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教学资源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可译为FlippedCassrooml或InvertedClassroom,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比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手中、

1、1翻转课堂的理念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下,依托教育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理念颠覆了课上与课下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的学习与信息的获取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看网络视频课程、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上的宝贵时间用于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答疑解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1]、

1、2翻转课堂的特点

1、2、1教学过程的逆向创新

传统课堂所遵循的学习过程第一步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获取信息,第二步是课下学生进行复习,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逆向创新,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放在课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第二步放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

1、2、2辅助视频的广泛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普及,授课视频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得到更加便捷的获取、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辅助技术的广泛应用,具备课下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授课视频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和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等特点、视频时间短、内容精,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2]、

1、2、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获取信息完全通过教师的现场传授、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变得更为主动,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获取信息不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功能将被完全改变[3]、

1、3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历程

我国最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可追溯到2012年,来自重庆聚奎中学的实践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4]、聚奎中学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课前通过平板电脑运用学习软件、教学视频、互动作业和数字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辅导、探究活动和练习巩固加深学习成果[5]、重庆聚奎中学该次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平台电脑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但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领域和教育研究机构,我国高校的参与度相对较低[4]、随着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各高校联合推出视频课程共享、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高校在建立网络课程的同时,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该研究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以期为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可操作路径、

2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临床操作带教意识差

在我国现存的医学教育体制中,临床带教教师既作为医师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还要兼顾医学教育活动、可以说,教师在繁重的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下,很难挤出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尤其是临床操作带教能力的培养上、至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政策导向已经改变,但是如何改变一线医学教育师资紧缺,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工作效率,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能力水平,使其与上层政策导向相一致也是目前存在的重点问题、

2、2临床操作培训教学资源紧缺

临床操作技能的教学对于教学环境和资源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严格限制应用患者为医学教学实践对象,只有持有我国医师执照才具备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操作的资格、我国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只能在仿真模型上进行,而仿真模型比较昂贵,进行一次操作技能授课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医学院校仍未建成临床操作培训中心,即使已经建有临床操作培训中心,但是大部分由于管理、运行成本和师资较少等诸多问题,利用率并不高、

2、3临床操作培训教学效果偏差

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现行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练和考三个环节、在教的环节中,教师主要采用PPT幻灯讲解、教学模具讲解或是现场演练,而在教的环节上,往往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但是学生却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或是学生在笔记中常常记了前面的内容,漏了后面的内容;练的环节上,由于教学训练模具少,又会出现学生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等问题;考的环节上,临床操作技能的考试也常沦为应试型考试,不能体现出临床工作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正是建立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发展完备的基础上、教学技术手段的完备程度是指技术手段达到应用的标准,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且具有便捷的使用途径、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育技术的应用基于教学模式的选择,该研究中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育技术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也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而设计定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课下自学为主要知识获取途径,因此,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又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点,因此,该研究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不同于以往的视频建设思路、

3、1微课视频资源建设

该部分研究以建设支持翻转课堂课下学生自学的微课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制作环节包括选题、教学设计、录制微课视频、视频后期处理和资源五个步骤、关于训练临床操作技能的视频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该研究开始前着手在网络上找寻合适的视频作为微课资源,包括培训中选用的教材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也有成套的视频,但是在找寻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网络上视频资源很多,但是存在视频时长偏长、内容冗杂、规范性差、版权等问题,使得网络上的视频资源并不适合该研究使用、因此,为支持翻转课堂课下学生自学的教学资源建设,专门组织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录制了一套微课视频资源,制作过程如下:

3、1、1选题

临床操作涵盖广泛,根据现代医学分科诊疗的特点,临床操作可分为五个大类,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其他专科临床操作技能;而另一种划分方式则是根据临床操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和使用的普遍性,分为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和复杂临床操作技能、该课题主要研究的针对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操作技能、而该研究第一阶段主要建设内、外科临床操作技能培训项目10项、

3、1、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节是微课堂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由于掌握一项临床操作技能还需要掌握该项技能的操作目的、诊断及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前准备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讲授操作步骤前将用1~2min的时间重点介绍这些相关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课堂以突出主题为首要目的,相关知识的介绍点到为止,不展开讲解;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临床操作视频配解说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同时配有字幕,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会有重点说明,这部分需要注意解说应简明扼要,讲清楚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内容冗长、

