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5 栏目:写作范文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1

关键词:老龄化聚类分析分类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而国际上对老龄化标准则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这就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我国这样出口大量依靠制造业的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并随之对其他领域如政治、卫生、公共服务等也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我国的老龄化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计划生育造成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二胎”等政策,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开放二胎已经成为了现实。随着“二胎”的来临,是否会出现“婴儿潮”也是一个问题,即使该政策能对老龄化的状况起到重要抑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目前来看我国的面临的可能老龄化问题依然突出。文章通过SPSS软件对31个省,地区以及直辖市的老龄化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分类,给不同类别的省市的社会政策包括公共服务,医疗等政策的制定一定的参考。

文献综述:使用聚类分析来分析人口老龄的国内文献并不多,林琳,马飞的《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1]和李津的《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2]都只是关注了地区性的老龄化问题、谭姝琳和贾向丹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3]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过少并且数据时使用2008年的。杜肖俏和王连峰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4]也存在数据的过时问题,使用的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其中一个衡量老龄化指标“过去十年平均老年人口增长量”不十分适合。本文试图选取比较合理的聚类变量和聚类方法[5],对我国各省,地区和直辖市老龄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希望能对全国老龄化水平进行一个相对科学的区域划分和整体分析。

变量设计:样本的选取来自全国31个省,地区和直辖市,本文选取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老龄化指标分别为:1、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少儿人口(14岁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3、老年抚养比4、少年抚养比5、老少比6、年龄中位数分别设为x1~x6。数据来源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其中能反映老龄化指标的“过去十年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由于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断档一年所以无法得出,给予剔除处理。

X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2: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3:老年抚养比;X4:少年抚养比;X5:老少比;X6:年龄中位数。

聚类结果及分析:为了消除不同的计量单位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Z分位数,然后运用ward最小方差法对已经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如下的分类结果,当d取7时分为3类。

第1类地区为:吉林、黑龙江、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西、福建、内蒙古、辽宁、江苏、北京、天津、上海,规模为14。

第2类地区为:重庆、四川、山东、湖南、安徽,规模为14。

第3类地区为:江西、河南、海南、甘肃、云南、广西、贵州、宁夏、新疆、青海、广东、,规模为12。

根据分类的结果在下面表1中对比衡量老龄化的指标的均值

第一类地区的65岁老年人口比例为8、195%属于第二高,但是老少比则是最高的并且年龄中位数也是最高的,老年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处于中等地位,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而这类地区基本包括了例如北京、天津、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通常都比较严峻。由于经济发达使人们生活、医疗水平提高所以老年人口寿命增长也是造成老龄化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宽裕,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加大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并且这类地区的少儿比和少年抚养比是最低的,表明在这类地区急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来减轻老龄化。

第二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502%是三类中的最高比例,老年抚养比也是最高的,说明当地劳动力赡养老年人的负担重,年龄中位数达到33、05接近最高的34岁,少年抚养比也明显高于第一类地区,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应该是最严重的。观察到这类地区属于人口基数大,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这类地区的少儿比例也是比较高的,有点类似与中间小两头大的状况,当地的青壮年负担重。所以这类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水平应及时跟上去。

第三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最小,达到7、4%。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也最小,其中年龄中位数更是只有24、97,低于30岁。而少儿比例和少年抚养比则最大,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状况最轻。并且这类省市绝大部分都是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可以加大对少儿的经济投入。而且,这一类地区的总和抚养比是三类地区中最高的,因而对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也是相对较大的。

P值也就是显著性都接近于0,说明类别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均比较严峻。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大致可分成3类,政府应根据3类地区的不同状况来制定不同的政策。

本文的不足有:年龄中位数的计算。本文根据的公式是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这个公式算出来的,而实际上现在对于年龄中位数的算法有学者提出了可能更精确的算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深究。

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采取加入医疗投入,耕地和人口流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加入可能更加能反映我国特殊国情下的老龄化。(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2] 李津、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3

