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7 栏目:写作范文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1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科研训;创新性人才培养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 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N]、大理学院学报,2008,(07)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2

训战结合边战边训在战争年代,我军装甲兵部队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利用战争间隙进行战地整训,训练方法简便,训练内容视当时作战需要而定。

1950年9月我军装甲兵领导机关建立后,装甲兵部队又担负起了准备入朝作战的临战训练任务。1950年11月上旬,我军接收了原苏军10个坦克团的装备,并在苏军官兵的直接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开始时采取“一帮一”教学方法,即由苏军的军官、车长、炮长、驾驶员分别向我军的干部、车长、炮长、驾驶员进行“对口”教学,但由于翻译人员不足,我军大多数乘员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又比较低,“对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后来改为由苏军的教学骨干先教会我军的干部,再由我军的干部来训练乘员们,结果训练效果大大提高。

接装训练结束后,首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部队于1951年3月开赴朝鲜前线。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根据参战部队在开进和遂行作战任务时暴露出的一些技术和指挥上的问题,迅速组织部队进行了战地整训。根据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我坦克部队在作战实践中重点掌握了间接瞄准射击、夜间对闪光目标射击、山地驾驶、战场抢救抢修、工程伪装和步坦、炮坦协同等方法。1953年我坦克第4团在配合步

兵第67师攻打石岘洞北山之前,选择相似的地形反复演练了技术战术动作,结果在战斗发起后仅用17分钟就全歼了守敌,而我志愿军无一伤亡。

为适应装甲兵部队大量扩编的需要,我军于1950年11月至1952年8月,先后组建了4个坦克编练基地,负责培训坦克新乘员和新修理工,使坦克部队在战争年代就开始实行的“先训后补”训练体制得到充实和完善。

为了在步兵部队中建设机械化部队,从1951年9月开始,在当时的华北、华东和东北军区组训了48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这一时期我军装甲兵部队的训练工作,具有应急性和临战性,适应了当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需要。

借鉴外军经验立足自我探索训练初步走上正规装甲兵于1953年5月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根据军委组织召开的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精神,提出了“学习苏军先进军事科学,迎接现代化的正规化训练”的号召,并编写制定了装甲兵第一代军事训练大纲和训练计划,为部队开展正规化训练提供了依据。当时在国内的部队和首批组训完成的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从1953年6月开始进入正规化训练。朝鲜停战后回国的部队和第二批组训完毕的部队,从1954年开始组织正规化训练。

1954年2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签发了《装甲兵各级军事教育制度》。1955年以后,装甲兵陆续翻译、编写和颁发了《坦克自行火炮使用条令》、坦克三大专业《教范》、《装甲坦克机械化兵教令》等训练法规。

为了尽快掌握苏式装备,打牢部队的基础素质,各部队狠抓了专业技术训练。1954年6月,装甲兵在北京南击场组织了装甲兵射击技能竞赛,全军共有33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参加了竞赛,华北军区的部队取得了最好成绩。随后,于同年11月,装甲兵在北京槐树岭训练场又组织了驾驶技能竞赛,有56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02辆车参加了竞赛,华北军区所属部队再次夺魁。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训练,提高训练质量,装甲兵从1955年开始实行坦克驾驶员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制度。翌年,又在射击、通信各专业普遍实行了技术等级制度。到1957年底,全军60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战斗射击总评优秀,99%的军官能够任教。实践证明,装甲兵实行技术等级和开展技术等级考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部队的专业技术训练,是装甲兵部队训练和技术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

1958年,军委提出了以军事思想为指针,由全面学习苏变到“以我为主”,恢复和发扬我军群众练兵的传统方法,装甲兵的军事训练进入了自我探索、总结提高的阶段。1960年以后,装甲兵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专业技术训练要达到“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的要求,战术训练要达到“合得成、摆得开、捏得拢”的要求。对训练大纲和计划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专业技术训练,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活动。1964年5月到8月,装甲兵多次组织了部队比武竞赛。、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观看了装甲兵部队的汇报表演,对部队的训练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面改革加强管理依法治训按纲施训60年代后期,装甲兵根据中央军委和主席关于“加强战备”、“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着手肃清“”的影响,部队训练工作逐步恢复。1973年,装甲兵重新编写并颁发了在“”中被废止的专业技术教范,加强了对部队训练工作的领导。1974年11月,在坦克独立1团驻地召开了装甲兵团以上领导参加的训练现场会,对全面恢复部队正规化训练作出了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军军事训练注入了强大动力。装甲兵根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在总结和继承几十年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全面训练改革。

这一时期装甲兵的训练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改革训练内容,加强应用训练。专业技术训练压缩了理论性内容,增加了实用性内容,部队专业技术基础训练明显加强。二是改革战术训练,打牢战术基础。认真吸取了中越边境作战的经验,在分队战术训练中采取了“课题式”与“要素式”相结合的方法,编写制定了《坦克分队战术训练教程》。三是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效果。装甲兵在以往训练器材开发研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研制了模拟训练器材,训练保障开始向模拟化发展。四是改革训练管理,实行依法治训。装甲兵在训练改革过程中,对训练大纲、教范、教程等法规进行不断研究、修改和完善,强调训练制度的落实,总结出一整套训练管理的经验。五是加强院校和训练机构建设,完善“先训后补”体制。装甲兵把加强兵种院校和训练机构建设作为兵种整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了院校和训练基地(团)建设标准和教学工作制度,加强了对直属院校的领导,并重点指导各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训练团)的教学和全面建设工作,促进了院校和训练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991年4月,在部队10年训练改革的基础上,总参原装甲兵部在徐州坦克某部组织召开了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正规化训练现场会。会议介绍和汇报了装甲兵正规化训练的成果,讨论和研究了装甲兵建设“八五”规划和正规化训练的有关问题。与会代表参观了该部队训练设施和训练器材建设情况展览,观摩了各个层次按照新的训练法规的要求组织的训练课题演示。时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的迟浩田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90年代初以来装甲兵训练改革的一个系统总结,对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尔后正规化训练的普及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积极推进科技练兵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显著变化,“海湾战争”的爆发在西方国家军队中率先引起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深刻变革。面对世界军事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了科技强军的伟大战略决策。装甲兵按照军委总部关于“科技兴训”的部署和要求,组织部队广泛开展了科技练兵活动,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促进了军事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装甲兵部队按照“学科学,科学练”的要求,对传统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了训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现代科学技术对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各部队注重把握科技练兵的精神实质,结合本单位任务、装备实际,把科技练兵与战备训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对科索沃战争的研究,针对高技术兵器的使用特点,努力探索新“三打三防”的有效措施。装甲兵部队以近年来配发的新型武器装备、自动化指挥系统和各种电教化、模拟化器材作为科技支撑,努力提高部队训练的科技含量,保证了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尽快形成。在科技练兵活动中,机械化步兵某师、装甲某师等被树为全军和兵种部队的科技练兵样板。

