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6 栏目:写作范文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1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进我旗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13号)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7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字〔**〕149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对我旗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精准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儿童救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精神关爱而造成心理障碍,辍学、厌学,甚至成为问题儿童,因缺乏监护而遭受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全旗外出流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6%。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将是我旗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x感和紧迫感,把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长期的、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密切配合,抓出实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儿童优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的关爱保护。要坚持构建“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确保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切实防范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事件的发生。**年全旗要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和机制,在重点乡镇和服务内容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到x年,各乡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未成年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安全、更有保障,留守儿童现象明显减少,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祖国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家庭监护,父母尽责。

家庭监护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主体责任是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家庭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家庭发展中,要优先考虑儿童利益,更加注重以文明方式进行教育,防止家庭暴力,虐待等侵害事件的发生,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实行以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旗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协作、相互支持,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和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民政、教育、团委、妇联等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三)社会参与、全民关爱。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事业,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宣传、报告和监督,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拓展关爱服务形式的内容,规范关爱行为,加大关爱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一)强化家庭文明监护意识

督促家庭依法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重视对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指导,在政府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应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鼓励父母外出务工、创业期间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子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状态,给予更多亲情关爱。培育监护人依法监护意识,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时以文明方式进行,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杜绝家庭暴力发生。加强对监护人的监督,各乡(镇)、村委会以乡约村规、邻里互助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监护的宣传和监督。父母或接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委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覆盖城乡三级(旗、乡、村)救助保护体系

旗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指导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推动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切实将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我旗实际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细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指导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关爱保护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协调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做到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创新管理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台账式管理,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制和监督问责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乡(镇)、村委会开展的摸底排查和监护监督等工作要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好上级部门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各项措施,细化工作任务,打牢工作基础,形成关爱保护工作机制。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一季度检查更新一次,精准施策。同时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其他监护人员的法制宣传和指导,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提高监护能力。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走访、专业社工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各村委会要细化责任,指定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要熟悉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和其家长外出务工情况信息,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全面排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教育资助政策,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要督促指导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向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实现小学、初中阶段就近入学,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要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部门、共青团组织指导协助中小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校园欺凌等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受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帮助监护人掌握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旗教育局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帮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家长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学校、家长、委托监护人共同关爱培育的合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特点参与关爱服务

强化各群团组织之间横向协作机制。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妇女儿童之家、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等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创造条件,提供心理疏导、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加快推进“妇女之家”“儿童之家”“青少年维权岗”等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平台创建工作,有效发挥各群团组织在维护留守儿童权益中的作用;逐步探索、建立观护制度,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测评服务;妇联要依托妇女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共青团要重点建设青年志愿者数据库,为留守儿童选择专业青年志愿者提供服务。残联要组织开展残疾留守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保护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寒暑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读书学习、心理疏导、城市体验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门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民政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家长”关爱帮扶机制,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帮助援建爱心家园和村委会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等关爱服务设施、举办村委会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日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促进全社会共同来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

四、构建夯实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等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报告责任,在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救助保护强制报告责任人和有关单位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发现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受委托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委会或市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市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留守儿童因遭受侵害等原因需要转学、异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保障。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

对受到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各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公安机关相关情况通报后,要及时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委会、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

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监护人将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留守儿童生活无着落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委会、乡(镇)民政管理所等有关人员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同时,要发挥好村委会作用,协助做好入户查访。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行为情节较轻,依法可不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在送交加害人、受害人的同时,通知村委会做好入户跟踪查访工作;对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保护令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及村委会后,公安机关及村委会应当协助执行;对协查中发现告诫书、人身安全保护令不能很好落实与执行的,村委会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护。

五、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和能力建设

(一)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建设。

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学前和义务教育投入,结合国家以及自治区关于农村中小学建设相关项目,在有条件且符合整体布局要求的乡(镇)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乡(镇)建立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容纳能力,突出儿童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特征,积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及“阳光庭院”“有福童享”“快乐学校”等标牌的关爱服务阵地,配备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数量较少、居住分散的边远村庄,要将留守儿童送至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村委会、社区建设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爱心家园,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全覆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等关爱服务设施建设,要按照有统一标牌、有固定场所、有完善设备、有人员管理、有儿童档案、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台账、有经费保障的标准,强化建设和使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要与基层文化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基层文化中心的多重服务保障作用。