[3] 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2

【关键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高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则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8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为10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仅增加58万人,这表明河南省总人口呈现低速平稳增长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生育水平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为12、27‰,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为1988万人,占比为21、12%,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572万人,占比为69、8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53万人,占比为9、06%。与2012年比,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万人,自2010年来,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0、23%。由此可见,河南省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龄化的现状,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划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一般都用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来表示,见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1、1953―2010年间河南省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

自1953年以来,河南省常住人口总数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已达9402、99万,与1953年相比增长了近5000万,位居全国第三。虽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明显放缓,1990―2000年增长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仅比2000年增长147万人,增长率仅为1、58%。

从年龄结构来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点:(1)0―14岁少儿人数在1953―1982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儿人数逐渐下降,同时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显。(2)1953―2010年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表现出持续增加态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断加快,从在常住人口中占比来看,除二普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出上涨态势。(3)1953―1964年间,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时河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5%,达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转为成长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结构。

2、与中部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4、91%,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000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6、96%,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此时,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达7、0%,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这表明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均为成长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到2000年,河南省与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龄结构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口增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经济发展做后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在逐步加快,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河南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2、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家庭规模正逐渐趋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当前,河南省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了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使老年人能够享有全天候、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应对老龄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达3605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约为26、2万张,这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应不断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

3、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劳动力出现短缺。因此,为了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增加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年龄使老年人可以继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0岁。而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面,据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可以实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4qn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2]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1)、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对策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其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并参照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数量占据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其三,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不合理。中国家庭典型421结构和不匹配的养老模式给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并完善养老模式,将成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和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社保专家指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也就成为进一步破解养老难题的不二选择。

二、居家养老现状研究

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采取法律、财政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如下:

(一)法律保障。为了应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政部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1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我国家庭小型化和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角度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等内容,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更是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二)社会保障。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规划要求,到2015年“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而去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是390万张,每千名老人20、6张。同时,社区为老服务的覆盖率,城市要达到百分之百,农村要达到50%。

但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居家养老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

其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居家养老模式的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城乡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尚未改善,这也加大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难度。

三、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现在存有的弊端,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改进,

(一)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应顶层设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级依据本省实际需求,补充相应的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防止“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调节走偏”两大弊端。

(二)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措施,对养老服务业予以大力发展和扶持,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家庭层面。鼓励421型家庭多生一胎和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并在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上形成孝道的思想观念,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协作,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共同积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个人层面。物质上,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倡全民参与养老、医疗等保险,并倡导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精神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09:70-72、

[2]胡钟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204、

[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52-55、

[4]王文静、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0-17、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4

[关键词]老龄人口红利;释放原则;主要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11

我国劳动年龄上限较发达国家平均提前5~15年,伴随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龄人口红利释放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重点。当前我国已飞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即为老龄化。[1]研究表明,中国老龄化率将于2050年达到30%以上,并将一直持续至21世纪末①。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我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验。[2]针对这一状况,笔者通过对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我国社会现状出发,提出在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渐进式推进以及分阶段改革的释放路径,为我国未来相关政策的铺展打好理论基础。

1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依据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测算方法主要有数据分析和模型计量这两种,分别以人口抚养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测算依据,其中以人口抚养比最为常用,指计算非诙人口数占劳动人口数比例描述社会劳动人口的人均抚养负担。[3]笔者将根据已有文献资料,说明现存老龄人口红利的规模并对其现状做简要分析。

11我国人口红利现状简述

国家统计局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式转变成老年型,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②。在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8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1243%和846%,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47%。

12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测算及结论

本项目成员袁婧怡、林艳F采用人口抚养比分析法构建模型,选取2015年静态人口结构作为基础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劳动年龄上限下我国未来二十年的人口结构,并通过改变劳动年龄上限后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释放的状况得出具体结论。根据测算结果,2015年劳动年龄上限为女50岁、男60岁时,人口抚养比为644%,老年抚养比为372%,若退休年龄延迟到男女皆为65岁,人口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下降到37%和143%,逐次提高劳动人口年龄上限可有效降低人口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达到释放老龄人口红利作用。若我国将劳动年龄上限由目前女50岁、男60岁逐步提高至女55岁、男60岁,男女皆为60岁和男女皆为65岁,到2035年,以上三个延迟退休阶段将分别释放465286万人、445925万人和1177074万人的劳动人口,释放出总共将近2亿的劳动人口。

