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0 栏目:写作范文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网络小说;民间性; 草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78-03

网络小说是在网络的巨大文化空间中生长起来的一种新文学样式,因这文化空间本身的开放、虚拟、平等、自由等特性使得网络小说具备了更多平民的特质,进而唤起了小说“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初民诉求。然而,这只是网络小说表层所显露出来的一些平民质素,真正决定网络小说平民化姿态的则是隐藏在网络小说内部的深厚民间文化内蕴。因此,若要从本质意义上把握当代网络小说平民化的审美价值,我们须要从网络小说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承续以及传统民间文化本身去探寻。

在思想内容上,网络小说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的是草根阶层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彰显的是民间的底层情怀。同传统民间文化一样,网络小说“是相对于官方或上层文化的一种底层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具有集体性和匿名性特点,是民众在长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与民间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仪式、生活习惯、语言和艺术等的集合;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相对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强调‘在野’的性质,因此不像上层文化那样有着较为明晰的规范性特点,而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1],这强大的包容性既包括网络小说极具叛逆性的游戏狂欢,又包括它在深层意义上对人本身的思考。网络们在小说主题原型和心理原型中熔铸了对当下生活方式和生命意义的探寻意图,并有意或无意地将新时代的思想和人的美好愿景注入其中,使得民间这块广袤的土地成为E时代网络小说的坚实土壤。由此,网络小说的民间意蕴便从主题内容和心理内涵两个方面舒展开来。

主题原型。对于长生不死、仙女下凡、动物报恩、生死轮回、人神之恋、善恶相报、下凡历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验等主题的演绎是民间文化长盛不衰的使命,而它的这些主题原型在网络小说中也得以承续,并且给网络小说的内蕴增添了魅力。这里,我们就以网络小说唐七公子的作品为例进行论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青丘九尾白狐一族的白浅生来仙胎,“不用修行便是神女。可四海八荒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不历一番天劫,又如何能飞升成为上神?所以,命运给她安排了“情劫”作为她飞升为上神的考验,在历尽爱恨情仇的烦扰之后她决然从诛仙台跳下,最终飞升为上神。而对于《三生三世枕上书》中的九尾红狐白凤九而言,她的使命则旨在报东华帝君的救命之恩。为此,她曾冒死闯过集世间诸晦暗于一世界的“十恶莲花境”,曾随东华帝君下凡历劫,竭力护他周全,经过几世轮回之后终得所愿。唐七公子笔下的这些主题原型一方面让我们清楚地认知到人生在世,始终是在不断磨砺中成长的,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的这一生存事实,另一方面也教人以知恩图报。于无形之中,这些主题原型催促当下之人对其行为方式及生命意义进行深思。

心理原型。网络小说从本质上说,是网民们以情感形式、心灵形式和生命形式对现实生活形式的占有和重构。因此在研究网络小说时,我们“不仅应该注意到它的表层结构内容,更应该注意到它的深层结构内容;不仅应该注意到被它说出来的内容,更应该注意到它没有说出来而恰恰正是它所要说的潜在意识的内容”[2]。就今何在的《悟空传》而言,它呈现的是双重结构:表层是对《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戏仿,深层却是对唐僧师徒取经之路的另一种解读。表面上看《悟空传》是对《西游记》的崇高意义进行无厘头的消解与颠覆,作者把罩在唐僧师徒头上的神秘光圈拿掉,让他们以癫狂、反叛的姿态出现在文本中对所谓的正统秩序加以拷问,实则暗含着不合理秩序对人性的束缚。在重构的“西游”结构里,作者控诉着技术理性对于人生命的压抑,宣泄着心中的困扰与焦虑。作者以自己的原型心理重新结构了“西游”精神。

费孝通先生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中说,“从孔子到秦汉以来,我们忘了‘物’,从清末开始,却逐步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趋势。在21世纪里,时代需要一种重视人与物结合的人文思想”[3],而这人文思想却在网络小说的民间形态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网络小说以中国民间最纯朴的“天人合一”观念为这个物欲化社会进行招魂,希望通过开辟一条极具反叛性的路线来拯救业已苍白的人的灵魂。面临着当前这样的大时代,眼看着商品经济大潮将人类裹挟到物欲化的漩涡之中,遭受着疲倦而又枯燥的庸碌生活,是网络小说以其民间本位的书写方式为人们开拓出了一方精神栖息地,给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安慰,让现实中的人们借助虚拟的网络小说在虚构的世界里获得了对抗现实的审美化人生。所以说,网络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始终观照的是当下民众的凡俗人生和最本色生活。

网络小说是用传统的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它虽不像民间文学那样是由不识字的人民大众集体口头创作的,但它的确是众网民集体“劳作”的产物。尽管如今的“庶民”已不是当初那目不识丁的原始初民,但他们仍旧以最原始、最民间的传统创作方式来进行写作,以便更好地保持网络小说的草根本性。因而,网络小说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也具备了民间文学所拥有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流传变异性等特点。并且,网络小说还借助网络的无限延展空间为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方式带来了新的可供借鉴的新方法。

首先是其集体性。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参加,而且都有权修改和再创作。因此,它不属于某一个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参加创作、传承、修改和享用它的人们”[4]。正是源于对民间文学集体性的继承,网络不仅可以对以往的经典作品进行颠覆式的戏仿,进而生成新的符合当下审美意味的小说,还可以同网民在互动中一起结构小说……也正因如此它的创作方式才能为大众集体所共有,才真正体现出了广大民众集体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

其次是传承性。“民间文学是在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下一代人承接上一代人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过来的。这是民间文学在时间范畴里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即民间文学从上至下、从古至今的历时的纵向延续性。通常,人们把民间文学的这种特征称作传承性特征”[5],这传承性既包含题材、流传方式的承继,又涉及价值取向的传承,因此我们就从这几方面入手来探究网络小说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性。从网络小说的创作题材来看,它虽没有完完全全继承民间文学的歌谣、谚语、故事等题材,但却是采用民间故事传说或是具有民间特色的古代经典小说为由头进行创作的,因而在这一点上它是继承了民间文化的;从价值取向上来看,网络们是以民间为本位,以凡俗崇拜为认同范式来写作的,因而网络小说展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平民的本色生活,表达的是草根阶层的最基本诉求。其价值和生命力也就在于此,它是伴随着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进行书写的。网民用民间文学的价值取向来排难解纷,举行仪式,消遣娱乐。不过,网络小说的流传方式却不同于民间文学的说唱方式,网络小说在流传方式上,它借用的是广袤无边的网络空间,快速迅捷的网络为网络小说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过这并不妨碍网络小说民间姿态的展现,反而让其民间特性更加彰显。

最后是流传变异性。所谓民间文学变异性也就是指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语言、风格、内容、形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一特性使得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始终处在不断流转变化的过程中,于是就产生了同一作品的诸多变体。网络小说就是利用这一特性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为“母体”进行颠覆式创作的,譬如,由《西游记》衍生出了《悟空传》《唐僧传》《大话西游》;由《水浒传》衍生出了《孙二娘日记》《扈三娘们传》;由《红楼梦》衍生出了《贾宝玉日记》等。尽管这些经典作品在文本上早已定形,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在流传过程中仍在不断地被翻新,并且由它们衍生出来的作品得到了大众的青睐。

