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0 栏目:写作范文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1

加工贸易,主要指对外加工装配贸易、中小型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而通常所说的“三来一补”中来样加工不在加工贸易的范围内。一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着江门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目前,江门市加工贸易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仅有11家,占企业总数的1%,其余99%的企业均属于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江门市众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江门加工贸易目前严峻的形势,江门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江门海关采取有力措施,缓解金融危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冲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众多应对措施中,其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就是针对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资金压力较大的实际困难,积极推进纸质手册电子化改革,通过在加工贸易备案、通关、核销等环节采用“电子化手册+自动核算”的电子化手册模式取代现有的纸质手册,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和便捷的网上“大通关”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盘活了企业资金链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江门关区已有714家中小型企业建立了电子化手册备案数据库,覆盖率达到100%。二、纸质手册与电子化手册之比较

(一)纸质手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按照传统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必须持政府批准的加工贸易合同到主管海关备案,申请保税并领取加工贸易纸质手册,之后才能进行料件的进口和加工成品的出口。但是企业申领纸质手册的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首先,要到商务主管部门取得其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证明》,然后到相应的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登记,凭税务登记证明以及加工贸易批准证等文件向主管海关申请备案。需办理开设台账手续的,企业还需向银行(一般是中行、工行)办理台账保证金专用账户设立手续。已设立台账保证金专用账户的,凭“海关注册登记证明”向银行进行一次性备案。可见,企业在办理纸制手册的过程中,需往返商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主管海关、银行4个部门奔波并涉及行政审批、税务登记、海关备案、银行设立保证金台账等20多道环节。据调查,一本纸质加工贸易手册要申领下来一般至少需要5个工作日左右的时间。显然,对追求效益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是不能适应的。其次,纸质加工贸易手册是以合同为单元进行监管的管理模式。一个合同对应一本纸质加工贸易手册,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必须同时向主管海关进行一次性备案,而且合同项下备案的进口料件的品种、数量以及规格等必须与加工出口成品的品种、数量以及规格完全对应。对于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纸质手册的一次性备案显得呆板不灵活,不符合企业高效运作的需求,因为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料件的进口、储存、运输、加工装配、销售等都与海关数据系统联网,进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因此,企业需要采取分段备案,先备案进口料件,在生产成品出口前(包括深加工结转)再备案成品及申报准确、实际的单损耗情况。

由此可见,传统的纸质加工贸易手册存在以下缺点:首先,一个合同只有一本纸质手册,手册难以周转。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进口一个合同项下的料件时,要分批和在不同口岸进境,这样,企业不得不将一本手册在不同货代、不同口岸之间接力,在接力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造成货物进出口的延误。其次,由于纸质手册实行进口料件、出口成品及单损耗关系同时一次备案,进口料件备案表的数量、品种与出口成品清单备案表的品种、数量需完全一致,而企业在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工艺受到设备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损耗的情况不可能控制得与备案的数据完全一致,这样就会造成纸质手册进出口数量、金额倒挂问题,而企业为了解决单本手册进出口难以平衡等问题,不得不在海关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耗费大量的精力。在这种背景下,电子联网监管模式应运而生。电子联网监管模式包括电子账册模式和电子化手册模式。电子账册模式的适用对象是加工贸易进出口较为频繁、规模较大、原料和产品较为复杂、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较完善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而电子化手册适用对象正是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

(二)电子化手册

电子化手册管理仍然以企业的单个加工贸易合同为单元实施对保税加工货物的监管,但不再使用纸质手册。海关为联网企业建立电子底账。一个加工贸易合同建立一个电子化手册,对企业实行电子化手册管理,电子化手册有以下特点

1、以合同(订单)为单元进行管理。商务主管部门审批每份加工贸易合同(订单),海关根据合同(订单)建立电子底账,企业根据合同(订单)的数量建立多本电子化手册。

2、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商务主管部门和海关申请办理合同审批和合同备案、变更等手续。

3、纳入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管理。

4、纳入电子化手册的加工贸易货物进口时全额保税。

5、无需调度手册,凭身份认证卡实现全国口岸的报关。

(三)两种手册管理模式比较

自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急剧变化,电子商务的应用,迫使江门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改变了传统加工贸易观念,普遍采用了电子化手册管理模式。电子化手册和纸质加工贸易手册在监管的特点上存在以下显著区别,具体如下表:可见,电子化手册以网络技术取代人工作业,避免了纸质贸易加工手册中每个合同都要到商务主管部门审批、税务登记、海关备案、银行设立台帐等繁琐手续,电子化手册由于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整个审批备案过程只需半个工作日,企业不用派人往返各部门奔波,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审批备案。同时,由于实行联网管理,企业可以在全天24小时内随时在网上进行进出口申报,向海关发送电子报关数据,海关计算机进行电脑自动审核,符合要求的就发送通过的电子回执,企业收到电子回执后,再进行现场交单审核,这样企业报关时就不受报关现场上下班时间的限制。

三、电子化手册管理模式的功能

自从2004年6月11日江门海关关区第一家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试点企业——新会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监管模式以来,江门关区加工贸易开始向网络化、无纸化方向发展。在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模式下,企业可以按生产周期将进口料件、出口成品通过与海关联网的计算机完成审批、备案,建立电子账册,从而免除了以往为申办一本加工贸易手册而往返奔波的麻烦,也降低了经营成本。与电子账册不同的是,电子化手册管理是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的另一个监管方式。它是电子账册和纸质手册的结合体。由于江门市加工贸易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电子化手册的建立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具体分析电子化手册具有哪些功能。

(一)备案环节

1、分段式备案。分段式备案指将电子化手册的相关内容分为合同备案和通关备案两部分分别备案,通关备案的数据建立在合同备案数据的基础上。合同备案环节的备案内容包括表头数据、料件表和成品表三部分。电子化手册备案时,海关审核要求与对纸质手册的审核要求完全一致:审核企业的备案申请内容与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是否相符,备案申请数量是否超出了商务主管部门确定的加工生产能力,企业的相关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电子化手册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手册编号。

2、备案变更。企业办理合同备案变更手续应当通过电子口岸向主管海关发送合同备案变更数据,并提供企业的变更申请与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业务批准证变更证明”,以及相关单证材料。如果通关备案已通过,则合同备案变更通过后,系统将对通关备案的数据自动进行变更。