(二)加强关爱服务能力建设。

着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旗、乡、村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构,加强关爱服务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建立旗、乡、村专兼职工作人员微信群,互动交流,促进工作。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专职人员、有制度措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师生比例,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工种结构。择优选拔优秀教职工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员,对于兼职管护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创新关爱方式,综合采取学校寄宿、社会托管、家庭代管、父母回归等管护形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主动作为,抓好落实。

(一)调查摸排,实现精准帮扶

按照《**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统计台账。与学校合作,依托全市“三留守”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困境未成年人摸排工作,每季度最后月15日之前更新数据库报旗民政局,持续开展调查分析研究,为实施精准帮扶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立考核问责和激励机制。

旗政府将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制,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奖优罚劣,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旗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采取明察暗访、跟踪问效等方式对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严格督查,及时发现措施不落实、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督促限期整改解决,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三)加强法治保障。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展立法调研,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明确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监护义务,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增强全社会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维权服务,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四)营造关爱保护氛围。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2

1月9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80%的留守儿童家长觉得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70%说感到愧疚和焦虑。59%的人说会因此分心,工作不安心。38%的农民工工作易出差错,三分之一的人不开心,影响工作积极性。

这份《他们也是父母:中国留守儿童家长研究报告》由瑞典的社会企业瑞联稚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共同,其样本为珠三角和重庆地区的1500多名流动工人及25名企业管理者。

2013 年6 月至7 月期间,研究团队共向流动工人发放问卷并回收了1518 份有效问卷。以上述两个地区有子女的流动工人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样本收集的比例设定为留守儿童家长50%,流动儿童家长30%,青年工人20%。另外,研究小组还针对16 名流动工人和来自跨国公司和代工厂的25 名管理人员开展了深入访谈,从而进一步了解工人的现状,以及企业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研究组还访谈了20 名重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

流动工人主要指代俗称的“农民工”。他们没有工作地户口,不得不在农村户籍地和工作地之前来回迁徙。当工人有了孩子后,子女对其择业起了关键作用。报告显示,有孩子的工人尤其看重“收入稳定,对子女成长教育有帮助,上班时间更灵活、方便照顾子女”等因素。如果孩子不在身边,家长还会为子女上学难、管教难等问题经常回家。接受调研的企业管理者也普遍认为,子女在身边的工人工作更有责任感,工作更稳定。

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中国现在与农民工父母分开居住的儿童总共约有6100万,约占全中国儿童总数的22%,中国农村儿童总数的38%。尽管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增加了照顾家庭的难度,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户口制度导致大部分农村儿童无法到城市上学,限制了这些家庭享受低廉的城市医疗、教育等服务的机会。

报告显示,当被问及亲子分离的主要原因时,68%的受调查农民工把没时间照顾孩子列为原因,半数以上提到了城市生活成本高,30%说“难以在打工地平等地获得教育和社会服务”。当被问及有待改善的地方时,72%的人说希望能帮助协调子女入学,64%希望工作时间更灵活。

家长们不仅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孩子就地上高中和参加高考的问题,也对企业提出了期望。72%的工人希望企业能够帮助协调子女入学,64%要求有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让他们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孩子生病或者有急事时可以请假,还有54%的人希望企业给予住房补贴。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介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对孩子的教育、情绪健康和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调查中,92%的工人都认为抚育子女是父母双方的责任,70%的人愿意自己亲自带孩子。但他们却受制于客观条件而不能陪伴子女成长。

在报告调研的留守儿童家长中,之所以把孩子留在家中,没时间照顾孩子、城市生活成本高、孩子在打工地上学困难且无法在异地参加高考,是最主要的三大原因。而当他们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后,经济压力明显更大,仍然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不知道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而且工作更加辛苦,几乎没有个人时间。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亲情缺失;犯罪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10在京《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该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其中留守儿童中近1/3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