尽管网络小说与传统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但网络小说在创作、流传方式上对民间文学特性的借鉴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新探索使得它更加贴近于大众,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民间书写方式。

网络小说的产生、流传等不仅显示了它的生产机制和消费过程,同时也彰显着大众传播的民间特质:在这里,网络小说扮演着媒介组织者的身份,他们不断地接受民间文学信息的输入,然后对这些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译码”(信息的整理)、“释码”(自己的理解)、“编码”(小说的创作),最后借助网络这一传播渠道,将自己处理后的信息(网络小说)传播给受众(网络读者)。在这之后,网络小说的广大受众便能在博客、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上随意畅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赞赏也好,批判也罢,这都是对网络小说的一种反馈,而这反馈也将会是网络进行下次创作的重要依据,就这样,网民们在无形之中为网络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急剧变动的信息时代,网络小说的大众传播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进行联合,二者以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模式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欲望,使得网络小说成为纯粹的消遣娱乐方式,从而更接地气。网民在这几近癫狂的小说世界中,尽情舞蹈,发泄着内心的焦灼与压抑,他们疲惫的身心甘愿为之“沦陷”。

对网络小说的读者群体而言,网络小说本身携带的民间质素、网络们创作的民间姿态及其传播的民间方式都深深契合着信息时代年轻人的阅读期待心理。首先,网络小说满足了大众多重感官享受的需求。在价值取向上,网络小说“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民所畅游的网络世界是自足自律的……注重的是当下的现场感受”[6],它率性而为,玩的就是心跳。也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拍成了影视作品、被改编成了大型游戏。新近播出的《锦绣缘》《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盗墓笔记》《华胥引》以及相关游戏都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视觉享受。其次,网络小说的宣泄特质让网民们真正实现了身心的放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应对巨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个人在疲于应对压力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反应与反抗,这是当下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特征”[7]。这在其直接承受主体――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因为当下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年轻人要比以往的人承受更多的生存压力:从孩提时代到步入社会的整个过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人生的“选择题”,而这让他们的成长、生活之路背负了太多的重负,压得他们难以喘息。而网络的出现直接唤醒了他们的反叛意识,在网络营造的小说之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叛着枷锁,排解着内心的压抑。最后,网络小说深深契合了当下读者对作品的深层意蕴期待。在宣泄愤懑之余,我们还能看到网民积极参与新的文本建构的过程。透过网民对网络小说做出的交流与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网络小说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审美意味等方面所寄予的深层期待。实际上,众网民放荡不羁的反叛姿态下潜藏的是他们观照现实生活的本初之心。

“网络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自由广场,又是一个消解崇高、颠覆神性、贱视权威的世俗世界”[8],网络这块极具民间气息的土壤为网络小说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再加上网络小说的最终旨归是指向现实生活的,所以它是人间味儿十足的草根文化,并不是正统文学所鄙夷的一无是处的媚俗文学。从民间大地上生长起来的网络小说正以迅猛之势俘获着众读者的心,它不断扩大的读者群正是对这一偏见的有力申诉,也真正彰显了网络小说本身的民间文化魅力。网络小说本身具备的民间特性很好地沟通了存在于传统小说中的那作者与读者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传统的作家文学来讲,创作是作者的任务,阅读是读者的需要,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但网络小说却不同,对于网络小说而言,其读者的接受、传承过程也是一种修订和再创作过程,是对作者创作活动的延续。网络小说的“创作实践与传承活动、创作者与传承者是一致的,它们之间不像作家文学那样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有着越不过的鸿沟”[9]。在网络小说这里,任何一个人可以同时既是读者也是作者。作为网络开放性的产物,网络小说以其民间的草根本性,唤起了广大网民读者的共鸣。它的民间本色使其广大受众能够更为狂放地游戏,更为自由地释放自己,因为“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一下子发挥出来”[10],也正因如此,网络小说才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网络小说秉承民间文化建构起的平民文化景观不仅扩充、丰富着网络小说的文本内涵,还充分昭示着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广大社会民众开启了自由言说的平民话语权,带来了新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民间文化是网络小说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资源。在灯光迷离的商业化时代,人们不断追寻着新生事物,而那些属于民间的被遗落的真正能碰触到人心灵的精华却被人们逐渐忘却。作为民间的守夜者,网络们以新生事物――网络为灯,以民间文学中的精华为灯油,为民间文学照亮了一片天空,为文学世界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王光东,陈小碧、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19、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421-422、

〔3〕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1、

〔4〕〔5〕〔9〕毕D、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3,27,25、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36-40、

〔7〕曾军,邓明、新世纪文艺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7、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创新网络 探索式创新 利用式创新 评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中国的需求。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研发和创新的模式。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状的形态,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不能再靠单打独斗,需要打破企业的界限,形成创新网络。He和Wong将组织学习分成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两种类型。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厘清创新网络和创新类型之间的匹配关系。

一、创新网络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全球的知识和人才不是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公司,是分布在世界各地。所以企业要实施创新,就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要打破企业的界限,和企业外部的创新主体合作。这样不仅能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分散创新风险,而且使企业借助外力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类型

创新划分的方式很多,有根据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根据创新的领域进行分类,根据创新的行为主体进行分类,根据创新的方式进行分类等等。本文参考He和Wong的观点,将创新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大的创新行为,创新的结果具有突破性。与探索式创新相反,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小的创新行为,属于渐进的创新,只是对现状的有限的修改。Benner和Tushman指出,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探索式创新获取新知识、发展新产品和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利用式创新整合现有知识、扩展现有产品的种类和功能,为现有细分市场中的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创新类型的网络特征

在现实世界中,有的企业探索式创新的能力很强,有的企业利用式创新的能力很强。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创新投入或创新过程的差别,还和企业的外部创新网络有关。不同特性的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不同的知识技术流动方式,从而对不同的创新类型产生了影响。根据已有的文献,本文发现以下的网络特征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产生影响。

(一)网络关系强度

近年来,研究网络关系的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文献较多。Larson,Hansen认为强关系能够使信息的搜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新学的知识,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但与此相反,Granovetter等学者认为,企业间弱的关联有利于企业间传递新鲜的知识和信息,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创新网络关系强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原因是没有把不同的创新类型分开来研究。

蔡宁,潘松挺认为弱关系网络有利于探索式创新,而强的关系网络有利于利用式创新。原因是弱的网络关系能提供丰富异质性的信息,而强的网络关系更适合传递复杂性的知识。这也说明不同的创新对网络的要求不同。

(二)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不同,传递的信息特征、提供的创新环境存在差异。曾德明等认为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以及网络中心性的不同,其所传递的知识信息特征、创造的创新环境等都有差异,与不同技术创新类型配适将导致创新绩效的差异。花磊,王文平研究发现从时间-成本率的角度看,理想核心图族有利于探索式创新;改进对称轴星族有利于利用式创新。

(三)网络能力

何建洪,贺昌政发现网络能力的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都有正面影响;明确的创新战略模式也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形成;网络能力结构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创新战略形式,网络能力与创新战略的有效匹配有利于加快创新型企业的形成,企业需要在综合评价自身网络能力结构并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形式才能将自身打造为创新型企业[11]。

