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军蓉,程世帅,张继生。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与反思[J]搏击(武术科学)。1011、 8、
[1徐成林,张继生武术礼仪文化推广模式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1011,1 (1): 77-79、
[2]王伯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沈阳体育学院报。1009,6 (18): 117-110、
[3]韩冰。对武术礼仪规范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1011, 2、
[5]雷军蓉,程世帅,张继生等。中胛涫趵褚堑呐判与超越[J]。中华武木?研究,1011,3、
[6]张令,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会议[J]。搏击·武术科学,1008,12-13、
[7]董刚强。中国武术礼仪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1011,17-19、
[8]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009、
[9]邬宝坤。跆拳道在中氤晒ν乒愕囊蛩胤治[J]。搏击?武术科学,1006, 2 (11): 21-21、
[10]郑胪,刘民生。浅谈跆拳道运动的发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001、1、
[11]邱郁,王伯余。中氪统文化与跆拳道[J]。福建体育科技,1006, (6)。
[12]马振水,刘素静。跆拳道运动风摩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001,(2 ): 56-58、
[13] Soon Man Lee [美]甘藤。里克,顾洗尘译。现代跆拳道[M]。现代出版社,1 003、
[14]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1011,1、
[15]法翔。跆拳道礼仪对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影响[J]。体育教育研究,1010(10): 110、
[16]庞俊鹏,彭牖。试论跆拳道的精神[门。搏击?武术科学,1011,7 (11): 65-66、
[17]汪德林。跆拳道礼仪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J]。科技信息,1005,663-665、
[18]张令。从跆拳道、柔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礼仪[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008,1 (13): 118-119、
[19]李爱华。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1008,11 (5): 19-10、
[20]徐昊天,赵建华。跆拳道礼仪与中华武术礼仪的异同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1012,5 (2):101-102、
[21]马光,张云龙。论学校体育中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的对比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1010, 7 (7): 18-20、
[22]牛久伟。感受跆拳道的礼仪和精神[J]。职业技术,1007,11、
[2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05、
[25]尹晨辉,李慧勤。中氲睦裎幕与公共文明[J]人民论坛,1011,5、
[26]罗通秀。论礼的意义及缘起[J]。江汉论坛。1993, (9): 21-28、
[27]张继生。中华武术礼仪[M]。中国旅游出版社,1011、
[2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9]余志钧。中氪统武术史[M]。北京:中肴嗣翊笱С霭嫔,1006、
[30]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1]安龙奎。跆拳道的历史、精神及哲学[M]。汉城:11世纪教育社,1000、
[31]谭明玲,唐志云。论武术竞赛中比赛服装的要求及其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1008, 5 (8): 37-38、
[3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材出版社,1005、
[33]陈海华。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J]。大家谈,1001,7、
[35]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氪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1008,(1) : 66-68、
[36]莎丽娃。现代竞技体育中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一一基于武德视角的观察[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010、 2:13-15、
[37]阳光。探析武德教育的价值定位[J]。搏击:武术科学,1010、5:15-16、
[38]黄腊梅,刘重新。中氪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03, 28 ( 1 )21-22、
跆拳道起源与发展及我国跆拳道发展史,其特点有哪些?其表现形式有几种?
