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写作范文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1

风险评估技术常用的工具一般有渗透测试工具和脆弱性扫描工具。渗透测试工具一般常使用人工结合渗透测试工具进行,常用的Web渗透测试工具有IBMAppScan、AWVS、HPWEBinspect,通常需对漏洞进行人工验证,以确定漏洞准确性。脆弱性扫描工具主要用于评估网络或主机存在的系统漏洞,常见工具有Nessus,能对主机、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进行扫描并形成脆弱性报告。此外,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除了利用上述工具来发现系统风险外,还需要利用系统现有数据来进行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这其中常用的手段有:入侵检测日志分析、主机日志分析、应用系统日志分析、主机/网络检查表等。

风险评估流程

1总体流程

根据风险评估中包含的各个要求,要分别进行实施,整体的风险评估流程如图3所示。

2风险评估准备阶段

通过做好准备工作,能够大大提升风险评估的效果,降低项目实施风险,该阶段是风险评估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准备阶段一般应包含如下工作内容:明确风险评估范围、确定风险评估目标、组建项目团队、设定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法、整体风险评估方案获得高层批准。

3资产识别阶段

资产识别主要针对现有的信息资产进行分类识别和描述,在识别的基础上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其进行赋值,确定信息资产的价值,作为影响分析的基础,典型资产类别可以分为:网络设备、服务器、终端、安全设备、物理环境、业务系统、数据、文档、组织和人员等。

4脆弱性识别

脆弱性评估常被称作弱点评估,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工作,通过脆弱性评估能够发现信息资产存在的弱点。弱点是资产本身存在的,它可以被威胁利用、引起资产或商业目标的损害。弱点包括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件、软件和信息等各种资产的脆弱性。脆弱性分类可分为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其中技术脆弱性又可以细分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5个方面。

5威胁识别

威胁可以通过威胁主体、资源、动机、途径等多种属性来描述。造成威胁的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根据威胁的动机,人为因素又可分为恶意和非恶意两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不可抗的因素和其他物理因素。威胁作用形式可以是对信息系统直接或间接的攻击,在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方面造成损害,也可能是偶发的或蓄意的事件。对威胁识别的简单方法就是对威胁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威胁,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将威胁识别分为以下几类:软硬件故障、物理环境影响、无作为或操作失误、管理不到位、恶意代码、越权或滥用、网络攻击、物理攻击、泄密、篡改、抵赖等。威胁分析方法首先需要考虑威胁的来源,然后分析存在哪些威胁种类,最后做出威胁来源和威胁种类的交叉表进行威胁赋值。

6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中要涉及资产、威胁、脆弱性3个基本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可以是威胁主体、影响对象、出现频率、动机等;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包含的内容涉及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同时包括网络、系统、应用和数据等不同的技术层面,但根据保险行业的特定需求,总体定位在网络设备和网络架构方面的技术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1)信息资产的调查,主要针对网络拓扑,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设备等。

2)网络架构弱点评估,针对目前的网络拓扑图进行弱点分析。

3)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系统弱点评估,针对设备目前的系统配置进行分析,确认其是否达到应有的安全效果,结合渗透测试的手段。

4)现有安全控制措施,通过分析目前的安全控制措施,综合总结网络架构和设备的弱点。

5)整体网络威胁和风险分析,综合分析网络中面临的威胁和可能的风险,形成总体安全现状。

6)建议安全措施和规划。根据风险评估的成果和建设目标,形成建议的安全措施和时间进度,建立1-2年的信息安全规划。

项目实施成果

根据以上工作内容,项目的最终成果包括:

1)信息资产清单和分析结果。清晰明确系统和网络信息资产,明确其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安全目标,同时确定资产的重要类别;必要时可以建立内部的信息资产库。

2)系统和网络脆弱性报告。明确服务器系统、网络设备、网络结构和安全设备可能存在的弱点。

3)系统和网络威胁报告。根据已有的弱点分析目前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威胁发生后对业务、系统和网络造成的影响。

