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自由贸易实验区;产业结构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货物贸易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服务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1、50%,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8、6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10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8 902、20亿元,同比增长7、50%;服务进口16 463、90亿元,同比增长29、90%。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之相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首次出台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也对服务贸易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2016年1月7日辽宁制定了《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方案》。

目前,大连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家外贸重点转移新形势,应如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如何借鉴服务贸易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本文将世界上服务贸易较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和发展中国家――韩国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归纳了中国新近批复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州、天津以及东北城市哈尔滨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特点。以期为大连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在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和外贸增长新亮点,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二、国外及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比较分析

(一)国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基础厚实,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力支撑,美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1997-2014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50%以上。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征。其中,1997-2002年为持续上升阶段,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74、67%上升至77、73%;2003-2009年该比重表现为“倒u”型的波动特征,并且于2009年出现峰值(比重值为78、73%);2010-2014年为小幅波动下滑阶段,但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维持在78%左右。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来看,2005-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全部为正,而且自2008年开始连续上升。说明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并从2008年开始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该结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次贷危机后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去服务。而是通过使制造业的效率提高更快,进而成为带动生产业发展的源头。产业是贸易的基础,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自2008年开始连续走高,也是该战略实施成功的一个佐证。

第二,服务贸易规模较大、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美国是全球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服务贸易规模全球领先。2015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2 007、8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7 101、7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4、72%;进口额约为4 906、1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10、37%;服务贸易顺差额为2 195、57亿美元。2005-2015年美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且顺差额还呈逐年增大趋势。从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来看,除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双双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正增长,而且不少年份还保持了8%以上的高增长速度。但是,2012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并于此后基本维持了4%左右的出口增速和3%左右的进口增速。

第三,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为高附加值服务项目。根据UNCTAD稻菘夤布的BPM第6版统计数据。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来源为维护等与商品相关的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和其他商业服务,共5类服务贸易部门。其中,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是顺差的主要项目来源,尤其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在2005-2015年稳居美国顺差来源之首。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来美国服务出口增速处于低位徘徊阶段,但美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自2013年起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这些均表明,美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为高知识、高技术服务部门,其服务贸易优势为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2、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2005-2015年日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具体服务部门来看,除政府服务外,只有建筑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为顺差贸易。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是其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部门。

实际上,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不在于服务业本身。1970-2014年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GDP的比重持续上升,近几年基本维持在72%左右。日本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不相上下,而且从总体来看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影响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真正原因是服务产品的价格。受资源、地租、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日本商品和服务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甚至大大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这就导致日本服务产品虽然质优,但价格也相当高。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时期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高昂的价格使日本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市场。这也就成为日本服务贸易之所以长期处于逆差之势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服务贸易逆差自2012年达到最大值(-477、62亿美元)后,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2015年逆差值缩减至十年来的最小值(-134、68亿美元)。

3、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韩国服务贸易虽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但其竞争力并不强。2005-2015年韩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为负。从服务贸易具体部门来看,除了政府服务外,只有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值为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韩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及相关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值由负值转为正值,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韩国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根据措施内容,韩国对游戏、手机服务、数码广播、海洋休闲及体育、教育、医疗、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行业给予支援。因此,政府扶持是促成近年来韩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及相关服务部门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二)国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比较

对美国、日本、韩国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进行梳理,发现其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相同点

第一,确定优先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并给予重点支持。首先,从美国来看,按照美国最新统计口径,目前90%左右的出口集中在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运输、金融、客运、教育、影视、保险和电信十大服务上。除了统一的出口促进措施外,美国促进上述重点服务产业出口发展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做法:一是提高重点服务出口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包括联邦政府高度重视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出口相关的公共投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也重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科技投入、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等措施。二是充分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了反垄断限制,并实现了国防工业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的带动。三是除了通用出口促进措施外,还以重点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特点和出口市场重点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国内服务和出口市场战略。

从日本来看,日本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通过充分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立了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策略。由上文分析可知,日本金融服务是其顺差的重要来源。实际上,日本金融服务贸易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首先,政府通过向国外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促进其当时并不发达的金融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其次,为防止由金融、保险市场开放引起国外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在东京金融市场的交易手续费。最后,对于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日本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从韩国来看,根据2008年韩国制定的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内容,韩国确定优先发展的优势服务贸易行业为游戏产业、手机服务、流通业、贵金属、宝石业、时装产业、排水服务业、数码广播、服务外包业、海洋休闲及体育产业,并为保持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支持政策和出口市场战略。此外,韩国还制定了观光、教育、医疗和服务外包领域的扶持方案或措施。以提升这些逆差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力。从上文分析可知。这些政策措施对提升相关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改进服务贸易统计。美国是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统计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重视服务贸易统计改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85年国会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目前,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唯一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相一致的、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而且,由美国商务部出版的基本数据与分析报告,不仅对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有很大作用。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美国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也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韩国也十分重视服务贸易统计,2008年韩国制定的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对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三,重视中小服务企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务实的出口促进服务。中小企业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十分重视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对其提供包括一般性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适当收费的国外市场调查和个性化咨询服务以及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等出口促进服务。日本则是发展中小企业的典范,通过建立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宽松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群。韩国除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支援基金外,对知识发展型服务业提供特别基金扶持,并扩大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法》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适用范围,改善了利用技术及信用担保服务业的信用审查标准。

第四,构筑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美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2011年美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为7、4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0%。美国除了在正规教育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继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各个服务型企业都加大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根据不同的竞争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员工继续培训。日本在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方面,也十分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实行高工资、培训、派员出国交流等诸多鼓励措施。这些举措对日本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投身于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韩国在完善服务贸易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职业培训需求调查,拟定“平生职业技能开发五年计划”。二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及专家共同拟定“服务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计划”。三是设立各服务领域专科学校,加强“产学服务专门人才联合教育”。四是构筑服务业人才监测系统及人才网。

2、不同点

除上述相似措施外,美国、日本、韩国在服务贸易促进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特点。

第一。美国构建高度发达的服务出口促进体系,以保障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服务出口促进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由总统出口理事会等组成的咨询、决策与协调体系。二是由商务部、美国开发署等组成的横向服务体系。三是由“出口扶助中心”及地方出口促进机构组成的纵向服务体系。四是由全美服务行业联合会(CSI)、各地区出口理事会及出口法律援助网站等组成的民间出口服务体系。纵横交错、高度发达的服务出口促进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美国各项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措施的顺利实行。

第二,日本扎实做好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重视实施服务贸易品牌竞争战略。日本在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始终致力于科学技术研发工作。日本科学技术研发基础条件一直居世界前列[5]。从前文分析可知,日本服务贸易虽然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但知识产权使用费是其最大顺差来源,这与日本的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工作扎实,密不可分。此外,日本服务贸易品牌竞争战略实施得非常成功。全球十大寿险公司中日本就占了四个,分别是日本邮政保险有限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和日本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

