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1 栏目:写作范文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1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一、金融生态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生态理论

(一)金融生态理论。金融生态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仿生概念。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逻辑安排、发展规律等群体生态学特征,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备鲜明结构特征的“秩序结构”,这种“秩序结构”也就被定义为金融生态。

2004年,周小川在“经济学人50人论坛”上率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因素,并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思考我国金融法制建设。之后,金融生态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对其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针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金融生态环境观和金融生态系统观。

金融生态环境观从金融业的运行环境来探讨如何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的生成环境来稳定金融市场并使市场更好地发挥功能。周小川(2004)[1]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了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社会信用、企业改革、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金融生态系统观认为,除了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还应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徐诺金(2005)[2]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后者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更为全面。因为,良好的金融生态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条件和稳定的市场环境,还要求金融主体与客体、行为主体与环境能够和谐互动、互相促进。因为没有适宜的法律、信用环境,必然会阻碍金融主体的良性发展;而没有金融主体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外部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理论。根据金融生态系统观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概念,即由金融行为主体、金融客体以及主体活动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共同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助于为金融主体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和技术支持;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会推动技术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彼此依存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以物流企业为主的渠道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客体主要指各类金融产品。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社会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技术条件包括融资技术、物流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行为主体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1)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中枢,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为系统共享信息,进行能量扩散,以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包括向链上企业提供信用、控制风险、共享信息,将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等转移到整个系统和其他成员企业中。(2)金融、物流等中介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行为主体的融资需求也为金融、物流机构创造了利润新的来源。(3)同生态系统一样,随着行为主体和金融客体的发展,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演化,为了防止风险累积导致的危机、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主体需要不断创新、调整监管内容和机制。

供应链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说明,在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改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金融主体的改进,也要推进外部生态坏境的改善,同时,要站在全局的视角处理好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供应链业务发展情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效整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综合授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了“1+N”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资金注入到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中,并为核心企业提供理财服务,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随着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开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均有涉足供应链金融领域,现将相对成熟和具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归纳如下:

来源:根据各大银行网站整理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2

关键词:不确定环境 供应链金融 实体交易

引言

受国际复杂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发展变革期,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行业领域供应链整体外部环境呈现不确定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形势也并不乐观,产业供应链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衰退也进入了“冬眠期”,从行业供应链角度的金融体系建设和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企业也纷纷进行了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规划的调整改革,如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从客户满意度方面出发改变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运营模式,逐渐实现了向工业服务商的战略模式转型。企业间的改革创新发展,必然导致行业领域内供应链体系的变革动荡,造成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转变。这样不确定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应链上整体资金流的运作动向,对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制定造成严重的信息紊乱影响,制约了行业领域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

因此,在当前不确定环境下,要保证和维护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环境稳定性,必须要从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入手,清除供应链实体企业间的思想障碍和风险因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维护供应链实体交易活动的整体稳定性。

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现状梳理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解,学者较多的定位于融资模式方面。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阐述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发展较热的一类融资模式,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热情也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一大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Michael Lamoureux(2008)等人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从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领域,对资金获取和资本成本合理配置的机制。E Camerinelli(2009)充分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从价值链增值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理论。HC Pfohl和 M Gomm(2009)对当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并抓住资本成本这一研究“断层”,提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和数学模型。ML Gomm(2010)针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提出了调查模型并得出供应链金融理念不仅能够提高供应链销售量和投资量,还能够提高资本成本利率的结论。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阐述

闫俊宏(2007)等从中小型企业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融资模式,并针对供应链条资金流的流动过程设计了三种相应的融资模式,并做了相关的对比分析工作。冯瑶(2008)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行业附属及银行等相关机构综合关联分析,主要强调了模式创新对供应链整体网络系统的影响。胡跃飞(2009)等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做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从财务的发展演变过程角度分析了相关经济环境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发展的影响。熊熊(2009)等运用数学建模的科学理论思想,对信用风险产生的融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这种融资模式产生积极影响的评估标准。刘生华(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体系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并针对三方面的信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在传统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基于供应链系统网络的融资理论方法。随着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是供应链实体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的。风险因素长期积累之后,供应链金融体系就会出现严重的风险危机,严重影响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交易决策的制定。

