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病原生物学实验(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0 栏目:写作范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1

关键词: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包含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体系,故其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后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水生动物病害很感兴趣,但也担忧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天津农学院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积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生产单位的认可。

一、整合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实验内容,使技术连贯完整

水产动物病害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包括:疾病发生

时水体和水生动物现场调查和观察方法;关键内容问诊及信息收集记录,养殖记录表格分析;水样和病料的采集和运输;病料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初步诊断疾病种类;根据诊断结果,筛选、制定治疗方案并小范围实施;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判;总结疾病诊疗流程和主要技术点,形成病例诊疗报告。因此,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最紧密相关和最连贯的技术分别包含在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药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紧密相关课程实验里,故水产动物病害学临床诊疗技术势必与这些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有相交和重叠内容。将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里的实验内容整合成独立开课的《水产动物疾病实验》课程,并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将病例检查和诊断技术连贯,既可避免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交和重叠,又可弥补各自课程实验时间不连贯和实验时间不足问题,避免实验检材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原来碎片化的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免疫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了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使学生所学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产养殖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为依托,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的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实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三、广泛收集、精心制作实验教学素材

水生动物病害实验教学需要大量而齐全的第一手教学素材,如病变标本、病理和病原体装片等,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素材已很难购买到。本教学团队充分发动学生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等实践环节,甚至通过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校友广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实验室诊疗教学,并尽可能地将其制作成能长期保存的病变标本、病理切片和病原体装片用于以后的实验室教学。

四、建立持久稳定的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水生动物病例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在被安排的实验课上见到被计划和被安排的活体病料,更谈不上现场实践教学,再加上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复杂,病原体只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室有限的标本和装片观察与实际生产中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面对实际生产出现的疾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因此,通过与养殖企业(户)长期稳定合作,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生产第一线,让学生现场实地参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胆识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发生时现场诊疗及采样实践。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已与很多水产养殖企业(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水生动物病害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方便。

现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如下:组织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大三学生报名将学生分组设计日常养殖管理表格每组对应联系水产养殖企业(户)发放养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疾病发生时,指导学生现场对水生动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踪及诊疗,创新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与养殖企业(户)的合作模式,将课堂、实验室和生产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拓宽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的客观真实和实用性,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生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体系。

2、水产动物生产全程疾病预防管理实践。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驻点养殖企业(户)全程深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为日后就业和自主创业热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每天需生态防病管理、疾病发生前判断与预警、防治药物购买、储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监控和防治,并通过该平台在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实验研究,显著提高了其独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充实水生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素材资源库,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病例图片及影音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生动物医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素材及图片,学生不仅对病症和病原体有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对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动物医学病例教学摆脱了病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使学生对病例的见识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六、建立公正客观可量化的实验实践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实践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基础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实践性综合诊疗报告和实验考试命题五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操作规范等方面,在设定的平均基础分上增减。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规范与否,操作速度及细节,每个考试项目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外增减分。如随机抽取没有标签的病原装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标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后,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基础内容实验报告和综合诊疗报告成绩包括结果过程描述、数据处理、结论准确度、结果分析和对实验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进意见,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考试命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逻辑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独立后统一,考试成绩分别计分,再根据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实验实践总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8l-83、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2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1996)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溃疡病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1 )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

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3

【关键词】

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医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

作者单位: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时文艳 赵良中 姜晓明 张铎 李妍);吉林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郑家庆)

通讯作者:李妍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这一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是对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门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是特别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1,2]。开设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有效避免学科中重复的教学内容,并且还对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突破,更能够培养适合医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确证的,直到现在,实验研究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的比重在各个学科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50%以上,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按老师所讲和所做的重复一遍即可,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3]。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使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设计和操作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5]。与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更能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2 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

在实际的教学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是三门独立的,并且是分阶段进行讲授的课程。教师在讲解完这三门课程以后,要善于根据临床教学的实际需要,多设计与三门课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样既能够教授各门课的知识,还能保证将三门课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肠道菌的检测实验中,可以使用医学免疫学中的微量凝集方法,在寄生虫的相关实验过程中,也能够使用医学免疫学的知识。增设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门课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将实验的相关性和连续性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将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并且集中训练实验操作规范,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这三门课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治学态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综合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观察、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弥补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2 综合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应与理论课保持密切联系