1 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缺失家庭庇护和父母关爱的儿童,极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中国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本身已经存在诸多不易解决的顽症,这些缺少最基本关爱的儿童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很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障碍指由于学习或生活所累或不良刺激而导致语言、思维、行为发生的反常现象。它外在的、直接的表现是行为异常、语言倒错、情绪不稳或混乱。心理障碍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而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这种心理障碍,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和有效治疗,则有可能产生犯罪、自杀和杀人的极端心理。

2013年6月14日的《大河报》报道有留守儿童出现极端心理障碍的一个特例:周口商水县外国语学校三年级的学生,9岁的小雅和10岁的小燕,受到同学虐待,而虐待他们的同学小可和小琼,都是10岁的留守儿童。其虐待方式骇人听闻,被虐者晚上睡觉不允许翻身,不准说话、眨眼,翻个身就会被打十几耳光,还背对着嘴吐痰,被迫趾。被虐者慑于小可和小琼的殴打和言语威胁,不敢声张,“小可和小琼的胆子越来越大,把寝室其他同学的脸挨个扇了一遍,被打原因则都是‘不按规定睡觉’。被打后,小雅和同学们选择了集体沉默,但她们的这种处事方式和态度让小可几近疯狂。”“之后,小可的就像家常便饭。午休和晚上休息时间,总有同学被虐待。而虐待的方式也增加了很多种,比如小琼摁着腿,小可下手挤压同学的肚子,或者强迫同学做俯卧撑。”

两位一脸稚嫩的施暴者,对同舍学友下手如此变态,施及宿舍全部同学。令人震惊之余,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10岁的儿童表现如此残暴。这些自小缺少关爱和温情的孩子,出现如此的严重心理障碍,是因为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已经完全缺失了“爱”的培育,父母家庭无微不至的爱,学校社会普遍关切的爱,在他们幼小的心底没有洒下一点点阳光,使得本来以爱心为基本要素的儿童教育,完全缺失所致。

而最令人震惊的则是“事发后,学校把此事向小可的奶奶作了通报,其奶奶让被打学生的家长‘按住小可打一顿,也往她嘴里吐痰’”。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民众心态,无论在学校和广大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报还一报,认为是天经地义,自然合理的。这种以暴制暴,以简单的粗暴体罚及人格侮辱的方式来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方式,只能使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加的暴力和无理智。这与教育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

2 留守儿童的自杀心理倾向

在留守儿童之中,出现这样严重心理障碍的儿童并非小可、小琼这样的特例。自杀、暴力、精神错乱的报道并不鲜见。如《长江商报》曾报道有“监利9岁留守儿童家中自缢身亡”,“而事情的起因,仅仅因为父母离异,年迈的爷爷靠种菜为生,无法满足小杰买一套价值36元辅导书的愿望。”又如陕西蓝天县一名“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曾渴望得到一盏台灯”这些不幸事件,只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留守儿童家庭中的极端个案,原因有多个方面,甚至都无从查找导致孩子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是孤独的,他有自己的痛苦,有自己的煎熬,但没有人倾听,甚至没有人发现,最终,孩子做出了一个让人惋惜的决定,“父母不只是孩子的奶瓶,还必须是精神食粮的提供者。”而这样的关爱,有时无非就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父母打来的一通问询的电话,周围邻居一个关切的眼神,学校老师对之内心孤寂的抚慰。然而当孩子感受不到一点人间的亲情和温暖,享受不到一个孩子本应有尊严和学习保障时,其寻求解脱或以死报复家人的念头或许就会油然而生。

在留守儿童中,出现自杀和杀人的案例,有其深层的心理原因。自杀源于极度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并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进而产生孤独挫折心理,并有可能患上青少年抑郁症,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3 留守儿童的极端暴力案例分析

