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临床药理学综述(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1 栏目:写作范文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茅桥中心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慢性盆腔炎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口服抗生素、中药灌肠及超短波理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抗生素、中药灌肠及超短波理疗的综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抗生素;中药灌肠;超短波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54-02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本病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治,多于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出现急性发作。如果久治不愈,容易引起盆腔内组织破坏、粘连及增生,最后形成瘢痕,导致月经和白带增多、经期延长、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有可能引起继发性不孕,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笔者近两年来,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门诊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3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地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年龄19~53岁,平均(34、8±12、5)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4年3个月,平均(26、8±10、4)月;对照组年龄22~51岁,平均(32、6±10、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9个月,平均(28、3±12、2)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2]中的有关内容拟定:①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症状:低热、乏力、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胀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③体征: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轻度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扪及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2项:即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伴有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④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检查:若有炎性肿胀形成,可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血沉稍增快;B超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肿块、输卵管增粗或积液。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采用口服抗生素、中药灌肠及超短波理疗的综合治疗方法。①口服抗生素:甲硝唑片[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332],0、2g,2次/d;阿奇霉素片(江苏亚邦药业生产,批号:140410),0、25g,2次/d。在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共服用10~14d,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②中药灌肠:灌肠中药处方:红藤12g,鱼腥草30g,败酱草30g,红花8g,桃仁10g,川楝子10g,蒲公英20g,皂角刺12g,白花蛇舌草30g。将上述中药加水800~1000ml煎煮并浓缩至150ml左右,当药液温度冷却到38~40℃时即可应用。如药液冷却低于此温度可用热水浸泡塑料薄膜袋包装好的药袋的加热方法使之温度达38~40℃备用。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令其侧卧,取屈髋屈膝位,选用一次性无菌导尿管做肛管,操作前涂上润滑剂,然后将之插入肛门约20cm,露出端接大号注射器,从肛门缓慢推注入50ml中药煎剂,病人侧卧床上时间不短于1h。治疗时机选择在经净后3d,注意避免经期灌肠。1次/日,15d/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③超短波理疗: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将超短波理疗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患者的腰骶部与下腹部,输出功率剂量为微热量。避开月经期,待月经干净后3d给予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min,1次/日,10日/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待下一个月经周期经净后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2对照组仅仅给予观察组所采用的口服西药抗生素治疗方法:口服抗生素:甲硝唑片[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332],0、2g,2次/d;阿奇霉素片(江苏亚邦药业生产,批号:140410),0、25g,2次/d。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连续10~14d,服用3个月经周期。

1、4疗效标准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未见阳性体征,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原阳性体征部分转阴,B超结果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2/3;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原有阳性体征有所好转,B超结果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1/3;无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缓解较少或无明显变化,甚或加重,原有阳性体征及B超结果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痊愈与显效之和的百分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中的难治性疾病,病情顽固且易复发。中医认为,本病多表现为湿热瘀阻、毒结内蕴证,治疗宜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消肿散结之法。本研究治疗方法中中药灌肠方中的红藤、鱼腥草、败酱草、红花、桃仁、川楝子、蒲公英、皂角刺、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消肿散结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灌肠方中的鱼腥草、败酱草、川楝子、蒲公英及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广谱抗菌、抑菌及抗病毒的作用,有显著的抑制炎症反应的功效;红藤、红花、桃仁、皂角刺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局部组织代谢的作用,能达到消炎消肿的治疗目的。采用灌肠的方法,药物既可以经直肠粘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从而使病变局部药物浓度增高,又可以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增强治疗的靶向性,减少药物的肝毒性[4]。超短波能产生较好的热效应,使病变局部受热均匀从而改善病灶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供,促进局部组织代谢与修复,从而达到抑菌和消炎的治疗目的。此外,热效应还可以提高局部感觉神经的兴奋性,解除局部肌肉的痉挛,从而达到解痉与止痛的治疗作用[5]。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中药灌肠、局部超短波理疗联合常规口服抗生素的综合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抗生素(P<0、05)。其原因除了中药灌肠与超短波具有上述治疗作用外,还可能与患者对一般性抗生素治疗耐药及炎性增生致瘢痕、包块形成进而导致抗生素不易进入病灶而难于发挥其杀菌消炎作用有关[6]。