3、1、3录制微视频

微课堂的录制更多地依赖视频的录制设备、一般情况下,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都可以用于完成录制任务,该研究选用数码相机是佳能EOS6D、现场实时录制主要以满足学生的观看视角,方便学习者观察临床操作的细节为主要目的、该研究在现场选择两个机位进行录制,一个机位为固定镜头,以临床技能操作的整体为框架;另一个机位为移动镜头,近景录制操作的具体细节、通过两个机位的录制可以更好地为后期视频处理提供能够满足学生观察的操作细节、

3、1、4视频后期处理

常用的视频制作软件即可满足对录制后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该研究选用的视频制作软件为会声会影12,该软件为半专业非线性的视频处理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易上手等特点,适合微课堂视频的后期处理、视频后期处理包括视频的后期剪切、配音、字幕和特定动画的放大缩小等,完善视频内容,将两个机位录制的视频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其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学习使用、后期处理的视频时长为6~8min,输出格式为多媒体电脑档案格式MP4、

3、1、5资源

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微课堂资源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如网络在线、邮箱、QQ等即时通讯设备和移动通讯设备APP等、该研究通过微信模拟考核学习系统进行资源,并且在临床技能中心配置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在现场边操作、边查看教学视频、其中,微信模拟考核学习系统与南京庞培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以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作为载体,具有使用方便,随看随学的优势、而在临床操作技能中心配置平板电脑,方便学生现场参考教学视频,因此,能够充分满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学操作技能的需要、

3、2打造“临床技能超市”

前面通过建设一批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微课堂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下提供了网络教学资源支持,但仅仅依靠微课的翻转课堂并不能达到学生课下自我练习的条件,还需要拥有配套的学习环境、临床操作技能中心是临床操作技能虚拟训练的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训练的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指通过计算机生成实时地、三维仿真虚拟立体环境,其应用于医学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研制第一台头戴式显示器拉开了人类进行模拟现实技术指导医学教育教学的序幕、随后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多个层次的临床模型与技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基础解剖模型:指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关系的教学模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形象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是教师通过现场示教展示人体解剖结构的重要教具、二是局部功能模型:指人体某一系统或某一解剖结构,具有生理、病理变化的功能模型、该模型既可以作为解剖学教具为教师提供示教使用,也可以作为局部临床操作训练使用,是目前临床操作模拟训练使用率最高、也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模型、三是计算机互动模型:指通过计算机电子设备模拟人体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虚拟模型系统,主要强调计算机三维模拟和与用户的交互式体验,一般该交互模型并不具备生理驱动功能,也没有实物的真实体验,相比来说,更多地应用于影像学三维立体成像、内镜手术和腔镜微创手术等、四是生理驱动模拟系统:又称全方位模拟系统,该系统指应用现代仿真技术、电生理学技术和计算机芯片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前沿技术,并通过大数据整合临床病案例,使模型具有类人类的生理学反应的模拟系统、该模型属于现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高端产品,具有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和高科技含量等特点、通过上述四类虚拟技术模型可以看出基础解剖模型适合作为教师现场示教的教具,学生可以获得各器官解剖结构的直观印象;而局部功能模型和计算机互动模型适合学生技能操作训练使用;生理驱动模拟系统可以作为综合训练和考评系统使用、而临床操作技能中心的结构设计往往参照国内OSCE考试设置成多站式考核中心,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针对SP患者组织的OSCE考核可以逐站考核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物理诊断、治疗及医患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但是临床操作技能中心的日常管理需要有专人看管,各站之间由于SP患者而相互关联、这样的分站设置并不适合学生在任一站里进行重复训练、为满足翻转课堂设置配套教学环境的需要,在临床操作技能中心多站式设置的基础上,特开设了三间“技能训练超市”、

