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电力体制机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6 栏目:写作范文

电力体制机制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wind power turbin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points of mass concrete in winter, as well as reason of mass concrete generation crack in winter, it stressed that the measures, which the prior mixture ratio design and raw material selection control, concrete mixing and transportation and pouring control in process, the concrete heat conservation control after pletion、 These measures will play reference role in wind power turbin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mass concrete in winter、

【关键词】 冬期施工;风力发电;风机基础;大体积砼;质量控制

【Key words】winter construction; wind power; turbine foundation;mass concrete;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5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概况

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结构形式一般为埋筒型钢筋砼基础;砼一次浇筑量达400~420立方米, 风机基础砼强度一般设计为C40~C35,且抗冻等级为F200;承台砼施工时都要求按大体积砼组织施工。

根据我公司在吉林长岭平原地区、山东蓬莱徐家集及满洲里丘陵地区在冬期平均气温为零下5度左右从事风力发电基础的施工经验,介绍冬期施工风机基础大体积砼的质量控制方法及要点。

2、冬期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及要点

在进入冬期施工期间,外界气温较低,新浇砼内外温差过大,砼表面易产生裂缝,为防止砼免受冻害影响,对未达到抗冻临界强度的砼采取保温防冻措施。

2、1 冬期大体积砼施工会出现以下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

2、1、1 砼搅拌过程中,由于骨料有一定的含水率且气温低,骨料往往会被冻住,下不了料斗;

2、1、2 一方面由于风机基础砼浇筑地点分散且一般距离砼搅拌地点比较远,砼在运输过程中塌落度的损失,严重影响砼的水灰比,另一方面气温低,故造成泵送砼时往往会出现堵泵管现象;

2、1、3 砼浇筑过程中,由于砼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用、水灰比、运输及浇筑方法不当,从而造成砼面会出现冻凝或初凝现象;

2、1、4 砼浇筑完,气温低砼面来不及全面找平;

2、1、5 砼养护过程中,由于砼外加剂的选用及参量大小、抹面搓平、压光及面层保湿方法不当,从而造成砼面出现泛白及龟纹现象;

2、1、6 砼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选用、施工方法及温差的检测和控制不当,造成砼出现裂缝。

2、2 针对冬期大体积砼施工出现以上质量问题所采取的控制及解决方案

2、2、1 控制骨料的含水率,并采用热水拌和、加热骨料等提砼原材料温度的措施,以免出现搅拌时骨料受堵现象;

2、2、2 确保泵送砼浇筑不受堵及浇筑中不出现初凝现象,采取以下措施:

⑴ 确保砼浇筑连贯性:一方面因为风电场一般建立在丘陵、草原及海边上,故道路宽度及坡度受限,为了避免进场道路不受堵,尽量加宽道路及降低坡度,并增加回车道,保持道路畅通,另一方面根据砼运输道路公里数、单车砼罐车运输时间、泵送能力,确定砼罐车数量及搅拌机能力大小和数量;

⑵ 采用热水拌和、加热骨料等提高砼原材料温度的措施,确保砼入模温度不宜小于5℃;

⑶ 当砼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或水分散失现象时,在砼罐车中加入泵送剂进行调整,且搅拌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不小于120s,运输过程中严禁向拌合物中加水;

⑷ 适当增加砼振捣次数,但确保不漏振、过振现象;

2、2、3 由于天气冷,砼早期强度来的慢,造成砼面找平、搓平及压光无法进行,故采取以下措施:

⑴ 在浇筑到最后一层砼里适量加入早强剂及泵送剂,并减小砼水灰比,以提高砼早期强度和砼的和易性;

⑵ 快速浇筑完最后一层砼,并在最后一层砼来不及找平时候,振捣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以免砼受冻。

2、2、4 砼在养护过程中出现泛白及龟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

⑴ 加强最后一层砼的振捣,可采用二次振捣法振捣,以提高砼的密实度,从而提高砼抗拉强度;

⑵ 砼表面在终凝前,适时地用木抹子将表面砼搓毛两遍以上,以防止砼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

⑶ 在最后一层砼里适当增加JK-6型建克聚丙烯纤维材料掺量,以增强砼抗裂性能;

⑷ 砼表面在水化热没有上来且在覆盖保温材料之前,在砼表面喷撒热水后,立即进行保温覆盖,避免由于水化热造成砼内外面出现温差,这样既可以不会出现内部温度上升到表面把砼面顶裂,也不会造成砼表面缺水,而出现泛白现象;

2、2、5 由于风机基础砼养护初期产生的内外温差比较大,特别在冬期-5℃以下,砼内外温差很难控制,控制不好会造成裂缝,这种裂缝是由内向外扩展,严重的会产生贯穿裂缝,故冬期风机基础施工重点及难点是如何控制由于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温差而造成裂缝。

3、冬期风机基础大体积砼施工温差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其如何控制

3、1 大体积砼施工时,砼因温差产生裂缝原因分析

大体积砼结构,由于体积庞大,砼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浇筑块体内部温度显著升高,同时由于砼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形成内约束,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在砼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砼浇筑的初期。

当砼冷却时,由于逐渐散热冷却产生收缩,加上砼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再加上砼硬化过程中砼自身的收缩,这两种收缩受到地基为结构边界条件的外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砼极限抗拉强度,则从约束面开始向上开裂成收缩裂缝,严重时可能产生贯穿裂缝,从而影响砼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及正常使用。

3、2 大体积砼施工采取有关温控施工技术的必要性及有关温控指标

分析了大体积砼施工易产生裂缝的原因后,施工中对砼裂缝的控制实际上主要已转为对砼温升、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的控制。根据GB50496-2009大体积砼温控指标:

砼在浇筑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最大温升值应≤50℃

砼内外温差(不含砼收缩的当量温度)≤25℃

砼表面温度与其周围环境大气温度之差≤20℃

砼降温速度控制在2、0℃/天之内。

4、冬季风力发电风机基础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实例

以山东蓬莱徐家集风电场风机基础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为例,简述确保大体积砼冬期施工质量,要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各个环节的控制。

4、1 砼浇筑之前质量控制

⑴ 砼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及降低砼的入模温度控制。

⑵ 如果运送到现场的砼坍落度过小,适合添加随车带的高效减水剂,搅拌均匀后方可继续使用。

⑶ 根据运输路途远近、罐车大小及泵车输送能力确定罐车的数量,且冬期雨雪天气要考虑防滑措施,以保证现场砼浇筑的连续性。

4、2 砼浇筑过程中质量控制

⑴ 砼浇筑采用“斜面薄层分层”施工方法,同时根据砼初凝时间及砼分层浇筑需用量确定砼的供应能力。

⑵ 根据泵送浇筑时自然流淌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道浇筑带前后布置三道振捣棒,前道振捣棒布置在底排钢筋处和砼坡脚处,确保下部砼密实,后道振捣棒布置在砼卸料点,解决上部砼的捣实。