总之,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其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无明显的副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家滨,熊临清、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45例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7):909-911、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4-2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0、

[4]于金凤,黄春娟,王娟、痛康合剂加减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加微波理疗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58例[J]、四川中医,2012,30(12):98-99、

[5]王燕、中西药保留灌肠加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护理体会及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302-303、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2

1 临床药学概述

临床药学是通过药师直接参与医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接受用药咨询,参加病案会诊,向患者提供多方位药学服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人为本,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最大幅度的实现用药祛病本质特征、独立综合性学科[2]。开展临床药学需从客观实际出发。首先,各个地区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虽然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我们的重点工作,在于解决各个地区不合理用药的差异特征,从根本上避免不合理用药带来的负面作用。其次,开展临床药学,需作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结合以往的工作情况,否则很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成效。

2 开展临床药学,促进合理用药

2、1 实现了医生、护士、药师三位一体的全范围治疗体系

相对于其他医疗工作来说,临床药学的开展,能够对很多方卖弄的医疗工作,都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在合理用药方面,实现了医生、护士、药师三位一体的全范围治疗体系。这种治疗体系对促进合理用药具有以下价值:首先,该体系减少了药物的出错率。一般来讲,医生、护士、药师分别属于不同的工作,但三个群体都与药物具有莫大的关系,倘若按照之前的方式工作,经常会造成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发生。例如,医生在开药后,患者向药师拿药。部分药师会向患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患者有权利选择药物的种类,并返回医生那里重新开单子。这种情况影响了患者的有效治疗,并且产生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医患纠纷。通过实行三位一体的全范围治疗体系,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药物的合理应用。其次,在应用这种治疗体系之后,诊疗过程中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必然促进三者各自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医疗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2、2 有效的杜绝了药物滥用

在临床药学未全面展开之前,药物滥用情况几乎成为了医疗工作中的一项“毒瘤”。首先,医托现象特别广泛,患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势必造成“病急乱投医”的情况,医托的出现,导致滥用药物情况不断严重,不仅对我国的医疗体系造成影响,甚至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滥用药物还表现在医生向患者开出一些疗效不明显、对身体无伤害的药物,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比较严重的事件就是“葛兰素史克案件”。开展临床药学以后,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药物配伍中出现化学反应,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为医师跨专业选择药品向患者提供综合诊疗服务提供了空间,使“安全合理用药”有了实质性的保障[3]。从以上的表述来看,临床药学的开展,在杜绝药物滥用方面,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日后应加强临床药学的执行力度,为患者的合理用药保驾护航,促进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2、3 合理用药使患者的费用水平趋向最佳

对于患者来说,最贵的药物不一定是最理想的药物。在我国的医院当中,很多医生都向患者开出一些价格昂贵的药物,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避免这种情况的持续发生,需通过临床药学中的各项制度及规范,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使患者的费用水平趋向于最佳。从当下的情况来分析,临床药学要求医生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向患者开出疗效显著的药物,避免患者的病情反复。另一方面,临床药学还要求患者必须对药物具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完全听从医生建议,毕竟患者才是疾病的承受者,医生仅仅是凭借医疗知识去诊治。日后需患者与医生多交流,才能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3

1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高质量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开设的药理学,其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均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虽然也有专供护理专业使用的药理学教材,但其在内容的编排上仍圄于传统药理学模式,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2]。为此在总结多年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护理药理学》。

1、1调整教材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现代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融入教材中,在注重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对有关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描述适当精简,优化药动学内容,进一步突出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并增设用药护理程序及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对策等,为增强护士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和提高护理用药水平奠定基础。

