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1

关键词 “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22-04

一、课题的背景

(一)基于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深省。其实质是“如何掘与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而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操作、尝试、现、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我们需要把幼儿好奇心、探究热情、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最关键的目标。

(二)基于对幼儿园课题深化研究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园依托课题《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从幼儿科学探究环境、内容、途径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四个方面进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仍把握不够,理解不透,常常导致幼儿创新意识、探究热情和能力培养的缺失。“十一五”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确立“十二五”研究的生长点提供了可能。我们将以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立足园本,研究和构建“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践行幼儿园“爱德、求真”之园训,改变传统科学教育中“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素养”的教育观念,创新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三)基于对师幼科学探究素养内涵式提升的考量

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和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初步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使幼儿的智慧得到生,个性得到张扬,生命价值不断被唤醒、显、弘扬、提升。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去结果”式

“去”即除掉,减掉。“结果”即在某一阶段内事物达到最后的状态。

“去结果”式: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整个科学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等;“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它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性的东西;“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开放的科学探究。它是一种多元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一种“去权威、去答案、去规则”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和一切皆有可能。它强调去“有形结果”,留“无形结果”(即“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过程”就是“结果”,就是“价值”。对于幼儿来说,“去结果”式是一种最为重要、最自然、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科学探究方式。

(二)科学启蒙教育

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游戏等方法与途径,自主寻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构意义与理解,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

三、支撑性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

(二)布鲁纳的“现学习”理论

“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展思维能力。

(三)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就是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该理论倡导在观念上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多样、有趣;在目标上追求现代的务实、多元。

据此,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点和归宿,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

四、研究目标

(一)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形成较为系统、理性的认识,构建具有园本化的、前瞻性的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及应用策略。

(二)提高教师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求真、解放、游戏、体验为基本指导策略,以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点燃幼儿创新的火花。

(三)更新教师观念,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为指导,有效促进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的形成,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丰富园本科学特色内涵。

五、研究内容

子课题1:《科学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本园教师组织和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持续的、跟踪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响其成效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子课题2:《“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的研究》

研究和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实践验证、活动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探索并建构园本化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子课题3:《“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框架建构的研究》

研究和构建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理念为支撑,以游戏、生活、教学为主阵地的框架体系,为教师分析、处理和评价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层面。

子课题4:《“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求真、解放、游戏、体验等多元指导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提高教师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

子课题5:《“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究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建构个性化、多元化的经验,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子课题6:《“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

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实现我园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式提升。

研究重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是导向、是核心、是灵魂,框架的构建、指导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运用等都需要以此为支撑。因此,子课题2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幼儿科学教育文献资料,以理论指导“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二)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性研究,改进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三)个案研究法

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对教师或幼儿个体进行跟踪观察、分析与研究。

(四)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可供借鉴和应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研究措施

(一)操作要点

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现学习、探究学习理论等为支撑,从科学启蒙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入手,构建既有理论深度,又在实践上有效可行的“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措施

1 课题组的构建与课题的策划充分挥民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管理体系,对课题进行整体构思,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和特质,围绕总课题制定相关子课题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2 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在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计划,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

3 遵循“十一五”期间形成的“研到‘实’处方是‘真’”的课题管理思路,创新课题管理模式,以名师工作室、市幼教学科中心组、课堂观察协作组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与专家、同行互动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

4 实施教师专业展分层考评和成果考核奖励机制,课题研究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探索“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规律。

5 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6 设置局域网,每班配电脑,订阅幼教专业杂志和相关理论书籍,为课题组教师搜寻、查阅资料提供保障。

7 聘请吴江市教科室主任、幼教教研员、苏州市教科院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以弥补课题组成员理论造诣不深之缺陷。

八、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01~2011、06)

1 组建课题组,采用文献法,对课题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

2 举办设计论证会,逐级申报。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07~2015、06)

1 围绕课题涉及的六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索性研究。

2 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丰富理性修养和实践经验。

3 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4 总结提炼,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修改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逐步形成基于“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性认识,并给予实践印证。

(三)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5、07~2015、12)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2

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课题铜牌处处挂,立项证书满天飞。课题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成为晋职、晋级的敲门砖。好像教师有了立项课题,就成为专家型教师:学校承担了立项课题,就成为科研型学校:校门口悬挂上课题立项铜牌。学校的品味就显得与众不同。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举办课题立项开题仪式时,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专家悉数到场,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立项之后,却无后续工作,静等结题。这样的课题承担者,把课题立项作为满足虚荣心和粉饰门面的点缀物,也可能有一些课题承担者,主观上也想努力,想搞出点名堂来,可是不具备研究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申报立项者芸芸,能结题者寥寥,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更是凤毛麟角。

好大喜功,贪求虚荣。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研究的过程,只要有益于教学工作,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观察、论证,从中总结规律、得出方法、预见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课题研究。所以,课题研究理应追求的是真实性、有效性、指导性、借鉴性,与立项的级别不一定有多大直接联系,更不能认为立项的级别越高越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在课题选择上,不是从本校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教学需求出发,而是好大喜功、贪求虚荣,刻意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校级、县级、市级、省级、部级逐级攀升。学术研究的水平不见得有多大提升,学术研究氛围不见得有多大改善,但立项课题的级别却越来越高,大门上的铜字招牌越来越鲜亮,一些虽然实用但级别低的课题甚至无人问津。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不见了,却助长了学术研究的喧嚣和浮躁之气。

