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7 栏目:写作范文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认识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校外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2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

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

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3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内涵建设,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品质为核心,要实施“科研先导,项目引领”下的“实践课堂”策略,以“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为课堂教学中心,体现“教、学、做”合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望“十二·五”,职业教育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当前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内涵建设,要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品质为核心。

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衡量,看学生是否能适应、掌握技术,能否提高综合能力。其次从企业角度来衡量,看职业教育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毕业生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第三从社会角度来衡量,看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为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在专业教育中探索和实践“科研先导,项目引领,打造实践课堂策略,并逐步推行,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打造实践课堂的必要性

实践课堂的中心是“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体现“教、学、做”合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打造实践课堂是当前课改的基本要求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已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构架。“三以一化”已经成为江苏省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指导,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实践课堂”是有效的课改措施。

(二)打造实践课堂是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动力

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程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在工作任务描述、工作结构转换为课程结构、项目(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服务等)设计、知识负载理论与实践整合上下功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因此,在教学一线上探索实践课堂,能较好的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打造实践课堂是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高分低能”曾经是大学生的“专利”,现在在职业学校这种现象也有所蔓延。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在走普通教育的老路,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有人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是“要知识没知识,要技能没技能”。专业建设必须与市场接轨,人才培养层次规格必须使用人单位满意,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要打造“项目引领下的实践课堂”。

(四)打造实践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心声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已经使“教与学”走上了两难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实际上,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成绩一般为中下等,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很强,他们不喜欢纯理论的、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学习方式。相反,他们喜欢实践性强、能发挥他们特点的、边学边做的开放的学习环境。面对基础知识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课堂教育并不需要很高深的专业理论,他们更反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去尝试和探索实践性课堂。

二、打造实践课堂的要求

打造“实践课堂”要从师资、设备、制度和有效模式人手,构建“打造实践课堂”的教学氛围。

(一)要建立一支满足“实践课堂”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不断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专业教师产教结合、走进企业,建立以校本研究和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的转变。专业教师要在下企业锻炼期间,从企业挖掘项目,并运用到课堂,争取做到实践课堂与车间合一。

(二)要建设符合“实践课堂”要求的先进的硬件设施

教学设施是实施“实践课堂”的保证,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要舍得投入,尤其是近几年,为了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投入的力度要更大。同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实习基地、仪器、设备在实践课堂中作用。

(三)加强和完善“实践课堂”制度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是打造“实践课堂”的保障。在各类评比、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奖勤罚懒的措施,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课堂”的实践和探索中来。例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规划》、《各专业课程改革方案》、《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方案》、《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暂行规定》、《青年教师五年培养方案》、《课程评价制度》等,是必须具备的配套制度。在制度保障下,构建全面打造“实践课堂”的教学氛围,确保打造“实践课堂”的顺利推进。

(四)“实践课堂”模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实践证明,以“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的12字课堂教学标准,是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要求的,也是职业教育性质所要求的。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得到普遍运用的同时,我们已探索开发了“仓储管理式”、“立体开放式”、“五步导训式”、“课本剧”等教学形式,丰富了“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打造实践课堂的措施

在行政推动,政策护航下,要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推进的战略,“科研先导,项目引领”的策略,得到了全面实施。

(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1、走科学调研之路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组织各学科的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走访当地上规模的企业,以及一些主管局和乡镇主管部门,从企业规模、用工需求、用人的规格,到对职业院校的要求、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等方面,用问卷调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调研,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走课题研究之路

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学校要走科研兴校之路,形成部级一省级一市级一校级的科研课题网络。我院在部级课题《中职校各学科优效教学模式探索研究》的引领下,把实践课堂研究搞得有声有色。在确保省级以上重点课题的研究的前提下,我们更要注重一线教师主持研究的校级课题,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或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更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更能把科研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二)打造专业课程团队,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步伐

在主干专业中成立“名师工作室”,以专业负责人领衔,带领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及培养对象,打造强有力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实践的创新研究,深化实践课堂的内涵。注重克服原有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分开的弊端,避免专业教师加考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假“双师”现象,培养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师,为全面推进实践课堂解决关键问题。

(三)项目引领

打造真正的“实践课堂”,必须走项目引领之路。

1、实践课堂要以“项目组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以“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作为评价的标准,能力目标就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达到“能用××做××”等,能力目标的描述要求具体、实际、可检验,学生能掌握技能。围绕评价标准,我们对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合理成分(包括课堂设计、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审视,进而重新设计,改革创新,力争创出多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专业教师要有项目,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增强学校办学能力的有效措施,是课程改革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项目来源有上级各部门、各企(行)业的科研开发项目,校级项目,各级创新大赛项目研究、开发及其他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学校要专门制定鼓励教师产学研相结合的条例。