1、2联系临床实际,注重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当今医药学发展迅速,每年都有大量新药上市,一些传统药物也常因安全性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而逐渐被临床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内容更新,帮助学生了解学科新进展。为此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将有关新药纳入教材外,还积极与临床教师、临床医生和一线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临床用药实际,对于一些临床已基本淘汰的药物和一些基本理论与临床治疗实践严重脱节的内容大胆舍弃,力求保证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1、3调整教学大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大纲主要强调学生对药理学内容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对于复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尽可能地采用简单形象的图示加以说明,克服了大量文字叙述的单调、枯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据此,我们对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调整,重新分配了教学学时,着重强调对药物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逐步摆脱惯用的死记硬背学习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规划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

2、1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优秀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药理学教学团队在学历和学缘结构上得到明显改善,团队成员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加强年轻教师培养,选送优秀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拓视野,培养其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目前,药理学教研室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药理学教师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或药学专业,大多缺乏护理专业相关背景和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临床护理实践的有关内容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为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如定期开展教研沙龙,学习讨论如何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程序,使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药物特性;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教材使用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经验和教学体会;开展药理学教师与临床护理人员交流活动,了解临床护理需求及用药护理实际情况,力求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临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3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往往孤立地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内容,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药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对护理药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在教学中融入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士实施计划性、连续性、整体性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护士处于临床工作第一线,既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也是用药过程的监护者,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药理学知识,还要能将有关知识运用到护理程序中,从而协助医生正确诊断、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护理程序评价药效和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是护理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3]。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护理程序引入教学过程,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讲述每一类药物之前,首先引入具体病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和诊断,拟订护理计划,进而引出将要讲述的药物。在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和评价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开展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逐渐养成了死记硬背、懒于思考的被动学习习惯,且普遍觉得药理学内容枯燥乏味、难懂难记。为此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融入案例分析之中。通过案例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互动,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药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4]。

3、3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综合发挥各种媒体信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5]。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地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述抗心律失常药时,采用动画辅助讲解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心律失常类型,能将复杂的机制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4改革实验课教学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4

【关键词】临床;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28-02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自身健康有了更多关注,临床是否能够合理用药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临床用药涉及医护、药师、护士、患者及社会的方法面面,只有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本文将研究药师干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2年06月~2014年01月我院200例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按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1:49,年龄25~55岁不等,平均(316±24)岁。实验组:男女比例50:50,年龄25~56岁不等,平均(313±23)岁;两组患者均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实验组用药时给予药师干预,对照组不给予药师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定期向各级医师、护理人员开展合理用药培训,视医师级别给予处方权,加强对药师的培训,提高其科学审核门诊处方的能力,加强对临床药物的监督;②设置药师咨询岗位,向患者提供合理咨询服务;③参照《处方管理办法》[2]并结合我院实情制定门诊处方审核标准,每月召开一次回顾性探讨会议,会议内容与临床合理用药相关,实时监控抗生素应用情况,审核处方时,严格按照抗生素应用规定调剂;④监督临床药师参与到院内日常医嘱的审核工作中,若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应及时与责任医师沟通交流,医务科每月公布临床医师对门诊处方的评价结果;⑤ 每周由临床药师对院内用药情况进行总结性评述,定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宣教工作。

13考察指标 统计两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使用时间、应用种类以及不合理用药病例数,做好记录。

14数据处理应用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t检验,以(±s)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统计实验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使用时间、应用种类分别为(61355±13551)元、(521±201)d、(112±021)种,以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意义(P

22两组不合理用药表现统计两组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适应症不适宜、药物有禁忌症、剂型不适宜、不良互相作用、重复用药,实验组不合理用药表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比较严重,有调查资料显示[3],全球每年近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医院不合理用药多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临床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是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院医疗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

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是药师药学综合知识的运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使用时间、应用种类以及不合理用药病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5]指出,临床药学工作者应直接面向患者,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直接运用到药物治疗活动中,参与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经济、有效、安全的药品。临床药师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别医师的不足之处(药学专科知识结构缺陷),也能及时纠正不合理临床用药现象。

药师应正确诊断疾病,熟知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并制定合理给药方案,保证药物剂量、用药时间间隔及给药途径正确,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临床药师在开展临床药物服务的过程中,不但应具备药学知识、药学技能,还应熟悉相关病种的治疗原则及病理生理指标,此外,还应充分与医师沟通,为医师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药师干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安玉英 临床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观察[J] 北方药学,2014,01(01):40-41