(四)社会网络

吴俊杰等企业家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效应;存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中介机制;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广泛性、达高性和关系强度主要通过利用式创新机制影响技术创新绩效,而异质性和广泛性则主要通过探索式创新机制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五)网络多维特性

其实,影响创新的不仅仅是创新网络的某个方面,而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有些学者方面从的多个方面来分析,创新网络对不同类型创新网络的要求。刘春玉,杨蕙馨认为不同创新活动各有其“适合”的网络环境,并指出较大的网络成员认知距离,密集的网络密度,外向式的网络结构,关键的网络位置,频繁的互动频率与三层次非正式的网络组织治理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活动;而适度的网络成员认知距离,适度的网络密度,稳定的网络结构,正式且持久的网络联系,适度的互动频率与双轨制的网络组织治理则有利于利用式创新活动。

四、总结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网络特征的研究、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创新类型特征及之间的比较,不同创新类型对创新网络的要求不同。以前的研究只注重企业所处的网络环境,而没有考虑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所以,以后的研究可以加入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等企业也内部因素;创新网络和内部因素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曹鹏,陈迪,李健、网络能力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机理与绩效研究――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11)、

[3]Ranjay Gulati 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293-317、

[4]Thomas Ritter,Hans Georg Gemüwork petence;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745-755、

[5]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6]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7]Levinthal D A,March J G、The Myopia of Learning、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3,(14):95~112、

[8]Benner M J,Tushman M L、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38~256、

[9]花磊,王文平、不同创新类型下的有效创新网络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4(03)、

[10]曾德明,文金艳,禹献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软科学、2012(05)、

[11]何建洪,贺昌政、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基于网络能力与创新战略作用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02)、

[12]吴俊杰,盛亚,姜文杰、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4(02)、

[13]刘春玉、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网络环境研究――基于知识循环的思考[J]、软科学、2008(05)、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网络文学的属性;价值机理;价值构成

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网络文学曾盛极一时,其中以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这“三驾马车”的作品最负盛名,还有“四大”、“四大杀手”为网络文坛增色不少。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采用网络思维的形式,以网络语言和超文本链接为传达介质,经过提炼概括、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而形成的,首发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原创作品。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无论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如何,无论社会怎样看待网络文学,但它始终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等待我们去认识,去发现其存在的价值。

一、网络文学的价值论形成机理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效应,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1]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独特的传播方式,更具革命性的进步,形成其独特的价值构成。网络文学的特质不是由电脑写作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传播方式决定的。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特定状态,形成了网络文学的特质,使其与传统文学有了某些质的不同。

作家从事创作,不论是用传统的笔写方式,还是用电脑键盘“敲”出来,仅仅是写作工具与写作方式的不同,不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和特征。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传统文学作家,多数是使用电脑来写作的。如果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学作品贴到文学网站上去,就能认定他们的作品是网络文学吗?这显然有悖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电脑写作对文学来说,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而不具有价值论方面的意义。因此,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价值论层面上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兴起得益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向价值领域渗透,形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价值体系。简而言之,网络文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精神需求。

二、网络文学的价值

(一)自由性

我国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多方利益剧烈重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贫富差别持续扩大,医疗、教育、高房价成为压在人们头顶的“新三座大山”,待业下岗……个人始终被纠结在各种社会关系织成的利益网络之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民众对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更为强烈,希望得到充分表达和彰显。所有这些,造就了网络文学萌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鉴于此,我们探究网络文学的价值,就不能不关注它的自由精神。因为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写作与传播的自由

传统文学出版媒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迫它只能发表最好的作品,稍次的稿件会被无情淘汰。真正能够发表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使得文学成为少数人从事的精英事业,贵族盛宴。绝大多数作者,只能被拒绝于文学的殿堂外,望洋兴叹。

网络是个虚拟开放的空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解除了对文学传播的限制。在网络文学园地里,没有门槛,不存在传统文学在出版过程中严格的审稿制度,避免了稿件因编辑个人偏见与喜好惨遭“枪毙”的厄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或评论作品。一个作者写出的任何作品,不论是精致或是粗糙,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至于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那是读者个人的事情。重要的是作者获得了写作与发表上的自由,将写作变成了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作者也因此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2、表现形式的自由

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极具自由性。它消解了传统文学的分类规则,打破了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态势。网络文学作者整合多种题材的艺术特点于一炉,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如被誉为网络文学开山之作的痞子蔡创作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就采用了传统诗歌分行排列的形式,大量应用了网络聊天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至于超文本作品的链接方式,则更具自由性。1990年Michael jovcel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就是一部颇具艺术特色的超文本小说。

在网络的文学时代,文学的样式必然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如今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之类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文学很可能向双向交流的方面发展,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即兴发挥的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3、题材内容的自由

在网络这个隐匿的虚拟世界中,作者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充分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满足。痞子蔡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今夜,往事随风》的作者张轶认为,网络写作相对于传统写作来讲更加自由化、大众化。他说:“网络写作的手法天马行空,写出来的实际上完全是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借助文字,将故事还原到最真实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网络作家的梦想。”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也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解放。对网络文学作者来说,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内容,可以“随心所写”。自由是他们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阐释。

那么,作为网络文学主力读者群的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自由性的特点的呢?

我们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专题调查[2]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回答“与传统文学相比,您认为网络文学是自由的还是拘谨的”这一问题时,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3%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7%。

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文学自由性特征给予认可的占到了83、5%,持中性评价的占到10%,只有3、1%的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得到了当代青年读者群的充分肯定呢?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渴望“偶尔纵容自己放浪一下”的社会情结,不但没有随着文明进步而消解,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渴望得以释放,网络文学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个人情感的场所,使人们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慰籍。这既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学的价值之所在。

(二)互动性

开放的互联网造就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文本,作者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对于读者的跟贴评论,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漠不关心。他需要读者们的反馈与呼应,希望从读者那里获得批评或鼓励,渴望读者的建议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臻于完善。

人有参与创造的激情。面对自己可以发表看法的作品,网络文学读者有着较为强烈参与欲望。网络文学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文学在文本上的作者中心结构,为读者参与创作提供了可能。可见,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作品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最终造成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传统媒体发表的纸质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是固定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读者是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中,读者可以随时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写作建议,或适时予以评论,或鼓励作者尽快写出下文……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网络打破了传统出版那种封闭的模式,取消了作者和读者间的界线,网络的开放性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作活动的参与者。有人把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称之为“参与性”也是有道理的。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写作状态、心理感受、结构设想,贴在网页上与读者交流,由此触发灵感。雷立刚《秦盈》的创作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雷立刚最初在网易和天涯社区连载《秦盈》的时候,其内容与参加榕树下评奖的稿子有较大的变化,不仅文章起始的内容不同,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做了改动,这些都是采纳了网友的建议与设想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融入了读者的智慧,因而能够更加深远地发掘作品的意义,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文学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亦即可参与性也给予肯定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7%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3%。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调查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网络文学具有互动性的特征,为我们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大众性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是其自由性的有机延伸,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人均可参与的自由。网络文学人人都可自由地参与其中,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霸权。没有人规定作者写什么,如何写,该在哪里发表。这种自由性为大众参与文学写作创造了条件。网络设备巨大的储存容量,方便快捷的读取手段,为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传统文学出版物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迫使它只能将最好的作品发表出来,而将为数众多的稿件无情淘汰。而网络文学却是一片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创作的乐园,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观念,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二是实现大众与艺术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还体现在对他人作品的评论上。任何人的作品,不论名气大小,水平高低,谁都可以直言不讳地即兴发贴,或加以褒扬肯定,或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这种匿名的评论,或许不够专业,缺乏学理性,却往往更加尖锐直露,不加掩饰。没有违心的吹捧,没有恶意的攻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三是消除了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

