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金融决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1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金融决策篇1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 可持续发展 债务融资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

一、研究目的与思路

根据供电行业“十二五”规划,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投资总额将达2、55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投资增加1、15万亿元。为满足电网建设的资金需求,在现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债务融资方式成为解决电网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及杠杆效应可让有限的资本金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但同时,本息固定支付的硬约束性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要平衡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需根据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债务规模,以保证企业拥有充足但不过剩的现金流量用于投资、经营与支付本息等。

由于自由现金流量充足与否,决定着负债经营的企业是否既能按既定规划的发展速度实现企业增长、又能按期偿还债务和利息,因此,本文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思想,研究电网企业适用的债务融资决策模型,通过分析债务融资比率的变化对相关财务管理指标的影响,测算理想的债务融资结构,并将决策模型应用于电网企业相关财务数据的分析中。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自由现金流量定义

(二)自由现金流量计算公式

(2)资本性支出指企业为维持正常经营或扩大经营规模,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上的新增支出;

(3)折旧及摊销包括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费等;

(4)营运资本指流动资产减去无息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本的增加即为期末营运资本与期初营运资本的差额。

(三)自由现金流量分类

由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计算方法体现了企业所有者权利要求,并考虑了偿债因素,下文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四)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的应用意义

比起通常意义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理念考虑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因素,且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思想一致。因此,考虑融资规模时,比起用传统意义现金流量指标分析财务风险,运用自由现金流量理论进行融资分析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债务融资决策模型设计

(一)电网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首先分析行业特点。供电行业属资金、技术密集行业,电网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期长等特点。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市场现处成长型阶段,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

其次分析政策环境。由于电网企业的资金流出主要用于电网工程建设等资本性投资,电网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关系国计民生,其资金需求刚性较强,一般按中长期规划及年度预算开支。同时,受政策影响,股权融资方式在电网企业运用较少,债务融资运用较普遍。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里首先探讨一个术语的含义:理想的债务融资比率,指在既满足偿还本金与支付利息的前提、又能提供充足的现金流量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债务融资额占总资产的比重。

此时企业所有者的自由现金流量比债务融资比率合理时要少,现金流入不能保证企业按预计速度发展,偿债风险也相应增加。

由此可见,债务融资比率定为多少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充足与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探讨债务融资决策模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定位在如何测算理想的债务融资比率上。

(三)模型设计思路与假设

要判断怎样才是理想的债务融资比率下,需借助相关财务管理指标进行评价,比较典型的有:一是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收益/利息),该指标值越大,偿债能力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不应小于1,否则企业将面临无法按时支付利息的偿债风险;二是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回收率(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平均总资产),该指标剔除了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使模型结论具有可比性;该指标通常应大于0。

债务融资比率的变化,将对上述两个指标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假设以债务融资比率作为自变量,利息保障倍数、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回收率为因变量。而选取不受债务融资比率影响的量作为非变化量,包括:

(1)总资产报酬率,与企业经营成果直接相关,非直接受融资政策影响,可通过预测数据计算得出;

(2)由于资本性支出需求的刚性较强,折旧政策具有固定性,且营运资本增加量受融资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具明显性,本文假设资本性支出比率、折旧及摊销比率、营运资本增加比率为非变量,可通过预测数据计算得出;

(3)本文暂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物价指数变化及递延所得税的增减等因素影响。

(四)模型建立

上述函数模型中,函数⑦为单调递增函数,因变量越大、对应的自变量值越理想,即债务融资比率越大、产生的可供企业所有者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多。

但债务融资比率不能无限增大,因债务的增加将加大偿债风险,体现在递减函数⑧中,即利息保障倍数随着债务融资比率的增加而减少。

要考察函数增减变化的速率,通过对函数求导可反映出。通过对变化速率的比较,可选择自由现金流量回收率及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增加得快、减少得慢的自变量取值区间,并结合行业标准等口径,寻求的理想债务融资比率。

四、电网企业应用举例

(一)模型应用分析

(二)模型应用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2011年间的理想债务融资比率分别取x(2009)∈(57、10%,65、22%)、x(2010)∈(69、69%,97、12%)及x(2011)∈(62、95%,79、23%) 较为合适,因为在这个区间既能较充分地利用负债提高自由现金流量、又较好地保证偿债能力。

2009-2011年间,中国南方电网的实际债务融资比率分别为42、18%、45、52%及46、52%。结合上述对函数模型及图像含义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09-2011年间债务融资决策较为保守和谨慎,体现在债务融资比率较模型应用结论偏低,利息保障倍数偏高。