实验课与理论课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注意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开设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紧紧衔接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综合性实验要在相关教学内容结束后开出,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共同组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可供参考,学生要完成整个实验,就必须依靠自身,对学习内容要熟悉,实验过程中需要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实验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实验。

2、2 综合性实验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

教师课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包括:①课前的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对连续的综合性实验有清晰的了解。②课前的实验技能准备。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有操作技术,能够正确自如地指导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求在课前对综合实验所涉及的技术做到熟练操作。教师课前要预想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正确进行课堂引导,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③实验课中要求教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2、3 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开设综合性实验,一是学生实验前一定要预习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二是预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做综合实验时,学生应把重点放到“综合”上,而实验操作却不成问题,实验结果才能真实可信。

3 结语

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且能够运用自如;同时还掌握了相关的实验诊断学、统计学的知识,它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上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琳、病原微生物学及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分级教学及教学模式初探、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 (4):538-539、

[2] 郑清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4):488-490、

[3] 周俊英, 付有荣, 郭清莲,等、 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1):32 -33、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4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一直受到我国本科学科模式的影响,导致在开展教学时重点往往集中在理论课方面,对于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多院校在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医药本科院校进行,中职院校很难照搬本科院校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中职院校学科特点,以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实验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全面性、专业性能力。首先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考核中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同学互评于一体;其次要考虑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考核中,要与平时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结合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评价;最后要考虑到评价阶段多元化,评价工作要贯穿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观察、结论分析的全过程[1]。

(二)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教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且要做出对结果的分析,对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工作作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评价,需要保证其评价项目、指标以及量化值有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特点,需要将评价指标与实验教学的目标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目标要求的真实全面反映。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与内容

(一)实验态度

实验态度主要指针对学生的出勤、值日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实验教师的观察,判断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能否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

(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主要考核学生针对实验的对象以及结果所表现出的观察、记录情况。

(三)解释实验现象能力

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教学,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一些实验现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考核学生在分组实验中针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情况,针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展开科学合理的解释[3]。

(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不同实验方式或实验仪器的实际操作水平,考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在这方面的评价需要将集中考核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结合进行分析。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老师评价等方式结合在一起。

三实验考核方法

通过考核成绩,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水平及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肯定。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其实验考核方法可分三个方面: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进行平时考核时,可以选择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40%。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技能。实验报告中需详细记录学生每次实验的目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用品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要求能保证记录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细致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中的内容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4]。在进行实验报告评价时,有书写格式、书写质量、实验结果、结果分析等评价内容,在评分标准方面,不能以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针对部分因为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可以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老师仍可以给其较高的分数。

(三)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在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针对实验过程的基本操作以及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察学生在展开实验的过程中态度、积极性、规范性等三个必考项目以及一个专业考察项目。必考项目考察范围涉及全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态度非常关键,往往是决定实验课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出态度分值。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是指学生的听课状态、操作状态,老师可根据观察给出分值。规范性的考核则要专业一些,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否按照本学科的基本原则进行操作。选考项目则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四结语

本人从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至今已十八年,在早期一直使用的实验考核方式就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分值,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不断在本人的实验教学中使用本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近五年的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了本考核评价体系。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应用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提高了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有着更高的重视度,同时存在有极大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课程,使得学生的综合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由于本考核评价体系不是以结果正确与否这一项来给出学生实验成绩,因此,学生更愿意将真实的结果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项目,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真实记录工作态度和作风。最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部分实验现象可能与实验指导存在有较大的出入,在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之后,学生能够将实验结果真实、客观的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同时借助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的本质,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解释,尤其针对部分实验现象和实验指导内容不一致部分,学生敢于质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其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温铭杰,张须龙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免疫学实验技术考核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01:75-77、