⑶ 在砼浇筑过程中,上层砼振捣实应在下层砼初凝前完成,且振捣棒下插5cm。

⑷ 振捣要采取快插慢拔的原则,且振捣棒略微上下抽动,使振捣密实;振捣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表面出浮浆且不再下沉为止。

⑸ 在砼浇筑过程中做好防雨雪工作,同时及时排除砼泌水,上浮的泌水和浮浆顺砼面流到坑底,随砼向前推进,由集水坑处抽排以提高砼的表面强度。

⑹ 在砼浇筑过程中,可采用二次振捣法振捣,以提高砼的密实度,从而提高砼抗拉强度。

⑺ 砼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仍有较厚的水泥浆,在砼浇筑后一定要认真处理,按标高用长刮杆刮平,用木抹子搓压、拍实,在接近终凝前,用木抹子搓毛压光不少于两次,使收缩裂缝闭合,然后覆盖保温材料之前喷洒热水确保砼面湿润,保温材料厚度根据大体积砼表面上部点的温差值而定。

4、3 砼浇筑后质量控制

当气温低于-2℃时,砼内孔隙和毛细管中的水分逐渐冻结,水化作用完全停止;由于水冻结后体积膨胀(增加9%),使砼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砼强度和耐久性能降低;因此在砼浇筑后,为了避免砼早期受冻,必须加强砼养护工作。

4、3、1 加强砼养护措施

经过计算在砼终凝后及时层铺设一层塑料薄膜、一层黑心棉、一层麻袋进行保温保湿与养护,使砼表面不致快速散热,以控制砼内外温差在允许范围25℃以内;并保持砼表面湿润,防止产生表面裂缝及脱水产生干缩裂缝,且水温与砼表面温度不宜相差太大,以防因补充水份使砼表面温度陡降而引起砼内表温差过大。

4、3、2 加强砼浇筑后的温度监测与控制

砼内部温度在浇筑完毕后5天为升温阶段,温度峰值约维持1天左右后开始转为降温阶段,监测次数是每昼夜不少于四次,在监测砼内部温度的同时监测环境温度,记录所测温度数据,绘制各截面温度变化曲线,对温度数据及温度曲线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温控指标为标准决定是否采取局部或全部加厚(减薄)保温层的措施,以达到调控砼温差的目的。

4、3、3 砼保温层拆除及基础模板拆除

模板拆除时,待砼强度大于允许受冻临界强度方可拆除,若气温骤降,模板可不拆除,覆盖草帘直接保温;拆除模板时,尽可能选在白天拆除,避免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期间拆除;当砼块体表面温度与天气温度之差小于20℃时,方可拆除保温层,基础侧面模板宜在拆除保温层后进行,如若在此之前进行拆模需在模板拆除的同时恢复保温层。

5、结束语

冬期风机基础大体积砼施工控制要点是把握好砼浇筑前、浇筑中及浇筑后有效的质量控制;吉林长岭、山东蓬莱及满洲里等风电场风机在冬季基础砼施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且经过砼回弹及钻心取样合格,达到设计和有关砼规范要求,满足业主对砼质量严格要求和肯定。

【参 考 文 献】

(1)《大体积砼施工规范》GB50496-2009

(2)《建筑施工手册》 第四版

电力体制机制篇2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三)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四)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例如,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

(五)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下述几类。

①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②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③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包括自动探伤机、形状自动识别装置、ct扫描诊断机以及自动售货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和机械装置的有机结合。

④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液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如电子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

⑤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包括传真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等。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由所接收的信息类信号来控制。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从其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

(一)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二)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三)传感与检测系统。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功能一般由测量仪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积小、便于安装与联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

电力体制机制篇3

中国对世界银行的窗口是财政部,经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商谈后决定在1993~1994年双方合作开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由财政部牵头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委员会。另外成立了4个专题组———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组织结构选择;关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法规体系的建议;商业化运营、公司化改造;中国电力工业资金筹措方案。1993年7月召开了“中国电力部门改革战略选择国际研讨会”,会上电力工业部部长强调中国电力改革的“二十字”方针和“因地、因网制宜”应作为改革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电力工业部代表还提出4点建议:①应注意经验的条件性;②应注意中国国情的复杂性;③应突出改革的重点,强调政府和企业的改革,强调政府职能分开是重要的第一步;④关于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混合模式。世界银行介绍了世界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电力要改革,发达国家的电力也要改革,全球所有国家的电力都要改革,抹煞了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发达国家电力改革的差异,要求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私有化、竞争性改革混为一谈,要求他们将两种改革合并一次完成。国际研讨会之后,各课题组的专家、世界银行官员和世界银行聘请的咨询专家共同研究编写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总报告》。最后以中国起草的报告为基础,修改完成了总报告。总报告对于改革模式的选择,同意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律化管理的改革,未提竞争模式,即电力体制改革分两步走。总报告认为,在中国的环境条件下,政府所有权和政府管理的改革,要进行详细的设计,枝蔓很多,当前,首要的事情似乎应当着重于电力企业的商业化和公司化试点。可是世界银行还是坚持其改革意见,后来世界银行单方面以世行文件了《中国电力行业改革———趋向竞争与改进职能》,其中介绍了4种模式(没有中方提出的混合模式),在结论和建议中主张中国采取趸售模式,即单一购买机制模式。文件说:“目前的行业结构结论和建议已演进了10年,对发电竞争是有利的。……政府应倡导以‘趸售模式’作为各省电力系统的基本结构,这种模式是鼓励发电竞争的最佳模式。……在较先进的省份,可以尝试这种模式的更为复杂而又完善的变革。”1993年下半年,课题组组织专家分3组去英、法、美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考察。考察报告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企分开、商业化和公司化,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电力工业管制应集中于一个“婆婆”;政企分开应尽快实现;合理电价形成机制应尽快建立;抓紧电力工业立法。报告认为,英国的竞争性电力市场必须有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较大富裕的电网输运能力、健全的电力法规体系等,而中国尚不具备。

