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风险评价制度(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风险评价制度篇1

关键词:现代经济;构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引言

内部控制评价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对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监管日益严格,管理层对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越来越重视,要求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对重大风险事项和领域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针对控制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持续完善内部控制、提升风险防御水平。通过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关注经营风险,建立评价流程,健全评价机制,实现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对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促进企业强内控、防风险、增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主要采取以财务查错纠弊为主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方式,审计内容以财务会计事项为主,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高风险事项和领域重视程度不高,内部审计未能及时揭示风险领域内控缺陷,未能有效促进企业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大了审计风险,浪费了审计资源,降低了审计效益。

(二)业务实施不规范

一是评价程序不规范。由于未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流程,审计人员对评价步骤和方法不了解,工作存在较大随意性,“拍脑袋”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审计风险大幅提高;二是评价内容不具体。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开展全面内部控制评审,是针对组织所有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这种以组织所有内部控制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太宽泛,可操作性差,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常常遇到“审什么”和“怎么审”的困惑。

(三)制度体系不完善

未建立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办法,业务实施无章可循,评价工作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不符合审计业务拓展和组织发展要求。

(四)审计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审计人员大多只熟悉财务审计业务,对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业务知之甚少,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经营管理领域,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控、防范风险的需求。绩效考核机制缺失,同时由于业务不熟练,导致审计人员对实施评价业务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差,工作推诿、拖延现象时有发生。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业务程序,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手段,建立评价业务模块系统;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健全制度体系、深化信息化应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培训指导,建立全面、系统、实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验证改进和推广实施。

四、主要做法

(一)理顺业务流程

1、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评价流程

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业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评价流程。该流程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出具评价报告、反馈和再评价、评价终结五个阶段,涵盖了评前调查-风险评估-确定评价重点-编制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开展现场评价-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报告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再评价-资料归档等程序。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评价业务模块系统

评价业务模块系统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主要在评价流程的现场评价程序中应用。针对评价内容不具体的问题,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空泛的评价内容落实到具体业务,例如初步选取存在较高风险的合同、招投标、收入、资金、会计基础、工程项目和存货七项业务,建立评价业务模块系统。每个业务模块又分别选取存在较高风险的业务控制环节作为评价的要点。针对各业务控制环节规定测评内容、需要查看的资料和测评方法。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灵活选取需要评价的业务模块和其中的业务控制环节,并对其进行权重设置和评分。各业务控制环节评价得分与其权重相乘得出权重分,各业务控制环节权重分相加,得出业务模块评价得分;业务模块评价得分与其权重相乘得出权重分,各业务模块权重分相加,得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得分。

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汇总表

序号 内部控制环节 评价得分 权重 权重得分 测评结论

1 存货

2 工程项目

3 收入

4 资金安全

5 会计基础工作

6 合同管理

7 招标管理

……

合计

3、评价流程与业务模块系统的验证与改进

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对评价流程及业务模块系统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测试和改进,对评价流程和业务模块系统中不合理、不完整和不适用的环节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评价流程及业务模块系统,既符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又便于审计人员操作实施。

4、强化质量控制,确保评价体系运行成效

在对评价流程和业务模块系统进行验证和推广应用阶段,应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项目实施全过程和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对评价程序、步骤、运用的技术方法、需要收集的证据及特别关注事项等内容进行质量管理。对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评价记录、底稿和报告等实行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组长二级复核制,降低因审计人员执行评价程序不当导致未发现重大缺陷,或因过失导致查出问题严重失实的风险。通过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评价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健全制度体系,为体系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内部控制评价业务实施的内在要求,制定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和办法,审计人员应在认真学习掌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办法要求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确保评价业务实施规范、有序。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配套制定有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的编报、全过程质量控制、评价结果报告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做到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管理更加系统、全面、具体。

(三)深化信息化应用,为体系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1、实现内部控制评价业务与财务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及时采集企业账户、报表、合同、统计分析等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运用审计软件强大的查证与分析功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示发现的风险因素,为审计人员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2、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数据的实时监控,对异常的风险事项及时进行分析评估,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并督导企业整改完善,实现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3、利用审计软件项目管理功能,将内部控制评价业务从项目立项到终结的全过程信息录入软件系统,结合评价业务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实时掌握业务进度和质量,实现对业务实施过程的可控在控,克服审计人员素质不一引起的工作质量差别问题,实现评价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开展绩效管理,为体系运行提供激励保障

为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工作潜能,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审计人员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承担工作数量和强度、工作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保证评价体系良性运转。

(五)加强培训指导,为体系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对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重视程度不高、业务不熟练的现状,聘请专业机构对全体审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对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范围、方法措施进行讲解。结合评价实务,对评价流程中每个程序的操作步骤、评价方法、注意事项进行现场传授和指导。通过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知程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

总之,通过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能促进企业持续改进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审计管理水平,有效强化依法规范治企,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风险评价制度篇2