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跆拳道起源于1500年前的朝鲜民间武术。
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朝鲜半岛,这是朝鲜半岛发展建设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跆拳道得到了大力推广。至公元935年,新罗王国被推翻,高丽王朝建立。高丽军队骁勇善战,士兵们常以拳撞击墙壁或木块,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最后,由勇敢过人的士兵进宫廷参加格斗比赛,使跆拳道的威望达到了极点。500年后,高丽王朝灭亡,跆拳道随之衰落。取代高丽王朝的李朝重文轻武,儒家思想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武功及跆拳道得不到重视。
1910年日本侵略朝鲜半岛,李朝灭亡。殖民政府停止一切朝鲜文化活动,跆拳道也在其中,只有部分人在民间秘密修炼。1945年,朝鲜半岛解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自卫术再度兴起,流落海外的朝鲜半岛人也将各地的武艺带回本国,和朝鲜半岛的各种自卫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现代跆拳道体系。当时自卫术的名称较多,比如:跆跟、手搏、托肩、唐手道等。
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盟”成立。有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菲律宾、沙巴、柬埔寨、澳大利亚、象牙海岸、乌干达、英国、法国、加拿大、埃及、奥地利、墨西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
为了使韩国的自卫术得以正规发展,1954年跆拳道领导人将韩国的自卫术统称为跆拳道,并使跆拳道成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66年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International Taekwondo Federation——简称“ITF”,由崔涨熙创立)。1973年5月,在汉城成立世界跆拳道联盟(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简称“WTF”,原主席金云龙;现任主席赵正源)。1973年开跆举行第一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合会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1986年第十届亚运会跆拳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6年举办第一届跆拳道世界杯比赛。1988年、1992年列人奥运会表演项目。199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3届会议,会议决定把跆拳道项目列人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男子4个级别、女子4个级别。1996年开跆举办世界青年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被列入许多世界重大赛事,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亚运会、全非洲运动会、泛美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比赛的正式项目。现在已有180多个国家加人到世界跆拳道联合会,世界跆拳道大家庭在不断扩大。
我国跆拳道发展史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第一届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魏纪中当选为第一任协会主席。同年11月,中国跆拳道协会被世界跆拳道联盟WTF(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接纳为正式会员。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跆拳道高手,获得了女子55公斤级的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跆拳道特点
1、 以腿法为主,拳脚并用 由于竞赛的需要、规则的限制和跆拳道进攻方法的特点,使得跆拳道是已腿法攻击为主。据统计,在跆拳道技术当中,腿法约占总技法的70%。腿击无论在攻击范围、攻击力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拳法的攻击,而拳法的招式,一般偏重于防守和格挡。
2、动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以击破为测试功力的手段 跆拳道不讲究花架子,所有动作都以技击格斗为核心,要求速度快,力量大,击打效果好。在功力的检测方面,则以击破力为测试的手段。就是分别以拳脚击碎木板等,以击碎的厚度来判定功力。
3、强调呼吸,发声扬威 在跆拳道的练习当中,要求在气势上给人以威严的感觉,练习者常以洪亮并带有威慑力的声音来显示自己的威力。据日本有关研究资料证明,人在无负荷工作时,10%的肌肉会由于发声使他们的收缩速度提高9%,在有负荷工作时更是可以提高14%。这就是为什么在比赛当中运动员会发出响亮的喊叫声的原因。在发声的同时停止呼吸,可以使人体内部的阻力减小,提高动作速度,集中精力,使动作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4、以刚制刚,方法简练
受跆拳道精神影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多是直击直打,接触防守,躲闪技术运用得比较少。进攻都采用直线连续进攻,以连贯快速的脚法组合击打对手。防守多采用格挡技术,或采取以攻对攻,以攻代防的技术。
5、礼始礼终,内外兼修
在任何场合下,跆拳道练习者始终以礼相待。练习活动都要以礼开始,以礼结束,以养成谦虚、友好、忍让的作风,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的提高自己。
跆拳道表现形式
品势套路:就像中国武术的套路一样,跆拳道也一样,有格挡的动作还有像马步、三套拳等等。
太极:太极就是把品势套路结合成一套动作,就像广播体操一样的。太极分为8章,考等级的时候就要用到,白带的考黄带的,就考太极1章,然后往下推。
脚法:横踢,侧题,双飞踢等有好几种的腿法,还有各种步伐,前滑步,后滑步等,以及实战对打。
一、 请详述前踢、横踢、下劈三种腿法动作要领及容易出现的错误。
前踢:
描述:前踢是跆拳道最基本的踢法,对膝关节快速屈伸能力和膝关节四周的肌肉都是很好 的锻炼。对小腿弹打速度、送髋的平衡作用很大。技术简单,所以是初学者的第一个腿法。 根据跆拳道技术原理,跆拳道的几个基本腿法都是由前踢开发演变而来。
实战姿势的基本姿势开始。右脚蹬地髋关节向左旋转,双手握拳置於体侧;同时,右腿以髋关节为轴屈膝上提。当大腿抬至水平或稍高时,关节向前送,向前顶,小腿以膝关节为轴快速向前上方踢出,力达腿尖,整条腿踹直。踢击后迅速放松,右腿沿原路线弹回,将右脚放置在左脚前面仍成实战姿势。 动作要领:膝关节夹紧,小腿放松,要有弹性;往前送,高踢时往上送;小腿回收与前踢的速度一样快。主要攻击部位有面部,下颏,腹部,裆部。前踢亦可用於防守。将前踢发力部位由脚尖改换为脚跟时,前踢动作就变为前蹬动作,动作方法要点相同,只是脚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易犯错误:
1、直腿踢、直腿落,大小腿没有折叠。
2、没送髋,击打距离短。
3、提膝没有贴近左大腿内侧,向外绕弧线。
横踢: 描述:横踢是跆拳道比赛中使用率、得分率很高的踢法。类似散打中的边腿。但跆拳道的横踢幅度小、隐蔽性好、速度快。
实战的基本姿势开始;右脚蹬地右腿以髋关节为轴屈膝提起,两手握 拳置於体侧;随即左脚以前脚掌为轴外旋180度,髋关节向左旋转,右腿以膝关节为轴向前蹬伸,右脚快速向右前上方直线踢出,力点在脚跟。发力后没起腿路线收腿,放松,重心落下(原处或向前均可),再次回到实战姿势。动作要领:起腿时大小腿,膝关节夹紧;踢出发力时头肩,腰,髋,膝,腿和踝成一直线;大小腿直线踢出,原路线收回。侧踢动作的主要攻击部位有膝部,腹部,肋部,胸部和头面部。
