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迈入了“学习化”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已无法使个体应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毕生面临的发展任务。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挑战的“主动”学习者则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对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在学习策略应用上表现为心理学习策略维度和行为学习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高,自我调节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低,说明大学生更擅长运用复述、阐述、组织加工、积极反思、寻求人际帮助、文献求助和实践应用等心理或行为策略。这些策略使用水平较高是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和中等教育,这些已有的教育经验较为强调这些策略的教学和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影响较大。但这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调节问题,使得学生情感控制、动机控制和理解控制等策略的使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依据元认知,使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控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的一系列计策或谋略。学习策略可以表现为外显行为,即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既可以是一般性的通用策略,如监控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的,与特定学科有关的策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也可以是自动化的,无需意志努力。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类型、强度影响学习策略择用的类型、水平和有效性。一般说来,表面的、低水平的学习动机将会导致表面型的、消极的学习策略;而具有深层次学习动机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往往是高水平的、积极的、主动的。而学习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水平高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动机。Ames(1998)研究表明,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具有良好动机水平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产生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动机水平差的学生有效策略的使用较少。
2、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进行某项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影响着学习策略的掌握速度或者择用策略的优劣。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效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相应的活动,会运用更多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管原先取得何种成绩,他们的学习都会更加努力、更为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面临困难时更能持之以恒。
3、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性学习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运用程度有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师在教学关键时候和关键环节给学生授以必要的策略,能使教师有效展示内隐学习策略,压缩思考过程,能使教师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连续的思考过程步骤化,使学生有实例可仿,有程序可依,便于学习与掌握。
4、归因
学生的成就归因、学习策略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习策略的运用。如果学生将成败原因指向努力和学习方法,他们就会积极地寻找适当的技能和策略,会在后续的学习中灵活调整学习方法,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或寻求外部条件的帮助,或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策略。而将落后、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良的学生,往往缺乏合适的学习策略,因为他们认为努力也无用。
转贴于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加强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个体自己来完成对学习计划的拟定、监控和调节,因此,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是个体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习策略培养的核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元认知的认识功能和监控功能的提高,即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学习计划,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如自我记录技术、自我记分技术、自我提问技术等,鼓励学生及时、准确、经常地对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手段,即如何通过反馈等方法来对不适当的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整,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加调节监控方法的储备,这样,学生就能够拥有足够的工具以便在需要时去对付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去达到各式各样的目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加强大学生资源管理策略培养
资源管理策略是学习策略之一,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保障。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学习的物质条件和他人的帮助都属于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者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这些资源。(1)训练大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意识到时间计划的重要性、并优先考虑时间的运用。(2)对大学生进行成败归因训练。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接近学习目标,使大学生更为经常地使用自己已经习得的策略。(3)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学业帮助。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学习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的问题,这时就要求个体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克服自身的学习困难,交给大学生一些工具性求助策略,使大学生知道何时、何地、如何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确立掌握知识的深层学习动机和目标。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三种方式:(1)增加学习者的成功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2)积极的自我强化。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可以达到的目标,使其能在较近的目标达到后看到自己的进步。(3)言语说服。这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提高高校教师学习策略教学素养
学生的学习策略大多是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策略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决定了在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策略指导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术思想、学习行为以及学业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习策略内容的关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他们会认为所学知识相当重要而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学习策略教学素养将有助于促进或加速大学生获得和运用学习策略。
5、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学习策略教学应采取多种多样方法,如发现法、模仿法、讨论法、观察法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做到:(1)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策略学习中是一种重要而稳定的动机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学习起推动作用。(2)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3)提供丰富的恰当方式。使学生能够形成概括化的知识以便于知识的迁移,在恰当场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78-82、
[2]邢强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特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
关键词 学习策略,年级,性别,学习成绩。
分类号 G442
1引言