关键词:反腐;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对教育部下发的2014~2015年17所直属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发现,在会计核算、基建、校办产业、固定资产、招投标采购等14类共202个问题中,校办产业中的问题达23个,占问题总数的11%,发生频率排名第三位。校办产业亟需从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校办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主要负责经营和管理下属企业,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本文尝试在内部控制风险导向评价要素中加入廉政风险要素,运用AHP法确定风险权重,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模型。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卫星、赵刚(2008年)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高校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评价;龚丽娜(2012年)认为要素评价模式是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优选方法;李德、王鹏(2011年)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对高校的风险水平进行有效监督;赵翠萍、齐观彬(2011年)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对高校的行为能起到有效的遏制;阮滢(2011年)提出了包括健全反腐内部控制环境、构建权力运行的制衡约束机制、确保反腐内控机制良性运行的执行机制在内的高校反腐内控架构。但基于反腐背景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模型的较为少见。

二、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与度量

(一)内控风险

资产经营公司内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内控制度的完善性反映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风险管理的规范程度,主要通过检查和访谈从是否有详细的岗位职责分工、健全的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业绩评价制度等角度来评判,内部控制存在且完善时风险赋值为1,内部控制存在但不完善时风险赋值为5,内部控制缺失时风险赋值为9;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选取一定样本进行测试检验,根据测试结果来判断内控有效程度,选取一定样本进行测试,若内部控制有效样本占总量30%及以下,内部控制基本无效,风险赋值为9,内部控制有效样本占总量30%~70%,内部控制基本有效,风险赋值为5,内部控制有效样本占总量70%~100%,内部控制有效,风险赋值为1。

(二)运营风险

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运营风险以实际运营结果与目标管理考核任务之间的偏差来衡量。实际运行结果综合反映年度财务指标、经营指标、投资回报指标以及科研转化指标等情况。而目标值一般是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及分解指标,若未进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则选择参照值,即根据往年情况、市场状况、竞争分析等数据权衡确定。实际运营指标与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或参照值)偏差在30%及以下,风险赋值1;实际运营指标与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或参照值)偏差在40%至70%范围内,风险赋值5;实际运营指标与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或参照值)偏差在70%以上,风险赋值9。

(三)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是否账实相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值与实际值的偏差以及国有资产处置风险和使用风险。国有资产是否账实相符主要是检查国有资产账面情况与实际盘点情况是否存在差异。若国有资产账面情况与实际盘点情况基本一致,或少部分可忽略不计的偏差,基本控制在1%以下,风险赋值1;国有资产账面情况与实际盘点情况存在1%-10%的偏差,风险赋值5;存在10%以上的偏差,风险赋值9。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指年末国家所有权益同期初值的比率,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值与实际值偏差10%以下,风险赋值1;偏差在10%至60%范围内,风险赋值5;偏差在60%以上,风险赋值9。国有资产处置风险主要是指国有资产转让、划转以及报废等处置过程中,资产的处置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异。若国有资产处置价格高于或等于实际价值,风险赋值1;价格略小于实际价值,风险赋值5;价格小于实际价值,风险赋值9。国有资产使用风险主要是指国有资产承包、租赁等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若国有资产使用均符合相关规定,风险赋值1;绝大部分符合相关规定,风险赋值5;大部分不符合相关规定,风险赋值9。

(四)廉政风险

根据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作风建设、履职能力、权力约束和群众检举四个风险要素来识别并评估。作风建设不完善可能意味着存在廉政风险的可能性较大;“”问题存在意味着廉政风险较大。履职情况考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权力约束机制主要是以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为主的监事会行使的权力监督与约束职能。此外,群众检举也是衡量校办资产经营有效公司廉政风险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见表1)。

三、AHP法确定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要素权重

依据“1~9标度尺”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将审计风险的一级要素权重矩阵定义为A=(a1,a2,a3,a4),其中,a1,a2,a3,a4分别代表内控风险、运营风险、资产风险以及廉政风险的权重值;将审计风险的二级要素权重矩阵分别定义为B1=(b11,b12,),B2=(b21),B3=(b31,b32,b33,b34),B4=(b41,b42,b43,b44)。针对运营管理评价指标数不确定的情况,本文认为各指标同等重要,所以各指标的权重比例则按算术平均法规则确定。

步骤1:根据“1~9标度尺”,对一级要素两两比较后的结果见表2。

整理可得如下关系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RI值表(略),当n=4时,RI=0、9,CR=CI/RI =0、06

综上所述,一级要素矩阵的权重A=(0、08,0、63,0、22,0、07),其中内控风险为8、0%,运营风险为63、0%,资产风险为22、0%,廉政风险为7、0%。二级要素矩阵的权重B1=(0、50,0、50),其中内控制度完善性和有效性各为50、0%。B2根据算术平均法确定;二级风险评估要素资产风险的权重B3=(0、31,0、23,0、21,0、25),其中国有资产是否账实相符为31、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值与实际值的偏差为23、0%,固定资产处置风险为21、0%,固定资产使用风险为25、0%。二级风险评估要素廉政风险的权重B4=(0、10,0、40,0、35,0、15),其中作风建设为10、0%,履职情况为40、0%,权力约束为35、0%,群众检举为15、0%。