领导专家,挂名充数。许多级别高的重点课题,其研究团队的构成,充斥其间的往往是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一线教师寥寥无几。应该承认:一些宏观和战略性的课题,由领导挂帅、专家引领是正常的,因为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力量,需要领导和专家的技术支撑、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力配置,但一般的课题,特别是教学中的具体性问题,不必要那么多领导和专家在其中挂名充数。因为他们既不作为,也无力指导;结题证书上,没做什么工作的领导和专家的尊姓大名往往在前,真正为课题实验做具体工作的一线教师却居于末位,甚至榜(证)上无名,严重挫伤了这些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脱离实际,空洞无物。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应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选题须有应用价值,真正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常常见到的,选题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沽名钓誉,追时髦、逐新潮,什么问题时髦就研究;什么,看似研究教学,实则空洞无物。至于是否有益于教学实际,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则不在考虑之中。

先有成果,后有研究。教育科研本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规划和实施,探寻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一些老师往往是有题目、有结论而无过程,学年初申报课题立项,学年末申请课题结题;或先有结论、后有过程,依据结论、拼凑过程,什么素材能佐证结论,就罗列、拼凑该类素材:所谓实验方案、调查材料、研究报告,其来由要么捏造数据,要么抄袭拼凑,得到的是貌似丰富的泡沫化成果;;有的老师发表几篇论文,或在某机构参加教学成果评比获奖,也一律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这样的研究看似成果丰硕,实则空洞无物。

管理混乱,鱼龙混杂。一线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理应得到上级教育机关和学术团体在政策、学术、人力与资金上的支持。正规的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团队建设,而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课题;,不仅无助于教育科研,反而败坏了教育风气,加重了经济负担。当前官方和民间的课题管理机构良莠不齐。不少商业机构,比如形形色色的民间团体和机构打着教育科研的名义,滥发广告和文件,拉教师入伙,出售结题证书、荣誉证书。有的商业机构还和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以部门名义进行课题招标,那些不明真相或急于晋级、晋职的教师,对此趋之若鹜;有的教育管理者也希望单位能一夜出成果,明知是假课题,但睁一眼、闭一眼,助长了假大空和功利主义的风气,使严肃的教育科研笼罩在浓烈的铜臭味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兢兢业业、皓首穷经,用三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个课题的书呆子;,面对这样的科研环境,只能仰天长叹。

二、当前课题研究中非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细致审查,谨慎立项。课题必须着眼于教学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过程管理须有章可循。经调研后立项的规划课题,必须由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文件等公示招标,未经公示的课题不得立项;立项审查要严格论证,一要从严审查立项申报人的学术水准、信用记录、科研经历和已有成果,一般不得越级申报。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连学校小课题都无力完成的教师,居然在一夜之间就具备申报完成省级甚至部级课题的能力。二要审查申报课题是否立足教学实际。三要审查申报者是否具备解决研究问题的实力(人力、物力条件)。四要论证课题研究结论有无推广价值。在审查推荐课题申报材料时,单位要细致分析课题的主管机构性质、管理规章、收费标准、结题程序等,不能被主管机构大而空的头衔唬;住,而要看其是否以收费为目的。若宣传得天花乱坠,但落在实处的却只有钱;字,诸如这样的课题,级别再高也不立项。

严格把关,规范结题。各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科研成果的验收,应严格结题程序,强化过程检查,把好结题关口。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作用,减少人情因素的干扰,防范少数人的暗箱操作,特别要审查课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具体成果又是什么?

证书认定,正本清源。在职称评审中,省市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是科研成果认定的最高审查机构,不仅要审查结题证书纸质材料,而且要审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审查什么机构颁发(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社团)?政策依据何在?有无体现研究过程?凡打着科研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所颁发的证书,一律不予认可;对参与买卖证书的教师,予以惩戒:从源头上切断买卖课题证书的利益链条,以严肃科研制度,净化育人环境。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3

【关键词】 医学科研课题;结题率;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LUO Chai-qin,CHEN Yan,ZHANG Zhi-jian,et 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35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the 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hospital、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in 102 research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from 2002-2006, to assess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nditions for experiment,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the funds and incentive system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 These factors originate from three aspects on researchers, scientific reach administration section of hospit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Conclus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such as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etter lab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 time for researchers, creating attra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s,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raising more research funds from various sources, rational monitoring the expenditure of the research funds, enhancing the ethic censoring on sci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 on、

【Key words】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Completive rate;Influencing factor;Countermeasure of administration

科研课题结题率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标志之一,按时结题验收则成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我院是福建省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有一支较为庞大且快速发展的科研队伍。1996~2006年期间每年立项的科研课题大约为20~90项,平均57项,其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计划课题,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其他省部级、厅级、医科大学等部门资助的科研课题,以及由医院基金资助扶植的项目。我院的科研课题按时结题率(不包括院级资助的B类课题) 2003年为90、91%,2004年为73、1%,2005年为82、61%, 2006年为89、29%。2003~2006年的平均课题结题率为83、97%,离科研管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分析影响按时结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研课题的结题率,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按时结题是以研究者在科研课题合同的研究期限内完成科研任务,并提交合格的结题材料为准。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承担过科研课题的医务人员共138人,除因出国、下乡、退休、调离人员外,其中可进行问卷的102人。自制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结题情况、研究时间、研究设施、经费、协作等共设了32个问题,先对8名专家进行预调查,征求专家对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后,再修正调查表,调查表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结果统计以构成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发出问卷102人,收回有99人,收回率97%。具体结果如下。