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56年首次提出“认知策略”[1]的概念以来,学习策略的习得和使用就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为达到认知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思维方法或技能[2]。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认知策略的获得导致学习活动的改进,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认知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围绕学习策略的功能、结构、测量和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外在学习策略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Danserean[3]将学习策略定义为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储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Nisbet[4]将学习策略定义为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并将学习策略划分为一般、宏观和微观三大因素。Myron等[5]提出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策略,Sokol研究发现[6],男女生之间的学习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领域认知策略、学习适应性已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7];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8];不同年级、不同成绩组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总体水平不同[9];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10];教师若能在学习辅导中伴以学习策略知识的介绍与训练,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很大作用[11,12]等。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尽管上述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策略的内涵与结构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有关学习策略的测量方法多样化,致使许多研究得出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论。国内许多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由Claire等于1990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LASSI-HS),时间久远,许多内容不符合中学生目前的真实学习情况。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方式量表”对中学生学习策略进行全方位测量,以期得出目前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状况,分析不同年级的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不同性别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等。综合以往研究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最佳组合。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中学习策略表现为:预习策略、听课策略、笔记策略、复习策略、作业策略、应试策略及一般学习方式的计划策略、理解思考策略、记忆策略和阅读策略。
2研究方法
2、1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阳市农村一般中学、重点中学和市一般中学、重点中学的4类学校中,各校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三每年级各一个班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团体测试,共发放问卷800份,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771份,其中,女生391人,男生380人;初一135人,初二133人,初三117人,高一131人,高二136人,高三119人。有效问卷率为96%。用Foxbase 进行数据管理,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分析。
2、2方法和材料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方式量表”,该量表由具体学习方法和一般学习方式两部分构成。具体学习方法由预习策略(YX)、听课策略(TK)、笔记策略(BJ)、复习策略(FX)、作业策略(ZY)和应试策略(YS)6个分量表构成。一般学习方式由计划策略(JH)、理解思考策略(LS)、记忆策略(JY)和阅读策略(YD)4个分量表构成。所有分量表的项目采用3点式计分方法,从不记0分,有时记1分,总是记2分。要求在3种情况中选择一种。
在天津市河西区元奎里中学初三随机抽一个班进行测试,40天后再对这个班进行重新测试,各分量表两次测试的重测信度范围在0、67~0、91之间,本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各分量表折半系数范围在0、76~0、92之间,表明该测验的内部稳定程度较高。
3结果
3、1不同年级、性别间学习策略发展的特点
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在《中学生学习方式量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见表1。
对表1结果中各分量表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预习策略水平上:不同年级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3、2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关系
收集被试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在各年级内部将其转化为标准分数,分别考察初、高中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成绩除与阅读策略相关不显著外,与其它各分量表、总量表得分均有显著相关。
4讨论
4、1学习策略的年级发展水平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学习策略方面,初一学生的表现最好,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各年级学生,而高一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又有回升的趋势,显著高于初三,而且,高中阶段的学习策略水平比较稳定,该结论支持了葛飘飘[12]的研究结果。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这种特点,是与人们对学习策略教学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不开的。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自我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力量,尚未完全形成以内部自主控制力量为主的自我控制。因此,初中学生拥有的学习策略具有外部获得性的特点,而实际上学生还未形成策略性学习的能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进入初三且临近毕业(测试时间为初三、高三下学期),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已转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初一、初二有很大的不同,而此时初三的学习主要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被大量挤压,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程度相对提高,学习兴趣减退,学习困惑增加,甚至没有时间思考如何高效率学习。同时,初一、初二期间掌握的学习策略由于尚未内化,不能有效地迁移到初三的学习中来,因此,表现为初三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大幅度下降。从这里可以初步推断,在初一、初二的教学中,教会学生的可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具体学习方法,他们只能生搬硬套地使用,还不能真正地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学习对象的难易和学习情景的不同而自觉调节和控制自身学习内容的时间、次序、步骤、和方法的意向选择活动方式,不能够有效地持续和迁移使用已学过的学习策略,即拥有学习策略而不能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还达不到策略性学习的水平。而高中生的各种学习策略水平明显提高,且随年龄发展而稳步发展。
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水平并不会随学生年龄增长而得到自然改善,它主要是习得的结果,要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真正学会学习,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单纯地进行学习策略知识的教学。
4、2学习策略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上述统计结果支持了辛涛等人的研究[9],即较多采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更容易取得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的学业成就。可以认为,学习策略的高低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应该在学习策略上下功夫,促进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由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引起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学习策略成分并不相同,在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时,应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在初中阶段,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应加强有关预习、听课、笔记、复习、应试、作业、计划、理解、记忆策略等方面的策略指导与训练。在高中阶段,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加强有关听课、笔记、作业、计划、理解、记忆等方面的策略指导与训练。
经事后分析还发现,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与学习策略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存在显著差异,语文成绩与听课、笔记、应试、作业、理解、记忆策略的相关显著高于与其它策略的相关。数学成绩与预习、听课、复习、应试、作业、计划、理解、记忆策略的相关显著高于与其它策略的相关;而外语成绩与听课、应试、作业、理解、记忆策略之间的相关显著高于与其它策略的相关。听课、复习、应试、作业、计划、理解、记忆策略对中学生每一学科的学习都至关重要。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提高学生整体学习策略的同时,对部分偏科学生要采取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4、3性别与学习策略水平的关系
从统计结果来看,男女生除理解思考策略、记忆策略、阅读策略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分量表均有显著差异,而且,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该结论与Sokol的研究是一致的[6]。经事后分析发现,除在应试策略和作业策略水平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显著外,其它各分量表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不显著。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社会规范对男女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女生相对男生做事较认真细微,情绪较稳定,责任感较强,她们遵守纪律,有较高的自觉性。这些心理特点有可能使女生更能适应学习的要求。该结果与正常班级后进生中女生占的比例小的事实是一致的。其次,女生相对于男生成熟的早一些,女生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较男生强,这可能也是女生学习策略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再次,由于高校扩招、社会就业等方面还存在男女有别,于是女生要想获得同男生一样的成功和机会,就要具备优于男生的实力,因此,女生学习更富于热情,对学习策略的积累、运用要积极主动些,因而在学习策略总体水平上高于男生。