大众参与的网络文学必将把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自己的旨归,写大众之所想,奉大众之所需。“网络把文学还给了大众”,这是受到网民的喜爱,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娱乐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体数量为4、2亿。就年龄而言,20―39岁的中青年占到网民总数的50、9%;就文化程度而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3、4%。这些数据表明,受到良好教育的中青年构成了我国网民的主体,也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审美趣味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和样式。那些情节冗长、意义艰深的作品很难被他们认可;而娱乐性、消费性较强的作品受到欢迎。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同时也有着释放压力、获取身心愉悦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一般来说相对浅显,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获得审美愉悦,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阅读中,网民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情节,关注主人翁是谁、干了什么,至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了何种人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似乎不太关心,只要获得身心愉悦就行。这种突出的娱乐性的需求,客观上对写作起着引导作用。作者写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读者的“口味”,考虑自己的作品能否为读者作接受,并以此作为调整写作的一个重要依据,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求得较高的网络点击率。

另外,网民的主要构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群体意识、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的人创作,自己人阅读,有的读者甚至认为作品写的就是自己,极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五)形象塑造手段的多样性

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进而实现了不同媒体间的综合艺术的运用。用多种媒体来呈现人物形象,是网络文学超文本特性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文字这单一的媒体,读者只能通过文字这一中介符号去进行艺术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不但可以使用文字而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塑造。这意味着人们阅读作品的时候,必须同时打开多种感觉通道,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其中,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择解读的路径。多媒体“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3]网络文学以文字媒体为主要手段,同时使用声音(对白、旁白、音乐)和图像(绘画、照片、影像)媒体塑造人物形象,而且各种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如台湾苏绍连的《扭曲的脸庞》,除了四周诗句之外,画面上的一个脸庞可以随着你按不同的数字键而动态变换各种表情。杜斯・戈尔的flash诗歌《象天堂》,一个绿色“象”字的舞蹈引出诗歌文本。这种动态化的文字与绘画、音乐、影像等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传统的纸质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网络文学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自身具备的多种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体系中民众在某个层面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已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网络文学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将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网络文学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网络文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贵勇《走向多维的“原创”――从网络获奖小说看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苑英华/评论、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4

项目简介:

1、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发展目标及宗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足网络,建立一个读者、作者、出版媒体三向交流的畅通平台;立足华语,面向世界,极力打造中国特色幻想文化品牌。 2 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1、国内一流的幻想文学(主要是小说)原创文本;

2、国内一流的原创文本改造、再造服务;(例如武侠小说的剧本影视化,动漫化,除此之外我们会大胆进行适合网络特点的新文本创作实验)

3、大型幻想类作品合作创作策划与网游背景策划;

4、幻想类作品评论活动策划及包装;

5、幻想文学图书策划,相关杂志栏目策划;

6、文化热点活动策划;(比如大型征文,大型主题讨论活动策划) 3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站文化理念

1、学习力——成长的概念。无论是团队个人,还是项目组,还是团队整体都具有一个不断学习的统一意识,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成长,才能壮大,才能在机遇到来时抓住它,困难面前克服它。

2、创新力——创新的概念。创新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创新是区别他人的标志,与他人不同,才是存在的意义,同时,创新意识是自己走在他人前面的必须。

3、想象力——想象无限的概念。没什么不敢想的。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的存在,最根本的目的是向世人证明中国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中国的文学史中从来就不缺乏瑰丽,宏伟的想象巨著,作为龙的传人,应该有文化的自豪感,更应该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这种自豪感。

4、策划力——分析的概念。策划是整个项目产生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项目得以成功的前提保证,它包括正确分析环境,权衡利弊,抓住机遇,合理计划。

5、凝聚力——团结的概念。网络海洋,人皆有孤独感,我们称之为孤岛效应;借助网络把具有相同兴趣、旨趣、理想的人团结在一起,即可形成规模效益的群岛效应。

6、执行力——执行的概念。有好的想法,就不能让它总在脑海里徘徊,只有落实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放能真正开花结果。

7、持续力——坚持的概念。成功的法门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对于目标,无论你速度快慢,只要坚持,就总能到达目标。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团队发展,一个网站良性运营,离不开上述理念,而这些理念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4、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管理模式。

以虚拟团队(虚拟团队是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联结、试图完成组织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模式管理网站。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相比,有着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效率优势以及成本优势,虚拟团队区别传统团队自下而上单一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队员积极主动性,人人以网站为家,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等特点、科学、民主、迅速、有效地开展网站各项事务。具体而言传说团队具体管理主要采取网站事务项目负责制度以及收益分配股份合作制。

项目可行性:

一、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发展的外部环境

古往今来,开放与保守,联合与竞争是为永恒主题,如今这主题的色彩,在网络条件下,更为光彩夺目。放眼方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竞争日愈激烈,碰撞的结果也许是消融,也许,是火花!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精彩之世界。而各方面碰撞,究其根源,往往来自民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魔戒》三部曲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众为之倾倒;哈里伯特,让无数中国儿童为之疯狂;韩国的游戏,日本的动漫正在滋润着现如今中国的一代又一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本土文化必然在外来文化的重压下再次醒觉,奋起。新一代的文化探索[你阅读的文章来自:126]者必将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说! 加入WTO后,出版、报刊在时尚、现代、流行等方面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本土的,反映中国古代历代智慧的文化产品领域,相对而言,竞争压力就少。一则因为这文化是根植这片土地,有足够的号召力和亲和力;二则还有广大的拥护者及消费群体存在。 例如中国武侠文化,我们看到今古《武侠》及其集团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越来越多武侠杂志的诞生,这说明市场前景是乐观的。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本土的武侠文化,借助电影这先进的表达形式杀入了美国的好来坞,电影《黑客》是一明证。

因此,本土的文化产品有相对更多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日愈增加的大前提下,完全可以走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我们传说就是以此为坚定的立足点,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以时代特征,这将是我们传说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要不断拓宽这个空间。 现实告诉我们,不是我们的文化太老土,也不是我们的文化不够酷,而是我们在盲目地崇拜外国文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不肯,不会挖掘。殊不知,美国《星球大战》中的武士,其理论根源就是来源中国道家的“气”;殊不知,日本动漫对《三国》的重视与更新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这一点,足令国人蒙羞。是以,传说网站发展的初期,很大精力将投放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当中去,我们很有信心:显然,传说的工作不是无米之炊,我们面临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概排斥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博大开放的文化体系,我们会结合未来文化与审美的发展趋势,努力吸收西方文化中精华,努力创造出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再看看网络现实状况,近年来,网络文学原创网站如雨后春笋,而像龙的天空,幻剑,起点,爬爬等中文原创网则稳步发展,证明网络已经聚拢了庞大的网络创作群体,广大的阅读群体。这些,就是市场的基础。 二 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发展的内部环境