2、1 结题情况 调查对象中课题未按时结题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30%。其中,因研究未完成的占11、11%,因材料和论文未整理的占9、09%,其他原因10%。

2、2 时间因素 92、93%科研人员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完成科研,有31、31%的研究人员认为研究时间不足;有部分人认为科研结果已被他人抢先或重复他人的研究。

2、3 实验条件 大多数人认为本单位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半数人因实验条件影响课题的进展。

2、4 经费问题 82、83%研究人员认为上级经费下拨滞后,11、11%人认为经费滞后或管理问题影响课题的进展。另外,课题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占49、5%,其中经费不足占49、5%,经费有剩余的占3、03%。

2、5 协作情况 77、8%的科研涉及协作,16、6%因协作问题影响课题进展。

2、6 其他因素 ①有半数以上人认为是因申请课题时对研究条件与困难估计不足,而导致不能如期结题;②因研究成员变动、负责人外出进修学习或试剂材料购买出现问题,也影响了课题进展;③对医院奖惩制度认为奖惩合理的占33、33%,没感觉者占42、42%,觉得奖励较同行低的为20、20%,还有1、01%认为奖励较同行高。

3 讨论与建议

综上调查结果,影响课题进展的因素主要有科研时间,科研条件,科研设计、经费、科研协作和激励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研究者、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主管部门3个层面的原因。

3、1 研究者层面

3、1、1 科研时间紧缺问题显凸 科研时间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医院的性质决定了承担科研课题的人员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学多重任务,相当部分人员还兼管理任务,使得大多数人员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做科研的,调查中65、66%科研人员认为无多余精力搞科研。因此承担科研项目单位提供给研究人员适当的脱产研究时间是必要的。我院2006年开始实施了承担国家、部级和省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享有脱产完成科研项目的待遇(科研假),科研假期为项目合同预算投入时间的1/2,脱产期间视同在岗,大大缓解了医务人员因科研时间不足造成的压力,也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3、1、2 经费预算不合理 ①经费不足。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课题的进展,研究者在申报课题时要认真根据科研课题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申报项目,使支持的经费强度、项目的性质及其他要求与课题相符。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是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本着“政府投入为主, 单位自筹为辅,争取企业适当赞助”的原则,除上级科研项目拨款和本单位配套的经费外,如自筹资金、争取赞助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协作的资助等来弥补经费不足。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大部分为上级拨款的纵向来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医院可出台相应的办法,在严格防范商业贿赂的措施下,大力支持横向的科研经费来源。②课题经费过剩时有存在。一方面由于下拨经费滞后,先启用了其他费用,结题时造成经费过多的剩余;另一方面反映出课题计划和预算有缺陷,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同样不符合结题的要求。③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研究者使用其他课题经费作为启动经费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但给结题时的经费决算带来困难。可从个人或单位先预支、主管部门加快经费下拨的办法来协同解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问题。④科研人员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知识。组织专题讲座,做好财务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使科研人员掌握经费预算和使用的正确方法;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经费预算的形式审核、把关以及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3、1、3 课题研究的困难估计不足,项目合同预期目标制定过高 缺乏相关研究背景,申请时没有一定的预实验来支持申报项目,造成对课题困难估计不足;合同的成果提供形式过高,导致不能完成合同任务。因此课题设计时研究方法先进、可行,技术路线清晰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队伍、研究基础与研究条件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重视课题论证,查新是保证课题的创新、避免重复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经常存在先写完标书才有查新报告,造成来不得及修订研究方案。课题组研究成员结构应合理,配备符合实现课题目标要求的人员,不能只为了尊敬老同志、高职称人员过多或挂“人情”成员,使得实际研究工作人员不足,而影响课题的进展。

3、1、4 研究期间成员的变动也不同程度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因进修、调动、出国、攻读学位、下乡等原因,造成课题研究无法按计划进行,以至不能如期结题。除了医院应对有对科研项目在身的医务人员的出国、进修、调动、攻读学位、下乡等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外,申报者在申报前也应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审核,确保能完成课题任务,最好备有应急预案。

3、1、5 少数科研人员科研态度存在偏差 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课题立项成为职称评聘考核的硬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但有些人员申请课题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评聘职称硬件的需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一旦晋级职称成功后,便将课题研究抛到一边,转为被动的延期完成,甚至不完成。因此要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才能保证项目合同的高质量完成。

3、2 管理部门层面 主要指科研依托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的管理部门。

3、2、1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科研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具备有创新意识、创新管理能力和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迫在眉睫。科研管理人员应能熟悉和掌握国家科技法规政策及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科研动态,有收集科研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咨询指导的能力;具有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有良好职业道德,求真务实、公正严谨、无私奉献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精神,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英语水平,才能有效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所以有关部门也应适当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和更新知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3、2、2 加强医院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平台建设,为科研提供环境保证 ①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老化、落后的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在医院医疗任务重、科研经费少的情况下,应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采取横向合作,解决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及医院自身科研人员的培养。医院往往忽视实验室技师的培养,实验员大多由非专业人员替代,临床医务人员在课题立项后要靠自己摸索学习,去掌握有关操作技术,既消耗了时间,又不能保证质量。医院培养与引进技能娴熟、有上进心、不断更新知识的合格实验室技师是必要的。专业技师可通过实验前对实验人员的岗前教育,实验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发挥对非实验室人员的传帮带的作用,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②开展定题服务。定题服务(SDI)是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进行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提供利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1]。医院的图书馆人员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服务至上为宗旨,主动开展定题服务,发挥医院图书信息的作用,使科研人员更好在申请课题前做好情报调研,在科研过程中抓住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跟踪掌握发展动态,使课题组研究人员把握方向,以便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2、3 加强科研过程管理 科研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要以人为本,抓好课题的执行、指导和控制,建立与科研人员协调、服务、保障的关系[2]。①领导重视,完善科研目标管理。倡导科技兴院,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在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科研管理责任制,有科研过程管理的规定和措施,使科研指标和临床其他指标携手并进;②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除了按上级部门要求,定期提交课题执行情况表外,更重要的要检查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③重大课题应定期组织协调会,由课题负责人、专家、主管和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参与,讨论存在问题,跟踪执行情况,落实课题计划。