3、2、1“临床技能超市”的基本功能

临床操作技能训练需要特定的训练场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借助技能中心这一配套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临床技能中心日常管理不对外开放和中心训练室的功能设置等问题很难满足翻转课堂学生课下训练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原有临床操作技能中心的构造,打造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在不影响原有技能中心功能的前提下,该研究中开辟了三间开放式技能训练室,具备以下几点功能:一是具备分科训练的功能、三间“临床操作技能超市”按二级学科进行分类,分为内科训练室、外科训练室和妇、儿训练室、其中,内科训练室主要供学生练习四大穿刺术,即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和骨髓穿刺术;外科训练室主要训练外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换药术、清创术和导尿术等;妇、儿训练室主要训练妇科、儿科的操作技能,如盆腔检查、妊娠腹部四步触诊检查法和小儿体格生长指标测量等、二是具备自由开放的功能、该三间“临床操作技能超市”仅作为学生自我训练使用,不作为考核和上课使用,因此不存在学生训练时由于上课和考核等原因不能保证练习的情况、临床日常工作琐碎而繁忙,学生很难挤出整块时间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只能利用工作之余或下班时间进行训练,因此,“临床操作技能超市”必须具备自由开放、满足学生随时训练的需要、三是具备查阅参考的功能、在三间训练室内,设置有书架,主要用于存放技能操作的相关书籍与模型器具的参数说明书等,方便学生及时查阅参考书籍资源;并且为每间训练室配置了一台iPda平板电脑,电脑内预先存放了临床操作技能的微课堂视频资源和相关的课件、文献等、通过配置书籍和电子设备等参考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自学环境、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2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协作网和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于1998年7月联合召开了全国临床科研设计专题研讨会。会议研讨分析了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科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详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年5期264页《全国临床科研设计专题研讨会纪要》一文)。会议呼吁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的科研设计,以提高临床医学研究质量,使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预期的成果,实现临床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现就诊断性试验和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简要评述。

一、诊断性试验设计

任何拟研究的新的临床诊断性试验,务必要以公认的标准诊断方法作为试验研究的金标准。用这种金标准诊断阳性者为病例组,阴性者为对照组。健康人群不应作为临床诊断性试验的对照。两组对象的例数要根据试验的假设水平,计算两组研究对象的最低需要的样本量,新的诊断性试验要同步地施检于两组对象。这样两组对象将会获得真阳性与假阳性、真阴性与假阴性的受试者例数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按公式计算新试验的敏感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患病率(prevalence)、准确性(validity)、预测值(predictivevalue)及似然比(likelihoodratio)等指标,而不仅仅限于某些论著报道的阳性率及阴性率。如果涉及到对同一种疾病同步应用多种诊断试验,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最佳诊断试验者,则可同时将各自试验的连续变量,分别设定不同的临界值(cutoffpoint),计算出一系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绘制出ROC工作曲线,分别计算各个试验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作各试验的AUCROC比较,哪一个试验的AUCROC最大,则该诊断最有价值。从这种设计方法与结果中所提供的具体指标和数据,是评价诊断性试验质量和水平的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有关诊断性试验于病例筛选、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实践。

二、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

前瞻性的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最佳的设计方案为随机对照试验(RCT)。从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统计,1985年发表的640篇论著中,RCT仅8篇(1、3%);而1995年发表的954篇论著中,RCT有40篇(4、2%),无论从绝对数字与百分比看,确有上升。涉及到研究设计并影响研究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对象的诊断问题:入组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涉及到研究课题的质量基础。因此,一定要准确无误,并为公认。然而,从报道的论著中却发现,有的全国性多中心大型协作的研究课题,诊断标准存在着某种缺陷,不能不影响其质量与水平;有的重点课题仅考虑入组病例诊断的严格性,而排除标准竟设计了17项,使合格的纳入对象仅占整个患该病人群的10%左右,而90%左右的病人却被排除。即使该研究的结果有高度的内在真实性(internalvalidity),其代表性也仅为10%左右。因此,对于治疗性研究纳入试验的对象,其诊断标准无论在设计方案内或在发表的论著中,一定要交待准确,符合公认的诊断标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宜制订合适和可行的对象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考虑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今后推广的受益面。

2、研究方法中的随机问题:随机对照不是“随便”对照,一定要按照真正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的正规方法执行。因此,在研究设计方案和论著中要交待清楚和具体,使读者了解报道的结果确实是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而非“随便”对照。随机分组后的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除试验和对照的措施之外,他们之间可能影响疗效及结果的主要临床特点的基线状况一定要相似,而且差异无显著性。这样,就能使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的试验结果有可靠的可比性。否则,将会影响研究的质量。此外,对于成千上万例大型多中心RCT研究课题,由于样本量很大,随机分组后组间的临床基线差异性可能并不显著。即使差异显著,最后可以应用分层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对研究质量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故这种大样本的研究可以不强调基线的可比性。

