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竞争力调研(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1

[关键词]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实证研究;广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8-0063-06

1 引言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来自产业组织理论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论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推演出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都是从企业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等方面加以研究,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对于竞争要素的研究则是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更进一步、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两类竞争力构成论”、“两维系统构成论”、三要素构成论、五要素构成论,和全要素构成论等企业竞争要素理论模型。从研究的行业看来,关于企业的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研究严重不足。其研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大部分采用定性研究,也较多采用半定量、模糊数学评价法,较少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

中国餐饮市场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由于饮食社会化、就餐大众化的趋势所引,它一直是服务业内的重点投资领域之一。截止2005年底,我国仅限额以上餐饮业的产业活动单数达15095个,从业人员超过134万,在越来越激烈的餐饮业竞争中,餐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对于素有“食在广州”的广州市来讲,2005年底,餐饮企业营业网点达到15945个,从业人员超过14万,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如何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力以使其得以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不少专家也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餐饮竞争特征、战略战术构建、竞争优势分析等方面。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外部环境、管理方式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复杂和深化,仅从某一方面研究餐饮企业的竞争要素和竞争特征已难以满足分析现代餐饮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本文拟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对广州餐饮企业和消费者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餐饮企业竞争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变量的选取

为了使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变量更全面和真实地反映餐饮企业竞争力的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试验性调查和深入访谈3者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众多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提取与餐饮企业有关的竞争力要素指标,然后随机抽取10家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进行试验性调研,与此同时进行深入访谈,抽取的10名被访者包括了餐饮企业管理人员、旅游业研究专家、餐饮消费者和餐饮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最后针对试验性调查的结果与深入访谈的情况,根据其反馈意见,并结合试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37个因素指标构成本研究的测量量表,并对部分变量进行了语句修改的处理,以便指标能更准确地被表达。

2、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两套相关联的问卷:第一套问卷是针对餐饮企业拥有的资源、内部管理及企业人员状况设计的测量指标,问卷中列出29项与此相关的指标,让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这些陈述做出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测量方法(Likert 5 point),被访者根据自己认为的各个因子的符合程度,从低到高,在1―5分中选择(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第二套问卷是针对企业产品设计的测量指标,在这部分我们列举了8个有关产品的相关描述,被访者运用跟调查企业内部因素同样的方式对拉力因素进行评价。这两套间卷是相配套的,在进行第一套间卷调查时,第二问卷也随即在被调查企业的顾客中随机抽样调查。

2、3 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的餐饮企业为研究对象。样本抽样涵盖面广:在企业类型上,包括中餐企业和西餐企业;在企业等级上,包括星级酒店餐饮部和大众餐饮企业;在企业规模上,包括连锁经营企业和单体经营企业。因此所选样本基本能够代表广州餐饮企业。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于2007年6―12月期间,在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东山区等各大行政区内,共抽取了50家餐饮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套,回收了43套,其中有效问卷为43套,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6%和100%,达到了研究分析最低30个样本的要求。同时,在对量表可信度检验中,采用了对李克特5级量表常用的信度检验――克朗巴哈(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该系数值为0、921,说明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4 分析方法及步骤

本研究使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

第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7个指标进行分析,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使用方差极大法。因子分析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大部分变量合并成少数几个主要因子,并且根据所包含因子体现的共同特性,对提取的主要因子进行重命名。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各指标间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各指标间没有共享信息,就没有公因子可以提取。采取KMO统计量分析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考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为了方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主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和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力,在进行因素分析时,设定提取公因子的数量不大于5个。

第二步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以研究各主要因素的变动对竞争力这个因变量的影响情况,以便能准确地反映出各主要因素对竞争力的贡献。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需确保这些公因子都具有线性相关的函数关系。

3 结果分析

3、1 广州市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因子分析

竞争要素指标共计37个,所有指标的公因子方差都大于0、4,因此,全部37个因子参与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5,巴特利球形检验值为1371、13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了显著(sig=0、000),说明餐饮企业竞争要素描述的相关矩阵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使用方 差极大法分析后,从37个指标中提取出特征值(Eignvalues)大于1的公因子有10个,但是为了方便下一步深入研究各因子对竞争力的贡献率,设定为只提取5个公因子。这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是60、535%,说明这5个公因子对原有的37个因子具有60、535%的解析能力;37个因子的因子和共同度都大于0、4,且每个因子的可信度都大于0、6,总体可信度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21,这表明各因子的全体变量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和较高的可信度(表1)。

