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7 栏目:写作范文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1

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基础,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通过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绩效考核领导体系,在全市上下形成领导有力、协调顺畅、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绩效考核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基础。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市委、市政府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高度重视,考虑到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需多部门共同参与这一实际,于2011年10月率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财政、教育体育、卫生、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具体工作由市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承担。市编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作为创新事业单位监管方式的新抓手和切入点,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监管水平。二是科学合理界定职责。为确保考核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事考委先后出台《工作规则》和《考核实施办法》,从完善制度层面和细化操作角度,对事考委、事考办及主管部门职责进行梳理界定。明确事考委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事业单位考核工作、出台考核政策和办法、审定考核结果、确定考核等级等;事考办负责考核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包括拟定工作计划、审定年度目标任务、出台考核方案、组织考评、数据汇总、建档备案等工作;各成员单位结合职能范围,做好考核结果具体使用等落实工作;各主管部门在职责权限范围内负责拟定部门个性指标考核方案、自查自评及问题整改等工作。

二、以优化指标体系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在考核指标设计上,按照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不断优化考核内容和权重分值,既要考核“显绩”,又要分析“潜绩”,通过建立“跳起来摘桃子”、“跑起来抓落实”的考评机制,确保考出动力、考出活力。一是“精简整合”,统筹设定共性指标。共性指标由市事考办负责组织开展,实行统一性考核。指标设计上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精简整合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考核”和“日常机构编制管理考核”两项,突出日常考核,从“量化”、“细化”、“实化”上下功夫,建立了《登记管理日常监管台账》《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台账》。其中,《登记管理日常监管台账》涵盖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度报告公示、履行宗旨和开展业务、信息公开、材料提报以及群众投诉举报等六个方面20项内容;《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台账》重点考核实名制数据库维护、用编进人计划核准、进出编业务办理等三大方面12项内容。二是“量身定制”,精心设置个性指标。个性指标考核由各主管部门结合所属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和部门差异,紧贴主体业务开展、经济社会效益、管理运行状况三要素自主制定方案,经市事考办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在具体考核指标设置上突出“量身设计”,做到一个主管部门一份考核方案、一个事业单位一张考核单子,突显目标定位准确化、任务额度差异化。如卫生类重点考核疾病控制、就诊流程制定与执行、合理用药等;教育类重点评议教学方针落实情况、师德规范、文明执教、安全教育等;农林类重点体现农、林、水、畜牧新技术以及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做法的推广应用等内容;执法类重点考核执法规范、执法效果、责权公开等内容。此外,在全市考核意见中明确个性指标考核分Ⅰ、Ⅱ、Ⅲ档及各个档次的分值差,在个性指标方案审核上通过引导考核指标数据化、精细化、准确化,确保考核工作真正“考实、考准、考优”。三是“问效于民”,科学制定社会评价指标。市事考办负责拟定社会评价总体方案,由主管部门设计评价问卷,每半年、年底,联合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社会评价考核工作。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凸显民本理念,从履职效能、廉洁自律、工作效率、工作实效、服务态度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设计评价问卷,依托“万人评机关”、满意度社会调查等工作,采取现场问卷、电话调查、集中走访等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开展社会评价工作,全面掌握服务对象对事业单位职责履行和服务成效的评价,并通过严抓问题整改,促使事业单位将社会评价的外在压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内生动力,积极推进单位职能转变,提高履职效能。

三、以细化过程考核为保障,建立推动落实的问效机制

始终把加强过程监管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注重落细落小、密切联系实际,以“三结合”构建多元化追责问效机制,切实提升工作层次品质。

坚持日常监管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一方面,日常监管注重真实性,确保底子清。市事考委密切关注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对共性指标考核,市事考办明确内部分工,指定专门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建立日常考核管理制度,依托“两本台账”,对事业单位实行动态化监管,实时记录考核指标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做到工作情况全面掌握。另一方面,随机抽查突出针对性,确保效果好。坚持合法、适当、可操作原则,建立细化可操作的抽查运行机制,针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履职情况等进行随机抽查,确保抽查工作任务明晰、措施有力、程序规范、监督到位,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坚持定期核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一方面,以“痕迹化”促核查工作“规范化”。坚持痕迹化管理、常态化监督,按照“月小结、季大结、半年一回顾”的方式对日常监管台账和抽查情况定期进行情况梳理、核对、总结。同时,在核查过程中坚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记录,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实现督查工作全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的“痕迹管理”,提升核查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以“精细化”促督查工作“高效化”。坚持“面上全覆盖,点上求深度”,在做好常规督查基础上,围绕事业单位履职情况、问题整改等方面实行专项督查,逐项工作细化督查标准,逐一单位建立督查台账,重点核实提报到省监管系统平台的数据是否真实、事项变更后是否按照法定时限办理变更业务、是否存在超出业务范围开展工作等情况,以督查深度提升工作效度。