3、治疗试验疗效假设水平的设计:一项新的治疗性试验措施或药物,当投入临床试验时,总是期望其效果比对照组为佳。因此,在研究设计中,应该有试验组的疗效水平及其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水平的假设(hypothesis)。这种假设必须有赖于临床前期研究的科学依据或者以预试验的结果作为依据。有了这些假设数据,又规定了α-错误及β-错误的容许水平,就可以应用相应的样本量的估算公式,计算出研究课题的最低样本需求量。这样才能为整个研究工作的安排和样本来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我国发表的治疗性文献分析,疗效假设水平的设计十分稀少,RCT报道的样本量最少为10例,最多达15000例,绝大多数为数十例。可见,这方面的设计内容十分薄弱。据国外文献报道,对此十分重视。

4、治疗性试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治疗性试验的试验措施或药物,包括对照性治疗措施在内,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而且要安全有效。务必要遵照世界医学会制订的关于人体试验的赫尔辛基宣言,我国有的科研课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方面的缺陷,是值得注意改进的。

5、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问题:临床治疗性研究要涉及到疗效测试的指标及其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预期结果的数据资料及其类型、统计分析的方法和类别(如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及统计软件的选择等。因此,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必须贯穿于整个课题设计以及资料分析和处理之中,而不是等到研究结果出来了,才找统计师帮忙处理数据资料。如果这样做,科研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我国许多临床科研论文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之所以在方法上存在问题或不够正确,估计多与此有关,需要改进。

三、科研道德问题

临床科研的重点,是研究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是关系到改善人民的健康、促进医学事业发展的大事,一切研究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要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损害病人的利益,要有崇高的医德和科研道德,否则必将造成害人害己和身败名裂的结果。针对临床科研中的某种趋势,为防患于未然,建议中华医学会各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除加强对论文的学术内容的审查和评价外,最好增加一份供稿法人单位对稿件提供伦理考核合格的保证书,如发现稿件有违反科研道德及医德或弄虚作假的证据者,建议中华医学会在各杂志公布作者及其单位名单,在限期内一律不予刊登该单位的学术论著。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3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36-04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参考文献]

[1]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2] 张敬璋、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J]、 中医临床研究,2012, 4(15):115-117、

[3]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4] 邓永建、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及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709-4711、

[5]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6] 刘宇,张一昕,韩雪,等、 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7]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9]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 -129、

[10]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1] 王安香、 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37、

[12]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3]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4] 吕丽华、 对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66、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4

健康网讯:

医学科研是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规律,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 因此,医学科研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要求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研究程序,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然而不能将医学科研神秘化,视为高不可攀和只有科研单位才能进行、 医学科研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需要一定理论水平和科研条件,后者则孕育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只要能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总结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课题、

1 选题(立题)

科研立题是科研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然后根据查新和翻阅资料了解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并根据理论和实验经验对拟研究的课题进行科学的预测,最后必须确定课题的可行性,以本单位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课题、 作者已完成科研课题12项,在早期限于条件主要从事临床应用研究,如首先在熟练掌握大肠镜检查技术的前提下,确立了“经大肠镜逆行插管阑尾造影新技术研究”、“回肠镜的临床应用研究”、“小儿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研究”、“经内镜高频电摘除消化道粘膜小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等课题、 随着消化病实验室的建立及设备条件的改善,进而转向应用基础研究,确立了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大肠癌2级防治研究”等课题,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我们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HPV与胃癌的病因关系研究”而步入分子生物学领域、 由此可见,只要能密切结合客观实际,进行科学观察和思维,都能确立合理的科研课题、 如在缺乏实验条件的单位,则可开展临床疗效观察,以揭示新的治疗方法、 或对一些临床的早期诊断进行系统研究,都能作出一定贡献、

2 设计

课题确立后科研设计是保证课题能否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因素,如设计不合理、不严谨,就会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失败,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作者在大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因设计不合理,200只大白鼠,6mo的时间,未建立成功一个大肠癌的模型,浪费了资金和宝贵时间,后改用二甲肼进行重复实验,成功的建立了大肠癌的动物模型、 因此,研究设计时,应以坚实的业务知识、统计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学做基础,认真考虑处理因素和科研对象的设计,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的设计,对照分组的设计,还要注意实验误差的控制和统计学处理的设计,方能设计出严谨、科学、高效的科研程序、