因子1包含了最多的指标,包括了“有明确的目标市场”、“经常组织培训员工”、“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员工能积极参与学习”、“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被执行”、“经常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管理人员有较高学历或丰富的管理经验”、“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各部门运转协调,配合默契”、“能有效地执行上级指令”、“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能随时调整各部门的设置及相应职能”、“经营理念先进”、“能根据形势和自身状况的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有自己的内部刊物或内部交流网络并经常更新”、“树立企业典型人物,并号召员工学习”、“有自己的特殊节庆日子并经常组织员工过各种公众节日”、“有关于自身创立或者经营的各种传说或者故事”共计19项因子,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特征――都是关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因子,故归纳后命名为“制度与文化”因子。

因子2包含了“企业经常对产品进行创新”、“服务人员有较高学历或丰富的从业经验”、“能方便地达到餐馆进行用餐”、“餐馆提供的菜肴价格合理”、“餐馆用餐环境优良”、“餐馆提供的服务质量良好”、“餐馆提供的菜肴种类齐全”、“餐馆提供的菜肴口味好,品质优良”、“餐馆提供的菜肴有特色”这9项因子。它们直接与餐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与提品和服务的人员、设施设备等相关,故命名为“产品与服务”因子。

因子3所包括的因子相对简单。主要是“广泛的营销网络”、“先进的营销方法或营销技术”、“有良好的食品原材料供应链”这3项因子,故命名为“营销与供应”。

因子4包含了“曾获得各种级别的荣誉称号”、“企业品牌是市以上驰名品牌”、“餐馆能诚信经营,信誉较好”这3项因子,它们共同表述了企业品牌和声誉的特征,故命名为“品牌与声誉”。

因子5包括了“企业有大型宴会的接待能力”、“企业是连锁经营或者是特许经营、联合加盟经营”、“最大接待量超过100人”这3项因子。这些因子都涉及到企业的规模或者规模经营方式,故命名为“规模化经营”因子(表1)。

3、2 广州餐饮企业竞争要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各竞争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同时明确各主要竞争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本次回归分析,自变量是“制度与文化”“产品与服务”“营销与供应”“品牌与声誉”“规模经营”这5个因子,因变量为“利润”。回归模型检验显示,本次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R=0、670,R2=0、449,经调整的R2=0、375,估计标准误差为52、79624,这些数值表明利润这个因变量与上述5个因子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表2)。为进一步检验回归效果,方差分析表明,本次回归的F比为6、034,其相伴概率为0、000,即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回归效果显著(表3)。在系数检验方面,5个因子和常数项的显著性水平sig值都小于0、05,说明这几个量同时存在,并且与因变量之间都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表4)。回归系数检验显示,常数项、“制度与文化”、“产品与服务”、“营销与供应”、“品牌与声誉”、“规模化经营”这6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1、953、20、726、23、576、2、314、10、309、30、085,由此可知回归方程为:

Y=101、953+20、726X1+23、576X2+2、314X3+10、309X4+30、085X5

(Y=“利润”,X1=“制度与文化”X2=“产品与服务”、X3=“营销与供应”、X4=“品牌与声誉”、X5=“规模化经营”)

这也表明,对餐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重要性依次为“规模化经营”、“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相同情况下,每提升一个单位,“规模化经营”、“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对利润的贡献率分别为30、085、23、576、20、726、10、309、2、314。

4 结论

4、1“规模化经营”是餐饮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回归分析得出,餐饮企业利润贡献率依次为:“规模化经营”、“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可见增强企业竞争力贡献最大的因子是规模化经营。这也表明,在实践中,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是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对于现代餐饮企业来说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节约采购成本。规模化经营的餐饮企业由于采购量大而且支付能力较强,在采购时可以压低价格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优惠和让步以此节约采购成本,获得在起步上的竞争优势。二是节约营销成本。大型餐饮企业的宣传成本可由其各分店或者成员企业分摊,因此企业规模越大,其可以花费的宣传费用越多,而分摊的成本越小,其旗下的各成员都共同受益。三是具有较大的抵御风险的优势。餐饮企业规模经营都可以将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自己庞大的分支分散下去,进而形成风险共担,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标准化带来的效率优势。规模化经营一般都有专业化分工,实践证明,标准化与专业化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高效率。