而留守儿童因心理极度障碍,因琐事心理不能自我调整,或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疏导心理的极度怨恨,进而产生杀人心理的留守儿童,也并非特例。我们应通过这些已经发生的杀人特例,清醒的认识到留守儿童出现自杀及杀人心理的,并非个案。

如广东14岁留守少女掐死6岁堂弟被批捕,这位少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辍学在家,杀人的动机并非有什么深仇大恨,而起因则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积怨未能得到及时排解,而发生惨案。

又如在广州发生的一个惨案,2012年大年初六晚上,广州花都15岁的小雪在家里因琐事被责骂后,将一手把她拉扯大的奶奶推倒在地,拿衣服包住奶部致其窒息死亡。之后,她自杀未遂又放火烧了奶奶的衣柜,将百元现钞洒在客厅,反锁大门逃离现场。小雪四岁时已经作为留守儿童交由爷爷奶奶抚养,八岁时父母又离异,加之经济窘迫,家教粗暴蛮横,终因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而成为杀人的导火索。记者采访时,小雪曾说,“近几年心情不好时,哭一哭摔摔东西打打枕头,发泄后就好了。当成绩考得好时,心情会很好,但最长持续一个上午。她曾有过轻生的念头,想过服药自杀。前几年有想过去跳河,被人劝了几下,就回心转意了。小雪说,想轻生的时候有想打人的冲动,想打自己、父母或骂过自己的同学。”

4 留守儿童极端心理障碍分析

留守儿童出现如此的极端心理障碍问题,亲情缺失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由隔代人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普遍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加之社会转型,人们价值观混乱,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极易产生认知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

早在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甘肃省省妇联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此次调查的范围覆盖了甘肃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是一次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揭示,留守儿童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即“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心理障碍。”报告显示:在天水市的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升入初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焦虑、强迫、偏执、孤独、抑郁和情感冷淡等心理问题,初中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留守儿童一般容易出现两种典型的性格倾向: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很多留守儿童还出现价值观扭曲,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障碍归结起来,即自卑和狂躁,且在很多留守儿童身上兼有。正如自杀和杀人发生在一人身上,其爆发形式和时间,只是看外在的因素积聚情况而已。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2012年9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又如在2012年4月的湖南衡阳,一个年仅14岁的留守儿童因为怨恨奶奶的管教,竟手执半截砖头,连击奶奶30余下,见奶奶还有呼吸,又用菜刀砍了两刀,接着砖头再砸,直至断气。4月12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罪,李某被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捕。时隔一天,4月13日晚,衡阳县西渡镇,寄宿在姑妈家的留守儿童肖某因对姑姑管教太严产生抵触情绪,将放学回家的表弟表妹杀害,未等离开,又将刚刚回家的姑姑杀害,草草清理现场后逃离。次日上午警方将犯罪嫌疑人肖某抓获,肖某对杀死其姑姑及表弟表妹的事实供认不讳。

时常见诸报端网络的此类留守儿童自杀和杀人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读。我们用“留守儿童”加“杀人”搜索百度网页,竟然出现138万个搜索结果,而用“留守儿童”加“自杀”搜索百度网页,则出现179万个搜索结果。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事情常常感觉无助,感觉无人倾诉,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产生对父母怨恨心理,感觉有遗弃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极易产生自杀或杀人心理。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4

