把握在极少数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手中,人们认为数字音乐属于文化市场范畴,纯属娱乐性、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利用数字音乐技术和音乐教育结合而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而各学校在经费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多表现得极为不积极,使得数字音乐技术一直不能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发挥其巨大的功能。但在这期间,数字音乐技术在社会中却蓬勃发展并且日臻完善,逐步对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进步以及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音乐技术已达到高度成熟时期,高等艺术院校也在教育观念上逐步地认清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培养方向,数字音乐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地运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改革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2、音乐教师电脑应用技术的不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一再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凡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和电脑技术的缺乏,业已成熟的数字音乐技术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音乐教育教师中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只占40%,懂得数字音乐技术的占20%以下,离实际教学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仍然缓慢,先进的数字音乐技术仍然得不到在音乐教育改革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3、高等音乐教育的目前状况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电脑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中小学也都开设电脑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课逐步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数字音乐技术的运用、电子课件制作等)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中小学设有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学室,但大都未得到充分利用,师资的缺乏成为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

4、数字音乐技术的专业教育滞后和社会需求。从模拟时代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从唱机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音像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文化企事业单位、教学单位以及文化管理部门等对擅长数字音乐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的数字音乐领在层次、规模、教学体系以及成果效益上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实际应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教学单位仅有不到40%。这不仅和目前的国际水平相差甚远,也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数字音乐人才,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二、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实现了声乐教学直观化。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和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拟又轻易造成学生的依靠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

2、有效地拓展了声乐教学的新领域。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以拓展声乐教学。数字化教学使声乐课堂教学在课外得以延续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轻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假如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就可赋予课堂教学以延续性,学生在课后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楚,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

3、将风格音乐引入了声乐教学之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钢琴自身的音准新问题以及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练习。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练习。

4、为声乐大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一对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各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开始实行2~3人同时上课的办法授课,以缓解师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数人同时接受某一个课题的教育,如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声乐大课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

三、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数字音乐课程及其课时设置规划

数字音乐课程不同和其他专业课程,根据其特征应分为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二者结合设置。理论大课以集体授课、改题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进行技法理论讲解,属于启发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授课方式。实践小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创造性。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数字音乐又属于应用性学科。

1、办学模式。数字音乐应设置为阶梯式的两步周期课,为完成教学计划和保证教学质量,总课时为300节,即240节+60节(实验课),每周课时节为2+2或1+3(视具体情况而定)。

2、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实际、按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强调实用性。

3、教学实验课程。数字音乐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增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布置实验课程成为课程布置的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的关键。

(二)数字音乐教材的编写

1、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编写教材时应先注重数字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虽然各单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他们共存在数字音乐学科中运行。如摘要:数字音乐的概念是以MIDI制作、编辑、合成的音乐称之为数字音乐。他包含内容有MIDI、音频、录音、音响、音像和电子音乐课件等单科技能的运用,同时又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编辑等等,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完整、系统。

2、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时操作步骤的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应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特征及社会的具体需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用性,按照实时操作步骤,循序渐进地排列章节。

3、教材的精炼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教材和课堂的密切联系。编写教材时在文、图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应是“宁少勿多、宁简勿繁”,文字要通俗易懂,图形要表达准确。要有个性、特征和创意,教材要给课堂授课留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教师即兴的教学灵感。

4、教材的动和静。编写教材时在章节和版面上应采用动和静相结合。这符合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要使读者在学习中引发联想和再生思维,既适应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课外自修。

总之,“普及提高我国全民音乐素质,开拓、进取、振兴、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是我们利用数字音乐技术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新时代对当代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挑战,新技术、新课题期待着我们去研发。我们有理由坚信,数字音乐技术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必将在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电脑音乐课教学改革和探究》陈启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赵易山、付妮,中心音乐学院作曲系。

[3《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周海宏,中心音乐学院。

[4《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庄曜,南京艺术学院。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2

关键词: 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 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化校园已从大学扩展到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要迎接数字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必须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由硬件层、软件层、支持层、观念层等四个层面构成。观念层决定了软件层的内容、形式和运行方法,也决定了硬件层的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硬件层和软件层是观念层的具体表现;支持层是硬件层、软件层和观念层的实际执行者和实现者。