1993~2000年电力体制改革

1993~2000年是我国迈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年代,总趋势是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①1993年1月,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宣告电力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五大集团公司连同华能集团公司,均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试点的55个大集团公司中,这些公司均实行计划单列和税利分流办法。后来随着厂网分开,五大集团公司成为电网集团公司,后来,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又陆续改组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分公司。②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当时曾研究过是否成立中国电力公司,最后还是决定成立电力工业部。③1995年1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4月1日起施行。但这个《电力法》不支持电力体制改革,以后组织《电力法》修改,但到目前为止,新的《电力法》及其配套条例、实施规范都未出台。④1996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的通知》。《通知》明确,该公司由国务院出资设立,是国务院界定的国有资产的出资者和国务院授权的投资主体及资产经营主体,是经营跨区送电的经济实体和统一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法人。⑤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电力行业已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工业部撤销,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但电力规划、项目审批、电价审批权还在国家计委。⑥1998年9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等有关规定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停止执行若干限制用电的规定,包括停止执行买网电权的规定、停止控制非生产用电的规定、停止超计划用电加价收费的规定。以后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取消价外加价的规定,最后连建国初期就实施的收取电力工程贴费的规定也取消了。结果是合理的电价机制未形成,却把支持电力发展的加价取消了。⑦1998年10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家电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价请示的通知》(简称为“两改一同价”),这个改革与美英进行的电力体制改革来说是一种反向改革,即由原来的政府承担农村电网建设,交给电力企业承担;原来输配分开的农电体制,改造为输配合一的农电;城乡同网价又扩大了交叉补贴,增加了电力企业的负担。⑧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推进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坚持政企分开、省为实体的方针,深化省级电力公司的改革;加快实施全国联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但电力工业政企尚未分开、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建立、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起来,不搞“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立刻推进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显然难以办到。⑨1999年5月18日,国家经贸委颁发《关于做好电力工业政企分开改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次年6月,中编办和国家经贸委又联合提出《关于调整电力行政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2000年继续推进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逐步撤销大区电业管理局和省级电力工业局。从形式上来看已实现政企分开,但是实际上政府还是牢牢地控制着电力企业,电力企业仍然缺乏自,像合理的电价机制并未建立,电价水平、电价结构、电力与其他能源的比价都不尽合理,由政府主观确定低电价,电力企业难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⑩1999年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决定》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为社会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个《决定》是对国有经济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如果在此《决定》之前,电力工业是否可私有化,是可以探讨的,但在《决定》之后,电力工业必须由国有企业来经营,就很难按英国电力改革模式开始竞争,对于国有电力企业来讲,充分的、完全的竞争会变为过度竞争,在电力体制改革模式选择中需要引起注意。这几年国家在电力体制改革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除了政企分开之外,主要是按照英国电力体制改革模式进行,如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试点等,对于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没有做什么工作。党中央《决定》规定国有经济要控制的领域之后,在电力工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情况下,能否嫁接英国自由化、私有化的电力体制改革模式?能否适应?能否成功?这些都缺乏研究,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仍在探索之中。

单一购买机制存在的问题

世界电力工业已有100多年历史,但是在电力工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新事物,原来都认为设想的单一购买机制模式是非常完善的,但是经过英国十多年时间的实际运营,证实了确实还有不少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靠小修小改所能奏效的。在我国实施新的电力体制改革前,《英国新电力交易制度》中译本问世。2001年3月英国在总结十多年电力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实行新电力交易制度。《英国新电力交易制度》一书,叙述了英国下一步电力交易如何运作;说明了为什么要用新电力交易制度来代替已经运营十多年的单一购买机制模式(书中称为电力库或强制电力库模式);单一购买机制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指出有的问题已经阻碍电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此书分析指出单一购买机制模式(即电力库)存在以下问题。①电力库模式是强制成员制。绝大多数发电商和售电商都只能在电力库进行买卖,一方面抑制了市场参与者在电力库以外创新地进行双边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又削弱了电力库提供各项服务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②电力库模式在定价过程中缺少用户和需求侧的参与。电力库没有发挥需求方的作用,售电商是电力价格的接受者,不能讨价还价使电价下降。③电力库模式的价格缺乏有效竞争。虽然在发电侧存在着竞争,但发电侧的竞争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且相当实力的发电商来共同参与。但英国能够参与竞争的发电商不多,结果使电力库的价格制定基本上一直被3家主要发电商所包办。④电力库模式价格被人为操纵。在定价由少数发电商包办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价格的人为操纵。结果是,虽然自1990年以来,发电成本中燃料费用、资本费用和运行费用降低了50%,但电力批发价只下降20%[1990年为4、5便士/(kW•h),2000年为4、0便士/(kW•h)]。⑤天然气交易市场和电力库交易市场之间不协调。燃气电厂买到发电用天然气之后,发现直接倒卖天然气比用于发电更挣钱时,就会停止天然气发电,使得电网公司不得不用更贵的电厂发电来弥补,从而造成损失。随着天然气交易制度的改革,电力市场交易制度也必须相应改革。

电力体制机制篇4

摘 要 文章主要对电力系统机炉协调控制模型工作效益进行研究。本文综合系统资料分析了电力系统机炉仿真模型的构建框架并在上述基础上对电力系统机炉仿真模型功能板进行探究。文章以孤立电网频率动态仿真为主,结合控制仿真模型对电力系统机炉控制模型效益进行分析,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本文对电力系统机炉控制模型的完善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关键词】机炉 控制模型 全过程 动态仿真

1 电力系统机炉仿真模型的构建

1、1 模型构建原则

电力系统机炉控制全仿真动态模型构建时需要对电力系统机电暂、动态进行全面分析,要严格依照系统电力仿真控制原则形成对应控制体系,其具体原则包括:

(1)动态过程:机炉工作中对负荷变化存在不同的响应,这种响应可以造成机炉工作延迟和滞后,常规仿真中无法对该延迟和滞后进行表现。因此,在进行电力系统机炉仿真模型构建时人员要对该内容进行考虑,要通过调配环节和汽机控制中心等对其暂态过程进行适当调节,把握好相应速度;

(2)常规设置:机炉仿真模型构建时常从正常运行状态出发,由该状态确定对应仿真模型结构。这种依照正常状态设置仿真模型可以明显提升系统设置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设置效益较为显著。与此同时,该设置时还要对常规性能进行把握,例如CCS控制时组态方式就需要从具体设备性能出发,与实际性能一致。

(3)接口设置:电力系统机炉控制全过程动态仿真设计时要对锅炉及汽轮机接口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系统工作状态及模型惯性等对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由该系统性质设定对应接口,保证接口内容与工作需求一致。