[2]叶银梅 临床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06):572-574

[3]石远苹 临床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2,10(04):82-83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5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淫、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6

[关键词] 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医外治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086-02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指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骨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合并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是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软组织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以局部急性炎症与修复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之为“筋伤”,多为外来暴力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青紫瘀斑等。软组织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很多医学工作者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医学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有其独特的疗效, 故被广大医生和患者广为采用。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病进行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急性软组织损伤在中医骨伤科辨证中属于“伤筋”的范畴,《素问・五脏生成》其记载:“诸筋者,皆属于节。”唐・王冰注:“筋气之坚结者,皆络于骨节之间”。由此可见,古人认为的筋,即是骨节部位附着的有形之物。清代医家高士赚说:“大筋连于骨内,小筋络于骨外。”指出筋的作用是连接骨骼与关节,并支持肢体的各种运动。《灵枢・本脏篇》记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癖结不散,则为肿为痛。”《医宗金鉴》云:“损伤之症,肿痛者,乃疲血凝结作痛也。”明代薛已《正体类要》中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是形伤气也。人体受到外力搏击,血脉经络挫伤,血气运行不畅,经络筋脉气机格阻,不通则痛,所以张子和有“诸痛瞥生于气”之论。气受伤,局部阻滞,营卫不行,气机闭塞,瘀血形成。《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祖国医学根据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治疗方面总结出“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分期用药综合治疗体系。尤其以外治法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外用药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就有记载,1931年出土的《居延汉简》还记录了汉代军医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损伤的方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已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敷贴的方药。外用药方面形成了以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及热慰药为主的外用药体系。

2 本病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一个重要的特色。中医治疗各种疾病是都采取辨证论治[1]的方法,对本病也不例外,所以治疗无论是施行手法,还是内外用药,首先要辨证明确。

对于本病祖国医学认为:邪伤以风、寒、湿三邪为多见。可见风邪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等症,为风邪中络证。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弊经络,则可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从而形成风胜行痹症。可见湿郁于体表,阻滞经络以致肢体困重、酸痛。并可见风寒湿三邪合并为病,进而阻滞气机形成气滞,气滞而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气与血两者相互影响。

作为辨证论治体系的结论――方,这一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其组成必定会是一个治疗各种症候的复合体。以三七散[2]为例:三七散以三七、当归为主药,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和活血化瘀之双向调节功能,其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血,能改善血液浓、黏、聚、凝状态,确有明显镇痛、抗炎的作用。当归可抗菌、抗炎、镇痛,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对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的机体具有调节作用。川芎、川牛膝、儿茶、没药、乳香可益气化瘀、消肿止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改善外周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形成,具有镇静、镇痛、抗炎的作用,对骨折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象牙、象皮可清热镇惊、解毒、活血止血、敛疮。木瓜、续断可舒筋活络,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调经脉。其中木瓜煎剂对小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消肿作用。土鳖虫的主要功效是破血逐瘀,续骨接骨。龙骨具有收敛止血、生肌敛疮,镇静、催眠的作用。自然铜具有抗菌,促进骨折愈合,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的功效。所以治疗方面以“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视其征候,再配合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气活血、祛风胜湿、清热解毒、温经散寒、舒经通络等药物来治疗本病。

近些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病方面,对外用药擦剂、膏药、药膏等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川花膏:孟宪军[3]采用川花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川花膏能够抑制创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与炎症介质的稀释和运转。临床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舒筋活血散:李洪斌[4]采用本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216例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发现,该药直接敷于患处,药力集中,直达病所,使炎消、瘀散、血活、筋续、痛止,促进创伤愈合,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8%,说明舒筋活血散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可靠。③消痛宁:郝世渊[5]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消痛宁具有止痒和微弱的局麻作用,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敏感,抑制痛觉神经起镇痛作用。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消痛宁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478例,总有效率为100%,说明软痛膏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可靠。④复方西红花膏:罗毅文[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复方西红花膏是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来达到组织修复目的,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除以上几种药方外还有损伤康复膏[7]、肿痛酊[8]等多种有效药方,都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现代医家发现外用制剂透皮吸收[9,10]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外用药物的透皮吸收机理在中医早有论述,清代名医徐洄溪曾有过一段论述:“今所用之膏药,古谓之敷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风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他又解释说:“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相当明确地阐明了皮肤吸收的机理。