一方面,由于低债务融资比率的决策可能导致其经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较低,低于债务融资比率处于结论区间时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可能影响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南方电网属大型国有企业,比一般企业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其对偿债相关风险的规避意愿比一般企业更为明显。

如果中国南方电网在未来债务融资结构预测与方案决策时,预测数据与其历史数据相差不大,笔者建议,可按适当提高债务融资比率,至模型应用的结论区间内。考虑到电网企业规避风险的责任较大,将债务融资比率提高至结论区间的下限处附近为最佳。

五、模型实用性评价

本模型作为对未来数据的预测手段与决策参考工具,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实用性:首先,模型中假设的非变量,在电网企业可通过中长期规划、中短期预算及计划等数据中选取,在取数来源上具备了可行性及操作的可实现性。其次,该债务融资模型权衡了债务融资比率对电网企业的偿债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模型的设计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论、体现了充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再次,本模型运用常用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多方分析,计算过程简单易行。

本模型的局限性在于,由于篇幅限制而简化了债务融资考虑的因素,只取自由现金流量回收率、利息保障倍数两个财务指标作为因变量,在实际运用中,企业可按需选取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本模型为简化计算而按照自由现金流量回收率、利息保障倍数两个财务指标同等重要的前提进行分析,由于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不同,实际运用中可对因变量按重视程度乘以加权系数,以适应不同的决策需要。

参考文献:

[1]Michael C、 Jense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Z]、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86

[2]Larry H、P、 Lang (郎咸平),A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The Case of Bidder Returns、 New York、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9 (1991) [J]:315-335

[3]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第二册)[M]、北京:致公出版社、2001、329-340

企业金融决策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困境;资金;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金融困境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因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解决目前经济问题的重点突破点。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到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已有将近8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在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及国家紧缩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普遍遭遇“三荒”的情况:由于贷款难、贷款成本高带来的“资金荒”;由于物价普涨、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原料荒”;由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技术工人缺乏所导致的“招工荒”。

(二)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

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大幅上涨,是导致企业遭遇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是建立在国内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基础上的。当前,全球经济气候尚未完全复苏回暖,原材料价格却涨势逼人,这对中小企业的压力显然大增。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压力。2011年以来,制造业中小企业平均基本工资在2500-3000元/月,同比上涨了20%以上。原材料成本也上涨了一倍多,再加上运输成本等同步大幅提高都需要大量投入,利润空间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加工型企业已经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本身利润空间小,又不具备通过提高价格向下转嫁成本的能力,成本压力的加大,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2、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更加惜贷,进一步提高了贷款的门槛,加大了审核力度。只有管理制度健全,财务透明,信用良好,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取得贷款,这就把那些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状况的小企业排除在外,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同时金融危机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更加谨慎,企业的上市工作受到影响。股价下跌已经使企业的资产缩水,暂停上市更是打破了一部分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的计划。

3、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

我国是贸易顺差大国,净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1/3。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11月起我国对外贸易结束了7年多的较快增长势头,到2009年8月份已经连续10个月出现下降,以出口加工业务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出口环境。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困境的现实意义

在现今的经济政策作用下,大企业逐渐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产的柔性化程度不断增加,需求的个性化日益明显,中小企业的地位日益提高。而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金融困境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帮助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困境是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我国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成长

企业规模较小,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实力较弱,资本金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高科技人才很难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既缺乏自主的品牌,也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只能生产与居民生活需求相关的成熟产品,或者直接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这一“天然缺陷”,使得多数中小企业只能被动地适应市场,一旦市场出现变化,这些企业就会首当其冲,遭受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二)日趋恶化的经济环境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缺乏能够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现实中,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他们更倾向于大企业,大企业信贷风险较小,在评估企业融资时,评估成本更加少,注定了他们选择服务于大企业。在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中得不到贷款,唯有转向于中小金融机构,然而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却又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能发展所需资金的能力,融资成本又高,所以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已经有遍及城乡的中小商业银行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但是由于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是很难得到满足的。而中小企业通过发型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渠道更是不畅通,能够上市的屈指可数。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的宏观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中,应该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国家继续发展产业的专门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尤其是重点扶持科技创业型、吸收劳动力型和社会服务型中小企业。

合理的税收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实力弱、生产率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作用,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促进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中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在于它们能否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为了获得这种优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愿意承担风险,并且积极争取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

融资支持。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大因素就是融资难,贷款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首先是保证大型企业的需要,如有余力,才会照顾中小企业。由于僧多粥少,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很不稳定,导致生产经营难以及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历健全的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解决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发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我们可以通过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适度政策优惠、放宽对利率的管理幅度、降低民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多种手段,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主管部门应抓紧修订那些不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出鼓励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的新规定、新考核标准以及新奖励办法。同时,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推动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改制为中小银行活村镇银行,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议国家在政策上对中小银行给予支持,如在贷款利率浮动上给予优惠,在财政上机遇补贴等。