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过程产生的问题分析

在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研究领域,通过以上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控制一直是研究的相关热点问题。本文对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中影响成本控制的几类因素进行分类讨论,并总结了供应链实体交易理论发展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一)决策制定条件不充分

行业领域所处的宏观环境产生的动态因素对供应链各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影响较为严重,宏观环境有内外两方面。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相关政策实施、经济形势波动以及行业领域相关突发扰动事件的发生等;而企业内部环境条件包括企业规模大小、产品性能高低、企业信誉程度以及品牌影响力等。供应链各实体组织要想进行相关交易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是否符合,进而结合当前外部环境现状制定交易决策。而当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各实体交易者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并不全面,信息传递过程并不畅通,交易活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的进行状况和决策制定;另一方面,当前外部环境中政策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处于较不确定的状态,各行业领域也频繁发生各类随机扰动事件,严重扰乱企业双方交易决策的执行力。

(二)机会主义思想盛行

机会主义的产生主要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和交易双方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在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实施过程中,参与交易的实体企业往往更多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为增加自身利益故意扭曲信息实际信息,放大相关不真实信息影响,以扰易对方的决策判断力,甚至损害其他实体企业利益。为防止和降低机会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往往会增加相应的认证、检验等过程,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供应链整体资金流的运作效率。

(三)市场预测机制不健全

市场需求信息直接决定着企业和供应链的战略规划方向和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所以供应链应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的预测分析机构,为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提供更多交易机会,建立更广阔的交易平台。但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的侧重点仍较多的集中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对于供应链下游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的建设方面关注较少。市场预测机制功能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供应链整体运营信息的缺失,不能快速做出响应市场需求,阻碍供应链整体运营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为各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过程问题优化措施

(一)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环境优化措施

供应链行业外部环境方面,针对外部扰动因素的动态随机干扰影响,首先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干扰因素分析收集组织机构,调研深挖行业领域内外传统干扰因素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扰动事件“数据池”,当外部环境发生类似扰动事件时,可迅速调动相关数据对当前扰动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调用传统的应对解决方案;其次,将扰动响应机制推广到供应链各实体企业,全面建设扰动事件响应组织,充分利用各实体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发挥企业间的创新能力,丰富健全供应链扰动事件响应机制,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体交易环境。

供应链实体企业内部条件方面,以提高供应链整体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实体企业间信息共享力度,促进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和协同发展。另外,鼓励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为实体企业彼此提供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保证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顺利执行。

(二)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思想优化措施

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程度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力度和合作频率所决定,随着供应链网络节点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行业领域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接触密度和业务往来频率会越来越高,实体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思想就会逐渐弱化,联盟共赢的思想将快速发展。

因此,首先应对供应链整体企业灌输供应链金融理论思想,使得各节点企业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中联盟共赢的重要性,并通过各节点企业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联盟思想的改革和共赢意识的提升,为实体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提供基本的思想保证;其次,通过大力推进供应链下游企业对于市场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建设,以及不断将客户信息传递到供应链上层,使得上游供应商、制造商更多地接触到来自市场的需求信息,并不断加强彼此之间业务往来,提高交易活动的发生率,通过实际业务交流来弱化机会主义思想,提高企业之间对于联盟共赢思想的认识;最后,建立供应链联盟共赢思想宣传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思想宣传和建设工作,同时严厉打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思想,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在供应链环境下机会主义思想的弊端,并从根本上杜绝机会主义思想的盛行,为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环境提供良好信誉保证。