1 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1)教育开放性。现代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按时集中上课的约束,接受教育的时限也不再有学制的限制,衍生为终身教育。教育对象得到了拓展,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东西(Anything)。

(2)教学个性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师可以在任何位置展示课件,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查阅资料,参与讨论。

(3)资源共享性。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朝着共享化方向发展。

此外,数字化校园还具有教育方式的自主性、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网络的智能性、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和教育制度的创新性等多种特征。

2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的营建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字化校园较之传统校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学生足不出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和利用国外中学的课程与先进教材;同时,因特网也开阔了我国从事基础教育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视野,甚至可以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使我国基础教育真正“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2)扩大我国基础教育规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数字化校园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上的各类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及互联网获得知识;第二,数字化校园之间的校际资源共享可以大大扩充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同时,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提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促进教育观念的变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观念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教育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研究的多向交互式氛围中。作为走向成熟中的学生个体,在选择适合其需求的学习方式时,必须对传统学习习惯进行取舍,树立适应数字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观和教育观。

(4)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创新。数字化校园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发创新。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数字化校园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化为多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二是为师生交互式教学提供超越时空的、开放交往的环境和心理交流的可能(E-mail、BBS、聊天室等),为教师提供更多个性化创新教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营建数字化校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今数字化校园建设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思想观念的问题。行动以思想为先导,认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行动效果的好坏。当前,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广大中小学师生还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一是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认识不够,许多人不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少有成就的学校里,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教师也没能有效地利用学校数字化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2)教师素质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只有少数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许多教师还在沿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上课。因此,教师的培养变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纳入到教师的培养之中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3)数字化环境问题。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包括校园软环境、硬环境和网络安全。对于软环境的建设,当前存在一个校园数字化气息不浓和网络运行不畅的问题;对于硬环境的建设,当前存在一个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主要是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知识教育,使全体师生都有意识有能力融入到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第二,加强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建设,如升级原有的系统软件,开发利用教学软件,保证教学需要;第三,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第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快速的校园网,保证 网络的顺畅运行。

(4)文化冲突问题。随着数字化校园的不断营建,多学科、多门类、多文化的知识内容在网上已经失去了界限,强势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必将冲击我国基础教育。这其中不泛精华,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与我们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格格不入的东西,它必定会对我国相当多的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冲突和整合机制中,寻求一种适合本民族且具有时代意义又符合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勘别与研究、借鉴与吸收、批判与继承;同时制定自己的政策法规,保证中国本土的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建斌、《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点与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3]洪明、《欧洲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阎广芬,张扬、《美国网络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2期、

[6]陈晋南、《从美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看国际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2期、

[7]陈小前、《信息化校园: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第3期、

[8]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9]石鸥等、《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形象与职能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0期、

[10]钟里南、《网上学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情报科学》,2001年第6期、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3

配制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应用是核心。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只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应用才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其应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整个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教学点不同学科课程的数字教育资源的特点,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经验,研究探讨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为各学科课程与数字资源整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学科教学提供教学指导,更利于优质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特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资源是专门针对全国6、7万个教学点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制作的。资源覆盖了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具有科目齐全、模块管理的特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采取“一站式”服务,根据教学进度,将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资源以WEB课件的形式汇聚在一起,只需浏览器即可方便在线使用,也可以下载离线使用。每门学科的资源都包含“教师上课”“学生自学”、“拓展资源”三个模块。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模式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三种资源应用模式。即直播模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

1、直播模式。直播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师上课”或“跟我学”资源编排的顺序,来组织开展教学。直播模式分为两种,一是课件直播模式。二是视频直播模式。

2、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包中相关的素材,加入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以达到分散难点、突破重点的一种教学应用模式。这也是当前教学点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4

“智能教育推进战略”是一项教育改革,旨在解决怎样才能更加智能地开展韩国公共教育(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的教育)这个问题,将全面改革教育课程、教育方法、学习评价和教师进修等,主要包含六大战略:①数字教科书的开发和应用;②在线课程活性化;③构筑教育内容的公共利用环境;④强化智能教育;⑤推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教育服务;⑥设立旨在推进智能教育的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这是一项旨在有效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新型教育的综合性战略,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数字教科书。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定义的数字教科书是指“能够在学校和家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可利用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参考书、习题集和专业词典等合并到现有教科书中,拥有多种多样的互动性,可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性和能力等学习的教材。”