四、结论

在具体的内部控制审计实践中,需首先根据不同的业务确定运营指标,再将四个风险要素的风险评分及其对应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然后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级计算,得到内部控制的综合风险值,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结果。总的来看,采用加入廉政风险要素后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既可以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又可有效评价组织内部控制,为后续的实质性审计明确重点。

参考文献:

[1]阮滢、强化反腐内控机制建设的构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0)、

[2]王卫星,赵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1)、

[3]龚丽娜、要素模式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李德,王鹏、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刍议[J]、商业会计,2011(21)、

风险评价制度篇3

一、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评价系统的整体设计构想

(一)“三个覆盖”的功能要求。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系统实现三个“全覆盖”的功能。一是实现会计核算风险范围的全覆盖。风险监测应涵盖到会计业务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各类风险信息通过系统汇总到事后监督中心,形成完整的风险视图,以便向管理层正确评估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二是实现会计核算流程的全覆盖。风险监测应贯穿会计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每个流程、每个环节做到无缝链接。三是实现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参与人全覆盖。行领导、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各网点负责人、会计核算人员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是风险评价的参与者,应全部包含到风险评价系统中来。

(二)“三个评价”的管理指向。一是对基层会计制度建设的评价。主要包括内控制度、操作规程、风险点控制措施是否能适应会计业务的变化;基层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方面等引起风险变化的因素。二是对操作风险的评价。基于央行会计核算业务的特殊性,操作风险要远高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包括操作失误,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进行违规、越权操作等因素。三是对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整体评价。不同部门检查、管理侧重点不尽相同,通过整合有关风险信息,可以消除风险监测中的空白和盲点,有利于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全行整体风险状况。

(三)“三个层次”的实现路径。一是构建平台。以风险事件的识别为重点、以风险事件的管理为主线、以管理系统为平台,以促进流程改进为目的,建设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会计核算评价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电子化、系统化、模块化,满足全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二是完善体系。建立网点主管事中核查、监督中心实时核查以及各风险管理部门事后重点核查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与智能整合,通过识别、评价、检查三种主要方式,达到“监测有效果、检查有方向、履职有重点”的目标。三是强化评估。强化对会计核算的评价分析,通过对全辖(机构或网点)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系统计算、汇总核算网点各类信息数据,形成会计核算风险评价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服务。

二、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系统的模型设计

(一)整体构架。采集会计核算部门(含岗位,下同)日常检查监测信息、会计主管评价信息以及会计主管、行领导履职检查信息,形成风险差错信息数据库。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核算部门风险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反馈至核算部门、会计核算管理部门及各级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再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高风险核算部门及核算环节进行重点监测、评价和履职检查,形成动态的、良性的风险监控系统(如图一)。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在充分考虑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特殊性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关注5个层面的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为制度建设、制度执行、人员风险、系统风险、操作风险,指标的选取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见表一)。

1、制度建设。制度风险主要表现在现有制度及规定是否能涵盖各类业务全过程,现有的制度能否及时更新以适合新系统的上线,是否存在制度盲区,操作上是否有可行性等。

2、制度执行。指会计核算不能按照规范化制度的要求执行而形成的风险。含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强制休假制度、授权管理、会计主管履职检查、行领导履职检查、离岗审计、离任审计等方面。

3、人员风险。指人员道德风险和素质低等因素不胜任工作的风险。包括会计人员是否持有会计证上岗,学历水平、年龄结构、要害岗位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课时等指标。

4、系统风险。系统维护是否合规、系统操作是否准确,ABS、TCBS等业务系统本身存在设计缺陷或功能不完善而引发的风险,由于硬件、软件、网络等原因导致的不可预测风险等。

5、操作风险。会计核算是否正确。主要包括会计凭证、帐户管理、帐务处理、重大会计事项、参数设置、账务核对、计息处理等。操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违反操作规程等现象,制度执行和检查不到位等(如图二)。

(三)模型的建立

1、风险评价的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是由会计主管、事监中心、会计、内审、监察、人事等其他相关部门主管人员根据核算部门制度建设执行、人员结构、日常核算、实地业务检查等情况定期对核算部门进行综合评价。定量评价是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风险评价指标、风险等级、风险度值等,根据核算部门报告期内发生的各类问题自动计算各核算部门、责任人总风险度值。

2、指标数据的采集。数据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各核算部门定期采集本部门的会计制度建设情况、会计人员年龄结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以、上岗资格及培训学习等基本信息;按时采集核算部门业务自查、会计主管、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在各类会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差错和风险隐患等核算差错信息(图三)。二是事后监督中心采集各核算核算部门的会计、国库、发行业务量等基本信息;采集会计资料再监督、实地业务检查等发现的问题、差错和风险隐患等核算差错信息。三是会计、内审、纪检监察等会计监督管理部门部门采集本部门对中支和县(市)支行会计、国库网点实地业务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差错和风险隐患,同时定期对辖内各核算网点进行风险评估打分。

(四)评估模型的设计。模型的设计分为底层、中间层和顶层设计三个层级。

1、低层设计。指风险事件的收集和相对应的风险分值转化过程。将采集到的各类风险事件按照相应的风险度大小转化为对应的风险分值,此为数据来源的定量部分,主管对风险事件的判断不同所打的风险分值,此为数据来源的定性部分,两部分共同组成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2、中间层设计。是对报告期问题责任人和核算部门进行风险分值的计算过程。考虑到风险事件如果是在自查过程中发现的,给予50%的风险权重,若是风险事件由他人检查发现,则给予100%的风险权重。具体计算为:

报告期问题责任人风险评估分值=∑责任人会计自查问题风险分值*50%+∑对该责任人实地检查问题风险分值+∑事后监督对该责任人检查风险分值+∑责任人其他风险分值;

报告期该核算部门风险评估分值=∑该核算部门会计自查问题风险分值*50%+∑对该核算部门实地检查问题风险分值+∑事后监督对该该核算部门检查风险分值+∑该核算部门的其他风险分值。

3、顶层设计。即对该核算部门进行综合评价的风险计算,可通过系统综合各核算部门由系统定量分析累加结果与各核算会计主管定性分析累加,分别给予风险权重50%。定期可得出参加考评的核算部门和考核中支的风险度值。最后再根据报告期该核算部门风险综合评价分值得出该核算部门风险等级。具体计算为:

报告期该核算部门风险综合评价分值=∑系统风险分值*50%+∑会计主管综合定性评价加权*50%。

(五)评估结果的运用

1、生成风险管理报表。系统根据采集的核算部门信息,生成可供核算部门、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层查询的各类统计报表。各地市核算人员及相关领导根据相关权限查阅。具体类型有分中支、分核算部门、分会计核算人员差错明细统计表、分核算部门制度建设、制度执行情况查询、问责情况查询,分中支、核算部门、核算人员差错率情况、风险度情况、风险等级查询等等。以便各单位领导及会计主管统计分析风险的大小,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相应的风险,并结合风险评价情况、业务量大小、人员情况,实际、科学的设计业务处理流程和管理办法(如图四)。

2、不定期发出风险预警。当核算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重大差错、风险隐患或出现屡查屡犯、重复出现同样的差错问题时,系统按照约定条件向核算部门自动发出工作提示或风险提示。

3、定期生成风险评价报告。事后监督中心根据系统汇总各部门风险信息定期向行领导提供辖内会计核算风险评估报告、行领导需要掌握的相关报表信息,为管理层提供金融风险信息的管理决策服务。

三、对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系统的评价和建议

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质量依赖于风险管理的全面性与精细化,也就是风险排查的全面覆盖与监督过程的渗透细化。通过构建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系统,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各业务处理部门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风险防控情况,为业务处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检查和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还可以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及时向业务部门提示和预警风险,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实效。但在实践中运用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系统时仍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系统指标体系科学性论证。风险因素的识别关键依赖于一个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并且能够充分体现预警的内涵与形式,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开放、高效的信息收集机制来容纳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错误形式和对风险的深层次分析,既要全面性,又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因此指标体系科学性是量化分析的过程,需要多方实践和论证,并且指标体系的设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风险评价制度篇4

关键词: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多层次灰色评价;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032-04

一、概述

HF是智力密集型航空制造企业,主要产品有直升机、支线飞机和零部件。HF人力资本构成是研究生1、9%,本科和专科生57、32%;高级职称20、69%,中级职称31、43%;经营管理人员21、39%,技术人员19、07%,技能人员56、83%。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2009年到2011年培训投资占职工薪酬的比例分别为2、02%、1、88%、1、87%,人才招聘投资占职工薪酬的比例分别为0、16%、0、168%、0、169%,激励投资占职工薪酬的比例分别为18、7%、18、78%、18、83%;2009~2011年培训投资增长率分别为9、7%、9、97%、9、98%,人才招聘投资增长率分别为9、4%、9、76%、9、9%,激励投资增长率分别为9、6%、9、2%、10%,职工薪酬增长率分别为10、1%、10%、10、9。从HF人力资本的构成和投资来看,HF人力资本素质较高,投资较多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HF作为高技术企业,航空制造业又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层次、市场规模和竞争力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十二五”期间HF进行一些新机型和零部件创新项目的研制,以适应航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HF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现有的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研发和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HF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并要有效地规避投资的风险,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航空制造业人力资本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投资收益不确定,导致HF人力资本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需要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价。相关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的研究,指标的选择根据评价风险的内容不同有所差异,评价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较多。孙泽厚,蒋明指出结构风险、贬值风险、流失风险、激励风险是影响企业培训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在职培训风险进行评估。刘泽双,张丹认为R&D人力资本投资包括R&D绩效评价、R&D人员激励、R&D人员发展,并据此建立了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个公司的风险分布与风险大小进行了评估。吴飞、王博、杨春英构建了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和损失因素指标体系,推导出风险度与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大小概率的关系,利用模糊映射关系建立了风险评价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度进行计算。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估系统是灰色系统,有些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灰色性,因此,本文根据航空制造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和HF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构成的现状,以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应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分析HF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选取风险评估的指标,并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客观、具体和有针对性地评价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可为HF找出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及风险规避策略的制定提供

支持。

二、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HF是高新技术企业,又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高投入、高增值性、战略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为了能够科学地评价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其评价的指标、方法和标准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评价的结果要具有客观性和和可比性,能够为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系统性、客观性、可比性、实用性和可操作等原则,设计的指标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从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选择开始到人力资本流失为止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要符合量化的要求并且可采集。

