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6 栏目:写作范文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1

摘要:村级财务问题,影响到基层社会秩序,村级财务审计是当前村务监督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通过村级财务审计、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分析,从四个方面,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创新、责任村委会建立、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探讨CPA服务村级财务的实践路径。以便发挥CPA 审计功能,监督财务公开透明,以便构建良性运行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 :村级财务审计;受托经济责任;村级财务

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容等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过程缺乏相互牵制等制约的内部监管漏洞,村级财务账目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低,给集体资产被侵蚀、资金被挪用、资产的流失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村民集体利益被侵害,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社会秩序良性运行。而具有独立性的CPA 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既有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也是自身发展的契机。现有的CPA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观是有普适性的审计动因学说,与审计前提与目标相关(蔡春、李江涛,2008),其内涵随着当今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拓展,对于不同的组织,去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机制)则是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发展充实的必然要求。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理论基础,分析CPA 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以及村级财务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并探讨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关系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受托经济责任要求受托人的行为应对委托人负责,这一要求构成了审计功能的基础,而审计则是被用作强化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Tom Lee,1986)。现代会计和审计,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理解清楚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和审计发展的关键(杨时展,1991)。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秦荣生,1995)。审计的目标和功能应该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增加而拓展,为了确保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全面且有效的履行,审计的功能必须与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相匹配。

(二)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之间产生了实际分离,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之间与经营管理者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委托和的经济责任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中的成员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然要求对经营管理的情况进行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就是以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级财务审计主要涉及到对公共权力和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监控,所以,村级财务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进行监控,不断促进公共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做到妥善处理。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审计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村级财务审计机制,发挥其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有助于弥补村级财务监督资源的短缺,保障村民利益,密切干群关系,达到社会良性治理的目的。

(三)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重要类型之一。AS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指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管理公共资源的当局或个人对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并要说明自身履行所应承担的经营和财务责任等义务。如果按照此界定,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应强调报告责任和行为责任两方面。村级财务中,村委会向村民充分披露,并证实村级公共资源应用的合规性与合理性,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要求。随着村委会支出规模和项目的增加和村民参与村务愿望的加强等,其行为责任的要求以3E为基础,向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不断的拓展,其报告责任同样不断拓展,两种责任相互匹配。

在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审计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传统的村级审计难以解决村级财务公开时存在的问题,所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村级审计之外,将CPA业务引入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农村财务的公开进行监督和检验,对村级财务中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不仅是受托经济责任随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CPA行业也在村务审计业务的发展中取得了契机。以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将CPA引入到村级财务中,拓展了其审计功能。

二、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的创新

具体而言,针对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包含: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需要提供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度的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相关信息,为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开展提供信息载体;第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度会计报告。主要反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的信息;第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情况报告。通过提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经营活动的信息和目标实现程度,来反映对上级及本村规定的遵循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第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责任报告。对自身环境、经济和成员贡献的一种表达和梳理。

由于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成果(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主要是给广大村民看的,而他们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因此,CPA应该出具详式审计报告,而不是像公司年报审计那样出具格式化审计报告,报告结构安排、词句用语应通俗易懂,对于村民关心的村级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信息量应充分。可以在审计报告后附审计报告使用说明,更好地满足村民对村务公开、透明的需求。

(二)受托经济理念的树立,责任村委会的建立

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村委会建立:第一,村级财务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的建立;第二,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完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和深化村级财务审计的关系;第四,公告与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村级干部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级财务审计中的作用。

(三)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CPA 审计有利于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的本质功能在于保证和促进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强调从评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入手,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立足点在村级财务审计评价之上,通过对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分析,据以识别审计重点,并估算审计风险,进而进行基本审计程序的实施,编制审计报告。此前,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点问题,为村级财务审计导向的CPA 审计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可从公司财务审计评价方法的思路出发,从廉洁反腐、村务公开、内部控制、乡村治理责任、经济绩效、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考虑;第二,审计的重点识别和风险估算。CPA审计要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影响。所以,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不仅需要关注更多相关者在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的利益保护,而且还需要考虑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其他相关者与审计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构建绩效监控体系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欲使CPA 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审计,须在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传统的财务审计仅仅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判断,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绩效审计进一步对此提供了解答:

第一,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绩效目标的确定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村级财务绩效审计的评价提供导向和依据;第二,绘制绩效评价体系。对其绘制要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需要全面反映人、村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片面用经济指标对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进行评价,而应关注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建立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该利用宏观优势,调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构建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第四,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因为责任追究机制是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保障,则在建立时应注意:对各责任主体及其权责要明晰;建立合理、公正、科学的绩效责任评价机制;并逐步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绩效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课题名称:

青海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编号14028)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西宁市城东区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 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2:231、

[2]于文波、基层审计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的定位选择[J]、审计月刊,2013(4):18-19、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集团 管理会计 内部报告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和起源

管理会计是运用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预测前景、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规划企业未来、控制并评价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贡献。

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现代管理学大师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分析每一个微观的生产活动,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简化生产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从活动标准化、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的微观角度来提高生产效率,泰罗制的局限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贯穿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周期。随着生产、销售活动的全面发展,市场越来越大,出现了用于衡量企业绩效和部门效率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该体系注重投资净利润指标,管理会计形成了预算体系和成本体系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1952年管理会计体系初步形成,国际会计师协会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体系,现代会计从此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方法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分析方法,如线性规划、控制论、投入产出等。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管理会计的发展愈加复杂,管理会计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宏观性的,将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云计算,判断客户的信用、倾向、需求、供给和放贷可能性;另一个是内部管理上越来越精细,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各个方面划分的很细,利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分析企业行为。

(二)管理会计的主要工具

在目前众多的管理会计工具中,常用的工具主要有: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 ( EVA)、作业成本法等。

1、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标准的管理程序,是企业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包括目标设定、执行控制、差异分析、反馈与考核等内容。

2、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的是提高管理决策的内容。平衡计分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因果关系链,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整合策略,关注结果和驱动指数,使它成为一种前馈控制系统。第二,通过财务指标的三个维度,准确反映本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质,使绩效管理更具战略意义。

3、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加值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后净利润中扣除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后的净额,其本质是所有的资本投入都是有资金成本的,企业的利润只有高于资本成本时股东才有收益。经济增加值是用来评价管理者利用各种有成本的资金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主要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设定、业务流程管理改进、企业人员的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设计等领域,是企业用来考核经营业绩的一种管理工具。

