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4 栏目:写作范文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1

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考点的相关要求是: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2、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3、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运用的正误。

修辞手法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能力提升】

在修辞辨识、欣赏、仿写和实践运用中,必须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其中,要特别注意比喻与拟人、夸张的区别,及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的情况。还要注意排比与反复、设问与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区别。在阅读题中,一定要把握全文主旨,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理解其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1、修辞辨识:要特别注意比喻与拟人、夸张的区别和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的情况。

2、修辞欣赏:根据某种修辞的特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原文定的语境,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如果试题出现在阅读题中,这种修辞手法一定对表达文章的主旨有积极的作用。

3、仿写句子:这类试题实际是考查修辞方法的理解运用。要做到仿句与例句相似,又能与例句的意思连贯,必须把握全句的中心意思,以及例句的修辞手法。

4、实践运用: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合的素材,灵活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5、综合欣赏运用。此类试题一定要把握好原文主旨,联系上下文,结合题干要求来答题。

【技法指导】

技法一:了解修辞格式,弄清易混区别。

适用于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就是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解答时,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课标”所列八种修辞手法,以及教材中常见的辞格特点,尤其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

(2012年贵州毕节卷)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墙角。

B、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夕阳,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彩霞;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月亮,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星星。

C、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好像是周杰伦。

D、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洗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解析:解答时可采用“筛选法”,这需要考生掌握各种常见修辞格的特征,尤其要弄清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A句是暗喻和拟物;B句是对偶和拟人;D句是比喻;C句中的“好像”表比较,不是比喻句,所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2012年北京卷)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析:解答时可综合运用“排除法”和“筛选法”进行选择,要求考生透彻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不同的表达作用。D句对于反问的作用分析不够准确,应为“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强调了阅读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享受。”

技法二:明确题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拟。

适用于解答“主观型照例仿写题”。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做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

(2012年甘肃平凉、白银卷)阅读名著: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他名著情节,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知识来完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法一致;二要平仄协调,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同,位置对应;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外,还要熟悉其他名著的情节。

(2012年湖北宜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改写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副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对联改写”题,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道最为新颖别致的修辞考查题。题干中明确提示该联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辞格,这为考生指明了方向。参考答案: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技法三:把握辞格特点,由大到小辨识。

适用于解答“主观型辨识分析题”。这类题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的还要分析所用辞格的表达作用。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各种常见辞格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

(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掬,或如猛禽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映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这段文字运用拟人、______、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解析:细读文段,可知兼用了三种修辞手法,题干中已经找出了“拟人”辞格,还有“排比”和“比喻”两种辞格,填写这两种辞格时,须按“大小”顺序,位置不能颠倒。

技法四: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鉴赏。

适用于解答“主观型品味鉴赏题”。这类题多是指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鉴赏文本中某一画线句或某一精彩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地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不仅要分析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

(2012年湖北荆州卷)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

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解析:首先须正确辨识广告语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该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并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来作答。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2012年甘肃平凉、白银卷)阅读吕锦华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2

论文关键词:翻译批评赏析,修辞翻译,风格,荷塘月色

1、引言

《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世纪20年代所创作的白话散文当中的名篇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后人传诵。不少翻译名家都曾费尽心力将其翻译成英语散文,甚至不辞劳苦地重译复译。

散文是一种结构灵活、活泼轻巧的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散文的语言既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又具有美学功能。这一点在《荷塘月色》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文章中的语言丰富生动,且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因此如何在翻译当中再现这一切,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本文将选取原文中的经典片段,从修辞翻译的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这三个译本分别是王椒升[1]、朱纯深[2]、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3]的译本。

2、修辞与风格

风格是文学翻译当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语言学家Leech将风格定义为the way in which thelanguage is used in a given context, by a given person, for a given purpose andso on;[4]。不少学者认为,尽管风格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但译文仍然应该力求再现原文的风格。刘重德[5]在其提出的信、达、切;翻译三原则当中就强调了贴近原文风格的重要性。朱光潜[6]也认为,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表面的字义忠实风格,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须同时忠实中国论文网。; 那么译者应该如何重现原作者的风格呢?

根据刘宓庆[7]所创立的风格体系;一说,风格的内涵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层面,分别体现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而形式标记是指音、字、词、句、段以及修辞手法等使用。结合《荷塘月色》来看,作者运用了丰富且细腻的修辞手法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美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3、译文对比赏析

下面笔者将从修辞手法的翻译对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译本能否再现修辞效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侧重于分析比喻、通感、拟人等三种修辞手法,并且节选出这三种修辞手法集中出现的一个经典片段作为对照之原文。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不时使用Google的搜索结果作为语料库参照。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朱纯深译

On the uneven surface of the pond, all one could see was a mass of leaves, all interlaced and shooting high above the water like the skirts of slim dancing girls、 王椒升译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杨宪益、戴乃迭译

碧天里的星星;一句实际上出现了两个喻体:作者以碧天喻荷叶风格,星星喻荷花。显然,朱译为了使句子简洁而省略了碧天;,而王译和杨译则完整地保留了两个喻体。

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拟人又是明喻,与前两句比喻构成排比。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王译完全省去了这句比喻。朱译beauties just out of thebath;与原文意思相符,而据Google显示,完全符合out of the bath;组合的结果累计24,500,000项,且绝大部分出自英语网页,可见这一说法合乎英语习惯。杨译与朱译大致相同,仅更换了两个词。Google显示,完全符合fresh from the bath;组合的结果有467,000项,其中也有部分出自英语网页,可见这一说法也可以接受。

总的看来,三个译本在句式或是用词层面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在前辈的基础上经行一些修改,从而提出自己的译文如下:

Here and there among theoverlapping leaves was a scatter of white flowers, beautifully in bloom or bashfullyin bud, as if they were pearls glimmering at night, stars twinkling in an azuresky or beauties emerging from the bath、