3、2、4 加强科研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和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 ①加强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规范的形式审核标准与程序,对课题起到正确的导向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在提交申请书前,应严格审核,尤其对初次申报者给予耐心的指导。②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医学科学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从项目设计开始就可能涉及到有关医学伦理学原则问题。2007年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中规定,除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2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只要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性应用的活动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进行审查。科研人员必须知晓规定的伦理原则,研究方案应符合伦理审查要求,避免因伦理问题导致课题的终止。

3、2、5 发挥管理协调职能,解决科研协作困难 协作困难也是课题实施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随着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临床、医技、基础等多学科合作,当前跨学科、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加,协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有利于协作困难问题的解决。

3、2、6 健全激励与制约机制 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已起到了肯定的作用,随着科研人员价值观发生变化,激励更热衷与职称晋升、学术地位、长远事业目标相联系,但利弊共存。因此制约机制不可忽视,如对科研量化考评结果的公布;对无特殊原因未按时完成科研合同计划者冻结经费、通报批评;限制其他课题申报等措施,可遏止不良现象发生,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3 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层面

3、3、1 解决经费滞后的问题 主管部门经费下拨滞后较为普遍,是研究者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如何简化经费下拨程序,加快工作效率,缩短下拨时间,应是今后的工作目标。虽然推迟合同中课题进度时间,可以缓解经费的问题,但易延误科研时机。承担单位及个人从其他渠道解决启动资金仍是可取的互补方式。

3、3、2 把握国家科技方针路线,提供政策性指导 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结合地方科研资助情况,给予下级科研管理部门政策性指导,使管理人员更好地贯彻落实,让研究者的研究更具有方向性。

3、3、3 完善项目立项竞标规范,提高中标课题质量 科研课题的评审,成为科研单位、个人关注的焦点和敏感的问题。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真正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可提高中标项目的质量。监督科研计划合同的实施,对实施情况和后期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合同的履行和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3、3、4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甘做“人民的公仆” 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应以人民的公仆的要求鞭策自己,认真履行工作职能,避免作风,加强与基层科研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营造一个有利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科研和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晓英,王盛,王洁利,等、医院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58-59、

2 杨文艳,李博欣 ,孙洪范、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思考。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39-341、

3 李向上,曾柯,李惠智、加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促进科研管理学科发展、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6,19(5):313-314、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4

一、完善了教科研工作机构

建立和完善教科研工作机构,是科研工作高效运作的保证,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校办教科室主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和各处小学校长组成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以校办教科室主任、各校教科室主任组成的教育科研工作小组,还有以校办教科室主任、教研员和各校教科研骨干教师为主的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形成了校办领导小组—校办教科室工作小组—学科中心教研组—课题组 四级科研工作管理网络,从而使得我镇的教育科研工作更为规范、扎实和有效。

二、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工作制度

为了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了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干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我镇中小学教干教师的专业水平,校办教科室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有关教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如: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条例、教科研奖惩制度等。在原有加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物质奖励。凡是在市级以上(含县级)教师的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学科基本功、理论知识竞赛、课题(已结题)、教科研成果等比赛项目中获得二等奖以上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加强了教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管理

1、 对结题课题进行了规范化的整理和上报

对今年申报结题的课题,镇教科室重点提供了各项材料的规范性整理的指导,并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对于结题报告,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课题组结题报告书写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上报的附件,教科室给予了范例指导,使各课题组提供出了符合要求的过程性材料,对于最后上报材料的整理,教科室统一安排了序目和清单,做到了材料有序,让人一目了然。

四、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

教科室非常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计划。为培养骨干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搭建了促进他们成长的平台。在今年,镇教科室紧紧抓住各级立项课题结题工作开展的时机,连续进行了两次相关联的教科研知识培训,主题分别为《怎样撰写结题报告》和《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写法》。在学习过程中,各位教师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撰写心得体会,对教师们在开题及结题工作中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指明了方向、途径和心理准备。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们的科研理论水平。

五、转变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开展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我镇全体老师能充分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只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我镇教师都能树立教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五、问题和不足

本学期,教科室在工作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管理不够规范,从学校层面对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各学校乃至全镇的教育科研还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领导。

2、 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还不够高涨。虽然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教师所认同,但也还有一些教师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需要教科室从思想和制度两个方面为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3、 极度缺少典型性、特色性的课题研究项目,教师承担的课题研究普遍浅层化、泛化,流于形式的研究居多,真正有实效的太少;另外,不少单位有非常有创意和实效的做法,但是缺少综合性的材料收集和对经验的保留提升。这就要求教科室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教师有针对性、有创新性、有实用性的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下一步,镇教科室的工作重点将是:

1、 进一步加大对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性的规范管理,拟出台更加详细的管理细则和评估细则,尽力让课题研究走上规范有实效的路子;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5

论文摘要:针对工科学术型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偏弱的现状,提出通过科研项目、工程实践、科研论文“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确保研究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研究生培养;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一直以学术型为主。在1990年代以前,由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奇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及高等教育工作。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重基础理论、轻工程实践的缺陷尚不突出。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经济模式逐步向市场化资源配置转型,加之连年扩招造成每年毕业研究生总量成倍增加,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经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毕业研究生,大中型企业及其他非传统科研教育单位逐渐成为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主体。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及创新性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术型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以下简称“工程能力”)却相对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毕业生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甚至出现了“用人单位无可招之人”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各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传导到用人单位,使其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各类人员的普遍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工程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相对不足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第二,面对知识爆炸时代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较十多年前成倍增加,而学制并没有也不可能相应延长。要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成倍增长的知识和技能,除了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外,降低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深度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即以“广度”换“深度”的教学策略。这势必造成学生毕业求职时“什么都会点儿”但“什么都不精”这种现象发生。博而不精是时下各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研究生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

第三,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由于可以轻松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可以运用各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完成以前要大量人力物力及经验才能完成的设计、计算、实验,加上社会上存在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之风不可避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相当部分学生不肯潜心钻研,学习浅尝辄止。由此使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重任的研究生导师,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必要对沿用了几十年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现行培养模式及思考

1、“两段式”培养模式

以目前国内最普遍的2、5年制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总体上可以用“两段”式概括,即理论学习阶段(1、5年)和课题研究阶段(1年)。

(1)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培养计划中的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完成配套实验、实习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如教学或生产实践、讲座课程等。

数十年来,工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除部分选修课程能融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外,总体上非常稳定,呈现数十年基本不变的特点,因此存在教学手段与内容、实验设施与形式、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难以及时得到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问题。

例如,工科专业学位课“16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近30年来虽然部分实验手段、控制、显示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含PLC等)控制及数字通信,但课程核心内容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即使多年前64位CPU已经面世的情况下仍旧如此。专业学位课“高等机械原理及设计”,是笔者当年读研时学习的内容,如空间机构、数字控制技术等和现在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内容基本相同。这些课程对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领会、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但包括超精密测试在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除少数选修课程外均很少涉及。

由于学生在课题研究需要具备极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含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知识获取)及时间在现行的3个学期的理论学习阶段均难以完成。理论学习阶段所学知识,充其量只是基础性和入门性的,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大部分需要学生边研究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2)课题研究阶段。主要通过参与导师或相关学科团队的科研课题,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掌握“根据课题任务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编制解决方案、求解(包括数学建模、编程计算、设计制图、实验测试等)、获得研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结论、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等技能。课题研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是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

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科研课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跨学科专业的特点,对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呈现出“深”且“博”的特点。例如广泛应用于核电、大型舰船、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功率驱动器温度控制问题研究,关键技术涵盖电气工程、工程热物理及机械工程三大学科,研究过程中还涉及工程材料学、数字控制及计算机数值仿真等。目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多数课题大多具有跨学科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

如果时间足够,完成跨学科专业的复杂课题研究是可以实现的。但目前国内的科研体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都严格限定了课题研究时间。考虑到研究生初入课题时需要有一个知识准备过程,毕业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及毕业相关工作,实际上,研究生从事课题研究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很少能超过12个月。以如此短暂的时间,即便是完成课题阶段性任务,也是非常困难的。

2、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其一,课题研究时间短、任务重且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高,相对稳定的理论学习阶段课程,很难反映科技前沿的科研课题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因而学生很难通过3个学期的理论学习达到课题要求。

其二,因科研课题自身的特点而产生了一些矛盾——理论水平高、创新性强的纵向课题通常距离工程实际较远,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的要求;源自工程实际的横向课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工程能力问题,但往往理论水平和创新性不足。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又反过来限制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是国际研究生教育界面临的共性难题。

首先,造成学生工程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很多,而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过短。这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各种新的信息及内容逐步融入各教学、科研过程中,结果使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时间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由此使得教学、科研时间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科学研究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在迅速增加,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简单的科研课题已经给前人做完了,越往后面临的是越复杂、越难啃的‘硬骨头’”。这里包含两层因素:课题对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呈越来越复合的趋势;课题自身的复杂性需要科研团队密切协作才能完成。既有精细的分工,又有密切合作的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通过增加学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删减部分课程内容或降低部分科研课题要求等“修补”性工作虽然对缓解矛盾有一定帮助,但实际效果却饱受争议,相关争论在国内研究生教育界从未真正停止过。

显然,简单的“修补”式改革无法根本解决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要逐步解决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以创新性思维,在系统性、综合性改革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惯性思维等方面寻求突破。

三、培养模式改革新尝试

1、整体式培养思路

鉴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时间难以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笔者在多年的硕士生培养实践中,尝试突破传统的“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思维惯性,将分离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融合一个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概括为“三步”——预备学习、综合学习和总结提高。

预备学习从研究生复试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基础、专长、毕业设计细节等,对通过复试预录取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预备学习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学生本科毕业前(在职生则是退职前),根据培养计划指导其提前学习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科研工具(尤其是科学计算软件等工具)的使用技巧,目的是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和课题研究有一个初步认识,奠定初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其二是应届生毕业后的暑假期间(在职生则是退职后),安排学生进入课题组,协助老师及学长课题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熟悉科研方向、科研规范等。针对少数无法在暑假进入课题组学习的学生,也为其布置了相应的文献学习。