易犯错误:
1、大小腿折叠不充分,膝关节没有夹紧。
2、没有正上提膝,走斜线,弧度过大。
3、支撑脚转动不足,踢出后直腿下落。
下劈:
描述:以脚掌、脚跟攻击对方的脸、肩部。分为正劈、内劈、外劈三种,一般称为劈腿,或下压腿。比赛中通常女运动员得分较高。
实战姿势开始。右脚蹬地,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右腿以髋关节为轴屈膝上提,两手握拳置於胸前;随即充分送髋,上提膝关节至胸部,右小腿以膝关节为轴向上伸直,将右腿伸直举於体前,右脚过头。然后放松向下以右脚后跟( 或脚掌)为力点劈击,一直到地面,成实战姿势。动作要领:腿尽量往高,往头后举,要向上送髋,重心往高起;脚放松往前落,落地要有控制;起腿要快速,果断;踝关节要放松。劈腿的主要攻击部位有头顶,脸部和锁骨。
易犯错误:
1、起腿高度不够,重心没有往上“飘”。
2、上体过分后仰,以致不能恢复成实战姿势。
3、落地太重。
教学中跆拳道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西夏区良渠梢小学 禹银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新型优质人才。因此,学校体育培养优质人才的使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学校教育塑造人才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来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体育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及增强他们体质外,育人是至关重要。近年来跆拳道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跆拳道运动是体现了体育教学德育紧密结合。跆拳道是一项重礼仪,增意志,健体质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注重培养自信、尊重、明礼、诚信、正直、协作、友爱、恒心等健全人才,起源于朝鲜半岛,同中国武术一样,都属于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
跆拳道级别为十级九段。不同的腰带色表示不同的级别,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学生意志力。
浅谈
跆拳道礼仪: 跆拳道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一种礼仪教育,自律教育,一种自我修练的过程。因为跆拳道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技术,更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自我 修炼的过程,以礼始,以礼终,用它的‘礼仪廉耻’‘克己忍耐’‘百折不屈’的精神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神修养。跆拳道教练始终会把‘礼’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内容,练习前首先要向国旗敬礼,再向教练敬礼,最后练习中要向同伴敬礼。训练结束也是一样的礼仪,这就体现了“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所以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仁义尚礼的气氛和精神,这种精神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转化为人的情感基础,培养出品学兼优,社会需要的人才。
跆拳道的实战姿势
跆拳道训练中非常重视实战姿势,它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心无杂念全身心的投入练习当中,增强学生的专注力。跆拳道实战姿势有左势和右势之分。左势指左手和左脚在前,右势是右手右脚在前,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采用。一个好的实战姿势可以增加学生外表的气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我和老师的肯定。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让实战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
跆拳道的腿法技术
跆拳道的进攻方法都是十分简捷而实效的。它的技术主要是手足并用,技术方法中腿法占主导作用,腿法技术占整个技术动作的2/3。因为腿法的长度和力量是人体最长最大的,其次是手。腿法形式多样,攻击力强,是比赛得分和制敌的有效方法。手法是灵活运用,可以灵活完成防守和进攻,同时可以演变为拳、掌、肘、肩等多种练法,灵活的进行实战。这样全身心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协调性,锻炼学生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
腿法有:前踢、横踢、侧踢、下劈、双飞、后踢、360度旋风踢、后旋踢和各种腿法组合等技术动作。进攻时一般使用的部位包括:前脚掌、脚背、足刀、脚后跟等,利用这些部位进行站立踢、跳动踢、助跑踢、转身踢、飞踢等不同形式的踢法进攻。方法简练,以刚制刚,速度快,变化多,以简便硬朗的技术方法直接击打对方。使学生学会很多防身技术进行自我保护,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在跆拳道的训练中强身健体,在刚劲勇猛中找到自我,更有信心的面对以后的学习,使
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发展。
跆拳道品势
跆拳道品势有:太极、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一如。品势在跆拳道相当于武术中的套路,将一系列的动作编排串联,形成具有一定美感和不同难度的套路,使练习者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通过攻守退进的动作编排,达到强身健体,锻炼学生意志的一种联系方式。
跆拳道实战练习
跆拳道实战是对学生平时训练的一个综合测验,在实战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动作要领、应用技术战术的能力各不同,需要将实战知识、技术、战术、与体力紧密结合才能实战对抗,消耗大量的体力来满足运动负荷。所以每个学生必须学生学会勇敢、机智、顽强、不畏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跆拳道是一项能够充分体现健身与德育相结合的体育运
动。它可以提高凝聚力,定力,自信心,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及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它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在意志品质和精神修养方面也得到全面的提高,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身心协调发展;它体现了体育由肢体运动转向兼顾身心,重在育人的教育理念;它赋予现实社会安全教育的实际技能;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可操作性的具体体现。随着跆拳道课堂教学的普及和完善,它在学校体育中的教育功用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更多的青少年会在跆拳道的学习中受益。同时,跆拳道也必定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
[1]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学林出版社。2008、