4)安全现状报告。基于风险的安全现状总体分析报告,明确目前的网络安全风险。

5)建议安全措施和规划。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提出后期进行系统建设的安全控制措施。

结语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德育渗透

计算机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高校教学中也不断得到重视,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很多大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但是不能够利用这种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谋福利,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干危害人们财产健康的事情,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为实现自身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的权益。因此,需要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更多的计算机人才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影响德育渗透的因素相对较多,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师因素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渗透的主要力量,学生在课堂上吸取的大多数知识都来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的德育意识欠缺就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导致德育教育的难度增加。其次是学生因素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知识的接受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课程教学知识的兴趣较低,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是教育技术对德育教育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先进的设备用于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来讲解,计算机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让学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无法提升,对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会起到一定的制约。

二、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策略分析

1、加强教师德育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德育教学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更是学校众多教师的任务,全校的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的日常状况也比较了解,在德育教育中他们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把握时机,适当的穿插德育教育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培养自己的德育能力。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在教材中找到与德育教育最佳的契合点,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说教价值,才能让德育教育真正的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机操作时,教师应该让他们知道在机房要遵守的文明用机规则,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计算机的优势和自己文明用机的必要性。

2、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越来越复杂,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用网络道德达到自我约束和自律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以道德准则为依据,增强学生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增强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他们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去做,这种道德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他人起到影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应该培养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网络资料的下载和相关信息的搜索知识时,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互联网健康教育,从互联网的优势和缺陷综合分析,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网络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网络诈骗事件不断发生,很多高校学生迷恋网络,对网络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深信不疑,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使很多学生对互联网流连忘返,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中,有70%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其中有很多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出现成绩下降,最终导致退学甚至是转学的事件出现。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人因为受网络诈骗导致自杀。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互联网安全事件实例帮助学生认清网络的危害,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走向正确使用网络的道路。

三、结束语

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首先应该了解计算机教学的特征,在教学中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使教育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此外,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利用案例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教育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德育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要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切实改进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德育能力的提升。

作者:刘周艳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振华、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2):123-124,128、

[2]牛率仁、如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J]、成才之路,2011,(20):19、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3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近年来,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社会上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特别青睐,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课余活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显得更加重要。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从个四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时间紧张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画美丽校园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二)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我借助于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江苏的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三)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少先队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队活动资料等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

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

如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一)寓德于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是要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保障计算机安全,防止和制止计算机犯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这就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用户开展法制教育,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三、学会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我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悄然形成。互联网在加速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职高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但是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如得不到合理引导无疑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然而,放眼今天在职高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只讲授网络技术理论而很少涉及网络信息伦理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规范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如何在传授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这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信息技术课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道德存在的严重问题。

网络的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以其迅捷的传播方式、丰富的知识资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及其创新活动上。另一方面,网络充斥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观点,这些对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学生长期迷恋虚拟世界,导致性格和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不喜欢和别人在现实中交往,对别人产生不信任和怀疑,过于依赖网络,很难融入现实社会。网络虚拟性还会导致不良行为增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2、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需要而自发自愿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情感需要,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和接受信息,这样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网络道德是用于调整、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一旦形成,就会像传统道德一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自治自律约束自己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行为。网络道德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启迪自觉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管理与指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材内容。

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例如在学习《走进网络世界》一单元时,就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同时,对学生加强此方面的正确引导,告诉他们网络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信息海量,有益于学习,但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健康、虚假的东西,甚至还有许多人利用互联网络做一些不道德和违法的事情。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一些具体的事件事例,图文并茂地讲述给学生听,让其意识到遵守网络道德,自觉遵守有关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的重要性,不设计、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有害信息,注意保护自己的密码与信息,不盗用窃取他人资料,不随便与网友见面。做文明网民,树立安全上网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网络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上网行为。

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特点及作用,了解网络道德和传统道德的异同,以及建设良好的网络道德对互联网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每学期开学不久,我都要求学生上网在组织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站上宣誓。在网络文明与安全章节教学中,组织学生了解“黑客”、“骇客”、“红客”等行为问题,演示一些恶意软件或计算机病毒发作时对计算机造成危害等诸多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些学生有意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搞恶作剧或恶意攻击别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和危害?如何看待这些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懂得恶意干扰破坏别人资料或工作的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损失,同时破坏者本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通过学习,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自己上网有一定的约束,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网络道德。