(三)中小企业加快完善自身的发展和转变

企业金融决策篇3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感知

1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概述

中小微企业是指除大型企业外其它类型企业的总称,具有涉及面广、数量多的特点,对于解决就业、经济增长等问题负有重要作用。浙江省中小微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密集度高,各地级市经济大多形成“一乡一品”的经济形态,这也奠定了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大省的地位,大约98%的企业单位为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以及上市公司,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人力、财税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市场经济的波动发展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

根据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桎梏是金融方面。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中小微企业等小规模经济体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解决筹融资等金融问题,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依据相应的情况,颁布了相关的条例使得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等问题更加地便捷化和有效化。例如2014年中央各部门以及浙江省各相关部门连续颁布多项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2014〕3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银监发〔2014〕36号)以及浙江省《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等等,这些措施的颁布都是各级政府为了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解决金融问题。

浙江省各级政府每年颁布的金融扶持政策种类多、涉及面广,但是政府的相关金融扶持政策,能否切实解决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提高政策实用度,更能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调查样本说明

针对检验各级政府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能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评估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认同感以及感知情况等需要。我们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的共1885964家(截止2015年1季度)中小微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多元分析下的分层抽样以及在1:3000的最优比例下,得出1262份的总样本数量以及各地级市的分样本数量;实际共调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共600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300余份。在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政策的感知评估的多项因素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中,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种类以及企业的管理阶层分布均匀,企业选择上三大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均有涉及;在调查者处于公司的管理层次方面,基层员工、中层以及高层领导比例均匀,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对扶持政策的理解。本次调查面向的范围比较广泛,问卷代表性强,设计人群能够较好的反应实际情况。

3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

3、1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

3、1、1 政策重要性感知

由图1可以直观表明出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积极意义,大部分(56、1%)的企业者表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较为重要,能够缓解企业所遇到的金融问题,较好地扶持了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在5分法评价中,积极度均值为2、81,即被调查企业人员普遍认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有积极作用。

3、1、2 预期效果感知

图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效应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否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这一问题,感知为一般(43、58%)、较好以及上(48、02%)的被访问企业人员共计占比达92、5%,即绝大部分企业人员认为政府所出台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有一定的政策效应,能够较好程度地缓解金融问题。

3、1、3 配套设施连贯性感知

政府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贷款政策,就需要银行的支持,需要一系列审核、批准、下放贷款等过程,所以配套设施的连贯性程度和完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开展和施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的配套设施存在较差的现象。即被调查人群在政策连贯性方面,总体上呈满意态势。

3、1、4 宣传力度情况

中小微企业种类复杂,涉及面广、数量多,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政策的实行。在分析中,我们采用5分法,由1至5分别表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层次。在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该调查的均值为3、28,即为在一般和较差之间,简单来说即较多企业人员认为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且如图3所示,相关调查者对于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容乐观,不太了解(31、93%)及以下(9、75%)的人员数共计占到了总人数的41、68%。部分专业名词太过晦涩,对于那些未经过系统学习的企业者来说不方便理解。且调查人员在列举相关政策种类如金融债券政策和二板市场政策时鲜有人知。说明政策的主客体的信息没有充分匹配,不了解政策也就表明政策的实用性较差。

3、1、5 信息公开情况感知

图4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公开性

信息公开指的是政府公开对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扶持政策力度以及方式手段上等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助于政府廉洁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企业主进行监督和进一步了解政策内容。在此次调研中,认为政府公开信息做的一般(39、46%)、较好(44、74%)及以上(4、52%)的企业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8、72%,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成效良好。且在5分法的评价中,分数到达2、59分,说明企业主及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政府公开信息表示信任和支持。

3、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需求分析

3、2、1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外部环境

图 5中小微企业所需外部环境

在经济竞争中,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还有外部环境,例如信息的畅通度、行业的公平程度都会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在调查中“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占比最大(28、59%),“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占比也达到19、76%,即被调查企业人员希望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通过颁布文件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发展。

3、2、2 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比如资金缺乏、市场需求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导政府扶持政策方向的改变,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金缺乏”这一问题所占比例是21、79%,在序列中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人才不足”,约占25、5%;第三位是市场需求不足,所占比例为19、5%。由此可见,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非常迫切,政府金融政策必要性极强,中小微企业在资金扶持上的需求十分强烈。金融政策中应多偏向于扩大市场需求、提供补助或是投资资金。

