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5 栏目:写作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交通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微型中央商务区的概念

1、1中央商务区(CBD)的概念

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是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 CBD是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城市中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1、2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的概念及意义

微型中央商务区(Minityp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MCBD),是指以地产项目为基础,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称为微型CBD。

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城市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人口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集聚模式会由单一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逐步演变,拓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

2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的特征

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微型中央商务区作为CBD的分化和拓展,与CBD一样,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MCBD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MCBD所提供的所有的货物及各种服务具有最高水准,是各类精华最集中的所在,在MCBD所从事的交易和交流都是最高档次的,所以MCBD往往是城市中最繁华的;

第二,MCBD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和拥挤程度。由于其突出的商务功能,要求与区域交通枢纽(车站、机场等)保持方便的联系,便于商务出行,给予办事者单位时间内最高的办事通达机会,所以MCBD往往是城市中最堵的;

第三,MCBD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他的24小时人口拥有量最高,但其24小时人口变化的对比值也高,白天人海茫茫,夜晚空空荡荡;

第四,MCBD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因为是黄金地段,它的楼价在这个城市内部或者一个区域内应该是最高的。

第五,MCBD一定具有高度密集的建筑。商务中心区往往是高楼林立,例如纽约曼哈顿、香港中环、深圳福田,都体现了高密度建筑量的特征,一般建筑量都是上千万平方米。

第六,MCBD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MCBD所提供的服务,涵盖经济的、行政的、管理的、娱乐和文化的等各个方面。

第七,MCBD以第三产业为主。这是其核心的特征。MCBD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且不是传统的第三产业,应该是那些代表了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第三产业。比如金融、保险、信托、证券、中介、会计等等。

3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影响探讨

3、1探讨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影响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为了增加自身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圈内的竞争力,开始全面规划和建设微型CBD。与此同时,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交通拥堵让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深受其害,另一方面,更多的居民热衷于谈论小汽车家庭化。如此的矛盾使得城市CBD的交通更加拥挤不堪。良好的交通方式构成使得城市在和谐、通畅的环境中发展,这点对于城市CBD来说更为重要。 所以,探讨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影响,分析其问题所在以及提出改善措施十分重要。

3、2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特征

3、2、1交通集散强度高

依据国际CBD的成功经验,其内部比列应该是40~60的写字楼,20%的商业设施,20%的商住公寓和配套服务设施,以商务办公为主,职住显著不平衡。钟摆式的人流移动,导致其周边道路在高峰时段呈现潮汐现象的特点。

3、2、2高峰持续时间长

由于该区域聚集程度较高,除办公活动外,还有大量的高档零售业、服务业等。高级宾馆、商务会所、休闲娱乐有效的结合,使其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峰期。特别是下班时段,各场所交通流达到最高程度,交通高峰过后,商业高峰继之而来,出现持续不断的交通压力。

3、2、3交通目的多样性

国内外实践表明,MCBD不仅仅应该是城市金融、贸易、信息、传媒等中心业务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有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参观等功能。用地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出行目的的多样性,不同目的的出行者对交通有不同的需求。例如,通勤目的者对交通所用的时间有相当的要求,而以旅游购物等为目的而出行的人群则对交通及环境的舒适度有很大的期望。

3、2、4内部慢行交通需求大

微型中央商务区常常是大型交通换乘枢纽设施所在地,各种交通设施的换乘带来了很大的步行需求。此外,该处地带繁华、商业繁荣以及大量的娱乐休闲设施吸引了大量的行人交通。基于这两个因素的考虑,往往在微型中央商务区汇集了大量慢行交通。

3、2、5 停车需求大

MCBD强大的商务功能、大量的交通需求以及繁华的商业程度,决定了其较大的公务、商务出行的比重,又因其寸土寸金、地段拥挤的状况,所以需要配置大量较高标准的停车泊位。

3、3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停车系统规划。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微型中央商务区,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微型中央商务区内部用地规划应整合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规划;应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以满足不同距离、不同目的的出行需求;应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应将长久以来的“车本位”思想转化为“人本位”思想,实现慢行保障的道路规划系统。此外,还要加强微型中央服务区的交通管理,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优化道路管理设备及系统,并建立广泛的公共参与机制,动员公众采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污染的绿色交通方式出行等等。