(二)进出口报关环节

实行电子化手册联网监管的企业在货物进出口时,有进出境货物报关、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和其他保税加工货物报关三种情形。

1、进出境货物报关。企业在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境报关前,应从企业管理系统导出料号级数据生成归并前的报关清单,或通过电子口岸电子化系统按规定格式录入当次进出境的料号级清单数据,并向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报送。数据中心按归并关系和其他合并条件,将企业申报的清单生成报关单。

2、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电子化手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与纸质手册管理下的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一样,分为备案、收发货和结转报关三个环节。

3、其他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电子化手册管理下的联网企业以内销、结转、退运、放弃、销毁等方式处理保税进口料件、成品、副产品、残次品、边角料和受灾货物的报关手续,与纸质手册管理下的其他保税加工货物报关一样。

(三)核销环节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2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财政补贴等改革进程,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外贸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采取了动态的、有条件的贸易保护措施,倡导的是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结果促进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了一批出口型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大批工业项目建立了我国的出口生产体系,形成了我国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的贸易结构,体现了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实施上的不平衡,我国东西部贸易发展差距较大,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不配套,冲击了一般贸易下的设备进口,甚至造就了一些假合资企业。同时设备的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较先进的设备闲置,浪费了宝贵的外汇。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 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 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进口方面,1992年开始按照HS编码协调制度对225个税目进口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5097、68亿美元,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206、4亿美元)的24、6倍,是1992年(1655、3亿美元)的三倍。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倾向于贸易自由化的过渡型贸易保护政策。尽管政府实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开放之初的政策目的有所不同,但仍然受古典重商主义观点的影响,重点鼓励出口创汇,甚至不遗余力地从事亏损出口创汇。结果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在给中国带来发展经济、引进技术所需的雄厚外汇资金的同时,“中国制造”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此外还存在出口贸易方式和结构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代工贸易比重和出口中外资所有制比重上升的结构,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中国处于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固化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刚性的出口收汇任务与国家资源收购方法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外贸经营者之间对国内货源的争夺;优惠政策倾斜的目的与实施对象的矛盾。由于国家鼓励多创汇,原有专业外贸公司或国营外贸企业实力强,仍是受惠主力,与优惠政策扶植我国私营和民营等外贸新生力量的初衷相悖。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人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急剧上升,201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短短四年后,即使在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下的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是人世时(2001年)的五倍,是改革开放时(1987年)的一百二十多倍。 该阶段“人世”的要求决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要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政府从侧重宏观外贸战略向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实施有管理的自由化贸易政策。而现实中我国与贸易国的摩擦却并没有因为入世后自由化进程加快而有所减少,相反我国遭遇了更为频繁的贸易纠纷,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引起贸易冲突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现行贸易政策、保持贸易的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长期问题。 三、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导向与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加入WTO的机会熟悉运用其中的规则,保护和发展本国产品的对外贸易能力和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不是单纯强调对WTO承诺的兑现。WTO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利益理论 是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但是其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参与贸易的各国面对的竞争条件应是平等、公正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分工,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体系中,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很难保持政治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独立地位。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实践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无不利用了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也为像中国这样的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取向。 (一)贸易政策中性化趋势中的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引发了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出口额的增长率自2005年至2008年不断下降,但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总额首次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受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保护更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涉及到贸易保护,高达84、6%,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提案中,已有47例被执行。其中发达国家在最终执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措施上的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面对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升级,我国与贸易对象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我国应在中性化趋势中进行适度保护的政策取向。 我国面对贸易争端如果采取简单的贸易报复措施,引发贸易战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但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国幼稚产业实施保护,是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的。因为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还是中性,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人世后的贸易自由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实施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强调促进结构的转变、进出口政策作用力的相互抵消,使总体的贸易制度走向中性化。但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市场机制和国际环境的有效作用,货币、贸易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但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选择和判断应避免出现最终演变为保护落后产业的失误。因此,采取的保护政策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扶持的范围必须是具有未来发展潜能的,达到保护是为了日后不需再保护的几个行业,因此所选定的行业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提高,并且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和动态外部效应;二是应该明确保护或扶持的时间,对被保护的企业和行业规定限期;三是扶持目标,定位于能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者的这些产业,通过整合的方式提高大企业间高强度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四是政策手段不强调贸易保护,而主要是通过国内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加以规范、诱导和扶持。例如,可以考虑把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和飞机工业列为幼稚产业,扶持时间定为今后的“XX个五年计划”,并对扶持目标和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二)扩大内需、以进促出,保持经济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2007年我国GDP总量(按当时价格计算)为2、49万亿元,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大国经济体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人口规模、市场规模,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趋近于大国的经济模式,应更加强调内需的作用。同时,面对当前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合理化解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也需要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可借鉴我国主要贸易市场的经验。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中,是在通过税收政策基本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并且创造了“中产阶级”以后,才达到提高“内需”的目的,而这种“内需”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就是依靠巨大的“内需”使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直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为止。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利用对中国投资的外商通过征收大量税金来缩小外商与中国平民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甚至也没有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征收大量税收,以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中国能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帮助大量相对贫穷的消费者提高收入,尤其是帮助中国消费者减少在“医 疗、住房、教育”三方面的巨大支出,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经济增长应依靠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些要素的加强有赖于我国的进口结构和质量,因为进口中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作用,但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提高GDP增长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本国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面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减少外汇储备,改变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而这一政策却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陷入两难:一方面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会造成出口受阻、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从而引发银行出现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国内的总供给能力大于总需求,从而产生与经济危机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4万亿计划”又可能引发通胀问题,从而加剧被美国套住和承受外汇储备大幅贬值的可能。因此,应当转变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进出口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从贸易结构来看,应逐步改善商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和重视程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改变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低附加值、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的结构性问题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要想减少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威胁,需要加强内需,扩大国内市场来分散风险;针对长期以来大多出口产品采用贴牌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环保节能型产品的出口给予优惠政策;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对外贸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建设外贸信用体系。同时应协调利用外资政策,调整外商的投资结构,减少外商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缩小民族产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差距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 另外,政策措施应注意加强针对性。例如,美国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国家干预不当问题。对于在国际上容易引起纠纷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退税只要达到使出口产品以不含国内间接税的公平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即可,避免出口企业以退税作为压低报价的“优惠鼓励政策”,从而避免国外进行反倾销的可能。二是上述提到的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存在国家干预的缺位问题。目前出口市场的信用体系畅通,而国内市场信用体系相对滞后,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对内销售的报价偏高。三国内商品流通出现阻滞的物流系统建设滞后,存在中央政府干预缺位,而地方政府干预不当的问题。因此,需要由中央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革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发展铁路交通。 (四)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人世后虽然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管理体系融合,但仍存在外经贸管理措施的单一性、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做法的差异性、市场化的措施和金融融资方式依然“内外有别”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为内外经济融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政府在管理形式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间接管理手段为主,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外商品流通;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包括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让中国企业更愿意在国内市场做生意,脚踏实地立足国内市场积累经验的同时参与国际跨国经营,形成具有世界“品牌”的生产型跨国公司、贸易型综合商社和跨国流通企业,这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有丰富的现实、政治和社会意义。 调整贸易政策必然带来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改变原有政策协调机制虽然会增加协调成本,但是调整后的管理更富有效率。因此,必须实现贸易政策基础由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转变;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贸易政策作用范围由过去单一的外贸领域向整个流通领域延伸,这意味着贸易政策将更多地注重国内外市场 的融通、内外贸易的统一。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内外融通的综合性贸易管理体系,形成连续性和承继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企业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同时尽可能注意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避免因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引起整个宏观管理政策体系运行效率的降低,这是新的内外贸易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3