应当指出,笔者的版本绝非完美,只是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解决上文分析所提及的一些难点,希望能够为译友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考。以下是笔者在翻译时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准确,望请指教。the overlapping leaves;指层层相叠的叶子,其中心词是leaves。Here and there among wasa scatter of;意指在叶子中间零星地散布着花朵;这里选取了scatter的名词用法,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区别于前人的译文。beautifully in bloom or bashfully inbud;作为后置定语修饰flowers;;笔者认为in bloom;和in bud;是固定词组,所以中间不应插入修饰成分。as if ;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风格,同时将后面的部分变成了状语从句;这样不仅可以让句子结构更加清晰,而且从句的操作性要比名词短语强,更加方便。至于句末的比喻排比,笔者采用了句子并列而非名词结构并列,一是为了操作方便,二是为了让句子更丰满;笔者增加at night;、emerging;等词,是为了使三句话的长度相当,力求对仗工整,但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朱纯深译

Their subtle fragrance was wafted by the passing breeze, in whiffs airy as he notes of a song ing faintly from some distant tower、

王椒升译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3

开幕式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何元龙致欢迎辞,上海市辞书学会秘书长徐祖友、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敬体讲话,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谭景春做工作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会议主题是汉语词汇研究与词典编纂,论文主要涉及辞书理论的创新与提高,《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的编写、修订以及汉语词汇研究等相关问题。

一、辞书理论与实践

韩敬体回顾了我国的三次辞书规划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给语文辞书编修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张志毅在《对词义和词的再认识》的报告中关于“词义语境原则”“基于海量语料统计分析研究词义的语义、语用、语法新分布原则”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郭小武对中型通用语文辞书编写中存在的过于追求纯和简、专和全、厚和多的三种误区,以及原创性、对象性、时代性、文化性、类型性、层级性、协调性等七种缺位提出了批评。王东海基于对中外经典辞书的研究,从知识内容、知识品牌、知识更新、知识整合和用户资本等方面探讨了打造汉语辞书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谢仁友对民国时期的白话辞书做了梳理和研究,指出《王云五大辞典》代表了民国白话辞书的最高峰。林仲湘、吴建生、安志伟、叶军、乔永分别讨论了《现代汉语详解字典》《现代汉语常用语典》《中国惯用语大辞典》《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新华成语大词典》等辞书的编写经验和研究心得。

二、关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目前,《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李尔钢从收词、义项以及书证等方面讨论了《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准则。杨蓉蓉提出《汉语大词典》修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高淑贤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中归纳了大型语文工具书修订的共性。孙毕提出利用《汉语大词典词目音序索引》来大面积提高《汉语大词典》的质量。除了上述宏观层面的建言外,杨小平、林源、张颖、赵红梅分别从释义、义项排列层级、成语相关问题、借鉴欧美词典编纂理念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出了建议。王绍峰、周阿根、王宝红则分别指出初唐佛典文献语词、“后嗣义”词汇、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等对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

三、关于词典的注音、字头、字形、收词和释义

晁继周提出了普通话常用轻声词、儿化词词表选词的四个主要原则,即尊重语言事实、从严掌握、适当照顾系统性和尽量与现行标准一致。马启俊、刘子怡探讨了地名 “六安”之“六”的读音。程建功则对成语“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异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洪年、李斐分别考察了《汉语大词典》无源字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部分姓氏用字字头的处理办法。李贵生、何茂活分别对方言用字的规范化、方言词典“本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盛玉麒针对《现代汉语词典》中“v+n”式“词化短语”词汇化问题,提出汉语词根相关性与短语词化度的概念。杜翔提出整体同源是认定多音节的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基点。新词新义和字母词是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伟探讨了《现代汉语词典》义项的增补。刘楠考察了语文词典对因误用产生的新词新义的收录问题。曾柱提出了新词语“新鲜度”的概念并分析了新词语词典收词的难度。张铁文研究了《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本字母词的收释。

苏宝荣、马英新对作为偏正式复合词的非常规组合“动+名”结构的语义结构类型做了精细的归纳,并揭示了该结构隐含“动素的连带成分”这一实质。谭景春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修订为例,提出了同类条目释义行文的一致性、释义行文用浅显的现代汉语普通话、释义行文用长的字符串解释短的字符串等词典释义的三条基本原则。从类型学的角度来改进释义引起了多位与会人员的关注,邓春琴考察了语义地图理论在区分多义词与同音同形词、排列多义词义项等方面的作用。王楠、邵宇彤、于峻嵘、冯海霞、李慧、张瑞洋的论文分别考察了类义词、词语分类注释、同义词词典三项式形容词释义、汉语亲属称谓词释义比较、“V单+NP”语块中NP的出条与释义、“精深、精湛、深湛”词义辨析等问题。此外,安华林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部分若干问题提出商榷。王霞、侯瑞芬、张定、王敏分别探讨了成语字面义、现代汉语“×着”结构、语文词典否定极性词、汉语学习型词典的编纂等问题。

四、辞书数字化

胡全红探讨了学生汉语词典在移动应用领域应具备的特点、功能和呈现形式,并对其市场化产品形式,提出了几种设想。邱立坤提出了面向辞书编纂的大型通用语料库建设的构想。高永伟以《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修订为例,探讨词典网络化趋势,以及数字时代英汉词典的创新。范剑淼介绍了其所在公司的“海量在线词典”。

密切关注语言生活是本届会议论文的一个亮点。前不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刚刚落幕,张晖、李志江基于听写大会词汇书写统计数据,归纳了听写大会反映出的中学生科技名词识记的特点,探讨了其成因,并对加强中学阶段科技教育提出了建议。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4

古乐府中的“代”和“拟”经常是等同使用、不加区分的。从《玉台新咏》、《文选》的文献编集情况来看。鲍照的《代白头吟》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拟乐府白头吟》,刘铄的《代行行重行行》、《代明月何皎皎》、《代孟冬寒气至》、《代青青河畔草》四首诗题中的“代”字,《玉台新咏》一本亦作“拟”,而同卷中陆机的《拟古》七首(即拟《古诗》十九首中的七首)也与此并无二致;在《文选》中。代体诗和拟体诗也是分在一类的。