(三)供应链实体交易市场预测体系优化措施

首先,要从供应链整体上强化下游实体企业对于市场需求信息预测机制建立的重视程度,通过相应培训和激励措施,选拔优秀的市场推广专员,打造特定的市场需求信息调研搜集团队,并通过对调研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客户需求信息数据库,为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实时动态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力量,如条码扫描、基于物联网的RFID射频扫描技术,将各种信息扫描收集终端充分运用到市场信息搜集的工作中,快速准确的搜集市场需求信息,为供应链实体企业间的交易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信息;最后,运用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挖掘,充分提取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和潜在的需求方向,为企业生产计划和营销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定位;加大力度维护和提高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性,将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充分衔接,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维护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接口,保证信息传递的顺畅。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类信息传递系统,如EDI等信息传递技术等,将市场需求信息快速反映到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保证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管理的一致性,促进行业内供应链各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制定。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整体建立和市场信息共享、预测体系的健全仍将是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优化的主要途径和目标,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应该通过彼此的协同合作快速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预测体系机构,降低当前不确定环境下的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运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E Camerinelli、 Supply chain finance, 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 Systems, 2009, 3(2),

2、HC Pfohl, M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ics Research, 2009(1)

3、ML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applying finance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2010(13)

4、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5、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6、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3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单期静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16-05

对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在概念和实践的重点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着重解决核心企业的问题,而国内金融机构前期突破口是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手段。当前,关于产业链金融,只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没有具体定义,理论的发展仍有待深入。为较准确地剖析产业链金融,需要对相关定义进行厘定。

一、基础概念框架

(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因此,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特定逻辑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用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价值链是把企业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是用来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供应链是指商品传递到消费者前的各种业务活动的连接,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所以产业链是客观的,没有供应关系就没有供应链。

(二)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选准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其次是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然后形成复合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有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要找准并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产业链延伸中的瓶颈节点,支持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使骨干企业融资有保障,其上下游企业资金充足,从而带动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值链条的延伸。

由上可知,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有根本区别的。产业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一切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来看待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产业链金融概念,本文认为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用合理的资本运作手段,把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产业竞争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集群的资金融资活动。

(三)产业链金融的涵义

产业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提供融资,还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链金融通常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把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连成一体,把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消费者有机连成一片,给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融资风险承担模式。该模式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模式,优化为产业链整条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有效分散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生产效率和推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金融角度看,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金融服务达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同时,产业链内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流按照供应关系正向流动;资金流按照供应关系逆向流动;信息流在供应关系中双向流动。

因此,本文把产业链金融的涵义总结为: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提供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安排,为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促进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的融资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模型

(一)模型概述

根据基础概念,产业链金融一般包括融资对象、参与者和杠杆率,融资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营运资金,参与者是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的融资维度是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在产业链金融中,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内部信息,产业链内部的投资收益率相对比外部投资风险低,因此,产业链金融存在内部(知情者)与外部(局外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能传达到外部或者与外部的沟通成本较高。

模型主要包括两大参与者,产业链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给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率不同,因为它们的风险状况不同。在产业链中,投资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融资机构、能够获取的融资率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可得情况。

假设有一个借贷公司B(上下游企业)投资一个项目P,具有充分的项目信息,清楚项目将来的发展情况和回报率rproject,而且假设公司B自己没有资金,只有完全从外来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产业链内部A(核心企业)融资。

该产业链金融模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外部投资者与产业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产业链内部企业A拥有投资该项目的信息(至少部分)关于项目P的将来信息。因此A(核心企业)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成功概率p(0

为项目P融资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项目P,A比K拥有更多的信息,但少于B拥有的信息,或者说,对于项目P,K是产业链的局外人,B是内部人,A是部分内部人。

基本的模型仅是单期静态融资模型,时间从t0到t1,项目收益是确定的,所有的债务需要还清。这里还需要研究,在决定投资时,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链金融融资会发生,即B投资项目P时不会向金融市场K融资,而是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下核心企业A愿意为产业链金融进行融资。

(二)无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

三、产业链金融的扩展模型

图1所述的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表明,上下游企业B投资项目P时,只有通过产业链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同时都有利时,上下游企业B才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而不通过金融市场K进行融资。在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中,金融市场K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再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起到关键作用。这与现代产业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的有关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安排”的含义有所偏差。为此,本课题对产业链金融的简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

图2中的扩展模型表明,金融市场K通过产业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将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的企业A和上下游企业B连成一个整体,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资信为出发点,为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为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四、对产业链金融模型的进一步阐释