坚持实时反馈与整改规范相结合。秉承“不等不靠、立行立改”的工作理念,对考核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抓早抓小,及时提醒,及时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考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评价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被考核单位及主管部门,同步听取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共同剖析问题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具体整改过程中,严格做到“四个具体、三不放过”,即明确整改方案必须“有具体整改目标、有具体整改事项、有具体整改时限、有具体整改措施”,在整改结果审核把关上做到“问题根源不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整改结果不达标不放过”,以问题的有效整改提升工作的监管实效。

四、以强化结果运用为抓手,建立考用结合、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2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

为了推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工作,国家于2000年对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以委托执法向授权执法监督转变,使监督机构的法人地位得到确立,独立承担监督责任的监督机构基本形成,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从监督的资质、监督的市场要素、监督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条件都尚未成熟,以区域性垄断为主的监督机构的监督业务授权仍然是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主体,也就是说,每个区域基本上只有一家监督机构,事实上形成了监督业务的市场垄断。由于政府监督的特殊性,以市场准人的严格把关界线形成的监督市场,即使在实行资质等级划分,按资质接受政府授权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不完全的竟争市场。以区域划分授权范围为主,根据监督机构资质不同,实行区域划分和项目授权委托相结合的业务授权体制,将是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市场的形成和运作,必然要求有从事市场管理的机构,统管监督市场,规范监督授权的行为,以推动政府监督社会化,全面提高政府监督的效率。这样就自然形成了监督与管理分开,成立省、市、自治区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总站,代表政府以行业管理为主要工作,把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市场要素调配、统一管理、整体推进作为主要职责,对监督机构的监督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提高政府监督机构和人员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对于监督机构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对其工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通过考核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监督机构和人员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监督市场良性健康发展,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减少和杜绝监督业务授权委托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和不良现象,从根本上确保建设工程的使用安全和环境质受。

一、对建设工程质f监督机构绩效考核评价的意义

(一)监督市场管理的需要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市场化,是以市场准人制为基础的不完全竟争条件下的市场化,监督业务的委托具有相对区域垄断的特征,也就是监督机构的监督业务是以所在区域建设工程质量的执法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体现了监督业务授权委托以区域划分为主,区域划分与项目授权委托相结合的监督市场机制。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仅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完全激发监督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相对垄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监督效益的提高,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市场要素—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管理,纯洁监督市场环境。加强监督市场的管理仅仅把好准入关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对市场要素的活动与行为管理,把对监督机构监督过程和监督业绩的管理与其年鉴和清退制度结合起来,与资质的晋升和降级结合起来。要有效地落实这些制度,就离不开对监督机构业绩的考核与评价,基于考核评价基础的科学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监督市场的前提。

(二)有效激励的基础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业务的局部垄断性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决定必须加强对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约束。有效管理仅靠惩罚是不能调动监督机构从严执法的主动性的,需要设计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因为政府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与监督机构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授权委托关系,具有明显的委托特征,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存在,要求委托人通过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人—监督机构从严执法的能动性,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自愿代表政府从严执法监督。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准确把握激励约束的尺度,对监督机构的监督行为、监督结果的考核评价是基础,评价的结果是鉴别激励与约束的尺度和准绳,只有建立在科学考核评价基础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使其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

(三)政府把握建设工程质黄监赞整体水平的需要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建设工程质量总体监督的水平和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通过全面、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把所有监督机构、全部监督行为和活动结果纳人考核评价的范围,就能准确地掌握监督市场情况和质量水平,有利于促进监督市场管理。

(四)有效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调节和配里监份资源的需要

通过对所有监督机构监督业绩的定期考核评价,及时掌握各个监督机构监督行为和活动结果的全面情况,发现监督区域分配和项目授权委托中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监督机构的区域范围,改善项目市场之争授权委托的规则,就能更有效地发挥市场竞争的力量,优化监督资源配置,把大的区域和重要的项目授权委托给优秀的监督机构,充分发挥监督优秀资源的高效益,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建设工程质盆政府监督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总站对监督机构的绩效评价可以基于不同的目的,这里主要基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的考核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各个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整体状况,可以对监督机构工作绩效做出综合判断,比较出各个监督机构绩效的优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政策,鼓励政府监督优良资产的监督活动,限制政府监督劣质资产的监督行为,创造监督机构之间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督市场竟争环境。

(一)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替机构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绩效评价可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监督行为、监督工作业绩、监督人员、监督团队、监督装备和外部监督。

1、监督行为

政府监督机构监督行为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督机构的制度建设、监督计划与监督方案、监督程序的规范化、监督机构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人员的现场到位率、监督过程中的执法行为,监督登记和竣工备案的管理。

2、监督工作业绩

监督工作业绩包括完成监督工作量(总面积和单位工程数两个指标同时考虑),监督过程中的惩罚处理数量和结果,监督工程项目的一次备案登记率、竣工工程的优良率(一是基于全国普查抽查的优良率,一是基于竣工备案评价的优良率)。