目前,餐饮企业的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连锁经营,二是集团化经营。而从实践看来,连锁经营与集团化经营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经营模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餐饮企业的重视。国内外大量事实也表明,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是餐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餐饮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4、2 “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是餐饮企业稳步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餐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顾客感知和认同餐饮企业的最直接方式。餐饮企业的产品是物化了的企业竞争力,其主要体 现在菜肴的特色、品质、用餐环境的优良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餐饮产品有自身的特殊性,享受因素比重较大,除了实物产品之外,往往需要配备一些精神享受,例如钢琴演奏、歌曲表演等等;另外服务也是产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不同的餐饮产品配备不同的服务方式,加强现场管理,形成不同的服务风格。因此,对于企业开发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重要因素。增强餐饮企业的竞争力,餐饮产品和服务是日常管理中必然要稳步提升的方面。

餐饮文化包括4个不同的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优秀的餐饮文化是推进餐饮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企业团队活力的源泉,是增强竞争力的内在品牌。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参与感,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有竞争力的文化。而餐饮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在日常管理中的体现,需要在业务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才能保障餐饮企业获取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4、3“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是餐饮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保障

企业品牌形象与声誉就是指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企业通过自己的行为、产品、服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绘制的图景和造型,是公众以其直观感受对企业做出的整体看法和评价。企业的品牌和声誉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良好品牌形象和口碑的塑造,可赢得顾客对餐饮服务产品的信赖和好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是现代餐饮企业潜在的销售额、宝贵的无形资产,更是决定其盛衰存亡的生命线。

餐饮企业的营销和供应也是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保障之一。餐饮市场营销就是消费者与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和过程。它贯穿于餐饮产品供、产、销过程的始终,体现在餐饮业务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根据消费者需求,选择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餐饮企业产品与服务从经营者转化为消费者的实现消费就成为各个餐饮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任务。另外,在餐饮企业的物质供应中,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等会直接影响到厨房生产、产品质量、成本消耗和经济效益,它与餐饮企业营销同等重要,同是餐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8-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 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其学生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 1925 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 1959 年发表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 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 D、L、Barton 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 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 1984 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Catherine 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念新等基于中国 296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PLS 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曹红军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 NEC和 GTE 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 10 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 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2] 曹红军,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3

Abstract: Government, businessmen and academia joined the research areas of enterprises petitiveness since U、S、 scholar Stephen Hymer offered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s petitiveness、 Especially from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the academia set off the hot of research、 Professor Michael E、Porter in Harvard University said: "Enterprises petitiveness determined the 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 large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 lot of the problems of the enterprise petitiveness and detailed research, and obtained fruitful results、 Because there is so much involv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enterprise petitiveness is multifarious, so this article will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enterprise petitiveness prehensivel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ater study、

关键词: 国内;国外;企业竞争力;综述

Key words: domestic;abroad;enterprise petitiveness;review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46-03

0 引言

最早提出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2],但他并没有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门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先后通过他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此后,很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

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而展开的,而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

1 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

世界上不同的组织及研究学者都对企业竞争力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关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探讨;企业竞争力源泉的研究;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 企业竞争力概念研究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诸多的组织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①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②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携手合作,并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在1990-1995年期间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几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其评价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较大反响。

③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菲什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企业竞争力归结或等同于企业竞争优势,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⑤联合国贸发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考察:它可以被定义为单独企业在可持续基础上保持或提高其市场份额的能力;它也可以被定义为企业降低成本或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能力;它还可以是来源于利润率的竞争力。

⑥著名学者维纳·艾莉在其著作《知识的进化》一书中指出,竞争就是企业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为增强竞争力而调整知识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其产品在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生产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

⑦《贸易政策术语辞典》(1997)将竞争力归结为:某一企业,某一部门或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国家所击败的能力。

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也将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的能力,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静态的能力,改善的能力和进化的能力。

除上述国外学者和机构对企业竞争力概念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外,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罗国勋,李显君,韩中和,张志强,胡大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锫。

金锫是我国最早也是最系统研究竞争力问题的学者之一。他从5个含义出发定义了企业竞争力并提出了企业竞争力包含的四大要素。在他看来,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有五个基本含义:一是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或工作效率)。三是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四是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五是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经常发生着相互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到,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决定因素[3]。本文倾向于金锫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1、2 企业竞争力源泉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学术界主要围绕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派别[4]。总结起来分别是: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①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称为“环境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整个80年代风靡一时,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该派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产业市场结构而不是企业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

②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般称为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基础论”。该派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③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通常称为“企业能力理论”。与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样,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是强调从企业内部因素与条件来出发来理解企业竞争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重视资源因素的理论侧重于从企业的资源集合体性质出发,从企业资源本身来理解企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强调企业资源、资源积累及其差异性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而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则更倾向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能力体系,(尼古莱·J·福斯等,1998)侧重于从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结合与整合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