一、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的基本思路

企业签订国际贸易合同,如合同条款中有贸易信贷项下对外债权债务条款,在系统内进行合同登记。在发生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对外收支时,进行预收货款或预付货款的提款登记,取得出口报关单或进口报关单后,预计或实际发生出口90天以上的延期收款或进口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则凭报关单办理延期收款或延期付款的提款登记。外汇局对企业登记的贸易信贷债权债务进行确认。银行按照外汇局确认的登记信息,为企业办理贸易项下对外债权债务的收支行为。对预收货款或预付货款,在实际出口或进口行为发生并取得报关单后,需要进行预收货款或预付货款的注销登记,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则在银行办理业务的同时,完成注销登记。

登记和注销登记之差为企业贸易信贷登记余额。外汇局对企业预收货款、延期收款、预付货款余额实施监测和管理,对延期付汇则实行发生额管理。在余额管理的方式下,对企业登记和注销登记的行为除要求真实性外,基本没有采取管理措施。当企业登记余额超过一定规模后,则对新登记的贸易信贷真实性进行人工审核并确认,经真实性审核后的登记信息可及时办理业务。这一制度的核心思想是:维持预收货款、预付货款的真实贸易背景,监督延期收款、延期付款按期履行收支义务;对我国贸易信贷余额进行监测,将余额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并通过技术手段,将余额监测和调节的目标通过各企业的具体行为加以实现。

二、系统建设目标

按照实施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必须实现的全口径原则、便利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系统实现的基本方式为:企业贸易信贷项下的合同登记、提款登记、注销登记、银行操作等在外汇局网上服务平台上实现,外汇局对企业登记和注销登记的确认、余额监测、比例调节、特殊情况的审核功能、统计分析功能等,在外汇局内网实现,网上服务平台与外汇局内网之间建立数据交换通道。银行对预收货款的查询和签注操作,考虑到贸易项下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的建设情况,将这一功能放在海关中国电子口岸实现。因此要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之间建立数据交换通道。系统在设计上充分体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实施管理。通过网上服务平台搭建起外汇管理局与企业、银行之间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实现网上申报、信息共享,业务处理过程无纸化。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信贷登记和注销,外汇局对企业登记和注销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通过该系统及时反馈给企业和银行。银行通过网上查询企业的登记情况,依据查询到的电子信息为企业办理业务,同时完成相应的签注,实现了贸易信贷业务监管自动化,降低了外汇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方便了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

三、系统实现的功能及业务流程说明

按照政策设计的要求,外汇局组织了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和软件开发,全部软件分企业端、银行端及外汇局端操作功能。企业端操作功能包括对贸易信贷项下对外债权债务实行合同登记、提款登记、注销登记;对特殊情况的登记和注销登记提出申请;查询外汇局审核结果;对已审核通过的,指定办理业务的银行;查询本企业历次登记和注销登记情况。银行端实现的功能包括对授权本行办理的贸易信贷登记情况进行查询,并按照法规依据查询信息为企业办理业务;可通过系统登记上报贸易信贷实际收支情况,实现网上备注。外汇局端实现的功能包括对企业登记信息、注销登记信息进行电子化自动审核;对企业贸易信贷余额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全国贸易信贷余额进行监测,与全国贸易项下跨境收支交易规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需要,可对余额预警比例进行调整;外汇管理局各级分支机构对贸易信贷余额超出预警比例的企业,对其贸易信贷需求实行逐笔审核,对企业特殊情况下债权债务的登记和注销登记进行必要的真实性审核;提供管理和监测所需的统计分析功能;对贸易信贷登记余额进行结构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等等。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由预收货款登记管理、延期付款登记管理、预付货款登记管理、延期收款登记管理4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分别由企业、外汇局、银行3个端口来实现。企业端和银行端部署在互联网上,为广大涉汇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外汇局端的审核和监测功能在内网实现。企业主要的操作是合同登记、提款登记、注销登记,银行主要操作是银行核注,外汇局是审核及监测等。具体功能流程按发生的顺序介绍如图1所示。