4、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最初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测量和分配产品成本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客户盈利能力分析等方面。

二、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绩效评价,也就是责任报告,跟踪关键KPI指标,反映各责任部门业绩实现情况;业务预测,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现状,对于未来目标能否实现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预警,反映运营执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监控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决策,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投资决策、定价决策等。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应该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展开,很少会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的领域,甚至有的企业会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事后的算账和记账的过程。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了解,再加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非常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只是把管理会计报告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样就造成了管理会计报告缺乏独立性,从而使管理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我国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相关研究经验较少,很少有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这样就造成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更缺乏系统性。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还是很浅薄的,当前可以独立并且科学地编制管理会计报告的企业很少,管理会计报告应用浅薄的原因是理论界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和关注少。

三、建筑企业集团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应对财务风险的需要

随着当前建筑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剧,为避免建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终转变成财务风险,企业集团日常管理用的各种数据必须囊括所有生产经营数据以及客户环境的分析,而目前对外的财务报告和现有的内部管理报告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提倡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只有加强内部管理会计的建设,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才能提高各种信息数据的质量,让管理者时刻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及时察觉运营中的各种风险,提前预防和规避各种风险,预测未来,这样管理层才能基于精准的数据资料支持,做出有利于建筑企I集团长久发展的决策。

(二)集团管控的需要

建筑企业集团的子分公司、施工项目遍布全国各地,集团公司管控子分公司还较容易,管理子分公司下属的项目部难度就大了,要想全方位管理好子分公司及下属项目部,必须及时掌握下属各单位的现场生产经营、安全质量、财务状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从中查看各单位遵守国家法律和集团内控制度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这样才能运筹帷幄。而目前集团管控的方式较为粗放,集团各部门都有定期需要下属各单位填报的数据报表,下属各单位也忙的不亦乐乎,最后各部门汇总数据时,同样的指标各部门统计的数据出现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集团管控的效率,因此急需构建一套综合性内部管理会计报表。

(三)大数据下财务共享职能的支持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创造出大数据时代的新商业模式。在这种经营管理需求和创新经济技术的双重引领下,以云软件行业为代表的财务管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会计管理,大数据为企业管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决策和当前及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大数据是在一定程度上履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职能的基础。

四、构建建筑企业集团管理会计报告

(一)需要考]的因素

1、立足于建筑业当前的形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对建筑业准入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建筑承包商加入到祖国的建设大潮中来,施工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加上今年“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施工企业必须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型,而要实现精细化管理,财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数据指标是各项管理的最好的反映,财务人员如何及时有效地提供出真实的数据,是精细化管理中的关键。

2、财务共享、大数据推动下的背景。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集团为提高管理水平,均已上线财务共享中心,将专业性强的和标准化较高的事务性工作放在财务共享中心,这样财务人员就能从琐碎的日常业务、手工录入凭证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财务的审核、监督、管理方面,使得子分公司及项目部的财务人员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由此实现了“账表一体化”“一套账一套表”,解决了汇总级次多、编报口径不一致、数据质量不高、工作负荷重等问题,大数据下的财务共享职能为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建筑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1、站在公司的战略层面上,树立管理会计理念。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而不是简单的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它不仅挑战了管理者的价值观,而且考验了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者都缺少管理意识,理论知识水平较低,根本不清楚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业务,还要了解管理。未来财务人员的定位――财务部门70%人员、70%时间在做管理分析。

管理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经营成果状况的报告资料,是帮助企业管理层决策和控制的文件,为公司治理与管理提供所需信息。通过科学的管理报告体系,可以帮助不同层级的领导人员获取有用信息,同时也帮助他们快速、及时、准确地为上一级领导提供信息。管理报告体系的搭建要从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基于公司目前管理架构、数据基础和发展阶段,结合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形成面向基层、中层和高层的管理报告框架和内容。

2、信息化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向“重管理决策”的转变。共享服务中心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基础,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说,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应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核算共享,二是资金集中管理,三是费用报销共享。共享服务中心平台的建设,是为管理会计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在考虑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口径、数据的力度、数据未来对管理会计的支撑等。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一个财务数据平台,既考虑到共享本身的建设需求,又考虑到管理会计信息化未来扩展的要求。

3、建立管理人才队伍。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体系的变革。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基于管理会计工作跨专业、跨部门、全员化的特点,管理会计既要掌握管理会计知识,还应该具备经济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第二个层次是核算技能的变革。管理会计的本质是量化管理,而核算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则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必须通晓财务核算方法和模式,方能在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加工上游刃有余。第三个层次是管理技能的变革。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类学科,熟练掌握和应用各项管理工具和方法是管理会计人才必备的核心技能。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及时而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播,满足企业管理者预测、决策和控制的需要。

4、建立符合建筑企业特色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结合建筑企业特点和管理会计职能,将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全面预算报告、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业绩评价报告、经营战略分析报告。(1)全面预算报告体系。全面预算报告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司整体在报告期内财务预算, 第二层次是工程项目部的责任成本预算。构建的公司整体的预算报告体系又分为三大部分: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三部分数据相互关联,紧密结合,为公司预算管理提供决策信息。①业务预算。施工企业的业务预算主要是公司机关各部门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项目部对应的施工现场所实际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等。②财务预算。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分为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以及基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的修改补充等。③资本预算。施工企业的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两部分。投资预算包括投资于各种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筹资预算包括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两类。(2)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发生成本和费用的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根据各责任中心可控的范围,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结算价格编制责任预算,并逐级向下分配任务。责任成本管理报告分为责任成本预算报告和责任成本考核报告。(3)业绩评价报告体系。施工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分为对公司整体、项目部的业绩评价,施工企业应当利用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工具构建一套综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报告,以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出施工企业经营业绩,对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业绩评价应当反映公司整体的战略执行情况,应当根据事先制定的绩效目标,对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四大业绩评价指标,分别为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客户关系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4)经营战略分析报告体系。经营战略分析报告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经营状况分析报告、行业状况分析报告、竞争对手分析报告、客户关系分析报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等部分。