韩国的数字教科书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而在学校,2000年前后教师就已经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原创的数字教材。

2002年,韩国启动教育行政信息化系统“NEIS”(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全面着手开发数字教科书。同年,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了“数字教科书商用化推进计划”,并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的小学和初中进行数字教科书实验教学。被指定为实验学校的小学和初中以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和科学五个科目为中心,在每个年级指定一个班为数字教科书实验班,与不使用数字教科书的其他班就学习效果和学生健康状态进行比较,最后向政府报告。另外,负责教师还会参与改善数字教科书的易用性,研讨使用数字教科书的最佳授课方法。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5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劲、周凤甫,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冬辉,武汉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翁子扬,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郑冬琦,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美术教研员黄宏武,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刘荣青,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潘明琴、美术教研员陈勇,深圳市布心小学校长宋声鹏,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以“数字美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设有专家讲座、教学展示和交流研讨三个板块。在专家讲座板块,尹少淳教授认为数字美术教育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有助于克服美术的技能障碍,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参与度;二是快速、迅捷;三是数码效果独具魅力、吸引眼球;四是便于修改;五是能够与儿童对电脑等新潮事物的兴趣有机结合;六是生活中有用的工具。因此,对数字美术教学应当持“不要拒绝,可以慢追”的态度。它是传统美术教学的拓展而非替代,二者要平衡和兼顾。

翁子扬副教授做了题为《传统国学文化的数字艺术教育》的讲座。他针对过去电脑美术只重视技术展示、忽视文化内核的问题,提出了“用电脑技术模拟传统绘画有多大的意义(7”的疑问,以及“数字美术的‘新’究竟体现在哪里?”的思考;剖析了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数字美术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会议期间,郑冬琦先生还介绍了部级课题“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室方案的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进展,并邀请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该课题的研究。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6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7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建设 措施

1、引言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资料来源,成为全球各地学习者们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立足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图书馆应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拓宽信息来源,扩展服务项目,而建设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将是中小学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2、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项目的启动为广大中小学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平台与保障。2003年3月,《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项目通过了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专家组的鉴定。该项目在数字图书资源内容、体系结构、技术标准、应用形式、版权保护模式等方面为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学科教学改革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为我国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是现实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2008年,北京市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几乎所有中小学校均建有图书馆或阅览室,藏书量及阅览面积也基本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但建有正规版权数字图书馆的学校数量所占的比重依旧不高;2008年,安徽省中小学校只有部分省级的重点示范中学开通了校园网,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而在一些乡镇及农村中小学校甚至连小规模的图书室都没有。因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连传统图书馆都不能得到保证,更不用谈建设数字图书馆;二是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城镇中小学,特别是省市重点中学、实验中学,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多数学校还处于“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所谓的数字化建设只是将传统的图书资源,如杂志、报刊加以数字化,或盲目购买各种不同格式、不同浏览平台的电子图书和数字图书资源库,使读者在使用中从不胜其烦到逐渐放弃,或由于资源的格式或平台不一致,只有部分资源得到利用,能够实现跨平台迁移。

3、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困难

3、1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大笔经费。大多数中小学经费比较紧张,无法保证收集尽可能多与新的数字图书,也没有办法配备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

3、2资源问题。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馆藏资料的数字化,二是网络资源,其中如何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把各种媒体资源数字化后放入数字图书馆,是涉及技术、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中小学图书馆的资金、人员技术力量有限,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一系列的难题。

3、3人员问题。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虽说有众多的学校都加强了对图书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但是人员的素质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总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用户使用中小数字图书馆也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技术有待进步提高。

3、4观念问题。

部分学校的领导者目前还缺乏在信息社会当中应有的超前意识,观念还有些保守,可能认为,中小学的师生对文献信息需求层次不高,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就能满足其需求,因此他们购买数字图书馆阅读的愿望就不迫切,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积极性不高。