[2]黄静,周海燕。中华传统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解读[J]。文史论坛。2011、 8、
[3]马良。从体育礼仪看中囯体育文化的演变[JL体育文化导刊,2008 (2): 41-42、
[4]易银珍。论礼仪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0、
[5]张杰,曹莉。中囯传统体育礼仪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 (2): 148-158、
[6]邱丕相,马文囯。关于中囯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1-3、
[7]李成银。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J]。体育科学,1992,(4)。
[8]颜世亮。传统武术的社会化发展思辨[J]。辽宁体育科技,2006,(5) : 73-75、
[9]潘晓波,黄强。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囯武术的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2007,(2)。
[10]孟厌光,王保军。跆拳道与武术比较之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3: 96-98、
[11]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26 (4) 88-90、
[12]雷军蓉,程世帅,张继生。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与反思[J]搏击(武术科学)。2011、 8、
[13]徐成林,张继生武术礼仪文化推广模式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1 (2): 77-79、
[14]王伯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9,6 (28): 117-120、
[15]韩冰。对武术礼仪规范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1, 3、
[16]雷军蓉,程世帅,张继生等。中囯武术礼仪的批判与超越[J]。中华武木?研究,2011,4、
[17]张令,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会议[J]。搏击·武术科学,2008,23-24、
[18]董刚强。中国武术礼仪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27-29、
[19]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0]邬宝坤。跆拳道在中囯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6, 3 (12): 31-32、
[21]郑囯威,刘民生。浅谈跆拳道运动的发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2]邱郁,王伯余。中囯传统文化与跆拳道[J]。福建体育科技,2006, (6)。
[23]马振水,刘素静。跆拳道运动风摩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3 ): 56-58、
[24] Soon Man Lee [美]甘藤。里克,顾洗尘译。现代跆拳道[M]。现代出版社,2 004、
[25]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1、
[26]法翔。跆拳道礼仪对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影响[J]。体育教育研究,2010(10): 220、
[27]庞俊鹏,彭囯华。试论跆拳道的精神[门。搏击?武术科学,2011,7 (11): 65-66、
[28]汪德林。跆拳道礼仪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J]。科技信息,2005,664-665、
[29]张令。从跆拳道、柔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礼仪[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4): 128-129、
[30]李爱华。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 (5): 19-20、
[31]徐昊天,赵建华。跆拳道礼仪与中华武术礼仪的异同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5 (3):201-103、
[32]马光,张云龙。论学校体育中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的对比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 7 (7): 28-30、
[33]张明明。国际礼仪的伦理探讨[J]。伦理研究,2008,21-22、
[34]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尹晨辉,李慧勤。中囯的礼文化与公共文明[J]人民论坛,2011,5、
[36]罗通秀。论礼的意义及缘起[J]。江汉论坛。1994, (9): 32-38、
[37]张继生。中华武术礼仪[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3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9]余志钧。中囯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囯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0]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1]安龙奎。跆拳道的历史、精神及哲学[M]。汉城:21世纪教育社,2000、
[42]谭明玲,唐志云。论武术竞赛中比赛服装的要求及其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8, 5 (8): 47-48、
[4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材出版社,2005、
[44]陈海华。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J]。大家谈,2001,7、
[45]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囯传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8,(2) : 66-68、
[46]莎丽娃。现代竞技体育中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一一基于武德视角的观察[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3:24-25、
[47]阳光。探析武德教育的价值定位[J]。搏击:武术科学,2010、5:25-26、
[48]黄腊梅,刘重新。中囯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8 ( 1 )32-33、
[49]牛久伟。感受跆拳道的礼仪和精神[J]。职业技术,2007,22、
[50]龚煦琳。跆拳道的礼仪教育培养大学生之武德[J]。沙棘:科教纵横,2010,8:11、
[51]朱桂兰,王建清。武术中“德”与跆拳道中“道”之比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 25 (4): 35-37、
[52]唐明。试论“跆拳道礼仪”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J]。魅力中国,2009: 251、