3、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网上信息。

面对互联网上巨大的信息资源,学生应该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上网时能够去伪存真,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目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有效分析处理教材的渗透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与教学实践中,就一定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严耕、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1、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5

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了德育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德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向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请教或同他们讨论有关人生、价值、政治、经济、时事等重大问题,甚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性在“虚拟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体验其情其境,学习处事做人的经验,探讨一些自己所关心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使建立现代化的德育信息数据库成为可能。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学校计划内的德育内容,而且可以利用国际信息互联网络、校园网络等,自由选学有关内容,自觉接受教育。同时,学校间的德育信息数据库联网,可以使学生跨校学习,使学校间德育信息资源互补和共享,从而节约了德育投资,充分利用了德育信息资源。

二、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大量优秀的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来充实丰满我们的教育教学,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体验,完善我们的德育教学。我们都知道,在教育教学中,反馈与反思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提供我们教师与学生进行反馈和交流,构建教与学的桥梁。通过我们学校校园网,经常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提供教生网络在线交流,让教师能有足够的反馈,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同时也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

三、根据学科特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日益丰富的网上资源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然而打开窗户的同时,苍蝇、蚊子等也随之涌入。无数事实证明,网络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也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与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因此,教会学生选择,使其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就成为提高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要提倡绿色上网,可先让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学生”等,并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使学生有目的的上网,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笔者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如上网时调高安全属性,增加一些反黄、反暴力,防病毒的正版过滤软件;及时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学会选择,提高信息道德判断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生活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重视在上机实践操作中渗透德育

现在,在我们学校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都是安排两或三名学生一台电脑,而这几个人一般都是操作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和动手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这样的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与人共事的习惯,使他们知道,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善于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几个同学每一节课轮流操作电脑,在每节课无论能不能进行电脑操作,都不能闲着,教师引导他们留心观看别人操作,从而取长补短,遇到不熟练的步骤时,敢于向身边的同学请教,身边同学能积极主动地提供帮助。另外,教师在普通的操作任务以外还可以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德育渗透。

六、运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6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德育渗透 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在初中教育阶段,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情况,对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加强德育渗透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需要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与陶冶。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将教室打扫整洁,让学生第一次进入计算机教室时,产生良好印象。这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要爱护机房和遵守基本使用要求时,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计算机学科与其他理论学科有较大不同,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教学目的是着重加强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规范操作,显示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德育素养,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在细节之处下工夫,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渗透。例如,放学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座椅摆放整齐,将地上的垃圾收好,整理好桌面,再下课。由于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是非辨别能力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学生会主动按照老师的标准做,让教室始终处于整洁、干净的状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言行。

二、鼓励创新,提倡德育教育情境创设

近年来,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已逐步被我国各个学校采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在计算机课堂上进行情景模式创设要求教师充分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可以选取与最近时事相贴近的话题,然后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添加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这样,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自然会了解教师想要渗透给学生的德育内容,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渗透得更深入,学生记忆得更扎实。既锻炼操作水平,又获得德育洗礼,一举两得。

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不要为了盲目营造氛围而脱离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日常教学当中,课堂教学会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教师也在授课时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计算机技术容易弱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学生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鼓励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进行计算机授课时,要合理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例如,讲解“小报设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再确立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工作的具体分工,然后将任务和要求告知组内同学,并按时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小组合作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四、把握网络道德教育主动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初中生社会阅历浅,自控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成熟,不足以独自抵挡网络信息的诱惑。要求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首先,可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给计算机安装一些安全防护软件,还要及时和学生沟通,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站,比如,中学生信息技术网等。

总之,计算机教育有独特的德育优势,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牢牢把握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有效渗透与延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陆玉峰、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7