3、监督人员

监督人员考评是就监督机构整体人员构成的综合考核,主要包括人员组成结构(包括年龄、知识两个方面)、监督工作能力(主要是技术水平和执法水平)气工作表现、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定期培训和自学)、处理工程监督问题的能力和监督信息处理能力。

4、监督团队

监督团队是以监督机构内部整体合作与协作、领导水平等侧面反映监督机构的工作绩效的,主要包括监督机构的共同价值观、监督各层次人员的职责和角色,各个层次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监督机构领导的水平和决策能力。

5、监普装备

监督装备是监督工作效率的物质基础,也是绩效综合考评必不可少的条件,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用于监督的检测仪器设备;二是监督机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6、外部监督

监督机构从事监督业务所在地外部监督环境对于监督机构监督行为的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外部监督的程度反映监督业绩的社会认可程度,因此,对监督机构的监督绩效评价应该把外部监督的因素考虑进去。外部监督可从五个方面着手:用户评价、公共媒介评价、社会监督、社会检测、社会担保。

(二)建设工程质全政府监替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对绩效评价内容的分析,构成监督机构绩效评价的三层次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3

摘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单位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位的日常经济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如何推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足;提高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以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是对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个考核和评价。

一、实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措施

(一)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当前,街道办事处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有个别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对其疏忽,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单位的基层员工对此并不了解;还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却“疏于职守”,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基于此,我们应该制定一套具体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这套方案要明确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采用小组制的监督管理方法,成立一个以街道办主任为组长的街道办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小组,然后由组长带领着各组员从事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实现以领导小组来统领全局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机制。(三)广泛动员,明确分工

小组成立之后,就要对组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了,单位内部可以召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启动会,与此同时,要求单位的各科室要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开展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只有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有内容可查,有依可循。内控制度,包括收入支出控制、各种物资的消耗和琐碎的支出等等,单位各科室要以此为参考,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其内控制度。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单位要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单位负责人要对单位的总体预算负责,其他各科室的负责人也要为其负责的科室预算负责,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建立审查监督机制。对于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科室经济分配、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等等工作展开经常性的检查,进行审计监督,通过这样的例行检查,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的防止问题的扩散,提出改善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二)加强财务部门职能建设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不能让这项工作变成了“表面工作”,流于形式,疏于执行,为了防止这种状况,我们要成立一个专项考核组,重点针对单位内部进行监督审查。要将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财务部门,进行统一核算,统一审查。财务部门认真进行财务核算。

(三)加强财务监管,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1、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管理组织成立后,就要充分发挥该组织的作用,预算管理组织要负责对预算管理的指导、审核、平衡和确定预算草案,每年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年度预算。

2、加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定期公布经济评价指标。对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要进行按月汇总,按季分析,并且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公布评价结果。

3、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报告严重滞后,我们要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完善财务信息平台机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网络直报,让整个单位的会计信息得以及时、准确、系统的进行通报。单位要按月收集汇总这些会计信息数据,然后进行整合,提供给单位领导,予以参考,为其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依据。

三、财务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通畅

目前,众多行政单位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都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运行机制不通畅,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要求简单粗略,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监管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功能作用。

(二)财务监督管理不足

部分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内控的不完善为单位的财政监督管理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导致单位财政监督管理工作有很多漏洞。此外,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财务监督管理不足,严重影响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三)绩效管理理念不强

对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资金的使用效益性和效率性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没有将“要我评价”的被动绩效管理为“我要评价”的主动绩效管理,成为推动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瓶颈”。

四、推进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建设

针对当前街道办内部存在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要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和准确性。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来积极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加强内部监督,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要加快内部监督,完善机构建设。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内部监督体系是由不同的部门机构所负责的,各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畴,单位内部还要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机制,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以此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开展创建“节约型单位”活动,推行全成本核算

应该努力创建节约型单位,倡导单位内部各员工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运用中推行全成本核算,积极开展节约型单位建设活动,同时在单位内部必须推行全成本核算,加强财务控制。

(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做到“专职专用”

作为政府的基层单位,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面,必须要聘请一些专业的、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专业人才,单位要定期的引进相关专业人员,在聘请人员时,要注重对应聘人员职业技能的考核,根据单位岗位所需,和管理的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做到专职专用”。对单位原有的财务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要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静、绩效利刃———北京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特别报道[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1)、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4

1、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规范权力事项为前提,以权力全程网上运行为重点,以监察监控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拓展运行内涵,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切实使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成为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2、工作目标。在巩固“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使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实现“三个融合”,即:与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融合,与部门核心业务融合,与行政绩效管理融合,真正做到权力取得有据、配置科学、运行公开、行使依法、监督到位。市级机关各部门考核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年,要着重推进市级机关“三个融合”,提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质量,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权力清理更加全面、网上办事更加便捷、监察标准更加严格、法制监督更加规范。各有关部门深化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级机关各部门考核优良率达到60%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完善功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健全“一库四平台”(即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政府法制监督平台)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完善相关信息报送与下发功能,提高网上政务大厅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充分依托政府网站,积极开展网上申请、办理、反馈、咨询、投诉等服务。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与部门后台业务处理之间的协同机制,加快实现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与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的有机融合。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进计算机、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等各类终端的综合应用。