遵循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和科技练兵的要求,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于1995年以来相继组织部分试点部队,开展了展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两栖装甲突击群”和“数字化装甲合成营”的研究和实兵演练,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央军委张万年、迟浩田副主席及总部领导多次观看了试验部队的汇报表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科技练兵活动的开展,装甲兵部队的军事训练初步形成了浓郁的科技氛围,为训练工作向高层次、跨世纪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眼21世纪以“打赢”为目标实现新的跨越按照同志提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和发展目标,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和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我国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根据军事斗争任务的需要和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军装甲兵建设和陆军装甲机械化建设将以更高的速度向前推进,陆军装甲化、信息化的光明前景正在徐徐显现。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3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志在报告中还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到科学发展中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我们这些在高校工作的同志来讲,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如何实践问题。经过对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的学习和思考,结合我武汉体育学院的实际,我们认为在武汉体育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立足武汉体育学院的校情;二是总结武汉体育学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借鉴兄弟院校的发展经验;四是要经过扬弃、总结与探索,规划出一条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

只有这样,再加上全体师生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才能逐步实现把武汉体育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

(一)要立足校情,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使全校师生对校情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和概念。

办院近55年来,我院在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已经把武汉体育学院办成了国内知名,国际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等体育学府。特别是竞技体育走在了全国体育院校的前列。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划船项目。现在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男女竞技体操项目。非奥运项目的蹼泳和女子拳击也都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为武汉体育学院增添光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校的各项工作离把武汉体育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体育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我校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校的软件不软,硬件不硬。软硬件却存在升级完善的问题,学校债务负担沉重,办学经费不足将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重大决策涉及到学校的发展与成败。在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和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科学论证,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出于一己之私,决定重大项目。教职工不同意的事情,不能做,教职工反对的事情,不能强行做。校领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实行决策责任制,要像工程建设那样,是终身责任制。不能出现问题后用以我们是集体领导来搪塞,推脱责任。我们的校情就是这样了。再经不起失误和挫折。

那种“三拍”工程和决策决不能再在我校重演,再不能陷入失误,纠正,再失误的怪圈。如果重蹈覆辙,我们就不要讲可持续发展了,后果是退步和向后倒退多少步的问题。

(三)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建设武汉体育学院。

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当前对我院的工作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多年来我们受多快好省的的影响,思想观念形成定式。发展总想以快为形式,结果欲速则不达。

胡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又好又快简单地说,就是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过去我们讲又快又好,现在把“好”放到“快”的前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我院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一直试图走的是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几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确实有了巨大的进步,校园面积增加,教学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已达1万多人。这些数字表明我校近几年确实在超常规超高速的发展,把一个崭新的武汉体育学院呈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在成就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深层次的危机,要有忧患意识。学校发展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的高速的发展建筑在巨额债务的基础上。目前我校债务约3亿人民币。这仅是静态债务,如果按动态债务来计算,我们的债务还远不止这些。假若我校从明年起,计划准备5年内还清这笔债务。届时学校连本带息需支付银行3、6亿元人民币。如果存贷款利率上调,这个债务还将再增大。

由此可见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是快的,但不能讲是好的。不能讲是高质量的,也不能讲是高效益的。

在校生规模增大是件好事,但我们总觉得是在广种薄收。办学层次不高。我们不要在本科生层次上去与师范学院的体育系去竞争,这样降低了我们的办学档次,我们应大力发展对研究生的培养。看看周边的大学,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数基本是1:1,有的学校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我们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校,还去和一些院校的体育系去争夺本科生源,难免太小看自己了,为何放着肉不去吃,非要和别人争窝窝头呢?

(四)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学校与院系关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责权利要相统一。

统筹兼顾是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利益,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院系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当前,学校亟需对院系的工作职责再一次进行调整,对院系的责权利进行一次系统的统筹协调。从项目布局到教研室的重新划归,从学生管理到经费的核拨。建议工作中对院系实行经费任务包干责任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实际增加公务费,增加院系接待费。财务管理上还是要学点仿生学,从蜂农割蜜和养蜂的生产活动中开拓自己的思路。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管理有度,活而有序。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根据国情清楚校情,既不在已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我们既强调发展的好,又要在好的基础求快。绝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我们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尽力做到主观客观相一致,目标和条件相统一。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全院师生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再铸我院新辉煌才能变为现实。

二、运动训练学院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着力抓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三大工作重点,将运动训练学院建设成为运动训练学科优势明显、竞技运动特色突出、社会上享有盛誉的教学单位。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以构建和谐学院的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上水平、上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运动训练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坚持“立足湖北,服务湖北、走向全国”和“突出竞技特色”的办学思想。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办好运动训练专业的体育生源的政策,探索和形成有效发展运动训练专业的院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运动训练学院的管理职责和任务,与社会、各省市体育局、高校广泛联系,提升运动训练学院的办学活力。

4、坚持“专项技能突出”和“专业理论基础宽厚”协调发展的思想。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在重点突出某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其它2~3个项目的运动技能。同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素养较高、专项技能突出的应用性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的发展。

5、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的发展思想。稳步扩大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规模,优化运动训练专业的项目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优先发展社会迫切需要的运动项目和社会效益好的运动项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发展目标

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项技能突出”和“专业理论基础宽厚”的合格人才为根本,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理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3~5年的努力,将运动训练学院建设成为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竞技特色突出、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学院。

1、发展规模:理顺运动训练学院的办学规模、专业结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到2010年,运动训练学院的在校学生达到2500人左右,形成规模办学效应。

2、专项设置:运动训练学院的专业设项,在现有的重竞技、游泳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的基础上,应逐步涵盖奥运会项目(因地域原因,冰上项目除外)。同时,考虑到社会上对普及项目的需要,拓展设立空手道、健身与健美、定向越野等非奥运会竞技项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保证运动训练学院持续发展的需要,扩大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社会声誉: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运动训练学院的教学、训练、科研在全国同行中处于前列位置,运动训练专业在全国招生目录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