(四)与专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实践课堂要与专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能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体现与普通中学的区别,体现企业文化。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本专业、本班级的专业文化氛围,在特色上做文章。让人走进班级就知道,学的是什么专业,特长是什么,以后能从事什么工作等。

(五)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周济部长说:“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课堂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因此,实践课堂要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同时注重提优补差。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校本研训 课堂教学 资源整合 学生评价 三维目标 存在问题 实践解决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精神,重点研究和思考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以及课堂教学及学生评价的有效方法等。思想政治课是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要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从校本研训、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各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有效管理、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本文主要从我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几点体会。

1、研训一体,以研促教

狠抓常规教研,实现同伴互助。为了实现研训一体,以研促教的思想,为落实“聚焦课堂,从教研做起”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研训制度和教学计划。

通过听专家报告、讲座,实现专业引领,使我们对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有了明确的认知。

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专业成长。几年来,我们通过参与国家、省、市区思想政治课题研究,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小课题,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听评课活动,强化自我反思。我们学科中心都要安排人人过关的听评课活动,集体备、个人讲、共同研、重反思。在个人反思上,要求记住创新点、不忘失败点、挖掘改进点。

通过以上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课堂教学,着眼创新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关键。我们通过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优课”、“新课程改革原生态课堂展示课”、“新课程同课异构公开课”,通过集体或背靠背独立备课、课后反思、共同探讨,基本形成了课改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范式。

我们在备课时,依据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课堂争议问题,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上课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领先、突出过程、学导结合、讲练结合”的原则;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激励求异心理,把质疑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探究之中;在学生的“练”上,精选题目,确保练的质量和练的适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措施,把培养学生兴趣向课外延伸,通过时政播报、辩论赛专题讲座、出外考察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等课外活动,取得显著效果。比如我们思想政治课前五分钟学生的时政播报和点评,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资源整合,快捷方便

随着CAI课件、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以及个性化课程等不断应用和深入实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我们利用学校校园网网络平台,整合了政治学科教师的课程资源。我们备课所用资料、课件、视频等都可以从学校资源库中选取,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学校教科研博客圈,学科QQ群及时通过网络交流课堂教学的心得与体会,拉近了教师的距离;学校为所有教室配备的多媒体,为教师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学提供了便利。有了这些技术支撑,我们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和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得许多先进的理念得到学习和接受,许多科学的教学手段得到借鉴、传承和发扬。

4、重视评价,走向多元

新课程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我们采取了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一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二是利用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建立档案,使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是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通过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走进课堂,体验学校课堂教学,为孩子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实践证明,多元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5、“三维目标”,贵在落实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只有师生在课堂上心与心的交流,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对话,才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通过新课程思想政治课三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一是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实现“三变”:变演员为导演,从“讲学”走向“导学”; 变单一为互动,从“传授”走向“倾听”;变牵引为放手,从“要求”走向“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功能,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不断地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不断前进,不断求索。

三是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情感、对话和探究课堂,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得到感悟和自我展示。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5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根本上看,需要解决“立学”的问题。教学意义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如何才能体现学习的本质,实现对学生生命有效有益?这些本源性的问题,往往在急功近利的教学追求和教学行为面前,被扭曲和异化了。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外在者”,大部分时间在“观摩”老师或个别尖子生的表演,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没有真正践学起来。从教学原点出发,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重新定位课堂师生的功能,改变旧有的教学结构,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形成了“四环评导践学模式”,力图让课堂回归本然,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智慧,改善师生生存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四环评导践学模式的构建

四环评导践学模式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为主体结构的课堂改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一)四环

1、自学质疑——“独学”

自学质疑包括自学相关内容、提炼要点和质疑问难。个人自学、自做、独学、独做的行为是其他一切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有效的独学,可以先分清易学能懂与难学未懂的内容,为针对性教学做准备,以让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放在解决难学未懂的部分,从而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独学要求倾情投入,尽自己最大努力推进,使自己的学习力得到最大化开发,将独学过程变成读书、查阅、思考、想象、提问的“力学”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酝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同学间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自己经历阅读、练习、观察、实验等过程,能不断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2、讨论领悟——“合学”