1、中国传说原创中文网站于2003/8/28成立,发展半年,网站已初具规模,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2、拥有一支该领域内一流的原创人力队伍,具备一定原创力;

3、传说网站管理各项制度的渐趋完善。

4、传说除原创队伍之外的评论组,影视组等正在积极筹建中。 [市场潜力]

一、幻想文学市场分析

1、2003年幻想文学市场回顾

长期以来,武侠小说一直领军中国的幻想文学市场,虽然在国外奇幻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已渐呈日薄西山之势,但依然顽强坚持,同时,为对抗奇幻,从武侠衍生出的玄幻由黄易着实火了一把。

2003年春,春风文艺出版社运作《幻城》首发20万,获得极大的成功,唯美的语言,动漫的风格,少年作者,这些热点让广大年轻读者为之倾倒。

2003年杂志市场,虽然有成都《梦想》,广州《奇幻》的关、转事件,但今古《奇幻》的第一期,半价让利读者,显示今古对中国奇幻市场的信心和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

起点,幻剑,读写中文原创网纷纷出台电子书计划,绕过实体出版物僵硬的政策,给网络创作注射了一支强度不大不小的强心针。

2、目前幻想文学市场特点:

1、聚集了庞大的网络原创群体,但多为兴趣,业余选手;聚集了庞大的网络阅读群体,也多为兴趣,盲目跟风。

2、投资方对幻想文学市场缺乏信任,缺少懂行的投资方,无法利用眼前良好的群众基础引导、做大市场;缺乏相应职业优秀操作团队全程运作。总结下来,大抵就是“有场无市”,而这点,白白使盗版获利。

二、幻想文学市场预测

1、今后几年来的出版发行政策的改革,渴望给幻想类创作带来强大推动力。

2003年报刊改革首先在党政机关报动了手术,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灵活、务实的改革政策,这时,幻想文学市场的政策环境会大大改善,市场将会被激活。

2、投资方的注意力增加。资本的流动,往往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相信幻想文学市场的丰厚利润,会越来越引起投资方的注意。

3、作者、读者、评论的成熟,将直接推动幻想文学的良性发展。 [创业计划]

1、总体方针:修好内功,壮大自己,广交朋友,以待时机。 2 发展之路:

1、核心团队发展:这是内功,是传说灵活、机动、强大的表现根源所在。解决信任问题,加强沟通,明确分工是团队整体管理的总纲。

2、传说网站发展:这是外功,是面子,是影响力号召力所在,是凝聚网络注意力最重要的物质手段,是传说团队与各方面畅通交流的平台。从形式来看,传说网站大抵要走过三个阶段:

a、以论坛为主的网站模式:以论坛阵地,选拔人才,加强传说的原创、评论等各方面力量;

b、成为具备某特定功能的交流式网站模式:比如说免费提供文稿供需信息交流平台;打造传说的创作品牌;组织专业人士对幻想文学市场进行各方面的评述,形成传说的评论品牌,组织和倡导良好近学术的交流气氛。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5

网络空间是网络文学产生和成长的基础。20世纪的最后十年,文学网站大量涌现,《黄金书屋》《书路》《文苑英华》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文学网站为网民提供了海量的阅读空间,但版权问题也随之而来。1999年,王蒙等六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侵权一案表明,著作权同样适用于网络传播。在这种情形下,《新雨丝》《橄榄树》《榕树下》《原创动力文库》等原创文学网站应运而生,成为网上文学爱好者的天堂。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为网络文学提供了空间,它还在诸多方面影响了网络文学。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各个文化圈封闭的状态,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识。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联为一体,人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各种文化思想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交流、碰撞。在线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也是者,在接受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他们使网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他们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树立了平等、自由、参与的现代观念。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在传统社会,普通人是靠人际交往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的。传递通道的局限,使得个体的心声只能在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表达。互联网改变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平等、自由的讨论,获得平等的话语权。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个体在自己的话语空间里,充分展示自我,平等、自由、参与的现代观念逐渐成熟。最后,互联网极大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在互联网上,没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网络文学撤销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公共文化空间向私人话语开放。文学一夜之间仿佛回到了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的抒情言志。这种体制之外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学者们用各种方式阐释他们眼中的文化图景并形成了被普遍认可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从时间上看,网络文学活跃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和影响。网络文学与后现代主义虽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后现代主义学者们却在网络文学中找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表征的有力证明。可以说网络文学强化了当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包括去中心与多元化、大众化、娱乐狂欢、拼贴复制等。这些表征在网络文学中都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后现代主义基本品格的去中心与多元化也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一反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高雅指向,崇尚相对、多元与不确定性。网络文学消解中心话语模式。网络的开放性,拆除了传统文学对文学传播平台的垄断,颠覆了文学话语霸权,提供给大众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等的文学空间。网络文学迎来了“众声喧哗”的自由时代。文学的“载道”功能被削弱。网络文学表达内心感受,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以生命本色的喧哗替代对文学主旋律的协奏。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大众化、娱乐狂欢性质。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化已走出神圣的殿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界限已被打破。艺术品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消遣的手段。网络为大众狂欢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大众在这里畅所欲言,尽情抒发欲望。网络文学成为最直接的宣泄欲望的工具。展现自我,张扬欲望是大众的集体狂欢。最后,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无穷复制。网络为后现代主义的无穷复制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网络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文本,它处于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文本都有可能被引证和参照,而它自身就可能是一个引证参照的结果。这就使得网络文学散发出机械复制和类像化的意味。而这一点无疑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形成了某种应和。

三、网络文学是与网络技术共生的文学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网络文学 水平接受 美学特征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是以数码文本形式存在于网络上,具有原创性、即时性、互动性特征的文学。与20世纪兴起的影视文学一样,它迥异于纸质传统文学,在创作、传播、接受诸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特色。就创作方面来说,网络作为一种高度开放的媒体,扬弃了传统的印刷媒体作者的身份和资格的论证――它不需要学历,也不需要所谓人生的经历。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出现泛化。正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黄鸣奋指出:“只要是在网络上,你就可以‘任意涂鸦’,‘打工仔、保姆都可以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位文学宫殿的公主下嫁民间,电脑成了轿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写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

一、接受对象的美学特征

网络文学是依赖数码技术的应用产生的电子超文本,作为接受对象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网络文学在接受过程中,既是一种文本,同时也是作品。网络文学的接受者既是接受对象,同时,也是创作对象。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同时又是参与网络文学创作的创作主体。