从模型来看,产业链金融可以部分克服金融市场与产业链各方寻求融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道德风险。在扩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型中,上下游企业B直接从金融市场融资的成本较高,而且现实中存在缺少的合格抵质押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行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一是上下游企业B从核心企业A那里取得融资,相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核心企业A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B的信息掌握较多,降低了核心企业A与上下游企业B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上下游企业B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核心企业A获取资金,融资难度降低。二是上下游企业B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从金融市场K取得融资。在这两种产业链融资方式中,金融市场K依靠核心企业能够降低对产业链融资的风险,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A能够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B的较多信息,可以及时掌握上下游企业B的发展动向,对资金的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有了核心企业A的信用担保,减少了融资违约的可能性,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三是从金融中介的角度来看,相对上下游企业B,由于能够掌握核心企业A较多的信息,而且A合格的抵质押物较多,对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相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B来说,或者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对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从整个产业链金融来说,在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下,产业链金融能够较好的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

总之,产业链金融融资灵活,能为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产业链金融涉及行业较多,不同行业资金需求特点各异,且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在产业链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满足产业链发展的资金需求,产业链金融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有效验证。

参考文献

[1]Basu,P、and Nair,S、K、、Supply chain finance enabled early pay、unlocking trapped value in B2B log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2012、Vol、 12No、 3、

[2]DavidA、Wuttke,Constantin Blome,Michael Henke、Focusing the financial flow of supply chai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J、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Vol145、

[3]洪崎、产业链金融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4,(1):43-45。

[4]王稳妮,李子成、产业链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15,(3):64-66。

[5]张传良,刘祥东、产业链金融信托业务模式与产品设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4):90-95。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创新 物联网

一、物联网

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与网络(互联网或通信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应用分析。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提出相关战略或发展规划。在我国,物联网是“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RFID的产业规模最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40%,并在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预计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行业总产值将达到7500 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供应链金融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是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即银行或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目前全球众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它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融资便利并获得了可观的价值增值。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钢材供应链金融服务,医疗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供应链金融,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地应用物联网技术,运用“可视跟踪”技术可实现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客户范围和业务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拓展核心企业的下游关联企业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比如农产品、医药产品、纺织品等。此外,除了发挥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现金管理、财务管理咨询、应收帐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中间业务服务。在国际贸易领域还可提高货币和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服务。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融资能力,合理安排应收款账期结构与数量,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2、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应用的意义。

(1)物联网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产业、构建新的供应链,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的商机。物联网将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依靠这一网络技术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的重组,以实现投入更少、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所实现的对物品的“可视跟踪”技术将有效实现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

(3)有利于加快“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提高IT系统柔水平。电子供应链金融电子供应链金融通过充分运用电子票据、网上国内保理、网上国内信用证、电子仓单等新型电子金融工具与手段,全面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效衔接,为链上企业在以“链”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带来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有效缩短银行和企业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增加可用资金头寸、减轻财务管理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和控制能力。

(4)提高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金融IC卡、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应用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在不远的将来,智慧的ATM,POS机将通过指纹、虹膜等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从而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物流园区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物流园区中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将对将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及其灵活性,降低其运转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1)对于核心企业及节点企业:通过对货物的时事监控和管理,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参与企业满意度。

(2)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物权的质押,监管,处置,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3)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4)对于电子商务: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包括货物的形态、状态、价值,在途情况等),方便交易进行。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各行业所处供应链环节与流程实现“可视跟踪”,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作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推广,它必将给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方式、支付方式和业务运作流程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给各相关企业带来多重便利和相应收益。

参考文献: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5

在我国,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最早提出了“物流金融”概念,他们在2004年5月对物流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定义,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1987年提出了“物资银行”的设想,2006年提出并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我国物流金融的内容日益丰富。