网络主宰下,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国家和政府权力逐渐弱化

由于国际竞争的领域扩展至互联网,各国信息技术力量差异造成了各国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当前的全球网络空间中,美国无疑在软、硬件技术领域实力超群,雄踞网络超级大国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技术强国的信息、技术依赖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美国互联网技术领域有“金刚”一说,指的是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等八家公司。以中国为例,美国的“金刚”早已深深嵌入中国社会,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不仅如此,这些公司的产品很多都被用在了中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2013年6月爆出的“棱镜门”事件震撼了全球,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的爆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而中国更是美国监控的重点,在美国的全球入侵电脑行动中,很多目标针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范围涵盖政商学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受到牵连的微软、苹果、高通等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极为抢眼: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在中国市场占有90%以上的份额,苹果的iPhone和iPad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而高通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建设,承载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

各国的国家关键信息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面前自由流转。“棱镜门”给各国国家安全敲响了警钟,技术垄断的当今时代,超级大国可轻而易举侵犯别国“虚拟疆域”,国家的信息安全在超强的技术手段面前不堪一击,国家的脆弱性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提高了个人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能力,人们受到他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决策也往往会受到世界舆论的左右,政府掌控国内事务的难度增加,控制信息扩散的能力逐渐减弱。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给各国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民意、微博大V的声音再也无法被忽视,民众通过互联网集结起来造成政局混乱的也不乏有之。网络时代,人们交流、交往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生产内容、传统的“守门人”式微等,催生了各种“自媒体”“众媒体”“自组织”和网络群体,网络的渗透力、动员力、影响力和组织力越来越不能忽视。

国家文化安全脆弱性凸显

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英国的流行音乐、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偶像剧等源源不断地涌入全球文化市场,使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本土传统文化甚至逐渐走向“边缘化”。

网络渗透是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另一潜在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利用互联网向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大肆宣扬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中国为例,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大量针对中国境内网民进行宣传的中文网站,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舆论战。除此之外,还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长期支持“达赖集团”“”等多个境外敌对组织网站,并利用互联网对中国进行宗教渗透。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散播自己的文化,意图使西方文化渗透到世界上每个角落,使网络成为其和平演变的工具。

笔者认为,捍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制度层面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

其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网络安全防御力。当前,我国在网络建设方面还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严重依赖技术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二是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不足。

2014年1月,中科院了COS“余弦”操作系统,使中国人在智能手机平台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打破了技术强国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方面的长期垄断,是自主创新的突出体现。

我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与关键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网络攻击、信息窃取等事件呈多发态势。随着下一代互联网启动商用试点,云计算、无线网安全等问题也将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应提前规划,防患于未然,不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大互联网环境治理力度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等,提高网络追根溯源、域名系统的安全、用户信息保护能力,维护网络安全和公众利益,使“防火墙”真正发挥“硬”作用。

三是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增强对危机事件的掌控力。

网络安全渗透技术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优势;策略

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相继开设,现代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中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网恋、网络犯罪等,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带领学生进入信息世界的领航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德育渗透的优势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实践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如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穿插、渗透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就能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因为如此,与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具鲜明的特点,具体如下:

1、 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除了涉及计算机本身之外,还涉及如审美、艺术、道德、基础学科、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增加愉悦性,使学生在享受中接受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素养。

2、 形象性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俗称“机房”。这样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打破强调理论知识、关注逻辑思维的局限,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以形象感人。通过实施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创设情境,以生动的形象攻破教学难点、重点,使学生易学、愿学、乐学。

3、 情感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片面强调技术能力,从而唤起学生对本学科情感的内心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怀着对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热爱,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言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整个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影响,将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教与学的成就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4、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有亲身经历了实践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地提高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要避免这种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

5、 创造性

创造性是信息技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在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学个性、加工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和德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信息技术的创造性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和促进,其中也包含学生的德育思想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结合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时常碰到喜欢恶作剧的学生,而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日益增强,恶作剧的花样逐渐增多。从简单的修改删除别人的文件、修改桌面、设置屏幕保护密码、删除广播程序,到修改注册表,修改还原精灵密码,或者任意修改COMS里的参数。甚至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拿走鼠标球或键盘上的按键等。