1、3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①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的投入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依据。

②综合指数评价法。这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子系统综合平均指数建立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评价的标准在于:如果综合平均指数接近于1,则说明甲乙两企业的整体无明显差别;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大于1,则说明甲企业优于乙企业;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小于1,则说明甲企业劣于乙企业。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故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这种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两个企业之间的评价,同时由于权数的确定通常采用专家咨询主观确定,欠缺客观性。

③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评估对象因素多样性,以及评估主体专业水平、素质、偏好的影响,评估主体难以准确地判断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的判断矩阵往往一致性较差。

④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艾登于1965年创立的。通常我们把竞争力强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4个等级,但很难确定每个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也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分类本身就有“模糊性”。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评价。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采用模糊数学地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竞争力做一定量的评价。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多因素的影响,宜采用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⑤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聚类、灰色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企业竞争力灰色评价依据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首先因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人们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有些是已知的,可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有些指标的数据却是未知的,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

⑥数理统计方法。近年来数理统计中迅猛发展的一个分支是多元统计方法,它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主要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上述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可以依据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选择使用。

2 国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有关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行业竞争力研究,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等。

刘金波(2006)[5]提出构建测度地区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郭继鸣(2003)[6]提出从企业现有经营业绩,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协调能力3个方面对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详细分析;尹子民(2003)[7]运用因子分析表征工业企业经营能力,效益能力和成长能力;杜心灵(2005)[8]提出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黄辉等(2004)[9]运用系统理论提出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刘华等(2006)[10]以市场份额作为衡量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基本消费、生成模型,建立工业企业竞争力模型,分析税收政策如何对工业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刘冠洲(2006)[11]从企业规模竞争力、企业经营竞争力、企业创新竞争力和广东工业50强与世界500强的对比四个方面,对广东省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蔡定萍(1999)[12]对我国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宗刚、马宁(2002)[13]从技术学习、R&D、制造、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以及战略等7个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范围衡量,并用DEA方法对182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7个竞争力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白云兰等(2005)[14]以现有统计调查体系为基础,构造测度地区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对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尽管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比起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具有系统性,对于我们从事继续的研究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3 西部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地区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工业企业发展缓慢,目前有关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比较有限。

国内著名学者、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员金锫从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及西部地区发展要有新思路等文献从一定侧面论述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李曦辉(2002)[15]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的现状,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胡中应(2006)[16]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通过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差距法从结果和原因方面探究了六安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状况,提出了提升贫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张羽琴(2007)[17]通过研究中国加入WTO之后,贵州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影响贵州工业竞争力的有关因素,为探究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途径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础;周永红(2006)[18]分析了四川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而从环境、资源、人才、品牌、管理等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四川工业企业竞争力。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研究比较有限,相关研究涉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发展状况,发挥西北地区的优势资源。

有关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内容不完整,同时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细致化,没有涉及到行业内部和工业企业内部。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因此,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扩展和系统化。

4 小结

上述相关企业竞争力文献研究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在研究领域上,现有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②在研究方法上,相应的定性研究较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③在研究内容上,多注重工业企业竞争力单一问题(例如,评价指标设计等)的研究,缺乏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④在评价要素的构成上,大多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注重经营业绩的评价;

⑤在研究对象上,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成熟企业的研究,缺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研究;

⑥多侧重于单一从企业内部(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较少综合考虑从企业所在区域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0)、

[4]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8-40、

[5]刘金波、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郭继鸣等、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10)、

[7]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工程学院学报,2003(2)、

[8]杜心灵、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5(5)、

[9]黄辉、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6)、

[10]刘华、税收与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11)、

[11]刘冠洲、广东省工业企业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06(10)、

[12]蔡定萍、我国各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比较[J]、企业经济,1999(12)、

[13]宗刚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14]白云兰、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2005(11)、

[15]李曦辉、加入WTO对民族地区工业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16]胡中应、贫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科技信息,2006(10)、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4

竞争情报实际上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研究,它即是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也是指由此而形成的情报或策略。以下即阐述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实施步骤。

具体流程

实施步骤

一、企业自身调研

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首要工作,是设立一个专门的情报部门,情报部门的工作职责主要是通过企业所有部门的配合,统计和整理该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数据和信息,将这些信息或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以方便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有效运用。同时,做好反情报工作,捍卫企业自身信息安全。此可谓“知己”。