4结语

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实际上中国城市用地辐射力十分不足,专家预测,未来中国要在不到8%的土地面积上创造出全国70%以上的GDP,才能整体上把中国从生态危机中解放出来。如何规划有限的城市用地已经成为了业内共同探讨的话题, 微型中央商务区也因此应运而生,并在城市发展及经济建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型中央商务区的建立及运行需要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来支撑。因而,探讨城市规划中微型商务区的交通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划建议和改善措施也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璐、中央商务区交通规划与管理协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0、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医学新生;角色转换;环境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44-02

每一年的新生报道季都有大量的新面孔注入学校,大学对于刚参加完紧张激烈高考的大一新生而言陌生而充满新鲜感。一部分同学在忙碌的、有人为其安排好所有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高中学习生活之后,进入了有自主可支配的时间、却没有人规定其学习内容的大学生活,出现了学习目标方向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能否迅速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顺利适应大学的环境和生活对新生而言至关重要,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完善,而医学生学成后更是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观察研究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帮助医学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奋斗目标以顺利融入大学生活成为近年来医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新生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

很多大一新生在大学新环境下感觉紧张、焦虑甚至恐惧,而医学院校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与新环境的磨合逐渐浮现,甚至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

1、角色转换障碍。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每位新生的心中都存在着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以往高中的生活、学习有家长及学校老师安排,而当代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立自主的能力更是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主要由个人自主安排的学习和生活让部分同学茫然不知所措,脱离呵护的焦虑与恐惧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大学新环境中,能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多为成绩优异或有专长的优秀学子,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成为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落差巨大,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环境适应障碍。部分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原因首先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如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所上的大学与心理预期的大学不统一,感觉失去了成就自己的机会进而精神颓废;其次是上到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中喜爱的专业,这使他们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加上医学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欠佳,都会造成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压力;再者,学校内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与预期相差太远,部分受到家庭过分保护的学生无法适应相对艰苦的环境,也是其进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诱因;此外,一部分同学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感觉如释重负,当面对更广阔和复杂的大学生活时,目标方向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轻松度日,沉迷于电脑网络和游戏,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3、人际交往障碍。大一新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独立生活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新生均为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并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对其教育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而家长的过分包办等等均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甚至沉迷于网络交际而无法融入现实交际圈。此外,一些大学新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进入大学新环境后,周围家境富裕的同学的互相攀比造成的自卑感也是导致其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在扩大招生的政策影响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逐年上升。而在医学改革新环境下,医学生的培养模式逐渐趋于被称为“5+3”的主流模式,即5年的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医学生从进入校园学习受教育到最后步入社会就职的时长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在此教育思路的指导下,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学业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1、帮助医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医学生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分析,认识、了解和评估自己,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自身优势所在,正确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并科学制定未来学习、生活和就业计划,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2、帮助医学生鞭策自身努力学习。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根据规划逐步努力实现目标,通过不断的自我鞭策努力提升自身的新高度。

3、帮助医学生明确重点。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根据自身状态安排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调整学习、社团活动和工作重点,增加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4、帮助医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按规划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努力方向,集中精力利用自身优势向实现职业目标迈进,并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可能潜力以帮助实现最后的目标。

5、帮助医学生评估自身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成为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我国高校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紧张严峻的医患关系和复杂的医疗改革环境中更突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如何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未来职业目标任务迫切。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对医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医学新生完成角色转换。大学初始阶段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可以引导新生迅速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即重新审视自我,探寻自身特点与特长,明确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纠正错误的学习及就职思想,正确树立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科学制定成长计划,尽快适应和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有助于医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及时树立专业自信心,增强新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新生对在医大开启大学时代充满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根据学校的多种资源进行自我设计及调整,可帮助迅速融入大学新生活。