2、拓展内涵。将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作为部门开展核心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扩展完善已建与在建业务系统,合理规划新建业务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与部门核心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有序推进政府采购、药品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与矿业权交易、产权交易等领域信息系统建设,选择较为成熟的领域作为拓展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内涵的重点。年,市里将组织对部分领域进行试点,总结实践经验,适时全面推广。

3、提升水平。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权力,统一行政权力事项名称和编码、行政执法规范和行政处罚标准,完善政府法制监督平台。推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监管及部门内部联动监管,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的衔接,建立案件网上移送的渠道和机制,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共享。推动跨部门办事服务事项联合审批,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推行统一接件、一表填报、同步审批、限时办结,降低报审成本、提高审批效能。积极推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与行政绩效管理的有机融合,将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数据作为行政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提高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准确性,同时充分发挥行政绩效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强化监督。充分利用政府法制监督平台,开展网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行为监督、执法案卷评查等工作,对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及时发起督办。完善电子监察标准,细化监察规则,提高行政监察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按照层级监察的思路,创新监察监控手段,加大监察监控力度,确保所有行政权力全程在网运行。对权力不上网运行或网下办理、网上登记等现象监察不到位、纠错不及时、督办不得力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

2、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转变施政理念和管理服务方式,更加重视支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要加强对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识、业务水平和信息化技能。要加强对各级电子政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增强其专业保障服务能力。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5

论文关键词 管理理念 管理平台 管理机制 管理方式

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是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的要求,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2003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下发后,各地检察机关在规范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对传统案件管理模式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案件管理模式,其中开展案件集中管理就是对案件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本文从案件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平台的设立、管理机制的建构、管理方法的转变等方面简单地论述案件集中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实现案件管理理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的宏观管理,部门负责人或主诉检察官的具体管理,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管理来实现。这种管理形式虽然对保证案件质量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案件多头管理,监督效果不明显,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制约,管理标准不统一,监督范围不全面,以及案件信息流转不畅、解决问题不及时等突出问题。因此,随着检察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工作水平向高层次提升,这种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管理理念要求。实现案件管理由分散到集中、由粗陋到精细、由传统到科学的转变,探索建立集中、统一、协调、系统的案件监督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关系检察工作科学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接受现代管理理念,不断转变思路,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检察工作中的作用,牢固“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精细化管理是案件质量的支撑点”的思想,不断“夯实制度基础、完善体系建设、规范办案流程、强化内外监控、引导素质养成”,构建起科学、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案件质量管理机制,把案件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新型案件管理平台的设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强调:要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重点强化对执法权、司法权的监督制约,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建立集立案、办案、审批、查询、监督于一体的执法办案管理监督系统,真正把信息化与公开化、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执法管理监督全程化、实时化、公开化,对内增强执法管理的刚性制约,对外增强执法监督的实效。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也曾多次强调“要健全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科学统一的执法办案流程管理制度,加强案件管理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形成案件集中管理机制,提高案件管理科学化水平”。检察案件管理要科学、高效发展就必须符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检察业务科学发展的要求,设计出使用方便、功能实用、高效便捷的管理系统软件,构建统一规范的检察案件管理信息平台。

该案件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做到及时全面掌握业务工作中的所有办案信息,实现对检察机关所有案件的管理、预警、监控、分析、考评等功能,同时还要满足诉讼经济的需要,因此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对案件的集中统一管理。案管机构应该能够通过管理软件这个平台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本院、本地区检察机关所有案件情况,开展对所有案件的全程监管,加大上级院对下级院的领导和案管业务指导。二是对所有案件的预警和监控。通过对案件的办理过程实行监管,实现对办案的实体监督和程序的预警。实体监督是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或不规范的办案行为,及时指出、提出具体的纠正意见并监督执行。程序预警主要是对办案时限实行预警,在办案期限即将届满前对承办人进行提醒、预警,督促及时办案,防止超期羁押和超期办案。在办案时限内未及时办理的,予以催办或督办。三是对检察业务宏观分析。通过对案件数据、信息的统计,提供各种统计分析报表,如类案分析、纵横比较等,从中发现办案普遍规律,找出倾向问题,掌握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是对检察业务进行考评。案管机构依据案件管理平台的便捷条件,统一负责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工作,对本院及下级检察院执法办案质量和业务开展状况进行考核评价,有效运用考评结果,开展检察业务工作指导。