[53]闫玉峰。跆拳道运动广受青少年青睐的社会学分析[J]。科技信心,2008 (10): 49、
[54]佟亮。浅论跆拳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J]。体育师友,2004,(5) : 52-54、
[1]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1
[2]魏箐河。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3、
[3]胡子民。老人的价值[J]。现代养生,2013、4、
[4]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刘卫军。跆拳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叶海。大学校园文化与学生群体审美特性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52-55、
[7]金美玉,马晓旭。动画审美特征研究[J]。数字化用品,2014、4:236、
[8]彭立勋。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2008、2:35-41、
[9]张艺苗。关于艺术美学相关概念的理解[J]。西江月,2012、4、
[10]赵歌。竞技跳水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1]胡小明。体育美学研究述评[C]。体育学刊,2008:10、
[12]孟云鹏。论跆拳道美学特征[J]。科技信息,2009(08)。
[13]贺璐敏,孔繁桃,车新港,谢少云,徐杏玲。浅谈跆拳道的美学特征[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
[14]董元元。跆拳道品势的美学特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15]朱朝阳,高志红。浅谈跆拳道的美学特征[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03)。
[16]梁适。中外名言分类大辞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1
[17]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8]应小敏,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J]。创新,2011,1:113-115、
[19]汪毅。竞技运动员体能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20]靳贤胜。大学体育与健康[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
[21]谭红。试论美学在篮球运动中的价值[J]。娄底师专学报,1988,4:118-120、
[22]李文。浅谈不同类型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5:128、
[2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24]谭刚,龙建新。足球之美-对足球运动的美学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93-95、
[25]李红。浅谈体育运动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244、
[26]赖世和,曹严。美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11
[27]张娜。体育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28]姜丽。浅析体育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J]。科技信息,2008(14)。
[29]汤海燕。论瑜伽的审美价值与健身意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4)。
[30]B、K、S、艾扬格。光耀生命[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1)
[31]张园媛。审美的永恒性[J]。安徽文学,2009、2、
[32]周燕林。跆拳道品势的。审美角度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7、
[33]康冬阳。审美人生的价值取向-尼采美学思想之浅见[J]。科教导刊,2013、1、
[34]刘杨。体育美学域下的瑜伽特征审视[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11、
[35]谭润芳。论中西体育的美学差异[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中北大学,2011、
[36]陈宇。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理解与美学特征的时代审思[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37]刘萍萍。美学视角下"体操类"项目的审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38] 席格。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J]。中州学刊,2005,(3):245-246、
[39]翟廷立。运动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7
[40]中国跆拳道协会。中国大众跆拳道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0:3
[41]马强。跆拳道品势的美学特征[J]。青春岁月,2013(07)。
[42]黄红田。论散打与跆拳道的美学差异[J]。科技信息,2008(27)。
[43]徐博。跆拳道的审美元素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
[44]刘叔称,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9
[45]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
[46]雷国梁。美学与审美-体育(艺术)美学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
[47]王罕翡。绷脚尖在体操类项目中的美学特征分析[C]。科技信息,2011:266、
[48]蒋令红。论体育欣赏的美学原理与审美心理要素[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
[49]刘畅。音乐的美感特征[J]。大家。2011(12)。
[50]魏延。体育美学起源概述与发展[J]。 民营科技。 2010(09)。
[51]蒋海波。体育欣赏价值的探讨[J]。 运动。 2012(18)。
[52]姚斌。关于体育方面的审美教育观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3)。
[53]林锦蛟,葛艳明。浅析体育运动中的美[J]。商。2012(12)。
[54]吉洪林。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J]。 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 2005(10)。
[55]于秋芬。体育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及美学分析[J]。 伦理观察。 2005(06)。
[56]邱伟。审视传统武术中的古典美学元素[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57]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58]刘盼。武术表演的艺术性探究[D]。 成都体育学院 2013、