根据HF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本文从HF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出发,结合HF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对于能够有效反映和测定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出主要风险因素。

1、招聘对象选择风险。根据航空制造业人力资本的特点和HF人才招聘的内外环境,招聘对象选择的风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测定:(1)应聘比,反映HF对人才的吸引程度;(2)招聘完成比,反映HF实际完成的招聘人数;(3)人才引进率,反映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情况;(4)高技术员工胜任度,反映高技术员工岗位的胜任程度。

2、培训风险。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HF对人才的专用性和高素质要求,因此,需要测度员工岗位胜任度,反映岗前员工培训的效果;员工能力提升度,反映在岗员工培训的效果;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

3、配置风险。HF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创新,而且,智力资本在HF占有很大的比重,配置要能反映人与物、人与岗、人与人匹配的合理性,因此需要测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程度、管理人员配置合理度、技术人员配置合理度、技术岗位高技术人员满足率、人力资本闲置率、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性。

4、激励风险。根据HF人力资本的构成,知识型员工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他们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有精神上的激励,激励风险需要测定薪酬水平、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员工对培训激励的满意度、R&D人员战略决策的参与程度、员工对晋升激励的满意度、绩效考核和评价满意度。

5、流失风险。HF核心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和他们在不同机型的研发过程中掌握的专业技术获得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同类企业的竞争对象,因此需要测度人力资本流失率、核心人力资本流失率、核心员工流失增加率。

根据上述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的主要因素分析,构建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向量。

的权重向量

的权重向量

(j=1,2,3)的权重向量

的权重向量

的权重向量

的权重向量。满足一致性检验。

四、专家评分并求评价矩阵

将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高低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对应评分值分别为1,2,3,4,5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时,相应评分为 1、5,2、5,3、5,4、5分。

5位专家根据HF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构成的有关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分别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打分,求出HF的评价矩阵为:

五、计算灰类评价系数

评价灰类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5个等级,评价指标第e(e=1,2,3,4,5)个评价灰类的评价系数为,属于五个灰类的评价总系数为,其中,

各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综合评价值3、16

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值是3、16,高于一般风险值。

八、结论

本文根据HF 的特点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人力资本的构成,针对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在对主要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HF系统的角度出发选取对人力资本风险评估的指标,并应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了评估。由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既同行业可比,又是从HF这个具体企业出发的,而且是根据HF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高报酬性等特点,对于HF来说相对更重要的风险因素“配置风险”和“激励风险”指标分的比较细,使评价的结果可以更客观、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为HF找出影响风险大小的因素和进行风险规避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应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评价的结果显示,HF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值高于一般值,应采用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控制策略,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赢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可为HF及其同类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估提供

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宏起,王珊珊,王雪原,张立岩,高长元、基于规则的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方法及应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4)、

[2] 孙泽厚,蒋明、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规避能力判断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企业管理,2005,(5)、

[3] 刘泽双,张丹、基于投资过程的高科技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4] 吴飞,王博,杨春英、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度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3)、

[5] 宋哲,王叔恩,柳州、ANP-GRAP集成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

风险评价制度篇5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从客观原因上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包括作业环境、地质条件、环境特点、设备材料、人员等5个方面。某研究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显示,安全风险可以归纳为意识不足、制度不全、监督不到位、技术欠缺、培训滞后等5个方面。各种风险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作用。管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控制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安全事故是安全风险的具体外在表现[1]。从根本上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主要与人和物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关。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物的危险因素多来源于高空作业、地质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技术水平、材料质量。

2风险评价方法

认识风险来源后,还需对风险来源及承受程度进行分析,以便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由于安全风险程度存在差异,因而还需评价风险的级别。风险评价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级和损失等级(严重性等级),风险评价时需要根据风险对施工安全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后确定风险的级别,根据风险带来的后果或损失确定风险损失等级,最后综合可能性等级评价结果和损失等级评价结果最终确定风险的级别。

2、1安全风险基本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风险级别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半定量和定性评价,基本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半定量评价两种。具体操有以下几种。(1)直接判定评价法。评估人员根据既往经验,将本工程施工情况与历史工程建设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判定当前工程的安全风险级别。(2)安全检查列表法。该方法要求建立各级安全检查表,检查表应尽可能涉及所有施工环节,再由各级安全风险评估人员根据安全检查表意义评价各个环节的风险级别。(3)故障树分析法,该方法以将故障、事故、时间作为起点,依据逻辑关系依次分析可能产生后果的原因、失效状态[2]。

2、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

该方法用于评价员工在某潜在危险环境下施工作业的危险性,并通过打分方式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再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确定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风险级别。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采用LEC计算,L代表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代表危险严重程度,L、E、C三个指标乘积越大,安全风险级别越高。