这一结果提示人们,作为中学教师,要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男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主要是提高男生在预习、听课、笔记、复习、应试、作业、计划等方面的策略运用水平。
5结论
学习策略的发展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呈匀速上升的过程,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出现明显的转折,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策略水平随年龄的发展逐步回升。初中阶段的学习策略水平仍不稳定,且不会随学生年龄增长而得到自然改善。学习策略的高低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应该在学习策略上下功夫,促进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性别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要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男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参考文献
1 Butryn T M, Furst D M、 The effects of park and urban settings on the mood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of female runner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003, 26 (4) : 335~355
2 Cbristensen R E, Fetters M D、 Opening the black box: Cognitive strategies in family practice、 Ann Fam Med, 2005, 3: 144~150
3 Danserearn D F、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 In: Segal J W、 Chipman S F, Glaser R、 Thinking and learning kill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85
4 Nisbet J, Shucksmith J、 Learning strategies、 London: Routledge & Kegun Paul Ltd, 1996
5 Myron H、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uccess: A self-management approach(2nd ed、),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4
6 Sokol L M、 Boys and girls use of learning strategy when learning to play video gam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4, 131(2): 151~158
7 刘亚丽、 认知策略与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红河学院学报, 2004, 2(6): 58~61
8 谷生华, 辛涛, 李荟、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14(2): 21~25
9 辛涛, 李茵, 王雨晴、 年级、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14(4): 41~44
10 魏汝尧, 邹爱民、 认知策略与阅读理解、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3: 47~49
11 陈英和, 耿柳娜、 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38~44
12 葛飘飘、 初中生学习策略特点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教育科研, 2005, 1: 36~38
LEAEN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Wang En′guo1,2, Yin Guo′en1, Lv Yong1
(Academy of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Institute of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475001)
Abstract
关键词:策略;学习策略;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33-02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不遗余力地研究外语教学法,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六十年代的听说法、视听法,从七十年代的认知法、交际法到后来的沉默法、全身反应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对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学习外语的效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学生外语学习成绩不好,学生和学校管理方往往归咎于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好,一味地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要知道,“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不能代替“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起主导作用;老师是外因,起辅助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开始了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对于策略的定义、分类,善学语言者使用的策略,善学语言者与不善学语言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策略的使用与二语成绩的关系,影响学习者策略使用的因素,策略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国内对于如何将策略培训融入到外语教学中去这方面的探索基本上没有人予以重视。我们知道,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在何时何地选择何种策略最为有效,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语言学习的效率。为此,外语教学就不仅要让外语学习者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还要教会他们学习外语的策略。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目前,随着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基本结束,各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纷纷实行大班教学,为了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简称SBI)应该提到教学改革的日程上来。
一、 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的涵义和作用
Cohen (1998)认为,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把课堂策略培训延伸到将策略显性地和隐性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之中。实施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者在接受了策略培训以后,能够将学习策略系统地运用到对所学习的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能根据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策略,并能独立自主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此外,在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在课堂上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分享其喜欢使用的学习策略,在完成某一具体的语言学习任务时可增加其策略选择的范围。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习者意识到如何最有效的学习,如何提高其对目标语的理解和运用,如何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 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不同的人由于定义的角度不一样,所给出的定义也各不相同。Rubin(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对于学习者所构建的语言系统有用的并对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策略”。Oxford(1989)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使语言学习更有效、更具有自我指导性、更有趣的行为”。
O’Malley and 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三大类。
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利用有关程序的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等手段来管理语言学习的策略。文秋芳博士称之为“管理策略”,它包括目标的确立、计划制定、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
所谓认知策略是指用分析、转换或综合学习材料来解决问题的步骤或操作。他们具有操作或认知处理功能。他们包括记笔记、重复、翻译、演绎、意象、声音重现、关键词、语境化、推理、转换等。
所谓社会/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选择与其他学习者和操母语者进行互动的方法。如通过结对子获得反馈的合作、向老师或操母语者提问、要求重复、解释或举例等。
三、 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Cohen(1998)认为,教师在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描述、规范并列举可能有用的策略;(2)、启发学习者从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找出另外的例子来;(3)、组织关于策略的课堂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或全班一起讨论);(4)、鼓励学习者试用更多的策略;(5)、将策略显性地和隐性地融入日常课堂学习材料之中,给学习者提供在学习任务中操练策略的机会。
此外,老师还要知道在使用教学材料中什么地方插入哪些策略;要清楚以哪些策略为主并围绕其设计教学活动;只要机会合适,可以随时插入策略;允许学习者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策略。
当然,基于策略的外语教学对于学习策略和学习者要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相反,教师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他们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控制者、语言灌输者变成诊断者、培训者、教练、协调者。