1、2 模型构建内容

本次电力系统机炉控制模型动态仿真模型系统量主要包括:

(1)发电机电磁功率PE、AGC控制功率PAGC、机组设定功率PREF、发电机转速参考值ωREF、发电机转速参考值ω、主蒸汽压力PT、汽轮机调节级压力P1、汽机主控的输出信号TD、汽机主控的输出信号BD。

(2)调差率R、机组负载指令ULD、主蒸汽压力设定值PT0。

(3)汽机主控的输入信号STC、锅炉主控的输入信号SBC。

该模型构建时对系统信号、功率进行了全面考虑,从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环节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全面仿真构建。尤其是在机组功率协调控制中,人员以CCS进行功率设定,通过纯转速体系实现控制执行,PID被旁路,一次调频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2 电力系统机炉仿真模型分析

2、1 仿真模型功能分析

(1)单元控制:该部分通过CCS和汽轮机调速器一次调频功能实现系统调频控制,形成机炉需求指令。系统中输入包括功率信号、转速信号等,输出为ULD信号。

(2)机炉主控:汽轮机主要以TD信号实现,通过该信号对机炉运行状态进行调整,形成对应机组功率指标,实现系统功率输出,而锅炉主要以BD信号实现。两者主控原理一致,基本控制效益与系统控制效益相同,都与CCS组态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上述两种主控前者BF状态下主要偏重于单元主控和功率偏差主控,TF状态下主要偏重于汽压主控,而后者恰恰相反。

(3)前馈控制:系统为了与实际工作状态一致常需要设置对应前馈环节,由该环节对状态运行进行调整,提升仿真中大惯性时间常数与机炉的一致性。电力系统机炉控制模型动态仿真模型中的前馈控制主要采用机组负荷需求指令前馈,由该指令控制系统开关、燃料信号,从而提升CCS的控制效益和范围。

(4)能量控制:系统在进行能量控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能量平衡原理实现,由该原理构建了对应的直接能量控制体系。该控制结构以机炉能量需求为核心,将机炉能量供求关系作为主体,形成了对应的一体化能量协调机制,其控制信号为能量平衡指标。

(5)功率控制:系统在功率控制过程中主要以机组能量为标准,由该能量构建对应功率信号,如PT0、P1、PT等。系统由比例、微分系统中的前馈结构确定功率指标,依照该部分内容对功率进行叠加,最终形成燃烧指令。

(6)协调控制:系统在进行协调控制时主要通过以上几方面控制内容实现,由上述内容形成平衡体系,依照平衡结构变化状况发出协调指标。该控制过程中要先依照系统实际运行状态确定机炉组态方式,形成对应组态体系。

2、2 仿真模型效果分析

本次系统仿真过程中主要使用陕西电网数据,通过该电网对孤立网频率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电力系统机炉控制全过程仿真模型中依照本区域电网数据形成了对应机电暂态及中长期和常规机电暂态仿真两部分。

本次仿真故障环境为:电网送断面4回330kW输电线断开,电网30、0s时韩城机组运行状态发生转变,机组停止,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电网解列。依照上述故障环境进行仿真分析,系统解列功率缺额大约为200MW,其具体出力变化状况见图1。

在上述仿真过程中系统32s前机组仿真状态基本没有发生转变,系统仿真状态持续稳定,而在该时间点后系统出现明显仿真状态转变:32、45s系统开始低周减载,负荷量逐渐减少,频率在一段时间后变化为49、4Hz左右,出力状况逐渐趋于稳定,系统功率特性与频率特性仿真效果非常显著。

3 总结

随着电力系统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网电机建设已经得到了本质发展,电力系统机炉控制效益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国电网电机中多为火电机组,该机组对电网频率较为敏感,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电网频率状况。只有真正适应电网调频需求,构建电网动态仿真,我国电力系统才能够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如何通过全过程动态仿真确定电力系统机炉控制效益已经成为电力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宋新立,王成山,仲悟之,汤涌,卓峻峰,吴国,苏志达、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中的自动发电控制模型[J]、电网技术,2013,12:3439-3444、

[2]刘涛,叶小晖,吴国,苏志达,仲悟之,宋新立,黄永宁、 适用于电力系统中长期动态仿真的风电机组有功控制模型[J]、 电网技术,2014,05:1210-1215、

[3]吴国,宋新立,汤涌,仲悟之,刘涛,叶小晖、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中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03:71-75、

[4]吴中芳、基于DSP的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

电力体制机制篇5

显而易见,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不但对社会和百姓有利,对电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发明显。因为中国入世以后,开放电力市场是迟早的事。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不打破电力垄断,就不能建立电力市场;不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从我们的国情和电力现状看,从打破垄断到建立开放的电力市场,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与加入世贸后的适应期相差不多,所以打破电力垄断迫在眉睫,决不能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将电力改革放一放。推迟电力改革,将会错失电力可持续发展机遇。

电力现存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个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体制和机制问题,应该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有人说电力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实际上机制和体制是紧密相联的,没有体制的改革,机制创新不可能实现,没有机制创新和新机制的运作,就不可能使体制改革切实到位。怎么能说电力的问题是机制而不是体制的问题呢?实际上这种说法,说到底是要说电力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管理方法的问题。电力系统的问题大致有:在电力建设方面建设成本过高,成本控制手段落后;在发电方面,电源结构不合理,成本核算过粗,管理有广度无深度;在供电方面,可靠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经营观念淡薄;多产业包袱重,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有人说“这些问题属于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不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管理逐步解决的问题”。这样回避电力体制存在问题,显然是不实事求是的。可以这样说,国有企业在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都存在,由于它的自然垄断性,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弊端更显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电力建设成本高、电源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多经产业竞争力低等问题,绝不仅仅是管理方法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体制问题。电力部门长期以来既是经营企业,又作为政府的行政管电部门,政企不分,电源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的决策都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有的不是专家集体决策,而是长官意志决定,决策不当,重复建设也不鲜见。电价虽由国家控制制定,但是电价制定的基础和建议权在电力企业,同时电力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偏高,是一个重要的价格制约因素。电力成本高,电价确定的基数就高。电力建设成本和发电、供电成本高,单纯归结为管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电力服务质量水准低,管理也并非是根本所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并没有放松管理和少抓管理,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创一流企业接连不断地进行,为什么总是不能彻底地解决电力的根本问题?究其原因,体制是根本所在。没有竞争,不愁市场,谁会长年自觉地去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别无分店,没有对手,用户求电力,不养成门难进脸难看的习气那才不正常。所以,在这种体制下,无论你怎么加强管理,都难以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相反,倘若抓住体制和机制创新,能够展开有效竞争,通过加强管理,就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今年2月和4月,为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展情况,以及改革后电力立法和电价机制情况,我们先后去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作了一些调查。综观世界各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既有降低电价、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经验,也有像美国加州电力危机这样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该从这些国家电力改革的实践中学些什么呢?