1、接受对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网络文学作为电子超文本的理论形态存在,是数码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审美统一,具有“互文性”。文本打破了传统文学受时空限制较大的局限,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或多个文本可以同时同地、或异时异地、或异地同时、或同地异时地进行快速地链接交流,利用超级链接和互联网虚拟空间,更自由地实现引用、借鉴、抄袭、模仿、合并、仿作……而且可以把不同艺术门类的“文本”贴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多栖性的超文本。例如:“网易”文学社区转载的《我的一生》运用了网络技术,说几句话就贴一张图,图文并举,文本的意思需从图文的结合中品味,却也精彩。2002年,《大家》第一期推出的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1971》也很有冲击力,作者运用注释、网络查找、链接、电子图片配置等手段,演绎了一出《白毛女》在1971年进行排编演出的虚构故事,被称为“一个醒目的文学事件”、“网络文学的革命”。如果这部小说不是在纸质的杂志上,而且是运行在网络中,那么,其动态效果和多栖功能则更明显,读者完全可以根据电子文本的标记符号随时点击共享资源库中《白毛女》影音的全部或片段,体验到小说、电影、音乐、舞蹈多种艺术种类所具备的美感。美国网络作者马修•米勒的《旅程》也是一部多媒体作品,它本身就是一幅美国地图,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地名标志。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将走遍全国,为两个不是自己子女的孩子寻找他们的母亲。至于如何去走这旅程?则是读者自己的事。美国布朗大学超文本小说讲习班的学员鲍勒创作的“@itamont”,有两种读法:点击“幼稚”读到的是一对年轻人初吻的故事;而点击“老练”则会看到一起谋杀故事。两种情节在一个叙述框架内交织进行,用作者的话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故事创造的空间里游走。”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新小说派进行实验的扑克牌小说的排列组合读法,也会让人们联想到德国试验电视剧ABC多项选择式的三个结局的构思。如果说这种手法在传统艺术中还显得幼稚和呆板,那么在网络文学中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网络文学的杀手锏。与传统文学的续写和改写相比,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接受对象的“第二本文”是对话与交流的体现。网络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以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接受主体再创造的结果。

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是创作主体(作家)和接受主体(读者)积极互动、双向交流的结果。在网络上神交已久但素昧平生的朋友,可以仔细交谈,读者可以把最新的感受传达给作者。用“网入笨狸”的表述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作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并在原作品上直接修改,以最快的速度面对读者。网络作品电子化的这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网络作品有永远的可修改性。认真的网络创作者一有时间就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修改。在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作的结果。

二、接受主体的美学特征

1、接受主体的高度自由性。随着读者接受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拥有充分自由。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于印刷书籍,而网络文学则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文学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本书,你一旦拥有了,也就拿到了书的内容,你可以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曲径通幽的安静角落细细品味,也可以端杯茶躺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地慢慢咀嚼。读者主要是通过文字再加上插图来想象,在接受时是线性的阅读,通常有故事的开端就有故事的收尾。虽然同一部作品可以在同一时刻读到,但由于读者和作者双方都不能及时交流而使得传统文学的这种接受方式显得比较单一。网络文学则避免了传统文学这种接受方式的单一性。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与众人一起共享同一部网络作品,而且还可以与众多接受者一起讨论,及时发表评论;甚至与作家面对面地交谈。你可以完全拥有一本书,但你不可能完全拥有一部网络作品,除非你将它从网上下载下来。这就是网络文学独特的接受方式。网络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有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分类及预测,在预想的节点处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特别是在其作品中嵌入超文本链接,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机交错的,它带有明显的多向性和非线性成分。网络文学的这种超文本性赋予了读者更多的选择自由。在超文本链接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读者可有多样的选择,这种低成本、便利的阅读和观赏使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随心所欲。读者可以随意地阅读和改写,网上接龙小说就是最好的例子。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要求在文本和文本间、网站和网站间进行快速转换。运用搜索引擎技术,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不同的文本空间,不同的文本顺序,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因此,读者阅读网络作品时,可以永无止境的阅读下去,也可以立即收尾。

2、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与参与创作冲动的统一。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高度自由性,使得接受心境呈现多样化。又由于网络技术对于交流的方便性,使得接受主体自由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上接龙小说就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在高度自由的情况下产生创作冲动所得到的结果。

网络的本来意义,是为了方便技术交流,网络商业和通俗化以后,更多的所谓交流变为人们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有话要说的冲动就让网络文学显示出那种清淡真挚的内在精神。从这个特点来说,回归生活、内心的人性真诚之处,在网络文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仅在这一点上,就违背了中国人2000多年来“慎言”的传统道德;但这也正体现了网络文学接受主体心灵的高度自由性,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与参与创作冲动的统一的表现。

3、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与异变的并存。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与变异的问题上。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是指接受主体对接受对象(网络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文学情感的再现与还原,是创作主体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的显现,是本文隐含的思想情感向现实的思想情感的转化。但是,接受主体的千差万别使得接受主体情感也千差万别。接受主体情感产生异变,接受主体同时又参与创作,从而导致网络文学隐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变。接受主体的参与创作,对于网络文学的丰富多彩的姿态,有着某种积极的意义。这也正是接受主体情感还原与异变并存的体现。

三、接受过程的美学特征

网络作家逆传统而行,他们在键盘上敲打出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字,在BBS中贴出,很快不胫而走,网络无限辽阔的空间使他们创作的文字被更多人接受,并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读者群。网络文学接受过程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1、接受过程的审美差异性与统一性的互补。网络文学接受过程有其独特的接受群体,接受主体情感的千差万别,体现出个体的审美差异性。接受主体的个体审美差异性,同时由于接受主体又参与创作,接受主体美学观念的差异性又统一到接受对象即网络文学的文本上。接受过程审美的差异性受到网络文学文本的制约,呈现出审美取向的大致的一致性,从而体现出接受过程审美的统一性。所以,接受过程是审美差异性和审美的统一性的互动与互补。

2、接受过程的个体性期待与集体性期待的同一。国际互联网络的最大意义就是:资源共享和言论自由。这决定了网络文学得到的是更多的读者。一个作者真正用心的艺术创作,所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宽容、理解这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而且,相对于传统媒体空间而言,这也是网络文学可以得到更大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网络文学接受过程由于接受群体的审美差异性,呈现个体性期待的多样性。同样,由于网络文学文本的规范,接受群体的审美趋向的一致性,呈现出接受群体在接受过程的集体性期待。所以,接受过程是个体性期待多样性和集体性期待一致性的统一。

3、接受过程的接受动机与接受延留效果的一致性。接受主体尽管带着不同的接受动机来接受网络文学文本,但是在接受的同时参与着创作,把他(他们)的接受动机融入创作中,从而使其接受过程由发生而至高潮,产生共鸣,达到净化,以致延留在脑际。这一系列接受过程的连贯性,并且由于接受动机的融入创作,使得接受动机和接受延留效果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文艺美学研究”(编号:2006C01)。]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艺评论》,2000、4。

[2]、南帆等:《传媒链接小说:网络文学的革命》,《大家》,2002、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网络符号 中国手语 象形 会意 形象思维

网络符号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各种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非语言符号,以表情符号为主,多是以象形、会意的手法形成。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符号。中国手语①从造词法来说可分为象形类手语词、指事类手语词、会意类手语词和形声类手语词。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是视觉符号,在表情达意、形成原因及发展前途方面,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形成特点之比较

都是视觉符号。人类使用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就交际形式来说符号可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就语言性质的各种表达手段来说,自然语言是典型的听觉符号,盲文是触觉符号,而手语和网络符号是视觉符号,靠视觉来接收和理解。网络符号虽然不是独立的语言,但在网络交流中和语言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而手语在国际上已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独立的语言,这样,在表情达意方面,它们就有一些不同于有声语言的特点,比如形象性强,多用象形、会意等方法创造表达单位。手语符号的创造者主要是聋人,网络符号的创造者则是网民。