作为诊断者,教师要了解学习者目前使用的策略,提高他们的策略意识以改进其对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教师可以用面谈(oral interview)、书面问卷(written questionaire)、观察(observation)、口头报告(verbal report)、电脑跟踪(puter tracking)等手段来调查学习者目前使用的策略并对其进行评估。
作为培训者,教师要在策略的使用方面对学习者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教师具体实施策略培训时,要遵循以下步骤:(1)决定学习者的需求和训练可得到的资源;(2)选择策略;(3)充分认识将策略训练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好处;(4)考虑学习者参加策略训练的积极性;(5)准备材料和活动的内容;(6)实施策略训练;(7)评估和修订策略训练的内容。
作为教练,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的语言学习策略,要在他们接受策略培训后对其进行指导,他们对完成具体学习任务可能有用的策略的了解,提高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率。
作为协调者,教师要检查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必要时作适当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要做的协调工作大多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习者的学。比如,学习者要对作业完成的情况、取得的相关成绩、学习语言所花的时间、有问题的部分和没有问题的部分等做出记录,然后教师通过笔头谈话或座谈给学习者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学习者能拿出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利用最为有效的策略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而是要通过上述角色去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语言,提高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1998、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2]O’Malley, J、 and A、 Chamot、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关键词: 学习策略 策略培训 外语教学
1、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研究教学法的浪潮此起彼伏,从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听说法到七八十年代的认知法、交际法、再到后来的沉默法、全身反映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但外语教学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只重视教师教的“方法、策略”,而不重视学习者学的“方法,策略”,双边关系中只研究“教”而不研究“学”,自然收效甚微。基于此,研究者们开始从研究“怎样教”转移到“怎样学”,将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上。从此,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学习策略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对善学语言者使用的策略的研究;(2)善学语言者和不善学语言者在使用策略上的差异对比研究;(3)策略的使用与二语成绩的关系研究;(4)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的研究;(5)策略的培训及其成效的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带来很大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学习策略研究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学习策略定义的认定尚无定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统一;对善学者的策略研究上受条件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还不能简单地加以推广;在策略的使用与成绩的关系的研究上,存在一些争执,有的研究没有发现二者有关系,如何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如何结合才更有效。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总体来说,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促进学习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习策略的培训方式及其实施成为外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内容。
2、涵盖学习策略培训的外语教学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他们掌握各种学习策略。虽然有些学生会有意或潜意识地使用一些策略,但未必能将其系地统化、合理化。如果学习者可以接收到设计有效的策略培训,无疑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策略意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策略,并能有效地应用各种策略,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结合学习内容演示策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练习使用策略。策略训练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策略本身,而在于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扩大策略的选择范围,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使学习者对学习策略更加敏感,更加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选择相应的有效策略。当然,尽管策略训练存在一些问题,但凡是对策略训练作过评价研究的,都会为真实课堂中策略训练提供宝贵的实证数据。
策略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但与外语教学结合程度最密切的训练方式是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即SBI(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在此模式中,学习策略的培训与外语教学充分结合,显得真实、自然、具体、形象。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对现有课程干预最少,但效果显著。学习者在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描述、示范和列举相关的学习策略,在进行了相关的学习策略使用后,指导全体学生进行效果的评估和讨论,鼓励学生总结最适合自己的策略。外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既是外语课程的传授者,又是学习策略训练的培训者,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教师一方面要亲身体验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使他们学会识别、使用、强化策略,另一方面要让教师学习编写训练教材,掌握策略训练的技能技巧。根据Cohen的SBI培训模式,当教师具体实施策略培训时,应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决定学习者的需要,训练可得到的资源;第二步,选择策略;第三步,充分认识将策略训练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好处;第四步,考虑学生参加策略训练的积极性;第五步,准备材料和活动内容;第六步,实施策略培训;第七步,评估和修订策略培训内容。
3、结语
学习策略的研究应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学习是高层次的认知过程,不仅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语言,还要有效地把握思维、记忆、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尽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关于学习策略的理论框架模式,但外语教学仍然缺少学习策略的系统理论。因此,建立一个与外语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完整的学习策略理论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Cohen,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Second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4、
[3]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摘要:英语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本论文首先阐述了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对高中英语学习策略习得的主要原则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英语学习策略习得的整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学习策略
21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创造一种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潜力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是英语教学界的责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主导思想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地、主动地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而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基础上。为此,当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显得分为重要[1]。
1、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1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者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习策略的教学,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减少教学和训练的时间,提高学生“学”的质量。特别是能够促进或改进因不具备学习策略或学习策略掌握不好的学生改进学习,尽可能改革学习不佳者的学习状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和终生教育体系的形成,鼓励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的学习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2学习策略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转变