讨论领悟包括疑难解析、知识梳理和领悟本质(原理)。讨论主要针对的是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难学未懂的内容来展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具体体现为“师教生”、“师导生”、“生教生”、“生导生”等,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形成课堂组内、组间多维互动局面,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达到对疑难的阐释、本质的理解、知识的融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练就知识素养,而且在共同协商解决问题、任务、课题的设想与办法的群体行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责任、理性、宽容、尊重、勇于创新等社会所需的“公民品质”。

3、展示分享——“展学”

展示分享主要包括展示学习方法(思路技巧、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认识、成果)、心得体会(感悟、反思)。学习的策略、过程、困惑等,需要通过说、写、演、述、评、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发表评论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说、写、演、述、评、结等“展学”的实践过程,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活学”

检测巩固主要包括知识积累、原理通透、迁移创新和个体帮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检验和巩固学习重要方面。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课堂评导,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的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有效性,一边验证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在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能力,经过学生自己评价导向过的事件,更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

(二)评导

评导,就是评价、引导。它不是教学中一个独立的环节,它渗透于课堂“四环节”的每一环节中,始终与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平行,发挥督促落实、推进发展、促进变化、改进行为的作用,对每一环节的完成质量起提升作用。从评导主体来看,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从评导形式上看,可以是自评、互评、小组评,也可以是师评,更主要的是学生评己和评他,导己和导他。从评导内容来看,包括评价自学状态,引导提升质疑质量;评价讨论的聚焦度、有效度,引导促进领悟深度;评价展示方式、内容、角度(包括语言、举止、礼节、板书、组内的协作等)以及挖掘展示对他人的影响度、启发意义和认知更新度,引导促进分享质量;评价检测效果(包括针对性、理解内化、关键突破、迁移运用、小结梳理、互帮互助等),引导提升巩固程度。评价不是学习的终结,是进一步学习的开始。四环评导践学课堂,教师的讲解更多的不是传授准备好的结论,而是通过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等方式来发挥“教”的作用,来保持学生自学的内驱力,保证学习行为有内容、有方向、有方法,使议论有秩序、有激情、有见地、有深度,而最终达成课堂课程学习目标。

(三)践学

传统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任务性”“被动性”倾向很突出,就是通过苦教苦学、大量做题、反复训练,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追求的结果就是“学会”,关注的也仅是应试能力和学业成绩。学生缺少课堂实践学的机会,难有主动学的姿态。

真正的“践学”,则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学习的“策略性”“承载性”“元认知性”被高度重视。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来达到践行学习的目的。这就需要思考“学”的策略和“学”的方式方法;需要利用资源“学”、借用情势“学”、运用智慧“学”;在学中尝试发现,在学中体验感悟,在学中提升完善。追求的结果,就不只是“学会”,更在于高层次的“会学”“会创”,关注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与生活的幸福。

“四环评导践学模式”,践学是核心,是根本;四环是教学流程,是“学程”,是课堂结构,是践学载体;评导嵌入各环节,是助推力。

二、四环评导践学模式的运用

(一)把握特质,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环评导践学”,可以作为几节课(一个章、节、单元内容的学习)的跨课结构框架来经营,体现单元、章节设计的整体思想。也可以作为一整堂课的结构模式来思考一堂课“起、承、转、合、评”的布局。“四环评导践学”并不强调模式的固化、闭合、机械,不规定“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以及“评导”的教学用时,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用时可能相差甚远;也不限定“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的顺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通;更不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拘泥“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的完整应用,教师完全可以按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学生状态、学习效能来取舍和调整,找到相应的较为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不同的目标领域和不同的目标层级。因此,构建、完善并活化这“四环评导践学模式”,是对教学课堂自身价值的创新与发展。学生在教学“四环评导”中掌握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方法,养成基本态度,形成基本能力。

(二)以生为本,注重教与学行为的匹配

“践行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理应成为课堂主线。为了让“践学”行为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低效,教师需要在运用四环评导践学模式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总体上实现“教”的行为与“践学”的行为相呼应相匹配。

“自学质疑”:教师要“目标指向,任务发动,问题宣示,学法指引,自学巡视”。学生需“明确目标,领受任务,瞄准问题,依法自学(读思圈点勾画批注记),思考琢磨,生疑献疑”。

“讨论领悟”:教师要“精选疑难,抛出论题,调控论程,个别点拨”。学生需要“表述想法,交流沟通,参与辩论,形成结论(共识),笔记要点,准备展示”。

“展示分享”:教师要“拟定示法,调拨顺序,鼓动补充,评判优劣,修正完善”。学生应“说写思路,介绍方法,陈述过程,公示结论,聆听注视,热情回应,异议补充,笔记要点,理解内化”。