总 人 数

品行

学习、 品行、 困难生

学习

智力

身体

心理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性格开朗积极乐观

基本正常偶有波动

孤僻任性性格扭曲

在校生

2613

1074

787

443

275

877

1129

469

616

1365

632

1237

921

462

1015

1091

444

留守生

469

151

133

184

131

92

275

101

95

189

160

166

184

108

93

214

161

其他学生

2144

793

861

490

150

786

924

763

521

1231

472

971

791

344

1122

838

228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个别差异

障碍%

维度

性别

年龄

临时

监护人

探亲频率

电话联系

父母或临时监

护人教育方式

13

14

15

16

一年一次

一年多次

经常

无常

粗暴型

民主型

放任型

交往能力

76、9

75

66、7

78、7

77、8

100

84

83、3

87、5

66、7

77、5

83、6

77、8

53

75、9

性格

83、6

87、5

55、5

74、5

77、8

100

82、7

78

85、4

77、8

75

76、9

77、8

63、1

88、9

生活感受

84、7

80

66、7

72、3

77、8

100

84

76、9

83、3

72、2

80、7

53、4

67

63、1

75、9

协作求助

69、2

65

55、5

74、5

77、8

82、7

83、3

74、1

72、2

80

76、9

78、9

63、1

79、3

学业成绩

65、3

75

66、7

74、5

77、8

100

79、3

77、7

81、2

77、8

80

80、8

77、8

63、1

79、3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7、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5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 (3)、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6

一、全县留守儿童现状

(一)全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0__年5月我县关工委和教育局、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为:我县在校学生数为37574人,其中,男生为19430人,女生18144人,留守儿童为5343人,其中有52人父母双故;另外父亲外出务工3875人,母亲外出务工2893人,父母离异随父生产638人,随母生活428人;父亲身故441人,母亲身故328人。我县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监护4872人,外祖父母监护1116人,邻居监护73人,学校代管21人,其他为357人。总之,留守儿童自理能力一般的约占65%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约占66%,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的约占62%,成绩优秀的不到18%。

(二)被调查六个乡留守儿童情况

(1)六个乡的儿童、留守儿童及儿童监护状况

据报载:20__年5月底,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颁布了当前中国有1、2亿多农民常年流动于城市务工经商有近20__万的不超过14岁的学生留守家中。为了清楚我县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组对碧涌、洞下场、楠木坪、大树坳、五郎溪、牛牯坪及6个乡镇所辖的11所中学进行调研,所涵盖的总人数为62562人,占全县总人口16、3%。其中6个乡镇夫妻打工、离异后一方不管或另一方外出打工、夫妻死亡、一方去世另一方打工总数为2197人,占总人口数的7、02%(还不统计一方打工数);0~15岁的留守儿童占0~15岁儿童总数8839人的27、94%;从调查得知我县对留守儿童监护都是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监护占87、06%,由外公外婆监护占11、30%。这些情况对反映我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很有价值(详细情况见附表一)。

(2)抽查12个班级留守儿童生活、学习、身心状况。

被调查的11所中小学父母均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抽样调查12个班总学生数的26、77%,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占20、26%。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仅占5、71%,家庭收入一般的占41、4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好的占1%,成绩中等占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占24、29%,比较健康的占53、57%。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父母离异也高于非留守家庭,各乡各村的留守儿童多少和留守学生的各种情况差异很大。如大树坳乡小学84班41人,其中有17人的父母外出打工,还有一方外出打工的6个;初中84班45人,其中22人父母外出打工,还有12人的父母一方打工,而楠木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相对少一些。(详细情况见附表二)

(3)105外留守儿童个案调查情况。

对105位留守中小学生调查情况是:当生活遇到烦恼时,找教师的比例太小,仅占7、52%。大树坳、牛牯坪各19位学生没有一位同学有烦恼先向老师说的,找同伴的最多达47、27%,89、37%的孩子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在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这个问题上,监护人和留守孩子看法的差距甚远,监护人90%以上认为大众外出打工好,既找到钱,又学了见识,孩子只有26、27%认为好,52、85%认为不好;有20、44%的留守孩子受过欺负,8、97%的不好说。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孩子们找家长的仅1、67%,可见留守孩子的监护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存在:监护人不能辅导孩子们学习,他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能力低;孩子们对老师信任度不高;留守孩子缺乏亲情,渴望父母的关爱。(详细情况见附表三)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监护和管理得不到保障。从留守儿童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留守儿童分布不均,离城越远,留守孩子就越多。如牛牯坪的温水垅村,0~15岁的少儿有117人,留守儿童有49人,留守儿童占41、88%。大树坳新庄村、岩嘴村、凉水井村留守儿童更多,分别占0~15岁少儿的71、42%、71、21%、62、94%。从留守儿童性别来看,女生多于男生。据11所学校班级抽样调查,初中留守男生39人,女生35人,小学男生39人,女生56人,可知小学的留守儿童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由爷爷奶奶监护的高达87、06%,由外公外婆监护的为11、30%,只有个别的放在亲戚、