三、科学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

为保证案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工作有章可循,应当建立以案件质量标准为导向、以办案流程控制为平台、以执法质量考评为载体、以内外部监督和责任追究为保障的新型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因此要制定出《检察机关办案工作流程》,《检察机关案件质量标准》,《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办法》,《检察机关错案、严重瑕疵案件责任追究办法》,《检察机关业务工作考评办法》等配套文件,形成一整套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规范办案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各类案件质量标准,从明确执法要求、统一执法标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角度,共同构成完整的办案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案件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这个体系以规范执法程序为前提,以提升案件质量为核心,以案件运行分析评价为基础,以检察业务考核激励为导向,通过构建案件管理监督机制、案件审查督查机制、案件分析评价机制、检察业务考评机制等四大机制,加大对执法办案活动的横向监督制约,强化对检察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指挥,实现“源头控制执法活动、全程管理办案程序、动态监督办案质量、案后评查办案效果、综合考评业务绩效”的工作目标。

第一,构建案件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办案过程的全程管理。通过统一审查受理和分配各类案件,审查开具、备案管理法律文书、对涉案款物工作的监督等手段,实现对案件的入口与出口监管,同步监督办案环节和诉讼程序,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违规违法行为,促进执法办案活动依法规范进行。

第二,构建案件审查督查机制,加强对重点案件质量的审查监督。通过对提出异议的不批捕、不起诉、撤回起诉等案件,检察长批示交办、督办案件进行审查、督查、评查,促进提高执法水平和案件质量。

第三,构建案件分析评价机制,加强对检察业务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案件管理部门运用检察业务运行情况定期统计分析,执法办案活动专项检查等手段,客观评价办案质量、效率和执法规范化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服务检察长统筹指挥各项检察业务活动。

第四,构建检察业务考评机制,加强对检察业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案件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工作,对本院及下级检察院执法办案质量和业务开展状况进行考核评价,有效运用考评结果,开展检察业务工作指导。

构建并确保案件监督管理、案件审查督查、案件运行分析评价、检察业务考评等四大机制的有效顺畅运行,是实现案件集中管理工作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四大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以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统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为目标,共同形成案件集中管理有效运行体系。

四、实现对案件的精细化管理

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平台的设立、管理机制的构建,最终目的是实现对检察机关案件的集中统一管理、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有效提高案件质量,维护群众权益,实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近几年各地案管工作的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实现了对案件的全程动态监督

案件管理软件依托网上办案系统,从案件受理开始,对反贪、反渎、侦监、公诉、民行、控申、监所、技术等部门办理的所有案件,从受理、立案、审查、结案等各个办案环节,到网上办案系统的案件来源、案情、各类法律文书、犯罪嫌疑人(民事申诉人)基本情况、证据情况、证据分析情况、审查结论、处理结果等内容开展全方位的动态监督,并随时了解各案的办案情况和进展情况,对案件进行横向监督,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部门负责人通过系统对案件进行审批和纵向监督,初步建立起新型的立体监督体系。

(二)实现了对案件的流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网上办案流程固化了每一个办案环节,未完成上一步动作便无法进入下一步操作,当案件即将到期时,系统会出现黄灯警示,当案件已经超期或者办案人员没有及时在网上进行结案操作时,系统都会出现红灯警示,有效规范了办案行为,确保了案件质量。案件管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松散变为集中,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加强了对执法办案的同步监督,切实增强了办案人员的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推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了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三)实现了对干警的绩效考核

通过绩效考核软件的应用,实现了案件办理、队伍管理信息集中共享,实现了对干警绩效的量化考核。绩效考核系统自动提取干警网上办案数据,作为干警绩效考核基本参数,与年度考核挂钩,使干警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建立了“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

(四)提高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效率

检察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提高了检察机关管理的科技化水平,也提高了办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检察机关的数字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办案工作电子档案的建立,不仅方便了案件查询,也实现了检察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6

一、坚持部门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创新考核评价的二元主体

创新考核评价的实施主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民主评议的作用,实现多元化考核是转变部门作风,提升部门形象的重要因素。一是加强内部督查,促进工作落实。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办公室、监察室、人事政工科负责人任组员的工作督查小组,负责督促全员绩效考评体系的落实。特别是对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着装、考勤、学习等日常规范性工作和其他临时性、突击性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记入日常督查日志,定期进行通报,促进了全员依法履职、廉洁履职、高效履职。二是开展逆向监督,提升行风水平。市局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管理服务对象作为逆向监察员,通过每季度一次发放征求意见函、每半年召开一次恳谈会、公开设立“局长信箱”等形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避免监督督察“灯下黑”,促进行风建设上水平。去年以来,通过加强督察,共发现和纠正问题*起,对*名工商所违规违纪人员进行了处理。三是强化述职述廉,畅通监督渠道。创新述职述廉方式,坚持由市局以随机抽取、书面邀请等方式确定邀请工商所辖区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社会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参加述职述廉活动和社会评议,并现场进行提问质询和民主测评,确保评议结果的真实性。将述职述廉和社会评议结果作为工商所目标管理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