第三。韩国修改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不合理规定,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别待遇。如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有关制度: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土地保有税的负担差别:减免有关服务产业用地的开发负担金:改革服务业适用的电费标准体制等。

(三)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特点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城市和哈尔滨、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部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大连却榜上无名。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考虑外,还与大连和上述城市或地区尤其和发达城市之间,在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服务贸易重视程度及促进政策方面存在差距有关。就促进政策方面而言,本文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州、天津以及同为东北城市的哈尔滨为例,总结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特点,以期为大连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有所启示。

1、上海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主要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先动优势明显。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1996年)、第一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1996年)、第一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2003年)、第一个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2000年)、第一个出台服务贸易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指导目录、第一个建立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先行服务贸易改革的城市,是全国服务贸易统计信息最快、最及时的城市,还率先成立了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这些方面都促成了上海较早地建立起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奠定了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先动优势。

第二,多措并举促进文化贸易成为发展亮点。上海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文化贸易,使其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亮点。一是修订完善了“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摸清全市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是聚焦重点企业。深入一线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在财税政策、展会审批、平台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三是支持企业赴中东、非洲、欧洲等举办或参加国际知名文化贸易展会活动,为企业与海外客户搭建起B2B的交流桥梁。四是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新版图书展、上海全球跨媒体创新峰会暨小型技术装备展等一系列文化贸易促进活动。

第三,贸易便利化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一方面,通过立法保障贸易便利化实施;另一方面,自2014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以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为代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措施、检验检疫部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而且都渐显成效。

2、广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措施主要特点

广州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搭建平台来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大量招商和市场开拓活动,如连续组织广州软件企业参加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专业展。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如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实施意见》政策的支持下,广州获得了两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三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重点培育对象”。三是搭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如穗港合作的“穗港Ⅱ’资源网”、与美国硅谷联合建立的“广州硅谷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也为广州市服务贸易领域空间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天津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机制主要特点

在国家简政放权政策推动下。天津率先实现了“一个部门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以国际服务贸易处为依托。天津建立了部门联动、区县一体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并形成了“政府一中介一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4、哈尔滨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主要特点

哈尔滨充分利用地域势。主打“俄罗斯牌”。与俄罗斯旅游、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多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哈尔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较完善。市商务局不仅设有科技与服务贸易管理处。还有对外贸易处、贸易发展促进处、对俄贸易处等贸易促进与管理机构。而且,哈尔滨市贸促会相关网站信息完备,贸易促进职能发挥充分。

三、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及促进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较快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发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大连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大连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6、84亿美元,2015年大连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2、6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且占辽宁服务贸易总额的49、7%。其中,服务出口42、70亿美元,占全省的66、30%;服务进口59、90亿美元,占全省的42、10%。从主要服务贸易行业来看,运输服务贸易一直在大连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2015年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为25、40%,是有力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基础;旅游服务是大连服务贸易的第二大支撑,2015年大连旅游外汇收入5、16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98、5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10%,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商务部公布的全国各省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情况看,上海、北京、广东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市,位于前三甲位置,辽宁服务贸易额在全国仅列位第九,大连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名列最后。大连服务贸易规模相比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仍有不小差距(如表2所示)。

2、软件服务外包为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大连服务贸易已经形成以软件服务外包为核心动力的发展模式。从发展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业一直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家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称号,是全国软件产业授牌最多的城市。截至2015年末,大连拥有服务外包企业1 071家,从业人员13、70万人。其中,不仅有东软、华信、海辉等连续多年排名全国软件出口前三位的本地企业,还有简柏特、惠普、松下、微软、IBM、戴尔等世界知名企业。近年来,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争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宏伟目标引领发展,在外包规模、平均增速、空间潜力、产学合作、品牌形象等五个方面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2011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收入700亿元,增长30%;2012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软件和服务外包千亿产业集群:2015年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大连全年在线登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23亿美元,执行金额15、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00%。

从对GDP的贡献度来看,从2005年开始。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初步显现出未来支柱产业的雏形。2010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销售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10、37%,2012年该比重接近15%。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

从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度来看,2004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占总服务出口的比重为11、6%,2008年迅速飙升至69、08%,2011年该比重达到78、79%,比上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纵观2000-2011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35%,已经在大连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随着全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兴起,大连服务外包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工资收入的增L,社保费用居高不下。企业已逐渐失去发展的成本优势。二是政策环境优势殆尽。大连不仅没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所应具有的与国家配套资金,原有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社保优惠政策等也已经取消。三是市场结构单一,对日本依赖过强。大连对日业务已占到全市离岸外包业务的70%以上。市场结构单一导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业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演进

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起步较晚,“十二五”以前出台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促进文件主要集中在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如《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

随着国家对服务贸易的重视,近几年大连出台多项有关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文件,但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如《大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大政发[2010]53号)中包含“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内容、《大连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大政办发[2014]42号)等。

(三)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促进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外和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或措施的特点均表明:政府作为可以有效地释放市场活力,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的营商环境。与之相比,大连在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体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专门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无详尽的统计信息、无服务贸易企业管理清单及产品目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有待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都在货物领域,因此,围绕货物贸易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相比之下,发展服务贸易的观念意识与动力不足。目前,大连政府已经意识到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但是针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促进体系不健全,且偏重于服务业领域。截至目前。大连尚未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综合性文件,与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城市的横向比较发现,专项促进文件也远远不足。这可能是大连未人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大连服务贸易在管理层面存在综合管理部门缺失和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现象。大连贸易促进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相关网站信息还不健全。因此,亟需顶层设计,强化管理协调职能。并进一步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3、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亟需加强

目前,大连对服务贸易的统计主要为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服务贸易领域的其他重要行业并未被纳入统计范围。而且服务贸易统计信息透明度低,不及时。这些都不利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利用统计数据,及时了解大连服务贸易及其各领域的发展进程、发现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决策。同时,由于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信息缺乏,导致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入。至今大连仍然没有有关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清单及产品目录。

4、服务贸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服务贸易企业以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为主、实物资产较少的资产结构。由于动产不能抵押,现行的适合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产品很少。融资受限导致服务贸易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融资贵。此外,银行“惜贷”以及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缺乏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等因素,都使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融资受到限制。

四、启示和政策建议

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城市上海、广州、天津和哈尔滨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措施表明,政府的作为可以为服务贸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家外贸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以及批准辽宁设立自由贸易区的新机遇,大连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以尽快形成产业升级的新支撑和推动外贸增长的新亮点。为此,大连亟需借鉴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大连服务贸易的发展实际,提出促进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与服务机制

一是加强对大连服务贸易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借鉴上海做法,成立大连服务贸易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跨部门的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大连服务贸易规划编制、贸易促进、政策协调、统计调查等工作。二是借鉴天津做法,尽快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三是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通关管理模式。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和外汇管理等部门,建立医疗检验检测、会展服务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等服务贸易业务的便捷通关机制。并为从事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入境和居留提供便利。