企业对贸易信贷的进出口合同进行合同登记。发生贸易信贷项下对外资金收支之前,进行提款登记。银行办理贸易信贷项下收支,需要核实企业是否完成登记并得到外汇管理机关的确认。根据实际收支情况,对企业因贸易信贷项下债权债务所发生的实际收支行为进行备注,并完成债权债务的注销。外汇管理局各级分支机构对辖内贸易信贷余额进行监测,对贸易信贷余额超出预警比例的企业,对其贸易信贷需求实行逐笔审核,对企业特殊情况下债权债务的登记和注销登记进行审批。通过合同登记,反映在涉外合同中约定的贸易信贷情况。通过提款登记,反映贸易信贷的真实需求。通过预收、预付货款的注销登记,反映预收货款项下的出口、预付货款项下的进口情况。通过延收、延付银行办理和注销登记情况,反映企业延期付款、延期收款按合同履约情况。同时,预收货款与关单结汇一同纳入出口收结汇联网检查系统的核查范围。预收货款子系统对企业提款登记和注销登记进行确认,将确认的结果即预收货款可结汇信息和关单结汇调整值传送到中国电子口岸,并入出口收汇联网核查系统供银行核查。银行为企业办理预收货款结汇时,必须在外汇局向中国电子口岸传送的预收货款可结汇额内办理,并完成核查和签注。系统与联网核查系统、企业档案系统、出口核报和进口核查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行了数据联动,做到多系统跨部门数据的综合利用。

四、系统的技术架构及特点

1、技术架构

该系统采用了基于J2EE的三层体系架构,从架构上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浏览器客户端。系统从网络上分为外汇局内网和互联网两部分。外网应用服务器主要是受理企业和银行的贸易信贷业务,外网数据库存储企业和银行的业务数据,并将数据同步到内网;内网应用主要是外汇局为企业和银行处理其贸易信贷业务数据,内网数据库存储外汇局处理后的业务数据,并将数据同步到外网。内外网应用服务器群均通过负载均衡交换机提供负载均衡服务。数据交换服务器主要用于与海关和银行交换数据。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并行处理技术,以提高数据库访问效率和处理能力。

2、技术特点

(1)系统采用双向Q复制技术进行增量动态数据交换,确保内外网数据实时同步。此技术具有低延迟、对数据源影响小、高吞吐量、低网络流量、异步性等显著优点。将Q复制技术从传统的单向数据备份应用到多数据库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连续性保障上。从数据库底层彻底解决多数据库协调一致的问题。

(2)系统是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电子政务系统,借助技术解决管理难题,在履行外汇管理职能的同时,使管理成本最低。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是世界上首次运用技术手段管理贸易信贷,填补了我国贸易信贷项下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空白,业务处理全过程实现网络化和无纸化,是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流程再造、推动业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典范。

(3)系统实现了对多类机构、多层级用户的分类管理和动态功能授权。外汇局用户和银行用户各自具备系统管理员、业务操作员两类用户。外汇局系统管理员具备维护外汇局分支机构信息、维护系统业务功能、对系统的业务功能进行授权、维护银行基本信息等职能,外汇局业务操作员只进行业务操作和银行基本信息维护等职能。银行系统管理员只具备为本网点业务操作员创建用户和授予业务系统操作权限的职能,银行业务操作员只具备业务操作的职能。不同类型的用户登录成功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类型,分别启动不同的特定交易窗体界面,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4)系统实现了跨部委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利用。实现了企业预收登记和注销数据、企业预收结汇数据在本系统和海关联网核查系统中共享使用;实现了企业档案信息在企业档案数据库系统和本系统中共享使用;实现了企业收付汇数据在本系统、出口核报及进口核销系统中共享使用。(5)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多机并行技术,应用服务器采用服务器群,通过负载均衡机制,能有效地平衡大规模的多类用户访问请求,有横向扩展能力,满足7×24小时不间断服务。通过防火墙及网闸技术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既保证了数据的快速传输,又确保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推广情况及效益分析

系统从2008年7月起在全国外汇局、银行、企业推广使用,运行安全稳定,确保了外汇局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截至目前,系统为全国14万多个企业、1、8万多个银行网点和800多个外汇局分支机构提供7×24小时不间断在线服务,日均访问量10万人次,日均登记业务量4万余笔。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一是确保了我国企业贸易信贷有真实贸易背景,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确保了贸易信贷项下对外债权债务具有真实贸易背景,有效防范异常资金借用贸易信贷渠道实现转移。以预收货款为例,2008年7月系统上线前活跃的预收结汇企业约40万家,系统上线后,立即降至约5万家。

二是建立了我国较为完整的贸易信贷数据统计监测管理体系。贸易信贷管理登记系统通过联网操作形成基础数据,及时反映贸易信贷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满足了贸易信贷项下对外债权债务监测分析的需要。系统上线使用前,外汇局贸易信贷登记监测、管理依赖手工操作和抽样调查,数据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管理缺乏有效性。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货物贸易信贷活动,具有数据的完整性、登记的全面性、便利性和及时性。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4

[关键词] 出口产品 质量 监管 贸易

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6月26日公布《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总局第113号令)。根据这个《办法》的规定,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工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将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企业四个类别进行分类;对出口工业产品按照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一般风险三个级别进行分级。检验检疫机构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分别采用特别监管、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信用监管五种不同检验监管方式。

2009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此法令,注重引导企业诚信自律,旨在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增强企业质量自主管理的责任意识。较2003年的旧《办法》有了重大改变。出口食品、动植物产品生产企业不适用新《办法》的规定。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方式,由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突出产品风险等级的重要性。实行二维分类管理方式,对不同企业出口产品检验放行执行不同的宽严程度,产品风险等级越高,检验监管方式越严格。新《办法》突破了原有对同一生产企业抽批率一成不变的束缚,实现了从“检”到“管”的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重要转折,由单纯的产品检验向企业监管转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流量明显减少。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球FDI流量由2007年的1、83万亿美元减至1、45万亿美元,下降约21%。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资总额为8401亿美元,下降32、7%。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传统吸收外资大国的外资流入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对跨国并购的冲击尤为严重。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额为11837亿美元,减少27、7%。目前,跨国公司利润普遍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困难,投资意愿和能力均大大削弱,加上一些国家鼓励产业回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UNCTAD预计,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会进一步下降,且降幅将超过2008年。

进入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工业产出和贸易萎缩的速度加快。近期,美国经济恶化势头出现趋缓迹象,但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在下滑,各国经济刺激计划见效也尚需时日,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度下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3%,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8%,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将分别下降2、8%、4、2%和6、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仅增长1、6%。