二、坚持定期考核与全程考核相结合,创新考核评价的过程管理

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加强对干部职工全程监督检查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工作成效的关键。在定期考核方面,首先确立考核标准尺度,实行单项百分制考核。每年年初,各科室对本项业务总体工作进行梳理,制定《工商所*项业务工作意见及工作目标考评办法》,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考核的标准、尺度。各工商所再以此为依据,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使任务到人、责任到岗。其次科学考评检查。市局采取“上考下”、“下评上”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考评办法,每半年一次组成一个大考核组对基层所业务工作完成情况和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基层所工作的亮点、完成的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考核、点评和反馈。同时,采取面对面评议、背对背测评的方式,组织基层所评议局机关科(室)、直属局,一般工作人员评议领导干部,考核结果纳入半年和年终考核。在全程考核方面,由各业务科室加强对基层所*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日常掌握和积累汇总,并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活动,对工作完成情况及时通过内网进行记录公示,随时掌握工作进程,及时纳入工作考核。如,对公平交易工作,该局制订了办案目标定期调度、从立案到查结*日上报、罚款单复印件*日内备案等一系列“小立法”,由公平交易局随时掌握基层所的办案数量、案件质量和入库罚没款数额等情况,量化考核标准,按月统计汇总,积累得出全年成绩。使大量工作放在了平时,实现了对工作过程、行为的考核,做到了日常有监督,定期有检查,年终有考核,确保了各项任务能够按照部署要求及时完成。

三、坚持常规工作与重点任务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的动态体系

根据“两费”停收后工作转型的新形势,该局调整了绩效考核指标,取消了有关收费指标的考核,加大了对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到位率、市场巡查流程完整率、经济户口动态正确率、行政许可质量及办结率、市场主体年检验照和亮照率、市场主体食品安全制度建立落实率、消费者申诉举报调处率、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合法率、学习考试合格率、违纪行为发生率等十项基础性常规工作的考核权重,确保了任务目标落实到位。同时,按照新“三定”的“五大职能”,结合转型期工作重点,该局重新核定了目标任务,突出了服务发展、监管巡查、执法办案、教育培训、规范化建设、高危行业整治等重点工作的考核,将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对应落实到每个岗位和具体工作人员,使新考核目标更加注重目标的具体性、任务的清晰性和责任的指向性,防止了出工不出力等行为的发生。如在服务发展方面,该局加入了对工商所实行百千联系户效果的考核,调动了干部主动上门联系服务的积极性;对市场管理方面,实行了亮照经营达标率、分行划市达标率等十项达标率考核后,两费停收后,集贸市场做到了管理有序,文明经营;在巡查监管方面,加入了网格化监管考核指标,强化了监管责任,解决了基层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在教育培训方面,加入了“一日一题、一月一法、一季一考一奖惩”法制学习、考试成绩和开展注册员、审核员、巡查员等岗位资格达标,服务能手、办案能手、维权能手等评选的考核指标,提高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履职能力;在基层规范化方面,及时制定了《工商所监管服务规范》,将工商所日常行为、服务行为、执法行为等都进行了规范化界定,共修订完善了*项*条规章制度,规范了*项服务工作流程,落实了*项执法程序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做有规范,抓有依据。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的市场动态和工作需要,该局还适时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每次检查,都根据目标管理考核规定要求,对市场管理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打分,考核结果纳入半年和年终考核,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7

论文关键词 执法档案 功能设定 执法监督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对检察干警的执法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从源头上规范执法行为、促进队伍管理和执法监督机制的创新,构建执法监督长效机制,已成为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检察机关应以高检院“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活动为主线,大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质量,以加强对办案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为目标,以健全执法规范为基础,积极探索推进干警执法档案建设,努力从源头上规范执法行为、构建执法监督长效机制,确保司法的公正性、严肃性与廉洁性。本文主要以我院干警执法档案建设几年来的实践为基础,就如何建立好检察干警执法档案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一、检察人员执法档案的概念

检察干警执法档案是检察干警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上级决定、命令等情况的客观记载,是对检察干警所办案件的质量、效率、社会反映等主要指标以及在司法活动过程中有无违反办案纪律等主要情况进行审查考评后的结果记载。它全面、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了检察干警的执法行为,并对执法的每个环节、整个流程以及执法行为的优劣进行考核评估、动态管理,形成了系统、科学规范、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首先,主体方面,对象应是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干警,即具有执法职责岗位工作的干警的具体执法行为,主要涉及检察机关反贪、侦查监督、公诉、渎检、民行、监所、控申等业务部门检察干警的执法过程、执法质量、执法效率、执法效果等方面。其次,执法档案的构架是全程、全方位的写实记载,体现执法的每个环节、整个流程。再次,执法档案的建立有专门的案件质量控制机构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以实现执法档案的功能和意义。

二、检察干警执法档案的功能设定

(一)规范功能

检察机关在建立执法档案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执法部门和干警的个人职责,从受理案件、登记、分流、办理等环节入手,细化办案操作规程,制定反贪、侦查监督、公诉、渎检、民行、监所、控申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建立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案件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各诉讼环节在时限、质量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对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及办案人员、办案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使每个执法环节和程序有章可循。