(二)完善财税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一是加紧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大连市发展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等相关文件,并从财税、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完善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同时借鉴美国做法,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二是借鉴美国经验,确立符合大连发展实际的服务贸易促进财政支持原则。即: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重复或过度使用,应建立服务贸易促进支出的联合预算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和各年度财政预算支出,适时增减调整促进支出额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三是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四是全面落国家“营改增”的改革措施,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政策。借鉴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做法。对先进技术型服务企业,实行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在制造业中深入推进融资租赁业务等);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开展国际融资担保业务。

(四)优化服务贸易促进平台

借鉴哈尔滨做法,充分发挥贸促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并借鉴美国做法,建立企业联系追踪和服务机制,建立免费或低收费的信息咨询服务、国外市场调查与个性化咨询服务等信息化平台或机构。积极搭建以电子信息为载体的商务信息平台和以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整合型外贸全程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融合发展。对服务贸易统计、公共技术、交易、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功能和业务水平的提升,给予一定资助。对企业参加由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展会、产业推介和项目对接活动,给予一定资助。鼓励金融机构与跨境B2B贸易平台合作。办好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把软交会打造成引领产业发展、促进软件交易的重要平台。

(五)确定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2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回顾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归纳出上海服务贸易的现状特征,并从各服务行业的进出口规模、结构形态和竞争力等各方面对上海服务业各行业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途径与建议,对现实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服务贸易 上海 路径选择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进入2l世纪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型,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将在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到1999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47、55%。到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324、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2000年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2002年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11年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11年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2003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03年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 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11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11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 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 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标准,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服务贸易在初级劳动力、现代化通信设施等生产要素上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进出口规模总量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高、结构形态相对单一、服务类型相对较少以及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等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劣势所在。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服务贸易趋向自由化的背景下,上海应以自身优劣势为基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深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这是比较符合上海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上海应就此思路来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发展服务贸易的首要方法就是加大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拓宽对内对外开放范围,在服务业内部广泛引入竞争机制,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度将会进一步提升沪上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和服务外包能力;同时,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放松,应加强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突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3

内容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湖北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湖北省发展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湖北 服务贸易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地位快速上升。我国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2007年湖北进出口服务贸易总额为21、83万美元,增速为97%,占全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87%。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排名中湖北仅居第13位。与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相比,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刻认识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对于推动湖北省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一) 全球范围内国际产业重心的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已经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服务贸易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占全球贸易额的30%以上,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获取外汇收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其次,服务外包迅速兴起,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估计,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另外,服务业已成为国际性投资的主要部分,跨国投资中服务业的投资占2/3。

(二) 全国范围内中部地区的崛起战略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中央政策,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商务部今后将重点在七个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其中一个方面是支持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发挥湖北在区位、科教、产业和商务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延伸拓展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产业链,形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充分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知识和劳动密集的优势,是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投资趋紧、融资难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面临着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增加、适用和高层次人才短缺、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基础薄弱

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而湖北省2009年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9、01%,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2、62%),低于发达国家占70%以上和发展中国家平均45%的水平。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06、20亿元,比河南省少623、46亿元,比湖南省少272、63亿元,居中部地区第3位。

(二)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由于起步较晚,湖北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不高,服务贸易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目前,湖北在12 大类服务贸易进出口项目中(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贸易业分为12大类)均有贸易量,但是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其他类别的贸易量均很少。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在品牌效应方面,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品牌。支撑全省服务贸易发展主要依靠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和邮政等传统服务行业,传统服务贸易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2010年1~6月商业、建筑两大传统服务出口过亿,出口额相加占比近九成。1~6月,全省商业服务出口27037万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4、9%;建筑服务出口16779万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1%。为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市场策划、社会中介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较慢。

(三)涉足服务外包较早,但发展较慢

武汉是中国中部最早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之一。2006年底,武汉被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正式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谷软件园被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授予中国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区称号。但湖北省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推动,目前全国20个示范城市所属省份绝大多数已经设立服务外包发展专项资金,制订了税收、土地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而该省在这方面尚属空白。与江苏省相比,2009年湖北省服务外包合同额仅占江苏(37、2亿美元)的12、4%,执行额仅占江苏(28亿美元)的6、6%。另外,在人力资源外包、第三方物流、金融外包等高端服务外包领域,湖北省承接基础还非常薄弱。

(四)服务贸易投入不足,束缚较多

由于长期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投资等相关政策单纯地向制造业倾斜,导致制造服务业投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欠账较多,发展水平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湖北制造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配套政策等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一些可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服务领域尚未完全放开,导致制造服务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其促进和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未能显现。目前各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其中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达90%以上。湖北制造服务业在标准、统计等基础工作上较为薄弱,亟待建立起具有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综合性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支撑体系。

(五)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市场化程度不高

有关现代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只是从对外经济统计数据中初步估算出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数额,误差很大,这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难摸清全省的情况。服务贸易中占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是旅游业和运输业,其他行业尤其是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贸易领域的统计几乎是空白,为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不利于湖北省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进入的步伐不快;服务产品价格管制较严,有些服务产品的价格难以及时、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成本效益,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服务贸易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湖北省仅有14家企业跻身于2007年中国服务业500强。

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一)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继续大力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湖北、优质服务四大环境创新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政府应统筹谋划全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布局、方向和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服务贸易园区和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业园区,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深化服务贸易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改革。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服务业态、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规模、层次和水平。坚持分类引导、区别对待。进一步扩大省服务贸易发展引导资金及专项资金规模,创新资金使用运作方式,加大对服务贸易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

(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目前,湖北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10%,远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湖北服务企业总体国际竞争力不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是湖北生产制造业调整对外贸易出口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国际竞争力。首先,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引进、学习、吸收和借鉴,尽快掌握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新的经营方式,开拓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积极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信息技术、技术转让、教育培训等服务贸易出口。其次,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机制和环境。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产业链各环节运转协调,以及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支撑货物贸易的良性联动发展格局。

(三)优化布局、整合资源

各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区域产业指导政策也应不同。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构建“商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旅游中心”等五大功能中心,充分发挥湖北省科教优势,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逐渐弱化,而新兴的金融、物流、外包、中介服务等领域直接与生产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湖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在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邮电通讯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提高服务贸易对外辐射力;在服务贸易发达地区,重点放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方面,同时推进信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的兴起。

(四) 利用外商投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产业转移,认真做好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项目的研究、策划、组织和推介等工作,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湖北,积极促进建立一批中外合资、合作服务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的新兴服务业,提升湖北省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政府应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放开投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引进跨国集团和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拓展湖北服务贸易发展空间。

(五)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按照产业链的分工和“专业化、规模化”原则,企业应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把自己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委托相关专业公司打理,以节约管理成本,更加聚焦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核心业务。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大力打造武汉软件服务基地。要重点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重点发展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服务外包合作,重点发展以软件和信息、设计研发为龙头的ITO和BPO业务。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定位是建立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即立足武汉本土,面向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接受来自国内一线城市的订单,将服务外包发展重点放在承接业务等后端运营方面,争取绝大多数服务外包业务在武汉交付,把武汉市建设成中国服务外包的主要交付中心和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基地。