综上所述,我国潜在劳动人口数量巨大,合理进行释放势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由此,本文将对释放老龄人口红利的路径和措施进行充分研究,建立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便充分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

2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人性化原则

由于需要对新角色和新生活进行适应,大多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龄人口无法立即适应当前生活。并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老龄人口已然保持着较高的身体素质水平。政府应在尊重人、满足人的前提下,根据老龄人口特有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和岗位,以充分挖掘老龄人口身上的智力上、经验上的潜能。可通过开展老年心理健康课程鼓励老龄人口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经济增长。

22政府诱导性原则

我国的退休政策已实施多年,且大多数劳动人口已经适应原有退休政策,不愿在达到规定劳动年龄上限后继续工作。因此,国家需对群众思维循循善诱,改变其现有思维模式,同时实施优惠政策,增加其延迟退休意愿。可以通过如规定养老保险的最低交纳年限,给予延迟退休时间长的员工较高的养老金标准;在延迟退休期间进行税收激励,对自愿延迟退休年龄退休的员工的收入减少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自愿延迟退休的劳动人口基于医疗、交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等政策诱导劳动人口进行思维上的转变,逐步接受劳动年龄上限的提高。

3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主要路径

31渐进式推进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将释放大量劳动力,同时还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据研究分析,有更高的学历背景的男性更加不愿意延迟退休。[4]此外深度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大,因此,轻度延迟退休更有利于解决养老金亏空、弥补人口红利缺失。[5]因此,延迟退休政策应适应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人民意愿和国家社会实际情况,走循序渐进的道路,一是在制定政策前多听取民众意见,制定出符合人民意愿的政策;二是逐步推进,不能着急;三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应对不同情况。[6]

32分阶段改革

推行过程中在时间上要逐步推行,在空间上要优先实行于发达地区;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保证推进改革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为了有效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需建立和完善新型退休政策,鼓励具有劳动力能力的老龄人口继续工作。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制定于20世纪70年代,即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而我国当前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83岁,女性为524岁③,低于规定退休年限。从全球角度看,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许多国家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7][8]考虑到我国现有退休年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因此,推行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分阶段进行延迟,避免产生就业压力,以便更好开发老龄人口资源,减缓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9]

注解:

①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年。

②以下数据除特殊说明外,数据来源皆为国家统计局并由作者整理得到。

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年)》。

参考文献:

[1]沈年耀,孙木兰论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J]、襄樊学院学报,2005(4):39-43

[2]万芊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促进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3(6):114-117

[3]周渭兵未来五十年我国社会抚养比预测及其研究[J]、统计研究,2004(11):35-38

[4]李琴谁更愿意延迟退休?――中国城镇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4):119-128

[5]邹铁钉普遍延迟退休还是分类延迟退休――基于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视角[J]、财贸经济,2015(4):134-145

[6]胡晓义渐进延迟退休符合我国实际[J]、新华每日电讯,2013(12)、

[7]王晔美国是如何调整退休年龄的?[N/OL]、(2012-07-03)[2017-04-09]、http://view163/12/0703/08/85FOHDLN00014MO9html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5

关键词:老龄读者;阅读特征;优势资源;服务意识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一大社会现状即是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在人口红利逐渐褪去,社会发展脚步逐渐平稳放缓的大环境下,国家对人口老龄化现状有了深度思考。暨十以来,中央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给出的指导性方向中明确了我们必须正视和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所产生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正确的发现并理解了老龄化问题,才能够更加有效、稳定保持我国整体经济良好、向上发展的趋势,也才能够更加坚定的把社会主义精神传承下去。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精神文明的象征就是知识,只有勤于学习、勤于钻研的人,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老龄读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国际图联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每一个人都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对任何不能享受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人、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他们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不同年龄的用户群体都应该能够找到与其需要相关的资料。”《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平等享受权利,所以为老年读者服好务是《图书馆服务宣言》精神的具体践行。