3、有助于医学新生构建正常人际交往。医学生尤其是临床相关的医学生,今后的就职岗位多是直接面对患者,需要直接与患者进行沟通。而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改革环境复杂,对医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能力要求显著提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使医学新生了解未来职业目标,对大学生活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随后通过参加学校以专业思想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为重点的各类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交流沟通能力,构建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终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实现“医者仁心”,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新生迅速适应大学新环境并顺利成长至关重要,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是入学适应性教育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校园内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与学生未来的择业就职密切相关。结合医学新生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根据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疑虑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系列讲座和活动,向新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帮助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校内外环境,正确树立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医学新生对职业目标和实施计划了然于心,能目标明确地不断提升自身符合职业需要的能力素质,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自我调整,在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与自我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还能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当前医学院校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关注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避免注重就业指导而轻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加大投入支持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加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准,积极扶持相关训练课程,根据新生的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不断丰富辅导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策划,积极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跟踪总结,不断为医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注入新活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培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3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education of freshm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s for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and achieving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introduces adaptability conditions of college freshm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learning, living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 and bine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adaptability problems of freshm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性教育;调研

Key words: college;freshm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adaptability education;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318-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备,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大学。据统计,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大学适应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1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内涵与意义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为帮助大学生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随着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新生中贫困生的适应性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摸清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性现状,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调整状态,积极地融入大学生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状况

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以便更好的开展适应性教育,我们对某校学期末的大一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随机抽样尽量使被试人数在人口统计变量上分布均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3份,有效回收率为77、2%,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贫困新生在入校后,遇到的问题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对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经济方面有问题”>“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恋爱、情感问题”>“其他”。

3 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适应性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环境变化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有多方面,环境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学与考试方式以及培养目标与中学有很大差异;日常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远离父母却又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人际交往环境发生变化,人际关系范围变大、复杂化;校园环境发生变化,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对于一个刚从农村地区步入都市大学的新生而言,一切都是新鲜好奇而又非常缺乏经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适应性症状。

3、2 心理矛盾与失衡 生活事件集中增加、环境变化剧烈、心理矛盾或冲突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压力超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交往需要与闭锁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与失衡,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贫困生渴望友情、爱情,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让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不少学生害怕和别人交往,产生自我封闭心理。

3、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家庭影响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能力。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能上学就是尽到了最大的责任,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但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又被父母寄予了全部的希望,担负着家庭走出贫困的重担。在这种压力作用下,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焦躁不安,对前途悲观泄气,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4 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备极端落后,教学观念陈旧,绝大部分贫困地区还是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围绕考试课程,学好应考知识,掌握考试技巧”。学校只注重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大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部分新生感到极度不适应,他们不知道进入大学后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后无所适从。

4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的建议与思考

要讲好高校的第一堂课,即入学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多渠道做好适应教育,引导他们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1 多举措开展学涯规划指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要以学涯规划指导为抓手,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是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学好专业本领的前提,要引导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贫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要重视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发挥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学涯规划指导要和普通新生放在一起,但是要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单独辅导,例如一对一谈话。

4、2 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增强受挫能力 高校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建立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每一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制订有效的教育、应对措施,通过谈心、QQ交流等对贫困新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倾诉和宣泄的机会。重点关注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受到挫折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

4、3 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强朋辈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差,敏感性强的特点。随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角色地位、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少学生常常面临渴望交往与孤独的矛盾。因此,面对贫困生人际关系缺失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搭建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的平台,鼓励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多结交朋友,以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大学生活中多元化的人际关系。

4、4 关爱贫困生,加强励志教育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应该给与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高校辅导员要掌握、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加强沟通,从细节关爱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校应积极拓展勤工俭学岗位,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多措并举,加强正面激励,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安心学业,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掌握,也客观了解到学校在开展贫困生适应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调研结果对于学校加强和改进贫困新生的适应和养成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构建以学涯规划为主线的大学生发展成才导航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鹂娜,于海洋、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调查与解困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

[3]汪洪元,吴贵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4

关键词:住区、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Abstract: The essay has analys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ory, we have explorated the city’s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to elabor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urban development。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Urban Development; Rel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关于住区

1、1住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规划学者形成住区这一概念之前,住区这种人类社会居住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最早从事农业,也总是合群而居。随着农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住区。从这个意义上说,住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住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不但城市住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住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农村住区;其规模也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住区。

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使得住区本身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减少,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普及、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居住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各住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规范、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程度已经显著降低。一个住区居民与其他住区居民之间,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长期以来,住区居民一般都是在本住区附近就业谋生。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住区的许多居民每天都会到离住区较远的地方去上班。因此,居住者之间除了具有本地居民的共同利益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从住区以外谋取生计的种种不同利益。这种情况就从社会纽带和社会交往上削弱了住区服务的确定性,也为住区规划设计乃至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住区可以概括为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地方观念的社会单元,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互结合的复合系统,是以居住为核心功能,并引发娱乐、经营、交往、发展等多方面功能的社会趋于共同体。