都通过象形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象形法网络符号。符号从形式和所指对象的关系上看大致有三种:一是肖似性符号;二是标志性符号,如表示火的烟;三是象征性符号,如语言。网络符号基本上是肖似性符号,即符号形式和它代表的东西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或同一性。网络符号的象形是以人们日常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形式为基础,是对日常非语言形式的模拟,是一种“似真性”。网络符号象形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人或事物的各种表情和特点,通过象形法创造了许多具有感情色彩的符号,以形象、简约、生动地表达网民的思想情感。如:

*-( 闭着眼睛的独眼巨人(希腊神话)

(^@^)幸运的小猪 =^、^=猫咪

--<-<-<@玫瑰花

另一种是图形类符号。这是网络运营商开发的更为形象便捷的网络交际符号,其特点是用卡通形象模仿现实中人的表情、动作或事物,借此传情达意。这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事物的形状表示一个名词,如用一个红色的心形图案表示“红心”,红色嘴唇表示“唇”,一个人形的图案嘴角上翘表示“微笑”,嘴角向一方下垂表示“傲慢”,嘴角向两方下垂表示“通过”。二是用图形表示短语的意思,红色的心中间裂开表示“破碎的心”;一朵带有绿叶的红色花骨朵代表“红玫瑰”,红色花骨朵下垂是“凋谢的玫瑰”等。

2、象形法手语词。象形法和会意法是中国汉字的两种造字方法,由东汉的许慎第一次提出。这种创造表情达意单位的基本手段,可用于许多方面。象形法指模拟事物原型的一种方法,象形类手语词就是模仿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外貌,从而体现出事物的形状、特征,以表达出某种含义。如“雨”字,表达时五指弯曲,模拟下雨的形状;“网”字,两只手掌伸开叠放在一起组成网状图形;“牛”字,蜷起中间三个指头,伸直拇指和小指比画牛头的形状;“椅子”,右手掌竖起,左手弯曲成90度,指尖顶住掌心,模拟出椅子的形状等。

另一类象形手语词是通过聋人的表情直接代表的,不是手势的模拟。如当聋人叙述同高兴、生气、沮丧、哭、笑等感情活动有关的事情时,他们往往只用手势打出事件本身,而表示各种感情的词仅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如说“我很高兴地去公园”,聋人往往只用手势打出“我去公园”,同时脸上呈现出很高兴的表情就行了。

都通过会意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会意法网络符号。会意法网络符号可分为键盘类网络符号和图形类网络符号两类。键盘类网络符号中,一类是通过脸谱表情加上表示动作的符号来表示一件事情,如:

y(^_^)y 举双手胜利,“y”是高举的手,“^_^”是一张喜悦的脸。

另一类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如:

{{{(>_

>"

图形类网络符号是通过一幅具体的图形表示一个比较抽象的含义,如用一个头像的嘴巴上贴着封条表示“保守秘密”之意,一个黑框眼镜的头像表示书呆子,两个小qq并肩而立,嘴对着嘴飞吻表示爱情等。

2、会意法手语词。会意法在创造汉字中意指合并几字形为一字形,并把几个字形的意义相加从而形成新意。会意类手语词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

如手语中的“笔记本电脑”的打法是,双手横伸,掌心相贴,右手打开90°,然后双手前伸,掌心向下,手指弯曲做打字状。“乘公共汽车”的打法是一手轻握拳举在头旁边,前后轻轻摆动,表示乘车时手握拉环的样子。以上说的是有形事物用会意法表示,一些抽象的词语用手语表示,如“中央”,双手搭成“中”字形,一手伸出拇指,坐于另一手掌心上象征居中。“解放”双手握拳交叉贴于胸前,然后向两侧用力挥动,并放开五指象征原来双手被镣铐锁住,现在打碎了束缚,争得了自由。“啰嗦”是用一手或双手伸拇指、小指,抵在下颚转动,表示说话多之意。“活泼”双手握拳,在头两侧轻轻晃动,脸上呈活泼状。“长见识”是用双手五指撮合放在眼睛下方,然后张开五指,表示眼界大开之意。“我服了(或我输了)”是用双手五指张开,手背朝外,分别放在胸前,然后外翻,手心朝外,做投降状。

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形成原因比较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采用象形、会意法创造符号来表情达意,起到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都是视觉符号,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思维的分类虽有不同意见,但都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叫做感性思维,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一种初级思维方式,它直接对应于事物本身,以反映事物本身特点为基础。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等特点。中国古老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的。健全的成年人主要是用抽象思维,聋哑人由于听觉损坏,他们通过视觉、触觉等去接收正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用手势表达意思,只能表达一些比较形象化的词语,这就逐渐形成了他们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滞后的特点,而形象思维的发达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创造更多的象形性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网络交流的对象虽然大多是正常人,抽象思维发达,但由于网络交流的双方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正常的交流手段无法使用。尤其是正常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无法实现。而据统计,在信息传递中,非语言交际占55%,这就大大制约了网络交流的效果。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制约着网络交流,如许多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喜好用轻松、简单、形象的表达方法;网络符号产生初期,许多网民在网吧上网,还要考虑费用等因素。这一切促使网民不得不想出一些形象、快捷的符号来代替现实交流中的肢体语言,网络符号应运而生。这种符号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主要是模拟事物原形,具有形象、粗略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所以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及结果。

都是为了表达需要随机产生的,具有随意性特点。聋人无法学习有声语言,在聋校产生之前,也无法靠学校的方式习得手语,而日常生活又需要和其他聋人及听人交流,交流的需要迫使他们要表达自己,于是根据身边所能了解的事物用手指比画出它们的形状,随机创造出一些表意符号来传情达意。后来人们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把它们变成了聋校用来教育聋哑学生的语言材料。

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语言的特点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它的实现手段是键盘和屏幕,接近于书面语;它的表达内容通俗明了,接近于口语。它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随机创造并流传开来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没有网络就不会有网络语言及网络符号。

都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中国手语分为两类: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手势汉语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课堂讲授的聋人语言,是聋人和听人交流所用的表达手段,它是依托于汉语的。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虽然它的产生不完全依赖于汉语,但生活在汉文化圈里的聋人,在他们创造手势符号的时候,必然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网络符号,除了个别来自其他语言之外,大部分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的,在其创造和运用的过程中,自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表达范围简单有限。由于这种用象形和会意创造出来的网络符号和手语符号,其形体和意义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意义无法用具体的形体来表现。此外,虽然可以用借代法表达一些新意,但可借代的东西有限,一些抽象的意义也无法借代。这样就制约了它们的表意范围,只能局限于一些具体可见的词义之内,许多抽象的含义就无法表达了。

对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展望

网络符号除了键盘符号和图形符号外,最近又出现了一种flash符号,它采取flash动画的形式,现场再现要发出的言语行为,既有音效又有视觉效果,有的还配以文字,表意性强。网络符号正在逐渐向其他非面对面领域扩展(如一些私人信件、日记、留言册,甚至小学生的作文等),成为这些领域言语交际形式的一部分。虽然有这样广阔的前景,但网络符号还不能称为语言,因为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还没有完全确定,使用主体和使用范围有限,不符合语言符号的特点。