[59]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60]唐健君。审美伦理视域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1]梁成帅。从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D]。 扬州大学 2013、
[62]肖娜。反思的身体与审美的生活[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3]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64]李旭。从审美假象到神圣真理[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5]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3
课前游戏对激发跆拳道学员兴趣的
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跆拳道项目在当今社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俱乐部学习跆拳道,在俱乐部学习跆拳道的学员一般都是处于3—12岁的幼儿或儿童,喜欢做游戏是幼儿和儿童的天性, 课前游戏作为体育游戏的一种,在幼儿及儿童发展过程中,对其身体、心智、性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在跆拳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游戏,对于跆拳道教学与训练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特点,而这些特性正能满足跆拳道训练的需求。通过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与训练方法,会培养跆拳道学员对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兴趣,提高学员训练情绪,激活训练场上的气氛,丰富教学与训练内容。课前游戏必须与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任务有紧密的联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与训练质量和效果,从而不断增强跆拳道学员的身体素质。因此,课前游戏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前游戏;跆拳道;注意力;积极性。
一、 前言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具有激烈竞争的比赛及观赏性的体育运动,它把精湛的技艺、坚忍不拔的精神、完善的道德修养展现在人们面前。韩国竞技跆拳道的传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5年传入我国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跆拳道馆已将近5000家,每年参加跆拳道训练的人数超过350万人[1]。外来项目跆拳道为何能在我们“武术之乡”盛行?同时,跆拳道运动服装、练习器材等的经营也应运而生,由跆拳道所衍生的体育产业开办得红红火火,大有盖过我们发展了多年的武术运动及其产业之势[2]。为何跆拳道运动在中国开展如此迅速?因此本文从跆拳道的发展特点和推广策略,来探析跆拳道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原因,以期能对跆拳道运动在我国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跆拳道运动的特点、推广策略以及所取得的成功之处为研究对象,探讨跆拳道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成都体院图书馆,查阅有关跆拳道的特点、发展等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思路和重点,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逻辑分析法
对已有的资料,对跆拳道运动的特点与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3、1 跆拳道发展的特点
3、1、1重礼及精神价值取向的导引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表达方式。跆拳道的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的内在的一种修养。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强身健体,练就人健全的体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竭尽全力的去学习和训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益处和收获。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要有忠于祖国的思想,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在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磨炼意志。当我们面对艰难、困苦和遭受自我极限的挑战时,我们可能产生放弃训练、退缩和逃避的念头。这时我们一定要用坚定的意志去克服杂念,我们必须要学会坚定、忍耐和不屈不饶的精神,战胜自身的懒惰。跆拳道遵行“内外兼修”的宗旨,它既是一种技击术,也将处事态度、人生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展跆拳道礼仪教育,在促进国民健身的同时,更应注意技术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跆拳道的礼仪教育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把礼仪的修养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发挥应有作用。
3、1、2 技术体系相对简单实用,道服规整而统一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及生存的压力较大。相对来说,普通的人群已没有以前那么多的余暇和精力去从事复杂的体育运动。高难度、高技巧性的运动人们具有欣赏的兴趣,却不一定有亲身参与的需要。相反的,倒是那些相对简单、学习时间短、见效快却又比较实用的运动,更易被普通人群所接受,而跆拳道无疑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跆拳道道服为白色,设计规整而统一。跆拳道习练者进入习练场所习练时,都必须身着道服。进入场馆,那满目的整齐大方,就如同身着军服所产生的效果一样,给人一种良好素质的直观印象,在这里,整齐划一代表着一种干练,一种坚忍的作风,虽简单却又让人实在地感觉它蕴涵着极深的内涵。这一切无疑都对旁观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3、1、3 竞技比赛娱乐观赏性强
跆拳道是一种国际性的竞技体育运动,世界各地和我国都在蓬勃发展。修炼者如果达到一定水准,又符合比赛条件,参加地区省级全国性的邀请赛、精英赛、争霸赛、锦标赛、冠军赛以及各种运动会乃至世界性比赛的机会较多。通过比赛,可提高自己的实力,体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能为家乡父老争光,为祖国争光。跆拳道属技巧型智慧型项目。跆拳道竞技比赛,双方运动员拳来脚往,斗勇更斗智,险象环生。跆拳道品势表演,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威猛。跆拳道威力表演,势如破竹,一击必杀。跆拳道特技表演,技艺高超,精彩刺激。无论跆拳道比赛或表演,观赏性都极强。既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更能令观众领略跆拳道力与美结合的艺术魅力,鼓舞人心,激发斗志,振奋精神。 3、1、4 规则规范标准化