敬老院、老师家寄养,监护人都以老人为主,而这些老人只能勉强保证孩子的温饱,至于孩子的学习、思想、心理老人没能力管理,有的甚至还要孩子照顾老人。由于监护人能力和思想意识所限,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进一步下降趋势,卫生状况下降以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严重缺失。如大树坳的学生胡永吉,多年来父母外出务工,她和70多岁高龄且耳聋的爷爷生活,他们真的是相依为命,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各方面表现不错,成绩列全班第一。牛牯坪学生江子旋,她7个月时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外出务工十多年仅20__年外婆去世回过一次家,也仅在20__年10月份寄了500元钱回家,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说到父母她就流泪。显然,监护人老龄化,孩子缺乏很好的监护和管理。(二)学习成绩受影响。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对学习的影响不大。我县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学生成绩无法同县城学校相比,非留守学生成绩也不理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督孩子学习,也不善于和老师去主动沟通,加上孩子平时思念父母,上课有时走神,成绩可想而知。如大树坳中学学生李强同学说:我没心思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也不知我能不能考上高中,学习压力大。我一岁半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打电话不超过10次,有3、4年不回家过年了。平时我找不到对象说话,只好上网找人聊聊。这些因素影响了孩子们学习,成绩自然会不优秀。调查的12个班共有学生523人,留守学生140人,其中留守学生学习优秀的只有14人,占10%,中等成绩80人,占57、4%,差生占16、42%。

(三)道德行为失范常见。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各方面问题出来了。从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如迟到的、上网的、打架的、出走的、早恋、偷盗的都有。有些孩子小小年纪都知道有钱才上学,要不就哭闹,长辈措手无策,加上心疼孩子,也只好听之任之。如大树坳的舒梦,因作业太多,不有完成作业怕老师批评就出走;碧涌的郑福建,父母离异后再婚,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监护,他性格暴躁,有说谎、等恶习,在校不好好学习。

(四)心理障碍问题严重。留守孩子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缺乏与父母共处的机会,消极的东西极易酝酿滋生。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之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有的自闭,心灵变得忧郁,哀伤,有的放纵。据调查,遇到烦心事首先向家人诉说的仅占问卷调查学生105人的43、53%。一些孩子不积极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遇事从不说,也不知道向谁诉说。在班级抽样调查的140名留守学生中心理健康的只占16、43%,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因长期的自闭会使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影响他们的人生及幸福感受,导致他们回避现实,不再提及和重视亲情。如大树坳的李强说:父母打不打电话无所谓,回不回家也无所谓,回来两天又走反而让自己难过等等。碧涌3岁的杨占明,他不愿接母亲的电话,还吐口水表示反感。碧涌15岁的黄佩云同学也一样,父母在她一岁多就外出,由外公外婆监管。她很少和父母沟通,一直不认父母,也不叫父母,父母打来的电话从不接,怨恨父母,不理解父母。有的则过度思念父母,如赶集日其他孩子父母送点吃的东西来学校时,他们就想:要是我的父母来看我就好了,心理那份失落无法言表。

(五)亲情缺失现象突出。渴望亲情,渴望父母给予自己一点爱。有的由渴望变得淡漠,心理扭曲,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心理问题。同样的学习压力,留守孩子也许承受力差一些,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他们显得尤其脆弱且敏感,稍微说句重话就认为看不起他们,面对感伤的事或场面动不动就要哭鼻子等等。我们调研时问到父母打工、父母离异、父母去世后的生活情况,很多孩子眼里闪着泪花。