古埃及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我试着通过规范约束学生;通过环境文化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计算机房学生行为管理规范》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明确机房作为专用教室,有一些规范必须共同遵守。但是,简单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尝试了师生共同制定机房规范。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感受到机房秩序的维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置身于一个有序的环境,会让我们的行为也变得有序。在进入机房时,我要求学生排队进入,离开机房时,做好整理工作,让机房永远保持有序的状态。同时,我将学生的电脑桌面设置为“五要五不”“机房规范”等,时刻提醒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习惯。

与此同时,教师规范的计算机语言,娴熟、规范的操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对文件的整理、命名。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注意将用户文件分目录有序存放,文件名命名的时候,注意到便于识别,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信息整理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绚丽多彩的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的特点。开放,使得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考验着学生的甄别能力;隐蔽,给网络交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同时也模糊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得网络诈骗、网络诱骗等现象频频发生在学生群体中。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帮助辨别能力还不强的学生在网络中准确甄别信息,学会自我保护。

1、 去粗取精,增强信息甄别能力

例如,在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相关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粗取精、辨别信息。笔者在讲授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这一小节时,安排学生分组探索完在线图书馆、在线法律数据库、网上商城、数字城市等数据库后,设计了评价数据库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搜索过的数据库进行评价,并出示依据,因为是自己体验过的,所以学生罗列了许多:有的网站搜索不到信息,说明网站范围的广深适度不够;网站检索不方便,说明检索的友好性不够;网上商城信息不真实,说明网站信息内容可靠性不够;网站网页打不开、网速慢,说明网站的稳定性不够;网站内容过时,说明网站更新及时不够。这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将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

2、 去伪存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在讲到网络安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网络的黑暗面,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防范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在虚拟的网络中,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安全上网。例如,针对网络上流行的聊天工具QQ,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讨论,教师给出具体的聊天情景:“扮演陌生人套取家庭信息”“相约面对面”“中奖诈骗”等,引导学生思考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成长。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介绍计算机病毒这一节内容时,结合身边流行的病毒(熊猫烧香、灰鸽子等),与学生一起归纳病毒的表现、预防及清除方法。让学生辨别常见的病毒,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

(三)结合实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犯罪趋势呈现出低龄化。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犯罪方式也日益增多,从传播病毒到制造病毒到窃取信息,方法层出不穷。而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显示自己的聪明,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曾播报过一则关于17岁少年黑客的故事。该少年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当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他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通过以上新闻不难看出,中学生计算机犯罪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会实例,将中学生犯罪的血的教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真实的情景所感染。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都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青少年的求异心理使得他们对黑客、病毒充满好奇与崇拜。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网络安全的公开课,执教教师可谓是一个网络高手。上课期间,教师做了精彩的演示:从盗取密码到攻击电脑,无所不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讲,在场的教师和评委都受益匪浅;但是从教学角度看,对于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告诉他们的是网络黑客的危害和防范措施,而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成为黑客。

(四) “堵疏”结合,引导学生摆脱“网瘾”

近年来,中学生“网瘾”队伍日益扩大,现状令人担忧。专家呼吁:戒除“网瘾”,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摆脱“网瘾”,需要“堵疏”结合。

“堵”不是“缚”,教师或家长有时会通过拔掉网线、切断电源、不准学生去网吧等极端的手段限制学生上网。然而这种强硬的手段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强制手段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受尊重,从而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此外,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堵”是“疏”的辅助。“堵”表明了教师与家长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堵”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一,要堵住恶流的源头,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课堂让学生明确文明上网的要则。第二,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利用防火墙、服务器等技术手段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学生远离毒害,为学生营造“绿色上网环境”。

只“堵”不“疏”,仍然只是权宜之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兴趣班,将网络“梳理”成色彩缤纷的个性舞台。例如,在课余时间举办网上英语沙龙、学科辅导班、网页设计兴趣班、网络阅读等,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更广阔的用途,从而吸引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从游戏中走出来。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班级网页设计比赛、网络作文大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厂节能减排建议(精选8篇)
  • 下一篇:新农村战略(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