3、2、3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金融扶持

图7 中小微企业所需金融扶持

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为企业发展提供活力,但在现阶段融资成为了阻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图7所示,被询问者中表示需要“增加融资渠道和提供临时周转资金”的人数较多(占比49、1%)是近一半的比例,可见需求的强烈程度。其它项金融政策如“提供临时周转资金”,“国家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放贷款”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上三项政策都是关于直接融资的政策诉求,也间接表明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对策与建议

在对数据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扶持政策在实际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对“政府智囊团”的建议

4、1、1 宣传力度、角度、方式的改进

由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第三小点“宣传力度”的分析结果可知政府对于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近半数调查者对于扶持政策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甚至从未听过,所以政府首要的就是要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更好地惠及多方企业。

4、1、2 颁布政策类型的改进

在实地问卷调研过程中,经过与被调查的交谈以及查阅的文献,发现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有效性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而对于其它产业的扶持有效性不高。所以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扶持政策对于各种企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出台不同的政策。

4、1、3 深化金融创新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类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所以政府应该借助这个金融创新的黄金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拓宽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的途径。但也要加强对各类P2P融资平台的管控力度,杜绝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产生。

4、2 给中小微企业自身建议

4、2、1 更加积极地寻求政策援助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很明显的感受得出企业主以及金融财政主管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陌生。受力是相互的,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也是相互的,既有政府组织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信息人员信息收集不完全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寻求更好的政策援助。

4、2、2 反“反馈机制”的建立

相关企业在接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后,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政策的实施成果,这一相互的反馈机制是双向收益的。一方面企业能够很好地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利弊,更好地趋利避害;政府部门也能够在广集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切合不同性质企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晏妮娜,孙宝文、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74-78、

[2]郑庆民、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探讨[J]、时代金融,2014、5:191-192、

企业金融决策篇4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行为;融资行为;股利政策;并购行为

一、引言

在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动中,金融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企业资产的配置,影响着企业现金流的大小,而且决定了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成本的高低。科学合理的金融决策,能促进企业顺利发展,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反之,则阻碍企业的发展,损害企业的价值。行为公司金融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公司金融的研究,以行为人非理性或非完全理性为假设,拓展了公司金融的研究视角,解释了很多传统公司金融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在非理中,尤以过度自信最为引人注目,而企业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人表现出更强的过度自信。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

在心理学中,过度自信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偏差,即人们常常过分高估自身能力,而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对事件结果的控制能力。过度自信并不意味着无知或不称职,而是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更好。在行为金融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主要从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一方面表现为人们把自己的成功都归功于自己准确的判断和个人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而不是因为自己不称职;另一方面表现为在事件发生后,人们认为事前的预测好于他们实际上所做的,因此他们也会相信自己对将来的预测好于实际。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的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决策时高估自己的经营才能和信息的精确性,高估项目的未来收益,高估企业的价值,而低估风险或项目未来现金流的波动性。相对于一般人,管理者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人们相信事情在他们可以控制时会更加过度自信。由于管理者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经营活动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中,这可能让管理者认为自己能够对行动结果进行控制,而低估了失败的可能性。其次,面对的问题难度越大,人们的过度自信程度越显著。公司管理者面临的金融决策问题常常牵涉到许多方面,不确定程度较高,通常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因此管理者常常表现出过度自信。第三,人们在面对与自身利益高度相关的事件时容易过度自信。通常管理者的薪酬高低,以及是否被公司聘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业绩,即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经营企业所做的决策更容易过度自信。最后,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能强化管理者过度自信。如高额的报酬可能使CEO认为自己之所以获得高薪,是因为自己干的好,具有非常高的能力,因此加剧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投资决策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决策,它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盈利水平,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管理者过度自信常常会扭曲公司的投资水平,这与企业拥有的自由现金流密切相关。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忽视投资的风险。在公司现金流充足时,他们会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投资,实施一些实际净现值小于零但他们自认为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从而引发过度投资。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市场低估自己公司发行的风险证券的价值。当公司自由现金流短缺时,由于他们认为外部融资的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因此不愿意从外部融资,而是选择首先使用内部现金流,最终会放弃一些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进而导致投资不足。这种由公司内部资金充足或短缺而造成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对自由现金流的敏感性较高。(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在公司融资过程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将通过影响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结构。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过度投资的冲动,而且认为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所以在有新项目需要资金,而企业内部资金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时,他们常常会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达到融资目的,进而导致负债率升高,企业的资本结构偏离最佳资本结构。同时,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低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因此对于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他们更愿意选择成本较低且与回收期相匹配的短期负债。由此可见,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越大,企业的短期负债比率就越高。当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在影响公司融资行为的同时也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常常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虽然这有可能延缓公司投资,但同时高负债水平也限制了他们挪用资金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升公司价值。(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股利政策。公司在股利政策选择过程中也将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由于在融资时偏好于内部资金,为了提供公司内部资金的可获得性,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采取减少股利支付政策。另外,管理者过度自信还会通过影响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投资者不能明确地区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理性的管理者,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根据他们高估的公司未来盈利水平状况而股利支付政策后,他们的股票收益将会高于理性管理者股利宣告后的股票收益。(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收购方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很多并购价格过高且没有给收购方带来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倾向于低估并购任务的难度,他们会频繁地实施并购,甚至倾向于多次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其次,他们有可能过高估计并购活动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因此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更高的积极性去进行并购活动。而事实证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进行并购实现的公告收益比理性管理者的低。