3 目前祖国医学对本病治疗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中药外治法对软组织损伤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药外治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能不引起注意。①重临床经验总结,轻外治理论研究:理论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和先导,只有理论医学的突破,才可促进临床医学的飞快发展。但是综观近20余年有关中药外治的研究资料,却是以民间验方收集、古代文献整理及临床经验总结为主,鲜见深入地进行中药外治理论的研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会影响其发展。②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高科技重大突破少:近些年中药外治法的研究,不少仍停留在中医古方或民间验方的临床观察验证上,粗糙的制剂,简单的观察,低水平的重复,而没有引进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古人的经验和疗效确切的验方进行研究,以使配方更加合理、制剂更加精致、使用更加方便,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在骨伤科领域的应用,必将对骨伤科的临床实践及临床课题研究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循证医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11]。循证医学的核心(随机、对照和盲法) 是寻找共性的东西,无论是随机对照试验(RCT)、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还是综合多个同一研究目的的、高质量的单一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 分析,无不体现了这一核心。而中医药学的核心――辨证论治,却是寻求个性的东西。中医诊断疾病经验性和主观性较大,不同的中医师诊断同一个患者,肯定有出入。不见患者怎么辨证论治?见了患者怎么实现盲法?如何有效地消除单盲法的偏倚?其一,影响患者随机分组的必要因素太多,这些因素包括证候不同,证候相同但是症状不同,证候相同,症状相同但是用药不同,证候相同、症状相同、用药相同但是所用中药的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不同、炮制过程因人而异等,如此众多的异质性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所需患者的数量必然巨大。中医的医案绝大多数是一个医案只记录一个患者的治疗过程而不是一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原因很简单,就多因素疾病而言,相同疾病、相同症状、相同用药的患者,重现性较小,怎样随机分组?其二,大多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可控性、有效成分均一性至今没有很好解决,这是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严重问题。现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的总体状况是,贵重的中药假的多,便宜的中药缺的多,劣药横行。目前“方对药不灵”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常见现象。这些问题循证医学目前尚无法解决。简而言之,循证医学的核心要求是相同疾病、相同用药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和盲法进行临床试验,而这个要求对中医药学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做不到。生搬硬套这个要求也不能获得真实的结果。再者,循证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评价结果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方法,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不仅需要前者,更需要后者。循证医学目前的理论和方法还不能客观评价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即使能行,发现问题后还是要在中医药学本身找原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些认为只要在中医药学临床研究中大量使用循证医学目前的理论和方法就能大幅度提高中医药学临床研究质量、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率和重复性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综上所述,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医外治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医治疗的特殊性,使得其与现代医学研究缺乏沟通、缺乏说服力。所以应该在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得中医的治疗效果得到循证医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的证实,同时可对透皮技术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透皮吸收理论及透皮促进剂的推广,外用药在不断寻找运用简便、廉验、效果好的新剂型。这个可以成为是中医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伟强、中医骨伤科外治法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6):28-29、

[2]贺延新、三七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7,19(4):14、

[3]孟宪军、川花膏抗急性软组织损伤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74-76、

[4]李洪斌、舒筋活血散治疗软组织损伤21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22、

[5]郝世渊、消痛宁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478例[J]、陕西中医,2006,27(8):982、

[6]罗毅文、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6,14(3):26-29、

[7]张汉庆、截血膏治疗急性闭合性四肢软组织损伤[J]、中国中医急症,2004,3(5):323、

[8]朱勇、肿痛酊治疗软组织损伤416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414-415、

[9]宋友华、药物透皮给药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3):139、

[10]孙考详、中药透皮吸收研究概况[J]、中国药学杂志、1996,1:13-16、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7