5、建立管理会计报告反馈机制。定期对管理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最关键是要根据分析做出改变,如果只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这样的分析毫无意义。没有反馈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和分析就是自娱自乐,财务通过反馈控制和引导业务,建立反馈机制,彻底解决财务与业务断裂的顽疾,建立以盈利为导向的经营模式,树立财务控制业务的良好运营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改变,实现创新和突破,是未来财务工作需要做到的,也是财务信息化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财务基础工作的智能化,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势在必行,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建筑市场的管理要求,降低建筑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为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服务,提高集团管控水平,提升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浅谈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2,(16)、

[2]朱乃平、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

[3]王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大学,2014、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检验检疫 质量分析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1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质量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中央明确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写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针对质量问题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强调新常态下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总理也提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转型之要”。经济新常态下,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质量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驱动力,是促进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竞争力既是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其作用举足轻重。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质量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升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质检总局审时度势,分析和把握质检系统新的工作定位,在质检改革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努力转变职能,强化宏观质量管理,开展质量提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质量取得标志性成果,如,推动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推动建立了地方政府质量考核制度,宣传和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召开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开展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开展全国“质量月”等。

2016年1月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前所未有地明晰了大质量工作机制、前所未有地把提升质量摆到了战略位置,并提出“要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拿出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将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权威性、可读性和含金量,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2016年2月,支树平局长又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建设质量强国的基本遵循》,系统地阐述了质量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发展的特征和目标,指明和厘清了质量管理方法,这在质检系统都是史无前例的。

有鉴于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质量发展水平就成为首要前提。长期以来,产品质量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状况的有效工具首当其冲,它是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对报告周期内全国、行业或区域内产品质量现状、趋势、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措施和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产品质量分析能够描述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在进出口领域的产品质量状况,能够定期评估分析地区、行业质量状况和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趋势,体现出口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贴合地方政府和领导的期待与需求,并为地方经济发展决策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检验检疫工作的立局之本、根基所在,也最能体现检验检疫在地方政府工作中的作用和作为。

二、质量分析的现状和困难

检验检疫的职责是把关和服务。在新形势下,把关重要,服务更为重要。地方政府的领导经常会问辖区检验检疫机构:本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如何?与周边地区相比,优势、弱势在哪?可见,地方政府对这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检验检疫部门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努力满足地方政府需求,但在推进质量分析与地方经济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许多同志习惯于微观的检验检疫业务,重检验、轻监管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阻碍了检验检疫管理思想、管理观念、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二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需要提升。受业务特点影响,质量分析工作侧重分析进出口产品质量本身,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够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高质量的质量分析报告尚不够多,参谋助手作用有待加强。三是质量分析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长期以来,检验检疫部门撰写的质量分析报告,习惯于罗列表层的检验检疫数据,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进出口产品检验检疫不合格批次的统计报告,结合外经贸实际情况提出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不够多,针对产品质量波动情况,提出改善产品质量的、有利于企业或者产业发展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建议不够充分。四是“信息孤岛”成为制约质量分析水平提升的瓶颈。当前检验检疫质量分析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基本上局限于辖区检验检疫通关放行和检验监管的数据,缺乏必要的产业数据支撑,数据量小,涉及范围窄。从进出口层面看,缺乏非法检商品的相关数据;从关联度看,缺乏工商、质监、海关、外经贸等部门的数据。数据来源不足,“信息孤岛”效应非常明显,缺乏整个区域的进出口产品质量、产业发展数据,限制了检验检疫质量分析结果的效果应用。五是报告内容有待丰富和优化。目前检验检疫质量分析报告是依据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规范》来编写,包括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由引言和正文构成,引言内容是概括阐述报告周期内宏观经济情况及产品质量总体状况,并做出趋势判断。正文内容是分析制造业产品质量安全和一般性产品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质量安全状况、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下一步措施和建议等。但从实际情况看,“下一步措施和建议”内容比较单薄,不够接地气,提出改进质量管理和监管工作的措施和需要请各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建议不够。

三、原因分析

一是观念和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同志更习惯于微观具体的检验检疫业务,习惯于工作量的统计,对宏观质量管理和质量分析认识不足,没有下功夫认真研究,撰写的质量分析报告总体水平不高,更多地停留在表面,与质量分析报告的内在要求不符,与总局、地方政府的要求差距甚大,对产业发展缺乏决策参考价值。二是制度有待完善。目前,质量分析报告的编写依据是2011年质检总局下发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试行)》,依据该制度可写的内容还比较单薄,数据统计没有做出具体要求,导致报告的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够,提出的措施和建议的可行性有待提升,因而可被地方政府采用和利用的措施和内容不多,影响和制约了质量分析的利用率。三是指向性不强。组织开展检验检疫的质量分析工作,首先要回答:质量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统计哪些数据?如何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只有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最终确定质量分析的指向性,才能通过一系列数据,得出质量分析的结果,才能对地方政府制订政策、产业发展和检验检疫监管等方面提出科学的建议措施。四是能力不足。检验检疫工作长期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为界限,以批次货值为考量,渐渐失去了对宏观质量管理、质量分析研究的能力,且长期处于弱化状态,不能适应当前职能转变的需求。五是准备不充分。《目录》削减前,未建立既有统计分析制度和法律法规,储备不足、跟进不够,导致《目录》削减后无所适从、无米可炊。六是缺乏质量分析人员。目前检验检疫系统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质量分析人员,分支机构没有明确的质量分析岗位,质量分析工作的延续性差,没有形成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主动研究质量分析工作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制约了质量分析工作的开展。

四、相关对策和思考

一是提高质量分析意识。针对质量分析薄弱的现状,要迅速把该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充分意识到,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形势,检验检疫部门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好质量分析工作应成为检验检疫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一个重要抓手,展示检验检疫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是完善检验检疫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素材模板,从格式、内容和数据上加以改进,重点强化数据分析和统计,规范数据报送,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针对性,鼓励直属检验检疫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主动报送质量分析亮点。

三是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制度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格局背景下,在《目录》缩减和逐步放宽合格评定模式的形势下,为确保分析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必要建立有法可依的数据采集分析制度,并纳入统计序列和定期公报内容。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分析报告的权威性、可读性和含金量。