今本鲍照集中把《拟行路难》十八首归人乐府类。与代诗并列;但在宋本中便与代诗分得十分清楚。我们理清这些基本情况和大概的线索,便不难看出,把古乐府中的“代”、“拟”之作统统归入乐府类,而且“代”与“拟”可以等同使用。说明晋宋以来人们已经认为,“代”乐府与“拟”乐府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后人不加辨析而把“拟”与“代”完全等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代”体与“拟”体的区别

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分析吴,韦昭、魏・缪袭所改《汉铙歌》十二曲时指出:“韦昭所改十二曲中,有与缪袭所作,字数多寡,句读长短,完全相同者。此盖与后来之‘按字填词’无异,在韦昭前,吾人尚未之见也。如《汉之季》:(当汉《思悲翁》,‘当’,乐府诗中之术语。有时用‘代’,其意则一。)”后世不知曲调,故“按字填词”;那么在曲调尚存的南朝时期,自然便应该是“依调填词”了。

试以鲍照的一些题“代”诗为例分析,《乐府诗集》卷五四“舞曲歌辞”末《淮南王篇》,崔豹《古今注》以为“淮南小山之作也”。《乐府解题》则径称为“古词”。其内容名为游仙,实系抒发备受压抑,去国怀乡的悲愁之苦。其辞日:

淮南王,自言尊(上平声十三元韵)。百尺高楼与天连(下平声一先韵)。后园凿井银作床(下平声七阳韵),金瓶素绠汲寒浆(阳韵)。汲寒浆(接字格,阳韵),饮少年(先韵),少年窈窕何能贤(先韵)。扬声悲歌音绝天(先韵)。

同上卷五五有鲍照《淮南王》二首,《玉台新咏》卷九题为鲍照《代淮南王二首》,集中题为《代淮南王》。其辞曰:

淮南王,好长生(下平声八庚韵)。服食炼气读仙经(下平声九青韵)。琉璃药碗牙作盘(上平声十四寒韵),金鼎玉匕合神丹(寒韵)。合神丹(接字格,寒韵),赐紫房(下平声七阳韵),紫房彩女弄明(阳韵),鸾歌凤舞断君肠(阳韵)。

张荫嘉认为古词内容是表现淮南王好神仙以致后宫怨旷,但他又说:“朱城以下,方就宫女表明愿望之诚,节拍入古。”班固《汉武帝故事》:“淮南王安好神仙,……能致仙人,与共游处,变化无常,又能隐形飞行,服气不食。帝闻而喜,欲受其道,王不肯传。帝怒。将诛之。”由此不难看出,鲍照之诗则是借淮南王之事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以男女之情表达愿投效君王,君臣永结同心的愿望。

两诗相较,仅仅在内容上有所发挥。句数、句式结构、修辞和用韵基本相同,按照依乐调填词的要求,可以说完全合拍。故《代淮南王》之“代”,是在沿用旧调的前提下,另作歌辞以代之而已。从内容来看含有借题发挥、别以己意裁之的意思。《方言》卷十:“皆南楚江湘之间代语也。”郭璞注:“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也。”或许可以说,是在曲调不变的条件下。以他辞代之而已。

曹植的《白马篇》系“自造新词”,在《文选》中可选人乐府,而鲍照的《代陈思王白马篇》则根本不录。两诗相较,用韵同为平声,曹诗用四“支”韵,鲍诗用一“东”韵:但曹诗二十八句,鲍诗二十二句。而且风格有异,曹诗昂扬奋发,鲍诗则苍凉悲壮。从内容看,曹诗充满建功立业、尽力为国、中不顾私的豪情,鲍诗虽然也表现坚志赴敌、雄视塞上的壮志。却也有楚歌含悲、徒唤奈何的悲叹以及对设计误者的愤恨。总之鲍诗创造发挥得幅度比较大,这或许就是《文选》不录此诗的原因之一。

再看乐府题“拟”诗《楚辞怨上》:“拟斯兮二踪”注:“拟,则也。”即以之为标准、范本。鲍照集中有《拟古》八首、《拟青青陵上柏》、《拟阮公夜中不能寐》和《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前三题十首皆系拟文人诗。入“诗”类。这与《文选》“杂拟”类中题“拟”诗所拟对象只有《古诗》十九首、张衡的《四愁诗》和曹丕所编的《邺中集》相同。鲍集中惟独《拟行路难》入“乐府”类。《乐府诗集》卷七十:“按《陈武别传》:‘武常牧羊,诸家牧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行路难》。’则所起亦远矣。”《晋书・袁山松传》称:山松“衿清秀远,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惜古民谣和袁辞皆不存,无从比对。鲍照所拟不可能是三国时代的牧竖歌谣,而只能是袁山松等“文其辞句,婉其节制”的新辞。所以它距离乐府旧调已经甚远,但毕竟还未曾脱离音乐。这正是宋本不将《拟行路难》十八首编入“乐府”类,而今本却把它编入“乐府”类的依据和原因。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5

关键词 辞书 编纂 外国地名 地名名称变化 涉外问题

辞书释文中的地名,是词条释文解疑释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组成释义的重要元素。其涉及的范围很广,除去地名专条外,在人物、事件、物产、城镇等条目中都可能遇到地名。地名的变化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密切相关。地名使用正确与否,是关系到辞书质量好坏的重要一环。要在辞书释文中正确使用地名,以我之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地名使用时要注意国家名称的变化

世界各国从古至今分合无数,典型的有中世纪欧洲的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大体奠定了后来意、法、德三国的雏形。近代有新格拉纳达(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解体分立为三个独立国家。至现代分合的国家就更多了,埃及与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两德统一、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的解体,包括2006年的塞黑解体。这些国家的分分合合,国家名称的消亡和产生(参见文后附表1),给辞书编纂增加了困难。