“检测巩固”:教师要“优选检法,出示题目,精化练习,优化作业”。学生要“参与检测,静思速答,及时完成,查对正误,纠错补漏,总结归纳,互促互帮,清算疑问”。

“评导提升”:老师和学生,都要“评判优劣,指明得失,比较对照,导向献策,补充升华”。

在教学推进的不同阶段,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行为应在动态生成中相互匹配,体现协调、和谐。

三、四环评导践学模式的冲击

四环评导践学模式对一向沉闷的“师本课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课堂教学出现新的格局,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一)教学回到原点

通过学习和培训,老师们形成了对践学课堂模式与管理理论与操作上的共识。践学课堂模式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素质为本。践学课堂管理则从“管事”向“育人”的转变,立足于对人的引领、开发、训练与建设。教学回到原点,教学以原点为起点。

(二)备课实现转变

教师备课在四环评导践学模式下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备课中厘清“四问”也成为教师的共识。一问让学生干什么——使课堂目标、任务清晰起来,符合标(课标)、本(课本)、生(学生)。二问让学生如何干——使方法、路径、行为具体化。三问干多少时间——容量、效率、节奏有预算。四问怎么知道学生干了——课堂需要行为、达标反馈。这“四问”,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以践行独学、合学、展学、活学、评学为结构,在课堂生成中实现师生教学行为的动态匹配与和谐。

(三)课堂“生动”起来

学力培训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力的全时空训练。学生的自学意识、先学意识、践学意识得以建立与浓厚,自主、读书、思考、质疑、倾听、笔记、梳理、整合等各种学习习惯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独学、合学、表述、展示、评学、互助的实际能力得到有效促进与渐次增长。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的课堂,成为学生动起来的课堂。课堂的动,包括个体的自动、组内的齐动、组间的联动、师生的互动。“动”,不是浮动躁动,不是盲动妄动,而是围绕学习目标、任务、内容产生的行动、心动、情动、脑动。在动的过程中,课堂结构、过程、效果得以优化。

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课堂生活。学习全员卷入,体现出参与的全面性、积极性、深刻性;课堂真正践学起来,学习的合作性、互、体验性充分体现。课堂模式的变化,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关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指导与训练,其心智结构、能力结构更加全面(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为意识、自信心、自励心,听说读写、合作探究、展演讲评、比拼帮助等能力)。

(四)践学文化逐步兴起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课堂 课堂魅力 创设情境

语文在生活中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到处都可以寻找得到的。用心地去体会现实生活,细心地去体会人生社会,精心地去感受世界的变化……在感到和体会的过程中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语文知识。我们既可以从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也可以在生活中获取到语文知识。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了学好语文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狭小的天地中、而要走向无限广阔的课外生活,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直接与文章对话,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走出教材,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为理论性、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十足的展示平台,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3、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4、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化课堂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化教学因其较强的实践性、灵动性为众多高校思政教师提倡与践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则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的实践活动,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灵动性强,形式丰富,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等等,这些参与性极强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授课教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前,实践化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面临着某些困境和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

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实践活动的本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存在以下几方面客观原因: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堂教学有待规范。在大部分高校中,实践课堂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感兴趣及有责任压力者会较投入,反之则使自己成为旁观者。二是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被洗脑”,对课程表现一种抗拒的态度,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性。三是大学生对自身的主体意识价值认识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刚及成年,他们在思维上趋向独立自主,对自身的现实中主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有了突出自我、投入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依赖他人,特别是在大学前的教育长期处于被动和服从状态,认为学校教师是主体,自己是客体,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因此,难以找到主人翁的感觉,在课堂上也就难以表现出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运行机制尚待健全和规范

机制的规范和保障是任何一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以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可是在落实中却遇到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首先在于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实践化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指导。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是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和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化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被众多高校所认同,也组织开展了一些举措,但也仅限于此,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实施规范和保障机制,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教学的开展达不到教学的实际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如人意。