(二)特征分析

根据读者相关数据情况的统计分析,我省老年读者的基本情况有以下几个特征:

1、年龄特征

老龄读者的年龄分布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我省2015年度接待的读者总人数中,老龄读者的比例进入了前三,根据往年的读者年龄段分布情况来看,老龄读者比例都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足以证明老年读者对阅读的渴求也是在逐渐发展并且提升的。在这当中老龄读者的年龄分布,尤以60-70岁年龄阶段的读者居多,这样的数据也表明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老龄读者而言,更有对晚年生活的追求,这与他们的自身条件、喜好以及时间精力都有非常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家庭及自身身体状况,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并且决定他们的精神文化追求。

2、性别特征

老龄读者不光从年龄分布来看具备一些显著特征,性别比例的差距悬殊也为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男性读者居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当中的缘由不乏同我国女性整体的思维意识和社会家庭角色有着直接的关联。从她们的思想观念、身体状况及家庭背景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女性老年人更加愿意以自身家庭为服务对象,照顾家人、孩子以及操持家务,因而造成了这个群体的老龄人群很难有闲暇时间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有所发展,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现状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结果。

二、老龄读者的阅读特征及凸显问题

在读者群体中,老年读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从需求层面来说,老年读者的需求相较于中青年读者并不处于下风,甚至旺盛的需求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怎样引导并且规范服务老龄读者的问题,将变得十分关键。

(一)身体现状

老龄读者群体,有很多比较现实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如:行动不便、眼花,听力障碍以及反应迟滞等,但是大部分的老龄读者还是能够自行出入的。

(二)思想现状

老龄读者有更强烈的社会交往心态,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可和尊重,并且也很乐意将自身的经验与经历主动的进行分享和传递,对于这部分的读者而言,他们的阅读属性更具有长时间、稳定性强的特点。他们钟情于将时间按周期计划来进行执行,以帮助自己在更加合理的时间段内获取想得到内容,自驱及自我管理能力很强。

三、优势资源结合服务意识帮助提升老年读者阅读体验

(一)优势资源

利用政策帮助优势资源向老年读者倾斜。阅读不止是一种爱好,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十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并且宣扬的一种精神文明建设方式,阅读可以让人在理性的精神范围下,更加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并帮助读者有空间与时间来完成对事物和世界的认知,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构造过程。作为精神领域的主阵地图书馆,更应树立和倡导一种阅读至上的生活理念及方式,需要思考以什么样的切入点来完成这样的架构建设与社会框架的构建,以此来实现社会的长足进步与环境的净化。以老龄读者群体为切入点,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老龄人带动身边的中青年积极的投身到学习、阅读的大潮中恚舍弃无意义的活动、聚会,静下心来放缓脚步,才能真正的带动并影响到更多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意识到这些问题,作为服务机构,就应该帮助并且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这样的建设队伍中来,引导并且帮助老龄读者扎根、改善老龄读者的阅读环境,优化服务模式和与老龄读者间的服务衔接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依靠政策帮助来完善的地方。政策是方向,执行的人同样关键,什么样素质的服务者,能够帮助政策更好落地,并加快实现这样的政策得到可靠执行,需要职能部门的有效控制跟管理智慧。

(二)新媒体推进打破沟通壁垒

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互动交流。很多老龄读者对传统的纸质媒体有着无比钟情的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主流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年轻群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跟随相对于老龄群体而言要快速许多,适应性也相对较高,图书馆这类服务机构应该帮助老龄读者接受并适应新媒体。结合现有的资源与渠道,开展更加有益于带动不同年龄阶段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让中青年读者跟老龄读者之间有较高的默契度和互动率,让双方在互动活动中,优劣互补,从而形成一个更完善、稳定的思维模式和影响方式。

(三)促进读者间交流、扩大老年读者“朋友圈”