(二)引导和反馈功能

如果说规范功能是一种静态意义上的功能,那么引导和反馈功能是执法档案的一种动态功能。建立好检察执法档案,是对检察干警办案态度、办案效果、办案质量进行全面考核的真实记录,检察机关通过对执法档案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区分责任,对执法办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总结和推广,使执法档案成为引导推动干警规范执法的“动力源”,促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反馈功能事实上是引导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通过反馈的手段达到执法队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实现引导与评价的目的。

(三)评价和激励功能

建立执法档案,就是要对执法主体的整个办案过程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其在办案之初主要体现其静态的预设性规范功能,在执法过程中体现其引导和反馈功能,而在案件办理结束后则重点体现为评价和激励功能(激励功能其实是评价功能的正面反映)。执法档案的记载信息,集中体现执法部门和执法干警的办案数量、工作业绩,并作为执法部门的评先、执法干警晋职晋级、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调动执法干警的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大办案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三、建立检察干警执法档案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全面推进干警执法档案建设,发挥档案的规范、引导、反馈、评价和激励作用,对于规范干警执法行为,加强案件流程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案件质量,督促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更好地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执法档案是检察干警执法监督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执法档案对每一名执法者所办案件的质量、效率等主要指标进行审查考评后的结果进行详细记载,使得执法者的执法过程在执法档案中一目了然,有助于对执法干警进行有效监督,完善了检察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预防和惩治自身腐败的制约机制。

2、建立执法档案,是提高案件质量的需要。执法档案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以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来确定办案质量高低的单一性标准,使得办案质量在实体和程序上有了双重保障,是一种规范、科学、合理的办案考核评价机制。

3、建立执法档案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执法档案,全面地记录执法部门和执法干警严格执法、依法办案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促进执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从思想上警醒自己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从而推进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四、当前检察人员执法档案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2010年作出关于建立执法档案的部署后,经过实践,检察执法档案“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特点得到了充分论证,同时也反映出了检察执法档案管理机制本身还存在的问题。

1、标准不统一,管理部门分散。如何建立检察干警执法档案,怎样建档、管理、有效利用等没有统一标准。同时收集和管理执法档案的机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纪检监察部门、研究室、政治部在收集各类档案,分别管理;有的是纪检监察部门、研究室收集,还有的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收集管理。

2、建档工作量大,评查也易流于形式。检察执法档案管理的要求是一人一档、一案一档、一档一评,但事实上,从现有的技术层面上对全部执法人员的建档已是一项牵扯大量人力的浩大工程。由于案多人少,评查制度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客观上会造成评查工作不细致、不严格。

3、反馈滞后,监督的实时性受到限制。建立执法档案的一个显著功能是实时监督。但是实际办案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案情的监督反馈机制滞后,案件前、中期监督成效往往在事后才能得到反馈,不能即时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致使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的瑕疵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纠正。

4、机制欠缺,执法档案管理与绩效考核等机制尚待磨合。执法档案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于为执法绩效综合考评体系提供详实依据,但在具体考核中对执法档案的可参考程度没有明确的取舍范围,没有统一的考核达标标准,使得执法档案在干警执法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大打折扣,造成了执法档案与单位及干警个人的评先创优、提拔任用工作联系不紧密、可操作性不强。

5、收集和评估不及时。档案建设中的动态性、同步性的执法情况,除了干警个人或者当事人之外,获取的渠道不多,同时对执法活动情况没有进行及时评估,只是停留在执法活动有关情况的收集记录阶段,很难达到一人一评、一事一评,使执法档案的各项功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制约了执法档案的可利用率。

五、对检察人员执法档案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制度建设,明确执法档案的机制架构

检察执法控制体系,应当是任何人进入执法进程之中,就不再以个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是在规范的框架下行使检察权,这也是执法档案规范功能的体现。在建档之前,首先要明确执法依据,即制定案件质量标准,其内容涵盖执行实体法的质量标准、执行程序法的质量标准、办案效率标准、法律文书制作标准、办案效果标准。其次要明确执法流程,即制定办案工作规则,每个执法环节的操作规则。再次要明确执法职责,即制定各执法岗位职责规范、履职纪律。最后要明确执法效果,即制定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在对照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对执法人员所办案件进行质量评估,对办案活动进行考核引导,以进一步激励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检察人员公正、严明、廉洁、高效地履行职责。

(二)统一建档标准,规范执法档案的准入标准

从建档须知、档案目录、基本资料、处理结果、适用法律、当事人意见反馈等基本环节入手,统一建立干警执法档案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及要求,促使执法档案逐步转向规范化、有序化轨道。具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建立以人——执法主体为中心的档案,主要记录干警基本情况、执法资格认定情况、执法业务培训情况、述职述廉情况、执法情况总结及考核情况、奖惩情况等。二是建立以案件——执法客体为中心的档案,主要纪录执法主体对案件事实、犯罪性质的认定情况,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及时性、规范性情况,执法过程中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督导、督办案件的办理,专项治理工作,预防犯罪情况,案件质量考评情况等。