学习策略不但是学法和教法的相互融合,也有效的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们一贯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如今,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同样也要学法的研究考虑在内,使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的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通过专门的或者是渗透式的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在分析和研究教法的同时,应及时把一些典型的、带规律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法融进、补充进教法,是教法不断丰富,也使教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另一方面,好的教法本身就渗透了学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直接学习教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法,指导学习[2]。
1、3学习策略是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要求人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此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己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人的创造性的激发、人的潜力的开发、人与人交流与合作,都需要有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学习策略涉及到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技能,涵括了学习者能否依据一定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的发展意识和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2、高中英语学习策略习得的主要原则
2、1特定性原则
特定性指的是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成绩以及不同的学习类型的学习者,教师不但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还必须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2、2生成性原则
有效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出某种新的东西,这就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要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理加工时必不可少的。生成形成度高的策略有: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
2、3有效监控原则
教学生何时、何地和为何使用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却常常忽视这一点。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和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向学生交待清楚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一个策略,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它。
2、4个人效能感原则
态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当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时,如果在心理上不原意使用这些策略,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人相信策略的使用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到策略的效力,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高中英语学习策略习得的整体措施
3、1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学习策略不能离开教材内容而单独教学,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结合教学来进行,因为学习策略的内在组织性意味着教学条件只能对其获得与改进产生间接的影响。所以,学习策略的教学一定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2加强具体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
当教学材料由具体的个别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构成时,学习策略教学的效果最好,而且这种学习策略易于在类似的任务中迁移。
3、3训练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而且还要教给他们自我监控、检查、评定或修正其策略,并把它们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3、4教师自身的准备工作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习策略的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和学习现状而定;课堂也是训练学习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重要场所;不要忽视学生发展情感和社会策略的训练;训练学生评介他们自己进步和训练有效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的迁移。
4、结论
总之,随着现代教学观的转变,教学策略也处于转型之中。教师“教”的教授策略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学习策略基础上的,学习策略是广义教学策略的核心。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其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在制订、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时,除了考虑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师个人教学技能技巧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等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考虑在内,这样将会有助于教师制订、选择和使用合适于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最终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归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学习 策略 调查 分析
1 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策略,具体来说,是指为有效地达到某一个学习目的而对学习方法所进行的选择。包括制订学习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适应性强的学习方式,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测,对学习方法进行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界提高学习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内容当中。虽然有很多的学习策略分类法,但是Oxford采用的二语学习策略分类体系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分类法。Oxford提出了一个由6组第二语言学习行为组成的策略系统,此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元认知策略:有意识的寻找练习机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集中注意力以及制定学习计划和监控错误等;第二,情感策略:自我鼓励和减少焦虑等;第三,社会策略:质疑与本族语言者的合作和文化意识等;第四,记忆策略:归类和意象等;第五,一般认知策略:推理、概括、分析以及操练等;第六,补偿策略:根据上下文猜测意义和迂回表达法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文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状况,希望从中找出帮助学生了解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本文以柳州师范专科学校文科、理科班中共选取的6个班共26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达95%。
文献资料法: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各项自身因素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资料总结一些具有价值的、可供教师和学生参考的学习策略,在继续沿用优势学习策略的同时加强填充弱势学习策略,并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学习方法,更好的掌握学习英语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能积极解决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英语的途径。
数据分析法:本次调查采用了Oxford(1990)“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被称为“一个极有价值的诊断性工具”。问卷包括六大类学习策略的问题,采用5分制计分,从1级的“从不使用该策略”到5级的“总是使用该策略”。平均得分为1、0-1、4:几乎不适用此类策略;得分1、5-2、4:基本不使用;得分2、5-3、4:使用情况一般;得分3、5-4、4:经常使用;得分4、5-5:总是使用。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从接受、储存语言资料、组织语言知识运用、理解语言结构、提高操作语言技能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信心以及合作意识等方面,了解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运用策略情况。