四、建议

(1)利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积极效应。首先,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以将自己乐观的信念传递给员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从而是他们完成一些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相对于厌恶风险的管理者,适度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以克服风险厌恶,从而将管理者偏好与股东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第三,过度自信会使管理者果断决策。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这种行为有助于企业迅速将产品或者服务投入到市场中,抢占有利商机,增加企业价值。第四,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工作更加努力,因为相对于努力成本他们会高估努力的价值。适当利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积极效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首先,在企业发展困难的初创阶段可选拔任用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的管理者。其次,在企业处于经营困境时可聘用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最后,在选拔企业高管人员时,应适当配备具有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人员。适度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能够积极承担风险,果断进行决策,有助于企业抓住商机,为企业创造价值。(2)防范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消极效应。尽管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其积极的方面,但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的精确性,低估风险,将决策建立在不合理的设想基础上,因而做出的决策常常不是最优的,导致企业财务行为扭曲,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因此,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采取措施来防范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不良影响。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行为决策和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学习。第二,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立集体、民主决策制度。第三,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第四,完善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能抑制人的自利行为,降低成本,而且能够约束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伍如昕,黄健柏、管理者认知偏差只能带来消极影响吗?[J]、经济管理、2010(9)

企业金融决策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决策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1、1 中小企业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

(1)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较小,自身资本偏少,其自身薄弱的积累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面临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倒闭率很高,使银行不敢轻易向他们放贷。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使银行难以控制信贷风险。

(3)中小企业的社会信用偏低。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包括个人信用普遍偏低,这导致金融等机构对中小企业信任度不高。

(4)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一般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则更为严格。

(5)中小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相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少,利润空间较为狭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档次的提升,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效益下降在所难免。

(6)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降低。尽管近年来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存在的思维方式单一、家长制作风严重、缺乏大局观念等现象仍不容忽视。与此相对应的是,许多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1、2 金融环境较差,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

(1)现行金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程度过高,不利于开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活动。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已有十多年历史,但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运作机制上都不是针对中小企业的。目前的主体市场在股权结构、资产规模、经营年限和连续盈利等多方面都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

(2)银行金融机构经营思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由于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尚未最终建立起来,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还没有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对市场重视不够,开发与研究不利,忽视了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实现自身利益的巨大市场。

(3)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致使银行信贷投入量不足。虽然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商业银行贷款额有所增加,但总量仍不足。在“清理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内部清理整顿,迫使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尤其是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

(4)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难落实。为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各金融机构基本停办了信用贷款,普遍实行资产抵押担保贷款制度。由于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其解决担保问题,妨碍了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融通资金。

1、3 政府的扶持和援助存在诸多缺陷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不配套。我国迄今尚未设计出针对企业创业阶段的融资体制,中小企业在开办之初基本上是依赖自有资金和向亲友借贷等手段取得创业资本,随后的发育阶段也很难获得及时、有力的融资支持。

(2)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启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在搞活中小企业,加强资金融通方面没有采取优惠的扶持政策及建立为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保险的机构,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2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

2、1 最佳融资机会选择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并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确保融资获得成功。

其次,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有超前预见性。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2、2 融资期限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按照期限可划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在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时,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者的风险偏好。

流动资产具有周期短、易于变现、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和占用时间短等特点,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其数额较大、占用时间长,适宜选择长期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期限决策时,还应根据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在配比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2、3 融资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筹,二是直接融资,三是间接融资,四是政府扶持资金等。在各种融资来源和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一方面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另一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也不同。

2、4 融资规模决策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首先要确定融资规模。融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风险。如果融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量力而行的确定企业融资规模。

2、5 融资结构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融资成本因素、风险因素等。

企业金融决策篇6

关键词:财务环境;区域型旅游企业;融资决策

引言

区域型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载体,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企业往往忽视了对财务环境的研究,严重影响到具体融资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导致资金的筹集无法满足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一、财务环境的含义