(三)工作思路

1、专业建设

(1)打造品牌专业。树立“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全国”的思想,突出竞技特色办学,打造品牌专业。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已获得湖北省品牌专业立项,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品牌专业建设要求,认真制定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和年度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建设措施和建设经费,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步伐。通过努力,争取在3年内将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迎接湖北省教育厅的验收。

(2)健全和完善运动训练专业项目,满足社会的需求。办好运动训练专业,必须有相应的优势运动项目支撑。力争将拳击、跆拳道、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等重竞技运动项目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项目办成武汉体育学院的特色项目。同时,增设健身与健美等一些深受社会欢迎和社会效益见效较快的项目,使运动训练学院名副其实的成为湖北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监督配套的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理顺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进和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督,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教学次序稳定有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执行新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在原有的教材内容上,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流发展方向。使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科学,更符合社会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力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加大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比重,增添实际操作内容的分量和时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会讲、会做、能够解决教学训练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人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运动训练学院的实际,对教育思想,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探索和改革。努力创造条件,制作与教材配套的电化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尽可能使用电化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法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在全校训练竞赛工作的统一管理下,发挥运动训练学院重竞技、蹼泳和运动训练学科理论领先的优势,实施教学、训练、科研的“三结合”。

重视女子拳击队的建设和训练,抢占优势项目“制高点”。女子拳击有望进入全运会和奥运会,一旦女子拳击项目进入全运会和奥运会,就能够使我院的女子拳击在拳坛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全国单项的“金牌”项目。

力争篮球、排球、足球、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名列前茅,田径一些单项在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获取金牌,在全国田径比赛中进入前八名。

确保游泳在全国体育学院比赛中团体总分进入前三名,3~4个单项处于领先位置。

组建3~4个项目的运动训练学院代表队,以此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扩大运动训练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2、师资队伍建设

运动训练学院现有教师40人(含辅导员6人),除去6名双肩挑教师和6名辅导员,一线教师仅有28人。职称结构为:正教授4人,占教师总数的10%,副教授、高级教练员11人,占教师总数的27、5%,讲师、中级教练员7人,占在编教师(含教练员)总数的17、5%;助教18人,占在编教师(含教练员)总数的45%。运动训练学院现有学生1610人,生师比为1:58;2008年预计学生数为2100人,2009年学生规模将达到2600人。生师比过小,一方面,给开展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如从教师中选派兼职班主任;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时,选派带队指导教师也很困难。

为适应学院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编制适宜的教师队伍。运动训练学院在各教研室现有编制的基础上,至少需增添教师和教练员20~25人。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注重梯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和办法。一方面侧重在本院挑选基础理论较好、专项能力强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或高水平的教练员,充实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3年内争取有5~8名教师攻读和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1~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使40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以上,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更为合理。

加大打造“名师”的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培养2~3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的力度,鼓励教师担任各层次比赛的裁判工作,培养2~3名国际裁判,培养3~5人在各项目裁判工作中有影响力的部级裁判员,能够在全国单项比赛中担任总裁判长和裁判长。

3、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

(1)教研室建设。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运动训练学院在校学生规模2009年相应会达到2600人左右,课程教学任务明显加重,现有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据此,运动训练学院在各教研室现有编制的基础上,至少需增添教师和教练员20~25人。建议成立综合教研室,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运动训练专业涵盖的项目,以加强早操、课堂教学、晚自习及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或整体划拨2~3个教研室,归属运动训练学院管理,以达到加强对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2)课程建设。本着“立足实际、发展更新、着眼精品”和“两年打基础,三年创精品”的原则,补充、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反映运动训练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训练信息,尽可能使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体现“先进性”。由运动训练学院牵头,教研室组织和实施,强化主干课程建设,并“以点带面”,促进运动训练专业所有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运动训练学课程成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的带动下,努力将游泳(普修)课程建设成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将游泳(专修)、跆拳道(普修)、摔跤和拳击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并力争有4~5门学科和技术课课程成为武汉体育学院优质课程,使运动训练学院的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学校精品课程达到4~5门,优质课程5~6门,运动训练学院所有课程进入学校备选优质课程水平。

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改进和完善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结构,在提高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体能训练法、重竞技、游泳、篮球、田径等主干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在3年内开出运动训练方法学、运动训练过程控制、运动能力诊断学、定向越野、健身与健美、攀岩、教育实习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运动训练专业新课程。

(四)主要措施

1、联系运动训练学院的实际,针对社会市场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做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生员定向、人才培养规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配套问题的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实施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运动训练学院教师、教练员的学历层次,要求青年教师在3年内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使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达到50%以上,完成研究生学位课程教育的教师达到教师(含教练员)总数的95%以上。

根据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要求和改善“学缘”的要求,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拟引进40岁以下有博士学历学位或具有硕士学历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术科教研室拟招聘年龄在30岁以下、从北京体育大学或上海体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适当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

加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师资人才建设,培养更多的名师,增加运动训练学院教师进入学校优秀师资人才队伍中的数量。选拔一批年富力强、有训练才能或裁判能力、责任感强的教练员或裁判员进行重点培养,争取在3~5年内,造就3~5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项目的“金牌”教练;培养4~6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裁判,能够在全国单项竞赛活动中担任总裁判长或裁判长。

强化教师和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加强应用性研究。发挥运动训练学科的科研优势,强调科学研究与教学、运动训练实践的结合,提高科研的服务功能,解决教学和运动训练存在的实际问题,以科研促进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积极支持教师和教练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和教练员从事专题课题研究,尤其是主持或参与国家的“奥运战略”和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努力获得更多的科研课题,争取出更多的科研“精品”,3年内,力争获得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的课题8~10项。

3、加强学科专业及教研室的建设。根据“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品牌专业建设要求,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运动训练专业建设三年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建设措施,加大建设投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力争运动训练品牌专业一次性验收通过。

大力加强教研室的建设,促使教研室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活动氛围,使研究方向及科研选题形成学科特色或项群特色,并与教学紧密联系,以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推动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对于有发展潜质的学科和教研室,给予大力的扶持。在现有3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校术科教研室的资源,划拨2~3个教研室到运动训练学院,以满足教学、训练、学生实习和管理的需要。