运用SPSS软件对各项策略运用频率进行统计,总平均分为2、54分。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六大策略的平均值都偏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时存在的问题:①元认知能力较差,缺乏学习计划和安排,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不足。高中学生总是依靠老师的指导来进行学习。进入大学后,他们当中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不知如何计划、安排、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不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和学习需求。个别学生能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对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与不足能进行反思和总结。②认知方式不够科学,对知识获得及掌握的过程不深入了解。在众多的学生当中,能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能借助想象建立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能够利用常规推理以及归纳等逻辑手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不足三分之一。仅有少数的同学能够对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进行总结和应用,同时能够举一反三。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进行预习、抓重点做笔记以及主动复习和整理归纳的更是少之又少。③社会策略缺乏,情感策略较为消极,自我调控能力和协调能力不够。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模式和自我学习还不适应,相对中学学习而言,与教师接触较少,在学习上与其他人交流更少。多数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英语学习意识。不能较好的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寻找学好英语的途径,也很少留意身边讲英语的人并进行自我激励。④学习策略知识明显贫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缺乏。多数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经常是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正确方法的引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职高专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英语的总体能力不足,令人担忧。学习外语是一个复杂、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导不再是唯一因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具备科学的学习策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把科学的学习策略应用在外语学习中,才能成为自主、独立和有效的学习。因此,高职高专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增强他们学习策略观念,提高学习策略意识。
4、2 建议 教师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思维,通过多读和多听,尤其在解释生词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英语解释,促进学生逐渐培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教师在大学阶段应当针对学生实际学习外语的策略,全方位培养学习的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以及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外语学习的策略。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全方面的应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应当为其提供各种学习英语的策略,使得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提高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并重视个体差异。教师应当将培养学习策略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逐渐学会使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策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学习策略训练的内容,教师应当适当的为学生传授学习英语的策略知识,有效的协调学习策略训练与计划的教学任务,这样除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服务于终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2005、
[5]王静,于新松、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2006、
课题项目: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 学习策略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66-0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掌握学习策略越来越被学术界关注,学者们提出了学习策略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用适合的有效策略,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使策略适应具体的语言任务。把对学生的策略指导和培养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影响学生学习有多种因素,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基础、教师的业务水平、学习的环境条件、社会和集体的影响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学习策略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调整列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概述
1) 关于学习策略的涵义
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概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Kail和Bisan (1982) 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Dansereau (1985:210,272,218-224) 提出,学习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第三,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Sternberg (1983:6-12) 指出,学习中的策略(他称为“智力技能”) 是由执行的技能(executive skills ) 和非执行的技能( nonexecutive skills) 整合而成,其中前者指学习的调控技能,后者指一般的学法技能。他指出,要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这两种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国外学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看法各有侧重之处。
2) 学习策略的构成
心理学家们根据不同的研究视野,提出了多种观点:第一,二因素说,Resnick 和Beck (1976) 提出学习策略由一般策略(general strategy) 和调解策略(mediational strategy) 二种因素构成,前者涉及与推理、思维有关的活动,后者则涉及到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时所用的某种特殊技术; Dansereau (1985:210,272,218-224) 也将学习策略的结构分为基本学习策略和辅助策略二种因素,前者包括理解-保持和提取-应用两个子策略,后者包括设计、集中操作和监控三个子策略,其中集中策略又包含有情绪调节和情绪维持策略;Dembo (1994) 根据信息加工及元认知理论,提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前者对信息进行直接加工的有关方法和技术,而后者则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有关方法和技术。第二,三因素说,Nisbet Shucksmith (1986) 认为,学习策略由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三种因素组成,其中一般策略同态度和动机因素有关,宏观策略概括化程度较高,而微观策略的概括化程度较低,容易教学。第三,多因素说,Weinstein 和Mayer (1983) 将学习策略分为八类:简单及复杂学习任务的复述策略、简单及复杂学习任务的精加工策略、简单及复杂学习任务的组织策略、综合调节策略、情感策略。
3)学习策略与自我监控学习的关系
Zimmerman (1989) 、Paris 和Newman (1990) 、Graham 和Harris (1992) 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可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Mace ,Belfiore 和Shea (1989) 进一步研究了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过程,认为它由自我监察、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部分组成。Corno (1986) 认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过程可分自我监控的隐密过程和自我监控的外显过程。前者是指对那些直接观察不到的内部心理因素的控制和调节,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和动机监控三大类。后者是对那些直接观察到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控制和调节,包括学习环境中的事物控制和人物控制。从上各项研究可见,自我监控学习的研究内涵与学习策略研究具有某种同一性,足见两者关系之紧密。
4)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
学习策略是否可以教学?国外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不需要专门的教学,因为学习策略的建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形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所能教会的。虽然用于构成学习策略的各种态度、概念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完全可教的,但策略性思维能力本身却是难以直接传播给学生的。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自然诱发出来的偶然的学习结果。同样,那种使学生根据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来组织适当的学习策略的认知机制,也只能是学习者练习活动和经验(即一般知识的获得) 的伴随结果。因此,学习策略不是专门教学的结果,而只是学习者活动和经验的副产品。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教学,而且是可教的。
5)目前国外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旨在改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学习策略教程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Jones ,Amiran 和Katims 的学习策略指导教程。该教材开发于是1976 年,它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模型概括与分析教程(MOAN) 。该教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课本模型,教学生写作基本功,以及如何写说明性文章,如何根据叙事性材料写对比性文章等;第二部分是结构模型,教学生如何动用结构性教材写对比性文章;第三部分是研究模型,教学生如何综合各种信息写探究性文章,为今后写研究报告做准备。教学对象为高中和大学的学生。Dansereau(1985:210,272,218-224) 的学习策略指导教程。该教材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即基本策略教学和辅助策略教学。基本策略就是对课文理解和记忆的策略,包括解释与隐喻、网络结构、记忆技巧;辅助策略则是实现和维持一种合适的学习心境的技巧,包括制订计划方案、集中管理和监控学习行为的策略。Weinstein(1990:23-27) 的认知学习策略教程适用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学级,具体内容包括:背景知识教学,即关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背景知识;学习方法教学,即有助于学生用来监控学习理解和学习活动的那些学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做笔记等。教材的总目标就是变革学生信息加工策略。具体说来,就是指导没有策略和技巧的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理解和记忆策略。Herber 的内容指导教程。本教材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三种水平来理解课文。第一种水平是字义水平(the literal level) ,目的就是明确认同课文所描述的各种事实; 第二种水平是释义水平( the interpretative level) ,目的在于说明(解释) 这些事实,说明课文中的不同意思是否适合传递某些信息;第三种水平是应用水平( the applied level) ,目的就是把那些经过课文传递的信息和自己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并用之于实践。教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独立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的能力。