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和蔓延,世界经济短期内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外部需求低迷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对保持进出口发展既要坚定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把各项应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认真落实好已经出台的、符合WTO规则的各项政策措施。进出口企业要苦练内功,加大营销力度,推进自主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2009年1月~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6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25、7亿美元,同比下降17、7%,其中:出口954、1亿美元,下降21、4%;进口871、6亿美元,下降13、2%。

为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国内就业压力,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17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基本上都采取补贴等较隐蔽的方式,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采取提高关税、贸易禁令等传统做法。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中还不断推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在财政刺激计划中加入了歧视性采购条款,并向运转不良的国内企业提供补贴等。

近日,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成了全国政协委员们的热议话题。阿根廷生产部突然对外公告,将对进口该国的汽车轮胎采取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这对中国轮胎出口企业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而就在前不久,我国玩具出口遭遇印度“玩具业强制质量标准”,理由是出于“对玩具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的担忧”。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本国经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去年也曾就中国非公路轮胎反倾销反补贴案,肯定性损害终裁公告,裁定中方输美涉案产品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实质损害。该案件是美国针对中国的首次轮胎反倾销调查,也是中国橡胶行业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规模反倾销调查。

目前,美、日、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将不得不直面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必须树立“以质取胜”战略意识,走质量取胜之路。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素质、精神和希望所在,更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有生命力的企业才能保市场份额。其次,拚价格不如拚质量,保质量才能保市场。我国已是对外贸易大国,世界排名第三,何时成为贸易强国?取决于我们的产品什么时候开始不拚价格,而拚质量。拚价格只能拼出贸易大国,拚质量才能拼出贸易强国。产品质量是企业的信誉,也是国家的信誉。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企业信誉,而且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信誉。每个企业保住信誉,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才能保住信誉,地区和国家有信誉,企业的产品才能更有市场。

为此,企业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使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能继续保持企业的持续改进和基业常青。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同样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而“变化”,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形成文件,更多的是需要将“静态”的标准运用到“动态”的管理中去,针对具体的事情可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做到张弛有度。此外,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领导的作用和全员参与,在实际的运行中,如何体现和发挥领导的指挥和协调作用,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也是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所难以岂及的。所以,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需要在管理技术上和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系统,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建立出口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对企业开展保单质押、出口退税质押融资给予支持。推动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把外贸风险尽可能降至最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质检总局为帮扶企业应对危机及时出台了新《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评定标准应当包括以下要素:企业信用情况、企业生产条件、企业检测能力、企业人员素质、原材料供应方管理能力、企业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情况、企业产品追溯能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情况、其他影响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情况;出口工业产品风险等级评价标准应当包括以下要素:产品特性、质量数据(如产品不合格情况,国内外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退货、索赔和投诉情况等)、敏感因子(如进口国或者地区的标准和法规,产品的社会关注度,贸易方式等)。

新办法还调整了适用范围,明确了对出口食品、动植物产品生产企业不适用本办法的规定。企业分类管理期限一般为三年,检验检疫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新修订的《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一家出口企业采用何种检验监管方式,不是由企业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两个要素决定的。同一企业或类别相同的企业,产品风险等级不同,或者风险等级相同的产品,企业类别不同,采取的检验监管方式就不同。如果企业发生问题,有可能被降类。这正是《办法》所谓的“动态调整机制”。

从出口企业的角度来说,按照新《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提高自身信用、生产条件、检测能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综合水平,有利于提升企业分类类别,减少生产成本,使出口产品检验检疫更为高效。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国际贸易创新

一、电子商务概述

1997年1O月1日至3日在ISO和TTU的倡导和支持下,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全球信息社会标准大会,会议首次提出了“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即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商业贸易服务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的利用和管理来控制其他物流和能量流的运动,以减少其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损耗。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相谋面的情况下,实现交易达成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使其不仅符合商业经济的内在要求,还超越了其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出现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创新。

电子商务属于国际贸易工具创新,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并且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国际贸易中它的的主要特点有:

1、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体系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信息处理和传输服务、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的建设维护等。它主要是指与计算机以及通信手段有关的服务体系。它就像座桥梁连接着买卖双方,使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

2、电子虚拟市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体空间不同,电子商务环境下其运作空间为电子虚拟市场。电子虚拟市场指的是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以数字方式进行交互式商业活动的市场。电子虚拟市场是传统实物市场的虚拟形态。

3、全球化市场。传统的市场是实体市场,它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务的数字化带来的虚拟特性使信息的传递以极高的速度快速流转,在这种环境下,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缩短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被突破了,商务交易的范围也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了。因此,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市场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

1、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政策创新

据统计,1996年,美国的软件销售已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47%销往海外,与此同时软件产业创造了多达60万人的就业机会,软件产业正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1998年5月19日至21日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的贸易部长在内瓦召开了为期三天的电子商务会议,达成一项至少一年内对通过因特网销售的软件和货物免征关税的协议。该协议的达成对永久性禁止征收电子商务关税产生推动作用。网络贸易实施零关税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硅谷的许多公司都说他们对以在线方式从事商务的规则仍然是若明若暗,但是世界贸易组织对Intemet商务暂时不征关税的决定。还是给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带来了一丝宽慰。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这项协议所带来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客观上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免除网络贸易关税能导致计算机相关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进口价格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而且,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产业呈上升之势,出口量不断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关税方案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利的。WTO的这项政策只适用于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而不适用于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这项禁征关税的政策可能会给诸如在线旅游和数据业务等这些涉及信息或无形货物的交易的国际电子商务行业带来好处。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商务是未来2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摇篮时期。给予各国免关税扶持,无疑有助于促进“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管理创新

全球电子商务的在不断的发展,这必将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宏观管理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

电子招标。就是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招标采购的规范化程度,增强招标采购过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2001年5月,商务部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和加强国际招标的管理,开发建立了中国国际招标网。这是我国招标投标事业的一项重大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行电子招标,使中国外经贸管理机关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企业投标资格的确定,可以及时检查、跟踪、反馈、调整招标商品使用配额情况。投资企业每一个月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向各地外经贸委报送配额情况。各地外经贸委每月汇总报外经贸部。外经贸管理机关可以实行对招标商品配额的动态管理,解决配额使用率不高以及浪费等问题。可以实行网上抽查,取消违规企业投标资格,做好技术支持,提高配额使用率,使同等数量的商品卖价和出口额增加,规范贸易秩序,净化经营环境,外经贸部将扩大电子招标。