综合学习几乎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除了需要根据学校的培养方案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生产实践外,主要是根据学科方向和科研课题需要,从一入学就开始进行知识、技能的储备,边研究、边学习、边提高。根据需要,综合学习将伴随课题研究始终,一直持续到学生完成学位论文。

总结提高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结果,撰写科研论文、项目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其二是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生产实践。

撰写科研论文及学位论文,既是研究生培养规范的必备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措施。此外,为保持科研方向的连续性,科研资料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研究报告、项目总结则是很好的形式。因此,笔者及所在的科研团队每完成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都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相应的项目总结。这些科研资料的积累,使学科方向的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并为新入学的研究生提供了尽早融入课题的重要学习素材。

课题相关的生产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环节。通常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科研课题,都要进行测试、调试或配套到相关装备、系统中试运行。在此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2、立体式培养模式

在以提高学术型硕士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改革中,一改传统的“两段式”扁平培养模式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载体,对于研究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形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学制和培养层次的限制,硕士研究生很少在重要科研课题中担负主导性工作,更多的是根据分配的单元性工作任务,与课题组其他老师、同学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为避免学生陷入“简单”、“重复”性劳动,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导师要合理安排课题任务,根据培养阶段及课题时间节点适时布置研究内容,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研究生之间的平衡、协调、合作,确保课题任务按时完成,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得到充分完善和提高。

某重大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之一的“新型驱动器温度控制问题研究”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根据设备工作特点,驱动器在恶劣环境(工作空间狭小、冷媒对流不畅、周围介质中有絮状物悬浮故不宜加装风扇)下工作,课题任务要求确保最高温度不得超过额定温度2度。课题涉及:电磁场、温度场、电热耦合及电工材料学相关的电气工作领域;数值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热流及热网络相关的工程热物理领域;散热器结构优化设计及计算机数值仿真相关的机械工程领域。

根据课题特点组成两个小组,分别由一位本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和和一位本科为精密仪器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担纲,各自负责电气工程相关内容和机械工程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笔者则负责工程热物理相关内容研究工作并协调课题进度。在研究中,各小组的学生不仅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相关课题难题,而且根据安排,都学习了工程热物理相关知识。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8个月的不懈努力,按时完成课题任务,每位研究生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不仅增长了新知识,最重要的是掌握了面对新课题获取新知识、团队协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课题难度和研究周期都要适当,专业跨度宜大一些,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2)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是工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根据工程实践环节实施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整体式和专题式两类。

所谓整体式,是指课题研究、样机设计试制及测试、综合测评及总结鉴定全部环节均在企业完成的培养模式。整体式工程实践主要适于大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类课题,学生在企业完成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工作,时间合计约12-18个月。

所谓专题式,是指课题研究前期在学校实验室及机房,中期的样机设计、试制、测试及后期的运行、评估、鉴定在企业完成,学位论文则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企业完成样机试制及实验测试、评估报告的时间约6-12个月。

某大功率船用曲轴研发是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旨在凝聚上海科技资源,攻克国内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制造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难关。课题由我国三大装备制造集团龙头企业之一的上海电气集团牵头,协作高校及企业达十数家。笔者所在团队参与了其中部分研究工作,主要承担曲轴加工工艺中的热变形与补偿等难题的研究任务。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先后有多位研究生进入课题组,以“实习生”的方式参与企业组织的技术攻关及其他各项有关工作,除学位论文答辩按规定在学校举行外,整个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工作全部在企业完成。

上述整体式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的案例大约占整体研究生工程实践比例的3/4。近几年类似的项目还有中国国际海运储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危化品货物在途安全状态监测技术及系统研发与应用”、上海宝钢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宝钢连铸线MRO”、上海电气集团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2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国家铁道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铁路运行信息集成与实时处理”、三一重工科技攻关项目“岸桥数字化设计”等。由于企业规模大,技术水平全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因而项目技术含量高、课题组团队科研能力强,学生通过一年半的高强度、高水平工程实践的磨练,科研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显著提高,毕业前夕已经有多家协作企业表达了接收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愿望。

某新能源汽车双电机驱动系统传动机构设计、试制及实验是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的子课题,笔者所在团队承接了某协作企业的科研课题任务后,组成的课题组包括行星齿轮减速器设计、电机及相关传动功率选型、联接及测试几个小组。课题组师生通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系统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选型等工作。随后与企业密切协作完成加工件工艺编制、配套件选购、样机装配、实验测试及评估报告撰写等工作。通过先后两批学生在企业一年半的试制、测试,最终完成了课题任务。虽然与整体式工程实践特点不同,但专题式工程实践下的学生面对工作中碰到的大量难题(包括部分无法预料的技术难题)并一个一个攻克,其工程实践能力同样得到显著提高。

(3)科研论文。在工作实践培养环节中,“实习生”不同于企业的技术人员,学生在企业的目的是通过科技攻关活动实现实践技能和知识获取能力的飞跃。因而,学生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及时总结,在课题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还需要从理论上系统总结论述,将课题潜在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