财务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产业政策的宏观层面,又包企业组织日常生产经营各项财务活动等微观层面,相对于企业而言分为一般性外财务环境、具体性内部财务环境。

(一)一般性外部财务环境一般性财务环境是指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公司主体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企业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对于企业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是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

(二)具体性内部财务环境具体性财务环境是指企业以内部法人治理为主,组织开展日常经营等生产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内部财务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备规划、企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财务决策机制、生产经营和运营模式、企业融资资源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财务决策机制、生产经营模式、企业融资资源。

二、区域型旅游企业融资概述

(一)区域型旅游企业的融资特点区域型旅游企业主要是依托所在区域某一景区景点的开发为主导的企业,属于重资产投资性企业,其特点是投资规模大,规模期限长,投资回收期长,但在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后,将呈现现金流量回报稳定且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一特性,对于区域型旅游企业的融资存在融资额度大、融资期限长、前期以项目融资为主,后期以流动资金融资为主的特点。

(二)区域型旅游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两种主要的融资方式,而区域型旅游企业受行业特色和投资特性的影响,呈现出前期以债权性融资,中后期以股权性融资的特点。前期债权性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基金及信托融资等,后期股权性融资主要有项目开放股权融资、股权私募融资、企业上市场股票融资等。

三、财务环境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作用

(一)一般性财务环境的导向作用一般性财务环境是站在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根据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形势而确定的全局性、宏观性的政策,这一政策在每年会根据上年度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一般性外部财务环境在企业融资决策中应作为导向性因素考虑。

(二)具体性财务环境的决策性作用在分析融资主体是否合规合法、信用状态是否正常、担保措施是否得当、生产经营是否正常等具体性内部财务环境,如果与一般性外部财务环境不相匹配,出现偏差,将无法实现融资。具体性内部财务环境作为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内因,应作为决定性因素加以考虑。

四、企业融资过程中忽视财务环境的表现

(一)对金融政策研究不足,影响融资战略的制订旅游企业受行业特点影响,往往只盯着项目层面在制订融资战略时缺乏前瞻性。往往从个体出发,以当前的利益为着眼点,忽视了金融政策导向性作用。国家的金融政策指向那里,资金就流到那里,信贷支持就到那里,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而对金融政策研究的不足,直接导致企业在制订融资战略时存在短视性和片面性,以及战略执行时的不确定性,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二)企业内部财务环境建设不足,影响融资决策的实施企业融资的根本目的是盘活现有资源,以提高盈利能力,保证其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内部财务环境建设的不足,影响到融资战略的执行。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融资主体不合格,内部管理不健全、信用状况不佳、抵押物产权不清晰等,与金融机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判定标准不相匹配。即使企业融资战略符合一般性外部融资环境要求,但与具体性内部财务环境不匹配,其直接导致融资决策无法很好地实施,因此达不到预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与金融机构、投资人沟通不畅,影响融资的效果区域型旅游企业受到的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开发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爬坡阶段。在企业的初创期或成长期,业绩不突出,现金流量较小,市场不稳定等特性明显,这与金融机构、投资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企业未能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较强的盈利能力、充足的抵质押资产等方面展示给金融机构和投资人,造成认知上的偏差,直接其导致失去对企业融资的信心和耐心,很容易失去融资成功的机会,增加了融资成本。

(四)盲目追求融资数额,忽视融资质量,导致资金配比失衡区域性旅游企业在实际的开发运营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追求大干快干,片面地认为融资金额越多越好,而忽视了融资的质量,导致资金需求与项目开发不匹配。有时融资金额数量过度,项目开发进度跟不上,造成资金闲置;有时融资金额数量欠缺,导致资金紧张,项目进度缓慢。为了项目尽早竣工投入运营,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融资,只要能融到资金,照单全收,忽略了融资质量与融资成本的配比,忽略了资金需求与项目进度的匹配。从而增加了项目的投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五)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融资过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融资全过程,在融资过程中忽略了融资规划的合理性、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成本的高低,资金需求的匹配,盲目的追求高融资金额,大而全的融资产品,会存在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投资成本过大,投资预期不可控,投资收益不高等财务风险。因此,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财务安全底线,提高财务风险应对意识尤为重要。

五、企业根据财务环境合理进行融资决策的建议

(一)保持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更好把握金融政策企业应主动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掌握金融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关注金融市场动态。同时将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项目开发、融资诉求等及时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进行反馈和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努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为企业融资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