跆拳道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进奥运舞台,很关键的一条就在于它的竞赛规则可操作性强,易推广,评判准确。针对奥运项目进行积极地改革,在传统的跆拳道基础上突出竞技跆拳道的腿法特点,对传统跆拳道的技术进行限制。跆拳道在等级上实行段位制,升级考试严格,保证了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使得跆拳道不仅具有竞技性、艺术性和技巧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为了适应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与模式,跆拳道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和裁判整合工作,去除了练习过程中的一些不利于评判打分的动作,易操作、易评判、易推广,尤其符合西方人简洁直观的体育思想。因此,跆拳道在借奥运的东风把自己推销出去后,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3、2 跆拳道的推广策略
跆拳道在韩国被称为“国技”。这使跆拳道具有了激发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责任感的能力,并无形中赋予了其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使跆拳道在国外的传播中处于有利地位。“国技”提升了跆拳道的社会地位,赋予其巨大的传播动力。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跆拳道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国技院”。它研究建立的竞技跆拳道体系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因此,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国家
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功能,成立专门的推广部门,使其在研究、传播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跆拳道有10级9段,不同级别的跆拳道选手在道服的腰带颜色上就有区别。跆拳道的礼仪规定,凡是低级别的选手必须向高级别的选手鞠躬敬礼,选手们根据腰带颜色就可以判断对方的级别,是对方先向自己鞠躬,还是自己得先向对方鞠躬。而这些都让练习者有了目标,级别越高越受人尊敬。同时相对传统武术来说,跆拳道简单易学,而且安全。普通人只要通过1个月的学习,一般就能达到1级。不停地升级要求,让练习者有不断追求的目标。 3、3 跆拳道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3、3、1 跆拳道竞技化的成功改造
众所周知,韩国利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机成功的将跆拳道推入了奥运会,成为表演项目,1992与1996年两届都成为奥运会的表演项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其能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主要原因是跆拳道竞技化的成功改造,将原来杂乱的技术进行规范整理,使跆拳道成为了一个规范的比赛项目,具有规范的比赛规则,规范合理的技术。而经过改造的跆拳道技术对习练者来说简单易学,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学得像模像样。推广者还大胆摈弃了传统跆拳道中类似表演以及实用性不强的一些不适应竞技的传统内容,而将其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竞技性最强的对抗内容提炼成科学独立的理论与教学训练体系。在竞技化的改造过程中,他们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的借鉴了拳击、中国武术、柔道等同类项目的优点,比如比赛场地、评分规则等等,从而将跆拳道竞技化,通过改革体制适应比赛,又通过比赛完善体制。 3、3、2 跆拳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跆拳道运动中蕴涵着中国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求”的深刻涵义,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动力。跆拳道运动对练习者意志品质要求十分严格,严肃认真的训练气氛,吃苦耐劳的训练激情,都体现了跆拳道运动“忘我”的精神意志。而最后用竞技比赛的形式来检验个人修养的客观水平,使练习者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在比赛中,运动员以完善自身为前提,不为对手的强弱所干扰,不放过对手的每一次破绽,而自己又能以“心若止水”、“神似泰山”的气势压倒对方,所以发出“吧噻”等声音,无论从内在或是外在来看都无懈可击。跆拳道运动 “以礼始,以礼终”的要求,用道儒两家的思想来分析,就是在训练和比赛中所接触的人,都是为了使自己的修养水平得到提高,是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上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和“对手”,所以要求练习者在训练和比赛中始终保持
一个“敬”字。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也非常大,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不会因此消失殆尽,大部分炎黄子孙内心深处还是没变的,所以跆拳道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3、3、3 跆拳道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能够与时俱进
奥运会是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综合性体育赛事,因其参赛国家广,竞赛水平高,所以在世界各国备受推崇。奥运会的许多参赛项目都是通过奥运会的广泛影响来实现全世界的推广,跆拳道的成功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跆拳道进入奥运会的大家庭以后,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积极的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长期的市场化运作中,跆拳道不仅没有迷失自我,反而更加强化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其赛事既没有机械临摹其它同类运动项目,也不需选手带手套、缠裹脚。这样轻装上阵,完全能发挥跆拳道的劈拳踢腿优势。跆拳道在长期的比赛中,积极吸收本国尊崇的儒学礼教思想,在比赛中以仪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赛事活动更具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3、4 段位制对跆拳道发展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十级”、“三品”、“十段”的划分,使跆拳道有了严格的阶段性和系统的科学性,使练习者有了锻炼的标准和目标,既便于指导者由浅入深逐级授课,也便于练习者由易到难逐级学习。还能使学员了解自己所处的水平,激发练习者积极地向更高的技术层次和思想境界修炼,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跆拳道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同时使跆拳道成为一种便于“经营”的体育项目。其次,段位制度使跆拳道内容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使得各道场、竞技跆拳道与传统跆拳道及国内外之间的内容体系的统一化。同时,段位制度促使学员不断的同级参加考试,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3、3、5 跆拳道的教育意义