完成某新能源汽车“双电机驱动系统传动机构设计”及试验后,参与课题研究的师生先后以行星齿轮啮合过程非线性应力动态变化过程、啮合过程轮齿温度场非线性动态变化过程、轮齿材料-啮合应力应变-温度场间的耦合关系、齿轮轴-行星轮系统多激励动态响应、电主轴基于机电耦合的非线性动态特性、电主轴混沌控制模式等等为主题分别进行了总结、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探讨,之后陆续发表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在完成“新型驱动器温度控制问题研究”课题后,进一步研究了相同条件下散热器微观结构对温升的影响,发现“微单元时变换热系数”对系统温度的影响规律并发表了相应研究论文。

在完成“岸桥数字化设计”课题后,针对处于国际研究热点的钢丝绳动力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岸桥钢丝绳动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课题总结和深入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科学问题,探讨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的良好科学研究习惯。

四、结束语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6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实施主要是渗透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如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其在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则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要将“研究型教学过程化”,并已形成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体来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基本得到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已在各种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但是,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则进展缓慢。大学教育中如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转贴于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7

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要形式、作为教师专业提升有效途径,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小学课题研究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欣喜之余,我们发现,很多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并不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缺失”。这已经成为制约课题研究正常发展的瓶颈。

一、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者自身因素

1、不需研究——网络依赖、抄抄即可

教师对中小学课题研究及其价值等本原性问题认识不足,理解不够,加之如今网络发达,很多研究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参考成果,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错误认识,认为课题并不需要“真正”的研究,抄抄即可,形成了不良风气。在实际的课题研究中,就出现了课题研究中“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课题申报和成果申奖积极,过程研究忽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无论是对课题研究,还是对研究者而言,都是一种消极的影响。

2、不想研究——利益驱使、过场即可

当前,教育科研已成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选,申报示范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鉴于此,很多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对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没有深刻认识,这种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功利的驱使。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教师课题申报时,兴致盎然,获得批准立项后,便束之高阁,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尽管通过多种方法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课题研究走过场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应付者多。

3、不能研究——盲目跟风、脱离自我

许多教师在选择了研究课题以后,如果发现他人已有所研究,便搁置一边,重新选择所谓新的课题。于是,历年的课题目录常常成为老师们选择课题的重要参照,却没有去探讨原来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过于追求课题研究中的新名词成为一种时髦,似乎这样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这些新名词,新概念似乎是引领了当前教育的潮流。然而,于研究课题来说,身边的问题、日常教学的困惑,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同样,即使所研究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名称上有所相同,但是由于学校的情境不同,传统各异,办学思想的差别等等,同样的课题但作深入地研究,往往会有别样的风景!盲目跟风,脱离自我,只能是本末倒置。

4、不会研究——能力不足、中途“卡壳”

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因而难以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科研工作。正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在课题研究时难以深入。同时,教育科研方法的不熟悉,也使许多教师在研究时中途卡壳。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缺少有效地指导以及专家的引领,因此从课题的研究方案、课题名称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界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二)课题管理亟待加强

从课题管理机构来看,很多时候,课题管理者也想抓实中间(过程)管理,由于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过程管理也缺少有力的抓手,在评价中更多重视文本材料,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尽管成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对一个研究课题的成果的认定,往往以研究报告为主。研究报告是评奖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研究者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丢掉过程研究,也就很自然了。

二、加强中小学课题过程研究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正处在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内涵提升的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课题管理,增强研究的时效性,针对上述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问题,结合实践探索,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引导教师摒弃那种做课题仅仅是为了“晋级评优”的功利价值取向,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帮助认识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真正将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做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在实践中,指导教师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加强对课题的研讨,在研讨过程中结合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解决遇到的困惑,实现课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过程管理

近年来,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出台了系列的管理规定,对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总结,推广等做了比较详尽的规范。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主体,学校教科室还应该努力做到:

1、完善课题管理网络,加大对学校教科室主任和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

学校教科室是管理教师课题研究的直接机构,学校教科室的助推作用、监督作用、执行作用以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可以使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而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加大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形成“课题管理部门—学校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管理网络,特别要发挥学校教科室这一层级在课题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2、实行课题申报准入制度,提高课题质量

中小学课题研究从量的角度上看可谓是“课题鲜花处处开”,广大一代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涨,这是喜人的一面;然而,从质的方面来看,课题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部分地区申报对中小学教师申报课题没有名额限制,很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也纷纷加入了课题研究队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刚入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水平,班主任工作等很多方面都还没有入门。在这一阶段,提高教学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加强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应成为青年教师的工作重点。青年教师要先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教学和教育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进入教育科研阶段,这不仅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而且更容易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也更容易出成果。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课题研究应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分层要求,对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校本的小课题研究,多做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积累,不提倡他们一从教就投入课题研究。其次,在课题申报的时候对不同级别的课题实行指标控制,层层推荐和上报。凡是申报上一级课题,必须要通过下一级科研管理部门的评审;课题申报的数量应逐层减少,一则为确保高级别课题的质量,二则更多地鼓励基层和学校开展立足本地、本校实际的小课题研究。

(三)做好课题的选题,确保研究顺利实施

解决课题研究过程“缺失”,还要做好课题的选题工作。一个好的选题,更容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也更容易出成果。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曾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又能够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必须做到求实、求真、求新。如何才能做到求实、求真、求新呢?