4、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实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反映竞技领域的最新训练信息和运动训练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使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体现运动训练理论的前沿性。加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使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更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比重,增添实际操作内容的分量和时数,培养“会讲、会做、能够解决教学训练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人才。

在湖北省高校和武汉市建立4~6个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抓好教育实习和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和运动训练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拓展教育”活动,全面培养和提升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素质。

5、加强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强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强化运动队的管理,重视运动队的队风建设,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遵守“运动员”守则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培养有觉悟、有道德、有素养的专业人才,展现运动训练学院的良好风貌。

加大科学化训练的力度,加强运动训练的科技攻关与服务,促进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完成运动训练学院所承担的比赛任务,力争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和省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得更多的金牌和奖牌。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4

关 键 词:生理生化指标;游泳;训练监控;健将级运动员;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4、2;G8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133-0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and monitor the swimmer physical function level index system and auxili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and hopefully to improve scientific training performance,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sever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n 18 master level swimmers participating in summer and winter training, which was assisted by such means as altitude training, nutrition intervention and underwater image system intervention etc, and actively probed into improving training effect by using scientific service methods and means、 The author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overall level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the swimmers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from decreasing to slowly increasing,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ining volume, then increasing after adjustment,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training、 After a period of time of adjustment, variou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swimmers reached a relatively ideal state before petition、 After the summer and winter training periods and multiple intervention methods, 5 of the swimmer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National Championship Games and Rio Olympic Games Qualification 2016、 The said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sing diversified blood index monitoring, assisted by multiple intervention mea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hysical function conditions of the swimmers、

Key word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swimming;training monitoring;master level athlete;Guangdong

在奥运会项目设置中,竞技游泳项目是仅次于田径的第2大竞技项目。近年来,竞技游泳的多项世界纪录被不断刷新,游泳运动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游泳生理生化训练监控和运动技术改进等多种科学训练手段的发展[1]。在广东省体育局大力提倡科研为先导的前提下,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旨在结合多手段方式干预建立科研促训模式,探索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辅助干预方法,以期为提高该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提供科技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游泳队备战第13届全国运动会健将级运动员18名,其中男9名(年g(20±2)岁),女9名(年龄(19±3)岁),由于游泳项目运动员均具有较强的兼项能力,所以运动员可兼不同短、长距离的蝶、仰、蛙、自游泳项目。

1、2 研究方法

1)指标检测。

(1)检测安排。

训练计划安排主要分为冬季训练和夏季训练,连续3个集训周期采血监测18名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每节训练课时间为2 h以上大运动量、低强度的训练,每月1次固定在早晨07:30接受取静脉血。日常维持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并依据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大周期变化规律不断调整提高;逢大型比赛阶段(4―6月各类赛事)前后的运动量,训练大强度刺激后进行调整,恢复期训练以调整恢复为主。

(2)训练监控生化指标体系。

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睾酮(T)、皮质醇(C)、睾酮与皮质醇比值(T/C)、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所有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严格操作。

2)综合干预方法。

在夏训和冬训期间,根据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采用科研所配置的中药制剂及膳食营养干预,并利用水下摄像仪辅助训练过程中教练对运动员实施的游泳技术关键技术弱点改进。

1、3 数据处理

根据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7、0 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1)从表1可见,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等经典代谢指标变化规律为冬训初期血红蛋白出现突然下降、血尿素突然升高,范围不大,持续时间为1周至2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也称血色素,占红细胞干质量的95%左右,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红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的载体,又有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故能直接影响体内物质能量代谢,从而影响人体的身体机能及运动能力。小负荷和中等负荷运动量一般不会引起游泳运动员体内血红蛋白的下降,但大负荷运动量训练可引起血红蛋白下降。大运动量训练早期会导致机体加速红细胞的破坏,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当身体对运动量适应时,血红蛋白又会回升,这主要是机能好转,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在集训中期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波动幅度较大,在赛期后的调整阶段,血红蛋白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相对稳定;血尿素根据比赛疲劳积累和恢复不断变化,变化趋势平稳。在强度训练后调整阶段,经过1周调整血红蛋白达到年度最高值、血尿素水平恢复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后,男健将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恢复正常水平。

(2)从表2可见,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尿氮素、肌酸激酶在2015年冬训期间总体水平波动较大,2015年夏训和2015年冬训中从下降至慢慢回升,而且2015年夏训开始前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训练量增加出现下降,调整后又呈现回升这样的波动情况。根据女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对运动员训练期间的训练水平、营养进行预先干预,发现血红蛋白指标出现下降趋势后,即刻采取训练量调整和营养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了这些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血尿素氮是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尿素氮的正常指标为2、86~7、14 mmol/L,一旦超过该正常值即提示肾功能可能不正常,但单是尿素氮升高这一项不能说明肾功能不全,而提示可能会出现肾脏机能减退。在2015年冬训过度到夏训的过程中,女运动员的尿素氮略微升高,但仍处于正常值范围,在夏季赛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后,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恢复正常水平。

2、3 2016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比赛成绩

本课题科研的攻关对象含男女健将级运动员共18名全部报名参加2016年全国冠军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在该次比赛中,这些健将级运动员均参加多个单人项目或接力项目,为广东省游泳队夺得3金、4银、4铜共计11枚奖牌,而且其中有5名运动员(2名男健将和3名女健将)达到奥运会A标,为广东省争取到5个竞逐2016年里约奥运会游泳项目的参赛资格。

3 讨论

运动技术训练科学化是当前国内外游泳训练的重中之重。为全面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广东省游泳队采用多种科学训练手段并结合训练监控,把高精尖仪器、训练手段应用于竞技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使得人们对流体与肢体动作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或规律总结可以做到精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健将级运动员的体能和训练水平。在提高训练手段水平方面,广东游泳队采用了高原训练,其目的是让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下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在训练监控方面,广东游泳队利用了合理的生理生化指标体系对训练进行全面监控,实时监控训练效果并进行及时调整,使运动员达到体能和技术的最佳状态参赛。由于游进时人体会受到流体摩擦、波浪的各种阻力,加上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使人游进时没有固定支撑,所以游泳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2-3]。在技术改进方面,广东游泳队把优化技术与提高体能相结合,实时拍摄运动员的水上、水下技术录像,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技术诊断,建立运动员的技术图像库,从技术角度以及结合生理解剖特点找出阻碍技术发展的症结,注重提高动作技术效果,通过改良游泳技术来获取速度并节省体力。