四是探索建立大数据背景下的质量分析。以大数据整合和分析为基础,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检验检疫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管理和规范全国检验检疫各项数据的录入、存储和分析应用,加强检验检疫系统实验室检测、检验监管等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研究工作,定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分析趋势、总结特点,及时风险预警信息,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与质监、海关、外经贸局等部门开展基础数据共享、互动和整合,突破“信息孤岛”,加强系统外部关联职能部门、社会实验室、国内外消费者组织质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应用研究工作。

六是强化质量分析的作用。通过阶段性的质量分析,更科学地把握进出口产品质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产业结构、行业生存环境、发展趋势等,为地方政府宏观经济调节和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应对市场变化、规避贸易风险提供帮助。

七是加强质量分析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产品质量分析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选配责任心强、熟悉质量、统计和计算机业务的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质量分析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置质量分析专门的岗位和职能。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组织从事质量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并开展相应的学习研讨、能力提升活动,提高全系统质量分析人员的能力,为编写高质量的质量分析报告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检总局、加强质量监督管理――质量发展纲要(2011- 2020年)[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2)、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4

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为会计报告在传递方式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信息网络系统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同时,网上信息的提供扩充了公开信息含量。

2、信息披露经济主体的“虚”“实”两个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会计信息更及时

知识更新带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换代频繁,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相对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方针、特点和经营风险会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亦会适时转换,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已满足不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可以考虑对现行定期报告制度进行一定的扩充,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或者对某些特别项目采用特别的周期。财务报告可考虑采用双重形式:第一重报告企业的短期财务情况,以传统会计恒等式为依据;第二重报告是关于长期营运的能力,主要报告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价值,目的是报告企业长期前景。

4、信息内容更侧重于知识资本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其中,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经济中,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现金及其流转,而是转向知识的增值。一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在一些新型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得到充分反映。正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心,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的年报,在报表中通过对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对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人力资源也将取代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而成为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活劳动费用将成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的价值应该具体化为货币度量,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了,最终将形成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5、信息报告模式进一步扩充

传统的以三大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受到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

从横向来看,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披露,主要包括企业背景、行业情况、关联方交易、股东及主要投资者信息等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往往局限于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其资金流动能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时,可以反映企业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两者发生偏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出现偏差。同时财务分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报表数据,表外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增加以下项目: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持有目的、预期收益等相关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综合情况、企业发展潜力等其他分部信息。

从纵向来看,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韦尔曼的“彩色模式”理论,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从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到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按逐渐模糊外延原则,全面报告与企业相关信息。

从产生报表流程的基础结构来讲,传统模式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之间的时差较大,而借助反馈信息控制环节必须在记录之后完成。未来报告模式在电子数据收集和提取系统下,分析程序速度大大提高,决策与记录的时差缩短,记录、判断、控制环节也可同时并列进行,支撑未来会计报告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有新的突破。

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广泛被披露,企业所扮演的角度从经济方面逐步向社会与经济两方面并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企业作为更高意义上的受托人在发展上的重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得以体现。

6、行业结构知识化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等的高速发展,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支柱产业则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而一般的未来学家认为对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也是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效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性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制定我国跨世纪改革开放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的基本出发点。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充分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形成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的必要条件。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的总结,为企业进行下一步的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一、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作用

(一)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全面评价,主要是依据所掌握的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对财务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来完成的。通过分析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即可以反映出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又可以检查企业的资金运用是否合理、企业的资产构成和资金来源结构是否适当、企业有无偿付债务本息的能力、企业是否达到盈利目标等。企业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财务分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管理者改进措施的实施。

(二)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不仅是对过去的财务情况进行检查总结,而且也是查找企业经营潜力的过程。通过查找潜力可以对这些潜力充分加以利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对企业潜力发展的研究。

(三)协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出经营决策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提供经营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领导人从实际出发,抓住有利时机,避免可能遇到的风险,善于利用财务指标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财务分析质量的高低决定决策的可用程度。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具体表现为:第一,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依然支配着部分企业的领导人和业务等部门,造成他们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或者忽略其作用,这就谈不上利用财务分析来指导工作的问题;第二,部分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认为其职责就在于财务核算与管理,往往忽略了财务分析工作,错误地认为财务分析只是日常事务,编写财务分析也只是完成会计制度的规定而已。即使自己编写了财务分析报告,也提出了好的建议或措施,但实际上它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而并不主动积极地协助或配合领导及其他职能部门研究抓好所提建议、措施的落实,从而使财务分析的作用无法实现,因此造成较低的财务分析利用率。财务分析可用率不高。财务制度规定,会计期间终了时,财会部门既要编报会计报表,同时还要认真编写财务分析报告。虽然实际工作中不乏质量较高的财务分析报告,但从整体上看,目前财务分析工作重数量、轻质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三、强化财务分析效用的四个重点环节

(一)建立两个体系,推进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系统化

1、建立起财务分析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由企业负责人牵头、财务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财务主管级别以上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财务分析组织体系,制定具体的分析工作规程,对分析工作的时间与质量保证、财务分析的运用、相关资料的收集与保管等做出规范。

2、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历史数据、行业特征及现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合企业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

(1)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2)确定可用于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衡量评判的标准,即“值区间”,以确定各指标值对应的评价。比如在对总资产利润率确定评价标准时,可采用本企业历史水平数据及行业数据为标准值,并参考国外数据,给予一定的权重及评分,从而形成对总体情况的判断。为便利工作,应将评价体系纳入电算化内容,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取数、自动生成评价初步结果。

(二)遵循三个标准,收集所需资料

资料收集是财务分析的基础性环节,应当遵循三个基本标准,即真实性、可比性、全面性。“真实”即资料的真实性,虚假的资料只能导致错误的判断或误导,此为资料收集的最根本标准。“可比”即所收集的资料应当具备可比性,要确保相关资料的统计范围、内容及内涵具备相同口径,对于不可比的资料,应当进行修正。“全面”包括两层含义:(1)收集的资料应当覆盖本企业的每一个子系统(如部门、子公司、分公司),对于难以实现总体覆盖的资料获取,应当在选取样本子系统时考虑其代表性;(2)在需收集资料的设计方面,应当围绕“汇集所有与本企业相关的信息”的目标展开,确保“应到俱到”。