(2)实现网上申领发放许可证

为全面实现进出口许可证签发与管理的网络化,在2002年启用新的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发证的基础上,外经贸部决定自200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使用企业网上申领许可证系统。它通过网络技术。连接各级配额管理机关、许可证发证机构、海关及进出口企业,对进出口配额的分配、进出口许可证网上申领、审批、同海关的联网核查等整个进出口业务和管理的各环节实现全面监管,形成全国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闭合网络。网上申领发放许可证可以帮助实行全面的进出口许可证核查:海关凭许可证验收,银行凭许可证结汇。这样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单证和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3)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海关管理

1998年9月1日,中国海关总署通过中国电信公众多媒体网向全国各外汇管理部门、各外汇指定银行提供了报关联网核查功能。从而告别了过去人工二次核对报关单的做法。在海关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在促进企业进出口,给企业提供方便的同时杜绝逃税现象。

(4)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进出口商品检查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国际经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与外贸经营单位、运输部门、银行、保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外其它检验机构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各种单证交换频繁且传递量大。目前我国商检业务初步实现检验、检验出证的计算管理,初步建成了系统内数据通信阚。今后,我国商检电子商务应用的两个主攻方向:一是受理报验和签发商检证书;二是进口货物流向信息传递。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6

关键词:外汇管理;国际收支;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59-03

一、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的总体情况

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增长幅度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贸易外汇收支保持顺差、且顺差额逐年增长、6年累计顺差达84、85亿美元(见表1)、为同期国际收支顺差的1、7倍。贸易外汇大额顺差是促成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决定因素。

表1 2001年―2006年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

(一)贸易外汇收支变动趋势

近年来、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变动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出口收汇增长较快、2001年至2006年平均增速达31、7%。汇改对天津贸易出口收汇的影响并不明显、2006年出口收汇增速为32、7%、与常年基本持平。2007年上半年出口收汇160、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9%。

(二)进出口差额变动情况

天津市贸易外汇在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出口收汇增速明显加快、贸易收汇顺差额不断扩大、2006年贸易外汇顺差24、11亿美元、同比增长4、9%。虽然2007年上半年贸易外汇收支顺差为9、0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2、44%、但预计随着大批企业赶在7月1日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由于出口收汇存在滞后性、这部分货款将陆续流入境内、将使得下半年顺差规模快速增长、全年贸易外汇顺差的局面不会改变。

二、近年来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呈现的几个特点

(一)外汇收支与海关统计之间存在差距

造成外汇收支与贸易进出口差额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外汇统计与贸易进出口统计口径不同、如没有收付汇行为的“三来一补”原料部分进出口、实物投资等;二是统计上的技术问题、如预收货款、延期付汇等存在时滞的部分、统计错误与遗漏;三是与进出口报关价格不相符的收付汇部分、如商品报关后的溢价和减值。货物部分价款的减免等;四是存在借用贸易外汇名义的其他外汇资金。

从天津市外汇收支统计来看、除2001年出现小幅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而从海关统计来看、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外汇收支差额不相匹配、2002年至2005年持续出现外汇顺收大于贸易顺差的现象、显示出外汇资金加速流入的迹象。2006年顺收大于顺差的情况出现逆转、2007年1至5月份则出现贸易进出口顺差超过外汇收支顺差9、86亿美元的情况、顺差大于顺收且金额之大为近年所罕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批企业赶在7月1日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使得当期贸易进出口顺差17、5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44、9%;另一方面、贸易收汇和结汇管理政策的实施对抑制贸易收汇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效果(见表2)。

表2 2001―2007年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与贸易

进出口差额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年度报告(天津市外经贸津网)。

(二)加工贸易出口收汇增长较快

近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加工贸易出口收汇在贸易收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1年全市加工贸易收汇占贸易收汇的比例为32、6%、2006年则达到49%、平均占比为45%。几年来加工贸易进出口收付汇累计实现顺差101、3亿美元、为同期贸易外汇收支顺差的1、19倍、是贸易外汇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

表3 2001年―2006年天津市加工贸易收汇增长情况表

单位:%

注: 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

1、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大量境外资本来华投资、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将其生产工厂转移到中国、促使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天津跨国公司众多、多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生产形式、因此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加工贸易仍将是导致贸易外汇大量顺差的主要原因。

2、加工贸易发展使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增加。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由此带来的进出口收付汇增长较快、同时加工贸易具有加工增值的特点、增值部分必然带来贸易顺差、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增加。

3、加工贸易外汇顺差与增值水平对应关系不明显。从理论上讲加工贸易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即为其增值部分、而增值水平应基本保持平稳、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观察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加工贸易顺差率(计算顺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付汇额的比率)并不稳定(见图1)、最低的年份2001年这一比率为2、79%、而最高的年份2004年这一比率则高达64、26%、相邻年份之间的差异均在15个百分点以上、如果排除产品内销、企业异地报关、时间因素、统计误差等问题、我们仍然认为加工贸易的顺差率不应该有这样大的波动、不排除有境外资金通过加工贸易途径流入境内、造成顺差率异常增大。

(三)跨国公司贸易进出口所占份额较大

跨国公司在天津市对外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市三资企业进出口额达527、4亿美元、占全市的81、7%、其中10家最大的外资企业外贸进出口达298亿美元、占全市的45%左右、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其外贸进出口状况甚至直接影响到全市的贸易外汇收支情况。

1、跨国公司生产组织形式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其具有利用内部交易和划拔价格在系统内安排各类生产资源和要素的优势、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跨国公司的贸易行为特别是关联公司之间发生的贸易进出口往往根据东道国产业、税收、外汇等方面政策在系统内转移资金和原料、以降低成本获取更高收益。

2、跨国公司关联交易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对全市的进出口影响巨大、据有关研究数据、国际上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已经占全球贸易额的30%以上、按此比率计算、2006年天津市外资跨国公司内部交易达158、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5%以上、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全市的贸易进出口形势。

三、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变化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天津市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必将吸引国内外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新区、进一步推动全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全市贸易外汇收支的持续增长。