3 科研方案的实施

科研设计的正确实施,需要有训练有素、精通科研全过程并进行过预实验的人、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正确搜集研究对象或标本,运用科学的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切忌主观片面,应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记录和评价一阶段搜集的资料,为得出正确结论奠定物质基础、

4 统计学处理

科研工作者对自己从实验或观察中所获得的大量珍贵资料,应严肃对待、 首先应认真检查所得资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然后运用正确的统计学法和数学法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从中发现规律性,为得到正确结论提供依据、

5 科研结论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5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6

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美国,医学院录取之前,学生们要去相关的研究机构或医院工作一段时间或参加志愿者活动。医学院的学制为四年,第 1、 2 年学习临床前的(preclinical)医学基础理论,第 3、 4 年的时间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在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下,观察和参与患者的治疗,在内、 外、 妇、 儿、 产科、 家庭医学、 神经科与精神病科轮回实习。可以选修临床专科或研究方面的选修课,并进行住院医师前期阶段的培训[1]。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为5年,在入学前没有相关医学接触史,入学后直接进入基础课学习,为期两年。3、4年主修临床课,有课间见习,第五年临床实习。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美国的医学生早期即接触临床,培养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感知的认识,但是我国的学生在入学早期对临床医疗是茫然的。

在医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上,美国注重医学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相互渗透,标准化患者与模拟患者的应用,大课堂集中教学与小组分散教学优势互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等。

我国传统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基础和临床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以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将知识进行划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有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施治、综合处理的能力。有部分学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这在小班上课的专业中效果较好,但我们目前的临床专业招生学生数目普遍偏多,又面临师资不足的社会现状,无法实现小班上课,导致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效果受到明显影响,实践课程的应用则主要以示范和重复为主[2],临床专业的学生会在大三接触临床课程时,到医院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教师会有计划的给学生讲解实践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配以简单的临床查体、听诊操作,同学们在临床理论知识上对临床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但缺少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对临床思维、临床能力进行训练。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7

1 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篇8

关键词:循证医学;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设计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在借鉴美国临床医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临床医学教学的循证医学模式,并逐渐受到广大医学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如何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能力是带教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循证医学的应用则可以达到优化带教课程设计的效果,促使学生在新兴的课程模式中不断适应和需求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并且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循证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循证医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在实际应用中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并且引导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操作和经验总结中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并关注人性化,其核心就是“证据”。在各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循证医学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对于医务工作者的决策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证据,进而促进临床诊疗的成功率,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临床医学带教工作中,循证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重点内容讲解、实习带教等方面,为临床培养创新型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我国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和带教工作中,循证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成为医学教育追求、遵循并实践的新方向,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二、循证医学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课程的合理、科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实习生向专业医务工作者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胃癌临床诊疗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循证医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课程设计要以临床实践为依据

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带教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循证医学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尽量突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同时,在胃癌临床诊疗课程设计中,带教教师要坚持以研究临床病例为基本导向,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学会主动搜集病历资料,并且通过进行细致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

(2)根据临床实践设计课程中的问题,并引导实习生进行分析

循证医学注重教育中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胃癌临床诊疗的课程设置中,带教教师要通过课程、课时、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使实习生用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分析带教教师提出的研究性问题,并且在不断的搜集、整理资料、文献的过程中,认识到解决胃癌临床诊疗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相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胃癌临床诊疗课程设计中,循证医学应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强实习生对于医学证据真实性、临床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并学会利用统计学方法或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的医学观点。

(3)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要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循证医学理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带教教师则多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的设计中,带教教师一定要从实习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并且结合学生的文化层次、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实现课程设计的不断优化和发展,避免带教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脱节。

三、体会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理念及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在临床中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临床实习是实习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的关键阶段,也是实习生积累临床经验、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环节。带教教师设计的临床诊疗课程是否合理、实用将客观影响到带教工作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实习生的今后发展和工作能力的形成。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为爱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又有新兴的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中,带教教师要注重循证医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胃癌患者发病部位、身体状况、经济承受能力、对生存的期望值的差异,采用适合每个个体的治疗手段,为每名患者制定出一套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进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不同的患者都得到最科学合理的治疗。

总之,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设计中应用循证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带教教师一定要树立和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意识、思维为根本目标,进而引导实习生针对临床问题运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查证、用证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审查调查措施(精选8篇)
  • 下一篇:财务岗位安全责任制(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