(三)抓住两个重点,撰写好财务分析报告

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分析工作的深化环节,一份好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仅是对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检验,更是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提升。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当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1)提纲挈领,主次分明,清晰反映现状与问题。企业财务分析涉及面广、运用到的指标、资料通常比较多,如果撰写分析报告前不进行适当归纳提炼,则冗长且重点不突出的分析报告将影响到其最终运用。为避免这种缺憾,财务分析人员应当在撰写报告过程中注意做好归纳与提炼,使整篇分析报告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结论清晰明确;

(2)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达到这个要求,报告撰写人员不仅要把握本企业的情况,还要紧密联系经济政策、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善于学习研究并汲取国际上或本行业的先进经验、好的做法,充分吸收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潘浩明、纠正忽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倾向[J]、冶金财会,2006,(12)、

[2]程虎、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J]、四川会计,2005,(12)、

[3]孙玉琴,杜朝晖、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财会,2008,(8)、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6

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主要指内部管理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然而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撰写财务报告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 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

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3)勿轻意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核算还不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4)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 企业创新;创新主体;科技情报;科技信息;决策系统;服务系统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1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意义

1、1 内在性质决定创新主体的地位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有直面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有开拓市场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先天优势,有组织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自觉主动性,它既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又是技术创新获利主体。更是创新风险的承担主体,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目前,世界上有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20多个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创新主体都是企业。美国的私营企业几乎涵盖了包括计算机通信、航天航空、生物工程、光伏发电、钢铁冶金、生物质能、纳米传感器等所有新兴产业领域,不仅参与经营,而且还承担了这些行业大部分科研开发任务;日本的民间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支出更是达到了欧美国家的1、2-1、4倍。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单纯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只有实现了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环视当今世界,苹果和微软,成就了美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霸权地位;索尼、松下、东芝,成为日本在全球电子产品领域影响力的标识;而现代、大宇,则是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柱。

2 科技情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意义

2、1 有助创新决策

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灵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兴衰。企业决策者为确保与竞争对手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上市并购和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准确及时的掌握各类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企业决策者如果想科学决策,就必须在决策前进行详尽而周密调查研究,而准确的情报可以提高决策的成功率。科技情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帮助和指导企业预测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找准定位,制定准确的创新目标,优化创新决策,使自己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2、2 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

产品创新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和风险,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最直接的手段。对于新产品研发,最重要的是搜集与该产品相关的包括专利、成果、期刊在内的的情报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了解竞争对手,把握产品发展动态,预测其发展走势,防治低水平重复,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加快创新速度。因此,科技情报可以成为企业占领市场,领先对手的制胜法宝。

2、3 有助战略制定

企业要想合理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关键之一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竞争情报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接触新思想和先进管理方法,避免思想僵化。企业获得的竞争情报与创新构思成正比,企业获得的竞争情报越多,创新构思就越新颖,就越有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去发现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

2、4 优化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的本质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一体化经营活动制造持续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管理,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通过搜集、分析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威胁与机会、优势与劣势的相关科技情报,并使之形成企业战略规划,可以避免企业受到突然袭击而丧失竞争力,并为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3 济宁区域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济宁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但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超过煤电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61、7%。装备制造、能源工业总量已突破千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发展到350家,太阳纸业集团、华勤集团、如意集团、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及山推股份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已形成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了生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三个部级产业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通信光纤光缆、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军工电子技术产品、野战光通信系统装备、电子新材料、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等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94、1亿元、利税19、9亿元。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05年的22、4%提高到35、5%。累计创出11个中国驰名商标、90个省著名商标和144个全国全省名牌产品。

4 支撑企业创新的科技情报服务系统

该系统以济宁为例,由科技决策系统和创新服务系统两大系统组成,根据本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4、1 科技决策系统

依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情报网”)、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东省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及研究资源,通过内网或外网推送方式,为政府部门和五大优势产业企业提供科技快讯、科技参考、研究报告等不同深度级别的情报服务。

系统组成、工作流程与特点:

1)系统组成:

“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推送系统、信息跟踪系统、专家反馈和信息分析系统、信息系统和协同平台六大子系统构成(见图1)。

2)系统工作流程:

① 信息采集:首先通过协同平台采集中国科技情报网、山东省科技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济宁市各行各业信息。搜集主要围绕与济宁市五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进行。

② 信息推送:由协同平台采集的信息通过推送系统推送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科技局领导、和分管科技的领导以及市委和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高新区管委会等市直部门和五大优势产业企业信息部门。

③ 信息跟踪:由协同平台设置的电子政务系统将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对推送信息经传阅后撰写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搜集整理。

④ 信息反馈和分析研究:由协同平台将信息跟踪系统搜集整理的意见反馈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和聘请的各行业专家,同时利用信息分析工具进行情报研究。

⑤ 调研报告:由协同平台组织情报研究人员会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包括战略分析、行业分析、市场调研和技术预测等内容的调研报告。

⑥ 信息: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传递和归档,一是通过协同平台再次推送给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二是对可以公开的调研报告,通过信息系统进行。

3)系统突出特点:

多层循环。协同平台和信息跟踪系统、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同时进行双向互动,既可以从两个系统搜集信息,又可以向两个系统传递信息。形成的调研报告可以反馈至协同平台,同时又传递至中国科技情报网,还可以通过协同平台再次经推送系统传递至领导层、市直各部门和企业。

分布协作。本系统采取开放分布式协作方式,在信息推送系统中可以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研究室进行情报协作,在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中与各行业专家合作共同完成调研报告。

4、2 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

4、2、1 信息来源

1)引进与合作资源

2011年5月15日,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济宁高新区服务站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科技文献服务站,服务站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中外专刊、标准规程等数据资源的集成检索、原文传递和科技查新服务,用户可以走不出户地浏览到近200万份美国、德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科技报告。该服务站的成立使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成为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重要的信息源,同时,系统还将集成中国科技情报网、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国内知名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情报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本地特色信息资源

① 科技型企业数据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因此,市科技型企业数据库是区域科技平台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数据包括县市区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重要信息。

② 科技创新平台数据库。科技创新平台是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包括县市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际和国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型园区、省市院校合作建设的研究机构等重要信息。

③ 科技中介机构数据库。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服务,反之科技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又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介库包括县市区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等重要信息。

④ 企业信息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济宁市内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技术企业的企业基本信息、经济效益、企业人员基本情况、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⑤ 科技项目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济宁市各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已经申报科技项目的基本信息、资金信息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