(三)加强组织管理,完善执法档案的绩效考核体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执法档案的组织管理也不例外。管理好干警执法档案,最大限度发挥其规范、引导、反馈、激励效能,是建立好执法档案的保障。

一是实现与绩效考核的对接。要将执法档案作为考核干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执法档案反映所办案件的质量等列为重点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检察干警执法绩效考核体系。我们主张现阶段宜由案件督查和质量控制部门——研究室作为主要职能部门,政治部、监察室配合共同管理好干警执法档案,实现执法档案与人事档案、廉政档案的对接,完善执法干警绩效考核体系。

二是实现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或评先创优的对接。要将执法档案作为检察干警责任查究或评先创优的主要依据,对错案责任的追究应当根据《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追究办案人的责任;对执法人员在执法中违规违纪的,应当依据纪检监察有关规定处理;对案件质量不高的,应当采取通报、撤销主诉、主办资格等措施予以处理。执法档案的评查结果还要作为执法人员评优、立功、晋职、晋级、晋衔的重要依据,坚持用执法档案说话、以档案记载服人,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干警的执法责任意识。

三是实现与提拔任用的对接。要把执法档案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通过对执法档案的深入分析,对提拔对象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执法水平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选拔出组织信任、干警信赖、群众支持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断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绩效考核监督方案篇8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预算管理是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制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由部门预算、构架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环节构成,因此,要提高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就必须依托于预算管理体系中每一个环节要素。行政事业的财务预算是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深化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和管理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科、教、文、卫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基础性部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够避免私吞挪用、损失浪费等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发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

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是财务预算管理有序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必要途径。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使用出现随意性、不规范性等现象,财务预算方案实施得不到全面保障,财务预算管理控制存在很大的漏洞,究其原因除了行政事业单位过于看重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的本质原因之外,还有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监管机构,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预算监管组织体系。比如说,现阶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模式仍是采用上级对下级部门的抽查方式,支出预算分配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型的水平,造成了财务预算管理控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需要下级各部门的自觉配合完成,容易导致预算监督执行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高

(二)预算考核、绩效评估缺乏科学性

预算考核、预算评估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和考核和评估机制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预算考核和评估即是要求各部分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全面分析和考核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并基于此对预算管理做出合理评价和总结,进而为下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活动提供参考或者改进意见。然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方法、评估体系亟需进一步改善。比如说,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广,项目收支具有数量大、种类多等特点,而预算考核往往依靠了财务部门,导致了预算考核进展举步不前,考核过程过于流程化、粗超化。又比如说预算管理绩效评估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考核中没有切实结合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购置的科学性、资产配置和处置的合理性等等要素。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策略

(一)加强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知,片面的认为预算管理是一项形象工程,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从而导致了各部门预算管理积极性不高,不能够及时传递相关预算管理的政策和任务。预算编制方案没有按时上报,造成预算方案的准确性不高、缺乏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因此,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首当其冲的加强事业单位各部门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是本单位财务工作的一部分,对日常业务活动具有有效的控制和约束作用,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加快单位部门的办事效率。因此,可以加强对单位领导者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定期有请高校相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教授进行讲授,加大财务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等等。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预算编制是财务预算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影响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其能否顺利完成。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准确性。笔者认为,可以认真做好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和调查工作。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必须仔细研读《预算法》及其相关文件,清楚了解到我国预算政策的要求和标准,确保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其次,全面的调查工作是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前提,预算编制人员应当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对财务预算相关事项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调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每项收支、每笔交易的真实性、可行性,具体落实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设备仪器购买、办公用品采购等日常活动上。另外,财务预算编制要根据于效率优先的原则,预算编制人员要拿捏好资金的轻重缓急、合理搭配,进而使预算方案具有长远性、前瞻性。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监督执行

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的监督机制,加强预算管理活动的监督执行力度,确保财务预算管理执行的系统性、联系性。这就要求实施“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战略。收支两条线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各机构每年所实现的收入及其所需的经费花销都必须通过国家财政专户,实行专门的管理和分配,各单位部门不得单独设有过渡户及其它暂时性账户。另外,加大对各部门预算监督力度,强化预算方案的约数力。单位设有专业的预算执行监督小组,对各部门预算实施活动进行检查。如各部门办公中剩余的财政资金是否及时的上报国库,所施工的项目是否经过上级的批准,而已获得批准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从严从紧依据于预算编制方案,是否存在挪用贪污等不良现象。另外,加强预算监督执行,还有做好预算执行与预算决算的对比工作,进而优化预算方案,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

(四)加强对预算考核和事后绩效评估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精选8篇)
  • 下一篇:黄河小浪底导游词优秀(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