二、竞争对手调研

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同时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动态信息。竞争情报帮助企业了解供应、客户、现有竞争者、新进入者、替代者的异动,及竞争者绩效指标、能力指标的异动,同时竞争情报帮助企业了解和跟踪与产业的基本特性相关的情报,例如产业的集中度、进入壁垒、国际化程度、管理程度、技术变化速度、品牌忠诚度、业态变化等。此可谓“知彼”。

企业的情报部门在调查竞争对手时,可采用的公开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合法手段搜索、收集各种资料,也可以留意各类出版物、权威机构的可靠信息、上市场竞争对手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信息、参加展览(销)会,交流会,会、参加相关的论坛或讲座、通过人脉资源获得半公开的信息等。但还有些比较隐蔽性的信息或数据还是需要知道的,这时如果企业的情报部门有足够的底蕴也可以自己通过一些方法去做,但更多的企业做法是委托第三方调研信息公司提供相关所需的信息。如果企业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要求具时效性的话,第三方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每日或每周的竞争对手、相关行业信息快报,以满足该企业对实时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再根据该企业所需了解的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信息,提供竞争对手调研报告和通过几个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行业报告。

三、企业整体竞争环境调研

企业整体竞争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

企业的宏观环境,包含政法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异动等,它们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长期影响要素和前提条件。此可谓“知天”。

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免受突如其来的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给自己更多的反应时间,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竞争情报就是企业的智囊,起到市场的导向作用,商品营销的警示作用,及做出战略决策的参谋作用。此可谓“知地”。

四、使用的分析方法

无论调研工作是该企业的情报部门还是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实施的,其分析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其中对竞争对手(企业竞争力)的常用分析方法包括了SWOT法、财务分析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即各项流程)、技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情况、知识产权等进行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法。通过前面分析方法得出企业或竞争对手的各项指标后,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或是在选出标杆企业后,将本企业与标杆企业进行定标比超分析。

五、制定竞争策略

企业可以根据情报部门或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数据、报告进行再次分析后,分发到相关的部门,使之能有效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的价格定位与营销策略、流程及管理方法改进等。如果调研的是第三方公司,就应该提供相关的研究报告后,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策略建议以供企业参考。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5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理论研究

一、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1、技术学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90)和英国著名学者哈梅尔(Gary Hamel,1990)合著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在该文中,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是技术观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企业的核心产品之中,这些核心产品之中包含着生产所必须的核心技术。随着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核心产品也就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逐渐积累产生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提出的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了以下四层含义: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产品的创新能力、独特技术的创新能力、营销手段的创新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这些能力进行长期的综合应用,逐渐培养出来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很难被竞争者在短时期内进行复制,必须经过长期地、有意识地打造。

(3)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完全不变的。从短期的角度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从长期的角度讲,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更新,随着产品、技术、营销等不断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也要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4)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企业拥有的各种技能的有机组合,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的综合能力。

2、资源学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

J、B、Barney(1991)是资源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资源学派强调资源在企业获取高于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里谈及的资源包括了企业拥有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这些资源就是企业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是,在众多的资源当中,只有核心资源才能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些核心资源应该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模仿性三个特点。资源学派在强调资源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因此,资源学派强调在拥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核心资源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3、结构学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

Michael E、 Porter(1997)是结构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结构学派强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就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工作:降低成本和加强差异化经营。“降低成本”就是通过降低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或通过改进生产技能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加强差异化经营”就是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式来加大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化经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张维迎教授(2002)强调核心竞争力具有五个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偷不去”就是其他企业要模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非常困难的;“买不来”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无法在市场上通过购买而获得;“拆不开”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由各种资源和能力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带不走”就是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而无法分拆带走;“溜不掉”就是企业的这种核心竞争力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可持续性。张维迎教授的这些观点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吴敬琏(1999)强调任何一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通过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将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强调了核心竞争力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某一方面单独体现出来的能力。

黄继刚(2004)强调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能力,通过二者的整合可以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而不是一种静态的能力 。这种观点与魏大鹏(2000)的观点不谋而合,二者都强调技术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岩(2002)强调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就可以渐渐获得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该观点着重强调了学习知识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他资源或能力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教授(2002)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通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不断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可以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学术界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核心竞争力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余 宏:房地产经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1月

[2]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被看作是短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产物,而被看作是企业能否成为百年老店的深层次物质和精神运营的产物。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系统创新能力表现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外部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关键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处理不同创新资产的设立、协调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不同不仅存在于专业职能和技术方面,而且存在于组织文化、管理传统、相对声誉和公司中权利分配等方面(Christensen,1995)。因此,协调与整合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系统是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