在整个研究期间血红蛋白表现为,2014年冬训期间总体水平最低,2015年夏训和2015年冬训中慢慢回升,2015年夏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波动。在指标出现下降前,科医已经采取了营养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了血红蛋白的较高水平。2015年夏训中血红蛋白出现波动,这是因为有全国冠军赛、全国锦标赛比赛任务的夏训里,队员的训练任务格外重,身体负担增加所致。在高原训练期间,队员的生理生化指标产生适应性变化,由于高原环境大气压降低,空气中氧含量比平原少,在高原环境下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血液的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的含量也大幅度上升。

2015年冬训、2015年夏训期间,肌酸激酶在整个研究期间的总体水平呈先高后低,随集训期训练计划的推进慢慢下降,而2015年冬训中呈现出高水平的较大波动,2015年夏训则为相对较低水平的小幅波动。推测其原因,可能因为在2015年冬训、2015年夏训期间队员对训练负荷增加的适应良好,而且通过游泳技术干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训练负荷增加的刺激有待进一步提升,游泳技术干预对队员的肌肉刺激明显。故在下一个周期中,应该吸取有效的营养干预、游泳技术干预及推进体能训练方法,使运动员产生更加有效的刺激,提高其O钤硕成绩。

在成年人里,睾酮对成人的影响呈现男性比女性较为明显的趋势,睾酮含量对两者都同样重要,可以维持肌肉强度及质量。睾酮能提升体能,对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期间,睾酮水平、皮质醇水平、睾酮与皮质醇比值相对比较平稳,各个周期总体趋势均为随着训练计划的推进,波动中略有升高。血清皮质醇水平、血睾酮水平、ρ(T)/ ρ(C)值均呈上升趋势,提示合理强度训练促使机体处于代谢旺盛状态。经过3个集训期,女性睾酮含量呈现波动平稳,到最后的集训期提升,提示经过3个集训期,女健将的运动训练水平得到提高。集训期的训练计划设置科学合理,营养调控措施、中药干预效果明显有效,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良好,并且在赛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肌酸激酶常被作为反映游泳运动负荷的指标,游泳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都会引起指标的升高。研究表明,安静状态下,男性血清CK活性高于女性;定量负荷运动后,男性血清CK总活性升高大于女性。周磊[5]对我国短距离游泳优秀女子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的研究发现,初上高原,全组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黄文聪[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阶段中,游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和肌酸激酶值有明显上升趋势的阶段主要是在以耐力训练为主阶段。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平原初到高原训练,运动员血清CK明显上升;高原期间血清CK和训练负荷呈正相关,且对运动强度的刺激尤为敏感。整个研究期间,广东省游泳队运动员的水上无氧运动能力有所提升,在高原的低氧暴露提高了机体氧运输、利用氧的能力和心肺功能。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表明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经过高原训练组的运动员对高原环境较为适应性,在训练期间机体可以通过自身代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做出相适应的调节,发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抗缺氧生理适应,提示高原训练可使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在3个集训期内,红细胞数量波动较大,总体水平均高于集训前水平,由于缺氧高原地区会造成生理性的红细胞数量增加,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会增加,结果提示高原训练的效果良好。运动员由高原训练回到平原训练后,各生理生化指标发生良好的改善,表现为机体利用氧提高、运输氧的能力提升、运动疲劳发生的时间延缓。在整个研究期间,集训期内尿素氮变化趋势平稳,而运动员尿素氮在整个周期中的数值偏低,提示训练负荷仍有提高的空间,可能是对运动员的成绩表现突破有一定的帮助[4]。在下一个周期中适当增加运动负荷,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由于单次或者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量结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在备战第13届全运会的监控工作中,采用时间连续性、指标多样性、干预手段多元化的策略,可以全方位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客观判断取得良好效果,既能以足够的训练量发掘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也能避免运动过量诱发过度训练及运动性损伤。监控工作有必要常态化、规范化,把训练计划与高原训练、营养调控、中药调理、游泳技术监测等工作结合,整体把握运动员训练监控与专项训练指标变化情况,以利于教练更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的状态,科学的制定和调整训练方案,并为科学安排训练提供依据。从以上讨论结果可见:

(1)在集训期的不同时间点,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并对队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变化提前实施营养调控措施,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维持状态在较好的水平,保证其训练质量。

(2)2015年夏训、冬训期间,运动员经过高原训练等干预方法,其各项指标有较理想的提高,运动员无氧阈游速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有显著改善。

(3)采用多元化手段干预,以科学合理的赛前训练、监控,形成周期性调整的递进循环训练模式,可以提高健将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保持其稳定的游泳技术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闽生,金炜,潘佳章,等、 竞技游泳运动员技术诊断与优化应用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56-61、

[2] 韦内灵,殷玲玲、 第27届奥运会优秀女子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46-49、

[3] 谭明义、 奥运会优秀游泳运动员参赛战术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79-81、

[4] 周超、 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的研究与建立[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竞技体育;科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13-02

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体育代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后奥运时期,中国如何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这是我们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体育将更多的与科技联姻,运用现代的科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综合多学科优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体育(学院)大学的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其先天的资源优势,将科学的管理理念用于竞技体育训练,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化最早是管理学的概念,由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 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在二十世纪初(1912)提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自发的经验式的管理。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管理实践当中。适应新的时代,科学管理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劳动与产出的效益最大化。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竞技后备人才。可以说,竞技体育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把科学化作为其发展的方向。

竞技体校产生的特殊背景有其科学化的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前苏联、德国等其他国家在体育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直属体育院校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发挥体育学院人才齐全、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符合现代体育发展和建设目标要求重视体育科学化。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奥运战略,以在奥运会等国际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明确要求“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科学训练原则,深入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体育竞赛的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伍的管理和训练规律等”。北京奥运会口号之一就是“科技奥运”。全新的科技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比赛的准备、服务,赛事的转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我国运动员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也和科学紧密相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主打科技攻坚战分不开。在这次大赛的准备中,科训结合,科技服务,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科技服务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竞技体育要走科学化的道路。