1、2如何作好住区规划

早期的住区规划基于解决居住功能的理念,内部关联性差、缺乏整体有机协调。而人类社会在动态发展,这些老旧住区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低、交通设施数量少、绿化不足等等问题逐步凸显,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随着社会发展,规划理念也在不断创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正是新时期规划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于住区规划来说,公众参与是住区规划科学与否的重要一方面。这种积极参与、自下而上向政府反映居住意愿,虽然不一定都是合理意见,不能全部采纳,却动态地触及到住区规划的核心本质——以人为本,效果显而易见。因此,只有认真调研、广泛座谈才能真正了解住区居民实际需求,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住区规划,达到改善住区空间环境、提升住区人文品位的规划目的。

2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住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可以总结出住区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由自然环境、人工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的有机地域综合体,它代表了人的一种有组织活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社交等内容。城市住区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其发展和建设体现城市人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从远古到今天,人类住区均要求具有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便捷性、环境美等。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对安全、舒适、方便、交通便捷和环境优美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安全性,远古时代的住区,要求不受猛兽、洪水的侵害,而今天则要求儿童上学的交通安全、住宅的私密性和防火、防震的安全等。又比如交通便捷性,在古代多数是要求住宅出入方便,道路通畅便捷,而现在是要求近公交站点,靠近地铁或轻轨的出入口,上、下班距离近。

由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城市生活可知,要使城市具有活力并得以持续发展,城市住区建设已不仅限于建筑几座新楼或追求某种风格,而更需要把握住整个公众生活区域的结构布局,特别是使城市住区有一个完善的总体面貌;城市住区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不仅限于这一功能地域及其物质设施所占有的空间比重,而更体现在其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定居基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下,能否展现出居住、人文、生态等方面的综合特性,能否实现住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规模的相互协调。

城市住区不断刺激城市生产结构的发展,城市住区的发展关系到城市整体的发展。城市住区是城市构成中的重要组成系统之一。城市发展为城市各系统提供相应指引。住区形式与功能在不断改变,而城市城镇化也快速推进,必然产生大量人流,而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说住区与城市发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 对今后住区发展的几点认识

住区在发展,居民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除了注重户型、面积、绿化、配套、物业外,选择的落脚点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家园,即由住区发展最初选择物质环境到更重视精神家园。新时期对住区进行开发时,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3、1住区发展可持续化

主要包含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问题,经济方面,如果一个住区没有有效的经济构成,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地长期发展;环境方面,包括不破坏环境或滥用其有限资源,减少污染,实施全面的生态系统管理;社会方面,可持续住区应努力解决安全、公平、文化等问题。

3、2住区发展整体化

现代城市规划要求运用融贯各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来整体解决城市问题。住区发展同样也需要统筹与协调,希腊建筑师迪亚斯研究人类聚居问题时提出:“从不同角度,用系统方法加以考虑,即以经济师、社会学家、政治家、行政人员、技术专家和文化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聚居的全部知识,以克服过去研究的支离破碎现象与混乱局面”。迪亚斯的整体规划概念和现代城市规划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住区规划的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信息量越来越大,拘泥于单一学科、单一手段的规划手法将不适应时代需要。具体而言,住区发展整体化要求住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如空间秩序的组织、居民、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空间肌理与历史进程研究等方面。

3、3住区功能复合化

我国大城市的住区有向郊区蔓延的趋势,但是居民工作没有随之外迁,造成中心城区压力无法缓解。一个占地数千亩、居住数万人的住区,就是一个事实上的“小城镇”,将其建设成为单一居住模式的“卧城”,只能“安居”不能“乐业”,会给城市整体发展留下诸多后遗症。在当今信息社会,许多行业已不必每天集中办公,例如证券、金融、管理、设计等,这些行业职员素质较高,经济实力强,多数向往郊区生活,完全可以外迁这种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现代住区在规划时,可以适当考虑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功能的兼容、交叉、重叠,创造多异性、随意性空间。住区功能复合化不仅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转成本,也会减小住区的管理难度。