4、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措施

4、1增加经费投入,调整购书经费比例,有效引进数字文献。

广大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增加图书经费投入,拓宽信息资源供给渠道,完善馆藏信息资源。中小学图书馆传统的方法是将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购买纸质文献,但这种传统的馆藏体系已明显滞后于学校学科体系的建设,越来越不适应需要。因此,适当调整经费比例,有效引进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数字文献是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4、2加强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建设。

中小学图书馆教师队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师转岗、专业人员调入及其他人员。其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转岗教师,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让本校专业人员开办图书情报知识培训讲座,也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在职馆员的技术、英语、咨询等方面的素质。学校通过各种办法加强中小学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因为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3重点建设具有基础教育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

针对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

4、3、1购买数据库,构建资源库。由于中小学的图书馆经费大多有限,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有限,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鉴于这一点,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时,我们建议购买商品化数据库。目前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产品,基本上适应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各类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产品中选择购买有关资源。

4、3、2加强合作,构建资源库。有些事情,靠一个学校的力量解决不了,我们可以联合一个市县的力量来做,例如在订阅数字资源的问题上,就可以集合整个地区的力量完成,用整个市县的部分图书经费来购买数字资源,然后建设一个连接各个中小学的局域网来实现共享。另外,还可以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图书馆协作组织来联合制作除本校使用的教学资源以外的共享资源,建设现有中小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书目数据库。还可以通过Z39、50和联机查询系统把一个地区主要的书目数据形成联合目录,有条件的地区以一个图书中心为主,辐射多个图书馆,实行流动借阅或馆际互查互借。切忌各校各自为战,虎头蛇尾,更不能单兵作战,以免因学习调研少,缺少规范,致使制作出的数据难以共享。

4、3、3自建特色资源。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将学校最有特色的课程、专业进行资料收集,做成网页,如现在许多教师都用课件上课,完全可以把这些课件收集起来,配以相关文字说明,分门别类,制作成网页。这种制作可以通过协作形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每所学校制作一类,各个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相关资源。

4、3、4建立自己的镜像站点。将相关数据库系统安装到用户单位的网络服务器上,用户可通过访问本单位服务器或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检索全文数据。

4、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中小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网上有很多免费教育信息源,可以充分利用全国部分重点中学或名校的教科研或多媒体教学网站,建立相关的网站链接,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有计划地从网上下载信息,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以下各种专题资料库。

4、4、1建立各门学科试题题库。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考试资料,根据中小学教育的需求,收集、整理,按照中学功课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形成学科试题题库。

4、4、2建立Web版电子书库。网络上有很多文本格式电子图书,可以收集、整理、组合,按照学科范围分类,形成电子书库。

4、4、3建立中小学学科导航系统。根据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按照中学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等分类,制作中小学学科导航系统。引导师生到相关地址获取所需信息,共享各种资源。

4、4、4建立中小学考试信息导航系统。收集、整理有关考试信息,建立中小学升学考试信息资源库,为各类考试提供指南,如设立“中考信息资源库”和“高考信息资源库”等。

4、5加强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培训。

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应重视用户教育培训,中小学校应结合信息技术课对每个学生读者进行教育,逐步改变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传统习惯,向他们介绍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获取技术、讲解数字图书馆检索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图书馆应定期为用户举办上机培训,只有考试合格才允许上机操作。用户的观念跟上了,才可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5、结语

总体而言,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充足的资金投入;(2)丰富的文献资源基础;(3)良好的技术、设备条件;(4)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需的硬环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创造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需的软环境。但对于中小学图书馆来说,要讲校情、讲馆情、讲实际、讲效果,不能因为要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而放松传统图书馆的建设,而应同时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基于校情、馆情,通过大家共建共享,中小学图书馆才能完全抓住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机遇,使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荣艾生、株洲地区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66-67、

[2]戈仁婷、浅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3]黄琼、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8-149、

[4]丁靖,李艺、中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4,(4):65-67、

[5]张正和、中小学图书馆的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DB/OL]、61、132、94、114/chweb-new/realweb/book/bookl/index、tm、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8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致辞稿(精选6篇)
  • 下一篇:电商消费者调研(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