电力改革要实现多重目标的平衡

实施电力改革、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改革有多重目标,而且相互之间有矛盾。这些目标包括:

用户希望低电价、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稳定供电。

股东希望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电力公司希望公司获得发展和采用新技术。

员工希望工作有保障和高工资。

政府希望实施全国性的能源政策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发展方针。

环境保护组织希望减少污染。

监管者希望能够通过竞争实现最优选择,通过监管实现价值最大化。

燃料供应商希望保护其市场和投资。

电力改革必须使上述目标相互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电力发展的不同水平,确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根据各国的经验,成熟的电力市场的标志是:电价水平一般反映了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用电客户有较高的电价承受能力;有限的用电需求增长;有限的筹措资金的需求。而发展中电力市场的标志是:在电价方面交叉补贴现象较为普遍;用电客户对电价上调的承受能力有限;对建设和扩充电力设施所需的资本具有很大的要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和首要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

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电力设施的扩建,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电力的市场化改革除需要有正确的、适合市场经济规则和电力工业特点的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包括: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规模(容量):系统中要有若干的竞争主体,而且每一主体都能达到其经济规模。

系统要有充足的备用容量:这既是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之一(追求系统的价值最大化),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保证改革期间的安全稳定供电)。

要有高质量的输配电网络系统。

要有与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电力法和完备的基于激励机制的监管法规。

要有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输电配电过网费的计算原则和办法。

要有切合实际的长期电力规划(每年滚动编制一次),并明确组织实施规划的责任主体及办法。

输、配电设施发展的措施办法。

要明确系统运营机构负责发、输、配电间运行调度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营规则,明确现货市场和长期、中期、短期合同的关系及管理办法。

改革过程中原有电厂沉淀成本(因执行国家能源政策致使造价较高,缺乏竞争力)处理办法。

新能源及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水电等)发电补偿办法。

要有成熟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

要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实现灵活的进入退出。

周密设计改革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的设计包括:一、电力立法。审查现有的电力立法、准备立法咨询文件、起草修改后的电力法、通过修订的新电力法。二、经济财务分析。建立详细的经济模型,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准备过渡期合同,制定输配电价格。三、批发市场设计。制定系统安全标准,建立电力库定价,期货市场定价和对冲市场,检验电力库规则,建立信息技术系统和结算系统。四、形成具体监管法规。界定监管的范围,起草监管法规,通过监管法规,正式组建监管机构。在经济和财务分析方面要做更详细的设计:要检讨国际电力改革的经验教训;建立批发市场/电力系统模型;完成电力各环节的财务模型;建立供电价格对用户经济影响模型,包括设计市场和产业结构;确立和处理过渡期主要问题,包括补贴、沉淀资产、各环节收入的重新调整、过渡性的供电协议、新投资的需求;对电价结构和监管法规的详细设计。

电价核定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虽然各国在电力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电价核定的原则有所不同,比如正处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电价的核定原则要与改革的首要目标相一致,电价水平要使股东有较高的回报,吸引投资,加快电力建设;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电价的核定要有利于提高效率,让用户分享提高效率的成果。但各国在电价核定中都能共同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成本补偿原则。

电价能够补偿合理的成本支出。二是合理报酬原则。电价能够让股东有合理回报。三是公平负担原则。用户负担的电价应是成本加利润,取消交叉补贴。在正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竞争环节的电价,由市场决定;垄断环节的电价,由监管机构或政府核定并受监管。定价原则是否正确,是影响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加州管死了销售电价,而放开发电批发电价,因供不应求,批发电价猛升,造成两个电网公司破产,发生了严重危机。

建立独立的、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

电力行业监管机构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是指独立于本行业的任何一家经营者,被充分授权监督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例如制定或改变价格。对电力行业有效的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对本行业具有详尽的专业知识:有能力获取详细和准确的行业信息,包括财务信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能克服监管者和市场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均衡性;能了解本行业中的变化,包括技术和竞争行为等;能吸引合格的职员。

基于上述要求,一家独立的、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比多头分散的行业监管结构更可取。为确保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履行职责,要有明确和清晰的法令法规;要有开放和透明的监管程序;要有由所有本行业经营者参与的监管程序;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期限要固定;要有完善的申诉机制。

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发电市场

首先,厂网分开,有利于电力系统清晰产权。比如,以往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联络线由电厂投资建设,无偿交电力公司经营,成为电网经营企业的资产,延续这种作法只会造成新的产权不清和输电价格的成本失真。而实践证明,只有产权清晰,才能方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家认为WTO首先是一个体制概念,它对企业的制度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又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的清晰性、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产权制度的设置要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等。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WTO对我们来说首先是个体制问题,然后才是一个产业概念。实际上从这里又可以说明电力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管理体制问题。

电力体制机制篇6

关键词:行政执法;电力;行政法

一、电力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

电力行政执法是指国家各级电力行政执法机构和电力行政执法人员根据电力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授权,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电力行业监管和行政检查,实施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等特定类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电力行政检查指

为使电力法律法规规章得到遵守和执行,对电力行业相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守法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依法进行检查、了解、监督,比如用电检查等。因此,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涉及电力管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电力行政检查的依据。

(二)电力行政监管指

以《电力监管条例》等电力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制的电力监管规则为依据,对电力行业实施监管的一种电力行政执法行为。当前电力行政监管最主要的内容是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

(三)电力行政处罚

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电力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法律制裁措施。违反电力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违反电网和管网无歧视开放规定的行为、扰乱电力市场秩序行为、新能源领域发电并网接入问题等。

(四)电力行政强制

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正当理由不履行电力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为实现电力行政管理目标,对其财物暂时性控制或者对其人身自由暂时性限制的行为。《电力监管条例》规定的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属于行政强制。