3、4住区结构网络化

传统的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住区建设模式注重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等物质层面内容,对居民人际交往等精神层面内容重视不够。其结果多是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特征相适应,进而泯灭了物质形态与社会网络、人文关系的对应。在时代进步的今天,一些住区居民享受物质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也在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住区普遍缺乏认同,人际关系冷漠。

因此,住区开发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住区从空间分布上看都是人的集合,其次它也是人们交往的空间。居民个体的差异以及住区内各群体的差异决定了住区成员承担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及住区内外交际网络的多元化。

3、5住区规模最优化

住区规模盲目求大、求全,追求规模经济,其结果往往不经济。我国城市住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城市路网结构划定,城市路网的间距一般为400米左右,也就限定了住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更为科学的划定住区方法应该依据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尺度,依据人控制环境的范围和认知能力作为限定住区规模的依据是必要的。目前我国新开发住区大部分规模明显便大,合理的住区规模应小于5万平方米。

3、6住区配套合理化

在住区开发形成过程中,公益性配套设施例如文化、教育、卫生等等设施一般由政府供给与建设,以使得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经营性配套设施例如商业、金融业设施一般交给市场进行运作。在一些住区建设中,有的主动提供了住户专车、学校、社会治安等公益。在住区发展初级阶段,配套设施普遍缺乏,一些可以交给市场自由配置的设施也一直由政府负担,造成配套设施既不够又配套不灵活的局面;而在目前阶段,配套设施有超出合理数量的趋势,一般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个别公益性设施演变成市场运作的赢利性设施,损害住区居民利益;二是开发企业不堪履行当初承诺所带来的长久成本而食言,对住区后续开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逐步理清公益性设施与经营性设施的界限,确定合理的配套设施有利于政府、企业等各方成本、利益的确定,更有利于住区居民公共利益的保障。

3、7住区空间邻里化

我国目前一些住区虽然环境做得很精致,但是人气不旺,这种邻里交往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应该从环境行为学方面加以研究改善,不让环境成为摆设。因此住区空间邻里化提出:一是住区有明确的领域范围和边界标识,这是实现住区群体间有效交往并产生认同的首要条件;二是住区人口规模要适当,人口过多会超出人们的有效认知范围,使人们无法进行深入的相互了解,形成熟知范围;三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见面会促进邻里间交往,增进住区居民友谊,进行住宅设计时考虑各户入室路线适当重合交叉、私有领域和公共领域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居民交往活动的实现。

3、8住区经营开放化

住区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结构,进行住区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建设与更新两方面:一是住区规划是滚动调校的过程,一两次的阶段规划设计工作无法长期指导住区建设,应分析住区建设的多层面要素,合理引导住区开发;二是当住区内部或外部建设要素产生新的变化和影响时,住区有自身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有效机制,保持动态稳定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5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适应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56-02

中职学校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角色转变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职业适应期"。中职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普遍存在稳定性较差、甚至频繁离职的现象。影响学生转换单位或岗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认为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劳动强度太大、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生活环境太差等。学生频繁离职、不讲诚信以及盲目随从必将影响到就业质量,也将影响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否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1 中职生职场不适应的原因

年龄较小,缺乏社会阅历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时,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之间,与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很难以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中职学校一般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来往和接触的人群只有教师和同学,与社会的正面接触交流十分有限,信息量少、信息面窄,没有机会了解职业和社会。因此,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显得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表现为简单化,学生角色很难转变为职工角色。案例一:某学校汽车美容专业学生,被学校推荐到一家汽车4S店从事汽车涂装工作,工作了不到半年,认为工作又苦、又单调,工资给的太低,要到外地去打工挣大钱,就辞职了。但到了外边却感觉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很多中职毕业生不愿从基层的基础工作做起,认为工作辛苦、地位不高。当工作单位住宿环境差、工资低、工作程序单调时,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降低工作热情。有些学生心态浮躁,随意"跳槽",根本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和进度。这种既不能正视就业市场现实状况,也不能认识自身能力素质,个人利益至上的工作态度,只会错过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案例二:某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被学校推荐到一家大型汽车4S店工作,店长安排他在维修班跟班工作。由于店里接修的都是高档轿车,师傅修车的时候都不准他动手,还常常把换机油、拆轮胎等脏活累活交给他干,他每次都不情愿地接受。此外,班长还经常分配他打扫卫生、做记录等额外工作,他以"自己是技校生,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不应该做这些杂活"而拒绝。结果,只干了两个月就"跳槽"了。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中职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走入社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缺乏相关的能力锻炼,如沟通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不透,又不会灵活对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差较大,其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对工作不适应。