国名的变化会涉及很多词目、很多学科领域。以《辞海》为例,隐藏在释文中的国名涉及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历史、地理等等领域的词目,修改量很大,稍有疏忽就会出错。准确注明国家名称,不仅能提高辞书的质量,也是对相关国家的尊重。

二、地名使用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归属

辞书释文中的地名,要注意其古今变化。人物或事件条中出现地名,首先应思考该地名是否已有变化。如有变化,一般均要在这些地名之后括注今地名。今地名的括注必须准确,必须符合地名演变的脉络,千万不能想当然。世界各国地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夺、经济贸易交往和发展。以但泽为例,但泽原是波兰的格但斯克。18世纪末,波兰被普、奥、俄瓜分后,格但斯克为普鲁士吞并,并改名但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但是格但斯克未归还波兰,而被划为国际共管的“但泽自由市”。它附近的介于德国本部和东普鲁士之间、直通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则作为波兰出海的通道。1939年希特勒以“收回”但泽为借口对波兰发动了进攻。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奥得河、尼斯河以东地区,包括但泽在内全部归波兰管辖,但泽亦恢复格但斯克原名。在使用但泽一名时,必须括注今名格但斯克,属波兰。再举一例,石勒苏益格历史上曾经属于丹麦王国,在叙述历史上人物、事件、会议等时提到石勒苏益格一名必须注明“(今属德国)”。

三、使用地名时要注意我国的涉外政策

地名的使用,隐含我国的对外政策,这是地名实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战争),如何立目,就涉及原则问题。承认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之称,就可能会引起英国的不满。处理的办法是承认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之称,但必须括注英国对该岛的称呼,这是外交立场问题,应该与国家立场一致。再比如,我国的近邻锡金,1975年被印度吞并成为一个邦,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锡金纳入印度的版图,但中国始终没承认它。随着中印关系的和解,考虑到锡金人民的意愿,近几年我国才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此后,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和《世界知识年鉴》均把锡金作为印度的一部分。《辞海》2009版做了相应处理。此外对有争议的地区,不能简单标注现在占有该地区的国家。如我们常说的北方四岛问题,以四岛中的国后岛为例,国后岛《辞海》2009版释为:“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东北岛屿。中隔根室海峡。呈东北一西南向,长100多千米,宽6、3~32千米,面积1500平方千米。地势陡峻,多火山。爷爷岳(茶茶岳)海拔1822米,为全岛最高峰。气候温凉湿润。多森林。居民从事渔、林和养狐业。东岸古釜布为不冻港,岛行政机构设此。原属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苏联占领。现属俄罗斯。日本要求归还。”其中对该地名的把握应该是客观的,尊重历史的。

辞书中的地名在地图上也存在涉外问题,综合性辞书中的地图,一般均为简图,是经过编者精心加工过的地图,在内容上有所删节,但又保持图的整体框架。简图上内容的取舍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有影响的大型辞书的地图画错了,会使国与国之间产生矛盾,也会给边界划定和外交谈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辞书的简图中,一定要注意那些现在存在归属争议的地区标注。

辞书,尤其是大型的工具书,在使用地名时,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符合国家的外交政策,这根弦是千万不能放松的。

四、地名使用中要尊重历史

历史上的中国地域广阔,至清代由于列强侵入,大批领土丧失。对于这批原属中国的地名,在辞书中的处理,就需要编者尊重历史,维护民族感情。例如,现属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等地,在释文中首先应注明中国传统名称。如符拉迪沃斯托克为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为伯力、布拉戈维申斯克为海兰泡、尼古拉耶夫斯克为庙街等等。同时写明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割占,改今名。在《辞海》2009版中,我们将这些中国传统地名,作为古旧地名收入,这样就使读者对这些地名的历史沿革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做既尊重历史,又能让读者记住这些地名的变化。又如欧洲地名波美拉尼亚。《辞海》2009版释义为:“亦称‘波莫瑞’。欧洲历史地区名。指西起奥得河下游以西地带,东讫维斯瓦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居民属波兰人,次为德意志人。在历史上属波兰版图。1772年俄、奥、普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占有维斯瓦河以西的土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占领了整个波美拉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该区大部分仍为德国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归属波兰,仅最西部属德国。”这样既说明了波美拉尼亚部分地区属于德国的原因,客观地陈述了该地的历史状况,同时指明了原归属波兰。此外,在释文中出现的旧地名,应该注明其归属的今地名。

五、要理清地名在不同时期的称呼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界。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使地名产生了较大变化。随着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旧模式的改变等,地名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最典型的可数俄罗斯的地名了。例如圣彼得堡名称的变化:1903-1914年称“圣彼得堡或彼得堡”,1914-1924年称“彼得格勒”,1924-1991年称“列宁

格勒”,1991年后改称“圣彼得堡”。又如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原为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建立的城市;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都城;1453年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更名“伊斯坦布尔”。使用这些名称时要理清其各时期的叫法,不能笼统混用,一概称之为圣彼得堡或伊斯坦布尔,这与史实不相符。另如地名变化,尤其是国家的首都名称变化后,更应该给予关注,如韩国首都汉城现已改为首尔,缅甸的首都仰光迁移至内比都等等。一部大型的综合性辞书,条目中出现的地名,其称名一定要与历史相符。要防止辞书中有关联的条目内容,一处改动而遗漏另一处,或各个时段的不同名称混用。

六、地名新旧译名要相呼应

地名翻译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巨大工程,外国地名出现许多新译名,但又遗存许多约定俗成的旧译名。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呢?回答是既要反映新译名,但同时又要使大家熟悉的旧地名与新地名相照应。至于以何种译名为主条,以何种译名为副条,则要视其通行程度、读者可能查检的形式等因素而定。例如,“克里米亚半岛”是旧译,现在我国出版的地图均已改为克里木半岛;再比如那不勒斯,已改为那波利(Napoli)。译名的变动,会影响到一批约定俗成的词目,如克里木会涉及克里米亚会议、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声明等条;那波利会涉及那不勒斯王国等一批词条。即在词典中收入“克里米亚战争”和“克里木战争”,以更通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为主条,“克里木战争”为副条,使新旧译名条互作参见,并可在释文中增加括注,如“克里米亚(今译克里木)半岛”。用相互呼应的方法,便于读者检索词目。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部分新译名的影响会不断扩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定――1918年11月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Compiegne)森林地方签订的贡比涅停战协定,贡比涅是今名,其旧名为“康边”,过去常常以“康边停战协定”为词目,现多使用新译名为词目,为方便读者查阅,旧词目以副条形式出现。