二、我国电力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主体分散。执法主体从部门利益考虑,将权利授权给不符合规定的部门,致使电力行政执法秩序混乱。基于部门利益的考量及部门信息鸿沟,导致各执法主体的标准和力度不一,难以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多部门分散执法使得执法所需成本大幅增加,但执法效率并不高,大大减损了执法效果。二是电力行政执法职能交叉。现行法律规定由国家能源局履行电力能源的监管职能,但具体的电力行政执法涉及多达十余个政府部门,如发改委负责电力价格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监管,电力补贴涉及财政部,电力资源开发涉及国土资源部,电力安全监管涉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电力行政执法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与配合,反而形成电力行政执法的盲区。三是电力行政执法力量薄弱。从中央层面的执法主体而言,根据国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最主要的电力行政执法主体是国家能源局。然而,截至目前,国家能源局拥有18个垂直管理的派出机构,包括6个区域监管局和12个省(自治区)监管办,派出机构尚未覆盖到全国所有省份。从电力行政执法的现状而言,监管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的配置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制约了地方电力行政执法力量的发挥。

(二)电力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的程序执行不力。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电力执法人员易出现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过分注重处罚结果,从而忽略了对法定程序的遵循。片面追求执法效率,将程序简化适用,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当事人主动与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协商,以获得从宽甚至变通处理,可能出现法律禁止的权钱交易现象。二是电力行政执法公众参与不足。平常监督检查严重缺失,更多的是发生电力事故后进行集中和突击的整治,从而形成临时性的运动式执法。电力行业的运动式执法作为一种临时性方式,忽略了对公众的承受度和知情权的考量,更不能实现充分的公众参与,这对电力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出了挑战。三是电力行政执法权行使不当。行政执法必须经过法律的明确授权,是合法行政原则的要求。实践中超越法律规定的执法权限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法人员以红头文件或批复文件作为执法依据,严重侵犯了相对人合法权益。不作为现象也比较突出,对电力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不履行或不及时履行电力管理职责从而引发损害。

(三)电力行政执法内容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内容不完善。立法体系方面滞后于电力发展和改革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电力行政执法的需要。《电力监管条例》规定国务院电力监督机构履行电力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原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承担电力行政执法职能有法律明确规定,但2013年3月,原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的职责整合后,重新组建了国家能源局,对国务院电力监督机构的认定,各方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差异,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电力行政执法机制不健全。电力行政执法体制未能根据社会发展及时更新,电力行政执法协同合作机制、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机制、投诉举报机制不健全。在现行电力行政执法运行机制中,电力设施保护主要由供电公司负责,执法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实现执法目标。三是电力行政执法依据不完备。电力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备,《能源法》尚未颁布,《电力法》制定时间较早,很多内容不适应现实情况。电力行业市场准入、价格成本、市场秩序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有待完善。电力法律法规数量和具体规制的范围有限,导致电力行政规章在电力行政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电力行政执法责任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追责力度不够。电力相关法律法规年代较为久远,其中对电力行政执法中法律责任的规定力度不够,不足以对违反电力行政管理的行为进行足够的震慑。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在执法中,一罚了事,不能起到真正的电力管理的作用,不符合能源管理和电力管理的要求。二是电力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缺失。电力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内外部监督流于形式。在实施电力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对电力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缺失,执法效果大打折扣。我国社会监管机制仍不成熟,社会力量对电力行政执法难形成有力监督,助长了电力行政执法中的偏差行为。

三、我国电力行政执法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电力行政执法法律体系

一是制定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尽早制定和实施《能源法》,以完善电力等能源行业的立法体系。不失时机修改《电力法》及《电力调度管理条例》等相关实施细则等,对原则性强而操作性差,政策性强而规范性差的条款要进一步修订或增加法律解释,使其更加严谨和可操作性。二是完善电力行政执法监督的立法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电力消费主体、市场监管主体的立法,对各外部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加以明确。将电力行政执法的相关情况予以公开透明化,调动外部监督主体的积极性。调动电力行政的各级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积极性,加强电力执法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三是加强电力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立法建设。明确其权利和义务范围,着重强调其作为市场主体的身份,增强其市场主体意识,为电力行政执法提供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有利于对电力市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二)健全电力行政执法程序和机制

一是制定基本的电力行政执法监督程序规范。确定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的主要职责和职权分工。确定电力行政执法分工和主要职责。制定处理程序和规定,包括举报、投诉、现场检查、处罚等。二是建立协同执法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内外衔接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根据执法结果,综合运用信息披露、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等手段,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执法手段。加强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运用检查评估、监管报告、约谈约访等手段。加强制度建设,如政策执行监督制度、电力审计和第三方评估和听证制度等。

(三)规范电力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强化政策性监管。加强电力安全监管,注重跨部门的电力应急联动,开展电力安全大检查。加强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的监管,促进绿色发展。强调电力监管与电力企业同步走出去,加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电力项目监管。二是完善经济性监管。落实电力市场准入监管并健全相关的执法要求,完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机制。抓好电力价格执法的各项工作,加大力度履行电价成本监审、电网企业成本监审职责。抓好电力服务尤其是售电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执法。三是加强公平性监管。严格对电力市场进入和退出实施管理,加强厂网电力交易合同履行、电费结算监管。加强风电、光伏发电有关监管工作,注重与电网互动和协调发展。

(四)增强电力行政执法的效能

一是增强执法机构信息获取能力。建立覆盖面广、安全性高的电力执法信息系统,为电力行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制定完备的电力执法信息强制性接入制度,明确电力企业的信息报送义务。形成电力信息战略统一规划,依托电力信息数据,健全科学的应急和决策机制。二是增强执法机构制定政策的能力。建立电力政策规划与行政执法的配套机制。加大行政执法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建立行政执法政策听证制度。加强与国外电力行政执法机构的立法合作。三是增强执法机构依法监管的能力。加强电力执法队伍培养,规范执法标准流程,引入中立机构联合执法。完善与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电力企业政策辅导机制,深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四、结语

建立健全电力行政执法机制,规范电力行政执法行为,对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完善电力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执法人员以及整个社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做到电力行政执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夏德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难题及其破解[J]、中国行政管理,2016(6)、

[2]肖虎,刘冬丽、电力行政执法的完善及其落实[J]、管理科学,2015(7)、

电力体制机制篇7

2 自约束温度应力及其裂缝

如图1,是火力发电厂汽机基座底板的形状,平卧在地基上,一般是独立施工,之后再施工上部结构。汽机基座底板用混凝土连续浇筑而成。300MW机组,其长度约33米,宽度约13米,高度约3米;600MW机组,其长度约46米,宽度约18米,高度约3米;1000MW机组,其长约59米米,宽度约18米,高度约3米。

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根据测量统计,一般在3天至5天龄期内达到最大值,之后,水化热量小于同一时刻混凝土向外散发的热量,混凝土开始降温。由于底板的长度(L)和宽度(b)比厚度(h)大得多,我们可以近似地假定,热量只从底板的上、下两个面散发(而不从四侧散发),并假定底板上下面散热量及散热速度对称。这样,底板混凝土温度只在沿板厚(h)方向随着龄期的变化而变化,而平面上各点温度相同。