(六)加快人才培养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现代服务业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大都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贸易涉及140多个品种,而最受关注的是知识密集型产品。服务贸易竞争的成败决定于拥有人才的多寡和人才使用机制的优劣。服务贸易领域中的涉外业务、外派劳务与直接面对外国单位长期驻华人员的对外服务,日益需要具备不同层次国际标准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现代服务贸易人才队伍建设,把推动人力资本进步和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上,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是湖北服务贸易发展夺取至高点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丽、湖北服务贸易利用外商投资策略研究、江汉论坛,2007,5

2、肖安民、湖北省比较优势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1,2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4

关键词:服务外包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现状

(一)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增势迅猛。我国近年来服务外包持续增长,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2005年全国软件外包突破9、2亿美元,2006年达到13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超过50%。2005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亿美元,进口16亿美元,顺差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软件出口约7亿美元;承接国际商务流程外包(BPO)估计约为3~4亿美元;惠普公司在我国的采购和外包订单超过了100亿美元,思科公司每年交给我国企业的外包生产也有30亿美元。一些跨国公司的客户服务业务也外包给了我国企业,如诺基亚公司把手机日本本土客户服务外包给了我国的呼叫中心运营商。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一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国内企业。

(二)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逐渐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早在1995年6月,我国就公布了外商投资意向清单,该清单对外商投资服务业作了具体规定,使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原则进一步和国际规范靠拢。199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的范围。在旧目录中,销售、期货、传播、高尔夫球场、保税区外的外贸公司是不允许外商参加经营的,而在新目录中,只规定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金融、保险的咨询以前是明令禁止的,现在外商也可以经营;外贸行业过去是不允许外商经营的,现在也出现了三家合资外贸公司。

2000年初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要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国内商业、外贸、旅行社将是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重点,其试点范围将会扩大,试点数量将会有较大增加。会计、法律咨询和航空运输、业务等领域将扩大开放,而金融、通信等领域的开放试点也要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

(三)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不断改善,使我国企业具有大规模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客观条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使我国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世界较大的服务项目外包基地之一。

二、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从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7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56%和1、69%,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之比为1∶7。而2006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3,870亿美元、3,0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6、2%和10、8%,服务贸易额同货物贸易额的比例约为25%,同世界平均水平相当。2006年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排名中,分别列第16位和12位,排名较货物贸易仍显滞后。

(二)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差,信誉不佳,附加值低,比较优势不突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被认为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有学者曾计算过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并据此对各主要服务部门做了排序,计算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总量1982~1991年的年平均比较优势指数为0、177,服务贸易各部门的排序依次为:旅游服务、邮电服务、银行服务、间接投资利息、货运服务、港口供应和劳务。与1982~1991年期间相比较,1990~1993年的服务部门比较优势排序变化不大,但总体比较优势指数大幅下降,而且各部门均下降。这表明,我国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低,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到银行、邮电的体制性垄断因素,其结果会更不容乐观。

(三)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立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的现行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还很不健全和完备,虽然我国颁布的《对外贸易法》已经把服务贸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但在《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统计法》、《票据法》等综合性法律中缺乏与之配套的涉外经济条款,并且缺乏《移民法》等配套法律。此外,服务部门众多,其中许多部门或行业还没有专项法规,而这种部门法和行业法规都应有相应的涉外经济条款,与《外贸法》相配套。《外贸法》也应根据国内各服务部门对外开放的经验,进一步加以修订,特别要增加反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和不公正贸易等专项条款,使其与国际法衔接,从而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争取有利地位提供法律手段。

(四)服务贸易整体水平低。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而在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管理滞后,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裂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五)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三、大力发展我国服务外包的策略

与率先进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的印度、菲律宾等国相比,我国进入外包市场起步稍晚。但随着对外包概念和模式认识的日益加深,我国稳定的政局、巨大的市场、优秀的人才、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承接服务外包创造了极大的潜力和优势,国内企业纷纷融入外包市场,加快了进入这一新兴领域的步伐。近几年,我国外包市场发展迅速,2003年IT外包市场规模达3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5%。Gartner公布的全球外包市场报告预测,2007年中国的IT外包服务、客服中心,以及后端办公室等服务性营业收入将达到270亿美元,大概与印度相当。有专家预言,在未来三年,中国外包将进入世界前三强。因此,顺应国际服务外包潮流,积极推动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更高。我们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争取使我国成为国际服务业的最佳栖息地。一是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降低市场软件盗版率;四是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重点是提高服务质量,增大带宽,降低服务要价;五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加强现有政策的宣传推广并及时听取企业意见,加强制定服务外包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六是要加快推进专项扶持政策的出台;七是调整现有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使之能覆盖服务外包企业。

(二)参加国际服务贸易的双边与多边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已加入WTO,谈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国亦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创始方和起草方。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谈判。我国已与其他各方讨论了服务贸易的出价和减让,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虑了《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和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继续在互惠互利原则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显得越发重要。

(三)建立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使其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服务贸易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可循,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的服务部门应以法律的形式对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予以规定,防止发达国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5

关键词:吉林省;服务业;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作者简介:许晶(197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分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21-03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当今世界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3-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7%,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0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增幅回落了9、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11%的水平,世界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7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近年来,吉林省服务贸易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有了长足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了稳步增长。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40879万美元、45747万美元和66490万美元,年均增长28、63%。尽管如此,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排名中仅居第20位,落后于黑龙江、辽宁两省,与沿海开放省份相比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相差几百倍。应该说,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第一,旅游、技术进口、文化成为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较大项目。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22、3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61、73万人次,年均递增13、57%;旅游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5803、7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11亿美元,年均递增17、54%。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中外国人达52、46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18、74%,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84、98%;港澳同胞达5、69万人次,增长8、62%,占9、21%。台湾同胞达3、58万人次,减少27、54%,占5、80%。全省技术进口及文化进出口在全省服务贸易总额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外商投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2007年,吉林省实际利用外资2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5亿美元,增长16、3%。吉林省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986万美元,同比增长104、8%,外商服务业投资领域拓宽到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

第三,境外工程承包不断增长。200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4、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6%;新派对外劳务1、92万人,比2007年增长6、1%,列全国第7位。

第四,服务外包领域取得新进展。目前,吉林省已经形成以长春软件园、吉林软件园和延边中韩软件园为依托,集投资服务、技术研发、企业创新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软件产业基地。全省有实际业务服务外包企业72家,有13家软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列全国省市排名第5位。2008年,吉林省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亿元,离岸外包业务额为7500万美元。吉林省先后建立了“省软件出口基地”、“省软件出口联盟”,以基地为载体,组织了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启明公司等重点院校和企业与大连软件园等30余户知名软件出口企业对接,实现了对日本、韩国外包业务快速增长,现已开展对韩国锦湖集团,日本的理光、东芝、日立等大型企业的软件外包合作,并将外包服务逐步扩展到欧美市场。