七、同名地名要区别其归属国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6

[关键词] 概念语法隐喻;词汇隐喻;一致式;隐喻式;跨域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5-0135-05

一、引言

自古至今,隐喻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这不仅因为它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更因为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国内外学者已从修辞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等角度[1]研究了隐喻的概念、产生、范畴、功能及理解等,使隐喻研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但是截至目前,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习者,无论是从语言的修辞角度还是从心理的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和认知都主要聚焦于词汇隐喻内;而对于语言学家韩礼德所提出的语法隐喻人们鲜有问津。那么,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的异同是什么?语法隐喻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的初衷。

二、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

韩礼德从语言的系统性出发提出了语法隐喻概念。这个命名是受传统隐喻本质的启发,但其所指的对象或研究的范畴完全不同于修辞隐喻和拉考夫的认知概念隐喻。修辞学上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认知心理学把隐喻看作认知手段,它们都是指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隐喻[2]238, 是从词如何被运用的角度看待隐喻,是“自下而上”地看问题,即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一个词可以有本义和隐喻意义两种解释。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把语法隐喻看作深层语义的体现,是一种语义现象,是发生在语法层面上的,是从意义如何被表达的角度看待隐喻,是“自上而下”地看问题,即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一个意义可以有一致式和隐喻式两种表达形式。[3]341343换句话说,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而语法隐喻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例如:

(1a) We made a journey from Paris to London、(本义)

(1b) Life is a journey and it is love that makes the journey worthwhile(词汇隐喻)

(2a) What the scientists discussed paved the way for his fellow researchers、 (一致式)

(2b) The discussion of the scientists paved the way for his fellow researchers、(语法隐喻)

例(1)展示的是同一表达词汇“journey” 在意义上的变异,由本义“旅行”隐喻为“旅程”。 而例(2)展示的是同一意义“科学家讨论”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异,由一致式的言辞小句降级为隐喻式的言辞成分名词词组。

从表面上看,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但实质上它们是由对语言系统研究的视角不同产生的,一种是“自下而上”,而另一种是“自上而下”。人们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4];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它们在本质上具有突出的共同特征──跨域。词汇隐喻的跨域发生在词汇意义范畴之间;语法隐喻的跨域表面上是发生在词汇语法范畴之间,但实质上是深层语义跨域的表层体现。笔者认为,正是这一共同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是语言系统中隐喻现象的两个方面;可以说语法隐喻是对隐喻研究的补充,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因而笔者认为,目前研究者有必要对隐喻的研究对象进行重新界定,即隐喻的研究不仅应包括词汇隐喻,还应包括语法隐喻。

三、语法隐喻的产生

(一)产生的理论依据

语言的层次观是阐释语法隐喻产生的理论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符号系统,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重叠。语义层包括所有的潜在意义、交际手段和话语构造等信息,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网络。语义系统网络含有三个子系统:概念系统、人际系统和语篇系统。词汇语法层包括四个范畴和三个阶。音系层主要描写语音结构。[5]语言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这种体现关系表现为对“语义”(语义层)的选择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文字层)的选择,见图1。

图1语言层次的体现

词汇语法层是中心层,是语言的内核[3]15,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它成为介乎语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意义潜势系统,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直接语境的束缚,也使语法隐喻的出现成为可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

第29卷第5期孙承荣:概念语法隐喻本质特征的多层论证

韩礼德在创建语法隐喻理论时指出,隐喻现象并不只局限于人们所公认和熟知的词汇层,而是常常发生在语法层。语法隐喻是在语言体系内不同层次之间的体现过程中产生的。而体现过程会发生自由变异,作为体现语义层的词汇语法层也会出现分化(如一个意义在语法层可以体现若干形式),于是便产生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一个意义表达形式的变异。”[3]341

(二)一致式与隐喻式

自提出语法隐喻理论之后,研究者们对之不断修正完善。韩礼德依据语法隐喻所产生的语义功能系统,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但不认可语篇隐喻的存在。而Thompson G[6]和Martin J[2]233提出并论证了语篇隐喻。后来韩礼德又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归类,把语法隐喻分成13种[7],打破了原来的三大语义功能系统;但“在13种语法隐喻中有3种是与连接成分相关的隐喻,而这些转换与马丁(Martin) 所说的语篇隐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2]236。笔者认为从三大语义功能的角度对语法隐喻分类更易于理解、探讨和概括其特性和功能。限于篇幅,本文只聚焦于概念语法隐喻的形式与本质特征。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是通过及物性系统来实现。及物性系统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3]106-107

语言层次理论表明,意义的表达是层层体现的。韩礼德把语言的语义和词汇语法关系的体现形式分为两种:一致式和隐喻式。[3]342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是讲话者表达意义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从意义到词汇语法表达主要经过三步选择,概念功能的表达是在及物性语义系统内进行系列选择,其选择步骤是:(1)选择过程类型,即从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过程中挑选其一;(2)选择代表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功能成分,即及物的配置,如动作者、目标、感觉者等;(3)选择体现这些功能成分的词组――短语类别。[3]343每一次选择都会产生一致式和隐喻式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概念功能的语法隐喻化表达也正是在这一系列选择中实现的。