随着聋哑人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学习手语的兴趣增长,以及对手语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都将推动手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手语符号的表意性将会更加规范和科学化。现在,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将手语看做独立的语言,不久的将来,手语可能会成为独立于有声语言的一种新的语言。

研究意义

本文只是粗浅分析了网络语言和中国手语从形成到表现的异同,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比如,既然中国手语和网络语言有这么多相似点,而聋人上网的机会又非常多,那么如何把这两种表达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吸取有用信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注 释:

①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都采用象形法和会意法创造词语,本文不对这两种手语进行区分,统称为中国手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接受美学;网络文学;阅读群体

一、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分析

1、网络文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是指通过网络渠道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作者原创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比如,已经完本的《斗破苍穹》《完美世界》《全职高手》等,正在连载的《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天阿降临》等,还有在网络上传播的传统纸质文学作品,比如,中国文学四大名著,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子版进行阅读。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文学主要指第一种,与许苗苗和许文郁在其文章中讨论得出的对网络文学的定义较为吻合:网络文学是指“由网人在网络上的,供网人再现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具有交流和互动性,是由作者、作品、作品的延伸以及读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整体概念。”2、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据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1647万部,当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种,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累计1195部,改编成的电视剧累计1232部,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平台也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掌阅小说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等众多平台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为作者和读者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文学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受到专家的认可,如《橙红年代》入围茅盾文学奖,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原著《大江东去》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以上种种都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无论是作者作品数量、传播平台、阅读群体、还是产业延伸、荣获奖励等方面都呈现飞速增长的状态,受到各方各界的关注,值得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讨论和分析。

二、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一些特征,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1、多样性。网络文学存在的多样性包括作者的多样性、读者的多样性和作品的多样性。网络文学领域中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五花八门,题材广泛,囊括的种类繁多,各平台大多以武侠、玄幻、都市、历史、军事、游戏、同人、悬疑、现实等类型划分,由于作者读者的多样性,网络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词汇更新快,情感表现方式自由,这些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多样性,也让网络文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2、互动性。从文学的接受角度来看,互动性是网络文学与以往传统文学的最显著区别,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互动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网络文学大多以连载的方式在平台上,任何网民都可以在阅读时发帖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作者也可以及时的吸收读者对其提出的想法,或是为读者答疑解惑。网络文学的互动性赋予了读者表达的权利,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说有些网络文学是作者和读者互相创造的果实。3、消费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力量给网络文学也注入了消费性的特点。各大平台开启了VIP付费阅读制度,读者在阅读一些作品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出现了各种排行榜,如会员点击榜、推荐票榜、VIP更新榜、打赏粉丝榜等,这些榜单都充满了消费行为,可以说在各平台首页的作品点击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好坏。点击率高的作品不仅粉丝众多,还有机会改编拍摄为电视剧、电影或者游戏,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杜拉拉升职记》《琅琊榜》《步步惊心》,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网络文学的消费性日益凸显。

三、接受美学视野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那么,网络文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我们或许能探寻出其中的奥秘。1、国人文学接受的心理变化。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源自英伽登与伽达默尔“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论述,从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影响出发,提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文学的方法论,从“期待视域”和“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姚斯指出,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作品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与接收相互作用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其实就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存在。姜桂华在《从国族关怀到个人趣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变化的表现》中提出了一些观点,将接受美学与中国人生活发展和文化接受心理的变化相结合,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她认为,“文学接受者不再像从前那样以国家民族关怀和崇高伟大体验为主要的阅读动机和心理期待,个人趣味成了文学接受状貌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到文学中寻找日常与闲适,释放欲望,补偿缺失是读者接受心理的主要表现。2、网络文学接受群体的特点。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四亿,从年龄分布看网络文学读者中30岁以下占比为73、1%,男生偏爱武侠玄幻类作品,女生偏爱言情穿越类作品。网络文学读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学生和上班族。这些人往往面临很多压力,学生面临来自与日俱增的学业竞争压力,以及心理上的飞跃带来的矛盾、不平衡感,上班族虽无学业压力,但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困难以及工作上的诸多烦琐之事令他们头痛不已。他们的休息时间较零碎,因此网络文学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在其中寻找一些情感慰藉或暂时逃避忙碌的现实。3、网络文学与读者接受的契合。①符合阅读群体的审美接受本质。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现象与事物就是人类感到愉悦的,所能接受的,带来身心愉悦的事物,是审美接受活动的发端。上文对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最主要心理需要就是缓解压力,其次从该年龄阶段人群的发展心理来看,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并形成自我同一性。玄幻、言情等网络文学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审美接受活动受到读者的感觉知觉、动机需求、情感表达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类文学满足了读者的精神幻想。网络文学娱乐化、游戏化的内容迎合了年轻群体及时行乐缓解压力的天性,在作品创造的世界中,可以把自己置于其中,任意驰骋,一切现实中自己难以实现或好奇的事物在网络文学塑造的虚拟世界中都能尝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在这个世界中都能宣泄,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依照萨特的说法,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好像是做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源于自由又结束于自由。②阅读群体对创作的直接参与。姚斯认为,“在接受美学中,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不仅是没有参与文本创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最大的不同点和最突出特征就在于此,它将传统文学“作者-作品-读者”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作者-作品-读者-作者”这样一个循环模式。作为接收主体的读者是艺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他们的接受过程是艺术家原体验的接受和升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到读者再创造的问题。这与姚斯将作品的阅读接受过程视为读者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当作品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基本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并迅速完成理解接受的过程;当二者并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冲突,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其期待视域可能出现满足、超越、失望或是反驳。由于网络文学的新模式将读者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与作者实时反馈他们的想法,自己的二度创造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使得文学给读者带来的净化和宣泄作用实现得更加完整。读者对作者的反馈为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写作的动力,网络文学带来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读者对作者的关注可以通过跟帖、点赞等方式表达,比如“催更”,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作者持续进行创作活动,并让其处于较为亢奋的创作状态里,以更精彩的内容来回报读者,从而使创作和接受呈现出一种二者互相的肯定性和平等性。③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何谓从众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网络文学模式中的以点赞、跟帖、排行榜、打赏等方式来吸引读者“跟风”的行为是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当读者想要选择一部新的作品进行阅读时,除非有特定的目标,否则会在阅读平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分类后,根据点击率或是人气值来选择阅读哪部作品。而点击的人越多,点击率越高,就会吸引到更多读者来浏览这部作品,读者越多,读者与读者之间及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范围也就越广泛。可以说网络文学的这种营销模式就是利用了网民们的从众心理,来推荐作品和作者,获得关注度,从而取得收益。④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在网络文学世界中读者的自我认同感不仅可以来源于读者自身在作品内容中所获得审美享受,还来源于文学衍生产品自己作为“原著党”(指小说、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的初始作品的粉丝)掌握了话语权的优越感。由于网络文学的消费性和商业性特点,人气极高的网络文学作品衍生出来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原著党会对作品的这些衍生产品投以极高的关注度,并且在其播出时,会对剧情改编、人物设置、角色演员选择上进行一系列的评价。以这种形式获得的自我认同感往往更加强烈,在这些读者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极具资格对这些电影、电视剧等进行评论,所发表的意见也会被未读过原著的人认可和采纳,由此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领导慰问信5篇
  • 下一篇:财务会计考试重点(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