世界体育的激烈竞争要求科学化。随着社会进步,体育科学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世界体育的竞争空前激烈,各国试图用科学技术的魔力来超越人类体能的极限。例如作为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其一流的科技实力在竞技体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众所闽知,菲尔普斯穿着Speedo“鲨鱼皮”在北京奥运会创下入金奇迹,就是竞技体育科学化的典型案例。我国在提出“科教兴国”的同时,也提出“科教兴体”的口号,竞技体育的科学化是今后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和必由之路。

科学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仅从训练体制、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也从营养、器材、设施、疲劳、恢复、心理保健等方面,从训练态度、训练思想、训练方法上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如建立健全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等。

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化的团队和科学管理

高水平竞技项目的背后都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作保证。美国体育科研发展告诉我们:竞技水平的提高是营养、器材、设施、疲劳、恢复、心理保健等多方面科学化训练的结果。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机体一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他们之间的协作不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日趋接近生理极限,运动竞技能力发展的可塑空间减少,对训练手段和负荷的要求明显增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体育科技保障工作。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水平运动队十分重视科技保障工作,在体制、机制和人员配备上突出体育科技保障作用,并建立以教练为核心作用的训练科研体系,由主教练根据运动队的实际需求聘请由助理教练、体能教练、医务、营养和信息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科学训练团队。美国队游泳项目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坚实的科技保障。“’而且,无论是研究型的学者还是做训练实践的教练员,都要熟练掌握着本行业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每个人的研究都集中在一个领域内,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推进研究的深入化与透彻化:他们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出众,再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作出合理指导。

“十一五”期间,我国奥运实力有了长足进步,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高,竞赛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这也体现了科学化团队的力量。但我国目前附属竞技体校其教练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随队科研人员由于服务面广,也成了“杂家”,不能做

“攻关性研究”,这就限制了他们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中的作用,许多优秀运动员和有潜力的运动员因为得不到科学的训练,而成绩不能得到提高,也有许多因为不科学的训练而过早结束了竞技生涯。针对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体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形成学贯中西、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高校体育院校要加强教材建设。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方针,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一批知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而体育学院(大学)由于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运动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为运动员训练提出科学合理的思路,又不用专门配备庞大的专家队伍。既节省了资源,又实现了效益,走出一条科学管理与科技提升相协调的发展路子。

从国际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趋势看,走学院化之路是今后世界竞技体育总体的发展趋势。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多次高居金牌榜首,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令人瞩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并且获得10枚奖牌(4金、3银、3铜)。可以说,以学校

为中心是美国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一大显著特点。美国奥运代表团8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选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体坛天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成绩的。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在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占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在整个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院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美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顺应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潮流,我国部分高校也积极行动,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育人才,推动竞技体育向学院化之路过渡。例如清华大学在1997年底,成立了跳水队,吸引著名教练于芬教授和著名运动员伏明霞加入,实施新型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清华模式”已初见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各高校效仿的楷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非体育类高校体育队建设的成功启示我们:将优秀的高校资源和体育后备人才结合起来,将是一条必行之路。同时这些体育队的建立也为体育院校的竞技体育学校后备人才境况提出挑战。

三、体育学院(大学)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的作用

在科学化的时代要求下,在世界竞技体育学院化发展的趋势下,在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下,体育院校应与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训练管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向进入整合资源,顺应形势,发挥优势,为培养国家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发挥作用。

从科教兴体的角度,充分利用体育学院的科研优势:知识人才密集,学科人员齐全,便于集思广益,组织攻关i场地器材设备好,可减少竞技体校投资,节约资金i资料丰富,信息量大,能充分利用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竞技体育难点攻关,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寻求突破口。而运动员的训练又为体育科研提供现实的材料,使研究不再建立在空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也更好地实现了体育和科研的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科研促进了竞赛训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研究的实践性,其科研结果将更具推广性和普遍性。目前,应当按照“以科研为先导,在训练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要求,在各竞技体校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科技投入,从每年的计划经费中划拨专款用于科学研究,成立多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选材组”为运动队增设科研教练、聘请科学训练顾问,并积极鼓励学院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为附属竞技体校立题攻关和科技服务等等,从而有效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

从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角度,学校从政策制定角度,支持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体育学院进行再学习。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影响较大。关于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的调查表明,有半数的运动员希望通过训练能够在未来有比较好的职业。但由于文化水平低下,附属竞技体校学生再升学或就业渠道狭窄,从而挫伤了学生参加体校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导致体校生源不足,后备人才匮乏。据调查,目前,附属竞技体校的运动员文化学习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运动员主观上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方法的意识;客观上,竞技体校的学习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学”“训”冲突,以训代学,忽视文化,造成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如果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升八体育学院乃至本硕连读进行深造,并在实际中为其创造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其继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加强退役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其运动年限,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样避免出现退役之后就业面狭窄,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对他们更是一种激励,使他们可以专心进行专业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在运动员退役后工作安排上的被动局面。

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应在引导各类体校在重视人才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以适应当前我们培养全面体育人才的形势需求。竞技体校也应当按照科学化的要求,严格遵循各项目训练规律和青少年身体成长规律,抓好各项目、各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培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探索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急需建设一支素质更全面、专业技能更突出、潜能发挥更彻底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加大竞技体育科技人才开发力度,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科技实力,并需要一支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人才队伍为之辅佐,保证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科学管理原理[H]、马风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黄艳,朱勇、对新形势下我国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3]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2006、

[4]万红军、借他山之石,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参见国家债权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编,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3、

[5]张漓,冯连世、美国体育科研发展的启示,参见国家债权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编,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9、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研究训练 工程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同志在2006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创新人才来实现,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ndergraduate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URT计划”)。实践证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良好途径。

一、大学生研究训练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

学生在具有探索和创新性的大学生研究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起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更多学生投入科研实践锻炼。

2、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大学生研究训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使得大学生研究训练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随着每年项目的增多,参与学生的增多,大学生研究训练逐渐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

3、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大学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一个区别就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实践

1、建立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校级和院系两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订URT计划的有关政策、指导URT计划项目的实施、评审推荐申报市级项目和审定校级项目、监督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审查等。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由院系主管领导、教授、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主要职责为研究、规划本院(系)的URT计划项目并组织申报、评审、结题验收工作,检查和监督本院(系)URT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URT计划的管理建议等。为保证学校措施落实到位,各院(系)都设有URT管理人员,负责URT计划相关事务性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在总结多年开展URT计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修订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管理规定(试行)》,对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以及经费管理等都给予详细说明,使项目过程管理进一步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并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固定为学校一项日常工作,保证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URT计划实施效果。制度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有章可循,又为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搭建网络平台