⑥ 科技专家信息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山东省各地市大学、企业、研究院所等知名专家学者信息,然后逐步把专家范围扩大到其他省市。收集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专家姓名、联系方式、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单位名称、职务、职称、学历、学位、专业、研究方法、留学经历等相关信息。

4、2、2 系统构成

1)科技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子系统

该系统以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济宁高新区服务站为依托,整合包括国内外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各类专利和标准及科技图书在内的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随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实时为用户提供培训及全文和原文提供服务,全市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人员等,均可登录检索相关国内外科技文献。

2)专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子系统

该系统根据济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布局,针对济宁市煤化工、纺织、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充分借助国家、省情报机构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科技情报研究力量、先进的情报分析工具,通过收集与分析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等实时数据与信息,科学预测企业及行业竞争态势及变化趋势,并且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

4、2、3 系统功能

1)原文传递功能。原文传递是面向注册用户提供的网络化原文请求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此服务获得检索到的科技文献的全文。

2)科技查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提交及邮件传输等方式向查新人员提交查新申请,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与查新人员进行检索技术交流,最后,通过网上支付进行结算并获得查新结果。

3)定制推送功能。用户可自主设定所跟踪的学科领域中的专题,自动获取本平台收藏的最新相关专题信息,一旦需要可直接调取相关内容,无须再次上网查询。

4)专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对专业网站的动态科技信息、最新专利和标准信息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统计和挖掘,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情报信息的跟踪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

4、3 案例实践

济宁市某企业准备研发生产一种纳米孔二氧化硅新材料,项目创新在于改变原有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途径,应用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叶酸作为模板剂,合成有序介孔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领域。该企业为制定该产品市场发展战略,同时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经费资助,便可通过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实现上述需求(见图2)。该企业可以首先通过科技情报服务系统搜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然后再和信息分析人员共同合作完成情报分析报告以帮助制定战略,同时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技术新颖性和创造性,通过检索查新系统提交的查新报告,向管理部门申请科研经费资助。

5 结语

以科技情报系统为支撑的决策和创新服务系统,能够使更多的行业专家和情报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政府和企业决策,既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经济失衡,又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创新决策效率,使决策更加迅速,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广告产业;媒体集团化;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传媒经济

【中图分类号】F13、8 G206、3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与问题

二十多年来,中国广告产业经历了戏剧化高速发展。论者几无例外地相信,作为一类依附性产业,广告产业经营额增长与国内产品总值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密不可分(黄升民、邵华东,2006:pp、 423-435)。宋建武与其合作者在对“代表媒体产业发达程度的广告经营额,代表媒介成长经济环境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三个数据进行的分析中发现,从1981年到2003年,广告经营额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6和0、986,且统计意义十分显著(宋建武等,2005:pp、 26-31)。对三个指标逐年增长率检验时宋等人还发现,在1982到2003年度区间里,广告经营额与两大宏观指标年均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599,有中等偏高的正相关性。当对年度区间做更细致地划分,将1982到1995年作为第一个观察区间,1996到2003年作为第二个观察区间后,宋等人发现,在第一个区间里,广告经营额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1, 0、431;而在第二区间里,两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811(宋建武等,2005:pp、 39-40),正面相关性显著提高。“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一,在广告经济由空白点起步时,由于起点低,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其发展更多来自于自身的刚性成长,在这个补足发展阶段,广告经营额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关程度不高(指1982到1995区间- 笔者注);其二,在广告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常态之后,也就是在1995年之后,同时,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商业经济逐步活跃的大背景下,广告经营额的增长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与其增长的相关性更强(指1996到2003区间- 笔者注)。” 宋等人做如是说(宋建武等,2005:p、 40)。

从利用宋建武等人提供的数据制作的曲线图中不难看到(宋建武等,2005:p、 37),1982到1995年,广告经营额与其他两项指标增长率间时而紧密,时而大幅度偏离。在1996年前后,二者间距离趋于稳定,且比前一时期接近(图I)。宋建武等人依据广告经营额与两大宏观经济指标增长关系对产业发展所做的划分大体上符合该曲线图的变化。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个观察广告产业发展,提出问题的角度:当广告经营额与两大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幅度出现显著不同时,就有理由追问其中的原因。仍以上面的图示为例,从中不但可看到了三条曲线运动趋势大体相仿,还可以追问为什么,例如,1984年广告经营额增长率出现明显下跌而另外两项指标却位在上扬?从中不但可看到从1990年起三项指标一起上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广告经营额增长在1993年抵达增长率尖峰而另外两大指标的登峰期却晚至广告曲线已垂直下跌1994年?这类追问,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或许能发现广告产业内部因素,广告产业与宏观环境之间更具体的互动关系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广告产业变迁动力的理解。遵循这样一种提问和思考的方式,本文尝试揭露和解释上图中显示的一个现象:从1998到2001年,广告经营额增长率与其他两条曲线做长达四年的逆向运动,且在2001年空前靠拢,几近重叠,[1]为所观察的1982至2003年区间中绝无仅有。这一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思路与假说

范鲁斌把1992年到2002年看作广告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认为传媒集团化是这个阶段中的“十大变革”之一,表现为:(1)报业和电视业的集团化是1998到2001年间媒体市场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2001年,报业和广电集团化均处于高潮期;(2)集团化导致了竞争加剧,令广告市场上“硝烟弥漫”,以致“推动了广告业加速发展” (范鲁斌,2004: pp、 61-62)。其中“推动了广告业加速发展”的陈述让人难免生出疑问,因为2001年广告经营额增长率分明遭遇下滑,而且,是在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一起上扬的条件下下滑。

按照简单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建立起一个工作假说:从1998年到2001年,报业和广播电视业的集团化是广告经营额增长率滑落的主要原因。启示做如此假说的是产业经济学中对与市场结构的一般性分析: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行为的变化,而后者又会引起市场绩效的变化(戴伯勋、沈宏达,2001:p、108)。具体到我国媒体集团化问题,集团化多利用行政手段整合分散的媒体,提高产业集中程度,从而改变了地方市场结构,减少竞争,结果是强化媒体在与广告主、广告公司交易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导致广告产业整体绩效降低。