(一)贸易结售汇顺差增长较快、贸易外汇结汇率上升

2007年1至5月天津市贸易外汇结售汇顺差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5、5%、远远大于贸易外汇收支顺差的增长速度、企业贸易收汇结汇率达到48、2%、同比提高了9、8个百分点。5月末银行外汇存款余额比去年下降4亿美元、其中单位定期存款同比减少78、3%、企业持有外汇的意愿持续降低。

(二)贸易增长过于依赖部分特大型跨国公司、容易产生波动

部分特大型跨国公司贸易外汇收支量在全市贸易外汇收支中所占据的比例较大、如:2006年全市出口量最大的前五家跨国公司贸易出口总额为130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38、8%、其中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出口额就达62、5亿美元、占全市的18、6%。特大型跨国公司对外贸易经营情况常常影响到全市的贸易外汇收支状况、甚至一两家企业个别经营行为就会造成全市贸易外汇收支出现较大变化。

(三)部分通过特殊区域进行的贸易影响交易数据的真实性

目前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部分企业通过特殊区域进行货物的“境外一日游”、取得出口退税等经济利益、而由此造成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中包括一批原产地为中国的贸易进口或目的地为中国的贸易出口、影响了对外贸易数据的真实性。按照全国出口复进口货物的比率计算、2006年天津市进口货物中有28、8亿美元为出口复进口货物。

四、完善贸易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贸易外汇管理方式、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改革现有的核销管理模式、依托技术手段建立非现场核查系统、通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外汇收支数据与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比对、发现需要关注的重点企业、通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核查、以点带面提高贸易外汇管理效率。

(二)建立企业贸易情况调查制度、加强对特大型企业外贸情况的监测和预警

加强对特大型企业特别是在地区外汇收支中有重要影响的跨国公司的监测、通过建立重点企业定期调查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其外汇收支变动趋势、评估对地区国际收支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国际收支稳定。

(三)整合特殊区域外汇管理政策、完善特殊区域贸易外汇收支情况统计制度

加快整合特殊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按照放开一线、管住二线的原则将现有的各项政策加以统一、给予特殊区域企业以更多的用汇自由、促进特殊区域企业的规范发展。同时建立特殊区域贸易外汇收支统计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外汇收支状况、监测异常交易行为。

(四)加强对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关注外汇资金流入情况

建立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分析加工贸易发展和外汇收支情况、对加工贸易的收付汇差额情况加强分析、防范无贸易背景资金通过加工贸易途径流入境内。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7

一、天津市出口加工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加工贸易出口现状及样本企业情况

截至2010年底,天津市共有869家企业存在加工贸易出口业务,加工贸易出口额较大,在天津市出口贸易额中占比较多。2008年-2010年,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占天津市出口总额比例均在一半以上,且这一比例连续2年相对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高出10%以上(见表1)。我们利用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2010年的出口收汇数据对样本企业进行了筛选,其中进料加工企业选取了19家,2010年核销出口额占进料加工贸易核销出口总额的42、34%;来料加工贸易企业选取了20家,2010年核销出口额占来料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1、1%;以上39家出口企业核销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核销出口额的46、7%。

(二)加工贸易境内增值率较高

如果假设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产品不在国内销售,且一个年度周期内进口材料全部出口,那么可以认为:海关统计的加工贸易当年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即为加工贸易国内工缴费的增值部分。根据近三年海关统计数据所测算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显示:近3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较高,且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远大于来料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见表2)。

(三)加工贸易出口额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统计的已核销出口额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额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占比均在60%以上,在本次选取的样本企业中,其中一家企业既有进料加工贸易也有来料加工贸易,总样本企业数为38家,外商投资企业共有35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样本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8%以上。

(四)不同企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不同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企业的来料加工工缴费率和进口贸易付汇核查系统中数据测算的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显示,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未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范围分布,根据样本企业数据统计显示:一是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增值率与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不同。由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特点的不同,整体上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小于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但个体企业层面上不遵循这个特点。例如:天津武田药业有限公司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高达95、84%,阿富特(天津)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仅为9、21%。二是不同行业间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不同,例如:同样为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重型机械的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由于产品国内销售占比较大且国内购买原材料较多导致增值率高达96、45%,而电子行业企业优爱特(天津)电子有限公司增值率为43、84%。三是相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增值率存在差异。例如:同样属于电子制造行业,天津泰进光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为63、23%,阿福特(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为9、21%。

二、对加工贸易出口及收汇的监管

(一)海关对加工贸易物流的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对加工贸易监管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出口企业备案。加工贸易出口企业首先向海关申请货物贸易的备案,如实申报贸易方式、单耗等。海关审核合规后,向企业核发加工贸易手册。其中,单耗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加工生产单位出口成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的数量,是海关凭借判断申请企业本手册下是否可以结案的依据。二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报关及加工。出口企业持加工贸易手册等有关单证在海关办理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报关手续。若企业发生使用非保税物品加工、退运、退换时,应及时向海关进行申报,海关按相应数量在手册中进行扣除。此外,海关要求出口企业将加工贸易货物存放在经海关备案的场所,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单证,并按照规定向海关提交上年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年度报表等资料。三是加工贸易货物核销。出口企业将同一手册中进口材料加工复出口结束后,向海关进行申报核销,并如实申报进口料件、出口成品、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以及单耗等情况,海关审核单证齐全无误后,受理报核并予以手册结案。

(二)外汇局对加工贸易资金流的监管

当前,外汇局对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贸易方式并使用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和联网核查系统进行收汇核销的监管。一是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核销的监管。针对来料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时不付汇,出口时只收取工缴费的特点,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只要求企业对来料加工出口贸易对联网核查要求的比例内工缴费率部分进行收汇核销;对超出联网核查比例外的收汇,收汇银行在出口收结汇系统中凭相应关单进行比例外登记为企业进行结汇处理。十进料加工贸易的收汇核销监管。出口企业进行进料加工贸易分为进料对口(进口原材料后加工复出口给同一家企业)和进料非对口两种,企业进行进料加工贸易的核销时,允许企业使用收汇水单核销出口报关单或者使用收汇水单和进口报关单进行抵扣核销。若企业存在抵扣时,按照联网收结汇核查额有关规定,外汇局定期将虚增可收汇额度进行扣除。