2 "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对策

要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学校与学生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通过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自身的情况做一个正确的评估,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卑自弃。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都与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不足,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有关。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工作中培养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抱持切合实际的薪酬期望值,不能仅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经验、技能等潜在"薪酬"。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职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职业文化要让学生利用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感受生产一线环境,触摸市场脉搏,让企业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往往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企业,对企业现状不满,接受不了企业的"规矩",缺乏耐心适应企业。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企业都有优势和劣势,最重要的是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融入企业,在深入了解企业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学校还可以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如请企业有关人员到学校讲课,搞相关专业的企业文化节,叫学生在学校也能感觉到企业文化。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可开设社交礼仪、有效的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教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阶段,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寓职业精神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

中职毕业生因具有年龄小、思想单纯、稳定性差等特殊性,指导教师要特别关注其"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1)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12-02

经济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快速扩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在华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只有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赢得竞争优势。

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孙芳仲、林若红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探析》一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界定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办学过程,容纳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的一个活动过程,它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扬州职业大学刘正良博士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结构适应性与对策思考》一文中的定义是“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国内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机构、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过程”。虽然不同学者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不同,但是其内涵是相同的,就是要与国际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培养国际化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同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教育国际化相对难度较大。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类型,而技术在国际上更容易获得普遍认定和进行广泛交流。始于1946年的世界技能竞赛(world skill Competition)就是很好的说明。2011年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了第41届世界技能竞赛,此次参赛标志着中国技能人才走上了国际舞台。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天然就具有国际化的某种属性,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发挥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要明确。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既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也要有短期的发展目标。国际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要明确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包括专业、人力资源、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以及所在区域;要了解本地区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特别是跨国企业和公司的人才需求状况;要了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筛选出可以合作交流的国家和院校、机构;要了解海外合作院校的优势专业和教育资源所在。同时,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利于监管。学院要有学院的国际化目标,各二级学院和系部也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并列入每年度的考核指标,以利于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的国际化考核标准可以借鉴大学国际化指标,从教师队伍国际化、学生结构国际化、以及课程国际化三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结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是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来衡量。学生结构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又一重要标志。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是否国外原版教材、汉化的教材引进、是否双语或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2、国际化的发展需要组织机构保障。组织机构是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有熟悉外事工作和渠道的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为了促进外事工作深入开展,在院系层面,也需要指定专人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工作,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和系部的国际化规划和目标。在留学生达到一定规模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学院,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

3、国际化发展人才是关键。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学校教师没有出国经历,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外籍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呢?你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精通外语的人才,与国外教育机构不能进行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层次的沟通,何谈教育国际化?所以,高职院校要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长久之计,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有力度,海归教师的配置要有硬指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有计划地派出去进修和学习,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4、国际化发展需要成本的投入。教育国际化是需要成本投入的,包括机构设置成本、人力资源配置成本、调研成本、交流考察成本、员工海外进修和培训成本、营销成本及接待成本等,这些都是显性成本并且往往数额比较大。但是国际化的收益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效果往往是隐性和难以衡量的。这需要学院领导要有战略眼光,大胆投入,等待回报。

5、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是双向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互利共赢模式。近些年来,在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中,国内学生“走出去”和国外学生“引进来”比例严重失衡,这是人才网具有优质教育资源方流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相比,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到位的主要后果。据我们调查,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不断上升,随着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愿意到中国学习和就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趋势,走出国门,积极主动到国外院校去宣传我们的优势,和更多的海外院校建立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把更多的国外学生“引进来”。

6、国际化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提升。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校园建设在国际上堪称一流,一些硬件设施也是国外一些院校无法比拟的。但是,如果我们要与海外一流大学和学院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就要快速提升我们的办学软实力。我们的办学理念,校园和学生管理,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特别是课程资源的英化,教师英语水平的提升,双语教学的实施。国际留学生的“引进来”在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将会水到渠成。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举世瞩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芳仲,林若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41、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7

制订寒假的时间表,家长有哪些需要注意?