所谓工作假说是指一种并不完全值得信赖的看法。但为了思考的方便,工作假说可当作探讨的起点,从可能想到的种种角度去检验它,修正它,以求获得一种更经得起追问,也更接近事实的观点。由于无法得到更具体数据,对上述工作假说的检验只能停留在行业和广告经营门类的宏观水平。即便如此,上述假说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检验:第一,在广告产业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如从1992到2003,媒体广告经营单位- 主要是报纸、电视广告经营单位- 与其他广告经营者的营业额增长率有较显著的正面相关性。这样,正面相关性可被视为基线(baseline)或常态(norm),偏离常态的变化才能构成问题,造成解释的必要。

第二,在所欲特别观察的年度区间,如报业集团化高潮期的1998到2003年,[2]电视集团化高潮期的2000到2003年,报纸、电视广告经营单位与其他广告经营者营业额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偏离基线。如果这种偏离表现为两者的负相关性,可能说明媒体广告经营与其他门类广告经营者的利益出现不一致。

第三,在所欲特别观察的年度区间,广告产业经营额平均增长率应该低于媒体广告经营单位。果如此,说明媒体市场格局的改变可能伤害到行业整体的利益。

第四,与长期的数据相比较,在所欲特别观察的年度区间,GDP等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与广告经营额增长率相关性减弱,说明宏观指标不足以用来解释后者的变化,应该从其他更具体因素--如媒体集团化-- 中寻找解释。

第五,在所欲特别观察的年度区间,无法发现集团化之外的其他因素可用来全面有效地解释上述数据的变化。

我们从多种来源搜集了相关数据。其别要提到的是范鲁彬在《中国广告25年》搜集、

整理的不同门类广告经营单位的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本文中工作假说的检验和修正会是不可能的。

发现

从第一个角度的检验中我们发现,自1992到2003年,不同门类营业额增长率之间,门类与和行业经营额增长率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专业公司与广告行业经营额增长率之间高度正相关,统计意义十分显著;专业公司与电视、报纸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增长高度正相关,统计意义也十分显著。而且,电视、报纸广告单位营业额与广告行业经营额增长率也高度正相关(表I)。换言之,在观察区间内,不同门类营业额增长之间没有冲突,一门类的增长不以他门类或行业总体的不增长,过低增长为代价是行业发展的“常态”。

此外,我们还对前集团化时期-1992到1997年- 的营业额增长率做了相关性分析,专业公司与电视、报纸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和0、821。其中,专业公司与报纸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增长高度相关,且统计意义显著。换言之,前集团化时期,专业广告公司与报纸、电视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增长率有着和谐的正面相关性。

当从第二个角度即对集团化时期的数据进行检验时,分析结果偏离“基线”。1998到2003年六年间,专业公司与报纸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增长率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601,中等程度负相关,统计意义不甚显著。2000到2003年四年间,专业公司与电视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增长率间的相关性为-0、967,高度负相关,且统计意义十分显著(表II, III)。这似乎表明,媒体和专业公司处于你赢我输的关系之中,电视广告经营者和专业广告公司的关系几近零和游戏。第三个角度的检验发现,[ 3 ]1 9 9 8到2003年间,广告经营总额,专业公司营业额和电视、报纸广告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5、21%,14、91%,14、54%和17、00%;2000到2003年,四项指标平均增长率为14、79%,12、55%,14、39%和21、65%。换言之,从1998到2003年报业集团化期间,报业广告营业额增长超出广告产业经营总额和专业公司营业额之增长。在2000到2003年广电集团化期间,电视广告营业额增长超过专业公司营业额增长,但低于广告产业经营总额(表IV)。这些数据表明,在媒体集团高潮期,报纸广告经营明显有出色表现。电视广告经营表现良好。广告经营总额增长差强人意,专业公司营业额增长疲软。

第四个角度的检验显示,1 9 9 8到2003年,广告产业经营总额与两大宏观指标增长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其中,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526,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系数仅为0、188,唯两系数的统计意义均不显著,仅有参考价值(表V)。然而,同期报纸广告营业额与两大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的相关性提高,相关系数达0、799,统计意义水平0、056,接近显著意义标准(0、05)。但报纸广告较高增长幅度(17%)未能在其与广告产业经营额的相关性中获得体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389(表VI)。换言之,报纸广告增长对于行业经营额增长未有显著贡献。分析也显示,从2000到2003年,电视广告经营额与GDP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的相关系数为-0、373和-0、546,与广告产业经营总额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71,但统计意义均不显著(表VII)。

第四角度的检验表明,媒体集团化时期,报业和电视广告对行业经营增长贡献甚小,或许有负面贡献。报业广告增长与两大宏观指标有较显著的正面相关,而电视广告与两大宏观指标增长呈负相关。

四个角度检验勾勒出的这样一幅图景:广告产业增长与两大宏观指标增长之间稳定的正面相关关系被打破(第一角度检验),媒体广告增长超出产业与专业广告公司(第三角度检验),但前者并不总是对产业增长做出明显贡献(第四角度检验),甚至,和产业与专业广告公司增长有负相关关系(第二角度检验)。媒体广告的出色表现无法直接用宏观经济指标或产业增长来加以解释(第四角度检验)。概括言之,由于宏观指标不能解释的因素,媒体广告经营表现出色,但这并未给产业整体发展带来明显益处,甚至伤害了专业广告公司的利益。这些发现支持我们的工作假说。

尚有一些现象未能由工作假说解释。例如,报业广告与电视广告的表现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就平均增长率来说,前者的表现超过后者;就对于行业的贡献来说,前者是正面的,后者是负面的;就和宏观指标的关系来说,两者也有正面和负面之别。因此,需要寻找其他可能的解释因素。第五个角度的检验设想了一组或许拥有解释力的因素:第一,由于2000年国家税务局颁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家药监局颁布有关不得刊播处方药品广告的规定,导致广告主投入的减少,致使行业经营额增长率降低。该因素具有相当的解释力,特别是对2001年广告经营额增长出现的低谷而言(见图I)。然而,它难以解释整个考察区间的数据变化的因素。例如,它可以解释广告行业经营总额增长在2001年的跌落,但无法解释媒体广告营业额在本区间平均增长率不降反升的现象。