二、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

第一,人才资源优势。吉林省被誉为文化之省。全省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却拥有高校64所,约占全国的4%。其中,吉林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大学,也是中国仅有的7所世界500强大学之一。吉林动画学院在校学生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动漫人才输出基地。吉林省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人数在全国位于第5位。雄厚的教育基础,使吉林省非文盲率达到98、5%,居全国第5位。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吉林省具有劳动者综合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同时,吉林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每万人中拥有工程师数在全国居第6位。拥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所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科研实力雄厚,科技人员素质高。这些都是吉林省发展服务贸易的巨大优势。

第二,地理区位优势。200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将对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辐射和带动东北亚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地区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为吉林省与东北亚国家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巨大优势。

第三,自然资源优势。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省,形成东部茫茫林海、中部松辽平原、西部湿地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在生态资源上具有优势。2009年,吉林省对旅游资源进行包装,评选了长白仰雪、王城遗韵、深宫尘史、鸡鸣三疆、冰湖腾鱼、向海舞鹤、寒江雪柳、净月神秀等“吉林八景”,打出了“吉林旅游”的品牌形象。长白山是吉林省旅游业的标志性景区,在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背景下,2009年长白山旅游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景区旅游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上,吉林省提出由“观光经济”向“休闲经济”转变,并以长白山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和参与东北地区大旅游经济圈建设。目前,抚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式开工,总投资达200亿元,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旅游投资项目。

第四,文化产业优势。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影视、歌舞、动漫、民族文化等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吉林文化现象”。 吉林动漫集团是国内首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动漫集团,具有超过3万分钟的年加工生产能力。在2009年5月举办的长春国际动漫艺术节上,吉林省动漫企业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签约1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性投资总额近4亿元。长春净月开发区奠基建设知合国际动漫产业园,总投资7亿元,建成后预计产值达2亿元。吉林出版集团拥有21家子公司,共同参与出版业竞争,日前一次性向韩国输出30本图书版权,迈出了国际化合作的重要一步。长影集团被誉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市歌舞团等均崭露头角,成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吉林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誉为“歌舞之乡”。满族风情、朝鲜族民俗,不同的民族文化为吉林省开拓服务贸易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在第五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作为首次集中参展的吉林省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累计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6、2亿元,文化产品交易额达300余万元。

第五,汽车产业优势。长春市是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近年来,长春市以汽车产业为龙头,围绕汽车主导产业,全力发展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等系列汽车服务外包业务,大力拓展服务外包发展空间,巩固ITO基础服务外包,发展BPO业务服务外包,使长春市汽车服务外包产业的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8年,长春市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从事服务外包并有实绩的企业达到80余户,其中,汽车服务外包企业接近40户,汽车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服务外包企业主要承接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包业务。2009年11月,《长春市“国家汽车服务外包基地”发展规划(2009-2012年)》获得商务部批准,这意味着长春市汽车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将被纳入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的大盘中统筹规划,也为吉林省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尽管有许多优势,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不够雄厚;服务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外商服务贸易尚未成为主要投资方向;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三、促进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思考

第一,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服务贸易发展。以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业、旅游产业、会展业、地方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科技教育服务业、农业服务业和现代商贸流通业10大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大措施力度,抓好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长春光电子产业基地综合技术服务平台、吉林市数据中心服务平台、辽源市装备制造园综合服务平台和东北亚总部基地物流园区、长久物流汽车仓储基地、北方汽车贸易城等重点项目,以服务业发展带动服务贸易发展。

第二,完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努力营造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一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像重视货物贸易一样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在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切实搞好服务促进。我省服务贸易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将是重要的促进手段,应高效协调、重点推动、扩大宣传,为服务贸易企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二是建立包括“政府、中介、企业”三位一体的促进体系,全方位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建立部门之间联席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全省服务贸易发展的鼓励政策、发展规划及相关措施,对相关部门科学分工,打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实现政府资源共享。三是健全服务平台,包括信息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政策支持平台,办好吉林省服务贸易指南网,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联系国际合作伙伴。组织服务贸易企业赴外参展,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联系,把有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第三,多渠道、多形式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一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经营具有传统优势的服务项目。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借助汽车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优势发展汽车服务外包。利用长春市高新区软件园、延吉市中韩软件园、吉林市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外包企业和外包项目,推动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壮大。三是加强服务贸易的区域合作。利用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契机,充分发挥吉林省面临日韩的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在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发展以服务制造业为主的服务业。

第四,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和服务外包人才。发展优势品牌,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以长春、吉林、延吉为依托,建立服务外包发展基地。以开发区、软件园区和骨干企业集团等载体为依托,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使示范区和基地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品牌。高度重视外包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举措来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高校和服务外包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服务外包专业基础人才。吸引国内外外包企业及培训机构来吉林省设立培训基地,形成高、中、初级教育培训体系。特别是注重引进具有一定国外从业经验的高端人才,解决制约吉林省外包出口的高端人才瓶颈。

参考文献:

[1] 中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6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一般来说,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差异、贸易模式变化和政府政策力度四个方面,而经济发展阶段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关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认为我国工业比重持续提高,在制造业中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产业低端工序产品的比重开始提高,我国将在未来10年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并认为在过渡时期应该将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向知识、技术密集型集约型增长转变,使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通过“立体工业化”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增长。二是我国经济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时期,指出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服务经济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但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与服务经济发展特征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型中心城市出现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势头,为我国服务经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是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服务型经济社会。我们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应该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时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10月25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整个“十五”、“十一五”时期,我国快速跨越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2012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5500~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依照服务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起点要求。但是服务业尚未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尚未达到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基本水平,说明我国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向服务型经济转型阶段,制造业需要服务业的发展与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目标。(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服务贸易水平及战略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处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人数比重及对GDP贡献率等指标与服务经济形成的初步要求仍有差距。作为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的服务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显竞争力不强,并呈现出以下特征:1、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出口规模位列世界第四,进口规模居世界第三。同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出口结构来看,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比重明显下降,建筑服务、咨询、计算机服务和保险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比重增加,服务贸易结构由传统服务项目向新兴高附加值项目不断优化。2、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状态,供给不足,竞争力亟待增强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服务贸易的逆差状态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59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552亿美元,同时,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回落,由2010年的32、4%下降至7%,而进口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达23、3%,预计未来逆差将进一步加大。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供给不足,服务的效率、质量、多样化和交易成本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贸易竞争力指数下滑,服务贸易竞争力亟待增强。(三)“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改革战略目标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我们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给出基本预判。首先,在总量上,中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将在“十二五”期间达到7%~9%,目前仅为5、2%。其次,在贸易结构上,预计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例将在“十二五”期末达到18%左右,目前为10、3%,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再次,在收支结构上,主要服务贸易项目逆差将有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最后,在服务贸易项目结构上,“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体系完善、配置合理、竞争力较强的服务贸易项目结构。总体而言,就是要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若干离岸与在岸服务外包战略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改革的首要任务及核心目标应该定位在“如何推动服务贸易体制的改革创新”上,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分近期(3年)、中期(5年)、远期(8年)来设计。在未来3年内,成立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统筹全面改革,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办公室,统筹服务贸易发展改革促进事宜;5年内,筹建类似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政府管理机构,由政府、学界、行业中介组织和代表企业,共同参与到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来;8~10年内,从中央到地方创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经验及战略模式