大多数的企业创新需要两种或更多类型资产的有机结合。高水平的资产间专业化分工协作较之低水平的更能为创新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并对技术基础及其组织协调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利用创新资产和互补性资产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核心能力变得更加规范,且强化了围绕技术创新有关的适宜条件。因此,企业应该考虑到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能力、中层管理的组织能力、技术层次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作业层次的制造能力以及市场层次的营销能力,以组织中的这些创新资产为基础,选择拟作为其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并确保这些能力分散在组织中以便利用、保护和进一步开发(Prahalad和Hamel,1990),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确立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基础,并将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归因于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共同作用。

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组织的异质性源于资源的不可分割(Penrose,1959),而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这些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厂房和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和商标;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主要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机或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必然产生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有些资源可以或多或少通过在战略要素市场上进行交易而获得。如果许多资源对于众多成功企业普遍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资源至少构成了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那些产生企业超额收益的资源应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仿制性和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等特征(Barney,1986,1991)。

技术基础理论为我们确定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例如,Adler和Shenbar(1990)从组织能力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即开发满足现有市场需求新产品的能力、运用合适的工艺技术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开发和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技术以满足计划中的未来需要的能力、较强的对竞争者引发的预料之外的技术活动和不可预测机会的反应能力。在具有不同技术基础的企业中,创新能力意味着在不同的创新资产类别间、在创新资产和互补性资产间建立起资产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协作超出了技术创新特定资产的狭小范围,通过动员互补性资产为创新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创新适应于企业内业已存在的操作性资产和企业外业已存在的互补性资产,如供应者的投入、使用者的知识等。也有研究者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对创新资产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四种基本创新资产,即科学研究资产(符合R&D中的研究)、工艺创新资产、产品创新应用资产(细分为技术和功能)、美学设计资产。其中后三种是发展中的具体说明和描述(Christense,1995) 。

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相关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核心能力的概念是由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在该定义中强调协调,但却以例证说明能力是企业用以识别和形成自我特殊技能的功能集合体。而实际上,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一种资源,而是存在于企业创新资产之上的更具有技术特定性的一种特殊能力。

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系统交互模型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它对产品市场和技术声誉层次上的竞争力所做出的相对贡献,以及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技术位势。这表明,为了确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实和潜在的竞争作用,除了重视企业内部,还要广泛关注企业外部,如产业走势、技术机会、竞争者动向、消费者需求、规律性措施等,因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依赖于对产业组织变革的适应性。Lazonick(1992)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的描述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图-1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能力理论与经济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类经济学理论,如进化经济学、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芝加哥产业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等。尽管各类经济学在战略规划研究中能够推动有关方面的深入进行,为战略研究提供语义清晰、表述明确的理论,但它们之间由于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重点分析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不过,与其他经济学派相比,进化经济学对有关企业动态成长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显地更关心技术变化和技术开发过程(Dosi,1988),因此它更适用于理解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进化论观点认为企业不再是传统理论中的“完全的理性决策者”,相反,企业被视为“适应性制度安排”,且由市场力量决定其形态。这样,市场被看作是一种选择机制,并通过不同的生存进程确保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继续生存。可以用图-2来清楚地显示企业的进化机制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资源、能力以及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使企业之间相互区别,使其制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战略。遗传性表现为企业在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途径依赖性,是一种管理遗产。同时,技术范式决定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遵循一定的设计框架。而自然选择表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这是由于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技术混乱,引起技术范式的废弃,从而破坏了企业的能力基础和竞争位势,并产生了新的多样性。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进化论中的表现是一种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之间的均衡。因此,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战略,使其适应新的不可预期的未来事件以降低竞争风险。打破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间的平衡意味着企业必须拥有一整套规则和能力,以确保企业遇到不可预期事件时总是具有为避免走向“能力陷阱”而进行抉择的特权。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笔者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交互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组织协调企业资源基础以形成具有企业特质的创新资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将最终在考虑产业组织环境的情况下为企业所获得,它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创新能力基础理论框架。