加强互动扩大交流,拓展快乐阅读空间。当前,年轻人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载体,采取“微阅读”“浅阅读”“视阅读”等方式与好友互动交流,但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阅读方式。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的利用电子阅览室等公共资源,图书馆可以与老年大学积极交流合作,为老年读者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与讲座,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老年文化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走进图书馆,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

四、总结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名族文化的底蕴并非体现在拥有多少传世的名作,多少叹为观止的文物,名族文化的先进性也并非体现在拥有多少伟大的文人,获得过多少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名族的伟大恰恰应该体现在这个群体对待弱者的态度、对待老年人的方式中。关爱老人从始至终都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传播文化最前沿阵地的图书馆,只有更加主动的探索跟思考,积极完善对待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为老年读者群体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提升名族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夯实好名族的文化脊梁。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1、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1)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特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独有的社会历史经历,中国的老年人口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征,并且人口规模巨大,发展速度迅猛。2001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2030~2050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老年人口将会达到4亿。我国将迎来人口重度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高峰,我们将会在很短的过渡期后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改革开放使我国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以速度迅猛、规模庞大的态势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年后,人的身体机能加速退化,各种疾病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功能的改变导致心理消极因素丛生,子女不在身边,会导致情感交流出现障碍,这些都是老年人集中体现的问题。

(2)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相关政策。我国在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提出要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们在改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应当注重社会公共服务,改变老年人被动消极的养老状态,引导他们乐观、主动地面对老年生活,实现健康积极的老年生活。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

(1)参加体育运动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既能提高身体素质,又能促使个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还能与周围人群适应良好,这些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健康目标,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群众体育中,老年人拥有大量闲暇时间,身体机能的下降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据身体状况积极主动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以此延缓身体的衰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在运动中可排除内心的消极、苦闷情绪,并在运动中结交新的伙伴,可以弥补子女不在身边时的空虚时间。作为健身主体的老年人对体育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运动种类、场地设施、指导等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展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体现了科技的先进水平和惠民政策的实施,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基本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体现我国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公共体育服务,更应完善优化,力争解决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供给服务之间的矛盾。

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持续老龄化,也将进入更为严峻的老龄期,因此,我们应在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M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我国应积极开展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加大老年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指导。

参考文献: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7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

一、我国养老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的青年人口流动和外出使得家庭中照顾老人的资源减少,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空巢老人。加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导致新生儿的出生率下降,出现少子化(即0岁~14岁人口比例降低)与老龄化并存的现象,这意味着年轻人赡养老年人的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中国2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2002年以来,我国养老金当期缺口每年一直徘徊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全国基本养老金收入的15%~20%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专业报告,指出中国未来30年养老金的缺口为6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现行政策不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将在2016年后真正凸显出来;在2035~2040年达到高峰。

在中国目前的人口中,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老龄化在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明显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 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老龄化地区的城市, 1979 年, 比全国进入老龄化早了20 年。老龄化城乡倒置,根据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来看, 多数都是城镇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农村, 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 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于城镇,而这些现状都是在在社会大众未富先老的背景下产生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前养老主要仍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是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面对严峻的养老压力,老年人的增多对规模日渐减少的家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负担。

而我国作为对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虽然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着若干问题。

二、对策

1、针对养老金的缺口

养老金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的"通病"。从一些国家成功的养老金改革经验来看,我们对此问题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有着很多措施可供借鉴。包括:(1)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如法国对其公共部门的雇员就实行改革,提高其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工作年限;(2)改革养老金支付的指数化方法,将与收入指数挂钩改革为与价格指数挂钩;(3)将与税前工资挂钩改革为与税后真实工资挂钩,英国和德国先后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及90 年代进行了这一改革;(4)改革养老金计算方法,例如将原先公式中的"最终收入"或"n 年中的最高收入"改革为"一生中的平均收入"等芬兰、英国等一些欧盟国家进行了这一改革;(5)延迟退休。欧盟各国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鼓励年长雇员继续工作、推迟领取养老金时间。(6)建立"预筹基金"同样是个好办法。北欧各国均已建立起一个相当于两年养老金支出的储备基金。最近,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也紧随其后,建立自己的"储备基金"。延长退休年龄是降低老年抚养比,近而达到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有效手段,对于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有着重要的作用。