(一) 提出“物资银行”的设想

1986年,唐保忠等人开始了对物资银行的探索,当时主要从生产资料市场的宏观管理角度,利用物资部门在物资流通中的“蓄水池”作用,调剂和串换不同的物资品种,以满足生产需要。1998年4月,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任文超总经理提出用“订单、信息、资本”去解决市场再创造和利润再发现的问题, “物资银行”的概念随着物流学的发展日渐成熟。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重新研究了物资银行的内涵,认为“物资银行”业务可通过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仓储企业将其拥有的原材料、存货、商品等动产作为质押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银行、仓储企业和生产企业三方签订相关协议的业务话动。

其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权利质押”的运作模式,主要以代表物权的仓单或者类仓单(如质押货主通知单、质押入库单)出质,仓单作为货物保管方向存货人开具的代表拥有货物物权的凭据;另一种是基于“流动货物质押”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具体货物的实体进行质押,物流企业代替银行对之进行特别监管,需要银行解冻或部分解冻的指令融资企业才可提货;二是在保持质物的名称、质量、状况不变,且在总量保持一定的前提下,质物可以相对地动态流动。可以说“物资银行”从宏观、全面、综合、集约化的角度提出了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的简称,指银行以一定的物流产品抵押或质押作为授信条件,通过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的综合服务业务。该业务与“物资银行”业务相比,更标准,更规范,同时还具有远程化、信息化和广泛性的特点。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银行”)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早在2004年,广发银行在广州、北京、南京、杭州等10个城市开始试点,针对民营企业从创业、成长到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了“民营100”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推出“物流银行”业务,即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大大降低了风险。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远)、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外运)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储)等多家全国性物流企业与广发银行签订了物流业务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广发银行还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多位终端用户。

(三)提出“融通仓”概念,尝试“仓单质押”

2000年复旦大学朱道立教授首次提出“融通仓”概念,2001年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取得成功,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手机销量第一的业绩。2002年2月,复旦大学罗齐和朱道立等人对“融通仓”概念以及它的运作模式作了界定,认为“融”指的是金融、“通”指的是物资的流通、“仓”指的是物流的仓储。它将金融服务与物资的流通和仓储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实际上是一种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的创新,目的在于减少运营资本,提高经营效率,减少经营风险,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等。融通仓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仓单质押、保兑仓等,其主要区别是仓单质押业务先有货再有票,保兑仓业务先有票再有货。

1、仓单质押

指融资企业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中心,并以仓储中心出具的仓单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金融机构据此向融资企业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我国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1992年中储开始尝试该业务,1999年正式开展,业务量逐年增加。至今中储已与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合作。目前已有上百家物流企业开展此项业务。

2、保兑仓

指银行、制造商、经销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四方相互合作,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拟提货价款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银行向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加速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多赢。

(四)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

“物流银行”业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其仍然受到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物流融资的需求。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储、中远和中外运共同打造了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概念,面向中小企业进行“自偿性贷款”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在供应链生产话动中,银行通过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物流公司具有在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等方面的优势,银行基于物流企业控制货权、物流与资金流封闭运作给予中小企业授信支持,搭建互利互补的物流金融平台,数百家企业因此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

三、结语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业链融资;金融发展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银行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据有利地位,就不能以传统的金融融资方式来进行,由此产业链金融应运而生,成为改变当前商业银行融资格局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产业链融资金融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产业链金融的概况

所谓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拓展核心企业服务的方式,使得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与上下游供销商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得产品的生产,采购,消费融合起来,给予整个链条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产业链增值金融业务的发展。从其含义来看,产业链金融不仅仅符合产业竞争升级的发展规律,能够为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对应策略,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来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使得整体的业务链和风险控制链不断形成,能够解决链条中部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整体的良性发展;其二,有利于促进核心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使得自身的产业链条更加稳固;其三,彰显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胆识,并且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这对于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体系的完善来讲是很有帮助意义的。

二、当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虽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产业链金融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拓展,但是从其实践效益来看,并没有达到最为理想化的状态。具体来讲,当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还存在以下的缺陷和不足:

1、商业银行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较保守。当前商业银行主流市场业务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大型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衍生客户的业务需求上,争夺此部分的市场利润,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重要基地。但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依照市场发展的趋势,实现自身营销方案和经营方向的调整,过度守着原有的大型企业客户和垄断企业客户,忽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发,而在与原有企业客户主体实现金融合作的时候,总会处于劣势地位,由此使得商业银行处于金融融资的被动局面。归根究底,就是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理念比较保守,忽视了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没有将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纳入金融发展战略中去。

2、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管理主体不全。既然要发展产业链金融,就需要具备专业的,健全的产业链金融管组织体系,但是当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其一,缺乏专门的产业链金融管理组织机构,对应的部门设置处于分散的状态,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没有形成统一指挥的格局;其二,产业链金融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性不足,缺乏对应的审批操作管理制度,以传统复杂的方式来操作,难免使得银行业务的办理效率不断下降;其三,产业链金融发展需要专业的审查审批队伍,而当前的人力资源显然难以满足在此方面的需求。

3、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技术基础弱。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优化调整当前金融客户资源,理顺行业企业金融需求,以打造全新的产业链金融格局。为了全面发挥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模式的效能,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国内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比较快,但是在高度物流,资金流链接和信息共享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欠缺之处,而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案例还比较少,这也是影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

1、树立正确的金融经营理念。首先,以产业链金融产品品牌为向导,制定产业链金融品牌策略的时候,考虑好金融产业市场发展与产业同质化之间的关系,以差异化战略为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打造属于商业银行自身产业链金融发展格局;其次,改变以往重视大企业和垄断企业的思想意识,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实现对应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实现金融市场的最大化占有。

2、建立健全产业链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产业链金融组织管理体系,需要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结合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特点,设置专门的业务主管部门,明确其部门职权,实现产业链金融业务的统一化管理和控制;其二,注重专业化产业链金融业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技能,以保证切实推动产业链金融体系的完善;其三,建立健全完善的银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以学习和培训的方式,使得产业链金融业务的服务素质不断提升。

3、打造融资信息的服务平台。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注重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由政府出面搭建公共金融服务链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与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注重对于信息服务平台的为何和管理,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实现企业市场空间信息的拓展,也使得产业链金融信息平台的价值得以不断展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模式的确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模式,其在融资效益和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商业银行产业链融资理念,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业链融资环境的优化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箐、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4,01:110-116、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7

一、研究概述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和壮大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撑,打个比方,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更相当于经济服务的中枢神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实体经济的产品包含两种产品,第一种产品是物质产品,第二种产品是精神产品,实体经济中的各个流通环节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均有所体现,生产产品成本加上生产技术等问题需要纳入到产品定价中来。而虚拟经济则是依据交换或者分配来进行操作,在交换或者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定价。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避免出现处置不合理导致实体经济产业的衰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或者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从上述分析的情况来说,导致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

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把经济体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金融当之无愧是其血液,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国际性银行2011年度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2013供应链亚洲峰会的热点和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它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即链主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链主核心企业,以链主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链主企业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让供应链更具竞争力。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地位是迥然不同的。而在供应链金融的整个链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核心企业,对于中小尤其是小微企业而言,仍然处于食物链上的末端,也许在利益分配方面份?~更低,而在风险承担方面压力更大。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创新,获益者主要还是既往的资源占有者。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问题

我国的金融领域早已将实体经济纳入其中,但有关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体现,说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很多根本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实体经济本身的创新能力较差,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还不够规范和健全,或者相关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上述解读,对于实体经济是否被金融业有效支持人们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以下从两个方面对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以分析:

第一方面,企业的利润空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企业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将成本低廉的区域作为首先首要选择的地区,这样企业迁移出的地区出现了结构失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出现这一现象会导致金融业在当地的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因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为获取利益企业放弃实体经济的投资转而投向利润率更高的虚拟经济领域。

第二方面,实体通过虚拟经济可获取的利润率较高。实体经济十分青睐于虚拟经济的高风险、高回报,因而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通过自我投资的方式实现增值。导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四、加强监管,建立预警机制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篇8

【摘 要】 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融资难问题却也一直制约其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三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阐述其优势,其次分析了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校园安全人人有责中学生演讲稿(精选5篇)
  • 下一篇:贸易业务风险点(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