稿件要求

1收稿

接收国内外论文,欢迎先进性(创新)、科学性(设计合理、数据可靠和统计方法正确)、实用性(对科研、临床等有指导意义)及可读性强的文章。内容包括基础和临床科研、医疗、护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研究论著、最新成果和技术方法、临床药学、述评与综述等学术性论文。

论文应表达准确,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研究论著、文献综述、述评6000字左右,临床研究、短篇论著3000字左右。简化汉字按1986-10-10国务院批准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书写。具体写作要求见投稿网站《投稿须知》。

2投稿要求

所有文稿均采用我刊网上注册投稿,由相应单位作政治和保密审查。作者需将《单位推荐信》及《版权转让协议》寄至本刊编辑部,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等情况,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加盖公章。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过的文稿可以再投稿,但必须注明。《版权转让协议》、《单位推荐信》可以在投稿网站下载。

文稿内容要求:(1)论文内容真实,文责自负,数据准确,无泄密;(2)参考文献确系亲自阅读,核对无误;(3)同意《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作文字性修改;(4)临床研究必须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对任何涉及人体的研究均应注明得到受试者知情同意;(5)投稿将意味着作者将出版及上网权转交给《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保证无一稿两投;(6)每位作者均需在信末签名负责;(7)研究论著自请统计学专业工作者(文中有统计学处理时)及英语专业工作者审核后投稿以缩短发表周期;(8)一旦发现一稿两投(指主要内容相同),将予以退稿并追究其有关责任,同时2年内禁止在本刊。研究生论文,必须经导师修改,并在《版权转让协议》上签名认可。文稿被接受且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审修意见修改定稿后,请作者按要求经网络上传。

3稿件处理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文字性删改。不采用的稿件于3个月内通知作者,请自留底稿。稿件退修则表明已被我刊初步接受,请勿另投他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优秀研究原著、研究综述经主编或审稿专家推荐,可提前发表。论文刊出后,赠送当期杂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投稿邮箱】:

临床药理学综述篇8

关键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24-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一种常见病,急性加重期具有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广泛用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的治疗,而用于治疗肺心病临床鲜有报道,笔者近年来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辅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4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本科住院患者80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4、6)岁;病程10~15 a。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4、2)岁;病程10~20 a。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选用抗生素药物抗感染治疗;同时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辅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研制)15 mL注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天,2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3实验室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静脉采血测定: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血液流变学等检查。

1、4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 ±s )表示,统计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同一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安静下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消失或明显减轻,肺部音消失或明显减少,腹水或下肢浮肿消失,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体重减轻4%,末梢循环改善,实验室结果正常;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上述症状及体征部分减轻,实验室结果改善;无效:各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结果无改善。

2、2治疗结果

2、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见表2。

2、3不良反应2组患者均未出现变态反应及出血倾向;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无显著变化。

3讨论

慢性肺心病易反复感染、缺氧、酸中毒使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纤维暴露,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主要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进一步加重肺功能障碍,加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致肺动脉痉挛,肺循环阻力进一步增加,而增加右心负荷。故重视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对降低肺动脉高压,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肺循环有重要意义[2~3]。临床上常采用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笔者同时辅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临床有效率达85%,高于单用西药组(7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丹参川芎嗪是传统中药丹参、川芎药材提取精制而成,其提取成分只含丹参素、川芎嗪。丹参素药理作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对心肌保护作用,具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和减轻病情同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心肌肥大及抗血栓形成等[4]。川芎嗪药理作用表明: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在病理情况下不少因素可引起血小板发生聚集,从而可导致微循环障碍,故可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疾病的痊愈[5]治疗肺心病。由于川芎嗪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及强心的作用,故用来治疗肺心病[6]。

本临床研究表明:丹参素、川芎嗪合用均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解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减轻病程等作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显著,临床未发现有明显副反应,患者顺应性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80,3(2):23、

[2]韩红,丛辉、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慢性肺心病急发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8(5):77、

[3]王子江、前列素E1 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4,19(16):943、

[4]袁恒杰、丹参素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5(26):604~605、

[5]赵玉清、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药理毒理研究综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一年级评语优秀(精选5篇)
  • 下一篇:钢结构建筑工程承包(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