温度沿厚度方向变化规律基本吻合抛物线形状,因此按照抛物线设计,如图2。

底板同一高度平面的混凝土温度在同一时刻相同,随龄期限的变化而变化,直到最终平衡状态(混凝土各点温度相同,与周边界质温度相同)。

把底板看作是由许多个单元层(厚度为dx,如图2)组成,如果每个单元层呈可自由伸缩状态,则温度变化导致它们的应变为:

εt=aT= aƒ(x)。 (1)

式中,εt是t龄期时某一单元层dx呈自由状态时发生的应变;a为混凝土的线胀系数;T 是龄期t时温度变化大小;ƒ(x)是t龄期时单元层dx沿底板厚度(方向)的变化规律。

实际情况是,这些单元层呈非自由状态,它们之间相互约束。约束的结果是,各单元层的实际应变在同一龄期时相等,并设其为εe。那么,每个单元层发生的约束应变为:

εx=εe-εt=εe-a ƒ(x) (2)

相应的约束应力,即自约束温度应力为:

бx = Etεx =Et·[εe-a ƒ(x)]。(3)

式中:Et是t龄期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对应于任一龄期的温度变化曲线ƒ(x),底板任一横截面发生变形εe之后处于平衡状态,从力的角度讲,该截面上的自约束温度应力的合力∑y应为零,于是,可以列出下列关系式:

=

==0 (4)

式中,b为底板的宽度,为常数,Et在混凝土处于弹性状态时也是常数,于是上式变为:

(5)

对于底板而言,实际工程中,一般假设图中所示的温度曲线为一抛物线(如图2),且:

ƒ(x)= T1+(1-4x2/h2)T2(6)

式中,x 是单元层dx距底板中心面的距离,T1是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底板的表面温度,T2是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实际工程中可测得。

把(6)式代入(5)式:

= [εe- a [T1+(1-4x2/h2) T2]dx =0

积分得:

εe= a T1+2/3 a T2 (7)

于是,(2)变为:

εx =εe-εt= a T1+2/3 a T2 - a〔T1+(1-4x2/h2)T2〕

=4x2/h2 a T2-1/3 a T2=(4x2/h2-1/3)a T2(8)

(8)式就是自约束应变方程,自约束温度应力方程即为:

бx= Et(4x2/h2-1/3)a T2 (9)

根据(9)式可画出底板截面上的自约束温度应力曲线形状,如图3。

本文仅说明裂缝机理和控制计算方法,工程实践中,可以查获有关参数,如Et、h、a、l、b、混凝土极限抗裂强度等参数进行具体计算。

从图3中可以看出,底板顶部和底部靠近表面部分的混凝土受拉,中间部分受压。当x分别为0和1/2h时,其值分别为-Et 1/3 a T2和Et 2/3 a T2,即,底板中心部位为负应变,即受压,表面部分为拉应变,即受拉,且,最大拉应力是最大压应力(绝对值)的2倍。所以说,自约束温度裂缝一般发生在底板表层,同时,温差越大,裂缝越深。

虽然在计算过程中,自约束温度应变和应力与T1无关,只与T2有关,即与混凝土绝热升温无关,仅与内外温差有关,但是,T1的大小影响温度变化速率,而温度变化速率对于控制自约束温度裂缝十分关键,《电力建设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土建篇)规定温度变化速率不得大于1、5℃/d,所以,实际上自约束温度裂缝与T1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T1对外约束温度裂缝控制十分重要。总之,控制T1对于控制自约束和外约束都十分重要,本文不详细介绍。

实际工程中,上述温度曲线随着龄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龄期的混凝土的自约束温度应力不相同。随龄期的延长,内外温差最终会消失,即T2等于零,自约束温度应力消失。但是,在较早龄期,如果不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底板中心与表面温差T2会很大,底板表面就很可能发生自约束温度裂缝(工程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裂缝)。所以《电力建设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土建篇)规定:底板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能超过25℃。

3 外约束温度裂缝

外约束温度应力主要发生在底板降温过程中,这个过程中,混凝土降温收缩,但其底板底部受到地基的约束而不能自由的收缩,这相当于底板底部受约束剪力,这个剪力需要底板断面上的拉应力平衡。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被拉裂。

本文并不分析外约束温度裂缝,仅仅提出这个概念,以便与自约束温度裂缝加以区别。

4 自约束温度裂缝控制

汽机基座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内约束温度裂缝控制一般有下列途径:表面保温、内部降温、降低绝对升温、强制防止裂缝、施工保证。

4、1 表面保温

表面保温的目的是防止表面降温过快,从而导致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温差过大,即防止T2值太大,进而防止底板混凝土发生自约束温度裂缝。

表面保温的形式有许多:砖砌侧模、泡沫板侧模,这两种模板形式都能发挥保温作用,防止侧面降温过快;顶面采取塑料、棉布覆盖保温,根据计算,确定其层数等有关参数;如果可能,尽快回填,这应该是最好的保温方法,实践中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从而实现保温的目的。

4、2 内部降温

内部降温自然可以减少内外温差,即减少T2,从而防止底板混凝土发生自约束温度裂缝。

内部降温一般是在底板中部安装循环水管,在混凝土升温过程中通冷水循环,从而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管道大小、布置通过计算确定。实践中常根据经验布置冷却水管。总体上讲,采用冷却水管降温有利于控制内约束温度裂缝,但有一定的负作用。

实践中,汽机基座底板混凝土埋设测量元件,通过侧温,调整措施:要不要加厚表面保温层、要不要继续通冷水循环等。

4、3降低绝对升温

根据计算公司,自约束温度应变和应力与绝热升温无关,仅与温差有关,但是,绝热升温越大,与界质的温差越大,表面散热越快,影响温差。所以,降低绝热升温,有利于自约束温度裂缝的控制。

降低混凝土绝对升温一般有下列措施:

采用低热水泥,坚决不用高热水泥,即不用快凝水泥。实践中,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不好采购,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加粉煤灰。

夏天气温很高时,对混凝土原料,即石子、砂子进行隔热,防止晒热,必要时,在使用前用冷水浇灌以降低其温度从而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但浇水改变其含水率,需要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在相对气温较低的时间浇筑。实践中,由于施工进度的需要,这个方案一般不采取。