为了准确地掌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制约问题及经验模式,通过对东部沿海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总结出了下列发展经验及战略模式。(一)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高,辐射长三角地区并融合制造业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口岸城市,服务贸易发展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2011年上海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2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围绕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上海市以金融服务贸易特别是保险服务为基石,逐步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在维持外商为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主体的同时,积极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力,提高服务贸易主体的开放度,搭建起“长三角”地区与国际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区域交流桥梁。上海市在提升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加强与国际交流的同时,注重本土的服务贸易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的供给能力。并效仿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前店后厂”区域分工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提供多样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其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推动该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并重融合发展。(二)浙江省:传统与新兴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两条腿走路近年来,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势头良好,增长空间很大。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基地、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五大国家战略,浙江省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培训基地、培训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三方联合推动共同发展的局面。浙江省注重传统与新兴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在巩固发展国际旅游、国际运输、国际建筑工程承包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的同时,加快发展新一代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以服务外包、对外文化贸易,软件出口和技术贸易为重点战略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在注重对外接包的同时,企业也开始对外发包,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并重发展,两条腿走路,促进服务贸易大发展。(三)北京市:以服务贸易发展带动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支撑“总部经济”北京市具备发展服务贸易的区位优势、要素优势和环境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资源从重工业部门向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业和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聚,成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地。北京市以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ITO、BPO和研发外包产业链,发达的总部经济等优势,服务外包发展规模较大,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项目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提供进口服务资源,发挥国际市场形成的规模效应,对全国服务业、服务贸易发展形成强烈的龙头带动和产业支撑作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将提升我国平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和增强竞争力。此外,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其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为主的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生产业的发展为总部经济提供着专业化的服务,逐步形成了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四)天津市:重工业城市,以生产业为突破口解决服务供给不足困境天津市作为北方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尤为雄厚,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生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如天津市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优势支柱产业,已成为国际国内公认的制造业中心。这也同时为航运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生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天津市政府也比较重视生产业的发展,一系列涉及金融保险、航运物流和商务商贸的生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如: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金融城、响螺湾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小白楼商务中心区、津滨大道物流商贸区、滨海科技总部区等等。这些项目在支撑天津市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生产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未来,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有特色的服务贸易,即围绕制造业中心,主打生产贸易,以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五)大连市:“官助民办”软件外包模式为服务贸易发展铺平道路大连市软件服务外包起步早,依靠与日韩相近地缘优势发展迅速,成为全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10多年前战略投资,今天开花结果。在我国经济下行之际,2012年大连市经济逆势上扬,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缘由与大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密不可分。大连市软件服务外包的一大特色是其“官助民办”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官助民办”,“官”为助力,“民”为主体,是一种政府与企业联手发展产业的新型模式,成为撬动大连软件服务外包的关键杠杆。“官助”体现为政府在政策、投资环境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予以扶助,大连市先后出台了一批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建立了一批软件开发、技术共享、资源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民办”体现在大连市内众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如高新区内大连软件园、东软软件园等均为民办园区,形成由企业自己开发、自己招商引资,把综合园区、商务服务和企业自主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充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而且为推动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大连市政府开创性地“筑巢为先、预留土地”,以充分发挥软件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全市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铺平道路,也为环渤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独树一帜。(六)深圳市:创新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战略平台为服务贸易发展独辟新径“珠三角”地区凭借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率先引进香港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形成了香港的技术与内地的劳动力、土地相结合的“前店后厂”生产模式。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分工的演进,资源向服务业倾斜,已经进入“店厂合一”阶段。深圳市以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依托的整合型外贸全程服务平台,成为独具特色的创新型服务贸易模式,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开辟了新思路。通过互联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外汇、融资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和一站式综合套餐外贸服务,在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降低外贸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能解决贸易融资难题,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实现业务管理流程升级,重塑核心竞争力,带动第三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在看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服务贸易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发展中所遇到问题:一是服务贸易领域内部发展结构不平衡。运输、旅游等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贸易增长迅速,其贸易额已经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进出口额在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二是服务出口和进口发展不均衡。这两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代表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造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短板”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规模尚小且服务能级较低;高端服务行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在高端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服务业FDI的溢出效应体现得还不很明显,尤其是对高端服务贸易的拉动效应尚未显现;生产业、金融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尚未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高端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匮乏;高端服务行业的垄断现象依然严重,不仅表现为有形的市场进入存在壁垒,如对投资规模的限制、对行业经验或技术资质的限制等,而且还体现在因缺乏透明性管制导致所谓“明宽暗管”、“玻璃门”等无形进入壁垒呈现出难以遏制的趋势;中央层面的政府服务和服务贸易政策促进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针对服务贸易发展尚未建立包括税收优惠制度、信用等级制度、监管奖惩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贸易便利化与法治环境等一揽子系统和促进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软件信息服务出口和服务外包企业面临成本涨、融资难、税费高、人才缺的四面夹击,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服务出口业务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路径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7

(一)信息技术水平高

信息服务贸易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守相关的国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则,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对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行业知识都有广泛的了解。要求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和环境进行数据分析等信息服务。

(二)专业知识范围广

信息服务贸易中的离岸业务流程外包(BPO)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具备基本业务流程和相关行业基础知识,掌握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营销、客户分析、数据库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为国外企业提供业务流程设计服务、后台管理和数据分析、客户专业数据处理等业务。

(三)对外交流能力强

由于信息服务客户来自国外,对外语水平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信息服务贸易从业人员要承接和完成服务贸易业务,就必须熟练掌握外语的口头交流、邮件写作和沟通技巧,还要能够理解国际客户的文化传统、做事方式和行为习惯,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

(四)职业道德水平高,创新意识强

信息服务贸易的协议交易和实施过程中,基本都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信息服务贸易从业人员在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中必须严格遵守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具有项目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质量品质意识。

二、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期信息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状况

(一)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江苏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信息服务贸易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江苏对外贸易总量达中国的1/7,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五年增长6、2倍,其中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2013年1—10月,服务贸易增势迅猛,进出口额增长43%,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11、5%,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其中1—5月,服务外包合同总额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8、85%,其中离岸外包合同金额67、37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56、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28%和41、89%。