(六)身心容易遭受到伤害。我县留守孩子主要是隔代监护,由于监护人与外界联系少,思想观念和时代脱节,也没有意识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容易让孩子遭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磨擦,一些村民也会在生活琐事上对孩子们多少有言语、行为伤害。同学或个别教师也许会无意识伤害到孩子们(这里主要指精神伤害)。据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105人中20、44%的人受过欺负、伤害,8、97%不好意思说。有的甚至受到害,如前几年碧涌一个4岁小女孩被一个14岁的男孩奸淫,牛牯坪一个11岁的哑女孩被人,肯定还有没有被发现的或当事人不愿意说出来的。女孩子的受到性伤害对父母打击大,对孩子伤害更大。因此,我县留守儿童这项工作现在必须重视且行动起来,让留守儿童得到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

三、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的建议

因我县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还没有启动,社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这些对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融入参与国家的建设,他们的人格魄力及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的走向、安定与进步,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原则,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留守儿童组织保障体系。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由学校、卫生、公安等单位为成员单位,为这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积极政府还要积极开拓农民致富渠道,动员鼓励有一定资金的农民回乡创业,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在致富路上更不能以牺牲孩子为代价。建议乡政府和学校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政府、学校能主动和外出务工人员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便于沟通孩子们在成长中的问题。

(二)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体系。打破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对留守儿童就近上学提供政策保障。政府还给学校一定经费,用于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支出。学校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留守孩子教师要用父母之心,去真心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品行、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建议在全县开展手拉手活动,城乡孩子结对子,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子一对一帮助。建议学校合理利用、整合教师资源,对学生的生活、思想有专人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学校开设“二线一室”(“亲情热线”、“教师热线”、“心理咨询室”),让留守孩子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及时得到帮助。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7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下面说说困惑或者希望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数量;行为特征;对策研究

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份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等原因所导致的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四个月、在家中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儿童。他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照顾和引导规范,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留守儿童概念研究

多数文献是从父母(外出数量、时间、离家远近、回家频率、外出事项)、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监护人类型、见父母的频率)、居住地等方面进行界定。其中在父母外出时间、留守儿童年龄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在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父母外出数量以及监护人类型也就是儿童的留守类型方面达成了共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概念、规模、监护人类型、留守的原因、留守的影响、解决的对策等是众多学者都会研究的方面。但具体内容之中又存在差别。研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以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差异、[1]比较国内与国外的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进而为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路径。有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真实的调查,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展现了留守儿童的客观情况、[2]也有人采用叙事方法进行了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3]

很多文章都赞同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在1994年的望上提出的,他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在国外工作或学习,被留在国内的孩子、[4]他也界定了留守儿童的居住问题,但并未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与父母分离时间的期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例如,范先佐就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5]这个概念的界定与一张的界定十分相似。不同点在于对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界定,即国内与贫穷落后地区的区别。诚然留守儿童中,农村地区的儿童占了绝大多数,根据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证实全国的留守儿童超过80%居住在农村地区、[6]即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农村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丁杰、吴霓就进一步指出了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7]吴霓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阶段进行了年龄的界定,这有利于调查对象的选定,方便了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容易造成对非在读留守儿童及学前留守儿童状况的忽略。赵景欣等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8]在此对父母的外出数量做出了规定,但并未对父母的外出时间作出规定,并提到了户籍的问题,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也做出了限制,指的是未成年人,这就为涉及到留守儿童的一些合法权益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江荣华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江荣华在此对留守儿童的年龄提出了限制、[9]最早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在外时间进行限制的是吕绍清和叶敬忠,他们分别将这一时间限定在半年以上和四个月以上、[10,11,12]这有利于实现调查研究的可操作化,同时也会使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时间的不同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同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均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13]

综上所述,本人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等原因所导致的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四个月、在家中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儿童。

二、留守儿童数量研究

段成荣等人的研究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此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比例为87、52%,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28、52%,占全国儿童21、88%。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由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14]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份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罗国芬在研究留守儿童的规模中指出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公开发表的有1000万、6755万、7000多万、1、3亿等几种看法。他分别分析了每个数字背后的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15]虽然对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数字,但大家对留守儿童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达成了共识,及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研究