2、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

普及全民健身的观念,让老年人也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减少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给老年人晚年一个舒适的家,选择合理、完善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社区养老和在社区养老。社区老年人服务, 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功能康复、合理治疗慢性疾病及临终关怀等服务纳入医保范围, 保证老年人享受可承担得起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构建多层次和多渠道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3、针对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人们众说纷纭。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单独两孩"政策,逐步放宽二胎。新生儿的增加虽然也给一个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但是其精神喜悦却是可以给予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同时日后也承担着养老的担子。

4、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它的使命是解除国民的生存风险,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维持其基本生活并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保证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的一环,其完善对于所有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包括:以社会保障的安全、公平与共享为目标,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完善统账结合模式,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法律的监督,通过法律使各项养老保险政策按规定实施。

三、结语

养老问题影响深远,任何一个国家有责任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达到对社会大众基本利益的充分保障。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有医疗卫生事业的提高与进步,世界多个国家老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变的越来越严重,这一发展趋势早在数十年以前就开始显现。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在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做了贡献,国家和社会都有责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养老社会化是未来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趋势,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养老问题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可减少家庭和个人的负担。

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性,政府工作的重心也应转移到如何为各方创造条件上来。开拓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养老金发展机制,加强国家合作,促进对老龄事业的经验交流,整体规划、有效实施,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幸福、舒适的家,不必再被养老问题而烦扰。

参考文献:

[1]李衡 周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商界,2008,(12):104--105

[2]杨宏 吴长春、完善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2--36

[3]孙祁祥 朱俊生、人口转变_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 财贸经济2008,(4):68--73

[4]胡宏伟 张亚蓉 郭牧琦、心理健康_城乡差异与老年人的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篇8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养老方式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80年代初期又正式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并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其父母面临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妥善处理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消除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妇的后顾之忧,不仅有助于稳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稳步、快速发展,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但是这些建议和对策的共同缺陷,是过多地注重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社会经济条件,忽略了制度对象即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因而也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养老意愿方面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纠正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中的片面性,促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养老意愿与养老方式选择概念的提出

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养老行为所持有的主观看法和态度,主要反映人们对养老居住方式(是否与子女居住)、养老场所(居家或是养老机构)等方面的意向和要求。养老意愿研究是从老年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关注养老资源的需求状况,以满足老年人的根本需求作为指向,更能体现制度对对象主体需求的尊重。随着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4-2-1”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自我养老。对于独生子女父母而言,社会提供的可选择的养老方式与自身的养老意愿与之间可能还存在矛盾,并且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养老意愿呈现出较大差异。全面了解和把握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对构建我国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支持体系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养老意愿的因素

(1)个人基本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婚姻状况等。焦亚波对上海老年人养老意愿研究时发现,年龄越高、健康状况越差,选择居家养老的意愿越高;而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倾向性越高。沈珊以江苏扬州市民为调查对象,发现文化程度、职业声望、地位、收入水平越高,依靠子女赡养的倾向性越低。龙书芹,风笑天在对江苏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其养老意愿时发现,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人们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与性别、婚姻状况等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家庭地位及家庭成员关系。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与家庭成员关系也渐渐发生变化,而这对其养老意愿及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是非常大的。宋宝安在对全国14个省份随即抽样调查时发现,老年人口在家庭中受尊敬程度越高,更认同共同生活模式,而家庭地位低的老年人则更倾向于独自生活模式和福利院模式;家庭关系和睦的老年人更认同共同生活模式和独自生活模式,但家庭关系不和睦的老年人则更认同福利院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在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日益增多的双重背景下,切实关注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开展养老意愿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选择的多元化养老方式,逐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这也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解决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树立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让老年人过一个舒适的晚年;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完善社区服务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促使养老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韦云波、贵阳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矿井火灾防治技术(精选8篇)
  • 下一篇:广东艺术类二本学校有哪些(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