其次在于实践化课堂教学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大班教学方式使授课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难以对每个学生做到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少部分学生本来积极性就不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置身事外的消极态度。二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尚缺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问题,各教师各行其是,没有形成严密的计划方案,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内容没有得到合理安排,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课堂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被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高校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设备设施、场地、音响、电脑设备这些辅助工具,音像资料、图书资料、信息资料等等更新补充工作也不够及时。课堂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2、3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化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度”难以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强调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性,另一方面则不能冲淡理论内容的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简单的;拒绝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愚蠢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较好达到两者兼顾,是众多授课教师纠结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化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组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内容组织的缺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内容的过于抽象或过于形式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花费多过的精力去讲解,减少了学生课堂实践锻炼的机会,达不到原有的目标;有些内容过于繁琐且针对性不强,不够简明的理论内容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相当的难度,出现了学生既不愿意学习理论更不愿意投入课堂实践的状况。

二是在于教师自身现场实践指导技术有待提高。学生是实践化课堂的主体,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主体将不容易把握在课程中的思路及方向。在实践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会随时出现,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化解问题,做到及时的、有效的引导,是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尚需加强的素质。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实效的对策

3、1 着实抓紧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作力度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8

1、1概念界定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程开放型教学模式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建构的多环节教学内容框架和多层次技能实践教学框架的教学体系、该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体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本研究所界定的多环节教学内容框架为:将过于冗长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精简成为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内容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注重教学内容与全民健身的渗透;注重教学内容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注重基层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和体育市场多种实践性工作、多层次技能实践教学框架是与多环节教学内容相适应,建立起校内课堂式教学、校内第二课堂实践操作活动和校外社会多种体育工作参与的处于不同时空的三个教学环节、

1、2模式设计理念

以适应社会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普修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形成无缝对接;教学模式的设置同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削减冗长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与精练为实用性较强的内容相结合;就业择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相结合、

1、3模式框架构建

根据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程开放型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和设计理念,本模式有多环节教学内容框架和多层次实践教学框架两大部分组成、

2模式实施

2、1校内第一课堂实践

在教学内容方面,对照组学生按平时常规课程设置内容上课,实验组按新构建模式的教学内容上课、在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上削减了较为冗长的教学内容,选取精简后的理论和技战术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增加了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全民健身等相关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学习面、在教学方式方面,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按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实践操作———探究讨论———教师点评的流程进行教学、

2、2校内第二课堂实践

教学内容方面,对照组按常规教学进行,实验组参与学校的运动会和院系竞赛的组织及裁判工作、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参加各系、年级和班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及兴趣小组的辅导活动、在组织方式方面,教师根据比赛组织需求,给学生布置课外教学任务,让学生自拟比赛秩序册,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和监督、

2、3校外社会体育工作实践

通过从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代课工作和中小学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到基层和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策划;到社区从事社区体育的开展工作;当地体育协会的赛事组织和裁判工作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作文件的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

3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考核效果

实验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削减了一些较为冗长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内容,增加了新的实用性教学内容,预想实验结果可能会影响实验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战术的成绩、但实验后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战术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实验组的第二课堂实践、校外社会各类体育工作实践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成绩、具体如表1、表2所示:

3、2就业走向对比

跟踪调查发现,实验组就业趋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中从事中学体育的占40%,从事大学体育教师、政府公务员职业的占10%,有20%和15%的毕业生根据所掌握的技能进行了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有15%的考取了研究生、而在对照组的就业趋向方面就显得较为单一,70%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30%的为自主择业、

3、3校内外反馈

对实验组所进行的校内外实践进行调查,发现实验组所进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得到了参与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实验组成员也认为其社会交际能力、专项教学与业余训练能力、应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和自信心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如表4)、实验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工作能力逐步提高,能够逐渐熟练处理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可基本完成所安排的工作任务、表明本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4应用分析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程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将教学实践融入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到全民健身中、融入到企事业单位体育竞赛开展中,使得教学更为接近社会需求,实现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规格、要求与通过本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形成一致性,实现“对接”、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资源以往的教学一般都是局限于学校内、课堂内,具有很大的狭义性,教学的组织及其手段也较为单一、枯燥,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的内涵,将教育教学拓展到了校内第二课堂、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普修课程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新形式,在拓宽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体现了广义的“教学形式”、缩短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周期将第一课堂教学培养、第二课堂能力拓展、校外真实环境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培养的平台,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在校内外教学、工作实践中加以验证、巩固和提高,为理论知识技能转化为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缩短了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周期、为学生适应社会角色提供心理保障当前诸多的毕业生由于未提前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使得他们在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呈现出较多的不适应现象,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导致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开始排斥,最终痛失岗位、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注重了校外的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体育机构进行实践,通过校外课堂实践,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信的同时,更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成熟,为适应社会角色提供保障、

4结论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妇科业务特色及亮点(精选8篇)
  • 下一篇:工程投标报价策略与技巧(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