由教务处牵头、计算机系和教务处师生联合自主研发的“基于Web的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已于2008年试运行。网络平台不但具有宣传和交流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项目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与日常管理等功能,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管理与运行的效率。网络平台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使用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随时上网课题及所需人员要求,学生可随时对课题进行了解,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选择。同时这种允许所有学生和教师了解并参与的网络平台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研究训练的影响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平性;网上评审功能在空间上扩大了参与专家的范围,使评审更加客观、公正。网络管理平台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师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界面看到项目的进展情况,网络管理平台会根据每个项目预先制订的计划,自动发邮件提醒参与项目的师生近期该进行哪步研究了,也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URT网络平台学生在主动性、项目开发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方面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教务处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门经费支持大学生研究训练等创新活动;在本科生学习管理条例中明确科技创新获奖的加分规定,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奖励,创新学分可取代相应通选课的学分;对指导教师则给予课时量津贴或奖金奖励,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积极性。另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走向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如高052的一位同学说:“在研究该项目时,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内容都只是对我们现在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当涉及某一特定的专门的专业知识时,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相应的合成反应机理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专业的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起到深远的影响。”高043班的一位同学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在分工各司其职的同时,我们还相互帮助,通力合作。URT计划树立了我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学生的这些感受都无形中激励了更多还未参加进来的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中。

5、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为让学生积极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将学术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联合校企,形成了联动的机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从实习单位或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开发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以及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拟项目。各院系还积极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在独立工作或专业实践中激发研究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各单位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为URT指导工作组成员和URT项目指导老师,来加强大学生研究训练的企业参与度,从而使在大学生研究项目具有一定应用性,也有利于创新研究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强化资源共享

学校要求各实验室(中心)面向开展项目研究的所有学生开放,提供时间和设备的保障,保证项目的实施。由于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参加研究项目,所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学校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

三、实践成效与进一步思考

1、实践成效

项目实施十年来,共设立693个URT研究项目,有2145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686人次,学校投入近200万元经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举办38场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撰写科研论文400多篇,参与学校内多个网络工程项目建设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ITAT模型车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仅近三年就有376人次获奖,其中全国一、二等奖58人次,全国三等奖74人次,北京市一等奖22人次,北京市二等奖80人次。我校学生获得多项部级实用技术专利,如智能机器人项目中开发出三种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等。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校设立的URT项目数和参与的学生数大大增加,由最初每年设立30多个项目发展到现在每年设立100多个项目,参加的学生数也由最初每年100多人增加到每年300~400人。学生在参加了大学生研究训练后,都感觉受益匪浅,如应062的一位同学说:“一年的URT结束了,这一年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都增强了许多。虽然这一年显得比别的同学要忙一点,玩的时间少一点,但是我觉得值得,因为我学会了自主创新。”

我校有许多学生因为参加URT项目而在出国留学和考研中受益,如计043的一位同学目前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研究生;如热061的一位同学:“在我今年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我参加URT计划项目的经历给我所申请学校的教授们很深的印象,在美国高校,教授们眼中学生本科时期的URT科研经历,特别是我们工科,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能够有幸在本科时期参加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为我出国留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加URT项目的计051一位同学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另外,我校许多学生因本科时期参加URT项目而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如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北京金科润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URT组长)发展、计042的一位同学进入金蝶软件公司工作、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数字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计052的一位同学在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工作等。

2、进一步思考

首先,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和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应用型大学或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和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地方、行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由此取得的支持。所以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侧重点不应在纯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以应用型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为主,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发现和开展面向企业或生产经营的项目。

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能否通过校际间互聘研究项目指导老师等途径,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当然这需要不同学校之间达成有关创新学分互认、相关课程替代等一系列保障制度。现在许多高校已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研究训练亦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另外,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有些高校甚至很少有跨院系招收学生的项目。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其他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伯克利的学生开放,伯克利的研究机会也允许其他大学学生参与。这样有利本校本科生于吸收其他大学本科生的优长,从而开阔视野,全面成长。

再次,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开展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设立科研项目,二是学生自己申请立项,但组织形式都比较单一。比较起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科研训练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能否扩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研究训练项目,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要求:如针对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做项目实验这一问题,设立“暑期研究计划”,这也有利于学生跨院系、跨学校参加项目研究;针对由校外提供或由企业或校友资助的研究项目,可以设立“××企业基金”研究项目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如可以向MIT那样设立“良师益友计划”(Research Mentor Program,RMP),将从未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UROP)的学生与至少有一年经验的优等学生联系起来,后者向那些希望参加项目但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预备生提供经验,指导者可得到奖金,预备生不获报酬,但当他们正式申请时,可优先获得UROP资助。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和探究,希望更好地把握该项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使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夏红卫、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伯克利理念”的启示[J]、国际人才交流,2000,(9)、

[3]刘诚、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7

[关健词]理性思考 训练科学 辩证关系 舞蹈比赛

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2期第71—74页,读研了温柔老师的《对人体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学术论文后,兴奋异常,感受万千。我们舞蹈界学者们再次将舞蹈人体训练科学与舞蹈训练科学化提出,说明充分认识它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厦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舞者们身体机能所表现出来令人惊叹的舞蹈运动能力与他们在超负荷情况下“代谢”的状况,使笔者再次认识到由舞蹈比赛刺激起来的人体训练科学,要求舞蹈研究者、编导、教师必须尽快为舞蹈者从生 理学 、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心理学……诸方面建立一个科学理论新模式,并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我们舞蹈自身的生存、进化和发展。正如温柔老师所说的那样:“舞蹈训练科学化是舞蹈训练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舞蹈训练的科学化,一直是舞蹈界重要的课题。舞蹈科学训练科学化的实现,有赖于舞蹈人体科学的理论指导,舞蹈人体科学是实现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理论基础。wWW、133229、Com”