崇武成为中国国民的习风,在我国习武是一中普遍现象。练习跆拳道就和中国武术一样可内修精神、性情,外修技术、身体,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是培养人们优秀品格的有效方法,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在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引导进行的。跆拳道练习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百折不屈”为宗旨,因此,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耐劳的精神,磨炼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养成礼让谦逊、宽厚待人的美德,造就人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思想,为社会和国家造就具有优秀品质的建设者。 3、3、6 跆拳道对我国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人基本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是这些他们在学校得到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却忽视其它知识的学习,但这个社会所需要人才的趋势不只是专业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目前来看有很多学校把武术作为一个必学项目,通过武术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同样人们学习跆拳道的同时也是对跆拳道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就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项目本身可以看出跆拳运动的精神实质内涵和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相融性,跆拳道运动中蕴藏着中国古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用儒求”的深刻涵义,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动力。通过跆拳道基本知识的教授,不仅可以使青少年掌握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可以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其进行智能教育,培养人们的求知欲望,丰富人们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领悟东方传统文化,拓宽人们知识面。 3、3、7 竞技跆拳道与大众跆拳道能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跆拳道作为武道运动项目,在全世界受到欢迎,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重要原因在于竞技和大众之间形成的良性发展关系,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竞技与普及之间的关系,竞技跆拳道的发展以进入奥运会为标志,走向其最高发展阶段。使得许多国家都把跆拳道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作为金牌新的增长点,以此推动跆拳道在全球的发展。而大众跆拳道以在全世界广泛普及为标志,不断的向前推进。大众跆拳道的品势、自卫术、功力、品德修炼等重要活动与竞技跆拳道形成有机的结合,在竞技跆拳道中经常能够得到体现。跆拳道竞赛是跆拳道训练结构组成之一,在竞赛中有很多与大众跆拳道接近的形式和概念。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在一种局限选择技术的体系内区分技术的优势,这一技术体现了跆拳道技术的核心和主要特点。竞技跆拳道是从传统跆拳道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形式,也是使传统跆拳道具有体育运动色彩的有效途径。从技术的角度看,竞赛体系中运动员所展示的技术是跆拳道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曾经推动过传统跆拳道的发展。从技术的有益性看,运动员所使用的是能够反映跆拳道本质特点并能够体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技术动作。为了特定的目标,技术向高水平发展,其中包含与竞赛经验相关的,能够实现并开拓跆拳道训练总体价值的技术和对人类有益的技术得到发展。而为了追求大众跆拳道的利益,技术的发展偏重于对教育价值的探索,这类探索全部围绕跆拳道作为武道项目本质特点展开;而探索一流的技术,培养高尚的品德,鼓励并倡导心理等级制度,这正是运动员专注输赢的价值取向。
竞技和大众跆拳道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断探索和研究跆拳道技术,把新的技术成就运用到竞赛中,就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鼓励和引导运动员在大量的竞赛中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相互对抗。在大众跆拳道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技
术一旦在竞赛中得到认可,跆拳道竞赛化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使跆拳道运动能够向前不断的发展。
赵红伟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五、参考文献
[1] 仝春建。跆拳道运动有了专项保险,体育保险开始走出“三缺”怪圈[EB/OL]。 中国保险报,2005-12-27、 [2] 陈怀明,张子雄。借鉴跆拳道的发展道路发展
[3] 郭玉成,邱丕相。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中华民族传统体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51-152、育学院学报,2002(11)。 [4] 丁峰等。中国散打与跆拳道之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5] 郑国威等。浅谈跆拳道运动的发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 [6] 徐东亮。影响武术套路普及与推广的原因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3(1)。 [7] 马振水,刘素静、跆拳道运动风摩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58、
[8] 佟亮、浅论跆拳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J]、体育师友,2004(3):52-53、 [9] 赵磊、跆拳道竞赛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3(7):45-48、 [10] 郑岩。跆拳道正在我国兴起[J]。拳击与格斗,1994,(4):40一41、 [11] 马振水,刘素静等。跆拳道运动风靡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03):60一62、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跆拳道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