第二,由于营销战略的转变,广告投入的份额减少,导致广告经营额增长疲软。该因素的解释力十分有限。假定整合营销中促销、公关等支出中降低了媒体广告部分的投入,本因素的确可解释广告经营总额增长幅度降低,但无法解释门类营业额的变化。在该因素产生影响下,专业广告公司营业额或许降低(减少媒体广告策划,制作和业务),报纸、电视广告营业额降低的可能性会更大(减少了投放业务)。如此,本因素难以解释媒体广告营业额增长率上扬的现象。第三,由于户外、因特网等广告渠道的成长,广告支出分流到新兴领域,导致传统广告部门营业额降低。如这一假定成立,传统媒体广告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该因素的解释与观察到的数据不符。

第四,由于广告制度的动摇,广告投放者直接与媒体广告经营单位交易,导致专业广告公司业务范围缩小,增长变缓,而媒体广告经营者营业额增幅加大。这一因素有一定解释力。然而,执行伊始,广告制就遭遇到此类问题。如果以往这一问题没有导致广告经营额与专业公司营业额增长率跌落,在媒体集团化时期却带来了如此结果,可能说明集团化导致的市场结构变化使广告问题凸现出来。这种理解倘若能够成立,它与工作假说并不矛盾。

第五个角度的检验说明,2000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和不得在媒体刊播处方药品广告的规定可能是有解释力的因素,应加以考虑。

讨论

根据上述发现和分析,可以观察一下1998到2001年的中国广告业究竟发生什么。

从图II去观察,报业集团化伊始,报纸广告几乎没有出现增长。这可能和机构变化后的适应期有关。只有当集团覆盖了足够的市场后,报业广告增长才成为可能。同时期,专业公司营业额增长稳健,行业经营额稳中略降。接着在2000年,报业广告营业额增长一举上扬,幅度约20%。

但由于报业广告的发展并未能给行业整体带来利益,专业公司营业额增长率的明显滑落,乃至行业经营额亦现下滑。此时尚未经历集团化的电视广告领域增长下跌到谷底。也在此时,第一个广电集团的出现。2001年,一组广电集团的出现并没有为电视广告带来福音。相反,该门类增长率滑落到历史最低水平。对此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广电集团化类似于报业集团化,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够显示其竞争能力,但这一解释没有考虑其他共生现象:报业广告、行业经营额增长一起下跌,其中,报业广告增长下跌几乎将2000年所获全数失去。共生现象迫使寻找能够对产业整体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2000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和不得刊播放处方药品广告的规定责在难逃。令人诧异,是年专业广告公司营业额增长呈上升状态。为什么来自管理部门的打击没有造成该门类营业额增长率下落?我们尚没有可信赖的解释方法。

至此,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有了一个答案:1998到2001年,由于媒体集团化对于广告产业结构的改变,在整个产业收入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专业公司营业额增长受阻,产业经营总额增长率因此逆两大宏观指标增长而滑落;其间,政府税收与广告管理政策的变化减少了广告投入量,使广告产业面临的困难加剧,以致在2001年出现广告经营额增长十分接近两大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的罕见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I和图II去看,从2002到2003年,虽两大宏观经济指标增长乏力,广告经营额开始回扬并稳定拉开和宏观指标的距离。报业广告继2002后在2003年持续增长。专业公司营业额则在2002年探落谷底后于2003年回扬。而电视广告增长率在2002年戏剧化地登峰后,次年又以同样戏剧化的方式下跌。虽然这组现象已经不包含在本文讨论的中心问题- 广告经营额增长与两大宏观指标增长靠拢 之内,对广告产业经营额增长的逆势回扬和电视广告增长率下跌似有必要做一分析。

先看电视广告增长幅度的下跌。虽然报业与电视业都迅速地走向集团化,以改变产业结构来强化市场势力对于两大媒体的意义或许不同。报纸依政府行政体系板块来划分市场。跨地区经营会遭遇强大的行政壁垒。在如此的市场格局中,以地方党报为首的报业集团可能迅速提高地方报业市场集中度,获得市场势力。另一方面,依行政管理体系划分市场也是电视业的现实,但卫星传输技术推动着跨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的形成。对于电视产业来说,利用集团化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效果相对有限。2002到2003年间,地方的,区域的,全国的市场都面临广电集团之间的竞争,为广告主和专业公司提供更多的选择。

再看广告产业经营额在2003年的上扬。显然,在行业经营额中份额巨大的专业公司和报纸广告营业额的增长对带动行业经营额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还须提到的是户外广告营业额的大幅度增长。据范鲁彬记载:“至2002年底,户外广告载体总数已1756,026块,经营单位62,257户,实现广告额998,664万元,较1999年增长72、93%,户外广告已与报业、电广形成三架马车的格局,成为传媒广告市场三大主要竞争对手”(范鲁斌, 2004:p、63)。从本研究的角度去看,由于户外广告的无须经过具有“喉舌”性质的媒体机构,户外广告经营者面对的是不具备集团化势力的交易伙伴,行为更具市场化性质,容易取得较好的市场绩效,虽然,营销策略的变化可能也在户外广告的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我们使用的数据中,户外广告、新媒体广告和有线电视广告经营者被划分在一个门类,统称“其他广告经营单位”,因此无法对户外广告、新媒体广告乃至直邮广告的表现做具体分析。但下面的图示似可说明,这些门类的营业额在2002到2003年间开始令人瞩目的增长(图III)。随其对行业整体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媒体集团的市场势力可能遭遇进一步的消解。

结语

至此可以将本研究的工作假说做如是修正: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集团化是造成1998到2001年前后广告经营额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逆向运动的主要成因。集团化改变了广告产业的市场结构,使媒体得以利用行政权力带来的市场势力在广告交易中获利,造成其他广告经营者的损失,并减慢了广告行业的增长,而2000年政府颁布的涉及广告管理的法规加剧了广告行业的困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认识是对数据曲线呈现的一种罕见现象的分析结果。它不是,也无意成为对我国媒体集团化的最终评价。媒体集团化倡导者的主要论据之一是中国需要拥有与“国际传媒大鳄”对抗的“航空母舰”,集团化因此常被理解为我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卢嘉杰,2005:pp、23,30-31)。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来评判集团化是否逐步接近实现其宏伟目标。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销售计划方案最新(精选6篇)
  • 下一篇:启蒙文学(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