(二)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影响到具体性内部财务环境,而内部财务环境又影响到企业融资决策,这是一个线性反应链。企业内部顶层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生产经营,影响到投融资决策,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加强决策机制的设计,提升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引进外部的专业人士,以科学的发展观评价决策事项,建立一套高效、科学、专业的决策机制。

(三)加强信息沟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正确的选择融资渠道,关系到企业能否融资到资金,融资金额的大小,融资成本高低等,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单一的渠道融都会存在弊端,企业应选择多元化的渠道,一般综合性方案优于单一的融资方案,结合到区域型旅游企业的特点,前期应以债权性融资为主,等项目投入运营后再以股权性融资替换前期债权性融资,通过组合型,分阶段的融资,以期最大化提高融资效果,降低融资成本。

(四)做好融资方案设计,注重融资质量,合理配置资金融资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是关系到项目资金需求配置,提升融资质量的关键在。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业务的梳理,针对区域性旅游企业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业务开展的经验,总结出决定业务来源和重要因素,设计融资方案的大致方向;二是提升业务预测的技术水平,通过专业技术来弱化业务的不确定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对立资金需求与融资活动的联动机制,以融资政策为导向,渠道为前提,授信额度为基础,合理的配置项目运营资金,从而提高融资质量,降低融资成本。

(五)把控财务风险,提高融资效果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应树立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由融资的事前,延伸到事中、事后,通过融资的质量与融资成本的匹配来提高融资效果。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要选择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不断的优化财务环境,改进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和全局的把控能力,将财务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

企业金融决策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融资问题;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民营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资金的融通。这是企业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来源于业主的投人,企业的自身盈余。据调查,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特别是初始资金,有90%的初始资金来自于共同创业的成员、家族成员或者朋友,并且企业规模越小,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这种融资途径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同时也因为其受到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资本分散程度的制约,其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很难满足资本迅速扩张的需要。

(二)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

当民营企业从银行筹资无路时,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些融资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等。民间资本多追逐高利息,企业往往以高出银行、信用社贷款利率1倍至数倍的利息进行民问借贷,特别是在小型企业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国家统计局2006年底对2434家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部分来自民间融资,年利息高达18%,如此高的成本使民营企业不堪重负。而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堵塞、融资成本偏高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及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因素

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是其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自身经营能力弱,缺乏融资吸引力。民营企业规模小,新陈代谢快,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为家族方式管理,很难留住人才,管理者的素质普遍较差,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匮乏,企业购买的设备和应用的工艺大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2、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缺乏透明度。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随意性大,银行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真实的财务信息,按照现代金融学理论来讲,就是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民营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还款能力无法评估,从而不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3、民营企业在银行的现金保有量较低。民营企业经营行为是非常市场化的,企业主很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资金,如果需要贷款,则一般不会将资金闲置在银行账户上。这样在银行普遍将存款和贷款结合起来考核的条件下,银行不得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有所顾虑。

(二)外部金融环境因素

1、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体系还是以国有形式为主导,实体企业更是一直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2、资本市场门槛高,层次不明。资本市场门槛过高使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失去了通过正规金融直接融资的机会。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这与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单薄相冲突,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发育阶段,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债权市场融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3、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经营决策灵活、应变能力强的特点,与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也只能把其业务大多集中于地方的民营中小企业。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均成立了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并且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银行业高度垄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70%的市场份额,其他银行仅占30%的市场份额,中小型银行的数量和资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国家宏观政策限制

1、金融法规不完善,直接融资空间有限。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而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且大多数为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性企业,与上市条件相距甚远。对企业发行债券,《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这一系列条件都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人债券市场。也就限制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国有经济垄断,法治程度偏低。在一些领域很大程度上被国有经济垄断,不向民营企业开放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而近年来,我国虽不断走向依法治国的轨道。但我国当前法治程度偏低,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的利益最易遭受侵害。当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全时,人们就会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趋于短期化,容易滋生机会主义倾向。投资者自然不敢轻易向民营企业出资。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障碍的措施及对策

当前,为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减轻经济增长及就业方面的压力,目前已出台并运行的常见举措包括,成立风险担保公司、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试行股权质押等,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但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及局限性,要深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消除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问题,对其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应从政府政策重视、商业银行配合、企业自身素质几方面共同协作创造民营企业融资新路径。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开展

企业融资问题具有公共政策事务属性、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群体,其融资状况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口就业,关系到国家和地方财政收人的来源。要发挥政府在解决企业融资中的作用,首先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成立专门的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对待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在美国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提供政府担保还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公司:在日本,则成立了专门金融机构对口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瑞士,专门有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相应做法,政府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2、政府以经济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可以以经济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进行宏观间接调控。效仿政府近年来采取的支持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农业贷款优惠政策等,可以对那些把资金投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银行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倾斜,如果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能够获得税收优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改变银行对态度。