该模型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类:(1)学习能力,是指企业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的特殊能力;(2)研究开发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即涉及到先于竞争的基础研究和向工艺开发及新产品应用提供直接投入要素的应用性或产业性研究)、工艺创新能力(包括“硬件”工艺创新能力、开发更系统的生产体系能力,近的和远的后勤保障、质量控制、工厂布局)和产品创新能力(即产品开发中需要能力,如产品加工制造、器具开发、软件开发等);(3)生产制造能力,是指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4)市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竞争态势、成本和收益、创新的可接受性以及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的能力;(5)资源配置能力,是指企业对资金运筹水平、人才管理效果和技术来源的灵活多样性配置水平;(6)组织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部门协调、组织应变、组织文化、组织机制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所形成的特定能力;(7)战略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在促进内部创新能力开发与积累中对外部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质量;核心竞争力;影响机理

一、 引言

无形资产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对于无形资产,在何种程度上如何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目前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外资产质量的研究,特别是无形资产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较少。Gupta and Neeraj J、(2008) 研究了目前美国企业中研发费用、客户需求和服务支出这两种最普遍的无形资产支出,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来检验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国内主要集中于对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例如,沈炳珍、陈娟(2009)从实证角度考察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刘静、张旭(2010)提出无形资产利用率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程度较高。汤湘希(2006)以会计控制论为基础,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系统。高建来、杨琳琳(2009)认为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王玉红(2009)提出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的培育、维护、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及风险性来确定其价值,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同样的,对于无形资产质量及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更是少数,这为本文研究留下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 关于无形资产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无形资产质量分析

企业资产的质量不仅指资产的物理质量,更反映的是资产结构的质量,即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以及变现能力。(1)存在性。无形资产质量的首要特征就是其存在性。影响因素主要有:通过放大资本化的支出范围虚构无形资产;转移费用、收入虚增无形资产价值。(2)收益性。收益性是无形资产根本质量特征。这一特征强调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但无形资产必须依赖于有形资产的运作。(3)风险性。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质量,导致收益的实现存在风险。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许多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企业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特有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竞争优势。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分别从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性、增值性、整合性以及可持续成长性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选取相应的财务指标,建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核心性。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其中,核心人力资源就是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可以关注以下指标:学位比例、科研人员比例率等指标。(2)增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主要通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效益,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可以通过研发费用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以及经济增加值(EVA)来体现。(3)整合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因素整合的结果。流动资产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最主要的经营对象,也是企业获取收益及增强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因此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进行分析。(4)可持续成长性。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成长性强调企业未来存续状态。可持续增长率则是用来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本文采用经典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来反映可持续成长性,并在可持续增长率基础上按照综合评分法进行评分,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水平。

三、 无形资产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分析

(一)一致性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某些无形资产元素构成,例如核心人力资源、非专利技术,管理系统软件等。其次,无形资产质量的根本特征——收益性,同样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两者都强调如何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表明只有企业所有资产、因素合理有效地相互整合才能更好发挥资产本身的价值,即核心竞争力涵盖无形资产质量。

(二)差异性

无形资产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无形资产是资产,真实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而核心竞争力是能力,不能列示于任何财务报表只能通过其他载体进行体现;另外,无形资产质量特征中的风险性独立于核心竞争力特征,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更注重未来的成长性,强调外界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三)无形资产质量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分析

我们分析无形资产质量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效用时,应关注两者的一致性,关注无形资产质量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寻找出影响核心竞争力较大的因子及相关权重,得出目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际分数。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单项资产质量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用实证方法探索其存在性特征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相关性。然后,我们更需要研究无形资产整体的质量。采用CIV法来对无形资产整体质量进行测量。另外,我们还需要考察无形资产质量的风险性,可以通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表示无形资产质量的减少及其中蕴含的风险。最后,借用托宾Q值来判断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组成的企业资产组质量。引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索企业托宾Q和劳动力的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弹性。

四、 结论与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无形资产正在替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无形资产质量在企业中的体现就是有效的被利用、迅速产生现金流入的能力,体现于存在性、收益性及风险性三大质量特征。同时基于核心性、增值性、整合性、可持续成长性四个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和量化。但是,本文更强调无形资产质量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建议从三个角度分析两者的价值相关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实证数据的验证,以及上述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一定主观判断影响。(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本文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汤湘希,贡峻:无形资产对企业的 价值贡献与评价[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2

[2]高建来,杨淋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关系辨析[J]、商业经济,2009

[3]张锐、浅析无形资产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2009

[4]沈炳珍,陈娟: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09(8)

[5]王玉红:注重无形资产 创造品牌价值[J]、科技资讯,2009(9)

企业竞争力调研篇8

Abstract: Based on a prehensive literature study of the human resources petitiveness and relevant theories,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concept of human resources petitiveness and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petencies and its interrelationship with human resources petitiveness、 Finally, it makes a 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evaluation model for human resources petitiveness、