2、国内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概述
1)学习策略的涵义
在古汉语中,“策”与“略”开始是独立存在的。前者大意有鞭打、应答、谋划等,后者要义有巡行、法度、策划等。由于两者都有谋划之意,所以后来合二为一,遂成“策略”一词。它最早见于《人物志》。《人物志?接识》中说:“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意思是说,专事方法谋略的人,把思考、探究计策方法谋略作为准绳,因此才能成为策略的新奇。可见,策略就是计策方法,是在“知己知彼”(行为) 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行动计策或谋略意识。这种“谋略意识”由主体内部(心理) 的规则系统所操控,具有内潜性的特点。所以“, 策略”一词用之于学习上,便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学习对象的难易和学习情况的不同而自觉调节和控制自身学习内容、时间、次序、步骤和方法的意向选择活动方式。在我国古代“学习策略”一词没有明确出现,但其思想可从先贤们的鸿著中窥见一斑。孔子曾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认知的策略;朱熹说:“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可见计划的策略;韩愈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可见笔记的策略;张载认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质疑的策略;薛指出:“邵子诗云:不读人间非圣书。凡不正之书,皆不可读。自有文藉以来,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可也。”可见取舍的策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学习科学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史耀芳(1991) 研究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魏声汉(1992:21-24) 提出,学习策略就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胡斌武(1995) 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为,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刘电芝(1997) 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此外,国内还有一些人对学习策略也作了界定,其观点大同小异。
2)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
尽管目前对学习策略性质的识别、观察、检测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就学习策略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知识范畴,因而是可教可学可迁移的。有效教学的措施大致有:第一,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习策略不能离开教材内容而单独教学,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结合教学来进行,因为学习策略的内在组织性意味着教学条件只能对其获得与改进产生间接的影响。所以,学习策略的教学一定要与学科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二,加强具体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研究表明,当教学材料由具体的个别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构成时,学习策略教学的效果最好,而且这种学习策略易于在类似的任务中迁移。第三,训练自我监控能力。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而且还要教给他们自我监控、检查、评定或修正其策略,并把它们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3)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认知心理学习策略研究与发展进程看,今后学习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趋势:第一,从探讨学习策略概念结构等因素转变为建构有理论指导的科学的学习策略体系。研究者将从狭窄的“说文解字”式研究中解脱出来,转而考虑将个体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综合起来,以此来建构学习策略。第二,把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求证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者以一定理论为基础,把特定的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于实践,以此检验相应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三,从学习策略分散的、局部的研究,演变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研究并驾齐驱的格局。研究者在不放弃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将思路延伸到不同层次的学习策略,低层次(微观层次) 、中层次(中观层次)与高层次(宏观层次) 的学习策略研究必将成为新世纪人们重新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36
[2]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3]王奇明,王健、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策略因素探析[J]、外语界,2003(1):37
[4]吴本虎,2002,《英语学习策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佤族 中学生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91-03
一 引言
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指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学习的不足,导致了人类状态的恶化和人类差距的扩大,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令人震惊的落后……学习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失败限制了我们对付很多全球性问题中的其他每个问题的能力。”可见,如何学习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这种现象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甚至严重地影响到部分学生外语学习成效和自信心。
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问题。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包括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Rubin和Stern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的具体方法或手段,也有的学者将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者为顺利达到某一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步骤或技巧,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简言之,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看法,以及所采用的规则、步骤、方法和技巧等。
国外学者深入地研究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及影响因素。如O’Malley和Chamot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三大类:即元认知策略;社交、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而Oxford把学习策略分为六大类,即记忆策略、补偿性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我国学术界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学者从宏观视角对外语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将学习策略分为自主学习、自选学习,研究型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交互学习。也有的学者从微观视角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分类,将学习策略分为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听力策略、写作策略等。然而,国内学术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跨境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因此,国内关于三语习得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以云南佤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试图借鉴西方二语习得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及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少数民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类型及基本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二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3所中学的437名佤族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97、11%,其中男女比例及城乡生源的比例都比较均衡。
本研究借鉴西方二语习得量表及原一川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使用的问卷,结合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自行编制了《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采用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该问卷整体信度较高(Cronbach α=0、956),并采用了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