韩礼德指出一致性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后来他又采用了“级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rank)和“性状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status)的概念来进一步阐明一致性。韩礼德把语义分成三级:言辞列(sequence)、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词汇语法层是通过言辞把人类经验转换成意义的层次。[8]在级的一致性方面,言辞是对一件发生的事的语义表达,语法上体现为小句;若干表示事件的言辞构成言辞列,语法上由小句联合体现;表述每一事件的言辞成分在语法上体现为构成小句的成分, 即词组/短语。在性状的一致性方面,言辞成分在语法上体现为对应的具体词组:动词词组、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词组等。[9], [2]240两者的一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级和性状的语义语法一致关系

在一致关系里,语义和语法形成了固定的对应关系,表达形式是自然的、典型的,即“平白体”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更常见的现象是语义和语法关系偏离了这种一致关系,表达形式是非自然的、非典型的,即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常规表达形式的语言,这便是隐喻式。例如:

(3a) They produced personal puters、 (一致式)

(3b) The production of personal puters doubled last year、 (语法隐喻式)[10]128

例(3a)物质过程是由动词produce表达,体现了性状的一致性,是一致式表达;而例(3b)把原来的言辞转换成言辞成分,语法上把物质过程小句转换成名词短语,在级阶和性状上都发生了偏离,是隐喻式表达。

隐喻式和一致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只有相对的、程度不同的差异。

四、概念语法隐喻的本质特征――跨域

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本质上都具有跨域特征。词汇隐喻的跨域主要是体现在词汇意义的跨域转换上,这已经被历代学者所证明。本节主要论证概念语法隐喻在隐喻化过程中是如何展现其跨域特征的。为了简便易懂,我们从解码的角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阐释这一本质特征在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层次上的体现。

(一)词汇范畴跨域转换

概念语法隐喻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语义和语法关系在词汇语法表达层上偏离了性状的一致性,出现了词汇范畴跨域转换的现象,如一致式中常用来表达过程的动词或表达性质的形容词隐喻化成表达实体的名词。Halliday等认为语法隐喻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是语法层中不同语法项目之间产生的转换。 例如:

(4a) Our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normalized in 1973、

(4b) The normalization of our diplomatic relations occurred in 1973、 [11]72

(5a) The aim of our teaching is to make students original and creative、

(5b) Our teaching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originality and creativity、 [11]72

(6a)The porter made his way through the market with his elbows、

(6b) The porter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market、[10]128

(7a) Such behavior is unacceptable and will be punished、

(7b) They call on the authorities to make slavery a punishable offence、 [12]50

上例各组中a句是一致式,b句是隐喻式。例(4a)中表达过程的动词normalized和例(5a)中表达性质特征的形容词original and creative分别在例(4b)和(5b)中跨域转换成表达实体的名词normalization和originality and creativity。例(6a)中表达环境的介词短语 with my elbows在例(6b)中被转换成表达过程的动词elbowed。例(7a)中表达过程的动词punished在例(7b)中被转换成表达性质的形容词punishable。从例句中可以观察到概念语法隐喻表现为多种词汇范畴的跨域转换,不仅有动词或形容词转化成名词(例4b和例5b), 还有名词或形容词转化成动词(例6b)、动词或名词转换成形容词(例7b),以及其他词汇范畴的跨域转换。

(二)语法级阶跨域转移

概念语法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呈现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语法级阶跨域转移。在语法隐喻化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级阶一致关系(见图2)也往往发生偏离。一方面,言辞列不仅可以通过一致式的小句联合来体现,还可以隐喻化成言辞或言辞成分,由小句或词组/短语体现;言辞除由一致式的小句体现外,还可隐喻化成言辞成分,由词组/短语体现。与一致式相比,这类隐喻式表达在语法级阶上呈现跨域下移的特征。另一方面,言辞成分除由一致式的词组/短语体现外,还可隐喻化成由表达言辞的小句体现,出现了语法级阶跨域上移的现象。例如:

(8a) Because these tasks were difficult they need to allocate on extra packer、

(8b) These difficulties necessitated the allocation of one extra packer、[3]349

(9a) In order to argue that (this) is not so (he)simpl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no synonyms in mental language、

(9b) The argument to the contrary is basically an appeal to the lack of synonymy in mental language、[3]352

(10a) My mother put her arms about my shoulder、

(10b) Generally speaking,wives shoulder the prime responsibility for running the home, so that in most families the loss of the wife is a greater disaster than the loss of the husband、[11]116

(11a) My hands will bee dirty if I am going to do the deal、

(11b) I am not going to dirty my hands with this deal、 [11]104

对比例句(8)和(9)可以发现:一致式(8a)和(9a)中表达言辞列的小句联合在隐喻式(8b)和(9b)中分别降级成表达同样意义的小句或词组,语法级阶出现了跨域下移。而例句(10)和(11)阐释了隐喻式表达语法级阶跨域上移的特征:一致式(10a)中表达环境的介词短语about my shoulder 在隐喻式(10b)中转换成表达过程的动词词组shoulder the prime responsibility,进而使表达言辞成分的短语跨域上移为表达言辞的小句。一致式(11a)中表达性质特征的形容词dirty 在隐喻式(11b)中转换成表达过程的动词词组dirty my hands,进而跨域上移为表达言辞的过程小句。

笔者观察发现,多数概念语法隐喻在级阶跨域上是下移的, 其典型代表是名词化隐喻类型;少数是级阶跨域上移,其典型代表是动词化隐喻类型。另外, 语法隐喻的级阶跨域转移特征必然与词汇范畴跨域转换特征相伴;而且语法级阶的跨度下移会增加语言的词汇密度,如句(8b)这个9个单词的小句中所含的实词项就高达7个。高密度词汇的表达形式一方面增强了语篇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语义成分特征跨域叠加

隐喻式表达的词汇语法层的词汇范畴和语法级阶跨域转换特征是深层言辞语义成分跨域的体现,但语义成分的跨域并不是转换,而是不同语义成分语义特征的叠加,即隐喻式的语义成分在原来一致式语义成分的基础上跨域增添了新的语义特征,产生了双义或多义叠加现象。[3]353这一特点也同语法化的语义“滞留” (persistence)原则[13]相一致,同实词虚化现象中实词的语义滞留在虚词中一样,一致式的语义成分特征也滞留在隐喻化后的隐喻式中。例如:

(12a) The storm did not stop at the light of another day、

(12b) The light of another day still saw no end to the storm、 [14]

(13a) If someone who has not had much experience is also impaired by alcohol something disastrous may happen、

(13b) To add alcohol impairment to the problem of inexperience is an invitation to disaster、[3]349

一致式(12a)中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the light of another day在隐喻式(12b)中变成心理过程的参加者,即动作的感知者,但它仍保留着原来的时间环境语义特征。隐喻式(13b)中impairment由原来一致式(13a)中的物质过程动词变成了关系过程的参与者,但同时仍保留着过程impairing的语义特征。

(四)过程跨域转换

概念语法隐喻的语义成分特征跨域叠加是更深层过程跨域的体现。韩礼德认为意义首先是动态的,现实是由“过程”组成的,即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过程。[3]106107概念语法隐喻化首先是过程隐喻化, 同一概念的表达可隐喻化成不同种类的过程或同种过程的不同次范畴,这反映出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过程之间跨域转换的特征,如例(12a)的物质过程跨域转换成(12b)的心理过程,例(13a)中的物质过程跨域转换成(13b)的关系过程。又如:

(14a) People view the nature of perception differently、

(14b)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perception、 [12]47

(15a) He would show us his empty pockets to tell us that he was penniless、

(15b) He would empty his pockets to show that he was penniless、 [11]104

一致式(14a)中的心理过程隐喻化成(14b)中的存在过程。一致式(15a)和隐喻式(15b)是物质过程之间的跨域转换。

五、结语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概念语法隐喻在语义和语法关系上展现出了多层跨域映射的本质特征,即跨域特征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跨域特征首先发生在“过程”选择中,进而带动语义功能成分的跨域,出现了语义成分特征叠加现象,最后在词汇语法层体现出词汇范畴跨域和语法级转移的特征。概念语法隐喻的跨域特征向人们展示了隐喻化的表达丰富了语言的意义、多样化了语言的形式。语言表达从一致式的选择转化到隐喻式的选择也反映了人类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人类语言的进化发展和创造力。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并运用这种语言现象,以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和语言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

[2] 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 功能语言学导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朱永生,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95102、

[5] 戴瑞亮,刘典忠,孙承荣、 英语理论语法概论[M]、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137138、

[6]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78、

[7] 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9:246248、

[8] LASSEN I、 Acces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in technical manuals: a survey of style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M]、 Philadelphia, PA, US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1314、

[9]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8894、

[10] 孙承荣, 宋德生、 概念语法隐喻与学生英语语篇建构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外语学刊, 2008(5)、

[11] 杨立民、 现代大学英语3[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2]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7

这些词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并且不同的字典中对这些词的标记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这些词在标记和读音上的不确定性。这给使用者带来了麻烦。在此,笔者希望能够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日语中的使用倾向。

一、日本国语辞典中的标记方式

笔者选择了日语词典中具有权威性的『広辞苑(第五版)、『大言海(1937)『日本語国語辞典(1978)『新明解(第六版)『岩波国語辞典第五版),对上述10词的标记方式进行了调查,列表如下:

由表2可知,在日语国语辞典中,关于后接同一个词语时,其标记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不优先在前的词语

ブキヨウ

所有字典中都有两种标记,除了『大言海和『岩波国語辞典是将「無器用优先在前以外,其他词典中都是将「不器用优先对待的。

ブキリョウ

所有的词典中无一例外地都将「不器量优先在前,且『大言海中只有「不器量这一种标记形式。

ブチョウホウ

『大言海中只有「不調法一种标记方式,『日本国語大辞典和『新明解中两种标记方式都有,但是将「不調法优先在前。与此相对,『広辞苑和『岩波国語辞典中是将「無調法优先在前的。

ブヨウジン

『大言海中没有列出这一词条。其他都是列出了两种标记形式,且都将「不用心优先在前。

ブニンソウ

『新明解和『岩波国語辞典中没有列出这一词条。『広辞苑和『日本国語大辞典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且将「不人相优先在前,而『大言海中却只有「無人相一种标记方式。

ブキミ

所有的词典中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其中,除了『岩波国語辞典将「無気味优先在前外,其他词典都是将「不気味优先在前。

ブアンナイ

『大言海中只有「無案内一种标记方式。而『新明解和『岩波国語辞典中只有「不案内一种标记方式。『広辞苑和『日本国語大辞典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但优先情况也不相同,『広辞苑将「無案内,『日本国語大辞典将「不案内优先在前对待。

ブフウリュウ

『広辞苑和『新明解都是将「無風流优先在前对待的,而『日本国語大辞典和『岩波国語辞典与之相反,是将「不風流优先在前的。『大言海中只有「不風流一种标记方式。

2、「無优先在前的词语

ブサホウ

所有词典中都是无一例外地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且都是将「無作法优先在前对待的。

3、「不和「無比例相当的词语

ブチョウレン

『大言海『新明解和『岩波国語辞典中没有出现该词例。『広辞苑中将「無調練,『日本国語大辞典中将「不調練优先在前。两者势均力敌,不分胜负。

由上述分析可知,除了「ブサホウ「ブチョウレン这两个词外基本上都是以「不的标记方式优先。也就是说,在具有两种标记方式的情况下,「不更被偏爱吧。

二、日本的标记辞典中的标记方式

为进一步究明其使用倾向,笔者调查了几本专门的标记辞典。分别是『岩波現代用字辞典(1989)、『東京堂用字用語辞典(1990)、『現代国語表記辞典(1995)、『最新用字用語ブック(1997)。另外,还调查了以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词汇为对象进行分类的『分類語彙表(2004)。