(二)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人才需求分析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贸易是中国同时也是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根据国家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江苏省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主要目标中,将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作为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到2015年全省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年均增长40%),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突破100万人,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以南京、苏州、无锡三个部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服务外包企业数超过5000家,出口超亿美元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5家;以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为目标,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为方向,保持江苏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培养服务外包实用型人才60万人,吸引大学生就业80万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将在国际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一线发挥着规模化主力军的作用。

(三)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高校云集,科研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高校毕业生接受的教育体系过于理论化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大量从事基础工作的人员项目协调与管理、系统分析等能力不强,市场开拓、管理能力、语言技能、服务意识、职业素养等个人综合素质技能较弱,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既懂得国外客户企业和地区文化,又精通国际商务、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法律知识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中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的信息服务产业目前只能参与相对比较简单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项目,在国际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大多数服务商还是以数据处理事务外包为主,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和跨国业务流程服务贸易业务的企业仍然凤毛麟角,已经成为制约信息服务贸易产业的瓶颈。随着业务流程外包业务量的增加,细分行业和领域的中低端人才需求将会急剧增加,企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各类人才需求也更为迫切。

三、高职信息服务贸易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支持和制约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专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科发展、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近年来,有关产业转型期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以来,浙江树人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苏州、杭州、宁波、西安、重庆和长沙等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和专业兴起,代表了我国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2011年11月,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组织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服务贸易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目前江苏许多高校和社会IT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与信息服务企业所期望的人才素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人才匮乏和人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其主要原因是:

(一)办学目标扭曲

高职院校服务贸易专业停留在IT专业知识的定向培养上,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不足。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很多院校在考虑建设服务外包专业的时候,没有紧跟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无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涌现的知识管理和人才结构的需求,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未必非常清楚,简单地认为信息服务外包就是计算机软件(ITO)开发,而忽略了另外两个很大的领域:信息业务流程外包(BPO)及知识流程外包(KPO),造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跨学科交叉课程不足

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专业往往只关注计算机知识,而忽略了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忽略了国际商务、项目管理以及客户分析、数据库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学生缺少外贸业务和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商务英语的应用和时间管理能力较弱,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其职业发展,不能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下充分体现出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面向传统的货物贸易,即以有形产品为主体的实物贸易这样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作为国际贸易核心内容的服务贸易的知识体系较少涉及,软件和信息服务、贸易流通、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匮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信息服务活动的能力更是非常薄弱,无法适应我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滞后

由于服务贸易建设滞后,当前普遍缺乏服务贸易教学队伍;原有从事国际贸易专业和课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服务贸易发展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尤其是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更不能掌握全球化经济瞬息万变的深刻和激烈程度,闭门造车和故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教学研究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不能胜任最新的信息服务贸易模式所代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将成为服务贸易专业发展的瓶颈。

四、优化转型期高职信息服务贸易专业设置的对策建议

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信息服务贸易产业发展需要,根据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推动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能力。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服务贸易人才是面向国内外商务服务领域,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业务流程理论与技能,熟练掌握业务流程运作,并具有行业业务运行能力、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胜任现代化服务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信息服务外包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信息服务贸易人才更适合操作层,能够为国外客户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报道与服务、信息咨询和网络信息服务。应该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熟练掌握高级办公应用软件,具有客户服务意识。另外,由于信息服务贸易产业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还必须具有会计、物流、客户服务等相应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业务流程操作。如后台数据处理员岗位的工作业务主要涉及金融、保险等行业,包括欧美、日、韩的离岸业务,从事数据录入和处理工作,要求具有较宽广的行业背景知识,如金融、财会类知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中英文录入,数字小键盘输入;具有一定量的外语词汇及外语手写辩识能力。如呼叫中心客服代表岗位的工作业务主要涉及服务行业,包括金融、电信、电子商务等,主要从事客户关系处理、订单履行及管理和客户技术支持处理、电话营销等工作,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技巧,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能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支持,能够从事电话营销工作;具有一定的口语能力等。

(二)创新信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机制

与信息服务贸易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形成“全程共育、分段交替”校企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及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每学期完成校内课程、企业课程(企业教师承担)和项目实训。通过校内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工作领域,激发职业兴趣。通过企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各项单项技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项目实训(工学交替),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

(三)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外包的课程体系

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个性拓展课程贯穿到学习的各个阶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形成整体优化的信息服务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信息服务贸易专业技能水平和熟练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职业素质课程。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的基础课程;注重IT素质(计算机基础操作),强化MSOFFICE高级应用;外语类课程应积极创造商务英语交流对话的条件,加大口语考核比重;开设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和创新思维、商务礼仪等课程2、专业知识课程应紧密围绕信息服务外包人才所需要的“IT+管理+外语”知识体系。信息技术类的《数据库管理技术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微软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等课程;服务外包类开设《国际服务外包》《BPO基础》《BPO运营管理》《BPO客户管理》《国际商法》《项目管理》等课程;行业专业知识类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审计与税务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外语类开设《服务外包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对业务流程外包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文档进行解析,使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流程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术语、基本沟通、电话会议礼仪、语法和电子邮件写作。3、岗位能力课程应针对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的不同专业领域,加大专业实训课程比重,开设《物流外包项目实训》《呼叫中心业务实训》《金融外包项目实训》《电子商务外包项目实训》《BPO数据处理综合实训》《信息采编服务外包实训》《ERP软件应用实训》等课程,加强岗位项目实践训练和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4、对于个性拓展课程,可开设《欧美日企业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外企业文化以及海外发包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四)搭建政校企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搭建由政府主导、与供应链上下游众多企业合作共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校企利益共同体。通过真实的职场环境、真实企业项目、真实职业角色、混编校企师资团队进行指导和管理,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及行业通用认证资格,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将平台要素资源整合与转换,同时满足学生实训教学、教师进修以及企业服务贸易项目运营与人才培训需要。

(五)组建校企合作混编师资队伍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篇8

一、深刻认识服务贸易的功能和作用

综合来看,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相对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我国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例如,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球约 20%,中国约 10%。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既是过去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空间。由于服务贸易具有能源资源消耗少、无污染、高增加值等属性,服务贸易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同时,服务业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立产业,它还是中介产业,即通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提档升级,从而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贸易增长的综合贡献将是倍增的。

二是促进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在货物贸易推动下,制造业领域开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导致低水平发展,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下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商业零售企业演变成为物业经营公司,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挤压了生产商的利润,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作为海运大国,我国在海运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旁落; 我国的金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 国内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等行业的顽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而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行业改革,从而将我国改革开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三是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以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它改变了传统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我国走上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道路,促进经济和贸易转型升级。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相当程度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环节,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控制研发和营销等 “微笑曲线”两端,达到了控制整个产业链、贸易链和价值链的目的。通过发展研发设计、培育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和终端销售渠道,能使我国摆脱 “微笑曲线”的宿命,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和经济发展的效益得到实质性提升,这也是未来我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