抛开国外舞蹈大师对舞蹈人体训练科学性的重要阐释。让我们回到现实训练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急需搞清楚的问题,就会使我们迫切渴望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及时切入。例如:过渡的韧带动、静力拉伸为什么会对爆发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在进行较长时间超负荷爆发性跳跃训练之后,为什么第二天再训练时我们的韧带那么难以拉开?对于舞蹈比赛,在组委会给予的定量时间内,舞蹈者的身体机能究竟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舞蹈运动负荷?人体跟骨高度、跟腱长度与跳跃能力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关联?……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舞蹈科学系统理论的支撑。尽管温柔老师在她的学术论文中 总结 出:“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也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与价值的研究成果,如‘百分复试法’、‘骨龄自动判读系统的研制’、‘舞蹈学员体成分的研究’、‘舞蹈动作的机电分析与研究’、‘舞蹈学员的营养与配餐’、‘芭蕾舞演员的能量代谢’、‘舞蹈学员的体重控制与减肥’、‘舞蹈演员的损伤的预防与 治疗 ’,等诸多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为日后舞蹈人体科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舞蹈人近几十年在舞蹈人体科学训练方面所取得的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与成果的“含金量”,笔者觉得这些形成不了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系统基本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些成果的价值与实际用途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知道舞蹈肯定是实践在先而理论在后,理论源于实践。这样的流程使我们感悟到舞蹈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实践转化到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舞蹈理论前首先要研究的便是舞蹈理论是怎样从实践转化而来,还要了解它又怎样作用与舞蹈”。吕艺生教授上述对舞蹈从实践上升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学说,为我们指明了要善于从实践中 总结 舞蹈人体训练 科学 基本原理,要尊重科学 发展 规律 ,只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高水平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成果。舞蹈训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证明,对于它的研究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当。我们的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之所以滞后于其它学科,关键原因是我们的 教育 方针、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半个世纪的舞蹈教育历程记载着我们对于舞蹈人才文化的培养不足,至少说我们没能大量造就出高质量具有丰富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吕艺生教授在他的《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中有着权威性论述。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 艺术 ,肢体语言是以舞者的生 理学 基础为本源的。因此,有关人体的解剖学结构、生理、生化、心理学……基础知识构成了舞蹈训练科学的基石。

透析厦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创作一二等作品,可以说是智能型、研究型、创造型、思维型……最终多学科复合型的编导主宰了这个时期舞蹈发展方向。从作品的形式、结构、智慧含量、创新程度看,他们对人体舞蹈潜力、舞蹈运动极限的了解、探索、挖掘、运用比较到位。充分体现出舞者机体在组委会给予的定量比赛时间内的满负荷性、高超的技巧性、快速的变化性等审美特征。尤其是从获一等奖作品中我们就会有趣地发现,创作与表演是相辅相乘、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例如:《鸟仔》、《枫叶红时》、《七步》、《兄弟们》、《鼓舞声声》、《岁月如歌》、《俏花旦》等,他们既是创作一等奖,又是表演一等奖,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优秀舞蹈作品的产生是多维度、全方位、复合型的,它的成功仅靠编导的反常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闪跳性思维、灵感性思维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由舞蹈人体训练科学为他们塑造出来的优秀舞者们,舞者们身体舞蹈运动极限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着优秀作品的质量。譬如:《鸟仔》的成功就与陈凤辉、史记的极限舞蹈运动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二位舞者的神经—肌肉抗疲劳能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正是由于舞蹈人体训练科学造就出来的优秀舞者们,将比赛作品的超负荷性、难美性、科学编排性、具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从多种意义上讲人体训练科学主导着舞蹈自我进化的进程,这也印证了温柔老师所说的“舞蹈训练科学化是舞蹈训练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正确的。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8

关键词: 研究生 科研训练 能力拓宽

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是指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具有独立开展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科研能力的拓宽主要是指研究生在从事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依据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开展探索性的工作并内化为独自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可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多层面的知识体系中,是综合能力运用的一种体现。二者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有机联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影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因素出发,提出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途径。

一、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科研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课程学习、文献调研及报告、参与学术讲座、参与课题研究、课题总结、科研撰论文写等,即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部环节。从基础知识的积淀到涉猎专业基础知识的总结,再到专业研究的交流,到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的涉猎(包含实验思路设计、实验平台搭建、实验结果分析等)及研究课题结果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无不体现了研究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基础理论的应用和研究型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拓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运用。研究生的培养不是开发产品,而是一种知识能力的再运用,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这对于研究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二者互为基础,都体现了知识的运用,前者属于基础,后者偏于实践,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生培养要立足科研训练,着眼于能力拓宽,对于培养全面型研究生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科研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理论学习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研究生招生扩招及招生中的调剂志愿,造成招生研究生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别,致使基础理论薄弱而短时间的理论学习达不到培养后续要求。二是专业文献阅读不足。研究生科研思维不够活跃主要体现在文献积累不够,也就不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专业人才交流,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需要阅读大量文献,有专业基础才能够再创新、再突破。三是参与课题实践少。参与课题研究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有直接的影响。要实现全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参与实践课题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才能内化基础知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才能挖掘科研思路,创新发展。

三、影响研究生科研训练培养环节的主要因素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主要是研究生个体接受的人文思想教育,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生有很大不同,研究生接受集体、集中教育的机会大量减少,因此研究生阶段各种思想教育及人文关怀不足,很容易造成其思想不稳定,工作状态起伏不定,从而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另外,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主要集中于导师管理或者课题组的管理,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偏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指导和训练,一味强调专业学术,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造关怀的缺失,反而使学生的科研训练积极性不足,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单一地说某一方面影响是不充分的,环境因素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基础理论学习环境、科研训练环境、科研平台及所在团队氛围如何等,这些因素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较大的导向性和制约作用,因此良好的培养环境和研究生个人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是研究生科研训练培养的关键。

四、进行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主要途径

有效进行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主要策略有完善的科研训练体制与规划、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建立科研实践基地三个方面。

完善的科研训练体制与规划是研究生养成学习、工作良好习惯的重要保证,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对于保障研究生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的连续性开展非常重要,促使研究生养成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的工作习惯。

良好的学术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碰撞学术思想、促进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可以召开学术座谈、也可邀请一些业内专家、知名人士或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讲座,通过专业的和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促使研究生攀登更高的科研高峰,不断创新进步。

建立科研实践基地是促使研究生科研训练到实践的一个转化,可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内化能力,是研究生能力拓宽不可缺少的环节。如高校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工程中心等实践基地,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实践基地。通过这种合作促使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实现社会化的要求,达到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效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现彬,陈闻、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精选8篇)
  • 下一篇:最牛qq空间(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