3、健全法制,改善金融体制。加强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要健全法律、法规。要改善财税优惠政策,改革金融体制,改进政府服务,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民营企业予以各方面的政策优惠。通畅民营企业的贷款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服务措施

1、转变观念、建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在思想观念方面,金融部门要冲破所有制束缚。银行可考虑设立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部,并确定专门人员从事此项业务,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发挥金融部门的行业优势,不断开拓新的融资手段,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2、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当前基层银行不愿积极发放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与信用担保体系缺乏,规避借贷风险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建立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义一举措。要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立法工作,尽早设立自上而下的民营企业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其发展战略,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在各级信用担保及再担保的机构内均要设立监管会,同时成立全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监管会。

3、下放贷款权限,改革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改变现行信贷管理制度高度集权的状况,适当下放授信权限,创新管理决策体制,科学地划分经营决策权,减少资金传递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决策责任制,约束和规范决策行为,充分调动基层行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拓宽金融服务的领域。

(三)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化解融资障碍

1、提升企业素质、增强融资吸引力。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普遍的素质不高是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从小作坊或者小单位开始发展壮大,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没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人才等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以争强企业融资的吸引力。

2、激活企业机制,健全治理结构。民营企业通过金融行业难以取得融资的最根本的症结在于缺乏信用保证,需要不断加强信用评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规范财务制度,引导民营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规范化。

总之,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当然造成融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企业自身、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宏观层面。因此需要通过国家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有效监控市场经济发展;银行等融资机构逐步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从民营企业自身而言,更是应抓住机遇、广泛开拓融资渠道,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为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2]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国富、民营经济的草根命运[J]、读书,2003,(5)、

[4]艾健明,柯大钢、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路径依赖[J]、当代财经,2005,(4)、

[5]张力、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4,(4)、

[6]刘洁、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J]、企业经济,2006,(5)、

[7]李景春、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及其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06,(6)、

[8]刘红英、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6,(79)、

[9]李来字、我国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兴起及变迁[J]、世界经济情况,2006,(4)、

[10]梁鸿飞、企业融资与信用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寇晓惠、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资,2009,(4)、

企业金融决策篇8

【关键词】融资决策;融资方式;原则;影响因素

融资决策理论起源于对企业资本结构及企业价值的研究,是公司财务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其根本目的是研究如何在融资过程中提高企业价值。在这一领域中众多财务、金融方面的杰出学者从理论及实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融资及融资决策的概念

“融资”,即资金融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在金融市场上筹措或发放资金的行为。它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资金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的来源,还包括了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筹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金来源,具体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地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融资决策(financing decision-making)是指为企业并购筹集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定出最佳的融资方案。融资决策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融资方式

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即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筹集的资金,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是指通过银行借贷、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也称为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进行上市募集资金、配股和增发新股等。间接融资也称为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获取资金等债务融资活动。

三、融资决策的原则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企业未来盈利能力,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形象的重要指标。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自有资本收益率;否则,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效益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科学的测算方法,对与融资结构相关的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和选择最优的融资结构,并使企业的融资结构始终保持在最恰当的状态。具体而言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一)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原则

企业的目的是将所融资金投人企业运营;最终获取经济效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要考虑在既定的总收益下,企业要承担怎样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一旦演变成最终的损失,企业能否承受。即融资收益要和融资风险相匹配。

(二)融资规模量力而行原则

筹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如果企业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三)控制融资成本最低原则

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企业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融资成本的计算要涉及很多种因素,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

(四)遵循资本结构合理原则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且企业价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资本结构,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降低资本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强求低成本,而不顾筹资风险的增大,因为这同样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

(五)测算融资期限适宜原则

企业融资按照期限来划分,可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究竟是选择短期融资还是长期融资,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成本和等因素。

(六)保持企业的控制权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行为所导致的企业不同的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因此,管理者在进行融资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精确计算各种融资方式融资量对企业控制权会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把企业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七)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原则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通常有很多种融资方式可供选择,每种融资方式由于特点不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影响也会反映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上。

(八)把握最佳融资机会原则

所谓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从企业内部来讲,过早融资会造成资金闲置,而如果过晚融资又会造成投资机会的丧失。从企业外部来讲,由于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又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因此,中小企业若能抓住企业内外部的变化提供的有利时机进行融资,会使企业比较容易地获得资金成本较低的资金。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钢结构建筑工程承包(精选8篇)
  • 下一篇:《爱的教育》的读后感(收集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