[2]梁馨云,林鸿程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3:3304-3305+3308、

[3]王茉琳,李晓光等、多元化互动优化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6:7146-7149、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5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6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优化;创新能力;新媒体

“植物保护学”课程涵盖病理学和昆虫学内容,是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多年的教学反馈反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病理学内容繁多,学生难以紧扣重点及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实践易脱节,而相关的生产实践和科研单位对植保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提出迫切要求。如何有效实施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已成为植物保护学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已有学者探讨了园林植物保护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3-6],以及PBL模式在职业学校植物保护学教学中的应用等[7],但有关植物保护学病理学的教改较少相关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部重点学科,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依靠学科优势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基于目前植物保护学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组多年的教学积累,借鉴丰富的教学理念,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植物保护学病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紧扣重点,结合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保护学”包括理论课(48学时,3学分)和实验课(16学时,0、5学分),其中,植物病理学部分理论课是24学时,实验课是8学时。病理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课程组以重点、精炼、高效为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去繁就简,帮助学生紧扣重点,更好地系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的教学要求对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原理讲授清楚、透彻。依据“病害的识别诊断流行防治”的主脉络,将各章节既独立又关联的内容有效串联,避免知识零碎化和脱节,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轮廓,而在每个章节中强调紧扣重点,如:病原学中重要病原菌的主要特征;症状学中病害典型症状的识别要点;诊断学中“科赫法则”;病原-寄主互作机制的重要学说;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病害防治的重要原理等,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内容。各论部分基于生产实践中发生的重要病害(如水稻病害等)进行讲授,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如对于种子科学和工程方向的学生,增加重要种传病害的讲授;对于园艺方向的学生,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在热带亚热带园艺作物病害的地域研究优势,增加柑橘黄龙病等重要病害的讲授。

(二)重视学科前沿融合,拓展学生视野

随着学科的发展,植物病理学不断涌现新理论、方法。课程组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将较成熟的新理论、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适时更新。如讲授“病害诊断”时,补充分子鉴定新技术;讲授“病原-寄主互作”时,在教材“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基础上,补充“群体感应”、“植物抗病防卫信号通路”、“保卫假说”、“ZIGZAG”等;讲授“病害防治”时,补充“重要植物病原的风险分析及评估”等,既增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强化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一)重视病、虫害结合开展实践,加强植保综合能力运用

植物保护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是综合运用症状、病因、发生、流行规律等理论知识的系统过程,是植物保护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实践中,植物的病害、虫害关系密切,如昆虫是许多病害的重要传播介体,病虫害难以分家。很多毕业生反馈在具体工作中,不论专业背景是病理学还是昆虫学,生产实践中无论具体发生什么问题,都需要及时面对解决。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及校外的野生和栽培植物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资源[8],和昆虫学的任课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在宁西教学科研基地、跃进北农场、园艺学院果园等实地调查农作物的病虫害,要求学生对所见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的为害部位、为害症状、发生时间、发生环境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跟踪记录,用所学理论知识诊断、归纳重要农作物在不同时期常发病虫害的特点,并解释相应防治措施的制定等,将植物保护理论综合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巩固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增加综合性探索实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紧扣理论开展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学生设计,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综合性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赫法则”是病理学的核心理论,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综合性探索实验进行“科赫法则”的实证验证。小组设计的综合性探索实验如下:(1)对农场田间玉米某种病害进行调查,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记录病情症状特点等;(2)采集典型病样,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进行形态鉴定;(3)接种到学生在育种课里自己种植的健康玉米植株上;(4)玉米发病后再次观察症状是否与田间发病相一致,再次分离鉴定病原菌是否与接种病原菌相一致,从而系统完成“科赫法则”的探求验证。尽管整个过程时间很长,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每组学生在学期末将本组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等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尤其注重失败结果的分析及交流。通过综合性探索实验的开展,学生感受收获很多,理论密切结合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堂教学