1、求实

所谓求实,就是选择的课题应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的实质问题和困惑中找问题。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在选题上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教师小课题”的研究正适合这样的情况,小课题具有“切入点小,研究周期短,教师自身程度高”等特点,可以使教育科研“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使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使教学研究成为工作常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盲点、难点,疑点都可以成为课题。这样,教师们不仅可以打消原先对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顾虑,而且更能实实在在地对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研究予以解决。

2、求真

所谓求真,就是我们在提出和形成要研究的问题的时候,必须不断地去鉴别我们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北师大劳凯声教授提出,“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求真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选择的课题要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如《班级学生座位编排的实践与思考》,看上去仅仅是学生的座位问题,但这个问题是班级管理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座位编排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也直接影响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师的教学。

3、求新

求新并非标新立异,并非一味创造新名词。它既包括尚未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也包括老问题新角度,做到“老瓶装新酒”,熟悉的地方也有新风景。比如,目前许多老师践行的“从实践到论文,从论文到课题”研究方法,正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总结,在论文总结的基础上,再深化研究,从而再到课题的成功。因此,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在同样学校的不同教学阶段都可能有新的发展,新的发现。

(四)改变评价方式,从注重文本成果向成果呈现多样化转变

对于中小学课题研究,其成果呈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课题管理者对课题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也可以多样化,特别是改变只注重文本的评价方式,创新一些能够反映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成果评价形式。比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可否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呈现课题研究成果,而不必一定要形成研究报告。甚至,课题成果鉴定者可以直接进入课堂,去听一听课题研究者能够反应课题成果的一次现场教学,以此来评定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与中小学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又回归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相符。通过改变和创新成果评价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导向功能,让一线的教师研究者能够更关注自己的研究过程,采取适合自己的成果呈现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篇8

教育科学;督导评估;良性发展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79-02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从2012年起,每年吉林省延吉市教科所都要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学校教育科研目标管理的评估验收工作。按照教育局要求以及督导室拟定的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对教育科研评估项目的各项要求,我们教科所的科研督导小组在督导评估过程中,首先要看学校在科研工作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本教科研培训,扎实开展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课题档案材料管理是否科学、规范;其次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在围绕课题开展的备课、教案设计、课后反思、教学随笔、专题学习等活动中,是否对课题相关研究的问题提出讨论并进行理论提升,注重课题研究的结题与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培训

目前,延吉市基层学校科研意识浓厚,各校制定了严格的科研培训制度。学校对科研培训相当重视,能结合本校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各类科研培训,自训与集训结合,内训与外训结合,不断加强学校科研水平与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设。培训内容注重教育科研工作的可操作性,加强了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的课堂改革,助推延吉市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过程研究合实际,课题管理趋规范

按照科研评估项目指标要求,通过对各校科研材料以及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自评报告等方面的管理情况做全面、详细的审核,我们可以看到基层学校在科研过程管理方面日趋规范。学校采用多维、立体、交叉式课题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学校主课题与教师团队、个人课题的规范化管理。大多数学校都能按照科研规范及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和各项课题会议,学校建有课题研究教师的课题实验记录,能够按照年初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操作实施并制定相应的总结。绝大多数学校包括乡镇学校也都能够有意识的将教科研活动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整合,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同时促进了教研活动。

(三)以特色促有效,深化课题研究,注重成果推广

大多数学校都能以有效的、特色化的科研活动深化学校课题研究,能独立组织开展本校的教育科研研讨会、现场会等学术活动,学校重视教师科研经验的推广与论文的发表。

二、存在问题

(一)个别学校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重视不够

大多数学校学校能有意识地把课题研究与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相整合。但是仍有个别学校在开展活动时缺乏科研目的性,活动材料不能突出研究主题,只是教研活动过程的表述,教科研活动材料的管理缺乏规范性,科研活动不能有效落实到各项活动当中去,不能如期对各项科研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只是流水账式的过程描述,缺乏对研究项目的科学提炼与理论提升。

(二)部分学校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缺乏整体规划

课题的阶段性研究目标及内容不够明确,目标呈现方式单一。不会将研究目标及内容进行科学分解,并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教育科研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

(三)活动多,分析少,科研活动停留在教研层面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各项研讨会、现场会、展示交流、等学术活动,可以为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汲取各方面对课题研究的意见,成功在什么地方,不足在哪里,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深实践和加强思考等等。但是不少课题研究活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活动结束,思考和研究也就结束了,科研活动停留在教研层面。

部分学校在课题研究方法上缺少科学的数据类比分析,佐证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或观点的证据不足。实验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不能对课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与分析。课题组成员对原始资料堆砌多,对资料进行分析、反馈、评议、提炼、总结少,不能以高质量的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事实上,课题研究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素养,拥有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才能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如果理解肤浅、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简单嫁接,那么课题研究就失去了理论的底蕴和内涵。

(四) 需强化课题成果推广意识

要重视课题的推广活动。现在不少学校课题结题了,研究活动也就终止了,或者之后的科研活动与前期课题毫无关联,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虽然只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一个环节,但对教育科研成果效益的发挥,对整个教育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在推广中不断完善与创新,使课题研究成果的效益发挥到极致。

三、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端正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

二是要扎扎实实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课题的培训要立足校本,立足课题,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注重学校科研与教研活动的整合,对研究成果的总结要符合客观事实,要深入地对问题做出分析,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理论性认识和切实有效的操作措施,不能做的是一套,写的、说的又是另一套,忌夸大事实和效果,杜绝造假。

三是重视校本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深化教科研工作。校本教研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途径。要将校本教研同学校主课题开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引导教师对相关课题的有效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类分析。在总结提炼归纳的基础上,能够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精选8篇)
  • 下一篇:水电节约措施(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