在这些标记词典中,只出现了7例,除了《岩波现代用字辞典》外,其他辞典只有「ブフウリュウ是「無优先,其他词语都是「不优先,或者只有「不一种标记方式。

详尽说来是这样的:『岩波現代用字辞典中「無和「不的比例为4比3。『東京堂用字用語辞典中的6个词例都是兼有两种标记形式,但「不被优先在前。『現代国語表記辞典中,只认为有「ブサホウ和「ブフウリュウ具有两种标记方式,并指出「不作法和「無風流在新闻用字中被使用。『最新用字用語ブック中所有词例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情况,并指出除了「無風流之外,「不一般更多地被使用。『分類語彙表中只列出了「ブチョウホウ和「ブフウリュウ有两种标记情况,且「ブチョウホウ是将「不調法、「ブフウリュウ是将「無風流优先在前的,其他词例都是只有「不一种标记。

概括来说,除了『岩波現代用字辞典之外,其他的字典都是将「無优先在前的(「ブフウリュウ是例外)。其他词例,都是要么是将「不优先在前,要么是只有「不一种情况。

三、《读卖新闻》中的用字情况

前面两个小节中调查了词典中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都是「不

被优先对待。特别是在标记辞典中,这种倾向更明显。那么在现在的实际使用中又是否如此呢?为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将具有两种标记的词输入《读卖新闻》中进行了检索,结果如左图:

这个结果与『東京堂用字用語辞典、『現代国語表記辞典、『最新用字用語ブック及『分類語彙表一致。即除了「無風流之外,都是更偏爱于「不的标记方式。

致词与致辞的区别篇8

【关键词】汉语语文辞书;古今字;通假字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

通假字与古今字这两个概念的界说与区分,是语文辞书处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重要依据。

(一)古今字的界定

古今字是我国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它,但是由于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古今字都缺乏专门的研究,所以对它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

从古到今,不少学者对“古今字”进行过不同的表述。段玉裁指出:古今字与汉字的形体演变无关,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对的,没有整体划一的分界时限。清代学者王筠则认为“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义也。”王力先生从汉字发展的角度对古今字进行考察,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是造字问题。

到目前学术界对古今字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以陆兴锡先生为代表,他们继承段玉裁的看法,坚持认为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是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另一种意见则是以王力先生为代表,把古今字看成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孽乳现象,是具有孳乳关系的分化字。综上可以认为,古今字是同词先后异字的现象。

(二)通假字的界定

通假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字现象,目前对通假字所下的定义也不一致。程希岚等说:“通假,一般地说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二是本有其字,而又依声托事的假借。” 王力说:通假是“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以上两种说法虽较流行但都是有失偏颇的。一般认为,古人在行文之时不用本字,而用另一个音同音近而义不同的字去替代本字,这个用以替代本字的字就称作通假字。应当说这种理解还是较为科学的。

(三)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分

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较为常见的用字现象,都是字的记词职能的转移,构成双方在读音上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尽管有着些许的共性,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就二者之间的区别而言,目前学术界达到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时间上,古今字是历时现象;而通假字是共时现象。古今字有先后之分,须先有古字,才能有今字;通假字必须同时存在,要不无所谓借用。 其次,在性质上,古今字是一种造字现象,它有新字产生,标志着汉字从少到多,今字在取得古字的某一个或几个义项之后是恒定、久远的;而通假字没有新字产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且是一种临时的借用现象,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各司其职,不发生任何意义上的纠葛。再次,在读音上,古今字的古字必须读今字的读音,通假字的借字必须读本字的读音。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所以才能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二、汉语语文辞书对古今字、通假字的处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一些专家对辞书编纂中如何处理“古今字”、“通假字”的问题提出看法,形成争议,但未达成共识。在字典词典的编纂中,理论上应该把辨析古今字,通假字作为一个专项工作来处理,严格分清二者的界限。但就目前学术界对古今字、通假字的看法,很难对所有古今字、通假字划出一条明晰的界线。因此,目前的字词典在这方面都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分别是我国大型历史性详解汉语字典和词典,它们以其各自骄人的特点在辞书届享有盛誉,这两部书在古今字的整理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一些典型的古今字没有标注,如:“道/”、“/”;一部分古今字与通假字“鱼龙混杂”,如“解/懈”标注为通假字。训释术语的不统一也是其在整理方面混乱的一个表现,应该对这些标注术语进行统一,如“莫”“暮”为一对古今字,在“莫”字下列出的相关义项后注明“‘暮’的古字”,“暮”字的相关义项后注明“‘莫’的今字”;通假字应统一注明为“某”通“某”。关于词典中对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分,吴琦幸(《谈谈词典中的古今字》)提出了借鉴颜师古在注《汉书》时的处理办法,“凡两字的意义是一对一,今字常用而古字罕见的,就被认为古今字。通假字的范围比较大,可以是初文用假借方式形成的后起字,如共―供;也可以是意义丝毫没有联系的两字,如信―伸。”这条界限分明的处理办法可以为今天的词典编纂者所借鉴。

而对于汉语语文辞书中处理通假字的办法,马天祥认为,“对所有的通假字,只要有实际材料作根据,就应当广泛采择甄录。有些理论问题暂时还不能取得一致,可以求同存异,待研究透彻,再作进一步处理”。同时他还提出了在研究处理通假字时,务必弄清书例、语例、词例的要求。认为“编纂语文辞书,当然要参考前人注疏,并吸取旧日辞书的资料,甄录历代学者的成果。至于囿与不囿,自有客观标准衡量。归纳众义,列为义项,适当引例,就不能说是‘囿于古人的注疏’。其实,当前辞书编纂中对通假字的处理,不足之处倒是对古人注疏研究得不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未能充分甄别收录。”他的这些建议和要求,都是极具建设性的,值得词典编纂者们在处理字词典中的通假字问题时进行借鉴和采纳。

参考文献

[1]洪成玉、通假字概说[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1)、

[2]戴云云、通假管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3)、

[3]杨润陆、论古今字的内涵[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6)、

[4]刘新春、古今字再论[J]、语言研究,2003(1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国际金融交易(精选8篇)
  • 下一篇:2022青年五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