Oxford(1990)的研究结果显示,群体人均分值可以解释策略使用的频度:“均值为4、5~5、0,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均值为3、5~4、5,经常使用;均值为2、5~3、4,有时使用;均值为1、0~2、4,从来或几乎从来不使用。”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学习策略所有项目可归纳为五个动机因子,即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型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
对这五个因子进行描写性统计分析显示,五种学习策略的均值都在3、028~3、274之间,可见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偏低。从均值来看,情感型策略的均值得分最高(M=3、274),而认知策略的均值得分最低(M=3、028),其他三种学习策略的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少使用学习策略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英语成绩总体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英语学习策略的各维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本文从学习策略的五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探索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及差异性。
第一,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指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包括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管理策略既管理认知过程,又管理情感过程。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
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均值偏低(M=3、054),缺乏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自我意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仅有27%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36、9%的学生“尽量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英语”,表明佤族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的自我意识较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第二,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实际活动之中,与语言学习直接联系,侧重于使用参考资料(如词典、百科全书等)、重复记忆、分类、推理等学习方法,以及利用图像、听觉再现、联系、推断和笔记等学习技巧。认知策略是直接作用于作为学习内容之英语信息加工的编码、保持、提取和运用的学习方法,即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是学习者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认知策略均值得分是最低的(M=3、028),表明佤族中学生对于如何有效学习英语仍缺乏清晰的认知,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数据分析表明,仅有32%的学生课后“对所学习内容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37、5%的学生“经常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学习方法”。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方式主要依靠课堂填鸭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仅有29、5%学生“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和归纳”,32%的学生“经常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大部分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利用重复记忆、学结、词汇分类、推理等学习方法来提升英语成绩,仅有少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规律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情感型策略。情感型策略是学习者利用社会资源,有效调节情感,为自身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克服学习焦虑,鼓励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控制情绪,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学习者通过规范和管理情绪、情感等方法,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中所需的动机、自信和毅力,所以情感型策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情感型策略均值得分最高(M=3、274),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整体上比较擅长调整、控制自我情绪,采用各种方式克服学习困难和学习焦虑。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5、1%的学生“注意调整英语学习中的情绪”,46、7%的学生“逐步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这表明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运用情感型策略的频率较高,有助于防止厌学情绪。同时,55、4%的学生“注意了解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49、5%的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也对提升英语成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四,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对认知策略的评价、管理和监控,侧重于事先计划、集中注意力、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大部分学者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均值得分为3、229,整体上处于良好状况。数据分析显示,43、7%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41、7%的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极地运用了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等策略,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43、4%的学生“总是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并且有36、2%的学生“注意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整体上而言,佤族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较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及自我评估。
第五,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利用记忆规律来学习外语,主要通过信息的创建与整理、运用形象和声音、有计划地复习和利用动作记忆等学习方法来学习外语。本研究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记忆策略均值得分为3、127,相对较低,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趋于一致。由于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往往将“记忆”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普遍重视记忆策略的运用,而其他学习策略反而很少使用。
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仅有35、2%的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35%的学生“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工具书和音像资料的利用率较低。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或许是佤族中学生相对落后的家庭经济条件制约了其购买英语学习资料(工具书或音像资料)的可能性,导致较少地接触相关的学习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佤族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了其他记忆规律,例如借助母语知识来理解英语,或者借助情景对英语单词进行学习。
四 结论
本研究发现,佤族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可以划分为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型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五种类型,其中情感型策略的均值得分最高,而认知策略的均值得分最低,其他三种学习策略的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从五种学习策略维度来看,佤族中学生在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运用频率较高,而在情感型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方面的使用频率更高。
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即:(1)英语学习策略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强化资源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的训练与运用。(2)英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元认知策略中自我评估、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培训,最终达到提升英语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森、段然、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3]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
[4]李晓艳、大学英语阅读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5]张烨、邢敏、周大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6]贺梦依、包克纪、重点大学与普通院校学生英语听力策略比较:个案研究[J]、外语研究,2006(2)
[7]原一川、L、Lloyd,、尚云等、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关系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8]〔英〕科恩、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