专家解读:在寒假这个节日较多的时期,家长往往也放假了,所以会带着孩子四处走亲访友,而不是像暑假一样,把孩子放在家里,让他们独自一人度过。所以,在寒假中,大人们有可能会给孩子更多的集体性关注,比如要求孩子们在就餐时表演助兴,孩子在和亲朋好友交往过程中同样也会发生很多的人际交往故事。往往也是这个时候,家长们会更加容易发现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技巧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的现象。

在安排寒假学习时,家长和孩子的主要矛盾

家长:倾向情商与知识的同步培养

专家解读: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寒假里能在思维、情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所改观。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在思维能力和情商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这些能力方面的尽早培养远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同时,春节期间孩子的压岁钱数量越来越多,到底如何处理这些钱时能够帮助到孩子提升他们自己的管理能力,又能够让他们不会生成乱花钱的坏习惯,这点也是很多家长们关心的话题。

孩子:无数遍规划自己的假期安排

孩子们在临近假期的时候已经在心里规划了无数遍假期生活完了的安排,特别是在寒假中,他们将迎来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的春节,他们往往希望能过个热热闹闹又开开心心的春节。孩子们则希望能够和同伴在一起,在没有学业压力的情境下,如果能够在和同伴在一起的同时,又能学会怎么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朋友的方法,学会让自己更加独立,更加有自信的方法,是他们非常向往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容易获得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同伴的、成人的),而不是总是被负面评价。

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 教学 策略

口语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所应当掌握的基本功,一个不懂得人际交往的人无异于一台只会按程序运行的机器,毋论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价值。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呢?我们尽可利用语文教学优势进行口语训练。口语训练不外乎是“听”与“说”的训练,两者之间最重要的是“说”,“说”就是突破口,会说就会听,会说就会读,会说就会写,一个“说”能解决一切,因为你只有说得好、说得流利顺畅表达准确无误,你才能付诸于文字,才能达到“倚马千言”的效果。多年来我校一直围绕“说”字做文章,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现就这几年来的口语交际教学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为今后的实践活动铺平道路。

一、我校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组随意组合

多数情况下大部分教师为图方便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根据座次划分组别,此举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学生之间只是出于友好关系或是教师指定而组合,彼此之间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学习特点、个性特点都容易被忽略,组员之间依存度低,这样的组合方式往往会演变成极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

2、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随意划分的小组虽有任务在身,但不能激发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每组往往是一两个学生在那里发表见解,余者只是旁观。据笔者观察,整节课下来旁观率最低为21%,最高达到35%。我们的课堂有时会变得很热闹,这并非是组员间思想的交锋而是个别优秀学生演绎出来的场景,多数学生成了“配角”,只是顺从了别人的想法而已,无形中学困生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地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长此以往只能是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两极分化逐渐拉大。

3、教学上的表演化倾向

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岗位群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密切,在此情境下进行的口语交际活动多少给人一种表演化的倾向,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没有多大作用。

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教师鲜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此项任务的意义,也没有明确此项任务的目标,学生在这“二缺一少”的情况下匆忙展开讨论,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盲目跟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和修正自我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无法适应这飞速发展的社会。 转贴于

二、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能的应对策略

1、科学划分小组

合理划分小组是口语交际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一个科学稳固的小组对学生个体会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情况、经济条件、兴趣爱好,在分组设计上使各小组总体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划分,由4~6人组成,包括优秀、良好、中等、较弱这几个档次的学生。小组划分后必须稳固,不允许随意变动,组员间应互助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体现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和小组的团结精神。

2、明确组员职责,杜绝“旁观”现象

小组划分后,实行组长负责制并设置记录员、计时员、检查员、保管员协助小组长开展活动,其中组长主要负责开展活动,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记录员负责记录每次活动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计时员确保本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检查员负责到别组检查学习情况,保管员负责保管所需的学习工具或材料。小组成员角色可采取轮换形式,以便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明确任务目标

任务下达后教师应明确此项任务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保证学习的实效性。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两者必须兼顾,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小组目标。

4、创设贴近学生就业岗位群的情境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工程结算审计的重点及对策(精选8篇)
  • 下一篇:西安医学院的专业排名(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