三、应关注问题

(一)工缴费率的核定没有统一标准,监管难度大

选取的样本企业中,多数存在来料加工贸易的企业和少数进行关联交易的进料加工贸易企业的工缴费率通过关联公司间进行协商决定,不同行业、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分别受汇率因素、原材料市场、企业战略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在工缴费率制定上差异很大,因此从政策制定上无法选取一个适用于每个企业情况的工缴费收取比列来监管加工贸易出口收汇。

(二)进料深加工结转出口收汇币种无限制,异常资金有可能流入境内

进料深加工结转出口,企业既可以收取外汇也可以收取人民币,若收取人民币进行核销时,按照规定,企业应持相关单证到外汇局进行核销,同时按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操作规程,按人民币核销额进行可收汇额度扣除。但是如果企业重复收汇,对同一笔出口既收取人民币也收取外汇,通过网上核销系统直接办理收汇核销时,系统无法监测该笔收汇是否为同笔收取人民币项下的深加工结转重复收款,因而使得企业通过此种渠道收取非贸易背景的外汇存在可能。

(三)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外币报关、收取人民币,异常资金有可能借道流入境内

按照规定,出口企业出口报关使用出口收汇核销单,以外币报关,就应收取外汇,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后,有的出口企业出口时使用核销单并以外币报关,结算时使用人民币,有可能存在对同一项下的出口进行双重收款的异常资金的跨境流入。

(四)外汇监管与海关物流监管的相互独立,监管对象各有侧重

当前,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主要以单耗为依据对同一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手册进行,对加工贸易企业境内采购、退运、退换、境内销售实行企业报告的方式监管。外汇监管只是对企业已签订的加工贸易合同资金流进行监测,从而无法准确的了解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收汇规模的准确性。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联合监管,有效监管加工贸易工缴费收汇的合理性

与海关联合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对企业出口报关过程的审价应参考市场行情和历史价格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工缴费率,对收汇异常的加工贸易企业调阅资料进行现场联合核查。

(二)进一步从政策上完善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境内贸易人民币账户与外汇账户的联合监管。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结算和外汇监管业务政策制定的对接,进一步完善对进料深加工结转业务的法规制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堵塞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可能性。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篇8

(一)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为进出口贸易物流提供了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多,各国之间贸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强,这表明了国与国之间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侧面表明了进出口贸易物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进出口贸易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卷进了国际贸易中来,各个国家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互相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两极配对国际垂直分工体系逐步发生改变。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国际间新的分工、新的布局,不单单导致了国际进出口贸易物流的走向和布局,也决定了进出口贸易物流新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

(三)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进出口贸易物流也有了新的服务要求

近些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零部件贸易以年平均增长率14%的速度向前发展,加工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全球制成品贸易比重来看,从原来的18%增长到了现在的27%。这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体系运作支撑,只有一个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才能帮助完成这个工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竞争逐步转变为快鱼吃慢鱼的特点。对于国际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来说,对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进出口贸易物流伴随着国际贸易有着越来越为广阔的前景。

(四)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性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物流有了更为稳定的基础

WTO的成立,GATT八轮关税的谈判,对于经济贸易全球化和经济贸易自由化来说,国际间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市场和区域市场进一步开放,为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物流的发展消除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制度。进出口贸易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稳定的平台,为进出口贸易的物流在更大区域、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提供了条件。

二、 对未来进出口贸易物流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物流管理趋向于网络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物流过程加强资源配置成为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最本质特征,而随着标准化和信息化在物流整合过程中让物流的信息更加普及、更加趋向于共享,整个物流系统变成了一个阡陌纵横、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物流系统的网络覆盖面更加阔大、物流更加网络化。

(二)从物流系统的角度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更加集成化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无国界发展趋势,未来的进出口贸易物流系统逐步集成化,从传统的点到点之间的物流转变为现在乃至于将来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回收一体化的物流,或者是将社会物流、国内物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各个物流系统,通过统筹规划来合作掌控商品流动,争取做到效益的最大化,让成本最低化,未来的进出口物流竞争,趋向演变成一个物流体系和其他物流体系之间的竞争,物流集成化之间的竞争,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三)从物流标准的角度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物流的标准更加趋向于统一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本国物流同世界物流之间的相互衔接,努力在本国物流发展的前期,就力求国际化标准,各国进出口贸易的物流标准化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一些国际上的物流行业协会,已经开始了在技术规格、交易条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物流的国际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从物流配送的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物流的配送趋向于精细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各个部门、各个产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为紧密,也越来越为复杂,物流行业做为经济社会有机连接的交换纽带,在处理竞争日益激烈且又瞬息万变的市场关系时,必须要求它具有更快的协同配合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在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环节上,为了实现无时差、小阻力的协同,各合作部门之间合作更加紧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 “物流革命”,其内容是对物流各种要素进行整合,让物流活动专业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五)从物流流通性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的物流将更趋向于便利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了物流的便捷性,很多国家将物流货舱建立在靠近交通枢纽的地方,形成了一系列依托港口和机场的大型进出口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通过这些中心的中转,让整个进出口贸易物流变得更加快速、便捷,让整个物流系统的发展更加趋向于便利化。

三、从中国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发展角度探究其发展策略

(一)加强我国进出口贸易物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从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现状来看,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虽说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物流发展模式。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物流如果要真正地强大起来,适应国际化竞争,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提高其信息化和标准化进程。

(二)加强进出口贸易物流中物流园区的建设

从目前来看,我国具有规模化的、专业性强的物流园区已有很多,但是相对分散,园区的集成化优势尚未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以国际化标准对物流园区进行合理规划,催进物流管理,加强整体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利用我国国际贸易中地位,发展进出口贸易物流产业

从我国目前在国际外贸中的地位来说,2008年中国的世界排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32位上升到了第三位。2007年之后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一,面对如此规模的中国外贸地位,中国进出口贸易物流有着强大的靠山。所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物流产业必须要运用好这个优势资源,把握机会、深化改革、提高自身科学发展,紧紧依靠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强大物流资源,让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物流产业得到突出的、稳健的发展。

四、结束语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秋节班会主题活动策划方案(精选7篇)
  • 下一篇:对低碳生活的建议(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