3风险等级确定

风险评价以后,可得出反映评价对象发生事故危险性大小的相对风险值。通过风险值反映风险程度,还需要明确风险程度分级和分级标准,将风险值与风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比较,才能根据风险值确定具体风险程度,并得出判定施工安全事故存在的具体标准[3]。风险分级和分级标准首要求将评价对象依据一定原则分为若干小评价对象或单元,例如某隧道工程瓦斯爆炸风险评估,需根据挖掘作业面和普通工作面作为原则分为2个评价单元,分别得出2个单元的风险值,再将2个单元的风险值相加得出整体风险值。该方式虽有一定科学性,但是风险值精确度较低。另一种评价方法为确定各个评价单元的风险等级后,以最高风险等级作为整体评价对象的风险等级。该方法的缺陷在在于无法反映单元越多、风险相应增加的情况,但是精确性更高。基于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可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以方法一为主,方法二为辅,解决多评价单元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具体方法如下:(1)将所有评价单元的风险值相加,得出整体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的相对风险评价值,再对照风险分级标准,确定评价对象的第一个安全风险等级。(2)使用方法二对各个评价单元的安全风险值进行评价,依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分别确定各个评价单元的风险等级,取最高级别风险等级,作为评价对象的第二风险等级。(3)对比两个风险等级,将风险等级最高的结果作为评价对象的最终风险等级。

险控制措施

4、1加强安全责任制落实及考核

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并严格制度的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增强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促使相关人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岗位负责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施工工作同步。建项目总包单位要督促分包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监督分包单位落实安全工作[4]。其次,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各层管理人员依据本单位管理职责执行安全责任工作,并定期考核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情况。将考核结果与工资薪酬挂钩,激发人员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的积极性。

4、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在完善用工制度上,应招聘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加强劳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重点施工环节、技术项目负责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底层行业人员的地位和素质。授权安全专家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稳定安全管理队伍,加大检查力度[5]。

4、3加强安全生产技术

(1)有计划实施安全技术开发或安全技术改造工作,建设有效的安全预防体系,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防护设施。(2)改革生产工艺,提供施工技术,减少设备故障引起安全事件的几率,从根本上改善建筑工程恶劣的劳动环境。(3)加强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度工程伤亡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增强预见性。

4、4制定风险应急预案

风险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明确事中、事前和事后发展进程。当事故发生后,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反应,有序、迅速的控制事故[6]。同时,应急预案还应包括抢救措施,以便在事故中快速实施救援和抢救,保障人身安全。具相关研究数据统计,风险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的应急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员伤亡,降低事故等级和损失。如2010年昆明机场“1•03”事故,因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使事故得到及时控制,人员得到及时救治,事故才没有进一步升级。

4、5购买工程保险

购买工程保险的作用在于转移和减少公共企业的安全风险,随着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式建筑材料和工艺的出现,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风险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险,如建筑工程一切险、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减少和转移建筑施工企业风险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发生安全事故后,保险公司依据合同内容进行赔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损伤,降低了安全事故后对人员伤亡的赔付压力。

5结语

风险评价制度篇6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尽管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将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由于至今没有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和分析方法,商业银行的风险衡量、风险评级、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定量分析少,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目前贷款客户信用分析以信用等级分析为主,这种信用等级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同时,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合理的权重,而且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的运作过程。

(二)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指标衡量体系中,主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还不够广泛,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整体上做出准确判断,影响了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基础数据归集难,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评级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征信制度,或者信息数据元素标准不统一,数据库标准不一致,在充分利用交易数据融合风险控制的度量、数学建模的现代统计方法时,还显得相当困难。

(四)风险分析体系不健全,市场风险分析明显滞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轨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相当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基础利率,银行内部的评级体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分析又很缺乏,难以准确揭示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操作风险分析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散落于各个专业,并未真正形成操作风险分析系统。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

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特点

近20年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量化日益受到重视,并通常使用指标衡量和数学模型来分析评估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目前有影响力的就有信用度量术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并具有如下特点。

(一)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对信用风险分析的定量研究方面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对信用风险的等级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基调。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最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

(三)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密切。如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将违约以及信用等级转移概率与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在一起。它假设在经济衰退时期,违约和降级概率要高于相应的历史平均水平,而在繁荣期的结果正好相反。该模型基于经济状况和风险期的组合损失分布来生成违约(转移)概率分布。而信用度量术模型则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国家和特殊行业指数以及股票交易数据。

(四)风险预测敏感性较强。如KMV模型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它还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并且,由于该模型使用的变量都是市场驱动的,表现出更大的时变性。

(五)实施定期监测。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三、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我国20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要达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之目的,就需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先进经验,借助风险量化模型结合定量分析对所面临的风险在量上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度量和判断,当风险指标发生较大变动时,能够自行报警并予以提示。

(一)风险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虽然研究风险的角度不相同,也具有各自衡量、监测、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以笔者之浅见,三类风险均可按以下五个基本步骤进行建模。

1、设定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设立根据不同的风险而确定,总体原则是选择一组或多组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测性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确定各指标的风险区间和临界值,通过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判断即时风

险程度和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分别考虑。在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经不断检验其有效性,筛选出若干个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信息来建立最终的评价模型。

2、分配指标体系各指标值的权重。风险评价指标确定后,对指标应在全面细致分析每一个指标性质、类型基础上,确认风险评估的重点方向和指标评分权重。然后根据相关模型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展示模型的适用对象、获得数据的难易程度、工作步骤的繁简程度,并对某类风险进行风险度分析,验证准确性和有效性。