授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授课中,明晰基本概念、理论等重点;注重上节内容的复习及本节内容的小结,做到承上启下;加强课堂提问和讨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归类零碎的知识点,梳理不同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帮助学生“会学”、“活学”。注重学生的反馈,勤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积极实施“启发式”、“渗透式”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结合时事热点精心准备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对于香蕉“癌症”枯萎病的发生,很多媒体热议“且吃且珍惜”,引发公众担心“蕉癌”是否会威胁人体健康?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观看相关视频,辩论分析该命题的真伪,加深了学生对香蕉枯萎病症状、病原、流行及防治等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植物保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专业自豪感。

(二)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

病理学内容繁多,学时相对少,且很多知识点抽象、枯燥,如病原菌的形态及分类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微博、QQ、微信等[9],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利用直观、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搭建互动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在理论课上,通过网络收集和拍摄图片等,更新、补充课件,形象生动地表现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等;积极下载或制作相关的动画或视频,如病原菌的传播,病毒侵染过程等,增强教学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利用网络视频,清晰生动地展示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分子鉴定等病理学技术,结合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在课余,指导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数据库资源(ISIProceedings、中国期刊网等)查寻相关资料;向学生推荐植物病理学相关重要网站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构建的积极性。通过微信、QQ、微博等互联网技术搭建互动平台,结合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给学生发送精选文献、探讨主题、补充资料等。通过在线互动平台,学生将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以及课余自己观察记录的植物病害图片、视频发到QQ群、微信群中,教师在线及时给予解答,师生一起参与讨论,集思广益,有效解决问题,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和学习空间。

(三)精心准备材料,重视总结,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除了常规的永久玻片(病原形态)、瓶浸标本、过塑标本(病害症状)等材料外,课程组教师还通过提前活化、培养病原菌及田间采集,尽可能准备病原菌平皿培养物和新鲜的植株病样等材料。通过观察直观的实验材料,学生加深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许多实验课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往往就提交存档,学生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不甚清楚。重视批改实验报告之后的总结,针对报告中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分析,让动手能力强、认真细致的学生和大家分享实验心得,有助于及时认知误区,深入理解知识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7

【摘要】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CAI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学各专业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1]。近年来,根据我院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我们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室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专家收集和积累多年的资料,优选标本,并参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了常见细菌及有关病毒、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等章节(尤其是寄生虫学)的实验教材,其内容包括染色标本和活体标本,病理标本和患者照片。我们通过实物、图像、照片、录像阐明各种常见寄生虫的发育过程、致病机理以及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我们根据实验课的内容要求,选择结构完整、清晰的病原标本,将相应的典型结构分别从肉眼、低倍镜、高倍镜等不同角度进行显微照相,通过计算机对病原标本进行采集处理后,展示的标本结构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使学生对形态难辨别的病原标本一目了然,易于记忆和掌握。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关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先从电视显示中观察到往常难以找到的病原体,以直观、形象、动态等多感官特点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无法获取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2 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负担过重,教师劳动强度增大,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地开拓医学教育的新思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应用,综合应用显微摄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大大地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节省了大量的讲解时间。使学生在多媒体实验室提供的立体模型和模拟动画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学会观察,掌握辨认各种病原体结构的技巧[2]。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既使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改善,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科研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又保证了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授课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另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不断充实深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便捷、时效性,可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弥补了教材更新慢的缺点。如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对人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这些新资料,并及时传授给学生。

3 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小班实验教学为主,在当前高校普通扩招,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如大体标本、玻片标本等)严重短缺的新形势下,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扩充了信息量,为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理想的技术手段。它节约了教学时间,较好地解决和缓解了近年来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所带来的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替代大量的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实验和临床病例示教。如电镜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最好设备,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尚无这类设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细菌、病毒的电镜照片制作成课件,设置成循环播放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如在细菌的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实验中,细菌的荚膜往往难以辨认,但通过让学生观看电镜照片,就较容易区分荚膜结构;又如一般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细菌菌毛,我们将菌毛电镜照片进行投影,让学生观察。通过这些手段均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成本,满足了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益。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具有可视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但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其在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功能,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发展和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具有简单、便利、经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教学手段多样化,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极大地推动医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病原生物学实验篇8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 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网络流量分析的方法(精选8篇)
  • 下一篇:我的情人节(精选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