四是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和规则的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多体现在经济文化层面,更多与规则、标准、文化时尚等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国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和商业为依托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世界舞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美国电影占据了国际影视行业最高端; 麦当劳、肯德基成就了风靡全球的美国快餐文化; 一提到金融业就联想到华尔街; 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大信用评级公司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 波罗的海指数成为世界海运价格的风向标等等。因此,只有通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形态的服务业,才能把中国经济贸易总量优势和悠久文化历史优势,转化为基于商业经济的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宏观战略

服务贸易行业门类复杂,各行业发展特点差异较大,涉及的服务行业管理部门众多,因此,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缺乏宏观发展思路和总体战略。本文力图站在服务贸易共性角度,依据 “十二五”规划内容,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总体战略。

一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战略。根据入世承诺,我国 80% 的服务行业已经开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1 年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达到 13、 3%,高于美国这一比值。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行业的开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还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也有扩大开放的空间。为此,国家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不仅仅要停留在政策文件和承诺上,还要在具体操作层面,如服务领域要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产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为此,要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把服务贸易作为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服务业市场开放、提升服务产业国际化水平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 宏 观战略。

二是服务出口结构优化战略。服务业门类庞杂,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新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并存,通过优化服务业和服务出口结构,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大的服务比例,才能更大程度提升服务业和服务出口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010 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的使用和特许、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 21% 。虽然我国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出口占比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为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信、计算机、金融、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的比重,这也是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战略之一。

三是服务价值链提升战略。一般来说,服务出口结构不同于价值链,优化服务出口结构主要是指 12 大类、160 多项服务子行业结构的调整,而价值链提升是指在同一类服务贸易项下分工环节及出口价值含量的提高,这更具有实质的经济含义。对于面向出口的服务业,无论是新型服务贸易,还是传统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类似,都有一个国际产业链和相应的价值链。只有占据服务产业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才能发挥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新型现代服务业也有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传统服务产业也有价值链的高端,如软件信息产业既有系统集成与方案设计,也有软件外包领域的编码等价值链低端环节; 传统的建筑服务既有一级总承包商,承担着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也有二级、三级建筑施工承包; 咨询服务行业既有像标准普尔等掌握着信用评级话语权的世界顶级信用评级机构,也有承担简单数据录入与处理的低端业务的机构;文化行业既有简单的版权交易或项目演出业务,也有 “走出去”收购国外影院或剧场,掌握境外文化出口终端渠道等利润更大更可持续发展的出口模式。因此,服务贸易发展不仅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更要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吸取货物贸易发展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抢抓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四是服务业海外投资战略。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与海外投资紧密相联,这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必须以海外投资为前提。因此,服务业海外投资是我国全面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战略。据推测,全球以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我国也不例外。目前,世界服务业国际投资占全球跨境投资比重已接近 2 /3,我国服务产业正在成为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新 的 增 长 领 域。随 着 “走 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金融、保险、分销、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企业,将跟随制造业企业 “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孔子学院、中医药、武术、杂技、影视等等机构也将在海外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和境外机构,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服务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培育服务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战略。抢占国际服务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我国对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必须要培育服务领域的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麦当劳、肯德基是美国餐饮文化的代表,标准普尔等是美国信用评级领域的代表,微软是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代表,马士基是海运领域的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在上述服务领域的品牌效应,牢牢掌控了美国对全球文化和商业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此,我国应基于自身优势,在每一个重点细分服务行业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潜质的跨国公司,打造中国在相应行业的服务品牌,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和国际商业规则打下基础。

三、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借鉴货物贸易发展经验,选择符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

( 一) 与其他领域一体化融合发展

服务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经济合作方式联系紧密,当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就应与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途径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以下四个一体化互动融合发展。

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一体化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如苹果公司、耐克等新型制造公司基本把制造业务全部外包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自己专做研发和营销等核心环节,新型制造企业俨然成为专做服务的服务型企业了。另一方面,服务业也开始呈现制造化的趋势,一些服务公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优势进军制造业。如沃尔通过掌握的终端销售网络和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给制造加工企业下订单,并贴上自己的商标,将委托制造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销售出去。另外,随着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是通过嵌入机器设备间接出口的,因此,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越来越难以分离。相应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也应总体考虑,联动发展。

二是服务贸易与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常引用的是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事实上,跨境交易只是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之一,而目前以商业存在形式出现的服务贸易量更大。根据服务的性质,一些服务贸易是无法跨境交易的,必须通过投资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领域的跨国投资密不可分。因此,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应一体化考虑,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世界各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不断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贸易市场的进入壁垒,国际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的服务企业同时面对国内消费者和境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国际服务业投资更是推动了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业国际化进程。以服务外包为例,离岸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而在岸外包则属于国内服务产业,并不产生跨境交易行为,然而,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联系十分紧密,作为服务外包企业,既有在岸外包,也有离岸外包,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同时推进。因此,服务贸易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总体规划、融合发展。

四是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服务的可贸易性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服务贸易可以通过跨境交易完成,服务外包越来越成为跨境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这不仅大大推动了软件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也使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软件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如此。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应在统一框架下,相互促进,以服务外包为起点,向更高的服务贸易形态升级。

( 二) 建立综合性发展载体、促进平台和营销网络

第一,依托已有的服务贸易基地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其他载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平台。货物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以部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的货物贸易集聚发展园区,形成面向出口的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也应充分发挥目前已经授牌的部级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的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服务贸易的积极性,引导基地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服务贸易集聚区,形成服务产业的上下游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产业的配套分工与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服务品牌。

第二,打造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核心平台,在服务贸易领域应借鉴货物贸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易会的经验,培育建设好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 简称京交会) ,形成 “南有货物贸易广交会、北有服务贸易京交会”的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交易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专业促进平台,如各类软件交易会、服务外包交易会、文化博览会、旅游博览会、国际电影节等等,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平台。最终形成以综合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为龙头,其他专业展会为补充的,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第三,以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为基础,设立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海外服务推介营销网络。货物贸易境外营销网络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货物出口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服务贸易应借鉴货物贸易经验教训,特别强调服务出口营销网络和境外接单中心建设工作。服务贸易境外营销网络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是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它既是接单中心,也是服务出口中心; 另一个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建立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它是为境外服务类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提供公共服务的促进机构。

( 三) 结合服务贸易具体行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活动

《服务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 30 个重点发展领域,对于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建筑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 “巩固优势”,对于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其发展方向在于 “重点培育”。因此,分门别类制定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得十分必要。从商务工作角度看,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商贸服务业、会展服务、货运、中医药服务等七个重点领域。服务外包依托 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探索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新一代服务外包,培育服务外包新业态。在技术贸易方面,依托中国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把其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的核心平台。在文化贸易方面,抓紧完善文化出口指导目录,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大支持力度。在中医药、物流、货代、会展业等方面抓紧制订相关法规、标准,确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分行业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和措施的发展路径基本明确,未来应抓紧实施相关规划设想,进一步丰富完善相应的促进政策措施,并延伸至其他未涵盖的行业或子行业。

四、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设计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范文集锦五篇
  • 下一篇:法制安全教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