3、划分风险等级。在各项指标设立和划分权重后,对各类型风险分别进行评分,按总分的高低设立不同的等级标准和区间,一般设定7到10个等级。

4、导入计算机系统。为保证风险评价广泛地得到应用,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精确、便捷、客观,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详细的、机械化、程式化来进行评价和描述,并连续跟踪风险变化趋势。对载入“系统”的客户信息做到认真核实、客观使用,把“系统”信息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参考。

5、制订规避风险措施。风险控制既要考察、识别、度量这种个别项目的风险,同时也最好有一体化的整体风险的考察、识别与度量。如当信用风险出现风险征兆或迹象后,应当积极采取包括调整偿还进度、签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加以纠正。

(二)风险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分析也主要是对引起信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计算,目的在于说明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分析应建立适应不同客户特点的评级体系,包括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等类型。如对公司客户可按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来设置评分指标,现实竞争力指标可包括:客户经营及财务等基本状况、贷款信用情况、客户关联关系等。

(2)信用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加大信贷监测分析的范围和深度。充分运用信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具体监测与系统分析、事中事后监测与事前控制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全面监测信贷投向、资产质量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二是建立贷款大户信贷分析制度,强化对贷款大户的风险评价分析。及时掌握大户风险状况和变化态势,发现风险疑点及时跟踪检查。三是高度关注客户诚实守信情况、遵纪守法等其它信息的搜集。四是实施分层次管理。根据资产风险的分布情况,指定专人对重点分支机构实施重点监控,并实施预警、整改、停牌、责令组织力量集中清收等风险处罚。

2、市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市场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通过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从而得到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风险值。

(2)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二是采取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三是深入研究利率风险。按照造成利率风险来源的不同,进行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的分析和监测。四是强化汇率风险监测。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汇率风险,以实现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操作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目标是将现行操作风险管理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内部控制规章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量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转变,使内部控制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和有序。

(2)操作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可以从技术上控制的。一是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保证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将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技术手段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大突击检查力度。三是通过“打分法”评价风险程度后,结合实际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并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切实防范操作风险。本文出自:

(三)确保风险分析评价监测控制的保障性措施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一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建立相互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框架。二是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确保控制机制涵盖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所有的风险。三是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制度,确保各类风险能得到实时监控。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既表现在风险控制既要独立于市场开拓,又要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应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等;从内部审计上看,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等;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警告违约风险等。

3、动态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应以年度为周期,调整测评指标,降低和提高不同指标权重。并建立和实施

引进新模型、调整现有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准确性的内部政策和程序。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

风险评价制度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治理;风险;控制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风险及控制

内部审计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组织目标。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是为了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组建的一系列机构以及相互关系和运行机理的一整套组合。风险管理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有效控制,将风险对目标的影响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系统过程。内部控制是单位各级管理部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以达到强化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及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

(1)经营诊断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参与企业的治理规划。企业制定的有关治理规划在送达相关单位、部门的同时,须抄送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其适当性、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对不合规的治理规划,建议原制定职能部门补充或修改。对违法的,应要求有关职能部门纠正,同时报告单位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协调解决。

(2)参谋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应参加本单位有关企业治理的会议,对违反财经纪律、财政法规及侵犯国家和单位资产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需提出意见,以便得到正确处理。

(3)经济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治理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促进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对在实施中存在的群众检举揭发经济管理人员徇私枉法等问题,应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

(4)评价和鉴证服务。

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公司治理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检查治理目标是否完成,是否存在问题,对需要继续治理的措施提出建议等。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企业的长期计划与短期目标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2)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因此要参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首先,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做出相关评价。其次,内部审计可以深入到企业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人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再次,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3)评价风险管理。

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第一,评价风险识别。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第二,评价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风险评估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第三,评价风险防范措施。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第四,评价风险管理方式。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公司风险管理所采用的方式是否与公司活动的性质相适应进行评价。最后,评价风险管理完成情况。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公司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3、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1)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评价,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评价包括: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遵循性、科学性。

(2)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保证。内部审计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交易授权、机构设置等在内的控制程序以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与有效,并且针对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内审人员还应为企业营造软控制环境提供咨询服务,在如何利用机会、鉴别风险、强化公司管理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三、 结语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监督、参谋、咨询、评价和维护作用,因此,内部审计需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内部审计在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中,以内部控制为手段,对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进行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公司治理为内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以风险管理为目标。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实现企业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良性发展、切实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执行,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穆亚宁、谈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1)、

[2]郭力英、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内蒙古统计,2009(2)、

[3]郝瑞、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青年科学,2010(4)、

风险评价制度篇8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工程变更,既有传统的以工程变更指令形式产生的工程变更,也包括由业主违约和不可抗力等因素被动形成的工程变更。科学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保证建设项目合同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因素分析与解决措施

1、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因素可大致划分为如下几类:

(1)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工程变更的可能性。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选择、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过程中,在技术标准选择、计算模型的采用、安全系数的选取以及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等问题上出现偏差而形成的技术变更风险。