(一)留守儿童行为特征研究

2011年制定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规划,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严重性和行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的文献主要有:

张文新指出儿童行为问题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各种行为、[16]张文新对行为问题的界定主要是指违背社会准则,程度分为危害社会与非危害社会之别。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这些行为问题很难说就是因为留守即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导致的特殊问题,但确实是留守加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杜勇也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撒谎、抽烟、拉伙结派、欺负同学、骂人打架、花钱大手大脚,在家里顶撞临时监护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一部分还表现为行为两面性,在学校是乖学生,回到家就为所欲为、[17]胡昆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他们产生的行为问题是: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酗酒、、抢劫等、[18]赵红等人也指出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降低等、[19]王坤等人在调查中发现,相比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更多,如抽烟、打架、旷课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家庭亲子关系越差,儿童的问题行为就越多、[20]以往还有研究发现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21]目前的研究中较多针对留守儿童外显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情绪问题和内隐问题行为倾向研究较少、[2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将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23]胡宇芬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为说谎、逃课、沉迷于游戏等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组的检出率高达44%,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仅为17%、[24]

国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25]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26]

由这些研究可以得知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确存在并且有的还很严重,很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对此问题值得引起关注,我们应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这些研究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并不明晰,只是指出了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些具体表现,并没有按行为问题的性质、地点等进行分类,也就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二)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策研究

周全德、齐建英指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27]专家们认为应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从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保护儿童的法制环境、[28]曹建平在研究中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同伴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密切家校关系、开设心理课程、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优化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29]聂鹏、姚云等很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政府、学校齐抓共管、[30,31]王坤等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提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社会支持越多,留守儿童的违法、违纪行为越少、[32]陈曦等人的研究结果对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建议是尽力去减少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改善他们的学校及师资,对其家庭及居住社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从宏观角度尽力消除现存教育系统的种种户籍限制、[33]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是缺乏社会支持所致、[34,35]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6,7],还可以减少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36,37]

四、结论: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概念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留守儿童数量的计算方法不一,结果各异,这就难以形成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客观认识。

2、大多研究缺乏深刻地理论积淀,未能将留守儿童问题与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少有文章能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思考留守儿童问题。

(二)进一步研究意见:

1、厘清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概念,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的形成机制和行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2、力求通过社会学、心理学中的越轨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郝程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1):98-103。

[2] 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J]、2006、(4):639-675。

[3] Wendy Haight,James Black,Kathryn Sheridan、A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ora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0(32):1446-1457

[4] 一张、留守儿童、望新闻周刊:37、

[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调研报告、2004

[6]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 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8] 赵景欣、压力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因素与抑郁、行为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9]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71-72、

[10]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上)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8):16-26、

[11]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下)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1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 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4):27-31、

[14]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199):40。

[15] 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3-6、

[16]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7] 杜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新对策――以云南省水富县第五初级中学为例[J]教育探究,2010(1):41-44。

[18] 胡昆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94-996、

[19] 赵红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20] 王坤,郑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21] 陈希宁,袁萍,苏维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08-311。

[22] 赵丹娣、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及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23]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12、

[24] 胡宇芬、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爱[N]、湖南日报,2005-10-19、

[25] Wendy H,James B、Kathrvn S、A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eration[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riew,2010,(32):1446-1457、

[26] Dana JS,Michiel AZ、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Foster Care:Explo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8,(30):774-786、

[27]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28] 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37-42、

[29] 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5):37-39、

[30] 聂鹏,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建设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45-47、

[31]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43、

[32] 王坤,郑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33] 陈曦,钟华、压力、负面情绪与中国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5):22-33。

[34] Goodwin R,Costa P,Adonu J、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nsequences:Positive and deficiency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and self-esteem[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9):43

[35] Wight W G,Botticello A L,Aneshensel C S、Socioeconomic Context,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1):109-123。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广告设计的要素(精选8篇)
  • 下一篇:国内电力行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