关键词:人力资源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petitiveness;core petencies;eval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34-02

0引言

许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在全球环境下,怎样通过企业战略、企业产品或服务等的调整来维持或者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单个人才是不能算作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整合作用的结果,即企业的人力资源要形成一种竞争力,尤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绝非一两个员工就能办到,也不可能是短期内就能够形成的。所以关于核心竞争力及人力资源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条件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潮。

1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概念与评价方法

1、1 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概念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争夺某些相同资源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相应地,人力资源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相对于其他对手来讲,其人力资源能够给带来比对手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龚承刚,李燕萍[1] 从三个层次(组织方面、人力资本及员工个体)来定义人力资源竞争,他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来源于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活动;刘秀华[2]认为,单个的人才是不可能够形成竞争力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之上,通过运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整合人力资源而形成的特有的能力;杨立峰、周艳春[3]认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就是指基于对企业所有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员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而形成特有的一种竞争能力;李中斌、吴雁[4]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有效的人力资源运作系统之上,能够培育使企业持续稳定提升组织绩效的企业竞争优势、并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性的能力,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了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可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而且人力资源竞争力如何能形成企业竞争力是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性。

无论如何定义人力资源竞争力,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力资源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种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企业人力资源的行为为媒介,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配合,整合企业内外一切可用资源而形成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 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方法大致可包括: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关键指标、人力资源效用指数、人力资源指数、投入产出分析、人力资源调查问卷、人力资源声誉、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竞争基准、人力资源目标管理和人力资源利润中心、组织健康报告法、人力资源管理总效应、智能资产回收率、人力资源记分卡、P—CMM法等这18种方法。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从研究成果的实践作用方面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模型的构建,主要集中于对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维度的设计,并且给出维度中每项指标的必要性解释,但是没有对相应的指标权重作出定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二是实践模型的构建,不但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给出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及评分标准,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研究

2、1 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整合,从C、K、Prahalad和G、Hamel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智力、技术、管理等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力资源,也就代表了企业所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成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载体。人力资源具备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持续可开发性为企业保持和不断更新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而企业其他资源不会像人力资源这样能够根据变化的市场竞争状况进行自我调整,它们只能被动地被使用。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反应和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服务能力的大小,都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5]。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就取决于人力资源是不是具有以下四个条件[6]:①给企业带来价值;②在现有的市场上具有稀缺性;③竞争对手不可完全模仿人力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④竞争对手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完全替代人力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通过多位研究学者的证明可知,人力资源是完全符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基本条件的,这说明人力资源具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潜能。

2、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乔纳森·D·利维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7]。不对资源进行利用,资源是不会自动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人力资源也是一样,即便你拥有最顶尖的人才,要是不发挥他的才能,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好处,还有可能由于高昂的费用支出(如工资、福利等)或其他负面影响(如产生负能力磁场)成为企业的负累。本文前面已经证明了人力资源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但“可以”并不是说只要有好的人力资源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由于存在因果关系模糊、历史路径依赖性等特点,使得对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变得极为重要。陈明宪[8]曾经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应该是来自于企业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以Javidan定义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层,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企业对这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的必要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些列的实践活动,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绩效考核及奖励,发挥每位员工最大的潜能,使企业的各项措施得以有效地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能起到发现与解决信息传送失真问题的作用,保障企业新的目标和计划、客户的需求和建议如实地传达给相应的员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我国学者可星和舒晓楠[9]对有效的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指出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周期的每个阶段,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相应的开发与获取,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和组合激励能够同时提升企业的员工个体资本和组织资本,实现人力资本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变。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人力资源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忽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小结

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企业之间各自拥有资源的竞争,这些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企业传统上所具备的任何竞争优势,例如规模经济、资金优势、政府垄断等都只能是一时的、短暂的,因为这些易于被其竞争对手模仿,使企业很快失去其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只有构筑立足于企业自身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要维持企业已拥有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对其进行精确合理地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模型,但都存在一定缺陷,有些是指标选取上的不全面,有些是执行中存在不确定性。总之,对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龚承刚,李燕萍、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107-112、

[2]刘秀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指标评价[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2):38-39、

[3]杨立峰,周艳春、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形成机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6):120-121、

[4]李中斌,吴雁、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11、

[5]符定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赵曙明、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关系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16-21、

[7]刘秀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构建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134-13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精选8篇)
  • 下一篇:线上的网络营销(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