(2)自然条件风险

自然条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等风险因素所形成的风险。如严寒、台风、暴雨、洪水、火灾、地震、地质灾害、雷暴等因素都可能给工程施工带来影响和损失。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工程造价上升或工期延误的风险。经济风险主要产生于以下原因: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工程投资硬环境(如交通、电力供应、通讯条件等)和软环境(政府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等)差;通货膨胀幅度过大;资金筹措困难;原材料价格(如钢材、水泥等)不正常上涨等。

(4)政策法规风险

政策法规风险是指由于政府对建筑业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强制性调整所导致的工程变更风险。如强制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材产品和施工机具等。

(5)合同条件风险

合同条件风险是指由于合同条件制定的不完善以及合同执行不力给工程施工带来的变更风险。如合同范围界定不清,计价方式不合理、项目组织管理混乱、成本控制不严、劳动力缺乏和劳动生产率低下、设计图纸供应滞后等风险事件均可对合同管理目标带来负面影响。

(6)人员素质风险

人员素质风险是指由于工程合同参与各方主要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欠缺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如主要设计人员素质低下,工程出现大量的设计错误和遗漏;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使工程出现大面积返工;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导致工程变更频繁发生,工程变更处理时间过长;业主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导致工程管理失控,项目各方难以协调工作,致使工期延长和成本上升等。

2、对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控制措施

2、1重视前期工作

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在施工阶段进行,而项目的设计准备阶段和设计阶段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两个阶段对施工项目的成本风险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若项目开始前能进行的实地考察、对设计方案进行的论证,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分析变更的可能性,对可能变更的项目报低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变更取消该项项目或减少其工程量,项目部并未因该项目的低价受到实际的损失,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提高其它项目的单价,对分析可能增加的工程量的项目还应加大不平衡报价的力度。

2、2积极主动面对风险

按照可预见性与否,工程变更可分为可预见的变更和不可预见的变更。可预见的变更属于事先有计划的变更,或打算进行的变更,如项目团队有计划地进行人员调整;而不可预见的变更属于自然发生的变更,并不存在事先人为计划的任何成分,如无法预见的异常恶劣气候所引起的变更。可预见的变更是一种主动的变更,项目团队事先进行周密计划,然后采取必要的步骤或行动实施变更计划;而不可预见的变更是一种被动的变更,一旦发生这类变更,项目团队只能被迫进行应对。对于项目团队而言,主动变更往往意味着机会,而被动变更往往意味着威胁。

上述的是工程变更风险的主要因素也提出来相关建议,下面我们深入分析影响工程变更风险的子风险因素,对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二、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所列主风险因素,找出相应的子风险因素,以建立建设项目工程变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风险因素集R={R1,R2,R3,R4,R5,R6},对应于主风险因素集的子风险因素集RK={Rk1,Rk2,•••,RKP}(k=1,2,3,4,5,6),式中p表示主风险因素中含有的子风险因素代码,各主风险因素的子风险因素构成见表1所示。

表1工程变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风险因素权重

风险因素权重分为两个层次:1)各主风险因素权重,2)每个主风险因素中各子风险因素权重。两个层次的权重确定均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主风险因素权重由项目管理专家、建筑技术专家及有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综合评定,可采用0~1评分法或0~4评分法综合评分,以确定各主风险因素权重。子风险因素权重则分别由熟悉不同主风险因素的专家及开发建设单位负责人综合评定,同样采用0~1评分法或0~4评分法综合评分,确定各子风险因素权重。通过计算,主风险因素权重集W={w l,w2,⋯,wk,⋯,w6},wk(k=1,2,⋯,6)表示指标R k在R中的权重。子风险子风险因素权重集Wk={w k l,w k 2,⋯,w k I ,⋯,w k p },wk I(i= 1 、 2…、, p) 为指标R k i在R k中的权重。

3、风险程度评判各风险因素风险程度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评判。首先,将风险程度设定为5个等级:低风险(V1);较低风险(V2);中等风险(V3);较高风险(V4);高风险(V5)。

4、综合评价

4、1确定评价矩阵

假设有m位专家对子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对第R k i项指标n k I j个人评判为V j级,则专家组对该建设项目在R k i项指标下评判为V j级的可能性程度

V k I j=n k I j m / m ( j = 1 , 2 , … , 5 )(1)

那么子风险因素(单项指标)评价矩阵为

4、2主风险因素风险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各主风险因素综合评价矩阵

模糊子集Bk=(bk1,bk2,⋯,bk5)表示在各Rk主风险因素下建设项目分别以何比例程度处于各风险等级。

三、对建筑项目工程变更进行风险分析评价的作用

建设项目除具有一般项目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整体性强、工程建设涉及内外部建设管理单位多,管理环境复杂等特点。建设项目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工程变更产生的必然性。工程变更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建设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的关键因素。计在行先,工程前的变更分析对项目成本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过科学周密的风险分析、积极的应对态度对建筑项目工程的全过程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使项目在时间上达到速度快和工期短,在质量上达到精度高和功能好,在经济上达到消耗少、成本低和利润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计划(精选8篇)
  • 下一篇:党员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