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等。水泥用量少,绝对升温低。

其它可能的措施。

4、4 强制防止裂缝

在底板表面配制裂缝控制钢筋。因为钢筋抗拉强度远远大于混凝土,而其线胀系数与混凝土差不多,钢筋的抗拉能力只能发挥20%左右(可通过计算而知),这未免是对钢筋的浪费,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不主张采用。

4、5 施工保证

计划的任何措施都要经施工实施,施工的任一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导致“控制温度裂缝”的失败,所以要控制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如外加剂的计量、混凝土的振捣、保温措施的实施、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等。

5 结束语

以上所列各项措施都是可能的选择,实际工程中采用哪一项或哪几项要视具体情况经过控制计算而定。可以看出,上述有些措施不但不增加施工费用反而能降低工程造价(如使用粉煤灰和减水剂等),应尽量采用这类措施。

自约束温度裂缝与外约束温度裂缝可能同时发生,两种裂缝的机理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不完全相同。本文描述的措施仅针对自约束温度裂缝,但是,这些措施也都有利于外约束温度裂缝的控制,针对外约束温度裂缝,还有其它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自约束温度应力及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强度增长过程中,这个过程中,混凝土发生凝结收缩、发生徐变,凝结收缩和徐变对于自约束温度应力影响较大,精确计算时应该考虑。本文仅讨论自约束温度应力发生的机理和基本计算原则。

6 附图

附图1,汽机/发电机基座底板形状。

图1 汽机/发电机基座底板图

附图1,是汽机/发电机基座底板图,是一个规矩的长方体。300MW机组,其长度约33米,宽度约13米,高度约3米;600MW机组,其长度约46米,宽度约18米,高度约3米;1000MW机组,其长约59米米,宽度约18米,高度约3米。

附图2,底板温度沿高度方向变化规律。

图2 底板温度变化规律图

附图2中,拱形图形是底板沿方向的温度变化曲线,T1是表面温度,最小,T1+T2是中心温度,最大;该曲线随混凝土龄期变化而变化;其顶部曲线符合抛物线特征,所以按照抛物线进行设计取值。

附图3,底板自约束温度应力形状。

图3 底板自约束温度应力形状曲线图

底板受拉区与受压区示意图如图4。

图4,底板受拉区与受压区示意图

电力体制机制篇8

【关键字】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研究

电子机械系统的英文简写为EMB,,作为一类新兴制动设备,他能够发挥以往的液压制动系统不能够发挥的功能,特别是在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的这些年,在工业生产中需要更高水平的机械制动系统,在现阶段,一些系统,例如:牵引力控制系统、主动避撞技术都已经充当了制动系统,虽然,以往的液压制动系统呈现出了成熟的发展态势,然而,由于新的技术与新的系统的使用,却使一些制动系统具有相对繁琐的结构,造成了安装与修理维护的麻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其具有简单、方便、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的特征,这一系统极大地支持了一些重工业的发展。

一、电子机械制动系统

1、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简单介绍

这一系统大体由两个方面构成,具体为:电子控制系统与机械控制系统。主要是把一些电动机加以集合,而且要将这些电动机设在车轮制动器内部,以此,并使用电制动代替了传统的液压制动,极大地加强了所出现的制动力,在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辅助下,不会出现什么液态油,而且完全的电路系统,以往的制动系统,主要是利用液态油进行制动,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则是在电力作用下来积极控制。

2、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构成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大体由三大部分与其他零散零件构成,三大部分为:制动系统、车轮制动模块、电子踏板模块。下面就这几个模块进行分别介绍:

第一,制动系统

大体功能为:踏板会出现一些信号,接受这些信号,达到对制动器控制的目的,例如:驻车制动发出的信号能够被这一系统积极接受,以此来控制车辆的停驻,而且这一系统也能够对车轮传感器发出感应,以此来断定车轮中的事故问题,而且,这一系统也负责管理所用制动系统的电源,将其中的电流科学地分解。

第二,车轮的制动模块

模块部分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作为一个执行元件,他担负着所有制动系统的操作,这一模块大体由车轮制动执行器与控制器构成,通过利用电力制动与电子制动来其进行管理,而且两种制动方法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大体对一些重要信号加以控制,后者则是对供能电流加以控制。

第三,电子踏板模块

电子踏板模块在电子机械系统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模块会出现一些踏板力,将这部分力量进行转换。在具体的转换中就是把踏板上面的力量与速度转化为对应的信息,然后将其传给制动系统,这一系统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程,然后把对应的电流传给其他模块,这样就达到了对所产生的制动力的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大提高了对制动响应速度,而且在制动性能上也有所发展。

第四,排除以上的三大系统,也有其他的部件,例如:电动机、转速传感器以及制动轮……

3、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同以往的液压制动系统相比,新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拥有同样的工作原理,这是由于无论是那一类制动系统,他们的车轮与制动设备的内部结构是大体相同的,他们的不同主要在于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没有液压源设备,而是用电源与其他的电动设备代替的,对应的制动力也是来源于电气设备,电子控制器有效地控制了制动力,与传统机械系统不同,这一系统有自己的制动执行器,主要是控制单元来掌控内部的零部件,电子机械制动系统里面的中心控制模块负责供应信号。

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优势与急需发展的缺点

第一,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优势

与传统的制动系统相比,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在这一制动系统的制动管理下,极大地缩短了制动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就确保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之所以在距离与稳定性上有这些优势,是由于这个系统的制动执行器是通过数据线来与制动踏板联系起来的,然而,以往的液压机械制动系统却是通过液压来制动,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有效缩短了制动时间。

其次,因为最新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无需启用制动液,在没有化学液体的作用下,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安装速度获得了提高,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再次,电子机械系统无需装配真空增压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空间,而且电子智能具有非常好的控制功能,能够对一些配置进行改动与维修,促进其优化,灵活度较高,能动性较好,在具体的规划中,这一系统能够同交通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能够非常高效、方便地查找与搜集资料。

第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不足之处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这一系统仍然处于刚刚起步时期,问题会必然存在。

首先,在力矩电机设计方面容易被限制,由于系统制动时,对应的制动垫块与制动盘会彼此连接,这就需要对力矩电机的体积与形状向小的方向设计。

其次,制动执行机构的设计方面。由于系统中有很多零部件,他们大的体积很难适应发展需要。

再次,与传统系统相比,这一系统的设计成本会更高,费用的上升会为相关的工作部门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与麻烦,这就需要研究怎样将其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也加重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只有在成本能够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才能获得深入发展,才会在一个更高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地进入市场,为人们服务。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广告业务合作协议(精选8篇)
  • 下一篇:财务精细化管理系统(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